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设计的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设计的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设计的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特别是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思路也不断被设计人员吸收、消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建筑工程个体的差异性,使得建筑设计千变万化,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外型、内部空间配置等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各专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和完美结合。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以前竖向荷载起控制作用的结构设计也逐渐出现了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在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内部空间和竖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地震和风荷载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各个构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这无形中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框框,设定了限制和约束,建筑设计师也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多与结构设计师沟通才能确保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外部型状和内部空间的相互组成,而结构设计是实现建筑设计思想的途径,通俗的说,建筑设计是人的五脏六腑和你所能看到的外貌,而结构设计是人的骨架,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实体。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实体形成的两个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协调形成了整个建筑物的外观型状,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二者不仅相互协调而且也有互相制约,密不可分还相互矛盾,如果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则能实现在时代技术条件下的完美结合,创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建筑物。而如果两者相互脱节,建筑设计一味的强调造型、先进,不以当代的技术条件为设计基础,其所作的只能成为纸上的方案,只能是海市蜃楼,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短期实现的空中楼阁。作为建筑技术一种的建筑构造,其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方案选择、初设、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过程,在方案选择和初设阶段,就应该分析工程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从而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以实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在技术设计这一阶段,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找出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电气设计和给排水设计存在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得设计变得成熟。在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进一步的深化,这个阶段的作用是用来处理建筑物局部构造与整体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持续的协调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协调,并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比如,如果设计师将建筑的横截面设计成为一个三角形,这会使得其抗弯能力和抗侧向力的能力远远不如传统的多边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截面,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设计也是可以实现,但是要在结构上进行加强,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另外,如果建筑设计者缺乏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设计过程中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在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设防区域,高层建筑的电梯设置在了大楼的某一个侧面,远离了建筑物的刚度中心,这就会造成整个建筑物的重心不重合,一旦出现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则需要结构设计采取多种措施,不仅给结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会使得工程造价大幅攀升。所以,在进行整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充分的协调,建筑设计师需要有结构设计师的基本素养,结构设计师要能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前的先进的设计思想来实现建筑设想。

2、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

由于有设备和设备基础,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等组成了给排水专用房屋,而且这些房间的荷载远比一般房间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间需要设在建筑顶部,荷载比较大,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造型美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给排水管道的直径粗且数量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如果不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就应该结合建筑设计,使功能用水的房间尽量保持上下一致,从而达到避免给排水管道在房间内乱设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水平管道,并且结合结构专业设计,使水平管道尽量不要穿过梁以及柱,以免对结构专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带来的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应该为管网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同事,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利于节约成本。

3、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

有空调的建筑物,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关系就更密切。对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设计中,暖通空调专业与给排水和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针对建筑空调设备的以上特点,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以及设备层的楼面荷载大,预留管道附件多,设备层高于标准层层高等特点。目前建筑外墙设置的室外空调板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造型的美观,一旦业主入住装修的时候,空调摆放位置很随意,导致了楼房使用后墙面造型的错落凌乱。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造型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设施的实用性。

4、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

电气设备用房包括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等。由于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对周边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扰,所以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建筑专业在布置平面时,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电气竖井,电气设备用房应避免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选择合理的机房位置,节约设备成本。

建筑层高应考虑电气专业室内敷线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绕梁、穿梁。当梁上有管道需要通过的时候,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置梁进行打孔而影响结构强度,就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从而合理解决各系统的缆线敷设通道,保证系统安全和缆线的传输性能。

结束语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设计不是指的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其是由多个专业,进行多道程序设计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都会体会到,若仅仅力求满足本专业设计的最完美,必将对其它专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盲目,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建筑设计师在掌握一定的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与各专业设计师进行有效的协作,做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艺术性的相结合,从而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罗志.浅谈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3).

