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课题研究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课题研究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课题研究措施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英语语言知识,做到基本功扎实,并能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综合技能这一环节既是基础巩固又是能力拓展。因此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有较扎实较全面的英语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

二、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途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对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与研究相信是当前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尝试。经过实践,我们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在教牛津初中英语“Intergrated skills”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新颖的开头,努力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状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纪律问题。上课开始尽量少用和不用默写单词、读课文,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的状态。如:在课刚开始教师可以设计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简单的问答式操练的“free talk”,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英文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入当堂课所学课题。

2.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环节,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学生的所学来实现轻松过渡,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示明确,预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预想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进一步升华。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要素引入课堂,使英语课堂具有真实的语言交际性质,以便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教材听力的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方式进行操练:提问、判断、表格填空、短文填空等,也可采取问答法:复述(retell),采访(interview),讨论与决策法:辩论法(debate),故事与场景法:表演(role play)、编写故事(write stories)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组织得当,明确目标任务,要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方式,而且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

(二)课堂教学规范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手势、眼神、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且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三)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严格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能力互相关系密切,应全面发展,不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教学活动中进行对话教学时,先进行示范表演,可以有一定的拓展或联想。然后让学生表演对话,全班学生评出表演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完对话以后,为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有时也举行讲“同义句”比赛,同样的句子,看谁能用另外的句子结构表达出来。这两种方法用意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所学内容或活动并能够进一步升华。设计相关主题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操练。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写一短文,然后抽取部分学生朗读他们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以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小步子、勤反馈”的教学实践,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结论

第2篇

一、建立保障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1.人员保障。我园对于课题研究十分重视,课题组成员由园长、教科主任、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既有朝气蓬勃、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又有经验丰富、沉着老练的老教师,他们都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的研究经历,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硕。同时这些老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她们的通力合作下,定能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制度保障。课题组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师的教科研考核之中,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的教师优先享受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的权利,对在课题研究中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3.经费保障。本课题研究与我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我园投入大量的必要的研究资金用于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种现代设施设备的添置、成果推广等。同时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实施,从而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重视实践研究,丰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细致化。我们将课题进行细化展开,由教研组长负责二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是《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各班老师进行三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从人物画欣赏、动物画欣赏、抽象画欣赏、建筑画欣赏、扇面画欣赏、装饰画欣赏、剪纸欣赏、陶艺欣赏、吊饰欣赏等与信息技术结合,针对美术的各个方面展开欣赏研究,每位老师研究的方向都不一样,各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现象。

2.理论学习针对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教师观摩几所市示范幼儿园的活动,还邀请领导、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进行指导。平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形式,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名画欣赏中的运用》、《美术构图色彩的专题讲座》等,并要求教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研究之中。我们还聘请小学的教技主任来园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Flas制作的技能培训,促使每位老师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3.实践研讨常规化。为了使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落实,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我们将各种活动常态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特色活动课,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研究内容,正常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作为班级的特色,促使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课题。每两周定期开展一次与课题相关的活动,如经典作品赏析活动,课题案例分析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评比活动,我谈美术欣赏和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交流活动等,定期组织课题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将课题实施的情况汇报给课题组,并组织教师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和成果。每学年组织课程组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活动,将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并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评估,使老师的科研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4.课题环境全园化。《指南》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在课题组人员的筹备下,我们在幼儿园楼梯通道、美术室、走廊、班级墙面等区域,创造了丰富的美术环境。如:在美术室内,我们将国内外美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凡・高的《向日葵》、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等,请幼儿欣赏,并引导幼儿体会大师在作画中大胆用色、抽象表现及创意等,然后开展多样性的创作活动。在西面楼梯道上,呈现幼儿创作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剪纸作品、扇面画、各种吊饰;在幼儿园长廊中,呈现幼儿的一幅幅水墨画,青花瓷装饰的服饰、纸盘、杯子等。这种用幼儿的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建构出的美术欣赏的大环境,既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又有效地激发幼儿继续进行美术创作的欲望。

