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古今的联系,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活力。
1.1要寓论于史,不要直接说教。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变化与延续,其中的知识本身已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来附加的。教师应认识到,支撑道理的是史事,而不是道理本身。在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时,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体现历史知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通过历史的叙述来阐明有关的道理,揭示有关的联系,让学生从历史的事物中有所感悟和认识。历史学科的教学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对史事与道理的渗透融汇,而不是采取贴标签的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教,机械地加以套用。
1.2要具体生动,不要空泛议论。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建构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确立起来。因此,历史教学的大忌之一,就是脱离具体生动的历史原本而进行凭空论说。
1.3要有机结合,不要牵强附会。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它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上“加号”或是“等号”,尤其是这种联系不能生拉硬拽,以免失去教学意义,而要刻意渲染,实无必要。
2.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2.1写教学后记。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记录成功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②记录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如所举实例,所选习题)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③记录教学机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④记录学生问题。即记录教学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⑤记录学生见解。⑥记录教学新得。教学后记所记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不需要详细记载,特别注意的是记载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忘记。
2.2写反思日记。教学后记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及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感悟等。必要时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为深入研究或进行专题研究积累原始材料。教学后记一般来讲每天都要写,而反思日记要求每周写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发,忌无病.
2.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定期进行,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忆的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3.1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要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3.2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要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前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互动教学 方法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切实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具体化,成为教师可以理解、把握并真正实施的日常教学行为。
一、 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背景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的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必定是适应时代潮流,以掌握历史知识为基础,达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当前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之间搭起桥梁,让更多的高中生了解我们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新课改的历史教学论也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是顺应改革,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由教师主导,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真正激活历史课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二、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知晓学情,强化课前预习与“问题准备”
教师要做到有效互动,需要组织学生阅读、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的学情是互动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互动教学的落脚点。要做到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必要的准备,尤其是“问题”准备,才能与老师、同伴有效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效设问,突出学习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突出开放性,是指问题的方法、过程、条件、结论开放,学生可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联想可能的情况。突出挑战性,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熟悉,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善于设计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让学生总结上堂课学习的要点,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节历史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分别让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一节课程的学习,或者将全班分为小组,每组分配讲解一节课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一起和教师备课、一起找历史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参考书协助学生自己进行历史课程的组织。
三、 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的舞台,不是任其发展,随意漫谈的。在实施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一味追求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响应就是互动式教学,把“课堂气氛良性活跃”当作是第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二是以问代讲,完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教学。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得到实质提升。三是任何问题一律分组讨论,缺乏重难点深入剖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把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全员参与,实则一盘散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空中顺畅进行。
四、 小结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堂上,师生之不仅要互动,更要有效互动,在“形”中蕴“神”,在共同学习、体验、交流中实现双赢。在互动课堂中,教师更要注重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真正体会新课改精神,深入贯彻互动式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盈,余清华. 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J]. 群文天地, 2011 (7).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互动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凸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以及实践分析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以及实践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就要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融洽的的氛围和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标注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探索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2]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3]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4]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5]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3]刘长华,李会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5-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