[2]徐传亮.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差别.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3-119

第2篇

关键词:市政建筑;相关专业;协调

市政建筑是功能性建筑,在追求建筑外立面美观和内部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满足工艺专业对空间、大小和高度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要起到承上启下,相互协调各专业的作用。而建筑专业在其中的协调是否恰当,决定了一个市政建筑是否能够合情合理,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符合经济效益。

本文将以市政建筑中的水厂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为例,阐述在以给排水专业为主导专业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如何做到与其它相关专业的相互协调。

一、与给排水专业的相互协调

给排水专业作为水厂给排水工程主导的工艺专业,肩负着粗算、预估建筑规格的任务。在项目初期,由给排水专业首先根据其工艺条件,大致绘出所需建筑的大小轮廓,以及工艺设备所需建筑的高度。如其中涉及设备吊车,还需大致确定吊车的工字钢底标高,及其所处的位置。

(一)建筑平面的确定。建筑专业在接收工艺图纸后,首先需要读懂其图纸中与建筑相关联的部分。在图纸预读时,如发现问题,需及时反馈。根据工艺图纸确定其所需的建筑外框尺寸,再依据实际情况所需要的功能性房间进行拼接与调整,并绘制出建筑平面图。再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轴网轴距、隔墙布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二)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也要根据工艺图纸所提条件进行。首先,进设备的房门要满足其长宽高的要求,门外要设有坡道,方便设备搬入。而人行疏散门则要严格依据防火规范布置。其次,窗的布置要根据建筑内部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避免设备挡住窗户的情况发生。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则需要特殊的处理。例如高锰酸钾储藏室,由于高锰酸钾的不可见光性,需要避光处理;或是鼓风机房需要排风窗等特殊情况。最后,门窗的选择严格依照建筑物安全等级,按其安全等级进行建筑门窗防火或防爆功能的选择,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建筑高度的确定。建筑高度的确定有两种情况:如建筑内有吊车,则需根据工字钢的底标高,以及由柱网之间的跨度估算出的梁的高度,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如建筑内没有吊车,则要确定建筑内工艺设备的高度,以满足工艺设备高度为条件,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并以此高度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二、与电气专业的相互协调

水厂给排水工程中的工艺设备供电以及厂区供电所需的配电间,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电气专业的支持与配合。在建筑平面图绘制完成后,应与电气专业相协商,依其所需,对建筑内部平面进行布置,以确保建筑内部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电力供给所需。如需单独设置配电间,则依据电气专业所提出的条件,增跨以加入新的功能性房间。在给排水专业与电气专业的设备发生冲突时,需要与给排水专业共同协商,各自做出相应调整,确保平面布置的可使用性及合理性。

电气专业所需的配电间,需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相关规范进行门窗等细节的调整。例如,高压配电间窗底高度要高于室外地面1.8米;控制室地面需要加装抗静电地板;配电间如有安装吊顶,则需选用防火吊顶等一系列修改,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三、与结构专业的相互协调

在与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相互协调一致后,将基本确定的建筑物平、立、剖面等相关图纸,提于结构专业。并依据结构专业的反馈,如有与建筑图纸不符处,依照结构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四、建筑图的反馈与会签

在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修改完善后,图纸已基本无问题时,需要再将图纸反馈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让其依照建筑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和细化处理。最后,在出图时的专业会签过程中,再次校核比对各专业图纸,确保图纸的准确和一致性。

五、结论和建议

市政建筑的特殊功能性,决定了建筑专业不再是主导地位,更多的充当起一个承上启下的协调者。而作为一个协调者,为了确保一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全局观念,一个合作的精神。当发现问题与其它专业相关联时,及时反馈,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完成一个市政工程项目。

如今,市政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类建筑应该和城市的公共建筑一道共同参与现代城市的发展[1]。因此,“花园式厂区”已成为市政建筑的基本要求,其对一些工业建筑布局和造型的要求越来越高[2]。而作为一个协调者角色的建筑专业,则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了协调一些矛盾问题以外,更该主动的参与到厂区建筑组群形态构成设计当中,提出正确的设计理念引导,主动把握厂区建筑风格。以求在满足市政建筑功能性的前提下,构建出一个更加美观、为城市增色的市政建筑组群。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建筑设计 方法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7-01