三、注重反思总结,提高科研成果

1.教师的发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研究成果总结,每位课题组人员每学期围绕自己的子课题撰写有关总结、心得,每学年完成课题论文一至两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如野兽派马蒂斯、点彩派修拉、现代派画家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剪纸发展史等美术欣赏专题培训,老师们了解了各种时期、不同画派及风格的代表画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了不同画派的作画特点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美术欣赏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互帮互学蔚然成风,一支“观念新、理论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2.幼儿的发展。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喜欢、乐于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便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活动,使幼儿喜欢参与美术欣赏,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感和自信心,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美术作品展”中,孩子们作品各展其能,各具特色。同时将幼儿绘画的优秀作品进行保留,在本园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幼儿美术作品展示版块,让孩子、家长、社会各方面都能看到孩子作品,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作的自信心得到有效的培养。

3.幼儿园的发展。美术欣赏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办园特色。我园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以科研促特色。多次向幼教同行开放特色课,展示办园特色,获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汇编了《课题论文集》、《课题教案集》、《课题专集》,收录了上百篇有园本特色的优秀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分析、研究论文,刻录了多个课题研讨活动光盘,收集了大量的幼儿美术作品及几十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大大丰富了园本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课程资源库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梁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11.

第3篇

关键词:提高;供电;可靠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一、理论概述

供电可靠率是考核供电企业持续供电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供电企业网架结构建设的最终效果的体现,更是电力供需双方关注的重点。供电可靠率是体现供电可靠性的综合性数据指标,影响该数据指标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人员素质、管理措施、技术能力、网架结构等方面。因此我局为实现年度可靠性计划目标任务,对供电可靠性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

二、保证供电可靠性意义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持续向用户供电能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电企业供电能力的满足成度。现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供电可靠性一般是用供电可靠率进行数字化指标考核。

供电可靠率是供电可靠性的定量表示,记做RS-3。RS-3(%) =(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 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 100%,由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供电可靠率就要尽可能缩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这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期望相一致。

三、提高供电可靠性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方面

1、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整垂直管理模式,对用电营销、配电业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已服务为重点、面向用户、反应迅速、“配电营销合一”的组织管理结构,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加强对可靠率的指标考核,层层落实,引导职工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从而管控年度目标的落实。

针对近年来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我局积极探索需求侧管理方法,广泛应用负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错综复杂的用电环境,通过改善用电环境,减少限电拉路,线路掉闸,最大限度的保障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2、停电计划刚性执行

加强停电计划刚性执行,推行每月上报下月停电计划,按照工程建设和生产检修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停电检修及施工的工作方法。减少重复停电,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压缩停电区域。

3、强化优质服务

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加强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大规模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和操作水平。同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树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全局各部门间要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在停电、送电管理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

4、充分利用春秋查开展外部消缺

用户侧要加强对新接入的用户设备提出重点要求,规范用户设备的入网标准。针对故障多发的老用户和区域进行细致检查整治,完善用户端设备缺陷管理监督流程和缺陷定级的标准,督促用户做好设备维护和消缺。

加强电力设施、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使其安全稳定运行,从而降低由自管设备引起的停电几率。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共同长期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降低外力破坏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停电掉闸事故的发生。

(二) 技术措施方面

1、网架结构合理

首先要重视电网规划,从根本转变电网发展观念和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各部门建立畅通的合作机制,保障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按照未来5年测算的经济发展局势与市规划局共同开展编制电网规划,预先将城市范围内规划的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走廊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项目储备,并每年进行滚动修编。

