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有效地。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举例:在对某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例如,在对某公司的审计中,我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均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仅需调用底稿文件、稍加修改即可完成。而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目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亦有众多企业使用的软件是自行编制的,编制软件采用的语言也各种各样,数据存放的格式也多种多样,这都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国外,该技术现已开始运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审计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关键词:电信企业;计算机;审计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多,信息的存储方式越来越电子化,传统的审计方法无法适应电子信息时代下的审计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依靠计算机辅助开展工作。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使用,显著的提高了审计的效率,有效的震慑了那些利用计算机违法舞弊的人。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审计部门实现了对电子数据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的监督,真正发挥了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作用,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营风险,加强了内部控制,所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新时代电信企业必然的选择。
2 电信企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综述
2.1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时也称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在审计单位或者利用远程网络,运用审计知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库的数据或者财务帐套进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支持,通过计算机审计系统可以完成采集,统计,分析审计数据,生成报表等工作。因此计算机审计可以高效的处理海量的信息,进行多次重复计算。通过这种审计方法得到的审计方案、审计报告等文书标准统一,规范了审计工作,当然也对审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有审计相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2.2 电信企业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必然性
由于电信企业是服务型企业,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就是企业的生产过程,所以电信企业通常以电子化的方式记录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比如基础用户数,流量统计,话费计算等等,因此电信企业都非常适合通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另外,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变得电子化,这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发现计算机环境下的作假舞弊情况,审计的线索容易中断甚至消失,因此选择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然的。另外电信企业的审计工作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的统计工作,将这些简单乏味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审计,效益审计等需要专业经验的工作上,节约了审计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电信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计算辅助审计技术以其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反应,自动预警,远程审计等功能,帮助电信企业对业务收入时时监督,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成为了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
3 电信企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电信企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方法
电信企业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主要是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分析检查。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时,审计部门首先要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通过邮箱或者是OA办公系统,将财务业务数据,上次审计结果,单位基本情况等按照规范的格式定期不定期的提交,审计部门再将得到的电子数据按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进行格式转换,使其能够被计算机审计系统识别,生成新的报表,账簿,通过这一过程,同时可以完成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完整性的验证,检验数据是否全面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降低审计风险。新报表账簿生成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对报表进行分析和统计,记录异常情况,做出审计日记。在这个环节中,计算机审计的数据分析主要有帐表分析,数据查询,审计分析工具,数据挖掘等等方法,审计人员可以灵活的选择。比如可以通过调用函数快捷的进行抽样统计,可以通过设置条件分离出超过经验预测的大额单笔资金,或者有疑问的会计项目,对这些项目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会计资料进行图形分析,发现不对应的相关指标再做进一步处理,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准确度。另外,审计人员发现疑点后,应该及时的与被审计单位联系,查询原始材料,同本级的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等部门协调配合,调取被审计部门的资料,共同解决问题。虽然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有的审计工作不是现场进行,可能与实际的经营情况脱节,所以审计部门应该基于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和审计工作计划,定期的派出审计小组,对有问题的单位进行调查和现场核实,取得证据来辅助计算机审计结果。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审计,现场调查后应当根据结果编写审计工作报告,做好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总结。
3.2 电信企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措施
为了使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够在电信企业中更好的应用,笔者结合实际,认为电信企业应该制定以下措施。首先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传统审计方法不同,电信企业应当为其制定严格的相关制度,让审计人有章可循,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审计系统安全的保护,促进计算机审计的规范进行。另外,由于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审计相关的财务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所以电信企业应该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各种使用技巧,由浅入深的掌握单机条件到局域网情况下的计算机审计,同时也了解计算机安全的相关知识。另外,由于电信企业的数据安全保密工作很重要,所以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中,应当增强审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可以把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作为一个终端接入局域网,同时对接入的计算机使用权限控制,让审计员的计算机只有查询权限,既保证了安全又方便了审计员进行审计工作。
