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法经济学原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经管类学生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识,培养法律思维;二是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并能够运用经济法的知识、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是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但是,由于经济法的内容枯燥冗杂、学生法律基础薄弱、独立学院学生层次差异性等原因,致使《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明显,特别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则突出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探寻有效方式,增强经管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实践能力,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重点不突出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对《经济法》课程课时大多设置为36-54课时,讲授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金融法等,较之课时量,讲授的内容多而杂,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于每一部分只是泛泛而讲,无法深入讲解,更无课时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2、经济法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学习难度较高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开设之前学生要学习法制史、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诉讼法等课程,在掌握了法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习经济法。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一般在低年级开设《经济法》课程,课程开设之前,学生主要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为主要学习课程。因此,学生即使在短时间掌握课程的某些概念,但也无法深入的用法律思维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实践能力较难培养。
3、独立学院学生具有的层次特性迫切要求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客观上讲,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创新力、社交力能方面却有相对优势。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如何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传授”教学方式,使得课程教学效果显得“力不从心”。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选择——体验式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独立学院也是基于此阶段应运而生,其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必须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知周围的事物。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既定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与主动掌握。这一模式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亲历性,这是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第二,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因环境差异、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等,使得体验也各不相同。正因为个体的差异才产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和共享的必要性,采用这种模式既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缄默性。通过体验,既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内心感受,感受包括可表达的,也包括意会不可表达的。体验式教学的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可以传递感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教育专家曾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也会很快遗忘。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同样时间下获得最大的知识和体会,并且印象深刻。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仅可以加速知识吸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引入司法案例来讲解法律条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基本理论能够准确把握。在案例的选择上,针对不同专业应尽可能选择有专业相关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注意案例的选择与讲解的内容具有紧密相关性,这点可缓解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的实际问题;在案例的表现形式上,应重视立体演示,弱化单纯语言讲述,通过声、像、图、文等多维视角讲述案例;在案例的讲解中,教师应从客观角度不加评判地进行讲评。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以及其他类似设备演示课堂内容,因表形式具有生动和直观性,使得视觉、听觉受到双重刺激,学生注意力会有效集中,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印象深刻。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性,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理论教授,多媒体教学应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安排,并与所要讲解的经济问题、理论等紧密结合。
(3)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是给学生设计一个逼真且没有风险的环境,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模拟环境下也能够充分将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例如,在讲解《公司法》中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时,可设立模拟环境,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若干公司团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模拟设立一家公司,从公司名称的预先核准、设立公司的条件,到准备哪些材料、如何准备材料、如何填写各类表格等都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模拟环境不仅将课堂时间拓展至课外,还有有效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对学生的就业也增加了自信。
(4)讨论互动教学。经济法来源于生活,其背景复杂且多变,对于法律条文的援引和解释需要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而最终的定论来源于辩论。学好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因此,对于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设计辩论形式,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做法:事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辩论会,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辩论,参会人发言、提问教师点评课后各组完成答辩报告。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充分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理解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辩论、提问的过程中,对于知识还有巩固、升华的作用。对于“三本”层次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符合学生的群体特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被迫”学习,也可通过搜集材料、整理问题、辩论、交流等这一系列活动,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本质上收获也大于此。但是在设计辩论题目时应注意难度的把握。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补充关系。
虽然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于知识掌握也是只知皮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愿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但传统教育方式所遵循的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宝贵经验是要传承和发展的。
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的适时转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这种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这一优势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尤其宝贵。
【参考文献】
[1] 齐晋.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构建-基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D].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03.
[2] 蔡立新,孙惠琴.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探讨——以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D].法制与经济(上旬),2012.09.
[3] 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D].高等教育研究,2005.03.
