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经营主体业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8 17:05: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经营主体业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食品经营主体业态

第1篇

一、连锁超市业态始终存在着旧有的故疾――业态及业态边缘不清

近年快速成长的零售业内,不少企业不明就里,目标顾客群定位盲目,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定得过于宽泛,跨度较大,弱化了超市经营定位、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店铺规模也是从百多平米到上万平米都有,形成业态交叉重叠之乱和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业态定位缺乏顾客群调查和顾客消费需求分析基础,因此很难推出基于消费细分化,定位清晰的业态模式,这类业态不清的连锁超市就尤如松软沙滩上的建筑物,风险会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而逐级递增。由此可以预见,作为行业基础的需求调查分析会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并在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发展速度和管理基础素质间平衡关系的把握

如今中国零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大不同于初入世的时候。现在国内零售业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主体多以规模接近的中大型零售商为主,由于现有零售商之间激烈的竞争状况、替代服务项目的不断出现以及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强度已达到“过度竞争”状态,整个零售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会继续呈下降态势。

现在企业的快速扩张虽然为市场形势所迫,但是企业必须发展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包括管理人才,员工素质等等。尤其是国内企业自身的实力都不及国外零售业巨头,那更应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提高自身的实力。

几年前,中国的连锁超市业态相对单一,外资大卖场登陆中国后显示出很强的杀伤力,也使得相当多的国内连锁企业跟风效仿,殊不知在这种业态背后需要完整的管理技术、成熟的商品经营结构和经营能力以及未来相关的后续发展实力(人员、资金和市场手段)作为支撑,而外资大卖场的杀伤力能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于一时,也正是由于中国超市业态结构上的不均衡性,试想如果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成熟的、规模化的标准食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业态的存在,这类中型店铺在市场上的“消费拦截”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外资大卖场将难以取得攻城略地的效果,这样的市场效果在日本等商业环境成熟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连锁企业除了正面进入大卖场业态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市场发展选择和空间,事实上部分国内连锁企业并未从大卖场业态中取得理想回报,有些超市甚至在激烈竞争中被挤出这种业态的市场,部分连锁超市更向下寻求可依托的经济规模,单店规模定位于2000-3000平方米的社区型连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以生鲜经营为核心的生鲜超市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在社区消费中显现出“保持水土”的作用,业态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超市生鲜经营作为超市业态的核心业务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其发展也与上述超市业态现状休戚相关,如果超市业态边缘不清,生鲜经营在各种超市业态中的定位和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异,这为超市生鲜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生鲜经营范围和方式一定要与超市业态定位及其目标顾客群的消费需要相吻合,要从顾客消费需求角度来设计超市生鲜区经营定位。

一般来讲,大卖场的生鲜区以大规模经营生鲜“食材”(原料性生鲜初级三品:肉类、水产品和蔬果)、生鲜自制产品现场加工和联营加工为主,要求生鲜品品类齐全丰富,经营规模较大,以扩大大卖场的市场覆盖范围,它具有较强的独立经营能力;连锁便利店是以即食性生鲜制成品经营为主,商品少而精、方便快捷,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有很强的依赖性;标准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是以社区消费为对象,生鲜商品结构“宽而不深”,即完整的生鲜商品品类结构,精选的、相对丰富的生鲜品种相结合,满足社区居民就近消费的基本需要,以达到控制社区消费“水土流失”的目的,其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依赖和经营品种选择程度都要高许多。

第2篇

食品药品监管不仅要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还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为了让百姓满意、吃得放心,今年辽宁省在强化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的食品安全监管基础上,将在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上重拳出击,开展六大食品安全重点工作。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加强农村食品风险隐患排查力度,以食品加工小作坊、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农村中小学校园及其周边食品经营者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高风险业态为重点业态,以农村食品消费高风险时段和节日期间为重点时段,开展重点治理行动。

全面清理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取缔违法黑工厂、黑窝点和不符合卫生规范、生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同时,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以及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或加工制作食品、经营腐败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违法行为。

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质量。全省重点围绕肉制品、豆制品、水产加工品、白酒、调味品等食品种类,通过抓住企业主体责任、原料质量、出厂检验、监督抽检、追溯体系等制度措施,加强对大宗消费食品的监管。全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结合本地食品生产消费特点,选取本地区消费量大、百姓关心的食品种类集中监管,通过对食品生产小作坊的集中改造等措施,提高全省食品安全水平。