4 电信企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审计模式从普通的账目基础审计模式,到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一直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审计模式,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现而今面对着多变,开放,交互的互联网环境,计算机审计模式需要相应的进行改进。计算辅助机审计需要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支持,传统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的结构或者是单机版或者是网络版,但都是一种现场审计方式,通过交换数据文件或者局域网的文件传输来完成审计工作。由于电信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从集团公司一直到各省,市,县分公司,遍及全国各地,点多线长。当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进行审计核查时,往往需要审计人员奔赴现场审计,既不能做到及时监督审计,也浪费了资金。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更开放更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电信企业计算机审计系统与企业信息的共享。
5 结语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电信企业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仍然是影响审计的重要因素,因此,电信企业进行辅助审计不仅仅要在硬件条件上推行计算机审计,也要转变审计人员的观念,吐故纳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宇哲,朱和平.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2011,(02):144.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前言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分析决策所需的大量数据从传统的操作环境中分离出来,把分散的、难以访问的操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随时可用的信息。2011年3月,合肥市审计局在对市地税局2010年度高级预算收入情况的审计中,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全市地税系统137多万条业务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查询分析等处理,利用税票微机编码的唯一性,将税务登记表与税票查询表建立关联,实现疑点税票与税务机关各分局的一一对应。对大额税票、退库税票、负数税票、删除税票和开票未入库等事项审计中,迅速确定疑点税票及延伸抽查的税务分局,提前近一半时间完成了现场实施阶段的审计任务。
二、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Data Capture)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时,按照审计需求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系统或其他来源收集、识别和选取电子数据的过程。目前,基于数据库技术较为流行的采集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采用数据库工具和通过ODBC接口直接访问和转换被审计数据等。
1.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在被审计对象数据库系统和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一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数据库工具的“备份/恢复”功能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
2.ODBC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其目的是在无访问源码的条件下,提供访问例程和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能力。而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即“开放式数据库联接”是一套 API,允许在各种 RDBMS服务器上互操作的应用。ODBC是Microsoft推出的最早的整合异质数据库的数据库接口,现在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当被审计单位使用的是异构数据库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开放式数据库联接”数据库访问接口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数据中的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要的格式。
3.数据库其他常用工具。常用数据库工具如MS SQL Server、MS Access等,都有较强的数据导入/导出和转换功能,审计人员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
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采集过程可以看成是数据库技术的数据迁移过程。
三、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审计数据预处理。由于在被审计单位采集来的数据和数据来源十分繁杂经常存在一些数据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因此,完成数据采集后,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
审计数据预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名称转换、数据类型转换、横向合并、空值处理、纵向合并和代码转换等。例如,对采集来的税收征收电子数据(数据表名为“税收表”)进行预处理,把税收表中实际缴纳税额里的空值变成“0”的SQL语句:
UPDATE税收表
SET 实际缴纳税额=0
WHERE 实际缴纳税额 IS NULL;
同样,采用SQL语句或数据库产品中的其他工具也可以做其他的数据预处理工作。
四、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分析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中的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查找可疑数据。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数据的查询
审计数据查询是指审计人员凭借以往工作经验,按照一定的审计分析模型,在审计软件中采用SQL命令来分析采集来的电子数据,或通过运行各类的查询命令以预定义的格式来检测审计数据,是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例:对采集来的税收征收电子数据(数据表名为“税收表”)进行处理分析,检查税票数据中有无负纳税情况的SQL语句:
SELECT,实际缴纳税额
FROM 税收表
WHERE实际缴纳税额
通过运行上述SQL命令,可以很简单地查看出税收征收数据中的负纳税情况。另外,运用SQL语句的强大查询功能,通过构建更加复杂的SQL命令,还可以完成如:模糊查询、多表之间的交叉查询等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
(二)审计数据的数值分析
审计数据的数值分析是以具体数据值的分布情况、出现频率等为条件,对数据的字段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使用数据时不考虑具体的业务,对分析出的可疑数据,结合具体的业务进行审计判断,发现审计线索。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数据处理方法易于发现被审计数据中的隐藏信息。
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主要有重号分析和断号分析两种。
1.重号分析,主要用来计算某个相同数值重复的次数。比如,为了判断是否有利用发票重复报销或重复使用发票、使用虚假发票的情况,就可以采用重号分析法检查其数据表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发票被重复多次记账。
2.断号分析,主要针对字段值在数据记录中是否连续进行分析。如果有断点,则统计出来,否则只列出字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参考文献:
[1]苏剑峰.会计电算化审计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
[2]秦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J].会计之友,2008(3).
[3]饶艳超,陈建勇.计算机审计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8(1).