[4] 张荣.体验式教学的创新性与实施条件[D]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愿景(vi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有“看见”的意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个人愿景是发自个人内心的,真正最关心的,一生最热切渴望达成的事情,它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象。在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中,运用愿景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时,激发其从被动到主动,可使学生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有愿景的引领,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在个案辅导中愿景的运用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般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评价低,这些学生内在力量不足,大部分人都常常被不良情绪卡住。对个案做愿景辅导,前提是要做到无条件地尊重与接纳学生,理解学生,对被情绪卡住的学生要重视做情绪处理工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寻找以往成功的体验,提升其内在力量。当学生内在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才敢想、敢要,才能协助其找到内心所渴望达到的状态――愿景。愿景可引领学生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协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1. 愿景辅导,无条件尊重与接纳是前提。作为心理教师,面对每一位来访的孩子,我们只看行为,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无论孩子出现什么行为,都要善于去发现行为背后的正面意义。到学校咨询室的来访孩子有可能是自愿,也有可能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来试探性寻访,他们也许有担心、焦虑或害怕情绪,或有愤怒与阻抗情绪。心理老师面对初访的孩子,首先要做到完全尊重、接纳与相信。
一天下午放学的时间,某班主任老师与教导主任一起把一位哭着的李同学领到咨询室,教导主任简单地把该生的情况向我作了说明后,就把李同学留在了咨询室。事情的起因是:李同学自升上五年级之后,情绪变化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老师找他谈话,他经常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则多次用“放屁”回应老师。这一次,放学时老师跟学生交待明天的事情,该生又大声说老师放屁,令老师非常生气,严肃地批评他,并带他到教导主任处。在教导主任办公室,无论主任说什么他都不回应,只是不断地哭,最后无奈,才被带到咨询室。这位李同学是在极不愿意的情况下来到咨询室的,明显带有抗拒心理,而且只坐半个椅子,一直在哭。我知道他很想离开,但不敢走。于是我走到他坐的位置,蹲下来跟他说:“李XX同学,非常感谢你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能坐下来,刚才被老师和教导主任批评,你一定感到很委屈吧?”见他继续哭,我说:“如果愿意,你可以继续坐在这里,我知道你有委屈,你可以哭,也有权利哭,等你哭完,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再跟你谈一谈好吗?”我说完站起来,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当听到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时,我才走过去跟他说:“李同学,哭完了会好些吧?谢谢你愿意留下来。”他没理我,只是拉了拉背上的书包。我说:“你很想回家是吗?”这时,他才抬起头。我说:“其实我也很想回家,只是主任把你交给我,我有些为难。”“主任跟我简单地讲了一点刚才发生的事情,老师没经过你同意,就把你带到主任室和心语室,你是感到有些生气与没面子,对吗?”李同学这时看着我,点点头。我说:“我理解,这说明你长大了,有自己的自尊,你期待受到别人的尊重对吧?”李同学终于开口:“是的!”得到他的信任后,他开始愿意跟我讲他的感受、事情的经过。心理老师面对来访的学生,只有在完全尊重、接纳他时,才能给予他安全感,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时,才会完全敞开心扉,这时辅导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2. 及时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内在力量。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对学习有不好的体验、对学习没信心或有不良情绪卡住的。这些学生平时受到的批评与打击比较多,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心目中评价低,对自我不认可,内在力量不足。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时,及时肯定与鼓励非常重要。在李同学的个案中,当感到案主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问:“听说班主任老师跟其他同学讲话时,你说她放屁,当时是因为你对老师讲的话不认同吗?”李同学有些尴尬地点点头。我说:“哦,原来是有原因的,那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后来了解到,是因为老师提出的要求对大部分同学来讲不容易做到,而他认为其他方式会更好。于是我说:“你的想法很好,很实在,同时你善于思考,我很欣赏你。还有,很感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在得到肯定后,李同学的内在力量增强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老师批评得对,我不应该说老师放屁,这样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会很没面子。”我马上再次肯定他能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感受。接着,李同学表示需要向老师道歉。当进一步肯定他的勇气之后,我发现李同学的眼睛发亮,一脸的自信感。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义,作为心理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意义,并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当孩子被理解、被肯定与欣赏时,自信自然会增强,也就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而改变不良行为。
