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力电子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标准芯片
电力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工业中,电力电子技术设备使用率较高。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这些应用行业的技术性、安全性以及工程成本管理质量,还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电力电子技术的信任。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工程对人力的使用,在降低人员雇佣成本的同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尤其是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如煤矿开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是时展、人们需求日益提高、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畸形研究和探索是极其有必要的。
1、标准芯片的集成分析
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运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力电子模板的设计和建成。电力电子模板设计不同于其他模板设计,其设计工作难度更大、对技术性要求更高,当然其成品模板的技术性优势也更高,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且无论是接口还是系统都具有标准化水平,能够实现对电压、功率以及数据的良好传输。此外,电力电子模板的接口较为标准,能够将整个电力电子系统间的各个设备有效的连接,从而实现整个电力电子系统的集成化效果,便于整个电力电子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2、对变流器拓扑选择的相关标准分析
变流器是电源产品的核心,在大多数的通信和移动设备中使用的都是直流电,照明设备大多采用的是交流电,然而,现在在电灯等照明的器件中会放入很多强度比较大的气体,在变流器应用的环节中,由于LED 技术的高速发展,照明电源中的直流电会被分流。
为此,要分析在通信和移动技术中所使用的直流电,分析这些设备中使用的变流器的特点,然后制定拓扑的相关指标,对传统的变流器拓扑和现代化的变流器拓扑进行比较和评估,分析出变流器拓扑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输入电压的差异
如果输入的电压过高,就可以采用零电压的形式,如果输入的电压过低,就必须使用同步整流,将电压提高到标准的范围内,现在,如果电压低于12V 时就必须进行同步整流。
2.2 功率等级的差别
如果功率的等级大,在拓扑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开关,如果功率的等级小,只需要几个开关就可以进行拓扑,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功率大于1 千瓦时,就要用4 个以上的开关,如果功率小于1 千瓦,运用两个开关即可。电源数量与拓扑指标的关系分析见下表。
3、中功率变流器拓扑的选择
全桥的拓扑方法在中功率的条件下应用比较多,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模块,在对全桥拓扑形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处除了进行初步的选择之外,还要进行拓扑适应特征的实验,对转化的效率进行分析,分析拓扑过程中产生的耗损,分析器件的应力是否合适,分析拓扑在串联和并联的效果是否是好的,从而判断集成性效果。从开关的方式来分析,全桥开关能够使用传统的OWM 开关和移向全桥开关,从拓扑的原理来分析,能够将其设置成谐振型的拓扑和OMW 型的拓扑。为了使拓扑的效果更好,应该将电压设置成400V,然后输入,在拓扑指标的基础上,对全桥拓扑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变流器的对抗特点分析
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能够实现电力电子系统模板设计的快速化、高效化以及其质量保证。电力电子模板的设计关乎用户对电力电子系统性能是否满意、系统稳定性是否合格,而且,电力电子模板设计工作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电力电子模板兼容性以及串并联的使用等。尤其要注意对合并模板过程中开关波纹大小的调整,保证其数值稳定在安全范围内。此外,由于模板中设计的过滤装置会使得整个电力电子系统电压错乱,极易出现设备烧毁事故,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过滤装置安装后导致整个电力电子系统的大小信号不稳定,从而导致设备对电压的失控。鉴于电力电子系统大小信号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必须在设备运行期间加强对信号稳定性的关注度,否则将导致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的整体和局部故障,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的毁坏。
5、输入阻抗的改进措施
变流器是整个电力电子集成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它保证来了电力电子系统对电流的变压处理,但是,该设备的应用也极大的降低了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系统电压失控、电流变压处理故障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此时最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对电压环的环路线路进行调整,对环路中的相位裕度调整至90度左右,此时会出现电流量以及电流阻抗量数值变化的情况,这是要对电流环的穿越频率进行提高并对过滤装置的波纹进行设置,此时就能缓解电流环周边组抗力降低的问题了。
另外,变流器因为电压变化以及连铸机设备的运转影响也会出现阻抗力降低的问题,此问题最突出表现在电压环穿越频率和阻抗力的降低。面对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阻抗力的下降常见的解决措施为提高电压穿环附近的带宽数值,并将其相位裕度数值限定在60度左右。此外,极大影响阻抗力数值变化的设备运转环境还有运用峰值的模式对变流器进行拓扑,这将导致阻抗力数值的骤然下降。阻抗数值是不能随意变化的,否则将造成系统的损坏。面对这类问题,普遍采取的措施为采取合适的拓扑方式并限定相位裕度的数值,调整电力电子系统运转的荷载条件,降低系统输出和输入的功率数值差异。电压环中阻抗力的骤降对整个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断总结和记录,对新出现影响阻抗力数值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
6、阻抗的输出措施
阻抗力数值大小和稳定性关系到整个电力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转的有效性,因此,必须重视对整个电力电子系统阻抗力数值的调整,尤其是其输入和输出数值,更需要注意调整。在对阻抗力输出数值进行调整时,要降低其数值,避免数值过大,而相应的阻抗力输入数值要调整到一定数值,利用一或者二阶段系统的输出条件,对阻抗力进行调整,这样能够避免阻抗力数值的骤然下降。此外,还要控制好阻抗和谐振的频率,无论是一阶还是二阶输出系统,都要重视对频率的调整和把握。
7、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电子技术在建筑工业等行业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的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质量以及安全性,电力电子技术在诸多行业和工程中被广泛的肯定。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应用率更是被提高到更高的阶段。因此,必须重视对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研究,从这方面来提高电力电子技术和系统的质量水平。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发展的根本就是不断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来对工程施工的科技含量进行提高,这些技术是实现电力电子技术系统被更广泛的使用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钱照明, 张军明, 谢小高, 顾亦磊, 吕征宇, 吴晓波.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研究进展与现状[J]. 电工技术学报,2012,03:1-14.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 技术应用 技术系统 发展研究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平台。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当代众多新型技术之一,其已然对当代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支撑众多领域及其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之一。在十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指出了国内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诟病与弊端。诚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渐开始以经济为中心开展国内建设,严重忽略了对能源与资源的保护,从而使国内的生活居住环境不断变差。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发展中国家。