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在该形势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先成家再去外地奋斗,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当发达的21世纪,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这样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比同龄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该形势,对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扬州市宜陵镇一所农村中学与宁夏固原市一所城镇中学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91%。其中扬州地区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87人;宁夏地区留守儿童11人,非留守儿童72人。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城镇中学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基于样本数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方法,辅之对比分析,以期从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爸妈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谁监护、回家的频率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被测试总体来看,一共25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问题或异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严重问题者15人,占5.9%。可见,两个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体没有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心理健康异常者。总体而言,被测对象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方面检出率均比较高,说明全国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普遍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焦虑,导致偶尔失去理智冲动倾向明显。被测对象在其他问题的检出率较为正常,说明两个地区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问题。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本次调查两个地区留守儿童共计97人,非留守儿童共计159人。其中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从数据结果可知,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方面均状况良好,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3.扬州地区与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对比。本次测试中,扬州地区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儿童86人;宁夏地区抽取83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由于资源的限制,扬州地区抽取的是农村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抽取的是城镇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人数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宁夏地区被测试对象除了在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的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扬州地区外,其他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扬州地区,并且两个地区检出率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

4.不同变量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性别。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男生焦虑高于女生。(2)监护类型。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

四、总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及家庭教育而过早的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扬州和宁夏两个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统计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无论是扬州地区还是宁夏地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都比较高。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非留守儿童大,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区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略高于留守儿童。总体而言,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监护类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异。与父母交流频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学校师生关系以及与同伴关系等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监护人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误导孩子的价值观,遇到事情应尊重孩子的意见。此外,应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政府需重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ZHANG Hui,LIU Jing,CHEN L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

第2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猛增,滞留在农村的就学儿童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我校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研究》自2012年10月开题以来,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仅对我校中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我校中年级学生共155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78人。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行为习惯差,有孤独感和失落感……

二、调查问卷方式:

为了使调查收集的数据更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根据问卷设计的原则,课题研究组自行设计问卷的初稿,要求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近期表现进行自测评定,统一指导,当场交回。由于采取的不记名式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可以完全根据调查问题如实地回答自己的心灵深处的答案,可信度高,有效性强。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1.缺失亲情,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得不到心理关爱的留守儿童心理更空虚、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差,缺乏知心人倾诉而变得更加焦虑、孤独。留守在家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临时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关心仅仅在吃饱穿暖上,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由于观念上的差距与抚养方式的不当,有48.3%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矛盾发生。在调查“遇到矛盾时向谁倾诉”时57.6%的同学没有倾诉对象,把矛盾压抑在心里,向父母诉苦的仅仅只有13名同学,占16.7%。

2.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总体表现出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由于临时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地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调查中有33名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调查人数的42.3%。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帮助,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3.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87.2%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表示有信心克服;12.8%的留守儿童表示对困难有害怕心理。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地成长,绝大多数同学面对困难已不再害怕。

4.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童年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阶段。每个儿童都希望有一个童话般的成长环境,缺失了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们更需要有更多的学校生活来填补这一空白。调查中发现,每个孩子都希望学校的活动多样化,喜欢“唱歌”、“跳舞”、“运动会”等活动。

四、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措施及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研究》课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采取有效措施:

1.学校方面。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个人心理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心理状态、个性品质、交朋择友等方面。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学校,强化家校沟通。建立家长QQ群、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网络视频家长培训会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3)加强对教师的师爱奉献精神的培训和管理。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应耐心教导,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不仅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

(4)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比如:“我有一双小小手”、“抽屉文化”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我爱我的班级”、“学校是我家”等集体观念教育活动;“清明扫墓”、“我为红领巾添彩”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他们也是班级、学校、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走出孤独,感受温暖,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知心姐姐信箱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亲情缺失成长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虽然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

2.家庭方面。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1)妥善处理外出务工挣钱与儿童的学习成长关系。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

(2)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除了要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的需求予以关注外,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

3.社会方面。完善社会教育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第3篇

【关键词】心理缺失;留守儿童;对策;畸形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在大批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里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长年和父母分离,天各一方,由此给这些留守儿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使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心理上多少存在畸形,面临着心理畸形造成的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据调查,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认知偏差、有甚敌对等等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存在状况

