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主要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六类:一是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在的整体经济运行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如国家法律及经济政策风险、社会整体信用风险等;二是战略风险,指对企业战略的分析与制订、评价与选择、实施与控制等;三是财务风险;四是运营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外和对内的管理风险,如内部的安全生产、人力资源、网络安全等,以及对外的合同和供应链风险等;五是市场风险,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给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带来的现金流和利润的不确定性;六是危害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所引发的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风险管理的目标
总体目标就是使用合法合理的手段,通过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2、风险管理一般模型
风险管理的一般模型为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衡量、风险的处理以及风险处理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1)风险的识别与衡量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广泛、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通过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形成优势信息。再将这些精炼的信息用于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衡量就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衡量风险发生的条件、可能性和发生后的影响。
(2)风险的处理
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之后,对于不同的风险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当风险发生频率较高,风险严重程度较大时,一般采用避免策略。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方法:剥离,退出一个市场或剥离一个产品、业务;禁止,不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和交易;停止,重设目标、集中策略、重新调动资源,停止特定活动;瞄准,对准商业发展和市场扩展的机会;筛选,避免低回报项目;根除,在风险发生的源头上设计并实施内部控制流程,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精髓,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对于严重程度较低的风险,当发生频率较高时要通过设计内部控制流程进行预防和抑制;当发生频率较低时企业可以采取自留的策略,自行承担。风险自留策略不完全是被动地承认风险,也可以通过对产品、服务的重新定价,自我保险和应急计划来进行主动的风险自留。
对于发生频率不高但风险影响程度大的风险,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保险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但是并非所有的这类风险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得到保险,对于剩余的这类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一些财务型的风险管理技术,如转移和对冲,甚至对其中的机会型风险(可能带来赢利的风险)可以采取利用的策略。
(3)风险处理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风险是动态的,所以应继续跟进管理后的发展态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使风险得到控制。同时还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即成本―收益分析。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二、针对汽车制造业提出一套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1、目标设定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先设立一个大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在设立总体目标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把企业中面临的某一个问题突出并扩大化。
2、内部环境
风险管理就需要全员参与,是为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之一。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文化、董事会操守和价值观、能力、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风险偏好、授权和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内部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受企业目标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企业目标。
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的高层首先要有良好的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先进的管理哲学、立体且独到的经营风格。公司员工应该明确企业的目标,在高层和中层管理者的带领下,在公司里建立风险文化。风险文化的建立需要企业高层的支持,中层管理者的坚持和员工的贯彻,需要各部门在水平沟通和垂直沟通上下功夫,需要考虑员工权责和薪金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风险管理人才,这样,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风险管理实践中在构建内部风险管理环境时最大的困难是执行力问题和水平沟通问题。当战略明确后,如何布置合理的战术,如何贯彻执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执行力是企业“核心战术”与企业“战略性能力”的外化,它是企业“目标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结构系统、路径”的合力。执行力不是一两个部门或几个中高层能够做好的,而应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制定合理的良好的制度,坚持贯彻执行,并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及反馈和修正等。
3、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对策
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首先我们要分析汽车制造业的风险来源,即识别风险。风险来自多方面,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广大汽车企业追求的“零库存”导致的风险、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外界环境制约导致的风险、独家经销商问题即采取独家经销商政策存在的巨大风险、文化方面的问题等,另外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小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大的如政治因素、战争也都影响着汽车制造业及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4、风险处理效果评估
在对各种风险采取各种措施之后,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估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过程,但是,在控制住一个风险的同时,往往会产生另一新的风险;风险管理的技术再好总会有局限性。所以,对风险管理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估对于企业微调风险管理十分重要。这一改进过程也体现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和执行能力。
5、监控
在完成了风险识别后,就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风险加以防范。汽车制造企业的高层应对主要风险的监控保持独立性和连续性。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设立首席风险官,并保持其权责的独立与透明。
三、结论与建议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策略流程,代表企业态度和行为以及水平的分水岭。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首先建立风险管理文化,让整个企业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专业素养十分重要。
2、由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但是其重要性又不言而喻,所以即使企业不完全具备一步到位的条件也应分步实施。先管理突出的重要风险,再由点及线管理一个到多个业务流程的风险,最后由线到面,将所有业务流程含概进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3、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一定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内部也要建立起规章制度,防止道德风险因素带来的风险。
4、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除了总目标的制定外,还应建立应急措施。当面临突发危机和风险造成损失后进行挽救,使风险造成的损害尽可能小。
5、监督与改进工作至关重要,企业除了自己进行监督外,还应该请外部专业机构进行监督,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秀娟.全面风险管理:必然的选择[J].经济经纬,2006;2
[2]郭继坤,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市场论坛,2006;2
[3]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关键词:寿险风险;传统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70-04