新课程的实行对于高中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军事等等,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高中生的影响较为全面,这使得在课堂中对于高中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具有较好的条件,自古以来,人们都比较重视对德育的教育,要求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学会做人,因此德育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1学校在学科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学科至今人们对它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一种解释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种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与智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品德与智力的发展。而依据《国家新课程教育教学标准》和《国家学科教育教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依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课本为知识平台,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面的知识,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身体等特征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以促进高中生在其它学科学习的同时提高德育素质,达到教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1]。学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场所,未来人才的发展与素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对于青少年的教导是多么的重要。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2.1找准渗透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育人因素,所以德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进行,离开了课本的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任何作用。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一些古人的思想、教派之间的争辩进行渗透,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和对人思想的影响,可以进行对比,在授课的过程中举行一场辩论赛,使得两方面的思想共同点,德育方面对人思想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充分以教材为依托点,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理解,探寻到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融合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2把握德育渗透时机。授课教师从教材出发,寻觅到渗透点后,将德育进行很好的融入,从而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性的影响。而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会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所处的教学的内容、背景、特点等进行施教。德育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德育的教育不可以进行强加,不能够只顾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真正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机,以保证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取得最好的施教效果。
2.3掌握好渗透度。对德育的渗透要掌握好度,如果渗透效果较过,或者渗透的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因此在德育的教育中应掌握好度。在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可以在军事、在经济、在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但是渗透要注意量,不可以全部都讲德育,也不可以不讲,教师可以在与德育相关的方面举例说明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德育在未来的道路中、在以后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
2.4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在高中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德育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指引,一个品行较好的高中生和一个品行较差的高中生,人们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品行较好的人,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良好的德育知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使老师和学生认识到不仅文化知识比较重要,而且德育知识也比较重要。
3结语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人们的发展和思想均具有较深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古代人们思想流派的分辨,对其思想的学习,能够很好的进行德育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德育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和对未来国家的影响。通过对德育的学习,使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高中正是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历史的学习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有效促进了高中生思想和个人素质的发展,对未来国家的发展也具有较好的影响。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空间
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实践,满足他们的实践需要,保护和扶植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指令下机械地操作,使学生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
例如,在做研究单摆的实验中,让学生首先对不同的单摆分别测定30个周期的时间,通过学生的研讨,发现问题:“单摆的周期为什么会有很多种结果?”。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原因:测量方法的不正确、摆长的不一样等。通过讨论,学生注意到了实验中的细节,这要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合作空间
“学生实验”是必做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形成比较规范的实验报告。
验证性实验以检验已知概念或关系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步骤驱使的教学活动。通常,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案通常由教科书、实验手册或教师给定或提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事先制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智力活动水平相对不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验证性实验更强调行为与规则的统一,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对于验证性实验,笔者认为不需要学生课前做许多预习,甚至可以不预习。根据验证性实验的特点,可由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一般是两人一组的)当堂共同预习,事后再分组实验。四人合作完成预习时间短、效率高。当然这种合作共赢的实验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习惯”。这种方式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更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就可以实践合作与共赢的协作方式。由一名学生作为主讲,其余三到四名学生旁听补充,完成实验猜想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预习。当然,主讲是谁由学生来负责没有要求,都可以。在团队中,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可以的话主讲要轮流负责。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客串,当这个团队有疑难无法解决,或是出现争论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三、物理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创新空间
实验创新不只是老师的事,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学生不是为了做实验而被动地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究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这是老师在台上如何精彩地演示实验带不来的。
例如: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摩擦力”中,对于动摩擦因数只有数据没有具体测量。如果在这里加上一个实验,则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为了测定木块与木板之间动摩擦因数,利用以下器材:木块、带滑轮的木板、刻度尺、弹簧秤、秒表、砂桶与砂,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各个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最后讨论出最佳实验方案。
21世纪需要的不是解物理题的机器,而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新人教版也在努力地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在教材中能更多地挖掘出好的实验创新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能积极投身进去,中国何愁不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建议:新人教版可在每本教材后面安排一个探究性实验专题。
摘要:今年秋天,高中课程改革开始在我校进行。要做好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重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评价方面,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现代评价观:同时还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作用
今年秋天,高中课程改革在全省全面展开。人教版历史课改教材相对于老教材而言,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呈现方式上:老教材以编年史体例呈现,课改教材以专题史的模块式呈现。由于我校是民族地区的中学,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再加上教学内容紧,学生学习少,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积极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课程标准。课改教材是根据03年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编写,因此,高中历史新课改必须重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从新课标体现的精神来看,人教版老教材以及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滞后的:编年史的体例;只注重传授知识,强调死记硬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体系围绕考试转,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而新课标要求强调知识和技能,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学习;在评价体系中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新课改中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呢?我主要从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去做:
一、在教学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大包大揽,面面俱到,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因此常常不能在每节课完成规定的内容,也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教学方式就必须予以改变。而转变的根本,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尝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大国的崛起》以及中央10台的《探索、发现》,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与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朝核问题、问题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故事化、情境化、通俗化、角色化、现实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高中新教材以专题式的方式呈现,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历史学习基础。而高中新教材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问题无法在上课时一一补充,需要学生自己下去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讲解高一政治史的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一一“根据初中历史教材和网络,列出我国政治发展史的概况”。有70的学生能够完成。我认为,新课标既然已经给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老师就不能够再包办代替了。历史学习中的“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思辨学习法”都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否则学生就无法完成学习。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教学引用资料、板书、习题等通过多媒体呈现,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四)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的田晓红老师在教学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先后游览了陕西延安的黄帝陵、河南禹州、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齐国故城和鲁国故城,同时分析了黄帝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而得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节课的教学体现了田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对我影响很大。
二、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现代评价观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新的评价观将发生4个转变:①在评价功能上,要从过分强调评价的甑别与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转变;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知识的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转变;⑤在评价形式上,要从单纯注重笔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④在评价主体上,要将由学生处于被动评价的客体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要完成上述转变,显然,传统的一本记分册无法完成。因此,由历史学习档案袋来取代记分册成为必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都应该装入学生档案中。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采取逐步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档案袋的方法。首先,用备课本按照一人一页对学生进行登记,并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记录,学生的历史制作、调查报告和历史论文,则登记后集中存放;其次,仍然保留了记分册,利于分析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历史考试成绩之间的联系。
三、注重加强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关键词:日本;高中理科;课程标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18-02
自1998年日本课程指导要领步入个性化、国际化的改革阶段以来,2009年(平成2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并已于今年(平成24年)4月起逐步实施。要领中以“提高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关心和探究,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培养科学研究力和态度的同时深化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养成科学的自然观”为高中理科的目标[1]。将现行的11门课程改为10门课程,其有两种修课方式:一是科学和人类生活,再从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学基础中选择一门作为必修;二是从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学基础中任选3门作为必修。本次课改的出发点是通过与科学和人类生活有关的具体体验,了解人类所关心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我体验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生活习惯和技能;通过自然体验,使学生热爱和珍视生命[2]。在此基础上,根据初中理科课程的学习成果,继续学习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广泛养成基础性科学素养,培养持续关心科学的态度;并顺应每个高中生的能力,进一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一、日本新订高中理科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的综合化
综合化的课程设置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向。其课程目标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课程功能更注重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日本新世纪的课改融合了各国的先进理念并融入了本国的实践,其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莫过于对综合式课程的青睐,这点在综合性科目和各分科科目中均有所体现。学生除了选择各单项课程外,还可选择综合性的必修科目。在本次课改中,虽将之前的综合课程代之以“科学与人类生活”,但课程目标仍旧延续了上次课改中“理科基础”和“理科综合”的特定内涵,各主体内容既是对过去综合理科课程的革新,也是对其进一步的改进。
(二)课程内容的课题式呈现
新订高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的另一特点便是新科目“理科课题研究”的增设。这门科目是本次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目的是为了提升日本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养成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基本定位是促进学生将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于探究活动的一门基础性学习科目;课程目标是:“设定与科学相关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的同时,培养创造性的基础”[3]。各分科课程中也力图实现每编都有“课题式”内容的设置,力图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选题、建立假说和制作模型的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稳定的认知结构和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按照科学方法所要求的路径来组织和安排教学,营造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切身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三)课程目标的多层次性
日本高中理科的课程目标由总课程目标和各分科课程目标组成。总课程目标反映的是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各分科课程目标是在学生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比如本次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即意在唤起学生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兴趣与关心,激发学生认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切实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态度。特别是新设科目“理科课题研究”对此将发挥重要作用;各分科课程目标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物理Ⅱ中的“课题研究”项目,让学生结合各个项目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写出有创作意义的研究报告,并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检索、计算、测量等综合探究的能力[4]。
二、日本新订高中理科课程标准的启示
(一)理科课改要紧跟时展和社会需要
理科课改首先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日本这样一个高科技产业比重较大的国家,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其不断的调整中学课程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其次是教育制度本身完善的主观需要,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全民重视教育的共识,教育强国是日本人的坚定信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不断地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是日本落实其教育理念的基本步骤和措施。比如日本新世纪的中学课程改革,即是针对第六次课改中“宽松教育”所造成的中学生“基础学力”下降现象及时做出的调整,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
(二)理科课改要加强与生活的结合
“科学和人类生活”科目的主要目的即是“使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尤其是理科课程要立足于环境教育,将理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理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再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生活性极强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整体性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更宽厚的基础。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关心,大项目“化学和人类生活”还设置了中项目“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5],借此来加强理科课程同生活的联系。