3. 兴趣切入,思考个人愿景,发掘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各种活动的兴趣,或是文娱、体育活动,或是电脑游戏等。在咨询过程中以兴趣为切入点,能有效引导学生找到内需,思考个人愿景。来访个案:王同学,六年级,不想上学,一提到学习就头痛,班主任、家长在无法说服的情况下送他到了咨询室。经过摄入性会谈,了解到他对学习有厌烦情绪,只喜欢打篮球,以后想做职业篮球手。了解到他的兴趣之后,我就开始跟他聊篮球,不断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哇!你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双手拍球了,好历害哦。双手拍球可是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哟!”“你可以连续打球四个小时,我真的很佩服你的耐力!”王同学得到赞许,讲得就更带劲了,讲他的偶像姚明,想成为姚明一样的NBA球星。我及时切入问题:“这是非常好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成为像姚明一样的职业明星,你会有什么感受?”王同学眼睛发亮,神采飞扬地说:“成为NBA球星,当然开心啦,特兴奋、骄傲与满足。”我说:“要达到你认为最理想的状态,你认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呢?”王同学说:“要够高,姚明有两米多,我要增加营养,加强锻炼。还有,我听说晚上早睡可以长得更高,我要早些睡!”我问:“非常好,还有吗?”他思考了一下又说:“我要找一个好的篮球老师,争取加入东莞市的篮球队。”“还有,打篮球需要合作,我要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成为NBA球星要到国外去打球,我要学好英语;记者采访时要会说话,口才要好!”我问:“嗯,很好,如何才能让自己口才好呀?”王同学笑笑说:“我需要好好学语文……”最后,通过引导他思考自己有什么资源,需要做些什么才可助其实现愿景,引导他一条条列出来,制订愿景计划并努力践行。通过我的后续跟踪辅导,王同学参加了市的一个篮球训练班,同时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它可以转变成动力。只要相信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孩子的潜能就将是无限的。
二、在团体辅导中愿景的运用
有鉴于此,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正在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于当代人,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在于当代人和后代人,人与自然。随着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法学而言,对传统的法律的调整的呼声已经对主流法理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对主流法律伦理冲击最大、影响最广。近现代科学、近现代工业社会的研究范式是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在法学上的反映就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人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的二元对立和分割。“主、客二分法”和民法的基本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法学家认为其缺陷和弊病也日益明显。
但如今讨论已经不是在对错中选择,而是在实际的,现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对于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的调整问题。所以,现在争论的焦点是法律主体的扩张的问题。在环境问题中,最鲜活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人类关注的便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瑰宝,但现在野生动物的数量却在迅速的减少,有些已经灭绝。所以,现在有很多环保人士,正积极的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之中,呼吁全人类共同的保护野生动物。就保护野生动物而言,能够有效地限制人的行为是重中之重,而法律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环境伦理首当其冲,很多法学家认为现阶段法律主体应该扩张,一共有三种思想:1.坚持原有的“主、客二分法”不改变。坚持对原有的方法论不改变,笔者认为就是坚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2.法律物格制度的基本思想。认为动物还是属于物即客体,但是认为对于物的类型应当有所区分。对物进一步加以类型化,从而使得人对物行使所有权的时候能够有所区别,从而把需要特殊保护的物做出特殊保护的规定,对一般的物则以一般的规则来处理。3.法律主体扩张(野生动物)《德国民法典》第90a条明确宣布或告诉人们的结论是:“动物不是物”,动物也不是人,动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人,也不是民法中的物,动物就是动物。“动物不是物”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的突破,是对传统民法学中“主、客二分法”研究范式的创新,即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承认世界除了民法中的人与民法中的物之外,还存在着既不属于民法中的人也不属于民法中的物的其他东西,例如动物。
主张“动物人格权论”的学者认为,动物不是物,那么动物就是“人”,动物也拥有“人格权”,因此对动物不但要对它加以一般的保护,而且更要赋予它主体的地位,赋予它“人格”,使动物享有“人格权”,具有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等权利;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动物应享有人格尊严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在这里姑且不说动物不是物,动物就是人了?这的确对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造成冲击,但是思维却又被禁锢在“主、客二分法”的不是物就是人的范围中。但是把野生动物划出物这本身就有点不现实。在环境的日益恶劣下,野生动物大量灭绝,更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基于野生动物灭绝的快速和它的不可恢复性,对人类和大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所以,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能引起人们的愤慨。但是,如果就基于以上原因或者其它的理由就把动物“特殊对待”并不适宜。在这里,应当理智地保护动物: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超越现阶段的能力,盲目地保护动物。虽然,人们都希望我们能够不伤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但这只是一个好的愿望,就现实而言,要做到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人类势必会不断地发展,发展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这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且,现在主张把动物划出物,那么把动物放在什么地位笔者认为这也是个难题。若把动物放在人类之下,那其实和特殊的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坚持把动物和物区分开,就人类的愿望而言是希望把动物的地位放在和人类相同的地位上,但这根本就是理想国。
所以,弱势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更适宜现在的形势。弱势中心主义修正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某些做法,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还把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在内,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主体观念。弱势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的是一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许多环境保护的内容,这种思想如果身体力行,真正地落实,完全可以满足保护环境的需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泉生.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M].法律出版社,2008.