“履霜,坚冰至”,许多具有远见的机构早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审计署于2002年实施的“金审工程”,其核心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中国银监会2008年启动了现场检查系统(EAST系统)的建设,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实现对银行业海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深度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末,已有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60余家银行建立了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思想为指导的审计信息系统。银行业内部审计手段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笔者所在的银行也于2012年底建成了审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初步得到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利于大幅度扩大审计面,提升内部审计的广度
将风险特征和审计思路固化于审计模型之中,对检查范围内业务数据是否符合风险特征逐一进行检查比对。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部分风险点的检查样本量甚至可达100%,较之0.074%的抽样面,可谓是云泥之别。我行对柜员离岗签退问题的检查模型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下,对柜员长时间离岗不签退问题只能通过调阅监控的方式进行抽查,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费时费力且难以发现问题,个别被审计单位人员还出现了“被发现是运气不好”这样的认识。而我行运用审计信息系统之后,编写相应的审计模型,通过计算每天所有柜员签到的时间,设置合理的容忍时长,比较签退信息,很容易就能判断柜员是否存在长时间不签退现象,结合抽取关键时点,如中午吃饭休息时间,进行准确核实,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检查效率,及时发现违规问题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通过设置审计模型,自动对目标数据进行核对筛查,运算效率极高,并且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审计资源。在传统审计方式下,由于人员、时间等审计资源的限制,对个别风险点的检查必须遵循一定的审计周期。而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条件下,可以不受常规审计资源制约,检查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比如以前我行内部审计对辖内清算资金对账的检查,由于审计人员不足,只能做到每月一查甚至数月一查,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而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支持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对账检查周期,甚至可以按日对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因记账错误等原因造成资金不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占有量大,计算机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明显地提高审计检查的效率,可以实现对高危风险点实施高频率、高强度的检查。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风险线索,精确地指导现场审计抽样
在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审计初级阶段,审计抽样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不准确的审计抽样将会带来审计工作整体的无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在传统审计方法下,通常采用简单分层后的随机抽样,抽样量小,抽样针对性较差,偶然性色彩浓厚,发现问题的效率不高,难以发现重大风险隐患。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之后,可以通过审计模型对总体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找出异常、可疑的风险线索,生成风险数据,再以风险数据为样本总体来实施审计抽样,大大提高抽样的准确性,有效缩小审计抽样范围,甚至可能直接锁定检查目标。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助于促进违规问题有效整改
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有效纠正整改。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整改比问题发现更有价值。有效整改一直是困扰内部审计的难题。受审计手段的限制,内部审计有时很难对被审计单位是否以点带面落实整改予以有效监督。我行在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后,发现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全面整改。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后,检查频率可以按需进行调整,这就促使被审计单位必须全面进行整改,否则,很容易被内部审计部分发现。比如,柜员为自己账户办理业务是监管部门严禁行为之一,我行通过传统审计方法发现该类问题一年约500笔。而审计信息系统上线后,利用审计模型进行检查,仅一个月发现该类行为3000余笔。通过后期频繁地发出风险提示,加之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引起各单位重视,整改力度大大加强,9个月后,该类问题仅出现了36笔,问题整改率高达98.81%。这样的整改效果是此前难以想象的。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违规行为起到较好震摄效果,可以起到预防违规的作用
我局自2004年9月以后,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全局人员的共同努力,短短一年时间,我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无到有,至目前已有90%以上的项目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成立了由30位审计人员组成的技术一组、技术二组,有5篇审计信息化文章被国家审计署网站录用刊登,有两篇计算机辅助审计精品案例参加了审计署计算机辅助审计专家库评选,实现了“同级审”中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采集,研制成功了审计日记远程监控系统等软件,先后有广东、安徽、深圳、淄博、温州、金华等省内外十来家兄弟单位到我局考察交流审计信息化工作经验。
下面,我结合担任审计信息化技术组组长以来所做的工作,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引领更多的审计人员一起探讨此课题,共同把审计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一、“数据采集”是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必修课
审计人员要想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首先要通过数据采集这一难关,否则,隐藏在被审计单位财务或业务系统中的后台数据库,就如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个迷团,看不见,摸不着,造成审计人员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所以,如何尽快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是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当务之急。
根据目前财务软件系统的特点,数据采集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直接拷贝数据库文件实现数据下载
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下运行的通用财务软件,如“小蜜蜂”、“用友”等,它们一般使用独立的数据库文件,如ACCESS、DBASE等数据库文件。遇到这样的财务软件,可以根据软件说明书,找到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直接将数据库文件拷贝到笔记本电脑上,再运用“AO”、“金剑”等专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运用财务软件或专用会计软件中自带的数据导出功能实现数据下载
大多数的通用财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都带有基本的数据导出功能,在软件的菜单中一般都能找到相应的按钮,运用相应功能,可以将查询到的批量数据,直接导出成EXCEL、ACCESS或TXT等通用格式,然后在笔记本电脑上就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处理。此方法简单易用,适用于一般的审计人员,特别是不熟悉后台数据库技术的同志。
(三)运用“ODBC”技术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采集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直译为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接,是Microsoft公司提出的一种异型数据库互连的解决方案,也成了目前流行的一种数据访问标准。采用ODBC方式能够和所有遵循ODBC标准并留有ODBC接口的数据库系统互连,目前大多数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ODBC标准。ODBC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访问库,它包含访问不同数据库所要求的ODBC驱动程序,如要访问Sybase,就用Sybase的ODBC驱动程序,要访问DB2数据库,就用DB2的ODBC驱动程序。总之,应用程序要访问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只要调用ODBC所支持的函数,动态链接到相应的驱动程序上即可。
审计人员如果掌握了ODBC技术,也就得到了数据采集的万能钥匙,任何复杂的数据采集都将变得非常容易。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ODBC技术使被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后台数据库和审计组自带的服务器或笔记本电脑中的数据库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相连。根据审计要求,就可以通过这一直接连接的数据接口,在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读取规定时间段、规定范围内的审计数据。