网架架构重点加强 220 千伏变电站双环网的网架构建,实现已500kV变电站电源点的全市布局。110kV输电线路以220kV变电站为电源点进行区域性分布,通过供电营业区域划分来分片供电。各供电区域相对独立,但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具备负荷转移接带的能力。城区配网主要是理清配电网结构,按照解决局部供电紧张的同时全面提升配电网的环网率和负荷互带能力,对故障率高、运行不稳定的老旧设备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建立坚强电网,供电可靠性将得到提升。

2、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供电企业电力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及相配套的二次保护控制设备。如设备发生故障,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用户正常供电。推广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多采用免维护设备,做好预防管控工作和事故预想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有效办法。

继电保护装置是保护电气设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装置,所以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电保护专业全过程管理,对不稳定的继电保护装置及时进行更换;建立档案制度管理开关定值档案,依据用电负荷性质情况和大小动态调整保护定值。确保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可控、在控,使继电保护的投入率达到100%,真正起到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

3、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调度管控,及时转移、调整重载、过负荷的线路。即时监控线路负荷的变化情况,对超温、过负荷的电力设备进行及时检修,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建立电网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对负荷高峰期有可能出现的电网事故,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已检验调度人员的事故应变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的可靠性。

近年来错峰用电时有发生,要根据负荷性质调整10kV供电线路,将工业、公用、居民负荷分开,重点加强10kV配网布局,降低因错峰用电造成的不必要停电,保证居民用电不受影响。其次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市、县两级业扩报装工程增多,我局大力推广带电搭伙及带电检修等作业,有效减少停电的时间,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再着就是加强电网维护与巡查工作,对故障多发的线路增加巡检频率,对所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处理。

第4篇

关键词:微课;改进措施;录制软件

随着微课的深入推广,很多教师都逐渐掌握了微课录制的技巧,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随着微课数的增多,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很多教师的微课是不规范的,是不符合网络用户习惯的。对于大多数从事微课制作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的要求

微课绝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那么简单,从视觉、听觉上要舒服,从网络技术上讲文件越小越好,所以要求PPT要简洁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从网络用户习惯上讲希望能精确搜索,所以要求微课名称要包含知识点,体现适用对象;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希望越容易懂越好,所以建议要做微课设计。所以前期的微课设计、简洁大方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正文内容、有引导性的片尾,这些都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做好以上这些,再注意处理以下细节,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微课。

二、微课最重要的元素

微课最重要的元素是声音,其他的元素都是起辅助作用的,所以一个具备教学意义的音频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课。声音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讲解时用“你”而不用“你们”满足的是用户被重视的心理,响亮清晰能够使人振奋,语言活泼自然能让人不觉得呆板,作者与用户的交流包括情感的交流大部分都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三、微课录制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大量的微课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大家录制的微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有部分老师在微课录制中,对办公软件还不太熟悉,经常出现画中画遮挡PPT内容的情况。甚至有老师对讲授的课程内容不熟悉,教师的微小错误在课堂上容易忽略,但是在微课里就尤为突出。

(2)语言不规范。很多微课的教授老师口头禅太多,说完一句话总是有“嗯”“啊”“哈”等词汇,在视频当中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还有一大部分老师的普通话还不标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微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3)一些微课的PPT制作不规范,花里胡哨,文字密密麻麻没有重点。有的微课出现老师头像的时候,老师的头像占了屏幕的一大半,这样微课的视觉效果就不好了。

(4)一些微课的讲解过于严谨,像是在重大场合举办演讲比赛一样,显得极不自然,相信大家在课堂上绝不是这样讲的。很多微课出现群授词汇,例如,“大家”“我们”等。由于微课是针对用户个人观看的,不同于课堂授课,不是课堂教学的片段。

(5)适用对象不明确,做微课前没有明确定位这个微课适用于什么群体。

(6)微课命名无要点,体现不出这个微课要讲的内容,这样的微课互联网用户是不会去点击的。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软件学习

接触新事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没见过的困难,要有耐心一一去解决,老师要树立信心,守住耐心。多摸索录屏软件的使用方法,现在网上各种教程都有,微课平台也给大家提供了视频教程,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去学习。