[2]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律系 学生党员导师制
1.研究学生党员导师制的缘由及意义
近年来,部分学生一旦入了党,尤其转正后,思想等各方面就会出现松懈,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党员加强教育,强化学生党员意识,发挥好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当前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在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中,我系拟定研究我系学生党员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党员发展导师制既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又是发展优质学生党员的重要保证。它既适应了学生转型期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党员导师制的实施既有利于更细致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我系学生党员现状分析
2.1对学生党员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学生党员的教育不够深入
我系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实效性不强,学生党员教育不够深入。由于党员教育,特别是入党后的教育,往往投入多而收效甚微,在当前党员教育中,往往流于形式,局限于安排几次讲座或支部泛泛的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理论学习往往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学习浮于表面,很难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和掌握。
2.2学生党员的骨干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在党员教育中,尽管学校学院不同程度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还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欠缺,无法真正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同学中缺少影响力,损害学生党员在同学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学生党员随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学生党员忙于准备司法考试和科研、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等,时间比较紧,任务较重,有些制度的落实和工作的创新难以得到保障。
2.3对学生党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手段和监督考核机制
由于普遍存在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发展工作程序严谨,把关严格,发展后多数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或不完善,对学生党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手段和监督考核机制,即使是预备期考察也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后出现松懈,没有发挥应有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方式方法
3.1我系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从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的讨论、申请与立项,我支部都经过了反复讨论,尤其立项之后,学院党委给予了莫大的关心与支持,支部成员与支委经过了反复考量。首先,积极发动各位动员积极参与学生党员导师制,配合支部工作;其次,采用自愿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党员导师;最后,召开党员支部大会宣读最终确定的十位学生党员导师的名单。
3.2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任职要求、配备
3.2.1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任职要求
因为学生党员导师制是我支部学生党员教育的第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所以我们对学生党员与学生党员导师的选择比较慎重,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要求较高,选择的导师都是具有4年及以上党龄的本支部教职工,其中大部分都是各科室及办公室的主要骨干,都是长年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与学生打交道,思想政治素养好、党性思想觉悟强,理论根底与素养有较高的老师。还具备工作责任心较强,能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我系现有教师党员19人,最终确定10人为学生党员导师。
3.2.2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配备
这是我支部的第一次实践,所以在学生党员导师的配备上做了考虑,我支部现有学生党员27人,其中毕业班14人,外出交流学习3人,大二大三还剩10人,考虑到毕业班马上面临毕业、找工作和外出交流学习等,不方便,我系支部最终确定了10名学生党员配备导师,一名导师带1名学生党员,导师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从确定之日起直到学生毕业。这样一对一的配置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交流。支部还为学生党员与导师印制了《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谈话记录》,包括:支部名称,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如姓名、班级、性别、族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入党时间、推荐人姓名、转正时间、学生联系电话、E-mail、学生宿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家长、家庭住址等),导师基本信息(如导师姓名、联系电话等),谈话时间、谈话地点、谈话内容、学生党员签名、导师签名等。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教学 创新 实践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在经济管理领域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以后在工作中能预防相应的法律风险及处理相应的的法律纠纷,并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普法宣传和教育。
但传统的来源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方法重视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授,课堂结构主要是法律概念、法律特征、法律规定、理论的解释、偶尔有简单的抽象的案例介绍。这样的上课方式对进行经济法律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其太理论化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兴趣,既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已经不适应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层面。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独立学院大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基本都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所以在独立学院中开展经济法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真正能培养学生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较强的实用性需求和法律基础缺乏
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比一般的普通高校要强,他们学习经济法的目的很少想进行法学研究,而是希望能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经济法律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纠纷。非法学专业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只学习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该课程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修养。所以非法学类专业学生法律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法律基础理论及民事相关制度等基本知识,就很难展开经济法学理论深入的学习。所以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求,要研究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兴趣、且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较短的课时安排与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的冲突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课时安排有64、54、48、45等学时安排;但学习的内容有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三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证券法、外汇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内容。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多,而给予的课时安排又太短,客观上根本不可能讲完这么多内容。而老师的选择要么是每章都讲,但每章都浅尝辄止,学生最终也是什么都学不到;或者是老师抽出他认为重要的章节来讲,这些章节学生可能掌握,但不讲的,学生又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客观的现实,需要教学创新来突破,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不统一
造成教学内容不统一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一是很多经济法教材体系庞大,内容广泛,按学校规定的课时教师无法完成任务,于是老师们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挑选一些章节讲授。二是我国法律教材撰写、出版、更新的周期较长,而且相对于法律的修改滞后,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更新,不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就无法跟上法律的修改及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忽视及缺乏对学生有关经济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经济法在很多非法学类专业中并非核心课程,所以很多专业队经济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经济法律应用能力就很难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法律专业,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虽然有一些变革和创新,但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稍加些案例进行教学。