新能源的生产、新技术的发现作为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劳动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已经成为了解决世界各国难题的关键所在。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新技术之一,其能够应用于电力科技领域的重要影响力,逐渐使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成为了时下热门的课题。在本文中作者将从三个角度(热电电气节能、新能源的发电、智能电网技术)来对国内电力电子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给予研究,以此提升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 国内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2.1 热电电气节能领域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在热电电气节能领域已经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其中以变频调速系统的发明与使用最具有代表性。该设备通过采用由电力电子技术支撑研发的变频器,并将其作为众多机械设备中电机装置的驱动电源,从而实现了对现有供给机械设备运作电力动力的节能。搭载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器已经被广为使用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领域中,并且由于该项技术较为成熟,使设备整机更新换代的频率与时间通常为十年。这些优质的特性与特点,使国内电力电子变频器拥有了十分广阔的市场与用户人群。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使用低压电机系统的机械设备中,其中采用了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设备占比为百分之三十左右,高压电机系统的机械设备中,其中采用了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设备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尽管电力电子变频装置在各领域中的使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其整体运作的稳定性、新机使用的成本、现场安装操作的复杂程度等依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对该领域的研究,作者认为未来国际电子电力变频器的发展将更加集中于专用型。通过更多专用化的设计将可不断优化变频器的功能与特点,从而使变频器与设备之间更加匹配,从而达到增强稳定性、复杂性的目的,并间接降低设备的整体成本。
2.2 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发展
国内经济的粗放快速发展,使中国又一次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时期。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众多又经济发展过速带来的问题成为了时下热门的研究课题。新能源作为替代传统能源、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在当前国内自然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的今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并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日常关注焦c。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个较为典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内部通常会包含多个电力与电子变化的环境,例如:DC至AC的逆变;DC至DC的直流交换;AC至DC的整流交换等。可以发现,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除了与光伏阵列之间不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他部分的组成与使用均和电力电子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套较为典型的采用双馈式的风力发电系统而言,其内部通常包括有发电机侧变换器装置、网侧变换器装置以及变桨控制器装置等,这些装置与组件均涵盖有电力与电子之间的变换过程。通过这些举例可以发现,新能源发电与电力电子技术间具有着深入的联系。
2.3 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的发展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应用系统包括以SVC为代表的柔流输电技术、以高压直流输电为代表的新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智能开关为代表的同步开断技术,以静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为代表的用户电力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均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依托。智能电网技术是近年来电力领域较为热门的概念之一。根据行业当中对该概念的理解,可以将其总结为一种兼具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传感传导技术、通信链接技术等的组合型技术。其中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而言,其是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组成,其为保障新型能源的储备、电力输送的灵活、信息的传导与控制等功能性特点提供了巨大支撑,并且还给利用再生能源进行电力的生产、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供需调配及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帮助。我国自二零零八年保持与世界同步,提出了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并扩展了智能电网电力生产的领域,积极推动热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电力的共同使用,将统一现有各电能的入网、调配、供给等能源管理模式作为重要发展目的,为提升国家电网的运作效率、能源利用率带来巨大帮助。
3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当代新技术之一,其已然开始对国内众多行业及领域产生深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能源的研制与开发、能源的节能与保护领域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对我国能源使用及发展状况开展了宏观环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在国内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国内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此来实现对国内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并逐步促进国内各行各业发展模式的改进,为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身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一、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1、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
电力电子技术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且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它是一门新兴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功率强大、可供诸如电力系统那样大的电流以及高电压场合应用,它与传统的电子技术相比,其特殊之处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大电流和承受高电压,而且还有在大功率情况下,器件发热、运行效率的问题。电力电子技术分为两个分支: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交流技术。
2、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电力电子技术至今诞生近50年,特别是近年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形成十分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信息时代“弱电控制强电”电力电子技术的实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电子革命。由于将来工业高度自动化,计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将会成为三种最重要的技术。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1、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牵引,和直流传动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
2、逆变器时代