下面,以我市财政“同级审”和丽水遂昌县原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访问被审单位小型机UNIX系统中Sybase数据库的实际工作经历为例,介绍一下运用ODBC技术实现跨系统、跨平台访问大型网络数据库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第一步:创建ODBC DSN文件
在创建数据库脚本之前,必须提供一个使应用程序定位、标识和与数据库通讯的途径。数据库驱动程序使用DSN(Data Source Name)来定位和标识特定的ODBC兼容数据库,将信息从应用程序传递给数据库。DSN包含数据库配置、用户安全和定位等信息。通过ODBC,可以选择希望创建的三种DSN类型:即用户DSN、系统DSN或文件DSN.其中用户和系统的DSN存储在Windows注册表中,并且系统DSN允许所有的用户登陆到特定的服务器上去访问数据库,用户DSN使用适当的安全身份证明限制数据库到特定用户的连接,而文件DSN用于从文本文件中获取表格,提供了对多用户的访问,并且通过复制DSN文件,可以轻易地从一个服务器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器,本例中我们将使用文件DSN.
首先,要求被审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审计组自带服务器或笔记本电脑上安装好Sybase的客户端软件(Sybase Client for NT)。然后,通过在Windows的“开始”菜单打开“控制面板”,双击“ODBC”图标,然后选择“文件DSN”属性页,单击“添加”,选择数据库驱动程序,单击“下一步”,再按照下面的提示配置适用于您的数据库软件的DSN.
第二步:配置Sybase数据库DSN文件
在“创建新数据源”对话框中,从列表框中选择“Sybase system”,然后单击“下一步”,键入DSN文件的名称“Sybase”,再单击“下一步”,最后单击“完成”创建数据源,在“Logon to Sybase”对话框中键入由被审单位提供的Sybase服务器名称(含端口号)、用户名、用户密码和数据库名称,单击“OK”。如果上述操作均没有问题的话,系统就会在Programs\Commonfiles\ODBC\Data Sources目录中创建一个Sybase.dsn文件。
第三步:下载数据
在本地SQL Server中选择导入数据,在“数据源”对话框中,从列表框选择“Sybase System”,然后在“用户/系统DSN”列表框选择上一步建立的DSN“Sybase”,单击下一步,在“目的服务器”中选定“Local”,然后在数据库中选择要导入到的数据库名称,再进行数据导入。这样,被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就可以一次性地迁移到审计组服务器或笔记本电脑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运用此方法,举一反三,还可以访问其他如Oracle、DB2、Informix、RDB等数据库系统。
二、“求实创新”是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永久动力
计算机辅助审计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发掘一切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同时,需要开放思想,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工作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这样才能把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搞好、搞活。
如在今年我市财政“同级审”项目中,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水平,我局专项投资5万多元,为审计组配置了高性能的IBM服务器、交换机、激光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将审计一线打造成一个信息化的审计现场,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效率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审计组所有审计人员的笔记本电脑全部联网,实现审计数据共享、打印机共享、电子数据互传等自动化办公功能。将以前单兵分散工作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如今的计算机协同作战,极大的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二)该平台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中心联网,通过数据库接口技术,将2004年度全部税收征管数据、预算总会计数据、国库综合专户等后台数据库直接通过网络迁移到审计组专用服务器上进行集中处理。由于这些数据库容量大,计算复杂,以往使用笔记本电脑根本不可能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核实,现在有了专用服务器,这些工作就变得轻松了,同时也扩大了审计的覆盖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论文关键词: 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 计算机网络辅助 外语教学
论文摘 要: 为了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潜在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提高外语水平,本文把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假说”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辅助外语的教与学,分析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大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其输入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得到强化和多样化。语言输入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使学习者更乐意接受和采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也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1.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说”传入中国,“语言输入假说”从理论上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思想可以概括为:外语能力是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通过足量的可理解输入,以可预测的顺序习得的。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必要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进入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再经过“机制”的加工,即“内化”后才能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对促成语言习得有很重要的作用。
1.1“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人类习得语言首先要达到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学习者可能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包括周围环境给学习者提供的各种语言信息都属于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水平,克拉申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克拉申特别指出:“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个阶段的语言结构。”[1]难度高或低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就能自动地达到“i+1”水平。
1.2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的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
1.2.1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
1.2.2语言输入是有趣的或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克拉申认为,“最理想的输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或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它能使学习者‘忘记’自己是从外语里获得信息”。
1.2.3语言输入不以语法顺序编排,以语法顺序编排的语言输入忽视学习者习得快慢的个体差异,有悖于语言交际的本质。
1.2.4语言输入要有足够的量。[2]
2.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在外语环境下提出的,这和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大不相同,因此,我国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入假说”所提倡的理想输入相去甚远,表现在:一是国内的语言输入材料是有选择并经过精加工的,不符合语言交际的本质。二是我国的语言输入受到环境、学时、应试制度等诸多因素限制,缺乏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3]三是语言输入方式受周围条件的制约,主要依赖于书面文字形式的输入,内容更新周期长,信息量小,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
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出现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输入优势,可以弥补我国外语教学在语言输入上的不足,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满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语言输入的四个最佳输入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频技术于一身,具有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语言输入材料。以下是几种常见教学模式:
3.1课堂示教模式。