目前的经济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喜好跳跃式教学;三是对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多讲,内容多,案例也多;与学生联系不密切的少讲甚至不讲。这几种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没学到经济法知识,也没培养经济法律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学生学习经济法都是被动地来课堂听课,即使有学生发问,也是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某一个知识点问的相关问题,不会主动地思考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跟生活或未来工作的相关度;或者不会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用经济法怎么去解释去思考。
三、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的关键是树立重兴趣、重创新、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一)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
对于非法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重兴趣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和交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努力使经济法还原到社会现实之中。使法律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
要使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需要创建并实时更新庞大的经济法案例库。对入选案例库的案例有一些要求:一是客观发生的案例,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矛盾和利益冲突、争议的解决程度及结果、社会评价等要素;二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在全国知名的媒体上进行过追踪报道;三是要在经济法发展历程中有转折性或决定性的影响;四是最好是最近三年发生的案例,除非是一些经典的案例不受三年的限制。有了这样的案例库,才有条件说能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二)运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经济法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法,经常性的对学生布置一些跟课程有关的案例及案例分析或理论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演示。使学生能由点到面,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且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经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实践性
水利经济是一种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其中国民经济主要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等。水利经济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水利经济主要由两个行业经济构成,其一是水利基础产业,其二是水利基础设计等。从水利经济的门内组成来看,水利经济不仅是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经济,同时还围绕着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就是这些实体经济组合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促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的真正内涵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就是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是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没有经济效益的工程,完全忽略了水利工程能为国家财政创造经济效益的优点。
二、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趋势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样便容易出现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缺乏,这样长而久之便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全球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急缺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国的缺水局面也更加严峻。当全球面临气候变暖、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加积极的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国家水利经济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的新时期。
1、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原则。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重视宏观问题的探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宏观问题的探索,更加深入的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然后再把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其自然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注重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演变的原理。
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个学科之间也相应有了交叉和融合,这便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水利经济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便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科学以及技术之间的融合。
4、因为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便需要及时解决各个重大水利科技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向前发展。人们经过不断总结,水利科技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流域阶梯水库的优化和调运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治理上,不仅需要创新水利科技,而且还需要政策和管理体制共同进行,这样才能够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三、科学管理,促进水利经济长远发展
在国家不断创建新型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背景下,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发展,必须以此为目标,注重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理论基础创新,注重应用科技的研发,这样才能够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的的推广力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从而全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力争在水循环、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等各个环节实现良性循环。
(一)思想工作创新
想要达到管理制度创新,首先必须加强水利工作人员思想工作创新。只有将水利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起来,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水利人的思想问题,才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巩固的目标。让具有时代使用价值的思想理念逐渐被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所接受,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还需要有效的将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制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促进水利的管理制度向新型的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不断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水利人员思想的时代感。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便会失去实际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广大水利职工的实际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应该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广大职工身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还应该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使得人本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创新的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将引导和职工自我教育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一切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够脱离实际呢,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职工在思想上的渗透力,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融合到职工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安全保效益的原则,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注重提高水利工程的自身效益,加大投入。一些非生产性的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岗位,我们都可以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但是为了促使工程完好无损,便需要在每月定期进行检查、然后进行汇报,从而对每一个整修的工程,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实施方案。当做好工程除险加固的时候,便可以进一步完善水库的管理设施,购置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说水准仪、经纬仪、无线电台等等。安装一些水文的自动化测报系统,比如说:网点设备、大拥设备、启闭设备,然后大力宣传水文自动测报发挥的作用,从而让各级部门能够在防汛抗灾的工作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实施科教兴水,提高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然后实施科教兴水的战略,从而真正将水利管理工作的发展纳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面来。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然后根据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特点和战略需求,注重水利发展方向研究上的导向,避免仅仅局限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问题上面。