创新是近年来我国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来讲,创新意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大量的优秀建筑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设计来自于国外的优秀建筑师的创造,随着这些冲击人的眼球与精神的建筑的崛起,也带动了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唤醒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因此,我国高校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在课程设置中陆续的设立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试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 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指的是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任何建筑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只有建筑与环境有机、和谐的融入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发挥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而从另一方面讲,没有绝对相同的环境,这就为建筑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建筑设计创新设下伏笔,甚至会因此而产生杰作。

2 意向创新

意向创新是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向,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与环境创新不同,意向性创新往往指的是建筑设计之初的创新性构思立意,可以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概念性的,不以建成为目的。意向性创新常常体现在形象、空间和功能三个方面。

(1)形象创新主要是指对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建筑外部形态的突破。建筑形象创新依附于社会的进步,新材料的发展。同时建筑形象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内部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深层次的形象创新应与内部空间结合,通过形式体现建筑内涵。只重视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可能会使建筑限于庸俗甚至是拜金的囧地。

(2)空间创新主要研究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内部空间指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作为密切,关系最大。我们常常将空间创新归为单一空间创新和多空间组合两种创新形式。单一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及分隔处理来进行空间创新。而多空间组合创新中更强调的是空间的重复与节奏、衔接与过渡及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等方面的创新。

(3)功能创新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而产生的。随着网络、信息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建筑师所面临的新环境下的新功能问题也应运而生。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有待建筑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3 科技类创新

有关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成果本身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另一个是这些材料的灵活运用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建设设计 暖通给排水专业 配合

1、建筑设计中的暖通给排水专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的定义已从最初的“能挡风遮雨的处所”被提升为“放松心情、蓄锐养精的舒适港湾”;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我们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去面对,碰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去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对于暖通给水排水专业来讲,目前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基本上采用CAD绘制,安装专业设计虽然在绘制施工图前就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但在施工图出图前往往没有进行详细的校对,经常造成各专业施工图中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给工程质量管理、协调造成很大困难。对于综合性的建筑物,吊顶空间内有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专业管线。在图纸标注不足的情况下按图进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暖通给水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2、建设设计中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配合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安装施工分为给排水、电气、通风、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设计者在动乎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一般来说,给排水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施工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装修、安装的配合,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这些工作都是在有关各技术工种共同商议之下进行的,并应相互认可。从技术角度讲,土建、装修专业对安装专业形成了空间限制,各专业必须准确地知道自身专业所处建筑位置及范围,并清楚各种专业井洞尺寸、轴线、标高、层高,乃至砌体厚度、楼板厚度、梁的大小等,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解决各专业之间的问题;喷淋管道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吊架作,根据图纸分清支架形式,然后现场测量下料和组对,先点焊然后核对尺寸,合格后正常焊接、编号,使支架形式、材质、加工尺寸精度及焊接符合设计要求,支架应牢固紧贴墙体、柱子或结构物上,支架安装应水平,吊架的吊杆应垂直于管子,管道制作前要先熟悉图纸,管道长度,型号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统一加工,加工好后进行编号、标识,安装过程中统一挂线,而且下引管预留口要安装垂直,相邻的下引管要在一条直线上,下垂管下料时要在装修吊顶线出来以后施工,下引管要现场测量。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发生一些渗漏等情况,所以,在设计中要将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土木工程和装修专业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完成设计。