全省70%学校食堂改造成“明厨亮灶”。目前,辽宁省各类学校食堂开展明厨亮灶共2264家,占持证学校食堂总数的35.8%。今年,辽宁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通过严格落实学校食堂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学校食堂许可管理、承包经营管理,持续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强化日常监管和大宗商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等方法,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并将明厨亮灶与行政许可、量化分级、示范创建、日常监管有机结合,确保2016年底实现全省70%以上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20%以上大型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的目标。

提升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通过落实市场开办者的义务和市场销售业主的遵守要求,以及加强辽宁省食药监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市场食品检验检测设备更加完善健全,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销售者进货查验记录责任落实明显提高,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程度更加顺畅。

推动“三小”经营和监管范。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存在着较高的食品安全隐患,去年,省食药监局开展了小作坊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前,全省2.58万家小作坊完成了亮厂名、亮公示牌、亮登记证,让小作坊在阳光下生产,接受社会监督。

第3篇

【关键词】镇江市餐饮业;现状及特点;存在问题;设想和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江市餐饮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餐饮业的销售额每年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成为了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为了全面掌握本市餐饮业所处的现状、业态分布和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档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笔者就本市餐饮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市餐饮业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1.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餐饮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独立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经营方式迅速发展。同时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饭店、集体饭店通过体制改革也得到了发展。总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2.经营品种齐全化。在本市既有传统的中式餐馆,如“阿得煲”、“香江酒家”等,也有西式和中西文化相融合的餐厅,如“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等,还有供客人茗茶、喝咖啡的茶楼、咖啡厅、酒吧等,使市民在消费种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经营业态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式快餐早已进入本市的餐饮市场,并迅速发展起来,如“肯德基”、“麦当劳”、“上岛咖啡”等已发展为多家连锁经营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中式快餐也加快发展,一方面保持了原有的正餐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积极发展西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消费市场大众化。民以食为天,经营以民为本,无论是高档餐饮或个体经营企业,消费对象都瞄准了大众餐饮,它们凭借着充足的客源市场、合理的定价策略、整洁宽松的就餐环境、可口卫生的菜肴、优良快捷的服务、诚实可靠的信誉,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从现实和长远的观念来看,大众化永远是餐饮消费市场的主旋律。

5.“假日消费”白热化。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餐饮假日消费不断升温,不仅活跃了市场,而且成为了餐饮消费的一个亮点。餐饮企业围绕着假日消费在特色菜肴的制作、优质服务的提供及主题餐厅环境的布置上大做文章,促使了“假日消费”市场不断升温直至白热化的程度。

二、本市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市的餐饮业发展规模总体在逐步扩大,销售收入逐年增长,经营领域在不断拓宽。但在经营方式、网点布局、规模档次、产品质量、卫生状况、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成堆积式发展。在高校周围、小街小巷主要是个体小经营户,如江苏大学周围的小吃店一家连一家,堆积在一起。而在人口相对密集的火车站地段和部分市场周围,上档次的餐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都很少,只有几家档次不太高的小作坊式酒家,沿途叫卖盒饭的现象还经常见到。随着火车站南站的建成、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餐饮设施的建设却显然落后,只有一到两家中式餐饮连锁店,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进出本站旅客的需要。

2.环境卫生不合要求。本市餐饮聚焦点大多配套设施不齐全,呈现出脏、乱、差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周围,餐饮门面店林林总总,到了就餐高峰时,这里往往饭菜随意摆放,污水烟气沿街排放,餐具洗涤,加上来吃饭的车辆乱停乱靠,吵吵闹闹像赶集。规模餐饮企业稍好一些,但也存在着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问题,比如:因采用过期的食品原料、采购卫生不达标的食用油等等而引起客人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3.规模不大,档次不高。近几年来,虽然在本市范围内兴建了一些高档次、大规模的酒店,但由于消费门槛较高,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大多数仍然是一些校园周围、小街小巷内的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经营户,有的小到只有几平方米的面积,却占到了总体经营户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个体经营店谈不上什么服务意识,沒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很多情况下洗菜的就是传菜的,同时也是收银员。客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随你,无人理睬。

三、加快餐饮业健康发展的设想和措施

1.加强布局引导,合理规划网点。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业态布局引导,克服分布不均的缺陷。针对火车站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地带,可引导进行快餐经营,满足流动人群的就餐需要。城市中心位置兴建高档的商务会所,以满足客商在此会友、茗茶、喝酒的需要。传统的中式餐饮名店在做好中式菜肴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小吃、茶馆、酒吧和其他餐饮业态。