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出现在七十年代,由于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得到发展。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是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是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
3、变频器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OSFET的问世,致使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又出现了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提供了机遇。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使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高了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也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那就是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
三、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1、电力拖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的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很多应用场合直流调速已经逐步被取代,尤其是在大功率应用场合更是显示出其优势。同时,根据不同的调速特性要求,开关磁阻调速,无换向器直流调速,内馈调速等,也有一些应用的场合。这种技术的产生为交流电机的调速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2、交流输配电系统(FACTS)
目前,FACTS已经发展成为有十多类产品的大家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电网的污染而设计的功率因数校正和谐波治理装置,另一类是针对高压直流输电(HVDC)而设计的直流输电装置。滤波装置的发展从最早用机械开关投切电感和电容来吸收或者发出无功,发展到基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滤波装置。
超导技术在近期不断的发展,使得电力有源滤波装置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超导就是利用一定工艺制成的材料,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使它的电阻值降得很低。因此,为了大大减少电路的损耗,可以利用超导储能。超导储能还具备响应快,联系方便,可随意控制有功和无功等优点。
对于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来说HVDC技术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并具备交流输电所没有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及发展,虽然我国的电网建设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类似三峡这样一些大的发电站的建成并逐渐投产,对我国的电网输电能力及输电安全性还是新的挑战,直流输电以它优越的特性在三峡向华东电网输电的任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应用电源系统
应用电源系统主要指的是直流电源,电焊机,脉冲电源,UPS电源,稳压电源等等。这些应用也是电力市场的主要用户之一。开关电源技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其高频化工作的特点也带来了很多优点,如:隔离变压器小型化,开关噪声高频化等,使得开关电源的体积,重量,噪声等大大减少。同时,软开关技术的发展,带有源滤波整流器的发展,以及N+1冗余的设计思想,都使得应用电源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4、分布电力能源
近年来,小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和利用。然而,要能够使这些分布散,功率小,电压等级多样的电站并网运行,就使得电力电子技术的并网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发展的水平还相对比较低。
四、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1、标准化。根据情况,从业者在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并且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标准。
2、大容量化。高压和大电流的产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由于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水平的限制,这方面的进展还很不理想。
3、高性能化。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并且在许多领域都开始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但是在控制性能的改善上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发展;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特征展望十一五、面向十二五,我国电力系统市场的自动化发展一直是电网建设、改造及实践应用中的主体目标,目前我国电网公司已启动了近百项重点城市的基础电网建设及全面改造工程,为夯实供电基础、强化安全供电,加快电网城市化、自动化、可靠性、持续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大规模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全面启动,我国城乡的配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渐完善,为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各类升级网电力市场的完善建立,我国电力市场对自动化发展的相关需求日益丰富,甚至呈爆炸性增长趋势。因此,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与适应力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充分了解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征,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才能最终令电力企业站稳脚跟,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全面、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二、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技术。现场总线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工业自动化网版板所有,人们对电网的安全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
2、无线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因其不必在厂区范围内进行繁杂,昂贵的布线,因而有着诱人的特质,位于现场的巡视和检修维护人员借此可保持和集中控制室等控制管理中心的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无线技术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使用,通过远程链接可实现远方设备或系统的可视化,参数调整和诊断等独特功能。
3、信息化技术。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4、安全技术。电力是社会的命脉之一,当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想像的程度。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均未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的概率小但后果极其严重,我国电力系统也出现过稳定破坏的重大事故,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工业将会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
5、传动技术。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变频器作为节能降损减排的利器之一,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成熟。
三、数据共享能力