课堂示教模式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英语教学软件和各种音、视频设备作为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向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也可以利用录音、录像、VCD节目以及网上资源自制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多媒体就是一面多功能黑板。课堂示教模式集传统课堂教学优点和多媒体优势于一体,使呈现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3.2个别化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外语教学必须遵循“i+1”输入原则,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也就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提供给不同的语言输入材料,然而每个班级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一,认知风格各异,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讲解是难以照顾到每个学习者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的语言输入都是他自己能理解的,这样便不利于帮助学习者成功习得语言。个别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习形式。个别化学习模式可以设计成分级学习模式,即只有通过了i级的测试才能进入下一级“i+1”级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行选择适合个人水平的课程学习,避免学习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桌上的学生录音机、耳机话筒组、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媒体。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不是封闭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Call)开关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对讲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给予指导。[4]
3.3协作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环境决定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成功习得语言。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内创造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师的分组功能,将学生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同一组的学习者可以进行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的交际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各自的电脑,可以降低一些性格内向学习者的焦虑感,使语言习得真正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获得。
3.4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陆服务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登陆教学系统进行远程学习,远程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环境;学习者通过非线性链接和明确的导航,能够在网上方便地调用所需资源。整个教学系统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学习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和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
4.结语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的特点,凭借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理想的语言输入材料,把多媒体辅助语言有机地结合到整个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真正达到趣味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2]刘淳.批判性地接受和运用“可理解性输入假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罗立胜,李子男,葛岚.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1,(4).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论文摘 要: 为了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潜在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提高外语水平,本文把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假说”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辅助外语的教与学,分析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大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其输入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得到强化和多样化。语言输入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使学习者更乐意接受和采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也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1.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说”传入中国,“语言输入假说”从理论上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思想可以概括为:外语能力是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通过足量的可理解输入,以可预测的顺序习得的。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必要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进入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再经过“机制”的加工,即“内化”后才能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对促成语言习得有很重要的作用。
1.1“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人类习得语言首先要达到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学习者可能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包括周围环境给学习者提供的各种语言信息都属于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水平,克拉申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克拉申特别指出:“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个阶段的语言结构。”[1]难度高或低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就能自动地达到“i+1”水平。
1.2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的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
1.2.1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
1.2.2语言输入是有趣的或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克拉申认为,“最理想的输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或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它能使学习者‘忘记’自己是从外语里获得信息”。
1.2.3语言输入不以语法顺序编排,以语法顺序编排的语言输入忽视学习者习得快慢的个体差异,有悖于语言交际的本质。
1.2.4语言输入要有足够的量。[2]
2.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在外语环境下提出的,这和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大不相同,因此,我国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入假说”所提倡的理想输入相去甚远,表现在:一是国内的语言输入材料是有选择并经过精加工的,不符合语言交际的本质。二是我国的语言输入受到环境、学时、应试制度等诸多因素限制,缺乏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3]三是语言输入方式受周围条件的制约,主要依赖于书面文字形式的输入,内容更新周期长,信息量小,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
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出现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输入优势,可以弥补我国外语教学在语言输入上的不足,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满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语言输入的四个最佳输入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频技术于一身,具有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语言输入材料。以下是几种常见教学模式:
3.1课堂示教模式。
课堂示教模式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英语教学软件和各种音、视频设备作为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向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也可以利用录音、录像、vcd节目以及网上资源自制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多媒体就是一面多功能黑板。课堂示教模式集传统课堂教学优点和多媒体优势于一体,使呈现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3.2个别化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外语教学必须遵循“i+1”输入原则,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也就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提供给不同的语言输入材料,然而每个班级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一,认知风格各异,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讲解是难以照顾到每个学习者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的语言输入都是他自己能理解的,这样便不利于帮助学习者成功习得语言。个别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习形式。个别化学习模式可以设计成分级学习模式,即只有通过了i级的测试才能进入下一级“i+1”级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行选择适合个人水平的课程学习,避免学习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桌上的学生录音机、耳机话筒组、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媒体。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不是封闭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call)开关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对讲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给予指导。[4]
