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德育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1 构建人文环境育人,用主流价值观占领学校阵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总务部门应把育人放在人文环境硬件建设的首位,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教育师生。
1.1 建设主题标志。学校的主题标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基本内容,看到这一标志,就能了解学校的大致办学思路,要下功夫建设。
1.2 建设文化宣传橱窗。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设由24块宣传展示板组成的永久性橱窗。每块版面都展示着育人的内容。
1.3 建设校史馆。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体现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陈列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
1.4 建设具有育人功能的地面墙面。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操场围墙上,布满体育、健身的大幅画作和标语,将校园文化体现在环境中,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墙一面皆可育人”的充满和谐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学习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1.5 建设校园德育新媒体硬件。主要是校园网德育互动园地硬件软件建设、学校显示屏建设、学校广播室建设、学校电视台建设、学校录播室建设等。
1.6 建设德育专用馆室。如心理咨询室、少先队大队部、共青团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少年模拟法庭等校内的育人馆室。
1.7 建设班级文化设施。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其班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好评。走进巴州石油一中的各班教室,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扑面而来。有全校共性的文化宣传,如巴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生本课堂学生须知、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体现学校的共性要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布置,有的班级布置有我国56个民族小朋友肖像的贴图,意在加强民族团结;有的班级布置有全班同学的肖像和他写的座右铭,意在励志。个性化的布置做到了一班一品。他们实行分类开展、立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把图片、文字、公约、制度渗透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能够说话,让学生的课桌能够说话,形成丰富细致的班级文化环境,获得北师大专家赞誉。
2 构建生态环境育人,把生态友好理念播于师生心中。
生态文明是文明校园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小学总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落实好植树种绿,也要保护好一草一木,更要通过一系列生态友好活动向学校师生普及绿化祖国、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友好等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2.1 建设净化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学校总务在校园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体在校学生参与国土绿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通过活动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绿化、美化校园,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绿色环境。以校园绿化和在广大学生中弘扬生态文明为切入点,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坚持因校制宜,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参与、教育为主,不搞形式主义,垂直挂绿、屋顶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提高校园绿化覆盖面。
2.3 组织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好校园”活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师生增强低碳办公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厉行勤俭节约,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行为,崇尚绿色消费概念。实行垃圾分类,抵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合理使用办公资源。
2.4 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友好活动。教育在校学生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学校清洁卫生,让环境起到正向影响人同化人的作用。
2.5 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种绿活动。植树是全民义务,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是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绿化、教育、林业部门发出了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种一棵树的倡议,其目的是强化青少年学生植树护绿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6 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影响和带动整个社区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2.7 组织开展爱护母亲河活动活动。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倡议 “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全体师生在“保护母亲河”、“爱护环境”、“共建、共管、共享美好家园”等横幅上进行了集体签名仪式,观看了“保护母亲河”、“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绿色家园靠你我他”等内容的小学生创意展板。组织学生擦洗母亲河―孔雀河栏杆、清理居民住宅楼外墙涂鸦、参观基地安全防监控室并捡拾社区公园垃圾杂物,居委会管家在途中给学生讲解了小区各项管理规定。
3 学校资产育人,让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各类资产是总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给学校的资产是全民资产,学校总务部门有责任保持资产的完整。但是仅靠总务要实现这一点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管理难度很大。为此,总务必须有计划的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3.1 新学年开学组织告知性教育。利用行政例会、主题班会、橱窗等形式对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告知师生。
3.2 新学期开学组织强化性教育。积极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懂得学校的财产是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德。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勤俭办学、勤俭治校、爱护公物、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教育。
3.3 坚持开展爱护公物随机教育。每发现一次浪费和破坏现象就现场对师生进行教育,而不是以罚代教。
3.4 组织开展专题互动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基本形式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体,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要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能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德育才能完成得好。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校园舞教学中,教师应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优美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0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的,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利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廉洁教育 有效途径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种种现象表示,少年儿童已经产生腐败意识的萌芽。在人的思想意识方面,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其尚未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就因盲目仿效别人而轻易越过行为的底线,最终形成逢事必投机取巧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是十分紧迫的。
一、研究中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等办法,进行廉洁教育新办法的探索
1.正面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时,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将系统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将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还能够将中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廉洁教育时,不但需要灌输,还需要互动,切实将廉洁教育加入中小学德育中,重视廉洁教育的推行。此外,还应该重视以人为本,选择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将中小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具备时代特色、中小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创造,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2.将社会实践和链接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深入社会,全面了解社会,给社会提供服务,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毅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这便要求学校进行中小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不断进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将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及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帮助中小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观念。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及公益活动中,这样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重视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激发,给学生机会进行学校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通过自我管理办法开展相关活动,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从小事和身边事情做起,日积月累,慢慢养成良好的廉政行为习惯。