2、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前景,然后建立科学发展的研究机制,坚持将各个学科建设和科研计划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将气象学科和水利学科更好的联合在一起,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的影响,特别对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4、大力加强沿海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的问题研究,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有关国家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从而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和综合利用。
5、不断加强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的应用。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6、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应该从体制和机制上全面推进水利科技不断创新建设,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因此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7、注重水利经济的人才培炎,不断加强水利科技人员的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与国外优秀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本土资源理论的产生与中国法治建设及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密不可分,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对法律制度的要求日益提高,以西方为先进典型的“现代化”范式学者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中国的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等必须以中国为起点。在这种情况下,本土资源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呼应。
一、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1)本土理论的概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中国的法学理论发展本质上,只是做着两件事其一,摆脱苏联法制及法治体系、规则、理念的束缚;其二,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体系、规则、理念。上世纪末开始至今,法学者在做上述两件事时,陷入了困境。首先,学者们以及法律实践工作者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体系、规则、理念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遭遇种种困境,甚至背道而驰,学者们开始检讨和反思西方法治体系、规则、理念在中国遭遇的困境,开始反对简单抄袭西方理论。这种思潮是包含各学科在内的中国学术界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在法学界的反映。本土资源理论的学者们在与反对者的论战中,对本土资源理论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甚至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本土资源理论有过截然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但是这些不妨碍本土资源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在总结学者们的论述的基础上,对本土资源理论作如下理解:第一,本土资源理论是以“本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工作的理论体系;第二,本土资源理论是实用主义的,而非理想主义的。(2)本土资源的内容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作品等)、中国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经济法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1)我国经济法的研究现状。我国的经济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征决定了经济法必然在中国勃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共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政府在调控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仍然在特定领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法治环境下,政府如何影响、主导和管理市场经济,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怎样的规范和主导才能够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就被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同时,民间经济力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应当如何予以消除或者如何予以规制等等,这些都促成了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法规不断制定。由于经济生活的变换节奏,以及中国经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中国的经济立法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法。但是法律需要稳定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建立相对完善的经济法理论体系。中国法治最初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学习和照搬是我们的法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但是,经济法自产生以后,世界各国的法学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学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学家,就经济法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该国的实际,都有其长处和优点,但是,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里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里,都还没有一种理论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都尚处于探索创建的阶段。因此,在经济法领域内,现代化导向不能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中国的学者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开始运用“本土资源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经济法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将民生问题提上重要日程之后,运用“本土资源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法问题有了迅猛发展。基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中国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而“本土资源理论”在上述领域的作用则是其他理论无法比拟的。(2)本土资源论对研究经济法的作用。首先,“本土资源理论”的立足点,可以促使中国法学的独立发展,“本土资源理论”是实用主义的学说,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这使得运用“本土资源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法的学者,立足中国经济现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从中国文化传统及民间习惯出发来研究经济法。而不必再依存于所谓的现代化的异域法及其理论,对避免法律与现实的冲突起到极大作用。其次,“本土资源理论”调和性的特征,使得他正确地协调了政府与中国现实及民间传统习惯之间的关系。中国法治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政府一直在法治建设中起着引导和激进改革的作用,排斥了政府因素,中国法治将停滞不前或者陷入困境。而随着民间力量的增强,以及政府藏富于民的思想,民间力量已经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也使得片面强调政府作用难以获得民众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称理论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生活,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在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条件下)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实证分析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使经济实证化。中国经济学有着深厚的规范分析的传统,致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学的社会价值问题。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文章不是从研究的需要出发运用数学工具,而把数学公式模型作为装点。第二,有些研究成果假设过多而且随意性很大,在资料的处理上往往人为地进行“调整”,降低了论证的说服力。第三,有些运用数学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作指导和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作支撑,往往是前后矛盾或违背常识,貌似科学、严密,实则有很多漏洞,更无法操作。