3.3协作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环境决定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成功习得语言。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内创造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师的分组功能,将学生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同一组的学习者可以进行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的交际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各自的电脑,可以降低一些性格内向学习者的焦虑感,使语言习得真正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获得。
3.4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陆服务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登陆教学系统进行远程学习,远程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环境;学习者通过非线性链接和明确的导航,能够在网上方便地调用所需资源。整个教学系统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学习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和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
4.结语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的特点,凭借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理想的语言输入材料,把多媒体辅助语言有机地结合到整个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真正达到趣味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2]刘淳.批判性地接受和运用“可理解性输入假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罗立胜,李子男,葛岚.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1,(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税收征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39-02
Computer-assisted Audit in the Tax Collection and Audit Application
ZHANG Xiao-zhen
(Zhejiang Local Taxation Bureau Qingtian, Qingtian 3239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assisted audit in the tax collection and audit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convenient way of audit, tax collection and auditing to bring innovation and reform. Through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tax audit in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 of an effective analysis. In the computer-aid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audit work based on specific and targeted measur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ided, for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x audit system and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aircraft model.
Key words: computer; auxiliary; audit; tax collection; application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整理。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数据准备是关键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审前准备。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前,审计人员应掌握组织内信息系统的分布和应用的总体情况。然后,根据审计的目的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确认深入调查的子系统,同时,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并确定数据采集的对象及方式。最后还要选择适用性强的审计软件,制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等。
2.审计实施。审计的具体实施环节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审查取证。
数据采集 在审前调查提出数据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可行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直接下载、ODBC等数据库访问接口或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等方式,及时获取所需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就是应用相关审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归并、统计和分析判断,从中查找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疑点线索,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汇总相关数据。
延伸查实和审计取证 通过对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有可能直接发现、查实问题,也有可能只发现问题的线索。针对不同情况,在延伸时可以采取直接或间接核查的方式取证、验证和查实问题,生成审计底稿,以满足审计报告的需求。
3.审计报告。在传统手工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将采集的数据,应用计算机进行结论性审计文档的处理,汇总结果,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等。
审计软件要跟进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的提高,作为企业监督的审计部门应大力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进程,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中的利用效率,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程度和范围。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立规和理论研究。要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立规进程,尽快出台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行业标准与实务指南,以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准则上确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被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有权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同时,我们应不断总结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验与做法,开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对辅助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审计技术的研究。
2. 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集成化、多元化。要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提高审计软件的质量和实用性。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现代审计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信息化系统,研制适合不同计算机平台和运行环境以及适合不同审计内容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特别是对ERP系统应进行专用审计软件的研制开发。
3. 创建审计分析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结构是面向数据分析设计的,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能够从系统中获取关键业务数据,同时,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体系,可以辅助发现问题和锁定审计重点。
4. 要求使用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所谓审计接口,简而言之是指从被审计信息系统向审计应用系统传送审计信息的规范和程序。在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规范和细则时应明确对重要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要求使用审计通用数据接口;对涉及经济和会计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要求为经济监督部门提供数据接口,以便于今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审计信息化建设能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