一、我国寿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部分寿险公司为招揽客户,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权利、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甚至通过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或帮企业担保、融资来争夺市场份额。三是外资寿险公司进入的迅速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寿险公司发展迅速,其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二)资金运用风险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费收入的稳定性给寿险资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寿险业已积聚了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运用渠道与国外相比过窄(见表1)。目前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这对防范风险、规范保险投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管理和运用。二是与国外相比,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波动性大。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无论哪一年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三是寿险产品创新提高了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系统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在寿险业中,有三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风险形式:利率风险、基础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增加了直接融资成本或间接机会成本,使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难以实现:后者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利率变动会使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经营出现亏损,继而导致利差损,最终带来偿付能力危机。基础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具有不同信用质量、流动性和到期日的金融产品带来的收益会出现不一致性,从而使保险人面临与负债价值无关的资产市场价值变动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削弱寿险投资功能、降低寿险保障功能、减少投保需求、增加费用。这就是说如果在制定费率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风险,就可能会发生实际赔付额高于保单面额的情况。
(四)经营风险
从寿险业务经营流程来看,主要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承保、理赔和财务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精算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和营销风险四个方面。
精算风险主要指产品定价不当带来的损失。影响寿险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有利率、死亡率、各种费用、退保率及市场竞争等。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预估失误,都会造成一定的定价风险。此外,费率厘定是保险精算师的主要职能,费率厘定的准确与否与精算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目前我国精算师缺乏,且精算师积累的产品定价和设计经验有限,加大了因精算水准不足而引发的保险风险。
承保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风险是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逆选择主要发生在投保时投保者往往不会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资料,这些投保者也往往是身体欠佳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人。同时还体现在定期寿险续约和转换权利的选择和使用上。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欺诈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健康保险和巨额人身保险中,比逆选择现象少,但也会给公司带来一定损失。
理赔程序通常来讲主要有四个步骤:索赔通知、调查核实、偿付或诉讼和结案。相关风险也来自于这四个程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保险公司理赔延误或操作失误所致;另一类风险源于客户对保单条款缺乏正确了解而导致的保险使用不当,甚至有意的欺诈行为。
营销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忽视业务质量而导致的风险。二是个人人素质低下的风险。保险人流失引发的诸如“孤儿保单”等一系列问题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分散可保风险,各种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数理基础,是一种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以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还未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数理基础。
(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投资风险管理、核保管理、理赔管理、产品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误风险管理,又包括软件失误风险管理。而在我国,没有相关能力的人才来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管理。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仍比较陌生。此外,我国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集中体现为寿险公司内部的各自为战、拥兵自重行为。
(三)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和内生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和外生风险管理
一是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量。二是在保险发展战略上还存在着保险决策上的短期行为,对公司发展的长远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对保队欺诈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险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效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而且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还是财务控制型被动经营。保险公司发展总体决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费收入
作为经营业绩的粗放型经营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保险公司在考核时,很少涉及与风险相关的指标,而过分强调保费收入和利润指标。另外,许多寿险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所抱定的仍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漠视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在保险监管方面,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和人们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推动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尔协议和2001年开始制定的名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新COSO报告。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际保险业也做了许多尝试,如美国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英国FSA监管当局提出的类似于巴赛尔协议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这种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理赔风险及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积极探索。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应以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风险企业现在的和未来的所有风险,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抵消的性质,借助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控制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它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非在数量有限的部门如财务、法律、精算等中孤立地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二是既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三是须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将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是要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要求组织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人人参与,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各项活动之中:五是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降低风险,而是与风险共存荣,在风险中发现企业盈利的增长点;六是要对诸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
与传统风险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如表4所示:
四、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解决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由三个层级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级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执行官。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系统最高的机构,对各种风险负最终承担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是董事会的一个次级委员会。肩负着为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提供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建议以及监督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责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有首席风险执行官,是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高级领导层,他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甲衡、协调,限制某些业务部门为单独追求利润造成承担过多的风险,同时他的设立也能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使风险管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地位。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部,它独立于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主要根据寿险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要求,落实和执行各项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向各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经理小组,行使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报告和风险预警职能。第三层级为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或风险管理小组,并指定风险管理经理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
(二)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而进一步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它包括风险水准定位、全面风险识别、客观风险计量、有效风险控制和动态监查调整这五步流程。(1)风险水准定位。风险定位是确定经营方向的指南,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定位应根据企业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大小和风险胃口的大小来共同决定,要落实到具体的风险限额和资本充足率的持有水平上。(2)全面风险识别。全面风险识别强调全面,即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并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的识别方法有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现场调查法等。(3)全面风险计量。全面风险计量需要一个统一的风险尺度,可以利用在险价值(VAR)、经济价值等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结合风险附加值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计量和资本配置。(4)有效风险控制。即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充分利用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尽量从产品设计、投资选择等着手,使风险相互减轻或抵消,通过合理的风险预算。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5)动态监督调整。全面风险管理是动态过程,需要随时检查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及时反馈,根据修正后的资源配置计划,重复上一个流程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
(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汇总企业各项业务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企业风险做出客观判断并研究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寿险业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包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金融及保险行业数据甚至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使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有关数据,根据风险计量工具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图2是国外某些企业建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财务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要求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在产融结合的运作过程中,财务公司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作出及时正确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财务公司预防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风险及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
一、全面风险管理对财务公司的重要作用
根据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提出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防范风险的基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各个金融机构以深刻教训,市场经济大潮瞬息万变,发生风险是常有的事。只有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才能避免风险损失,也只有充分预防才能在风险发生时从容应对。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服务机构,它所从事的很多业务本身就具有金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对财务公司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瞻前顾后、居安思危,通过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主动防范风险的出现。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稳健运行的核心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在存量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大企业、大集团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大量地获得资金的途径,支持规模经济的扩张,财务公司就是应企业集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财务公司这一特殊的金融机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交叉融合、双方同生共长,产业资本实现了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上获取资本和资金,金融资本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增值,扩大了金融资本的支配权。然而,在产融结合过程中,除了要保证金融资本的收益性外,还要保证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如果片面追求产业资本的快速扩张,而忽视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就会使产融结合的风险暴露出来。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科学发展的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节奏要比过去快得多,公司决策者已经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觉、胆量和本能来做经营上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拍脑袋”决策已经拖垮了无数前景光明的企业。对此,财务公司在发展中必须讲求科学,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机理,建立高效率的预警信息系统,不断监测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收集整理并及时汇报可能威胁企业的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公司领导要善于利用各类人才的知识、经验、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洞悉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方面事前防范,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即使风险发生,公司也能从容应对。
二、全面风险管理在财务公司的基本运作
按照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一是内部环境,包括管理主体的理念、员工的胜任能力以及权力分配和职责;二是目标设定,包括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三是事项识别,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以及二者可能兼有的事项;四是风险评估,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会发生什么风险以及风险将影响主体目标的程度;五是风险应对,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承受风险;六是控制活动,包括直接或通过对技术的应用来执行政策的行动;七是信息沟通,包括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广泛信息,并使相关人员及时获取和沟通;八是监控,通过自上而下和各方互动的全面监控,使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动态地反映,必要时加以修正。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构成要素并不只是一个接着影响下一个的顺次过程,而是一个多方向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构成要素都能够并且将会影响另一个要素。从实践来看,由于各个企业的行业和规模、管理理念和文化的不同,任何两个主体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应用全面风险管理。就财务公司的一般情况而言,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范、控制和处置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保证财务公司的稳健运行。为此,财务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要在不断改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和分析,找到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并将风险加以分类,预测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等。