3、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的问题

在建设设计中,暖通给水排水专业在与其他专业融合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a.设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专门的暖通排水专业已经不能满足设计中的需要,设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应该掌握更多的与其有关的知识。并且由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设计单位离不开关系,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掌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单位或个人,以虚假招标或假的邀请招标的办法,从中弄虚作假,骗得中标,得到施工项目,假借中标单位的名义用自己的亲信人员进行管理,临时拼凑、组建装饰施工队伍,工程竣工后这个队伍也即解散,后期的工程维修保修无人负责,工程质量没有保障。因为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各专业之间配合好坏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的设计质量,对于施工单位深化系统设计和工程施工有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这种协调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均有专业配合的问题。b.施工管理不够全面,组织机构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工程项目中返返工是正常的,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c.质量不过关。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施工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结束语

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标新立异的外观,更要有完善的内部设施。对采暖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座好的建筑不仅需要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精心设计,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更有赖于他们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国的暖通给水专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互动式教学;实地式教学

Summar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a kind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teaching ideas in th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in our current design, arouse students ' interest in design, understanding architects had done, temple of experience into the design.

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interactive teaching;fiel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水平知识和人才更广泛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新方法。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建筑设计这门学科打好基础,涉及大量的文理科知识,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历史等等,可见其核心地位。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很多师生觉得该学科难教难学,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大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按照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阐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就这些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理论课程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从宏观上看是由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到五年级连续设置,是唯一一门贯穿于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是: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布置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消化所学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和实践结合的较为紧密,一直以来被广大建筑类院校系所广泛采用。但是,一则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过久,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二则它和建筑学专业的其它交叉专业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给学生增加了几个设计题目,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应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加入互动式教学和实地式教学以避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单一性、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能力着手,改善现今的设计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地把握好设计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唤起学生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的所作所为,在体验中进入设计的殿堂。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包括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互动也就是提问式教学方法,在讲课中采用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来叙述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的积极思考。实践互动就是情景模拟体验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个建筑的设计时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其次通过几个实例,使学生加深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最后采用实践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先动手制作类似的建筑模型,然后运用所学建筑设计及相关知识,自由选择材料,亲自动手在该模型上围合各种自由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由于材料不同与围合空间不同而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

模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体味着空间、结构、采光度等细节,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优缺点,从实践中学到书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基本空间尺度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一个空间的基本评价标准有哪些,怎样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让他们体会到各种条件的满足都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设计基础之上的。进入之后的设计时,他们也会处处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他的设计是否合理、舒适。

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为提高,学习有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体验和实践,形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之中不断地提高创新素质及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并能刺激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

2.实地式教学

这点主要是通过改变教学地点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都发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就是教室,可以说学习环境是十分单调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针对这点,笔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的地点。实地式教学就是要使老师带领学生尽量的走出教室,走到更加轻松、更加适合教学内容的环境中去。比如讲到和具体的工程实例联系很紧密地知识点时,就可以到现场参观实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再把实地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讲学生所作的建筑设计模型。在模型做完之后,紧接着要对学生所作的模型进行讲评。讲评地点可以选在教学楼外的大球坪上(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建筑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为今后相关知识的讲解打下基础)。在这个实地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性将被大大激发,他们可以将模型摆在任何地点排成任意形状。通过各种方式观察模型的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体会由于光线的变化给建筑带来的感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肯定是主动的、积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而要“将其所教的内容,以技术或方法为媒介,达到使知识得以传播”之目的。因此,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互动式教学、实地式教学的充分利用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定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这种建构教学的主体互动正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在互动式、实践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建构起师生互动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我想教学创新改革之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2009.

[2]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万学成.《机械制图》课多种教学方法探略.执教通讯,2007.