2.以评促改

多了解各种微课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有目标后才有改进的方向。多点评别人的微课,学习别人的思路和美感,将自己录制好的微课给同事和学生看,请他们给出意见,从而提高自己。

注重微格训练,可以录制一段视频,对自己的说话进行纠正,掌握自己的说话速度。

3.做好微课录制前的微课设计

一定要做好微课的脚本设计。在录制一个微课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你这节微课要讲什么内容。毕竟微课本身就定位在“微”上,时间很短,一般都是在4~5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课件页数应该控制在5~8页,同时在页面上应该力求简洁、大方、重点突出。

4.微课录制过程要用心

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一定要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录制出来的微课效果更好,如果录制中视频需要显示自己,那么在着装和坐姿都要注意。其次把一些无关的页面关闭,还有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要不要泄露出来,因为录制时会截取屏幕的。还有就是录制过程中要注意语速,语速与鼠标点击要对应好,以免有不真实之嫌。最后就是录制结束时注意及时点击“结束”按钮。

一个微课录制结束之后,一定要把之前的视频从头到尾看一遍,由于之前录制时录制完不知道结束按钮在哪,就导致后面多出了一段视频,所以要进行视频剪切,再转换成相应的格式。

微课的录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要录制一个高质量的微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微课的发展有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目标 问题 研究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统称,它综合了科学、工程、管理、技术等众多学科。信息技术一般应用于网络和通讯技术、软件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同时还可满足人们的学习和娱乐。

中学信息技术,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中学教学的课程。中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较晚,并且因为教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教育部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每一次都会遗留一些问题,改革相当不彻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保存等。同时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编辑、制作、综合、传播信息,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技术。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后,还应该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准确性。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学会网络来处理信息、储存信息。(2)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3)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真实性。

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

了解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前中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进程。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信息技术较为陌生,人们经常避而舍之。中国人习惯于阅读和学习纸质的材料,信息技术他们眼中是一个新鲜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中学生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害怕和排斥的心理;二是没有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中学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系统。虽然靠考试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科学,但是中国学生历来关注成绩。故而考试能够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足够动力。这两个都造成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大都只满足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皮毛,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教学资源不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足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专门的教材以及专业的老师,而这些都要足够的资金。由于学校并非盈利性机构,他们的很多项目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而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上机时间较少,或者根本不上机操作,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同时,一些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都是兼任或者只是爱好,在这种情况下,授课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停留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3)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们经常要背诵各种概念、原理、公式等等。而且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较少,老师们只是按着教材或者教案按部就班地授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它的教授更加现代的观念和方法,需要学生上机操作和自行摸索的方面更多。传统的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与这种课程的性质相违背,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感性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大都习惯于按着教育部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处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而忽略了情感教学。很多非专业老师自己对与教材和计算机不够熟悉,难以帮(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1页)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就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了。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材落后,计算机所用系统落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4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措施

(1)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要充分重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效可行的考试和考核制度,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意识。老师自己应该首先重视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2)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序进行。设备缺少或者没有的学校,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课程,有序规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设备充盈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等的合作,借用或租用他们的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充足的学校,要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尽可能聘用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师资不充足的学校,可以在主机中下载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这样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在合理安排课程表后,多校共用一个老师。在同一城市或者乡镇的学校,完全能够建立一个面向这个市或者乡镇的综合信息平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学生们在论坛、贴吧中也可以自己进行沟通。

(3)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中学的设备、技术都有不同,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与自己学校设备相匹配的最新版本的教材。一些实行材的省市,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老师自己可以参看多本教材,选取经典的、技术最新的部分进行整合编写,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性、时代性。

(4)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始终将这门课程看成一个活动的课程,经常向学生们传达最新的学术动态,新鲜科技等等。同时,在布置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时,可以丰富作业形式,比如小组拍摄一段视频,并且剪辑校对;小组对某一项事物进行调查后,做成PPT上传等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举两得。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察所教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运用网上资源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合适的课程。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增加对人才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核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学生处在向大学和企业这两个地方不断进发的路程中,对他们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希望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推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现代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87-90.