2.尊重地方传统,促进中西融合。镇江地处苏南,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市民消费已从“有事到饭店吃饭”转为“沒事也到饭店吃饭”。餐饮需求的不断扩大,带来了餐饮业经营业态模式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便利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除了有以地方菜为主的正餐业态,还有大众餐饮业态、宾馆性餐饮、休闲餐饮、火锅、快餐、西餐、主题餐饮、农家乐以及美食街区等多种业态形式。

3.引进品牌大店,鼓励公平竞争。随着宁镇杨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镇江的餐饮业要发展,必须更新理念,打破区域界限,引进一些在全国餐饮业有名的餐饮大店,繁荣本市的餐饮市场,提升本市的餐饮水平和竞争力。在引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地方业主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提档升级,打造自己的品牌。

第4篇

【关键词】首都;零售业态;对策;措施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

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上表1所示,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年都在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表2所示,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到2008年,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58.7亿元上升到4589亿元,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13.10%以上。显示出首都零售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首都各业态现状分析如下: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动摇

其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型百货商仍将向大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发展,并从数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

2.连锁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市的优质、廉价和便利等特点赢得了大批消费者,它的发展机遇在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与低费用。

3.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日益完善

专业店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专卖店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随着北京市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城市中发展的日益成熟。

4.仓储式商场迅猛发展

北京1995年就有仓储式商场四十多家,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

5.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商店面积小,营业时间长、顾客自我服务,可以随时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市逐步兴盛起来。

6.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7.大型购物中心呈良好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分布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在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首都乃至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

1.业态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北京市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北京市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

北京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运作很不规范,影响业态优势的发挥。由于运作不规范,我国城市的零售业态难以发挥在经营管理、价格、服务和消费者忠诚等层面上的优势。

4.业态变革不深入,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模仿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变革还很肤浅,主要是引进国外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仅仅在形式上紧跟国际流行趋势,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5.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以及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

北京市有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对于解决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方面无所适从。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习惯等文化差别大、人们的消费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在经营上,零售业态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和以高需求量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等多业态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各种业态全面发展,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一直处在零售业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店开始让位于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连锁超市将逐步确立其领导地位,而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则将成为北京市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二、首都零售业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首都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需从城市布局、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业态的渗透和融合。在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应把发展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便利店放在优先地位。当前连锁商店的发展重点,应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以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店铺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有着很大的顾客群体,应积极发展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北京市市场状况恰当。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带动首都经济发展。

3.努力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性、全面性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迎合现今的消费习惯。

4.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

如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趋势,大众的消费观念也由走进商场逐渐转为在家便可购物的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优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使其成为一种便民利民的购物方式。

5.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便利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业态。目前重点应该是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势把农贸市场改造为现代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

6.区别不同业态,确定适宜的规模和区位,使商业业态布局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商业业态的选址布局及规模要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要结合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按照三级商业中心不同的规模、功能、市场定位和商圈范围,调整各种业态的布局。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重点向三环、四环路间及四环路以外的居住小区和郊区卫星城发展;地区级商业中心及居民密集区、新建小区大力发展食品超市;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在居民居住区和交通要道发展连锁便利店和24小时便民店;大型连锁集团、百货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在市级商业中心、繁华商业街区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向城市周边及卫星城拓展,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布局均衡、资源优化和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调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2002,05.

[2]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时代,2005,23.

[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数据,2006,09.

[4]多业态经营成趋势[J].现代商业,2006,02.

[5]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6]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J].商场现代化,2008,09.

第5篇

超市类商品零售业态,未来有三种可能:

1、维持

维持现在的状况,电子商务对连锁超市的影响在于,大卖场更少,社区食品超市更多,线上购买长尾百货商品,到线下超市购买食品生鲜快消商品成为常态。

2、融合

线上线下结合,出现某种新业态(O2O),传统连锁超市门店是这种新业态的主体组成部分。比如线上平台和传统超市门店结合,顾客可在任何地方(包含门店)用任何工具(PC、移动端、门店服务)订购线上商品,也可在线上订购门店商品,可选择送货上门,也可到门店自提。与线上融合,营销、售后、服务、个性化将会体验更好,成本更低。

3、颠覆

出现某种新的电商零售业态,它完全舍去传统超市门店形式,可能没有实体店,也可能变成居民社区网点形式。比如“密集社区网点+区域仓库+线上平台”的形态,把干线配送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未来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已经处于“维持”状态,部分传统超市们正在试错“融合”战略。相当多的传统零售人认为,不会出现“颠覆”这种可能,笔者认为可能出现“颠覆”商业模式,并提供以下论据:

1、对比

2007年某电器连锁调研电商,结论是电器电商化不可行,流程复杂,物流问题和购物习惯等无法解决。2010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对媒体说,互联网只是一个资讯平台,不适合做成交易平台,未来消费的主流绝对不可能是网购。

现在再看,电器起家的京东2013年销售额达1000亿,苏宁全面互联网转型。也许现在的超市行业就像当年的电器行业,并不是电商不会颠覆超市,而是时机未到,每次颠覆之前总是风平浪静,颠覆之时突如其来,颠覆之后又那么理所当然。当连锁超市们真正看到这种颠覆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2、量变

不可否认,目前在经营的生鲜及食品方面,超市比电商效率更高,体验更好。但这种优势未来可能逆转。

现代商业社会像不断累积沙堆,沙堆某处何时崩溃不可预见,也不能归罪于某一粒沙子。几年前谁会想到诺基亚有今天,曾经国美苏宁也没有想到电商对自己的冲击如此迅猛。

2012年网购零售占零售总额6.2%,马云和王健林打赌10年内,网络零售额能否占总零售额的一半以上。谁也不能否认网购还将高速增长,量变还有巨大空间,而量变往往带来质变。网购人群,网购品类,小区域网购者密度,网购工具等各种量变累积,加上创业者们不断试错各种商业模式,量变质变规律决定可能出现颠覆变化,出现某种新业态,它在经营生鲜快消商品方面比超市更高效率,更好体验。

3、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基础技术,和“电”一样,必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造成的结果是“强制拆迁,异地重建”,是颠覆,而不是改良。上文提到的“维持”和“融合”,是“改良”而非“颠覆”。

传统纸媒是最重视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多年前各大报纸杂志就开始建网站,推出com服务,以为这样就能顺应时代。结果,微薄、微信这种全新的媒体渠道,才是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特性。几年前没人相信互联网会颠覆驾驶员这个职业,现在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等它普及后,随时随地租车才更高效方便,汽车零售市场和整个汽车行业必将被颠覆。笔者相信,互联网也将颠覆零售业态,互联网时代的终极零售模式还在酝酿,淘宝、京东等也许只是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而已。

4、影响

电商对超市行业已经产生影响,2013年是超市结构变革的一年,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发展明显比大卖场业态更快。曾经大卖场是购物中心的标配,现在大卖场在购物中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如果超市决策者们理解电子商务,那么这个趋势应该提前预料。大卖场的卖点是商品齐全,价格实惠,百货商品占比较大。但电子商务比大卖场商品更齐全,价格更优惠。由于配送成本和时限,生鲜食品等快消商品是电子商务不善经营的。现在新开的社区超市生鲜食品占比更高,部分社区超市几乎变成了食品超市。

目前流行的打车软件是颠覆汽车行业必经阶段,目前流行的B2C模式是未来C2B模式的必经阶段,目前互联网对超市行业的影响,也可能是未来颠覆模式的必经阶段。

超市决策者关注电子商务,才能对超市行业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对内的管理水平,对外环境变化趋势,共同决定超市命运,只关注内在管理,不关注外在环境必有远忧。

第6篇

大型零售业是指以国内某一较大城市万平米以上的大商场为依托,建立多个区域性网络分店,最终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运营效益的零售产业发展模式。这种零售业发展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呼唤”大流通” 的必然趋势,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战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一种业态模式进行连锁发展;广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多种业态模式进行连锁发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发展阶段、资产实力及风险评价进行全方位的选择。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业态选择。大型零售业的营业形态简称“业态”。不同的业态是零售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如仓储式超市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的选择、现代百货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生活需求的选择。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主要业态为:仓储式超市、超级市场、传统百货、现代百货、主题商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等。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战略模式。第一、统一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限定在同种业态的范围之内,如仓储式超市、现代百货。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管理经验、商号价值,集中资本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初期应以这种战略为主。第二、多种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在整个零售业的范围之内,根据拟定区域的市场特征、竞争态势、需求状况、物业条件,作灵活的发展,以“需求”和“供给”作为发展的很本依据。如现代百货可将自己的一个业种进行扩张,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主体商场。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业态整合。以市场为导向的业态选择,对于连锁发展的整体战略与布局,可能出现三种营运形态,对其运营模式进行规范和整合是必要的。第一、连锁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相同,如现代百货。这种形态可纳入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管理。第二、附属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是以往业态的一部分,如新开一家食品超市。他恰巧是以往传统百货的一个业种,这种形态也可纳入整体连锁发展的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可化为连锁业态的附属物。第三、单体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联系较小。如家私市场,这种形态可作两种选择:1、单体形态能达到一定的量,则形成一个单独形态的连锁组织,统一管理,生产或经销部分可集中配送;2、单体形态不能达到一定的量,可以“多元化产业结构”和“连锁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进行战略化的管理。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补充形式。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当企业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某些业种主力商品的销售量会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就会为零售企业展现出一定潜在的利润空间,这些盈利空间来源于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或环节,以及部分生产领域的销售环节。适时地向相关的流通领域或相关的生产领域扩展,将零售企业的“成本中心”变成“利润源”,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战略。可通过经销采购、投资设厂,也可通过参股、控股的办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格局。但当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经营实力时,也会分散企业的发展资源,削弱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已有一些零售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华联。