(三)理科课改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日本理科课改的重要指导原则。个性不仅包括个人的个性,同时也意味着家庭、社会及时代的个性特征。在日本的数次课改中,个性化原则可以说是保持其教育特点的重要措施。在贯彻学生个性化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上,不仅注重知识和理解,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兴趣与态度;在活动领域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学生的心理及情感领域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公平心及宽容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灵活的教学形式(比如班内分组、跨年级大组学习等)既可以实现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协力指导,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学生、课程和教师等多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高中理科课程改革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中既有普遍性和全球性,也存在各国的具体问题。但日本高中理科课程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与生活的结合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对我国进行高中理科课程改革乃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理科)[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kou/kou.pdf.2009-04-12.
[2]杨如安.日本第七次中学课程改革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18.
[3]彭蜀晋.日本高中新课程“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理科课题研究"概览[J].化学教育,2011,(5):9.
[4]王咏雪.美、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及其对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借鉴意义[J].教育科学论坛2009,(7):2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课书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可以从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作为出发点,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新课程下地理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创新教育。新而课程的基本理念则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而地理新课程目标与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另一方面,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再一方面,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二、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环境教育落实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6]《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拓展和编排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不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所有单元都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而且必修模块还专辟单元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选修模块还单列一个模块“环境保护”来阐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承担了环境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链接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
1.人口
地理课程要使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人口的增长对地球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标准》必修模块中专列出了“人口与城市”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资源
地理课程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爱护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标准》必修模块中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标准》选修模块中要求“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综合评价。”选修模块“环境保护”中还专门列出了“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保护”这一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消耗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环境
论文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与数学一样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讲,这也是一门比较难理解的科目,需要有较好的抽象思维,但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思维方法或不愿意多思考,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如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又觉得简单易懂就变得极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的特性与乐趣。
物理的新课程标准展示了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探究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究,来比较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与科学家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从而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物理的好方法,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重“看实验”,轻“做实验”
随着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设备也有了改进,很多高中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于一些不能用言语表示的事物和运动用多媒体的方法抽象直观地表述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也提高了讲课的速度,但同时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讲,这种方法只是从过去的实验是“看黑板”转化成如今的实验是“看投影”,从而使原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用多媒体来代替,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所给的实验的结论。
2.重“程序化”实验,轻“自主性”思考
也有许多学校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学生往往是看着实验书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按部就班地机械性地操作,而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去考虑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一味地去获取老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结果。
二、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1.突出“分组实验法”,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思考能力
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从而改变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实验现象与结论互相不一致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容易使学生对书上的结论产生怀疑,抱有这种想法将会促进学生去追求科学真理,并会为此而做多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直到实验结果与书上一致,才会消除这种怀疑的想法,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2.加强“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和思考”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同时也是做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实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且通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一些新的结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发现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后,更深一步的思考,来探求产生其现象的原因;二是看到实验产生的现象后,会想到它的反面;三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联想与实验现象的特点相关的事物。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创造性思维后,就会形成极大的兴趣,主动探究的情感就会越大,所以观察和思考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究性。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学生物理成绩往往相差很大,如果能够采用实验型教学方法让一些对物理懵懂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其物理水平,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即使现在的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但主动性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教师在这方面也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去动脑、动手,以此来改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峰.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