[2] 贾德生.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华章,2011(30):297.

[3] 王进.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教师,2012(6):117.

第6篇

关键词 国防科研 竞争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出了要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这为高校开展国防科技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高校通过参与国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国防科研水平,为全面推动国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涵盖了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等全部国防主体行业。

相比“十五”期间,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国防科研经费突破一百亿大关,获得了大量的国家级奖励和国防专利,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防科研团队,构建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大部分直属高校都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研究院或军工办等专职管理机构,资质认证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近三十所高校成为国防科研“三证”齐全单位,并有多所高校列入总装装备承制单位名录。

2 高校国防科研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教育部直属高校系统因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和科研资源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高校固有的松散型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国防科研集中型管理的高要求。高校相比传统的军工企事业单位,有着学术自由、科研创新性强的优点,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样也在人、财、物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使得政府部门和军队部门在给予重大项目方面更加倾向于军工企事业单位,导致了高校在与传统军工企事业单位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高水平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和项目人员管理方面。国防科研具备保密要求高、研制周期紧、质量管理细等特点,而高校在科研中体现出能者多劳的特点,骨干往往身兼多职,有着多个科研项目。对于高水平科研人才来说,有效调动其参与国防科研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防科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上予以创新。再者,高校在国防科研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学生参与,学生作为科研人员的团队具备其不确定性,这给项目的保密、质量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经费问题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政府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中高度重视申报单位的前期工作基础,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侧重于成熟稳定的技术,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自身优势,但在技术成熟度、应用方面无法与军工相关院所和企业比拟,往往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是获取高级别国防科研项目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前期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自身学科发展,然而高校在预研经费来源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2.3 资源问题

高校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覆盖面广,与科研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等分布在各二级院系所,涉及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学科面和人员范围更加宽广,因此高校在申报系统、型号级的国防重大项目方面还无法有效解决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因此如何整合资源优势,做到集思广益、平台共享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2.4 管理体制弊端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管理上集中度高,对于开展保密和质量工作来说具备良好的条件。高校普遍采用松散性的管理体制,科研人员与设备、设施等相对较为分散,这给国防科研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高校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还无法满足国防科研的要求,在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方面,高校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科研生产任务,这对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贯彻和实施来说任务更加艰巨。这些管理体制方面带来的问题给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带来的诸多难题。

3 有效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分析

3.1 转变观念,积极寻求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高等学校参与国防科研工作,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力度。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然而受到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高校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军民结合”的大潮流中,高校所倡导的学术自由的氛围与国防科研的高度集中管理产生了一定矛盾。高校要适应国防科研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必须针对国防科研特点,积极去研究和制定行之有效、具备创新性和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确立良好的政策导向。

3.2 依托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

政府和军队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的高水平学科及其创新能力,往往在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中积极寻求相关高校的高水平学科支持,高校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前沿跟踪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寻求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参与,政府和军队部门可以有效避免了重大专项建设过程中科学目标的狭隘性,并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依托其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加强与上级对口单位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国防事业。通过参与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高校也可以为后期进入重大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 复习课 效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65-01 化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实践性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学生进入高三后,就进入到全面复习阶段,高三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高三阶段的教学需要不同于前期的教学,应该以整合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化学教学更应当探寻出使知识掌握和分数能够统一并进的方式。