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现代经济学中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思路。这一方法的理论特征是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析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进程。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4.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5.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 formula)表达。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 things constant,或Ceteris 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胡翁,男,江西宜春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
针对教育学原理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当积极采取改革措施。通过对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以及改革,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育学原理课程中,更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
1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及发展现状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二级学科,也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原理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把握教育学的内涵,全面深化对教育学原理的认知,进一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储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教育学原理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基于教育学原理发展现状而言,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仍然不能使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学生在灵活运用方面比较薄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计划也没有达到期望值,如此,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教育学原理的课堂中缺乏创新元素,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用的不足之处。
另外,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只是以教学考核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按照规定性的标准对学生的运动成绩进行评价,这样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符合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果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目前教育学原理发展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提出相关策略来推进教育学原理的改革。
2教育学原理改革措施
2.1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育学原理课程中,是促进教育学原理改革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引用具体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案例教学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
2.1.1选择案例,教师设置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出相应观点和结论的工作,然后在课堂讨论中与同学们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说,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则主要负责引导和总结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只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则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训练,也是案例教学的重点。
教师对案例进行筛选和流程规划,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根据“教育学原理”的相关章节的内容对相关案例进行筛选,以选择出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优秀案例。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对案例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以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并能让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讨论。
在选择好相应的案例之后,教师就要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流程做出相关计划,以保证其案例教学的过程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掌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学原理”的相关章节的内容和案例向学生设定好相关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想到的问题和可能会忽略的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引导和解答。最后,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以便能够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案例的同时要向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教育学原理”所学章节的相关内容取得一定联系,如“这个案例体现出幼儿身心发展的哪些特点”。其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适应中职幼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兴趣。最后,教师所做出的提问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意义,能够推动整个案例教学的有序进行。
2.1.2合作学习,分组展开案例讨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以保证讨论效果。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相应的分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搭配与结合。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教育学与那里”课堂上的表现状况进行相应的分组,可以将比较活跃的学生与相对安静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学生在接到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之后,应积极地做好案例讨论的相关准备工作。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教学案例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并搜集与“教育学原理”相关的教材、资料,以全面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学生还要在充分了解“教育学原理”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以实现在找出教师所提问题的解答思路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其他见解。
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考虑和解答案例,并及时将学生拉回案例讨论的主要方向上。同时,教师要专心听取和记录下学生讨论的相关观点和解决办法,而不要向学生传达一些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观点或者解决办法,做好引导工作就好。如,在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案例讨论时,教师可以积极听取学生针对德育教育所提出的相关办法,并在学生偏离主题的时候适时引导一下。
最后,还要做好案例总结工作。教师要针对案例及案例讨论情况进行总结,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案例与所学知识上的衔接,使其更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多多表扬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以总结他们在案例教学中的收获和心得,并展望自己在以后的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进一步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中的应用效果。
2.2完善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工作中,现代化的多媒体以其直观、动画、生动、形象以及声音等各种效果,一方面能够将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使其对信息进行最大限度吸收;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兴趣,对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非常有利,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解复杂概念或抽象概念时,可通过三维技术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学生才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学原理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2.3制定全新的评价机制,优化教学效果
以往,教师总是通过考试结果作为评定依据向家长、学生反馈信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要将老师作为评价的“协助者”而不仅仅是“裁判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单一性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终结性传统评价方式,通常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与掌握物理知识的具体情况,却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由此就极易打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对该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课改要求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所以,在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其点滴的进步与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鼓励、表扬与肯定,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得到认可与进步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