第7篇

关键词:大中城市 “农改超” 模式比较 经验 启示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两年内席卷了深圳、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这场商业运动经过几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沿着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将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农贸市场按超市的规范进行改造。

“农改超”模式及特点概述

(一)福州“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福州“农改超”模式,就是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扶持本土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改造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以满足顾客生鲜食品的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福州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二)深圳“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深圳“农改超”模式,就是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并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销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将现存的农贸市场进行“街市+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主体,以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与提升农贸市场相结合,构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鲜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深圳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三)武汉“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武汉“农改超”模式,就是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食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鼓励本土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综合超市,构成了以大型商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武汉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农改超”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一)“农改超”的投资主体比较

在福州,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和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联华”、“好又多”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农改超”;二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本土“永辉”、“超大”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挑起重担,对全市城区100多家农贸市场循序渐进地进行超市化改造。

在深圳,以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勇于投资发展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凭借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宏大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进货价格和生鲜食品的运输、损耗成本,不仅使农贸超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确保了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武汉,政府引导和支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支持本地“中百”、“武商”等商业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投资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农产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和城乡结合,引进城市圈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办生鲜农产品连锁店和专卖店。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较

福州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着力构建农贸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使生鲜超市进入采购新时代。一是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二是直接向农户采购,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了大批量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方式,提升了农贸超市的价格竞争力。

深圳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农贸超市取得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凭借全国最大的布吉批发市场的供货优势,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转环节,提升了生鲜超市的价格竞争力。二是打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规范化经营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使市内物流成本降低到农产品批发价的3%~5%,而且有效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组建了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时为深圳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

武汉依托两大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了农贸超市快捷便利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一是依托中部地区最大的东西湖现代物流配送枢纽,及时为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大卖场以及社区便利店提供农产品及其他综合配送服务。二是以中部地区最大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以及本土的非连锁超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省内外其他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货源。

(三)“农改超”的社会经济效应比较

在福州,一是农贸超市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购物环境舒适,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商品面积约占70%~80%,辐射范围较宽。二是生鲜商品品种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较齐全,基本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以“卖商品+服务”赢得了市区50%以上消费者进入农贸超市购物。三是生鲜商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价格竞争力强,质量卫生有保障,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左右,普遍实现盈利,税收上升。

在深圳,一是农贸超市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卫生达标,购物方便,环境优越,经营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占30%以上,以服务社区为主,辐射范围较窄。二是生鲜食品种类较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齐全,基本可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市区60%以上的消费者常进农贸超市购物,居民普遍接受了“超市化”购物方式。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低10%~15%,价格较有竞争力,每个超市连锁店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普遍实现盈利,税收大增。

在武汉,一是农贸超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比较先进,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约占60%~70%,辐射范围适中。二是农贸超市购物环境优美,货架生动化特色鲜明,生鲜食品品种多,熟食加工有特色,食品卫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质量竞争优势。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当,有一定竞争力,各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零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盈亏基本持平,税收增加。

“农改超”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自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农改超”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然而,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的经验说明,突破“农改超”价格瓶颈制约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大基地、打造龙头大企业。这样做可以延伸生鲜食品产业链,有利形成连锁超市规模化经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生鲜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生鲜超市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合约交易使基地农民由盲目种养变成有序生产,既减少了农民种田风险,又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最终使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得多赢效应。

