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园中,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还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何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 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以其学说宗旨来教化人听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早已先于这个学科而诞生了。
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虽然其中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谓硕果累累,内容丰富。
1.奴隶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就已有了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整个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教育。殷商时期 ,虽然仍迷信自然 ,但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 ,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 ,教导人们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乱 ,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 ,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 ,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会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大的。根据孔子的论述 ,“仁”和“礼”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殊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强调、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规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实际上 “三纲五常” 是孔子所谓 “忠恕”、“孝悌” 等规范的精致化;后来 ,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 ,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自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没落。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灌输式教育。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晋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3.言传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他们认为“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在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人的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道德已沦为统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饱受封建道德的压抑与束缚。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上,这个思想却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四、结语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在其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关键词: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0-01
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为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以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事实地存在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来实现。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便笼统地将古代的这项活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它划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种等级教育。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的界限,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是一种成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明确,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有限,无知导致畏惧,畏惧产生盲从。于是统治者利用人们的盲从,借助神灵的力量将人们的敬畏由虚无的神转向现实的人,即对天子的崇拜和对天命的毋庸置疑。他们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奴隶主阶级被定格在了权力的顶峰,而奴隶与生俱来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依靠神灵驱使人们盲从显然已经过时了,奴隶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因奴隶制度的瓦解而随之殉葬。封建社会酝酿时期,思想百花齐放,为我国漫长历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中儒家学派,以培养君子、圣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孔子注重把人的自身修养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教育。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大学》篇中,孔子更是以一系列的论证,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只有圣人、贤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治理国家也必须"远小人,亲贤能",并做到"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才能如《为政》之开篇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实现它的教育目标的呢?也就是怎样把人塑造成"君子""圣贤",怎样出色地完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呢?
1.寓教于民
孔子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对夏商周文化的尊尊亲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部分是孔子在游历各国的途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结概括。其著作是一种源自于生活感悟的对白书,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其思想的本色。因此儒家著作直白易懂,利于传播,大众容易学习和接受。再者,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级,包括士、农、工、商,他的弟子又将这些思想以游学、开讲授教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客观上扩大了其思想的群众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能够长久进行的必备条件。
2.不使民知
看似儒学通篇都在教化个人如何成为圣贤,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可以"仅是逻辑上的可以。在孔子看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把道德修养看作是本,并无时无刻不把政治寓于道德教育之中,"教者,政之本也。"他假设每个人都是君子,而君子就要"慎独""素其位而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孔子并没有期许达到。他反对刑法,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呼吁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民众仅仅作为教化的对象,而把道德教化寓于圣人的形象中,言传身教。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的教化不是让人民成为圣贤,而是要人民仰望圣贤。他的教化是要让人们安分守己,不行违逆之事,成为社会的"良民"。这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必要,也论证了其学说存在的必要。
3.推己及人
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未见到儒家思想在政治舞台上浓墨重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是对待一种学说的宽容态度。继董仲舒之后,儒学却引导君子之风盛行。还引领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落脚点--精英教育,即塑造完美人格。孔子的思想以及其讲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教育思想推己及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底线,最终目标则是兼济天下。这种思想的推己及人,就好比一场思想界的互相监督,人人身边皆可能有"尧舜",这便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激励人们向着道德教化的目标靠近。推己及人,不仅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也外化为对他人的监督教导,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捆绑,这便使得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深得人心,乃至化民成俗。
4.笼络人心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于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它不像法家那样强硬,让人感到裸的恐惧;也不像道家那样对宇宙世界的追根问底,让人不知所云;更不像后来的墨家那样,造就一批居无定所的游侠。它关心政治,却又不在庙堂之高;它关心人民,也不在江湖之远。儒学重视个人修养,从言、行、举止,到学、思、论辩都为人们提供了参考。重视家庭和睦,朋友亲善。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妻长幼之别"。将忠君与等级的思想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还强调治国安邦,爱民亲贤。这为社会上有才之士施展才华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反对酷刑,把德教放在首位,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它强调君主贤德,在文人演变为忠君情结,在普通民众则是生存的最终保障。而其"有教无类"思想更是第一次拉近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学说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总之,儒学从个人,从家庭,从国家,甚至是政治理想角度,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从内心彻底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一场思想的解放不得不从儒学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解构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能力。对儒学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思索。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里,服从,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以说完全是被迫的。每一个现代的人都可以说是儒家的传承者,忠、孝、义、仁、爱、善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以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又将以何自诩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它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侵害亦不可忽视,这成为了它本身解决不了的历史难题和承担不了的历史责任,只能由我们带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理性的思索去继续专研。
参考文献:
[1] 《论语》[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 《中庸 大学》[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 《道德经》[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 《墨子》[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5] 陈德述 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 [N]光明日报2000-07-18
[6] 孙晓春 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J]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7] 王惠英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8] 谭凤娥 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9] 汪洪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Abstract: The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discuss the beneficial parts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triotic loyalty and good family values i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th continuing to carry forward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home folk-custom an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huold be concern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ery useful carrier, such as festivals, opera and so on.