(一)数据共享能力。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系统埃模型一般集中在对地理空间属性的描述上,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电力系统的控制对象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电力物理结构,因此,建立一个电力系统特有的空间属性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二)数据整合能力。(1)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实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化。这种融合多种信息和技术于一体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从可行性和经济性角度来看,都需要实行一种具体的运行方案。采用工业标准开放统一的对象组件作为其公共的技术基础,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和应用功能程序无须改动面平滑地进行,从而充分保护用户和开发商的前期投资和工作,保证系统的分步实施不会因平台的提升和系统规模及功能需求的扩展而陷入困境。(2)加强电力企业的功能性。电力企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空间分布性。客观上要求电力系统平台提供分布应用服务。每个地方所管辖的区域不同,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的方式也不同,各个地方可以自己管理和维护所管辖区域内的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库之间可以构成分布式的数据库,并可通过网络调用共享其它地方的数据,并在所赋予的权限范围内,通过分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实时效,安全性。(3)完善数据库。运用各种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它的安全机制,数据备份机制等都是其它文件管理方式无法比拟的,目前新开发的系统多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利用它强大的管理优势和能够建立多级索引的检索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负载,迅速定位到查询目标,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时大大提高访问效率。
(三)安全稳定能力。电力应用可以说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它是一个实时运行系统,它的安全稳定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能力应该着眼于电力设备及其运行安全,网络操作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1)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总体发展趋势目前电力系统市场发展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趋向于控制策略的日益优化,呈现出适应性强、协调控制完善、智能优势明显、区域分布日益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层面电力自动化系统更注重对多机模型的问题处理,且广泛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及工具实现综合高效的控制。在实践控制手段的运用中合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电子器件及远程通信应用技术。而在研究人员的组合构建中电力企业本着精益求精、综合适用的原则强调基于多功能人才的联合作战模式。在整体电力系统中,其工作方式由原有的开环监测合理向闭环控制不断发展,且实现了由高电压等级主体向低电压丰富扩展的安全、合理性过度,例如从能量管理系统向配电管理系统合理转变等。再者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了由单个元件到部分甚至全系统区域的广泛发展,例如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测控制及综合数据采集发展、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发展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
近几年来电解质(即液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主要是介绍如何提高液态电解质的性能和固态电解质的性能。对液态电解质主要是电化学稳定性的提高,而对固态电解质则包括对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机械性能等的提高。虽然在锂离子电池中,对电池性能起决定作用的是电极材料,但只有对正、负极匹配合适的和性能好的电解质才能达到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优化和提高。因而电解质性能的好坏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1.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概述
电解质作为电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用角度出发,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必须满足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a.离子电导率:电解质必需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而不能具有电子导电性。一般温度范围内,电导率要达到10-3~2×10-3S/cm数量级之间。
b.锂离子迁移数:阳离子是运载电荷的重要工具。高的离子迁移数能减小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反应时的浓度极化,使电池产生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较理想的锂离子迁移数应该接近于1。
c.稳定性:电解质一般存在两个电极之间,当电解质与电极直接接触时,不希望有副反应发生,这就需要电解质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为得到一个合适的操作温度范围,电解质必须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另外,电解质必须有一个0~5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以满足高电位电极材料充放电电压范围内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极反应的单一性。
2.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
2.1液态电解质
液态电解质是锂盐在有机溶剂中溶解而制得,锂盐与溶剂是它的两个基本组成。在液态锂离子电池中,锂盐和溶剂的性质及配比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
液态电解质一般都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因而主要问题是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即对正极和负极的相容性,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很大。电解液与负极材料的作用,主要表现是在电解质和负极材料的界面之间会发生钝化反应,在负极表面形成钝化膜,它可以使锂离子通过而阻止溶剂分子进入。D.Aurbach等研究发现钝化膜是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极性溶剂、盐的阴离子在负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锂盐化合物,然后沉积在负极表面而形成,钝化膜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取决于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组成和性质,它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2.2固态电解质
目前的固态电解质主要有两类:无机盐固体电解质和离子导电聚合物。而对满足更高性能要求的锂离子电池来讲,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是很有希望的电解质材料。自1973年P.V.WRIGHT首先发现聚环氧乙烷碱金属盐络合物具有离子导电性以来,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经过了3个阶段:干的固态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2.3有机电解质
目前,人们对无机锂盐水溶液的性质和作用机理比较了解,它们在锂二次电池中虽有过应用,但平均电压较低。如LiMnO4/LiNO3/VO2锂离子二次扣式电池,其平均电压只有1.5 V。若以锂盐为溶质溶于有机溶剂制成非水有机电解质,电池的电压大大提高。
电解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电导率。理论上,锂盐在电解质中离解成自由离子的数目越多,离子迁移越快,电导率就越高。溶剂的介电常数越大,锂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越小,锂盐就越容易离解,自由离子的数目就越多;但介电常数大的溶剂其粘度也高,致使离子的迁移速率减慢。对溶质而言,随着锂盐浓度的增高,电导率增大但电解质的粘度也相应增大;锂盐的阴离子半径越大,由于晶格能变小,锂盐越容易离解,但粘度也有增大的趋势,这些互为矛盾的结果,使得在特定的电解质中,电导率的极大值通常处于锂盐浓度1.1~1.2mol/L之间。在配制电解质时,锂盐浓度被固定在1mol/L,将一种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与另一种或几种粘度低的溶剂通过调整混合比(体积比),获得电导率高,其它性能也好的电解质。
2.4聚合物电解质
以聚合物电解质代替有机电解质来装配塑料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一个重大进步。其主要优点是高能量与长寿命相结合,具有高的可靠性和加工性,可以做成全塑结构。聚合物电解质也可以和塑料电极叠合,使PLI(Plasticizing Li-Ion)电池可以制成任意形状和大小,从应用观点来看,出路更加宽广。早在1975年,Feullade和Perche就制成了PAN和PMMA基离子导电膜,但把这种聚合体中含有胶体溶液的膜用在电池领域中却是最近几年的事。目前开发的聚合物电解质有以下几类:PEO基、PMMA基、PAN基、PVDF基、PVC基聚合物。文献对在这几类聚合物基础上形成的共聚物电解质膜如P(VDF-HFP)、P(AN-CO-MMA-CO-ST)、P(VC-CO-VAC)等的报道也比较多,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一个热点。