(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呈现高耗低效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分散的物流配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社会聚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城市农贸超市配送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集采购、检测、加工、冷藏、配送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枢纽。还要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除消化本企业内部的物流外,还可为其他农贸超市提供综合性的配送服务。

(三)减少“农改超”的风险

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说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减少“农改超”风险的有效办法。为此,一是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群体分布状况和居民购买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农改超”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档次高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力戒盲目推行而重蹈覆辙。二是制定“农改超”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力求实施规范。要科学制定“农改超”的标准和建设内容,使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生鲜农贸超市真正成为购物环境舒适、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要求的大卖场。

(四)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1.明确政府在“农改超”中的角色,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和信息等方面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流通,确保广大农村的农副产品畅通、高效地流向城市。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鼓励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三是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城市“农改超”,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改超”,而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鲜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认定体系,确保农贸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明确企业在“农改超”中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生鲜商品和服务的保障。一是建立特色品牌生鲜食品和大宗果蔬食品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生鲜食品价格。二是加强生鲜超市连锁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生鲜商品的新鲜度。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尽量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竭力在经营策略和服务上与其他零售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3.明确消费者在“农改超”中的角色,是理性消费的要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讲究购物环境,注重卫生质量,倡导生鲜食品消费超市化,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与安全水平。

第8篇

自1997年起,超级市场作为新兴的商业业态进入武汉。1998年,以法国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超市也开始陆续进驻武汉。随后,超级市场在武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武汉市已经有20余家内外资大型超级市场,建筑面积在26万平方米以上。

(一)武汉市内资超市概况

武汉市内资大型超市有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九家中百仓储超市,武商集团下属的武商量贩公司七个大卖场,中商集团开办的徐东平价广场和小东门量贩店以及亚贸集团下属的金江超市等,中小型超市有知音超市,丽红超市和中百集团下属的中百便民超市等。

由于发展时间短,而且有一部分商家开办超市缺乏慎重严谨的发展战略,因此武汉市内资超市还很幼稚,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业态选择集中以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卖场为主,定位模糊。

2.自身特色不明显,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3.连锁规模小,单店效益偏低。

4.选址布局不科学,过于集中在主要商业区域。

(二)武汉市外资超市概况

在我国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尚存诸多限制的时候,各零售企业以各种变通的方式进入武汉市场。目前市内外资超市有两家法国家乐福超市,两家德国麦德龙超市和一家泰国正大仓储式会员店,而正在抢建的超市还有家乐福武昌店、正大宝丰店和武泰闸店以及美国普尔斯马特超市等,美国沃尔玛则已经在汉口完成选点工作。外资超市合围武汉的局面已经形成,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根据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首先开放武汉和郑州的零售服务。可以预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后,更多的国际商业巨头会携巨额资金和现金的管理技术进军武汉市场,竞争将空前激烈。因此,如果说其他城市的内资超市企业还可以居安思危的话,武汉市的内资超级市场现在必须以居危思危作为调整定位和发展战略的动力。 二、外资超市的进入对武汉市内资超市的影响

(一)外资超市带来的威胁

1.外资超市的资金优势威胁

进入中国的外资超市企业经济实力极其雄厚,如1999年家乐福的年销售额就高达540亿美元。充足的资金能够保证外资超市企业在其看中的黄金地段开店,不断扩大连锁规模。

2.外资超市的价格优势威胁

大多数外资超市都本着“低价采购,低价销售”的原则经营,其天天平价的经营原则不由得消费者不动心,严重分流了内资超市的客源,使得内资超市销售额普遍下降。

3.外资超市的技术优势威胁

高科技的运用、先进的采购分销的信息系统的功能,使外资超级市场比内资超市更能应付顾客不断改变的需求,增加对顾客的了解,提高竞争力。

4.外资超市的人力资源优势威胁

外资超市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高级管理人员不惜重金进行专门培养,对职工则从利益上促使他们关心企业。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本来人才就比较缺乏,外资超市在武汉开店,势必会有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从内资超市企业跳槽,造成人才的严重流失。

(二)武汉市内资超市的差距

1.连锁经营规模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连锁规模普遍偏小,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即使是目前网点最多的中百集团也只有9家大型综合超市和100家食品超市的连锁规模。这种局面的出现固然有资金、体制、经验等方面制约的原因,但也与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不善于开拓潜在市场大有关系。

2.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手段落后,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学习阶段