关键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部分;现代价值
Key word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art;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3-01
0引言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影响都很大,有很多的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出现阶级之后就随之产生,对人们思想进行教化和统治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历史性的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求“精忠报国”“公忠为国”。孟子还提出:“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和受外来国的影响,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的,这就要求国家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借鉴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美德的教育在今天看来更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家庭美德教育方在很突出的位置上。首先是强调孝敬父母,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古有“百善孝为先”的观点。正是这种突出的地位,才使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尊老爱幼”的文明和传统美德才得以流传至今。在今天,孝道没有古代那样重视,很多人忽视对父母精神上的照顾和慰藉,所在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突出和重视孝道教育和亲情教育。
2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的现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3]
2.1 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当地的老百姓提出的,对他们进行教化的一种方法。每月用一两天的时间由专门的人员对百姓进行讲读,讲读的内容通常是由民间制定和政府颁布的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宋代的《蓝田吕氏乡约》,后者如明太祖的《教民六谕》,这两者相结合所以教育民众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种利用乡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今天几乎很少运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各个地方的特色和特殊性方面的教育没有做的很好。所以现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更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2.2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他针对不同的学生对“孝”有不同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一点。“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曰:‘无违’,即不要违礼。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当自游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能够做到因人而异,能够让学生扬长避短。
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也有因人施教的方法。但是在实践中用的还是比较少。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的学校教育的方式,都是集中教育,很少有个别教育的。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长远来看抑制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3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形式多样,值得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且客体课借此相互作用的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有些载体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用的非常多效果也不错,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很少受到重视。
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节日载体今天应该发扬光大古代的统治者们擅于通过节日为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通过在特定的节日举行特定的庆祝方式来引导百姓的思想。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引导人们的爱国热情。以节日为载体来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
3.2 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节日这个载体的运用不是很好中国传统的许多节日都在慢慢淡忘,因此这些节日带来的教育功能也一并消失。所以,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有很多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逐渐淡化了民族意识,爱国热情也在退化,所以选择以节日为载体来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是一很好选择,应继续并加强力度。
3.3 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戏曲为载体既让人们容易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国古代大到国家官吏小到文人墨客教育家都很重视戏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古代以戏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今天歌曲中以歌颂祖国和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歌词的比例很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借鉴戏曲歌曲这种载体,更多的把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融入到歌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越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94.