2.5无机固体电解质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在实际使用时,锂离子电导率会降低以及对Li或其它高电位插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稳定,因此,又发展了一类新的无机玻璃电解质。锂离子电导的B2S3、P2S5、SiS2基玻璃,在室温下可呈现10-3~10-4S/cm的电导率[13]。早在1984年,M.Menetrier等研究0.28B2S3-0.33Li2S-0.39LiI三元玻璃电解质,在25℃时,这类最好的疏松态玻璃电解质的电导率可高达10-3S/cm,压成致密片状时的电导率为4×10-4S/cm。用循环伏安法测得对锂电极电化学稳定窗口在4.5 V左右,允许锂金属作负极,高电位的插层化合物作正极,不会导致电解质的分解,可作为常温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解质。
3.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研究展望
虽然以液态电解质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早已商品化,但随着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更高要求的提出,以及它本身还不能较好解决的安全性能等问题,使其发展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聚合物电解质迅速发展及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不仅解决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可靠和安全性问题,而且也较好地满足了小型电子电器产品对可充电池高能量密度、轻型薄膜化、可靠性好等性能要求。因而在小型可充电池中,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会是以后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总 结: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性能的便携式电子电器产品对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促使人们研究和开发性能更好的新型的绿色电源锂离子电池。近几年固态电解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聚合物作电极和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尤为引人注目。
参考文献:
【摘 要】目前,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电子文档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其特点开展工作,才能实现对电子文档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 电子文档;管理;现状;特点;建议
随着电子文档的日益增多,文档管理工作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文中将对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介绍电子文档管理的特点。为了解决电子文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文中将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电子文档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电子文档管理的工作质量。
一、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
电子文档通过计算机的运用,实现对材料的记录。电子文档的形式较多,如:电子文字、电子图纸、电子表格等,同时电子文档有着自身的优势,如:大容量、小体积、易复制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电子文档成为了人们工作与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电子文档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电子文档管理要实现其安全性、科学性、规范性管理,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现阶段,电子文档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电子文档管理发展比较缓慢,不能满足电子文档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电子文档自身存在诸多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电子文档管理日益严峻,电子文档管理缺乏秩序,严重影响着对电子文档的查询与保存。电子文档管理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电子文档管理的特点
电子文档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动化管理。电子文档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展工作的,在计算机上通过必要的软件对其文档进行审核、签发、归档等,从而对电子文档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管理;其二,数码化保存。电子文档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将材料转换为数码,通过必要的软件对其进行识别、录入与保存。数码化保存实现了对材料的长久性保存,它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三,网络化传输。电子文档实现了网络化传输,通过计算机,其传输更加便捷、更加迅速,利于对电子文档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及时化;其四,公开化形式。电子文档管理逐渐公开化,通过网络监控,利于对电子文档的鉴别、归类、整理与归档等,提高了文档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文档管理的工作质量;其五,在线化利用。电子文档管理具有共享性、复制性、交互性等,电子文档的利用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便可以对其进行利用,促进了电子文档的使用率。
三、电子文档管理的建议
电子文档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管理问题日益严峻,要迅速开展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积极促进电子文档管理的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系统化与同步化等。下文将阐述几点建议,旨在提高电子文档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健全电子文档管理制度。电子文档管理的规范化与秩序化,需要建立健全电子文档管理制度,电子文档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结合电子文档管理的特点,从而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在电子文档管理过程中,依据其制度,进行规范的电子文档登记、鉴定、归档、保存等。同时电子文档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而提高电子文档的质量,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等。
(二)完善电子文档归档方式。电子文档管理要完善其归档方式,可以采用逻辑归档与物理归档,其中逻辑归档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文档由档案部门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利用与管理,这种方式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其安全性;物理归档由档案部门进行拷贝或刻录,再进行移交管理,这种方式相对安全,利于电子文档的长久管理与保存。
(三)确定电子文档归档内容。电子文档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其归档的内容,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管理的有效性。电子文档归档的内容主要涉及归档的范围、时间、数量、要求以及方法等,其中归档的范围要全面,才能提高电子文档管理的质量,其范围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众多文件;归档的时间是由电子文档运用的技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进行年度归档或季度归档;归档的数量决定着电子文档管理的安全性,最为基础的数量为两套拷贝,一套保存和一套借阅;归档的要求要根据电子文档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规定;归档的方法众多,可以采用备份归档,也可以采用压缩归档。
(四)提高文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档管理对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有所保证。提高电子文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电子文档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管理的质量,才能提高保证电子文档管理的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电子文档管理,才能促进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朝晖. 企业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信息化建设,2011,12(04).