相比外资超市,武汉市内资超市发展时间短,不少管理人员不熟悉国际通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许多从业人员不习惯超市中新的服务方式。目前武汉市大部分内资超市商品的标准条形码普及水平很低,整个销售时点实时信息管理系统有名无实,仅仅利用了其收款及采集销售信息的功能,在进一步利用采集的信息、分析销售动向和建立顾客档案方面几乎还没有做,电子订货系统还不见踪影,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商业自动化给经营带来的飞跃和巨大利益利用不够。

3.与上游制造商、批发商和下游顾客缺乏合作

武汉市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的合作意识淡漠,超市之间和超市与供应商之间普遍存在着恶性竞争,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相比之下,国外的超市企业都与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知名的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都与制造商合作开发相当数量的自有品牌或定制品牌,增强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另外,武汉市的内资商业企业习惯于等货上门,而不会主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商品结构滞后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面对外资超市企业优质顾客服务的压力,武汉市的内资超市企业急需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三、武汉市内资超级市场的市场定位

业态的选择定位过程实际上是超级市场的市场定位过程。业态的选择决定了目标顾客的选择、适应什么样的消费生活方式和购买方式的选择、商品结构的选择、商品组合和销售方式的选择以及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选择。业态定位准确,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外资超市在业态选择上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根据店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具体业态,同时实行差异化定位,通过提供鲜明的商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不同业态超市的特点非常鲜明,相同业态超市之间的差别也很明显,不会相互混淆。

目前,我国超市业态类型已经由原来千店一面逐渐分化出不同种类型,而武汉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差异化为各类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目前适合于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发展的业态有传统食品超市、标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

武汉市的内资超市企业也应采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目前在武汉市区内的某些区域,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卖场已经相对饱和,因此,武汉市的内资超市企业除在武汉光谷地区这样新的经济增长带发展这两种业态外,对其他几种业态也应有所考虑,尤其应重点建设以食品和生鲜蔬菜为主要商品的标准食品超市和在武汉市几乎是空白的便利店,深入社区,取代条件简陋甚至是占道经营的小菜场和传统小商店。这样既能在武汉市形成一个在经营时间、商品品种、便利性等方面相互补充、并行共存的业态组合,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提供高效便捷的购物空间,也有利于内资超市企业探索新的市场空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免与外资超市的正面交锋。 四、武汉市内资超级市场的发展战略

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应借鉴国外零售业巨头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武汉市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身的长远的发展战略体系:以发扬本土优势,突出经营特色,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战略思想;以在两三年内做大做强,争取在各种超市业态上都出现能够在湖北省内与外资超市相抗衡的市场竞争主体作为战略目标;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战略重点;实施规模化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品牌开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四大发展战略。

(一)规模化经营战略:扩大规模,提高连锁质量

实现超级市场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发展连锁集团,积极开展连锁经营。但在通过连锁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重选择连锁经营形式。对大型超市业态来说,一般都采取直营连锁的经营方式。对中小型超市来说,当通过直营连锁方式达到了相当经营规模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的管理中心和配送中心资源来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广开加盟店。对便利店来说,从日本、我国台湾省和上海市的便利店发展实践来看,当用直营连锁经营方式开设了100多家的便利店后,就可以开始考虑用特许加盟连锁的方式来发展了。

2.积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只有通过加快资本市场的并购迅速提高资金实力,或采取其他灵活的融资手段加速资金的自由流动,才能应对外资超市的挑战。

3.注重管理与效益。规模扩大不等于自然地增加效益,连锁企业效益的提高还依赖于科学的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连锁的实质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而是效益,效益来自规模,更来自科学的管理。

4.建立现代化商品配送中心。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要从规模经营上获取规模效益,必须努力创造以配送中心为龙头,大规模、多连锁、低成本、廉售价的经营体系。同时加强配送中心自身功能的完善,以减少各分店的负担,真正让其享受到共同配送的好处,不再自行组织货源,自然就提高了商品的配送率,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二)市场开发战略:合理布局,占领市场空白

作为市场挑战者的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在筹划开设新店时,应注重布局的合理性,积极发掘、迅速占领外资超市尚未顾及的空白市场。从武汉市地图上来看,与超市林立的汉口相比,武昌和汉阳的商业发展空间大得多。

在自身条件成熟时,武汉市内资超市可由市区向郊区、郊县甚至湖北省内其他县市拓展,尤其是农村市场,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零售业巨头主要在省会武汉市区内开店,尚无暇顾及小县市和农村市场。实际上,这些地区的绝对消费总额远远超过城市,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我省一些地区,消费出现了持续增长,某些地区农民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与湖北省内农村市场传统的商业业态相比,超级市场,尤其是连锁超市在商品品种、商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形象和经营成本五个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使得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必定能在农村市场上发展壮大。