4.将先进文化作为载体开展廉洁教育,并将廉洁教育融入学生平时文化活动中。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廉政文化艺术活动,如廉政文艺汇演、公益广告大赛及和廉政有关的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接受廉政教育,还能获得文化和艺术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探索廉洁教育有效途径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开展管理工作时应该做到坚持育人,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氛围。此外,还应该在各个环节中加强学生良好品格和科学态度培养,从而保证链接教育更好地进行。
1.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提高,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及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良好人格、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德育因素挖掘,将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切实做好诚信廉洁教育,确保学生学习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2.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廉洁教育网站或者网页建立,并通过网络进行网络连接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课堂和网络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将网络编程作为开展廉洁教育和弘扬主旋律的场所。通过校园网引导和教育学生拓展廉洁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3.重视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发挥,切实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将学生组织和共青团的作用发挥出来,推动学生链接教育更好地进行。应该将社团和班级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载体,推动廉洁教育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途径;策略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稳定和较快发展,总体教学质量稳居世界前列。体育学科与其它科目相比,关系到学生的体能和健康,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深化传统课堂改革以及在教学中融入长期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采用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1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起引领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体能的主要方式,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承担者。某种意义上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对于体育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扩展了教学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延伸,一些学科的教学纷纷引入了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让课堂效果和趣味性大大增强。与之相比,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教学手段已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设法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针对部分体育教师文化课水平不高、学历较低的现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制定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的同时,学校开展校本教育,按照体育教师具体情况,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文化课要求和学历标准。把好入口关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业务能力提升进行长远规划。体育教师除做到本职学科的教育教学拔尖外,无论是学识还是品格,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是全方位的,不可就体育培训体育。除注重培养体育教师对于所教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意识和能力外,还应加大对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生命科学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体育教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角认识上把握教学。体育教师应自觉按照教育家的标准要求和培养自身,自觉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要有更深入的认识,自觉加强教学理论、多媒体信息化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升工作的趣味性、时代性、创新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这是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式的主要区别。体育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及质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十分真切地反映了教育的规律,因而被教育界引用多年。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原因,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因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切教学才有了落脚点。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反之,对体育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甚至会产生逃课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其试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王咏梅(合肥市梦园中学安徽•合肥230000)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他在课堂上组织的各种教学任务,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目的也更容易达到。体育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在活动中与学生一同呐喊,加深相互信赖,也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击掌,庆贺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向学生传递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趣味性教学手段,将教学目标融于游戏中,让教学方法情景化。例如,传统的立定跳远教学,体育教师往往让学生以一条线为起点反复在原地跳来跳去,由于枯燥,学生极易厌烦。此时不妨变换一下教学方法,在操场上画上连续的方格,学生像下棋一样地跳过每个方格,以此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增加了练习的次数,也达到了相应教学的目标。
3提高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不同于文化课教育,由于学生体能差别较大,一部分学生体育课表现较突出,另一部分学生展现出的体育能力欠佳。体育教师应正视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方式的针对性,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使每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前期资料准备和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体育教师要事先对学生个体情况做个摸底,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情况,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课堂教学,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把战术协调能力、整体配合作为教学内容,注重其综合能力的提高。要特别注重对体育能力较弱学生的关注和鼓励,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教学标准和要求降低和调整,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4深化传统课堂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扩展了教育教学方式,一些学科的教学纷纷引入了新手段,新的教学手段应用让课堂效果和趣味性大大增强。相比之下,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教学手段已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方法依然是老师讲解动作和要领,之后示范操作,学生不加思考地模仿和练习。由于机械、被动式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学习的效果也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递减。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相比中学文化课,体育教学的目的更主要是强健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可以是教材规定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符合学生兴趣和喜好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滑板等,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编的寓教于乐的项目,如体育游戏、合作比赛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改变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框架,使当前体育管理从经验型和粗放型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教师应加强学习信息化和网络化知识,开展网络教学培训与研讨活动,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更高要求。
5教学中融入长期发展的理念
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相比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学体育教学更要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全民健身的理念,只有当中学体育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高质量的教学。加强体育教学,要针对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点,训练其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中学体育特别是初中体育教学,切不可单纯受中考升学考试的影响,只安排与中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方式,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时期是培养人的终生体育的最佳时期。对学生的教学不宜采用对专业运动员培训的方法,不刻意追求动作的细节和标准程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须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既调节身心又体验体育乐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九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118.