财务公司在风险识别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确定性严重,特别是有些因素很难定量描述,使风险识别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为了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公司除了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外,还需掌握有关识别风险的科学方法,如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故障树法、幕景分析方法等。其中分析法是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组成过程,再把每个过程分门别类地排列起来。譬如投资一个煤化项目,可能遇到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环境污染风险,还要对每一种风险再作进一步分析,如环境污染风险又可分解为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利用这种层层分解的分析方法,可以将一个大系统分解成若干小系统,找出风险到底在哪方面,以及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量化估计。它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是测算风险产生后的经济损失。财务公司在具体风险评估方法中,随着数理统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应更加多样化,包括概率法、灵敏度法、风险价值法、集中趋势法等。根据风险评估所得出的每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公司还需将其结果归入不同的“风险级别”。一般可分为:严重但不经常发生、严重并且经常发生、不严重也不经常发生、不严重但经常发生。按照风险级别,公司要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尤其注意针对经营中存在的高风险业务,如资金业务、债券交易,信贷等方面的业务建立风险评价机制。对每笔贷款、拆借、投资及业务活动中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业务之间,都应当首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率,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要进行追踪,随时掌握自己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对风险评估后的不同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财务公司应对风险的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规避策略,即通过公司限制性制度和标准,阻止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尤其是对已预测到和意识到的风险采取回避态度。二是预防策略,即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措施,以防范风险发生或风险扩散。三是分散策略,即将公司经营的总体风险分散和转移到各个方面。例如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要求借款人用借款资金购入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等。四是补偿策略。财务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回避,因而必须有风险损失后的补偿措施。首先,可将风险报酬打入资产定价中;其次,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最后,利用法律手段对造成财务公司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者提出诉讼,争取挽回部分损失。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后实施所需的控制活动。财务公司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高层复核――公司主要负责人对照预算、预测等指标来复核实际业绩,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职能审核――负责职能机构或业务的管理人员审核交易报告及数据等;实物控制――对设备、存货、证券、现金和其它资产定期盘点,并与控制记录上的数额相比较;职责分离――把不同人员的职责予以分开或隔离,以便降低错误或舞弊的风险;信息处理――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来检查交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授权,输入的数据要经过联机编辑核对或与经批准的控制文件相匹配,例如一个客户的指令只有在对照了经批准的客户文件和信用限额之后才能被接受;检查监督――通过持续性监督或专项监督,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的持续有效,同时针对控制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不足,不断进行调整,使之日臻完善。
此外,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财务公司还应建立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以防止或减轻风险事故的损害以及避免风险扩散和连锁反应。实践证明,在风险发生前、风险发生中及风险发生后,如果应对得当,是可以极大地防范风险和减少风险事故损害的。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全面风险管理只有“善”没有“后”。全面风险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善”来进行,善始善终,以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全面风险管理对财务公司的现实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就财务公司来说,要使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财务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
所谓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是指公司全员对经营风险的感受、认识及由公司利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风险的态度。如果财务公司领导或员工对风险感受不深、认识不足,甚至觉得自身利益与风险后果无利害关系,那自然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经营和金融风险等漠然置之。反之,如果感受到经营利益与风险后果息息相关,公司上下对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必然与前者截然不同,对风险状况及其发展定会倍加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健全的、强烈的、敏锐的风险意识。许多公司的经验说明,对风险的敏锐嗅觉和预见能力是成功企业家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财务公司经营的风险意识还应是一种群体风险意识,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领导者的风险意识、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员工的风险意识。这三种风险意识总和构成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如果财务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是积极的、进取的、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就会成为公司行为的一种无形的调解器,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也就有了上下同心、集思广益的坚实基础。
(二)强调财务公司的内控机制建设
要使财务公司形成积极进取的群体风险意识,除了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外,还须通过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公司内部各部门与人员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把内控机制寓于管理活动之中,是财务公司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文件精神,财务公司为有效控制风险,全面实现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必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要制定明确的公司政策目标,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给予明确的授权;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把整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按照其业务范围、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位置、彼此之间的联系、与管理层的关系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畅通的报告渠道,使基层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上去;为各项业务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对会议记录、往来函件、签字样本等予以妥善保管;为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诸如计划、授权、开拓新业务、购买或处置重要的资产等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
(三)强调财务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最忌讳的是大而化之,各项规章制度贴在墙上,说在嘴上,而实际往往流于形式和松散。正如前台塑总裁王永庆先生所指出的,提高管理的水准,必须从细处入手,凡事追根究底,不能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而‘点’的改善是无止境的”。此外,由于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直接参与,所以必须使全员素质不断提高。要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等方式,使员工理解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熟悉并掌握岗位操作规范,进而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立明,孙祁祥.风险管理的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2003(8).
[2] 高韩松,韩复龄.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解析[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8.
[3] 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揽[M].重庆出版社,2005.