【关键词】县级电网;电力自动化;系统概念;特色
1 县级电网一体化系统的概念
县级电网调配一体化系统是将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整合,集成于一个开放式的开发环境中,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一体化。
系统管理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变电站和配电线路,对站内、站外实时信息统一监控,对站内、站外设备信息统一管理,实现全网的统一管理。
新一代调配一体化系统是基于IEC 61970和IEC 61968国际标准的、考虑变电站调度和配网线路自动化的日常功能并充分考虑配调日常工作实用性的、完全跨平台的新一代调配一体化系统,对变电站和配电网进行在线和离线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强调调度和配网自动化,真正提高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配网调度日常工作效率,提高供电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新一代调配一体化系统从供电企业的日常应用出发,实现的不再是单一的配电自动化功能,而是实现调度、馈线自动化、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功能的综合应用系统,实现SCADA/DA、GIS、配电运行管理的全面自动化。
2 县级电网运用一体化调配系统的优势
2.1 功能合理、管理和使用方便
避免了两套系统的SCADA功能重复、维护量大、前置系统通信接线复杂的情况;系统界面风格统一,系统整体可靠性高;便于实施二次安全防护体系;系统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良好的扩展性和易用性,并在体系结构和通信接口等多方面符合国际标准。形成实用性强、功能协调完善、高效、灵活、结构紧密的统一信息平台体系;电网调配运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自动化应用水平将显著提高,促进电力企业科技应用和现代化管理发展。
2.2 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一体化系统的实用化运行能够使调度员更及时地发现系统故障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一旦电网发生事故,值班员可以迅速通过调、配一体化系统启动故障处理预案,避免事故扩大化,缩短停电时间。调度员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电网当前运行工况,在电网事故中能及时断开故障点并隔离故障区域,从而快速避免事故的扩大化。
2.3 优化调度管理
调、配一体化系统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了先进的调度和控制技术手段,使其能够全方位掌控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优化调度方案、控制潮流、调节电压无功运行水平、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线损。
2.4 便于数据交互、共享
彻底消除多岛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量电网运行实时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资源达到最大化和最优方式的共享。一体化系统采用同一底层数据库,共享一套数据,从根本上做到数据的一致性,用户所做的数据维护工作均为一次性定义,减少了维护难度和工作量。
2.5 节省投资
1)系统本身投资减少。分散建设自动化系统存在成本高、协调运行困难等弊端,而且系统协调运行必须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接口等附加工作。一体化系统对于主站只需要一套计算机系统,并且数据直接交互,提高了性价比,解决了分散系统的其他弊端。
2)系统维护投资减少。系统维护和运行人员可以简化,节省人员成本,在减少自动化系统本身运行维护成本方面,一体化系统效益也优于分散互联系统。
2.6 管理体制简单、工作效率高
调度体制、变电体制和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需要新的技术平台支撑,彰显技术和管理优势。同时技术进步又极大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更高管理目标的实现。中小地区调度中心,特别是县级调、控中心采用调配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经济性、先进性、运行管理维护和综合应用方面取得明显优势,性价比、技术水平、实用化功能更高、更强。
3 县级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特色
3.1 系统平台一体化
系统遵循最新的国际标准,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电力系统二次一体化的开发平台,多个应用系统共同基于统一应用平台,为电力企业提供跨专业的全面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一体化平台实现调配系统的一体化建模,把变电站一次设备和配电一次设备建模统一起来,把配网调度专业与保护及其他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维护人员重复工作,信息更丰富、更及时,与远动信息的结合更好,告警更准确。
3.2 数据采集处理一体化
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接入综自、变电站RTU、配电子站、配电终端等数据,也可以方便接收其他系统数据,并可进行转发。
一体化的前置系统统一采集调配数据:变电站数据、配网数据、台变数据统一采集,主站统一获取变电站和配电网的实时信息,从整体上对变、配电进行监视和控制。一体化系统基于统一数据平台,底层数据唯一,共享一套数据,从根本上做到数据的一致性,减少维护难度和工作量。
3.3 图形一体化
所有的图形编辑方式和在线操作方式完全一样,所有设备的监控、管理都可以在各类图形上进行,进行系统调度和工作管理,大大提高调度和工作管理的方便性,实现系统运行的一体化管理。
基于统一图形平台和数据平台,一体化实现站内站外不同场合的图形应用,使得系统图形和数据可以从底层实现各应用间的关联和交互,使系统维护的唯一性得到保证;接线图与地理信息图统一维护;图形维护入口唯一,只需要维护一次,在调配系统中就可以自动同步。
3.4 设备管理一体化
实现设备属性维护的一体化管理,以配网地理信息为基础,基于统一平台实现设备管理,从底层数据层保证了调度和配网设备参数维护和管理的一致性,按统一编码格式进行数据交互。设备数据统一维护,只需要维护一次,就可以自动与调配系统同步。
实现和GIS图形、实时数据相结合的设备管理,和实时系统完全融合的设备管理功能使用户可以管理所有调度、配网相关设备及相关数据,包括:变电站、配网、台变等多种设备,覆盖面广,并且设备管理方式实现定制化,适应性强。和GIS图形紧密结合,提供各种图数互查方式,汇集了大多数用户可能进行的操作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查询统计操作。
3.5 调配功能一体化
1)一体化的SCADA功能。基于调配集统一模型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操作方式统一处理;基于图模库的联合事故追忆,从变电站到馈线的联合事故重演,完全重演事故发生时的场景。包括:当时的图形、电网结构、电网运行数据等;一体化的智能告警技术。
2)一体化的动态拓扑着色。从变电站到馈线统一进行拓扑着色,同步计算并刷新;开关、刀闸变位和人工分合都能触发拓扑着色。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数据状态;颜色可自定义,状态优先级可调整。
3)一体化电网分析。基于IEC61970 CIM模型和IEC 61968 CIM扩展模型对输电网和配电网进行统一电网建模,基于该一体化模型,对输配电一体化电网进行各种电网分析,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等。
4)主站的一体化DA功能。主要功能是实现馈线段的故障检测、定位、隔离与恢复。对一次设备要求比较高,可以先选择几条线路进行试点运行。智能化实时拓扑计算,速度快、通用性强,适用于任何形式的配电网络接线方式,自动识别各种故障,获得最优故障处理方案和最高的安全保证,并进行快速隔离和恢复,实现配网馈线段的故障检测、定位、隔离与恢复。
5)一体化基于GIS的运行管理功能。自动化系统中,传统的GIS和SCADA系统都没有完全涵盖调配人员的日常工作,调配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调度和配网的管理工作,包括:线损管理、巡视管理、计划检修、调度计划制定、事故处理、智能操作票、操作日志、交接班等。运行管理功能就是在SCA-DA实时平台上,基于GIS图形,一体化实现调度和配网的各种管理功能,从调配最终应用考虑,实用性强,可以真正提高调配工作效率。