[4]张艳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策略论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6

[5]王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前沿思考,2012

[6]鲍家声.新要求,新导向,新希望——99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暨第二届系主任会议综述[J].建筑学报,2000,(2)

[7]王依涵.环艺专业小住宅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文化,2008,(38)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17-02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逐渐在各地方院校开办。虽然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学起步晚,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建筑类学科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备受学校教师的重视,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理念关系着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观念及思维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情况及发展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一、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说明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含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技法练习、线条练习、图纸抄绘等基础内容。该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该门课程将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更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地方建筑院校均有开设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各地方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些年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各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将更加有效,对于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建筑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早期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缺乏系统认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以对待与培养。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严格的技法训练为主,通过一系列工程案例逐步将学生引入建筑设计的思维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临摹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就对该门课程培养大纲过多强调了基本技法训练、模型制作等,未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放在其应有地位,使得该课程在日常教W中收效甚微。但目前,经过持续多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这一细节,制定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该课程发展。

三、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情况描述

前面提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方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该门课程的发展,这些年变化较大,如江西理工大学根据当前教学水平较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教师也在该课程讲授中逐步加深了认识程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基础训练型向认知设计型过渡;同时,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建筑观念的改变,该课程教学,目前逐步实现了向综合改良型过渡,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基础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较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将该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筑概论理论课程学习及作业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建筑基本属性、构成要素及中外建筑简介等,授课内容较多,教学要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理念及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对于作业练习主要以绘制线条图、建筑视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功。地方院校早期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用模仿其他院校或根据教师本身所受专业教育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在这些地方院校和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模式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和成果。因此,传统基础训练的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替代。随着国家及学校对建筑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招生方式的改变趋势,各地方院校也逐渐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信心。此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部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针对这些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作业练习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结构设计的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的融合[2]。不管教学改革的内容变化多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建筑观念,使得学生透彻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

2.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突破。随着国内各建筑院校对低年级《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视,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内容已较少从国内别的学校“拿来”,提出了地方特色教育理念,教学的重点也由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培养过渡,主要是从侧重于手工技能训练转向创造能力训练培养。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辅以计算机使用课程训练内容的完成,还可以用计算机和手机等获得较多新鲜的建筑资讯,更新和扩展知识面。教学改革后的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建筑学专业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学其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成才。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为提高建筑设计基本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当时国内外常采用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该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种模式在地方院校课程的改革中也弥补了不足,并有所突破。当前,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深造前未接触过建筑学相关知识培养与知识积累,单纯用这种认知设计方式来改变当时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脱离了实际,因而不能得到长期发展。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强调学生在入学后即开始对建筑设计知识的全面讲述,由于学生综合技能差,教师讲述及辅导存在很大难度,无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全面学科基本知识讲解。

3.C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模式。随着这些年地方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主要是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目前各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有改动,并且实验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综合技能的提高,每年会安排工程实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改良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加强了建筑学设计基础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筑学理念的提升。本文就地方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这些年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由基础训练型教学逐步向认知设计型型教学、综合改良型教学的教学改革历程,探讨了该门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及教学重心问题,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原伟,刘潇衍.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11-12.

[2]马震,蒋天洁,陈倩云,等.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0):257-258.

[3]何宇珩.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科技,2014,(15):45-46.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Course

XIAO 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第7篇

色彩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地位。但是在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基础课程的功能,阻碍着学生对色彩绘画理解与掌握,从而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传统色彩绘画课程体系存在的缺点

(一)课程缺乏方向性,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没有专业特色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是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与艺术专业绘画课程毫无区别,这样的色彩课程就明显失去了专业方向性,与其所服务的专业脱节,教学目的模糊。色彩课所服务的专业不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应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

(二)课程目标不够系统、详细

传统色彩课程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和简单,会导致教学计划的简单化,同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均会受到影响。

(三)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充分满足专业需要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主要是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色彩写生是教学中的必备环节,但教学全程都是单一的写生,这与艺术专业的绘画课程并无明显区别,要知道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非艺术类,其造型能力无法与美术专业学生相比,而课程内容却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造型基础“零起点”的情况下单一地进行写生训练,课时少,任务量大,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很难把静物写生及风景写生与专业联系起来,所学知识不能被直接应用。因此传统教学中单一、陈旧的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是按照教材中章、节、单元安排和划分具体教学内容的,这种模式要求教师授课中要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研究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方案