[2]朱熹.孟子・离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2]”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逻辑到方法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富有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理论思维成果。如果说对前者的继承,有益于我们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的话,那么,对后者的继承,则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1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来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教化的施行应遵循相应的规则、运用相应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教方法确立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方法论的掩盖下,更为实质的则是基于对教化对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从而确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论。如荀子强调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3];董仲舒强调教化对象“知其气”、 “知其声”、 “知其行”、 “知其物”,才能 “言虽约,说必布”、“事虽小,功必大”[4];张载强调“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确地表露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掌握教化对象的特性与德教方法的确立之间基本关系的深刻认识。
2.2从递替相关的多个层次分设德教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中国古代德教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国思想家们在强调“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士对于德教过程的目标意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将其设置为整个德教过程中的唯一的目标,而是在“涂之人百姓”与“圣人”之间设置了种种相互关联而又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如孟子将这一相互关联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泽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6]此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大量的“士”、“君子”、“贤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论,其实也是对个体德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前后继替、紧密关联的德化的目的链,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中国传统德教的目的理论,表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得德教目的给个体接受教化的行为、个体进德的行为以巨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
2.3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观照德教的运作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受这种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较少从局部的、静态的、孤立的层面看待德教的动态运作,而总是从整体的高度,从德教活动的实际推进方法、从德教内部各部分的相关互动、从德教与相关系统的互动之中来观照整个德教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历时的过程性和共时的展开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德教活动进行观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从历时的过程性出发,朱熹得出了对教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及各阶段的不同特性的认识:“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7]等等;从共时的展开性出发,在教化与环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强调环境习染对个体德性发展的影响,并由此主张“择友”,“以友辅仁”,“择处”,“择不处仁,焉得知”。在观照德教运作的过程中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会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揭示了德教运作的内在机理。这种观照德教运作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德教理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系统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除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以外,更有赖于对自身发展经验和传统的扬弃。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便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代;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文明也源远流长,这些都凝聚着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的社会或社会团体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准则、行为标准来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进行控制和约束。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存在。儒家思想一直以来在封建统治中占居主体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其中对伦理纲常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思想灌输等方面较为注重,统治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结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能够发现,中国的古代人性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当然这也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比如“德治”和“法治”,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而提出的,“德治”是让被统治者从思想上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还要求在行动上服从于统治者,“法治”则是以通过法律、命令等的手段使得被统治者听从统治者的安排,酷刑就是“法治”的产物,若是被统治者不能从内心真正认可并接受统治者的统治,容易造成两者相对立的情况,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则能够达到一定的统治效果。
1.起源于原始社会
随着人类的出现,原始社会应运而生,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那时资源十分匮乏,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在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分配方式,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体地位,随着生产条件的发展,集体生产被个体生产所取代,出现了私有制。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社会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时期政治性较弱,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采用精神奖励的方式去进行分配。部落首领或氏族首领较多的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因为没有文字,所依靠的就是绘图、岩画、肢体语言以及口耳相传等。
2.发展于奴隶社会
公元前2027年夏朝建立,部落之间形成统一的社会,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更加完善成熟,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内部的统治,通过德政、礼制等手段使得奴隶服从于他们的统治,并制定法律和酷刑来约束奴隶的自身行为,借助来迷惑奴隶。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时代正式出现伦理、道德教育
。3.繁荣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全面瓦解,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依托儒家思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站在个人立场上思索家、国、天下的统一关系,以国家利益为探究主体去思考个人理想的实现问题。孔子所宣扬“君权神授”理论,有利于统治阶级实现自身的统治,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利益相契合。
4.完善于封建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国家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开始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单位、钱币等等,这些在全国推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条件。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新的诠释和解读,形成“新儒学”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全国的统一思想,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儒家思想贯穿于封建的专制统治,与封建专制统治相融合,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统治者又为儒家思想的确立和施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现将教育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以人性的角度去论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由于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导致道德教育的不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儒家思想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际上就提出了人们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指出了人的后天差异在于“习”,在于后天的学习和教化。以荀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是自私的个体,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够改变这样的本性。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学说,认为人性无本善、本恶之分,只有通过后天的发展教育,才能形成性善和性恶。