6)一体化的Web浏览。在浏览器上对调度、配网的数据进行一体化浏览和查询,图形、曲线、报表、模型、权限等与调度台统一维护,实现二维表、饼图、棒图等复杂控件的SVG显示和操作;安全配置符合二次安全防护的要求。
3.6 标准一体化
制定标准的接口规范,以满足不同地区由不同厂家建设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要求;系统需要实现调度和配网一体化的标准接口,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便于各地区的系统推广。
4 结束语
随着电网的发展,分项技术日益成熟,调配一体化技术在县级电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结合县级电网运用一体化调配系统的优势和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特色分析,同时通过部分兄弟企业的时间表明,县级电网电力自动化的实现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电力集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早在十几年前,集体企业的人事制度是属安置型(职工子女)、分配(正式青年上山下乡、高中毕业生、少量的大中专生)和“大锅饭”式的工资待遇制度,职工的身份是“集体职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规范,现代制度的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原来的安置型和分配制已彻底不存在,集体企业也就是现在的多经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的职工也日趋“萎缩”,这一批职工的年龄也趋中老年化,这使得集体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
由于多经企业是自负盈亏,工资待遇不稳定,再加上近几年企业的改制,分分合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受机制的影响,相关的人力开发政策不配套,全民身份的职工“呆”不住,集体职工缺人才特别是缺乏管理型的人才,原来对集体职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储备人才制度,再加上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缺陷没有改善,严格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客观上遏止了员工的个人发展,从而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也使全民身份的员工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造成信任危机,激化了人才的流失;不规范的做法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增加了管理的成本。人才危机极大制约了电力集体企业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现在多经企业人才危机直接表现在:其一,近20年以来,集体身份的职工招工为零,近十年间,只有少量的全民身份的员工招入(大中专学生),企业缺少新鲜血液,严重供血不足。集体职工日趋“老化”、文化程度低和全民特别优秀的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难引进的双重压力,使多经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极度恶化,综合实力每况愈下。例如:我公司自2002年到2010年7月间,供招聘社会化用工87人,其中自主招聘的大中专生4人;生产一线技术工人6人;其他77人都是关系、职工子女(复转军人)。虽然企业人员平均年龄年经化了,职工文化程度比原来有所提高,但适得其反,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工人仍然紧缺;其二,企业选人缺乏长远眼光,在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是缺什么人就招什么人,没有人才储备,缺少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规划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仍缺乏。
虽然目前采取了招聘、竞聘、规范劳动用工等方式方法,但地域差、行业差以及人们思想的禁锢,近亲繁殖屡见不鲜,加上人才市场不发达,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十分狭窄。因此员工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大锅饭尚未彻底打破,“公平竞争”、“按劳取酬”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激励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从上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描述看来,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还很薄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占有、配套和使用,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和技术就成为第一资源, 成为企业发展的标志和动力。优秀人才是企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强心针,因此多经企业必须牢固确立起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储备人才库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的理念,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其潜力是无穷的,惟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和机制。
合理配置, 实现人尽其才。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 真正实现企业呼唤多年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企业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按企业的需要配备人员,使企业需要的人走进来,不需要的人淘汰出去,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推行竞聘结合的用人办法,通过竞争上岗、公示制等形式, 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岗位上。而对在岗职工则要全面考核,采取末位淘汰制、引咎辞职制等办法,形成动态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准入、使用、退出机制,推行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用工期限和待遇,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加强员工培训制度。树立培训就是投资未来的观念。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就是要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整个企业操作流程了解和熟悉,最后能熟练操作,员工也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就是培训的目的。
投入必要的资金,完善培训体系。企业要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 一定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员工的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资金投入,既可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企业知识积累和创新的需要,为公司带来长期的发展和巨大的创效潜力。