(1)监护不力,造成的依赖心理严重。在农村,由于小孩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社会上都流传一句不成文的名言,说的是农村里有一个整编部队——386061部队,意思是说留在家里的成员只有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而在一般的家庭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或者说祖辈为了能让小孩安心和自己顺心,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2)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由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往往产生敌对心理和所谓古惑仔式的做法,这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比如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

(3)生活中自我封闭、悲痛、厌恶、焦虑、忧郁。这来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在必要时,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在调查中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因无父母关爱,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留守儿童以上的种种状况,如何为留守花朵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实施好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成败。

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对策思考

(1)强化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是儿童人生道路第一位良师益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外出务工父母树立正确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有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小孩依赖性强的心理,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使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作为父母的应该尽量抽空和小孩多交流,通过书信或电话方式多少给予小孩一份真挚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针对留守儿童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状况,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关于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则要多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关注留守儿童,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3]《大沙河镇姚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2011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24-1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弹性理论最早是美国学者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研究特别是在概念及其内涵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往往会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前提作为其铺垫,即心理弹性通常是个体处于一些特殊或具体的困境和不利情景中。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行为、思考、行动等各方面,认为心理弹性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发展。

笔者考量多方面的资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前往其他地区超过半年以上,而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的在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有5800多万,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是否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黄艳萍也注意到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倾向显著低于留守儿童;赵红等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外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对自身评价明显偏低。笔者发现,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较少,鉴此,笔者对江苏省泰州市某所实验学校(含中小学)的362名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试图探讨该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泰州市郊一所普通实验学校三到八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经筛选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其中男生189人,女生173人;留守儿童165人,非留守儿童197人。

2.研究工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修订,共有27道题,分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五个纬度,采用5点评分法,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复测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x2/df=1.584,RMSEA=0.043,GFI=0.834,AGFI=0.852,CFI=0.863,IFI=0.868)基本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

3.程序。对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收回问卷后剔除作答不全和答案有明显反应定势者,将数据录入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以是否留守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差异不明显。在积极认知维度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P

留守儿童

(N=165)非留守儿童

(N=197)t值目标专注3.55±0.663.62±0.54-1.120情绪控制3.47±0.763.41±0.830.091家庭支持3.46±0.663.53±0.73-0.226人际协助3.34±0.833.39±0.85-0.522积极认知3.54±0.763.83±0.81-3.012**心理弹性3.38±0.443.45±0.45-1.212(注:*表明P

本研究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各维度上的得分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显示出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要稍稍地好于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差异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虽然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时间分离,但在学校得到更多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他们能分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成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第5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亲子分离 心理状况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并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关注,而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直到2002年才得到媒体、学术界、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留守儿童已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本文主要以近8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亲子分离现象对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概括,就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及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借鉴。

1 相关概念及背景

从现有文献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亲子分离现象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1.1 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亲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把未满18岁的孩子留在老家,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大体可划分为四类:一是单亲子关系,即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而另外一方则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照顾孩子;二是隔代抚养,即父母双亲均不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养孩子,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三是将孩子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中,四是零亲子关系,只有儿童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1.2 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

与正常成长的家庭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时间分居异地,家庭的沟通不完善,互动形式也相对单一,家庭内部关系也比较疏远,父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家中关心孩子,同时,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力量更远远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而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僻内向,或因自闭盲目而自卑顽固。调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总的说,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交、焦虑、敏感自卑、孤独感、抑郁等。

2 亲子分离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湘兰(20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情感总分,其差异具有显著性(F=5.37,P

卫利珍(2009)通过亲子沟通特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亲子沟通尤其是亲子缺乏沟通以及父亲沟通内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力。也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亲情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首要影响即情绪、情感发展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都与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而且儿童不定期地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难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以上研究表明,亲子分离在沟通上、关爱上、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3 未来展望

国内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近8年来已经取得良好的进展,有一定自主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亲子分离的内涵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简单地将亲子分离理解为父母与孩子分离两地或者其中一方与孩子长期分居异地,但往往忽视了亲子分离的多种性质。实际上,亲子分离的性质是包含了分离形式、分离时间、亲子联系频率、父母回家频率、分离时机等多层面的内涵。故研究者需要根据亲子分离的不同性质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3.2 建议制定适合的本土化调查问卷