2.以礼乐为基础,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礼乐是指礼仪规范和音乐舞蹈,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董仲舒将仁义作为人发展的最高道德准则,礼乐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仁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礼乐与仁义相辅相成,其中“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仁者爱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所提倡的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礼”反映出了等级差异和社会地位,是外在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仁”既是一种审美理念,又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强调自我约束性。
3.以形成高尚的理想人格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中人格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君子和圣人的品质为主,“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以上指出了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质。经过不断完善,儒家所塑造的“圣人”具有了以下品质:拥有圣明的智慧,明万物之理,集孝、悌、忠、义、直、礼、信、谦、勇等美德于一身[1]。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和圣人都应该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具的人,要重义轻利,做到有理想、有志向,胸中坦荡,待人和善宽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要求做到自强不息。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能够维护封建统治。
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主要是个体的自身修养,不仅要依靠于外部的约束力,而且要提高自我认识,其中孔子“内圣外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从道德层面,强调个人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使自己的人格达到圣贤,做到“修身”,并借助一定的教育方法成为一名有道德、有品行、有德行的人。“外王”则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慎独”以自我反省为基础,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教育方面,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侧重于人的内在认识,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做到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不仅如此,还要看教育对象是否对接受教育存在学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提高自身修养,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的道德认识。
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由于中国古代的等级划分、社会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1.封建统治者灌输法
灌输历来是统治者为维护政治统治而普遍采用的手段,如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用这种灌输方式来顺应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宋代确立“三纲五常”纵横结构的政治伦理体系,更是把灌输思想发展到顶峰,故有人在评价此影响时,称其为“关键是很抓思想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环节”[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伦理道德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仅仅从道德的教化方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还不够,还要依靠法律等强制手段来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其专制的政治制度相匹配,其教育方法理所当然会带有强制性[3]。学校教育作为统治者灌输教育的主要载体,并将德育放在首位,课堂中以灌输“三纲五常”为主,为教化本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强制驯化,强制灌输,将封建伦理道德、礼仪等行为规范,寓于各项规定中,用以规范民众言行。
2.社会教育法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占主体地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推崇的一种形式,它能增加教育者,比较快速地解决问题[4]。其中,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最好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教育下,有利于受教育者塑造理想的人格,通过已经拥有“君子”品质的人现身说教或感化,来激励受教育者去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平,接受更多的道德教育。教育者通过以身作则来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从而起到社会教育的功效。
3.自我内化法
中华文化对伦理道德较为重视,但是单从外界环境是不能完全起到教育作用的,所以还要从自身出发,完善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强调了自我内化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督促等方式,达到约束自身行为的目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并且用统治阶级制定的标准来约束个人行为,通过自我道德教育,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准则。
参考文献:
[1]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480.
[3]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1):30—34.
一、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力循立德树人之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做到将引导思想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高校思想工作绝不能脱离学生们关心、关注、关切的实际问题而另辟蹊径,将思想层面的教育引导与解决关系学生们实际遇到,产生疑惑的问题相结合,并找到相对应的措施方案,实践之。而一些虚无空洞的、脱离实际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是无实效性的,更可能产生不良效果。当前,高校中大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竞争矛盾呈易发多发趋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践行立德树人引领作用,深入综合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要重视并正视大学生思想问题背后的实际问题,及时正确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合法合理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切实推动团结向上、活泼有爱的和谐校园氛围的建设,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
2、协同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思政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家庭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家长要以身作则;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工作水平;社会是立德树人的软环境,要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应遵循协同性原则,努力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衔接、联系与沟通,促进三者的融合贯通,切实解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缺位”、错位现象,努力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的方法途径
1、坚持课程育人,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质量效益意识,既重形式也重内容,既重过程也重结果,既重宏观也重微观,既重投入也重产出。加快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同样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同样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世界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普遍的。在这一意义上,高校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共同目标,因此所有课程应该自觉结合课程性质及有关内容,灵活开展思想教育。例如,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可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在医学专业中可以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在法学专业中可以渗透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注重其他课程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作用,使大学生在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养成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2、以网络平台为中心,发挥新媒体立德树人的媒介作用
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以网络平台为中心,发挥新媒体立德树人的媒介作用。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基础,以丰富的网?j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网络中典型的道德案例引入课堂,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加大宣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晦涩难懂的内容编辑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并结合网络中的具体案例加以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同时,要加强对高校网络平台的监管,引导网络舆论符合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来规范学校网络平台上不道德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新时期新形势,思政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其次,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楷模。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学生学习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最后,一切教育都源于爱。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崇高的师爱要做到“四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构建。