[2]张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
[3]孙成文.用现代教育手段搞活初中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4]温延超.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5]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姚蕾,杨铁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径 德育工作
笔者将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又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归纳如下。
一、开设专门教学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发展的道路。培养或聘用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耐挫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知识容量的多少,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教师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创新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所学的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识。
二、注重学科教育渗透——增强集体教育效果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的机械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失去活力。为此,要切实提高我国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病理来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实践性教学是内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临床、接触患者,不断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理科设置的问题就是身边耳濡目染的,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承担背诵表演,口齿流利的承担朗诵表演,计算能力强的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综合能力强的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书写工整的展示练习。
总之,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教师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优化集体教育模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才能给教师搭建起与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并传授经验的平台,才能为教师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才能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积累,以便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师在主题为“学会赞赏”的班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了活动“性格自画像”。通过“我给树叶画个像”“我给动物画个像”“我给自己画个像”等几个环节,通过平等、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剖析现实、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为画像美美容”,让学生扮演“性格美容师”角色,寻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这一活动不但富有趣味,学生乐于参加,而且“渡人自渡,化人自化”,学生在互动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2.预防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点
在班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努力预防问题学生心理的非健康发展。如教师在主题教育“我能行”活动中,设计:给自己找优点、给别人找优点(他人暗示的延续,强化被人肯定的感觉)。最后,教师总结:人的能力、优点不是天生就有的,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发展、提高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从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锻炼、培养。做事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询平台——畅通个体疏导渠道
依据咨询资料,汇总分析后,归纳出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学习类问题,如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挫折适应以及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从初一开始,定期分班级向学生开放,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生理卫生常识,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教师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座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过分。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汲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强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针对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提纯共性,重视个性。开放心理咨询室,出发点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点是对具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分析,拿出正确的诊断意见,提供科学的指导措施,疏导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学科渗透、团体教育、预防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励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06-01
一、教育者要树立激励理念
作为激励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激励教育理念。倘若没有把激励教育放在心中,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满眼都是学生的不足,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本身从工作中也毫无快乐可言,加重职业倦怠感。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激励孩子,真正的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树立人人需要激励的观念
“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激励可以挖掘出人的巨大潜力。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肯定,这就需要有强大而持续的动力,如何获得动力的源泉,是需要内外的激发和唤醒。
2、让激励成为习惯
激励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运用激励手段,但往往有时候运用的不得当,不能持之以恒。看到学生不听话、吵闹、成绩下降等头疼局面,教师往往会忍不住大声责骂,批评教育在某些教师的头脑中己先入为主。还有的教师遇到问题了就采用激励教育,平时就把激励教育抛到九霄云外,这都是不能坚持激励教育的表现。究其原因,教师还是没能把学生放到与之平等的地位上,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要塌下心来,俯下身子看我们的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分享喜与忧,乐与悲,会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也就更了解你的学生。对他们的肯定与鼓励要发自内心,学生也会从真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让激励融入你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会对学生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人具有影响作用,健康向上的环境易使人形成积极的心态。我们进行激励教育就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环境设计
进行语文教学场所主要是教室,对教室环境进行设计,创设出激励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字标语方面,可以在前后黑板的上方设计一些有激励作用的名言警句以烘托气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有志者事意成”等都是小学中常见的标语。学生于有意无意间抬头便见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小学生对彩色图画有极大的兴趣,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壁张贴一些勤奋好学的故事绘本,如“凿壁借光”、“牛角挂书”等故事。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墙壁上张贴制作各种评比栏、光荣榜,让学生时时可见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更加形象直观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向上。
2、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付出不仅有爱,还要有尊重和信任。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全过程己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互信、平等的状态下,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架子,主动的接近学生,这样学生才对你不陌生,敞开心扉信任你。
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这是充满人性、生命力的关系,学生从中体验到爱、平等、信任、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无疑会激发出更大的教育能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3、创设教学激励情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激励情景。通过创设激励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丰富多彩、幽默生动。只有这样富有感彩的语言才能把语文课本中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命,将文本中的人物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富有情趣的课堂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明确对学生的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的方向
期待是指向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对学生的期待必须要抛弃过去,对学生的现在、未来充满信心。要知道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启发学生,自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激励实践活动,活跃语文课堂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做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写。”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完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激励方法可以增强激励效果,实现激励最大化。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的激励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01-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良好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实践活动、审美教育、现身说教等形式,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一、通过培养审美观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身份,完全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融入可亲可爱的孩子中去。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引导行为,想方设法融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创、乐创,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结合现实生活,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给予点拨暗示,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且相处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指正。如:培养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待人语言行为习惯;养成刻苦认真、交流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判断是非对错、辨别真假美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总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选准渗透点,研究渗透术,增强渗透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目的,从而达到德育渗透,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着黑”、“蓬生中麻,不扶而直”,这些故事都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校园环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理解、抑恶果扬善的集休舆论环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小学生共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
三、通过教材处理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如在《过零丁洋》中学习闻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满江红》中学习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在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思想单纯,缺少社会阅历,要注重他们开拓意识、自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外知识的整合,用典型而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例,教会学生通过自我修身、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通过语文课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内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要学生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通过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