近年来我国对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数量增长迅速,但大多数是采用地方性的小样本进行问卷派发,较多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算出其相关关系,再展开讨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我国留守儿童情况的量表,建立常模,用以数据测量,进一步深化研究空间。

3.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并非一般研究所假设的那么简单。鉴于亲子分离的多重性质,故笔者认为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因素也是多重性的,将多个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利用多维度的回归方程去研究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4 研究群体范围的扩大化

现阶段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是地方性质,一般以某市某地区农村的小型研究为主,仅适用于当地而不具备广泛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应该把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被试结构更合理、更综合化。

3.5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

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结果建立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而缺乏对被试的追踪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追踪,以此来描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变化的动态曲线,可以准确找出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构建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3).

[2] 刘春燕,尉海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2(3):244-245.

[3] 周静.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65:173.

第6篇

>>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述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及教育启示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策略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333”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及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及策略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第7篇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为什么同样处在不太顺利的环境中,有的留守儿童能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而有些留守儿童却表现出很焦躁的情绪呢?经过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经历逆境后,没有产生什么心理问题,相反,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韧性,可以更好地生活,但是有些儿童却不是。笔者试图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初中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寄宿,但小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照顾自己,可能会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农村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般较差,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一般都会住到25个左右的学生,一张高低床铺,上下分别睡两个人,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费一般也很少,平均每天10元左右,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身体需要。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关心和照顾他们,导致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几个因素

1.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亲人照顾,但是由于家中的亲人大部分都很年迈,他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顾。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却不能及时地请教父母,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了阴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地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父母到外面打工后,他们在学习上都会变得很消沉,课堂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课,也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品德方面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主要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晚上会偷偷地溜出去上网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同学们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等。留守儿童正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阶段,由于缺少父母严格的管教,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心理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所有问题,最后总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表现为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容易自卑和胆怯。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比较弱。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复原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这种能力。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和对教育的启示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当地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应该时常地打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和精力,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呵护。②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诊治。③社会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现这些儿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也为中国的发展储备好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调节作用

分类号:B844

1.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因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处境相对不利,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在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中,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的能力品质,是对抗压力、自行复原、适应良好的能力。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发展的结果,是个体遭受压力或挫折时,倾向于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结果,不仅不会被压垮,反而会发展得更好。還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面对不利情境时,调动自身各种内在能力不断发生动态交互作用,促使个体迅速复原并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尽管对于心理弹性的界定迄今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纵观以往研究,对于心理弹性的认识存在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处不利处境的一种表现;二是心理弹性指向一种积极结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心理弹性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在实际研究中,国外学者常将心理弹性作为与危险性因素相对应的一种保护性因素来进行研究。例如,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中可能会面临着家庭贫困、母亲精神异常、父亲酗酒等危险性因素的侵袭,也可能会受到关爱的亲戚、和睦的邻居等保护性因素的支持。这种保护性因素可以影响危险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最终结果,一个性格良好、擅长人际交往(保护性因素)的孩子会克服“家庭不和睦”(危险性因素)所带来的负向影响,而呈现健康发展的趋势。Rutte则把心理弹性的这种保护性作用描述为一种“交互进程”:即一个变量可以增强另一个变量的协同效应,如危险一保护机制侧重于保护性因素尽量减轻危险性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护一保护机制侧重于保护性因素对另一个或一些保护因素的作用,从而减缓或减少可能出现的消极结果。这些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通过直接、间接或交互关系发生作用。Luthar等人研究发现,在经历生活事件时,不仅心理弹性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的直接影响;社会支持也是一种保护因素,并与心理弹互作用,使个体避免罹患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

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同时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了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的密切关系,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且是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生活事件是一种常见心理社会应激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留守儿童适应逆境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的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们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心理弹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上,对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深层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欠缺。事实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相比于其他儿童,当其遇到生活事件时,他们难以得到父母及时的关爱、指导和帮助。这种处境不利状况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健康存在负面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克服逆境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这一积极保护性因素,不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更有可能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利生活事件及其他保护性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状态。因此,鉴于心理弹性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厘清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更能够不断发现留守儿童内部的自我生长力,为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农村地区因父母至少一方外出半年以上(包含半年)、同时被交由父母一方或他人抚养、照顾、管理和教育的未成年人。主要选取已有留守经历的初中生作为被试,以生活事件作为危险性因素,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分别作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揭示它们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考察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H1: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四者之间显著相关。