1 高三化学复习课存在的主要弊端

1.1复习课缺乏新意,无法刺激学生的主动思维

在我国普遍的高中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用两年的时间进行新知识的传授,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复习应对考试。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很多学生出现了疲劳的状态,造成高三教学效率明显下降。化学是知识点繁多的一门综合性理科,有“半个文科”之称,在高三阶段的化学复习课中,往往只是对原有知识点的重复教学,在知识内容上或是教学方式上出现了复习重复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学生会的知识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复习课无法刺激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探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1.2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缺乏指导性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借助化学实验展开教学。但是,进入高三复习课之后,没有了实验,所有的课堂内容都变成了习题式复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书面上,一年的时间都在应对试题的练习和考核。对基础知识没有指导性实践,使学生忘记了化学科目本身的意义,在面对试题变化时,无法进行自主分析,影响学生最终的化学收获。

1.3过于关注成绩,忽略了学习的本身意义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三阶段的整体复习,都在应对考试需要,但是,过于关注成绩,就会阻碍学生学习的动力。化学科目不同于其他学科,化学成绩的提高需要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物质反应原理,对自然界事物有足够的了解。高三一年复习时间,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不是单纯意义的重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复习课的真正意义,根本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复习。

2 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2.1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网状式知识结构梳理

高中化学的知识设计属于基础化学知识,但是因为化学新课本使用后,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理想,高三的知识系列化具有一定难度。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上,首要任务就是对高中化学整体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性梳理。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进行知识的网络化,如教师可以进行学案导学法。网状式复习就是为了避免知识点的遗漏,适合高三复习的一轮阶段,实施全面的查漏补缺。教材是复习的基础,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整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消化。

2.2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因为它阐述的原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复习课上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化学问题有继续探索的热情。例如运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层次性问题,如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能反应吗?在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双氧水溶液,为何能够得到硫酸铜?涉及哪些化学反应?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能反应产生氢气吗?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这种话题式讨论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根本自己所掌握知识进行解释。高中化学对化学的实质性认识至关重要,突出化学本质,就是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寻知识的真谛,形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2.3利用实验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高中阶段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点,找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考试思维。在找到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后,应该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延续性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重新学习知识,利用实验性教学达到讲解无法快速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实验以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变化,这样的教学直观简单,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如将镁条条投入氯化铵的浓溶液中,学生本身难以理解的镁与氯化铵的反应就变的直观与容易分析理解;氢氧化亚铁的沉淀制备如果用实验的复习则会有非常佳的效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来解决如何实现能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学生小组在讨论出可行性方案后进行实验尝试,这样的复习深受学生的欢迎。与考试是对知识体系的考察,更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化学复习课只有坚持学习性复习,才会从根本上完善知识,提高水平。

高三短短的时间内,只有充分利用,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我国高考体制的需要。高三化学复习课提高教学效率既需要教师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学生真正从教材出发,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把教学效果同素质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基础教育的实质性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伟.对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课堂效率的探讨[J].高中数理化,2011.2.

[2]李富森.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J].学苑教育,2010.1.

[3]杨玉红.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实践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8篇

    一、我国现行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意义和问题

    我国现行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各个领域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一般都不直接使用行政强制措施的名称,而使用最能直观地描述强制手段的语言和叫法,如强制约束、强制带回、强制隔离、强制立即离境、扣留、查封、扣押、、强制拆除,强行拍卖等等。这种形式的规定,既是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使用强制手段提供依据,又是对行政执法实践的总结和对行政执法实践需要的回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离行政执法实践活动越近,对行政执法实际感知越深的法规和规章制定者,越容易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此相反中央级国家机关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相对比较审慎。

    另一种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0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也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都是用行政强制措施概括地指称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名称不一的各种强制手段,如《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这种规定形式是对单行法规定的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手段的综合概括,其初衷或目的是实现对单行法规定的这类强制性手段进行设定上的和复议、诉讼上的制约,并对其违法造成的损害后果进行国家赔偿。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其意义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强制性手段的规定或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行政执法实践的需要,也与加强行政执法的总体政策思路相吻合,并且符合强制实现法律的方式本身对力度的要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行政执法是实现法律内容的方式之一,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拥有足以排队各种抵抗或妨碍的强制手段,否则,行政执法将不会形成任何权威,也无法实现行政执法预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单行规律赋予行政主体采取强制性手段的权力也是必须的。