4、挖掘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注入文化力量
【关键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并存。要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分析。本文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境界。境界是一种状态,境界不仅可指客观外境的情状,亦可指主观内心的情状,是主客观统一的主体状态。传统思想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其作出阐述,以期对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与现代转型具有参照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崇尚整体,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天人合一”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总法则。《周易大传》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行为对自然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天的相互和谐统一。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人作为“天地之心”的说法多见于著作和名言名句当中。《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合一”成为二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观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和谐”是中国先哲在对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原则, 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求实入世的实用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欧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在西方世界中,神灵的地位相当突出,“出世”思想比较明显。古希腊荷马史诗还有犹太基督教教义无一不都在向人们宣示着:神是万物主宰,神的意志决定人类的命运。而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注重现实的人生,宗教色彩淡薄,有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中的“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反映的就是中国社会上最习见的几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作为关系准则,这些关系和准则都是典型的“入世”思想。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因此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我做起,从实际做起“重实际而黜玄想”。魏晋玄学,宋明心学因为比较“空洞”,空想的内容多一些,立即遭到了所谓“经世致用”者的批判。因此,历史上中国始终没有陷入到过西方欧美式的宗教疯狂中去,但也没有发展起自己成熟的出世的思想架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考的传统。所以在中国社会,既存在有安贫乐道、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又有“自扫门前雪”的实用主义生活态度。
三、血缘与宗法的依存境界
以血缘和宗法为纽带,崇尚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之一,从而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血缘、重家族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的成员居住在一起, 经济由家长进行统一管理, 因而, 个人就不得不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家长管理制下有着种种伦理规定,单向度的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义务,族权、父权、夫权在家庭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后来这种以家族为根本的价值观向上发展成为以君权为尊、国家为首,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中国古代为维护现存的血缘、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总是倡导个人服从国家、服从整体的价值观。儒家重视“人伦”,特别强调君臣、父子伦理关系,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视孝悌为仁义之本。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个人的利益最终以个体服从整体为归宿,把维护血缘和宗法制度与维护封建君主统一起来。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宗法制和君主制度的统治下,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既相通,又对立。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利益,更不允许把个人利益放在宗族和国家利益之上,它强调个人无条件的服从家庭、群体、社会的利益,对个人的欲望、个性持贬抑态度。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对集体义务,却忽视个体利益的思想, 与西方宣传的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们虽然在讲人,但他们真正重视的却人所在的群体,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高高在上的,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与总体的对立,总体对个体的压制,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一大特征。
把群体、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在实践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起了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国心和集体凝聚力的作用。有些内容至今仍对中国人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忽视人的最基本权利和利益而讨论道义和理想的说教,最终必将流于空泛。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封建宗法思想达到顶峰,把儒学推向反人道的方向。这种传统封建思想方式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最终导致国人思想的保守、僵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四、“重义轻利”的价值境界
“义利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义利,包含着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义利价值境界是不同的,但“重义轻利”、“贵义贱利”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境界取向。
“利者,义之和也。”(《易・乾・文言》),墨子认为义和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会给人带来利益。墨子说:“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天志上》)认为只有合义的行为才能给人带来得益。但韩非子看重功利,“正直之道可以利义”(《韩非子・奸劫杀君》),他认为人与人首先是利害关系,有共同利益才能合作。“重义轻利”论则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孟子把义与利的严格区分开来, 认为道义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利益。后来,董仲舒提出“身之养莫重于义”的观点,认为有道德是人贵于物的根本,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宋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利心生于物。”(《四书章句集注》)儒家思想的价值境界,可以称为道德价值论,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儒家重视道德境界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境界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上的操守和义节更重要。如若两者发生矛盾,他们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不同义利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各自的影响。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尽管并非绝对的排斥利,但在根本价值境界上,有着明显的“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
五、居间中庸的折中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行为和品质上的“中庸”的性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同时将中庸视为道德的最高层面,倡导以仁义为先,讲孝道,循忠义,同时注重修身养性与人际关系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专门编写了《中庸》一书。《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中点,在这个适中限度内就能达到和谐的境地;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若要想达到和谐、安定,就必须把人的欲望、行为都保持在适当限度内。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积极宣传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思想境界。它主要是要通过折衷调和方法,达到一种平衡,以期实现最合理的状态。中庸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回避矛盾,否认斗争的形而上学倾向,遇事就讲“君子中庸”,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庸性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定势、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观的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表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博大精深的,但同时又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要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别是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更应该多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资源,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长春:东北师大国际关系学院,2006.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视是国内教育的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优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中职教育是国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于社会整体思想素质的提升。将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教育体系的思想政治进行融洽,以此实现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培养是中职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1]