假设H2: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

假设H3: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从广西四个地区选取4所有代表性的农村或乡镇初中留守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50份,其中有效问卷946份,筛选出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523人(初一172人,初二174人,初三177人;男生186人,女生337人;独生子女118,非独生自己405人;汉族72人,壮族440人,瑶族4人,其他1人,缺失6人),样本有效率为90.1%。平均年龄为14.24±1.13岁。

2.2研究工具

2.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

该量表由张文新教授修订,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量表共51题,主要包括外部保护因子和心理韧性特质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强。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4。

2.2.2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

该量表由刘贤臣等人于1987年编制,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共有27项6个因子,即丧失、受惩罚、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其他。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为1-5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遭受的生活事件越多,危险因素越多。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0。

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量表由肖水源编订,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因子,其信效度经过多次验证,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由于被试均为中学生,因此研究者对量表中的一些语句作了修订,如将“同事”改为“同学”,同时将有关“配偶”的选项去掉,从而保证真实地反映农村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得分越高,表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76。

2.2.4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该量表由王极盛教授编制。由60个项目、10个分量表组成: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偏执、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多表示心理问题越多。研究中为了便于理解,将其总均分转换为心理健康水平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4。

2.3数据管理与分析

主要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输入、管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考虑到本研究数据来源相同,研究者在数据分析之前先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所有项目进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有4个,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29.46%,所有项目抽取公因子的数量不是1个,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也未超过40%,说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研究结果没有受到严重干扰。同时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对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多组考察,以Tolerance、VIF、DW为考察指标,结果显示:Toleratace在0.36-0.99之间(>0.1)、VIF在1.01-2.76之间(

对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两两显著相关。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假设H1得到验证。

3.2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3.2.1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来检验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首先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部分类别变量转换成虚拟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使其纳入方程;再以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将自变量(生活事件)和调节变量(心理弹性)逐步纳入回归方程,然后将调节项(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纳入回归方程。如果调节项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则表明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显著。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回归分析中使用的预测变量除调节项之外都做中心化处理。

如表2所示,生活事件对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β=-0.09,P

为了进一步把握心理弹性对于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将心理弹性和生活事件两变量按照得分抽取高低两组(高于平均数为高分组,等于或低于平均数为低分组),来考察其具体影响作用。图1结果表明,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增高,生活事件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负向影响明显减弱。在面临高生活事件时,心理弹性较低的留守儿童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但对于心理弹性较高的留守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趋势则不太明显。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可以作为—个缓冲因素,减缓生活事件这一危险性因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研究假设H2得以验证。

3.2.2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就社会支持而言,方法同上(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8,P(0.001;β=0.15,P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心理弹性水平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将被试按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平均数、等于或低于平均数分为社会支持较高水平和较低水平两组,分别计算心理弹性较低和心理弹性较高的留守儿童,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心理弹性的高低,社会支持都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较高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心理弹性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相较而言,当心理弹性较低时,社会支持高和社会支持低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较大(t=-3.45,P

那么,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是什么影响了同为保护性因素的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的作用方向?前述相关结果提示,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皆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将生活事件这一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在控制生活事件的条件下,心理弹性水平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具体方向。结果表明,在控制生活事件这一水平的情况下,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仍然显著(R2=0.01,F=8.18,P

为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控制生活事件条件下,心理弹性水平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分别按照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得分高低对被试进行分组,考查其具体影响作用。

图3结果显示,在生活事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高和社会支持低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1.69,P>0.05),如果心理弹性高,则高社会支持和低社会支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t=2.09,P

图3同时表明,在生活事件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心理弹性较低,社会支持高和社会支持低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t=3.12,P0.05)。相较而言,心理弹性高的留守儿童,高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增进明显小于心理弹性低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减弱了社会支持的保护性作用。

4.讨论

4.1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负相关,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的作用后,生活事件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9,生活事件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生活和学习中所经历的丧失、受惩罚、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利事件皆可以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以往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方面的生活事件多于非留守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事实上,不良生活事件这一危险性因素对于留守心理健康的最终影响,不仅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還与留守儿童本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心理弹性、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活事件不仅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也显著相关,其中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留守儿童所经历的不良生活事件既可以成为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危险性因素,也可以激发儿童的心理弹性潜能,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生活不利事件。