但要在农村市场获得成功,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要注意以下四点:

1.应以效率为先,力求“开一家,火一家”,达到示范的效果,而不应盲目追求开店的速度和数量,导致“开一家,垮一家”。

2.谨慎选址,应先从省内地县级城市入手,进而向农村集镇发展,而且是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地区。

3.在业态选择上应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因为其商品线的深度和广度高,能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成为该地区的“购物第一站点”。经营模式不能照搬城区内超市的做法,在开店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在组织货源、广告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推出适合当地要求的模式。

4.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垂涎农村市场的不只是零售企业,还有众多的生产企业,超市企业应与这些生产企业携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以节约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品牌开发战略:联合厂家,发展自有品牌

在企业形成规模后,建立和发展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PB),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便成为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自有品牌无论淡旺季,都可充分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商品,比起同类产品,更能激发购物者的忠诚度,并会使超市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自有品牌的产生目前在国内主要是定牌,即商家收集市场需求信息,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向厂家提出产品的性能、规格、质量、包装等要求,商品收购后以商家的品牌上架销售。

武汉市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很多,尤其是在轻工业品制造方面,但这些企业受实力所限,难以开拓自己的品牌。内资超市企业应积极与这些企业合作,发挥对消费者信息掌握程度高的优势,开发可供超市出售的产品,尤其是美食、土特产等带有湖北气息的商品,以超市的品牌销售,将外资超市没有或少有的东西做成自己的特色,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建立和发展自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应该成为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强化激励,建立人才高地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武汉市内资超市企业要与外资超市争高下,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激励机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并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经商意识、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优越感和亲切感,形成素质优秀、稳定进取的超市从业人员队伍,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第9篇

家家悦(603708.SH)专注于商业零售20余年,充分利用山东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坚持区域密集、城乡一体、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山东地区精耕细作,奠定了其在省内尤其是在胶东地区的行业领先地位。

作为零售业龙头,家家悦以大卖场和综合超市为主体,以区域一体化物流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链为保障,企业已成为以经营生鲜为特色的全供应链、多业态的综合性零售渠道商。

截至2016年9月末,家家悦拥有综合超市、大卖场、专业店、百货店和便利店五大业态门店数量620家。同时,公司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形成了东西结合、布局合理、中央物流与区域物流优势互补、智能联动的配送体系,构建了山东省内2.5小时配送圈。

近三年,家家悦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稳步增长,综合毛利率也由21.31%提升至22.14%,位居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前列,其原因就在于其对山东零售市场的深耕及突出的生鲜食品等经营特色。

家家悦在综合考虑竞争态势、市场环境等因素基础上,决定实施“山东广度、胶东深度”的区域密集战略,坚持以区域密集、城乡一体、多业态并举作为发展思路,在山东区域形成了梯形推进的销售网络。

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已在威海、烟台、青岛地区开设门店531家,并由胶东地区逐步向山东其他地区扩展,进入潍坊、济南、莱芜、临沂、枣庄等地市,开设门店89家。近年来,公司还在山东省内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综合超市,2015年末门店数达到224家。

未来,家家悦还计划进入山东省西部大部分地市,基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公司还存在巨大的扩张空间和发展潜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家家悦已成为山东省连锁零售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首批农超对接的超市,先后获得“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企业”、“万村千乡工程优秀试点企业”等荣誉与称号,拥有较高的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品牌形象及所获得的荣誉,有助于公司赢得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方的信任,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家悦始终贯彻以“生鲜为特色”的经营理念,2015年公司生鲜和食品的合计销售收入占比为78.90%,在超市行业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公司是首批农业部、商务部确定的农超对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遍布全国的直采网络,已经与200多个合作社及养殖场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与100多处基地签订了5年以上的长期合同,超过80%的生鲜都采取了“直采”的采购模式,价格优势明显。

2013年起,在国内基地采购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建立生鲜差异化经营,公司提出“买世界、品世界”的全球直采的理念,积极开发全球农副产品直采渠道。目前,公司已与南美洲、欧洲等地的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批量引进国外优势商品,丰富商品品类。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同时,公司还建立起了生鲜商品低损耗率、高保鲜度、及时供货的生鲜后台支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新鲜、高品质的生鲜产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