一、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历史理论中被称之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最早由政治家所提出,因此使得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此出现并发展起来。思想是人体大脑的一种认知,在课堂教育之中需要做到低起点、划重点、少形式,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它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认识,不能够忽略。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阅读是考察学生基础的课题,但也是相对比较难的,也是考察学生们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比较常见的课外流传名句,是指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词,古代诗词的含义深刻而隽永,描写生动而传神。[2]这些在课堂中都是有可能会出现的,但并不一定是课本中讲解的重点知识,需要让学生们翻阅一些课外书。语文课堂的目的,需要练习很多的测试命题,并对课本之外的内容进行广泛的阅读,因此,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对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行培养,培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因此,我们都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尽量让学生过着健康的生活,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们带来的理念。
二、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对策
(1)教师要注重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讲解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于学生们积极性的调动,比如刻意地安排几道题目任由学生们开动脑筋去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允许学生对课题做出相关的评价,大胆地体会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错对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需要有积极参与的精神。现如今的课堂增加深刻的探究题目,同时也是对考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情况提供参考,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促进学生整合能力的提升,在思想政治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注重对于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维护,开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充分的发挥新课改理念,打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知识点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践效果。通过自我认定理念的实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在不断上升,其对我国历史的思想政治阅读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多,并且可以通过考试来测试学生们所掌握的能力,其历史思想政治最大的难点就是阅读,同时也是分数比较高的题目,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古代诗词的形容是现代无可替代的过去,也是我们比较认可的诗词,同时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形式,所以,学生们在学习古代诗词当中比较吃力,由于这并不是思想政治讲解的重中之重,并且还要理解其内容的相关注释。其实,从学校教学理念角度来讲,针对语文高考内容的改变也是有核心的帮助[3]。从学校教育理念角度分析,高考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并灵活掌握知识的运用,课后习题则主要以各种学科的新课程为主要依据,充分的体现出新课改下的学习理念。
(3)激发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职学生大多都是年轻化,人生发展的前途都是无量的,学生这个时期的攀比欲望都是比较强烈的,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也是比较浓厚。学生们明白社会竞争的严重性,并且他们也认知到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中谋得一份心仪的工作,如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能动性。目前国内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优良,物质条件相比父辈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而也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培养出中职学生较为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造力[4]。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有目的、有方向、自主的学习。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将面临着挑战,中职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情况,这需要学生积极做好应对准备也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林.中职学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3):76-79.
[2]蔡定斌.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中旬),2015,04(3):13-1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两个学科教学经常存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两者的共生关系,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本质。共生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共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中,共生关系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即两种事物的诞生存在一定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正是体现了从自发产生到自觉构建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这也意味着教育界普遍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两者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而两者共生的本质是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解析。两者共生理论的分析,要依赖系统的框架,框架分成两个维度,即横向与纵向维度,其中横向维度分析的是两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历史,而纵向维度则主要分析两种教育在不同时期所拥有的共生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相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共同的教育和研究对象。
(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的教育观中就有所体现,这也是两者的思想源头,虽然教育体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但是两者的思想起源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播,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而内容上包含人格培养与良好的习惯。纵观儒家、道家与法家等各种德育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本质都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两种教育的思想起源都来自古代的教育观。
(二)相同的教育目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两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的提升,引导学生不断改变与发展自我,促进大学生智慧、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使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评价人才的优秀也不单纯地以知识、技能为参照对象,而是综合分析人才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育人,促进人才全面成长。所以,要求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三)两者的教育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对象无一例外是人,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人的需求,只不过两者在研究层面上有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人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表现,对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体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进而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导向问题,依据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将个体的思想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内容与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两种教育获得的结果来看,两者研究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帮助人成长,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两种研究都是个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此外,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也有较大的一致性,实际教学中,两者经常使用专题讲座、课堂授课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宣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德育教学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单独实施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才能完成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贾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J].教育与职业,2011(05):66-67.
[2]郑学勤,黎琳.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