    第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使用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性手段,从属性和特征上被统一到一类“行为”之中,并被置于“行政强制措施”名下,解决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对该类强制性手段难以穷尽列举的困难,也解决了列举的烦琐和不周延的问题。《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重授权,疏监督的漏洞,将这类强制性手段置于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经常性监督之下。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相结合,使显得散乱的众多强制性手段有了明确的类别归属,也使《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概括、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有现实的依托。两种规定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综上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也可以发现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作为具体强制措施的实际所指应是行政机关“对有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1],这种强制性手段源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它或者服务于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或者服务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实现,或者服务于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即时强制的状态,也可能为其他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服务。”[2]。正是这种强制性手段的服务性,使其容易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相混淆,因为在许多时候,这种强制性手段及其使用是某一特定具体行政行为完整过程的组成部分。从作为方式,方法的强制性手段,到对众多强制性手段概括和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如何实现从方法,手段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转化的?现有法律规定和现有理论的解说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这也是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众多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既然行政强制措施是对众多行政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括和统合,那么,从逻辑上讲,行政强制措施应该是对众多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念抽象。对强制性方法、手段抽象概括而成的概念?——行政强制措施,同被抽象概括的实务原型——强制性方法、手段,在根本属性上应该是同一的,如果不同一,就犯了逻辑错误。学界存在的关于行政强制措施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认识[3],与上述逻辑环节上的处理不当有关,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原模糊认识也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强制性方法或手段,多数重授权,疏规范和监督。《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行政强制措施重事后监督或救济,而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建设,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使二者的衔接常常出现问题:法院审理以行政强制措施为诉讼标的案件,常常因为缺少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而难以作出判决,这就给加快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要求。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研究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从表面上看《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已解决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对人对任何行政强制措施不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实,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我国学界因对行政强制措施范围理解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把行政机关采取的预防性、制止性、保全性、执行性强制措施及即时性强制措施,统统归入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并且认为所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4]。另一种观点首先把行政强制措施划分为预防性措施、制止性措施和执行性措施,其中预防性措施和制止性措施具有可诉性,而执行性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无别,是一种执行行为,故不具有可诉性[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不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与行政强制措施比较相似,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事实上因对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可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措施所实现的完全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而未导致产生新持义务,那么,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只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部分,相对人对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二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在实现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义务的同时,又导致形成了新的义务,那么就新的义务部分而言,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就是一项新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可以单独对其提起行政诉讼”[6]。

    上述三种观点对本书所讲的一般性行政强制措施和即时性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分歧点集中于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上。对此,第一种观点认为可诉,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可诉,第三种观点认为胡的可诉,有的不可诉,可诉与不可诉由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为相对人增设了新的义务决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独立性和成熟性,是指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成立,而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是否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7]。从一般意义上讲,具有独立性和成熟性,并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就具有可诉性。具体讲,需要区别不同形态的行政强制措施,并分别加以分析。

    就行政即时强制措施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独立的、实实在在的处置相对人权益的断然行动,实施终了的行政即时强制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成熟性,显然也同行政相对人有利害关系。因此它具有可诉性。

    与一般性行政强制不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以行政主体预先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相对人不发行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并超过自行履行的法定期限,又未产生延能动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法定情形时,有自行强制执行权的行政主体采取的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纯粹是为了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从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考察,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也有两种效果: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并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权益,也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义务,即不对相对人权益产生损害后果。因此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具有可诉性。另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招待措施的采取,是通过为相对人增加义务的“制裁性”方式,来实现相对人履行义务的督促,并期待义务内容的实现。综上所述,行政强制措施是一个范围较宽广的概括性、包容性概念。因适用场合和所追求目标的不同,在现行法上的名称和实际存在的形态有很大差异。行政强制措施是可诉性具体行政行为,但并不是每种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一个特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取决于它是否为一个独立、完整和已经成立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取决于它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继续研究。