[4]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摘要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因此要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必须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文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并分析企业形成财务风险的内部以及外部的原因,提出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最后提出企业在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应采取的措施,要求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措施
一、前言
现代经济活动复杂多变,企业财务风险源头众多,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财务体系健康运转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趋避风险的实践探索。通常我们所说的财务风险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管理,即是企业丧失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股东获益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由于企业陷入资金困境,而不得已采取方式进行筹资引发的风险。实际上,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运用财务杠杆带来的一系列资金收支状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活动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但是企业财务风险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反而严重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令许多大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它们破产,被合并等,间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由此,本文就企业如何避免财务风险,而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是企业、集团等商业机构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要求、变化,建构一个能够全面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体系,以达到用最低的风险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帮助企业提高了辨别风险的能力,才能进一步评估风险的等级及制定适宜的对策化解风险。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抵抗风险全过程的行为。
三、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通常引发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由市场关系以及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一方面是外部原因所致,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所致。
1.内部原因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源自企业自身的因素,包括企业主观认识存在局限性,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财务活动出现差错等,这导致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偏弱。每个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发生财务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纽带,一旦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风险由此产生。
2.外部原因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源自于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例如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虽然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它会在大的方向下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宏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由得人为控制,因此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令企业意外获益,还有可能令企业损失惨重,所以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成为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四、全面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1.风险与效益均衡原则
通常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其产生的效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低的经营活动只能获得低效益,风险高的经营活动则可以收获较高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首先要遵循风险与效益对等原则,平衡好效益与风险的关系,才能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去抵御风险。
2.整体优化原则
企业是一个整体,而企业的财务活动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把财务风险管理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解析,以在整体上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所以,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高效、灵活的财务监控系统,能够不断为企业提供动态的信息,实现企业整体资本利用的最优化。
3.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原则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财务活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此得出,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求企业在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的时候,从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的监控与控制,平衡好两方面利益,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提高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确立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这是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又能令企业向着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发。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依照企业的整体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建立起来的。其次要确定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能让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时,能够依照一个标准运行,并且在实施进一步管理活动时可以依照该原则制定出管理的框架,通常该原则是企业结合整体的管理目标以及参考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第三,企业按照常规的风险管理步骤,实行全程序的财务风险管理。即第1步:搜集及整理用来预测风险的资料;第2步:选用适宜的预测风险办法,建成预测模型;第3步:对预测出来的、可能发生的风险拟定多套应对办法;第4步:验证多套应对办法,选择收益最高和风险最低的作为抗击风险的方案。
2.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倡导全员参与
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多是靠经营阶层人员的决策,而这个经营决策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企业的实力与方向。因此企业经营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其决策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增强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全体员工抵抗风险的到来。当今企业整体运作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单靠管理层领导提高风险意识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企业的成员都是环环紧扣的,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因此,现代企业在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求全体企业成员参与,增强企业风险意识,行事小心,共同参与到抗击风险的行列中去。
3.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财务机制,编制财务计划
企业的财务机制是一个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财务制度,不但可以适应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还可以适应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例如企业内部人员因失误造成损失,依据制度,查清责任所属,并制定出弥补损失的方案。编制合理的财务计划,令企业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风险最低的路线实施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意料之外的风险。首先要确立内部财务人员整治的制度,以约束财务人员能够秉公职守,在进行重大财务活动时严格按照程序办理,降低其工作的盲目性;其次,在实践的实际成果指标与计划中的指标比较中寻找差异,并根据造成差异的原因,再次制定风险防范对策。
4.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领导与其他部门的配合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企业风险来源的分析工作,然后研制出防范风险的方案与办法,这是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企业其他部门也存在财务风险因素,在财务活动中,财务风险部门熟知各种防范对策,要起到带头作用,要积极主动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防范。
5.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在经济活动十分注重诚信的时代,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人员选择时,要设置严格的选人关卡,应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为选择标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站在整体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制定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计划,要求企业全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尤其要增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风险意识,将全面风险防范的思路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保障企业财务活动正常运行,最终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地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探讨.现代商业.2008(23).
[2]郝运鹏,高照军.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思想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影响.北方经贸. 2009(01).
[3]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1).