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色彩课充分与建筑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方向性,根据专业需要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色彩绘画课的功能,为专业服务”。

(一)课程目标系统化、条理化、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相对应

新的课程目标包含总体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1.总体目标:本课通过水彩静物与建筑景物的写生、色彩分解与重组等系列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原理、规律及水彩画表现方法,最终达到熟练应用水彩颜料表现建筑设计效果图及相关造型的绘制的能力,为建筑设计表达奠定色彩造型基础。

2.专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静物造型的能力;

(2)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建筑造型及建筑环境的能力;

(3)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原理进行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能力;

(4)能够将表现静物与风景的能力转化为表现建筑手绘效果图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理解色彩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色彩冷暖关系、对比关系及协调关系;

(2)掌握光与色的变化规律与正确的观察方法;

(3)掌握水彩画表现技法;

(4)掌握水彩画的绘画步骤;

(5)掌握水彩画与效果图的内在联系。

4.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细致刻画、精益求精的耐力与意志,挖掘学生潜在创造力与设计才能,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更适用于专业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始终围绕“色彩造型能力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为中心,明确色彩最终应用到专业中什么地方。众所周知色彩是直接为建筑设计效果图服务的,所以新的课程内容中保留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加入静物写生能力转化训练、风景写生能力转化训练、色彩造型分解与重组等项内容,在训练中建筑效果图成为了教学中重要的“载体”, 所有写生课都要与效果图相结合,效果图色彩的分解与重组贯穿课程始终。

(三)更新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探索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决定了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重要因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相互结合,二者相互影响促进,相辅相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能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要和企业相结合,以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着重为社会和建筑行业培养较高素质、较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通常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则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那种形式,都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进行带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做到两个实现: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甚理想,尤其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基地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期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利用不充分,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陆省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人方式也比较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扩招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使得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暴露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人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普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设置缺失,缺乏生产性环境(实战性环境)、企业氛围及相关专业教学所需的“高、尖、精”教学仪器设备等,这些缺失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要求。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我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学历和职称的专任教师,理论水平比较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 “双师型”教师,实践水平也比较弱;二是兼职教师队伍一般都是从企业中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员工,但普遍都存在缺乏教学经验问题。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不太理想,需大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里,建筑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已基本完善,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方面均未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因素是实训项目比较多、实训环节比较多等因素使得的监控评价较为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都不够完善,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指导价值。所以有必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建筑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1、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够。虽然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对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普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均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缺乏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企业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生。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在政策上支持和激励企业接受“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例如减免企业部分税收、财政拨款等辅助政策和措施,在企业各项评比、考核时,把“校企合作”作为评比参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地方政府参与、协调,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中。

2、缺乏有效的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当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了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第三方组织和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服务于双方的监督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的就业服务部门可以来行使这个权利,来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筑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建筑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建筑设计公司普遍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居多,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如在实习人数、项目、时间的安排上,都有别于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

三、对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按框架分类有三种方法:按照相关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等;按相关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景观设计(室内、室外)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则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虽然每所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校的长远发展。

2、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融入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相关措施,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例如在实训室内张贴工作流程内容,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环境,其次聘用建筑设计公司的相关员工做兼职实训教师,组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终,实训平台要以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项目。指导教师能够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实训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充分的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相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加具有真实性。推广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相关企业要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较好的进行工和学的互相交替,较好的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零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称为“2+1”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大学三年级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建筑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学习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必须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有关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最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同建专业、共同建课程、共同建实训基地等。共同建专业是由校企双方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行使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义务。共同建课程主要是指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合作开发新课程等工作。共同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相应师资和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与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当做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实训基地学习,企业能在实训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双赢。即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工作学习,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有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权利,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坚持把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加强实践教学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究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的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建筑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1] 郭键辉,郭嘉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第9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