    【注释】

    [1]应松年: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2000年北京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材料

    [2]朱新力:《行政法基本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209页。

    [3]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4]蔡小雪着:《行政审判中的合法性审查》,第296页以下。

    [5]胡建淼着:《行政法学》第322、362页。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变电运行;可靠性;管理措施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变电站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由变电运行供电的可靠性直接决定,同时变电运行供电的可靠性也会对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显得越发的重要。一般来说,该系统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处在整个电力系统的最末端,但是它却要向用户提供和分配电能。因为变电运行系统是辐射型的网状结构,所以如果出现独立的故障,它就会变得非常的敏感。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国家对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投资十分巨大,占到了对整个供电系统投资的60%以上,占运行总成本的20%左右,所以保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直接牵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用电质量得到保证,要想现代电力工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因为它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而且在社会效益上都对我们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也是保证电力产业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通过上文对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所进行的分析,笔者认为保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可靠性固然重要,但是核心在于保证期可靠性,具体在于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重视;建设高素质队伍

1、要保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在于变电运行的操作人员。变电运行系统的操作人员直接参与到变电运行供电系统之中,因为变电运行供电的设备数量多,操作人员数量有限,通常就会造成在操作中出现失误,从而造成在运行上的安全障碍。检修变电运行供电设备也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由于长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就容易会身心疲劳,就容易在检修过程中松懈,出现差错,从而导致检修不到位,机器在操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和故障。综上所述,不管是在操作设备还是检修设备上都要对执行者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管理,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酿成安全事故。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变电运行供电系统可靠性,首先要加强对变电运行系统操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

2、在实际操作变电运行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因为疏忽发生一些小的失误,轻则是造成一定经济上的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是整个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瘫痪,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也关乎着整个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某一方面来讲,变电运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笔者认为对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安全知识的普及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建立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保证制度

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作为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上级领导进行重视,还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笔者认为,可以成立一些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小组,把工作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要建立一项健全可靠的保障制度,把保障变电运行系统可靠性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了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保障变电运行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制度,我们应该经常的收集该系统的运行数据并及时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写成报告,作为下一次数据分析的参考资料。关于停电方面,我们要及时做好停电的预测和准备,把停电设备进行及时合理的安排,大大减少停电的概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停电上的科学性。要想使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更加完善,就必须按照要求,把每一步措施认真的落实,考核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并且按照要求和指标对变电站进行管理,在管理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保证管理工作的认真严格完成。

(三)加强设备检修,减少停电次数

安全运行是变电系统在管理上的重点,因此认真落实班组安全管理生产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是电力系统的实践检验。因为是使用设备和系统,那么就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对变电运行系统设备的检修。对于一般的电力产业而言,要破陈出新,要敢于打破原来的定期检修制度,为了保障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要对变电设备进行积极的检修。在具体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高质量、免维护的真空断路器或者六氟化硫等来从根本上提高变电运行设备的可靠性。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使用高质量的变电设备可以大大减少停电的概率,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因为设备故障所造成的停电,从而提高了供电效率,真正的实现了变电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实践证明,供电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装置如电气设备、输配电线等都可能引起电路故障,从而造成整个变电运行系统的不能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保证变电运行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方法还有优化供电设备的性能、做好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准备等。对于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管理人员来说,不仅要每天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巡视,及时发现设备中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在遇到特别困难或者是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通过上级派来的专业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设备的安全隐患,使整个设备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才能最终提高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运行供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运行的供电可靠性影响着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所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也是保证电力产业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牵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用电质量得到保证,要想现代电力工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要想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双赢的状态,就必须提高变电运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程红丽,唐开成,刘健. 配电自动化条件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 2007,(07)

[2]张豪夫. 变电运行中影响安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硅谷, 2010,(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