【中图分类号】 F42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56-2
煤炭企业是高风险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趋于完善,企业风险也由传统的安全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向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多领域发展。鉴于煤炭工业面临的诸多风险,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正式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山东省国资委也相应的制定了《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上述文件的下发实施对于解决煤炭企业存在的全面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企业逐步认识全面凤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成为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共识。
一、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而言,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由于很多煤企在实施“战略转移、多元发展”的战略中对风险认识估计不足,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体会到了深刻教训。煤企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跨越,确保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把研究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放在与企业战略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要作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来抓,这对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控制能力,改善预算实施绩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风险意识薄弱。在企业领导的头脑中认为只要抓好了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那么就没有问题了。只有当风险出现在面前时才被动地进行反思,最后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和处理。在这些方面从来不去作一些防范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事故发生再去当合格的“消防员”。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二)风险管理认识存在偏差。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2.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三)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安全生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市场营销风险、财务风险分别由企业内部对应的部门具体负责,风险管理职能分散,缺少应对的统一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能;同时,企业风险管理专门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开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一是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有的制度内容简单,有的制度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有的制度彼此之间缺乏相互衔接。二是制度建设缺乏实效性,内容严重滞后、空泛,不能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也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存在有章不行、有令不遵的现象。
(五)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大多数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但是还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不清晰,风险责任主体不明确,难以形成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三、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自觉主动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1.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2.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全体员工人人讲道德诚信、企业时时事事依法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全面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工作。1.初始信息收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2.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一般情况下,企业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相应控制。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进行理财风险管理。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应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解决方案制定后,应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注重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风险,二是外部经营风险,企业风险主要是指外部经营风险,而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往往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风险起作用。
1.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内控报告制度、内控批准制度、内控责任制度、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和内控考核评价制度。
2.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3.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
(四)建立健全高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1.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2.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重大决策、风险、事件和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四、结语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面临众多的行业发展风险,特别是煤炭投资热潮逐渐退潮,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及“走出去”到国外占领和开采资源带来的企业外部经营风险,更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依据和直接原因,加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确保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尽最大努力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均通.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 (5):145-146.
[2]郑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管理观察,2012,(8):86-87.
[3]胡安坪.浅谈新经济时代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管理[J].时代金融(下旬),2011, (11):51-52.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75-02
1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
2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2.1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2.2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2.3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不仅仅依据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还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
3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的应对策略
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可以看出,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有些迫不得己的意味。因为回避风险虽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3.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3.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参见表1。
风险转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风险的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风险接受方)之间的损失可以清楚地计算和划分,否则双方之间无法进行风险转移;(2)被转移人能够且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3)风险转移的成本低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
3.5 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例如在当前的土地市场化的条件下,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但是有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另辟蹊径,从土地一级开发入手,通过争取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的开发权,为获得二级开发权打基础。因为如果进行了土地一级开发,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前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了解。在进行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获取二级开发权的几率就更大。即所谓的“曲线拿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策风险。
4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
4.1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
4.2 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4.3 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
为了避免或减轻风险获取较高的回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本着节省的原则,有必要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一个综合评估。比如在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往往可以采取保险或风险自留的方法,但是哪个方法更经济有效呢,就可以根据投保的费用和风险预留金的支出做一个比较,从而选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8).
[2]陈煌红,张欣.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业务预算;法律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预算,促进企业增加收入,同时帮助企业预先全面、合理、统筹安排各项费用支出,以达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全面预算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因此,结合公司实际,编制合理的预算,寻找有效地执行方法,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有效避免和减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税收和法律风险,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的特点
(1)收入只能预测但不能有效的加以调节和控制。大多数企业的收入都是自己能控制和掌握的。但电力属于特殊的商品,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紧密关联,其定价和销售受国家的严格管控,因此,电力企业的收入只能进行预测,但不能进行调节和控制。(2)设备资产需提前维护,修理时需要一定的周期。为确保供电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的可靠运行,一旦运行中的设备资产出现故障,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确保设备资产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必须对设备资产进行提前维护,需要维护的设备资产,一般根据资产运行状况和年度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控制。由于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的特殊性,进行修理时,维修材料配备、停电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3)维持稳定的利润水平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短时期的高盈利水平或亏损状态,都会影响电价政策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确定合理的盈利水平,保证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是电力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可能存在的税收和法律风险
(1)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目前,电力企业有较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年度收入预算,合理安排全年各项费用和支出。执行时,年初预算和年中调整相结合。如果能较准确地预计收入,那么只要严格执行全年的预算,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收入预算由于种种原因,一旦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全年的费用和支出预算就需要较大幅度的调整,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由于我们按较为严格、谨慎的标准编制了全年的预算,因此,较多地会出现收入高于预期而需增加全年的费用和支出,才能达到理想的利润水平。而电力企业费用和支出的发生,尤其是占较大比重的电力资产维修费用的实际发生需要较长的维修周期,时间上的限制将严重影响全面预算的执行,增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税收和法律风险。(2)可能存在的税收和法律风险。我国的《会计法》、《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法》中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发生和确认均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为了追求合理的盈利水平,提前或滞后确认收入、成本费用都将承担一定的税收和法律风险。在执行较为严格、谨慎的全面预算标准下,容易存在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的情况。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形成预算外收入、账外小金库;更重要的是,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本身就让企业承担了巨大的税务和法律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有效避免和减少电力企业税收和法律风险的途径
关键词:温州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意义 基本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