对员工进行技能、产品工艺、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技能培训是指通过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工作技能、安全防范能力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培训教材,使员工人人懂技术,个个是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对公司员工的客观评价,及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肯定,合理使用人才,激发员工潜能和工作热情,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励过程中,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运用工资、奖金、福利、改善工作条件等物质激励手段,通过满足物质需要来调动职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手段的作用,全面满足职工的尊重、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形成更为强大、持久的激励力。
培植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员工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是激励员工不讲条件、不讲得失、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与员工达成共同的默契,员工愿意为企业无私奉献,企业可以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人、鼓舞人,使企业与员工成为需求和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增加和普及,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的种类由单一的纸质书目信息,发展成为电子资源与纸质书目信息相结合。但是在其建设和管理方面与纸质图书相比,要相对落后和薄弱,加之图书馆网络条件和其他硬件条件发展滞后,以及大学生对电子资源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图书馆现有电子资源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硬件条件发展滞后
首先,网络带宽限制电子资源的使用,电子资源的查询和检索是依托数据的传递进行的,可能出现很多用户同时使用的情况,学校的网络环境就会成为制约电子资源使用的重要因素。其次,校内外登录权限限制电子资源的使用,学校购买某校外数据库后,数据库供应商是通过识别学校的IP地址来提供资源使用权限的,一般只提供在校内网络的使用电子资源的权限,而当大学生或教师在校外的时候,就无法使用电子资源了,束缚了电子资源使用范围。
(二)电子资源管理与建设薄弱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数量不足。部分高校因为管理理念、经费等原因,目前购买的数据库比较少,局限在部分学科和专业上,难以满足全体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管理混乱。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来源较广,有本地自身建设的资源,也有购买其他数据库供应商的,这些电子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工作,大量电子资源堆在一起。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时效性差。有些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时间范围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数据库的内容出现重复,有些资源更新不够及时,影响了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检索效率低。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是由各独立数据库组成的,不同的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检索平台,无法实现跨库检索和多库检索,用户在使用进行资源检索时,需要频繁更换数据库,切换检索界面,影响用户的检索效率索效率。
(三)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
电子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都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图书管理员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掌握电子资源的分类、复制、检索等能力,要求管理者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具备电子资源的管理能力和软硬件的维护能力,又具备为用户提供电子资源检索服务的能力,同时还具备指导使用者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缺少这种复合型管理人才,无法兼备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责,不能解决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能对现有的电子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对电子资源的宣传不够
有些高校图书馆在大力建设电子资源的同时,忽视了对电子资源的宣传,使用者不能及时了解新引进和新开发的电子资源,也不能了解这些新资源的学科和专业范围,对电子资源的宣传不够,导致使用者对电子资源不了解,直接影响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升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搞好图书馆硬件建设
在加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现有馆藏,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结构和专业特色,选择引进新电子资源的内容和类型。积极采用和启动VPN认证技术,保障教师和大学生能够在校外对校园网内电子资源进行检索和利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对电子资源的管理与建设
整合电子资源,根据电子资源的文献类型,分为三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将各个独立电子资源系统中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分类。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将多种相关数据库和电子资源关联在一起,对不同数据库中的电子资源进行科学和分类,整合那些有关联的电子资源,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优化检索过程,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建立完善和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跨库检索和多库检索,使资源使用者可以在检索平台上进行高效的检索,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移动用户端的建设。电子资源的使用应该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虽然现在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希望能够在移动客户端上完成电子资源的检索和使用,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移动端程序和系统的建设。
(三)培养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及熟练的计算机检索技能,了解各个数据库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读者在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养,通过各种培训和交流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他们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存储技术、检索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图书管理员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积极熟悉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总结不同学科和不同读者对服务的需求,制作最优化的检索策略。随着国外文献的不断使用,外文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其管理员的外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外语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