对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皆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心理弹性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社会支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已有研究所提示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保护性作用。本研究中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系数都高达0.22。回归分析的结果更加清晰地呈现了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作用。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的作用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一般而言,处境不利儿童身上的自我生长力和向上力,家庭、朋友、同学、师生间的紧密联系可以为儿童应对生活不利事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提高其应对逆境的能力,使儿童更有能力和信心来解决生活中的不利事件,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三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与以往研究较为一致的证据,一定程度支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生活事件作为危险性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留守儿童良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则属于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能够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4.2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已有研究中对于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健康影响的考察多数基于单独考察某一因素的具体影响,无法理解个体、环境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过程。事实上,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之间并不能完全独立,相互影响,例如在保护性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危险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很小或根本不产生影响。而且当多个保护性因素同时存在的时候,各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是独立的,最终的结果也并非只是多个因素的简单相加。为了更清楚地考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厘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及其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综合影响,基于Rutte等人对于心理弹性的综合作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分别考察了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中所证实的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与Rutte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心理弹性可以补偿或抵消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减少危险因素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尽管生活事件作为一种不利于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环境因素,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其影响就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但留守儿童本身的心理弹性潜能,作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因素,在留守儿童面临不利生活事件境况下得以激发,可以有效缓解不利生活事件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同时本研究对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下,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变化的进一步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未表现出对于二者关系质的改变,而主要体现在量的变化上。无论心理弹性的高低,生活事件的增加都会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但随着心理弹性的增强,生活事件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冲击确有明显减缓的趋势。因此,当留守儿童面对较多不利生活事件的冲击时,高心理弹性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更加积极重要的意义。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论心理弹性高低,社会支持较高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社会支持较低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较高的社会支持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保护性意义。心理弹性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另一保护性因素,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心理弹性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表现并不稳定,当生活事件水平不同时,这种调节作用的方向呈现了一定的矛盾性,心理弹性对于社会支持的强化效应只有在生活事件较低的情况下才出现,当生活事件水平较高时,心理弹性未能表现出对社会支持的增强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社会支持的保护性作用。这一结果提示,作为调节变量,心理弹性对于社会支持的影响并不稳定,最终调节结果受外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Riley和Ecken-rode等人的经验研究也曾检测到,社会支持这一保护性因素是否起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受外界环境、个体社会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学者曾守锤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儿童往往要同时受到多个保护性(或,和破坏性)因素的影、响,显然,多个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并非只是各个因素的简单相加。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当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时,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两大保护性因素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心理弹性并不必然增强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其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生活事件情境。事实上,当个体经历较少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为对付环境要求所作出努力并不大,个体承受的压力也较小,积极努力的行为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减少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当个体面临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时,这种高压力的情境下心理弹性较高的儿童往往会更积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以期获得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从而使留守儿童对于事件最终的发展抱有一种较高的积极期待。如果这些帮助和关心最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则可能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这种保护性因素的最终效应不一致的状况,在学者们对于乐观心理品质的考察时也曾出现,例如对于乐观的适应性优势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曾提出“乐观易损”的假设,在压力较高的情境下,乐观积极的个体对于积极结果的高期待、积极努力的行为将使个体的适应性优势不复存在,甚至可能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的危险性因素,使个体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体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处于不利处境的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保护性因素,对于减轻不利生活事件这一危险性因素所带来的负向消极影响的缓冲作用是稳定的,但其对于社会支持这一保护性因素的强化作用,则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呈现,其表现并不稳定,调节方向和最终结果仍是不确定的。,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本研究以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初步考察了四者之间的关系,但其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则需要我们将来通过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得以厘清。

4.3教育启示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留守儿童内部心理弹性潜能,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不利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其保护,对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整体视角,更要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合力,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营造一个较为安全的成长环境;同时积极挖掘留守儿童自身内部的心理弹性潜能,提高其对于逆境的应对力;并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情感关爱和心理支持,营造良性的社会支持网络,不断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护机制。

5.结论

(1)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之间两两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