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场景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煤质管理 提高竞争力 措施
煤炭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煤质管理工作,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强化煤质管理的重要意义
强化煤质管理,提高煤炭质量,有利于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煤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对煤炭企业来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实践证明,那个企业生产的煤炭质量好,供煤稳定,那个企业在市场中就能占有一席之地,就能获得较大利润。反之,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和企业利润。由此可见,煤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煤炭质量,并不断提升,唯有如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立好根。
2、提高煤质管理的具体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只有多措并举,努力提升煤炭质量,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以下就如何提高煤质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2.1健全煤质管理机制
有效的制度是抓好工作的保障。在煤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和灵活把握煤质管理的各项规定,责任要落实到位,建立奖罚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抓煤质、全过程抓煤质的良好态势。为加强煤质管理,成立以董事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煤质管理领导组,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科室的职责和任务;设置煤质管理部门,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质量监督、检查、考核。定期召开煤质管理分析会议,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着重解决煤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提高全体员工煤质意识
企业在强化煤质管理的同时,必须消除职工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意识,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观念,增强全员煤质意识。把煤炭质量决定效益观念贯彻到产、运、销全过程。同时,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展等广泛宣传煤质方面的知识和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此外,对广大职工要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煤炭质量与企业的效益乃至生存息息相关,只有提高煤质,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他们的收入才能更好保障,企业才能快速发展。
2.3 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从源头抓起,将“抓煤质增效益”的观念贯穿于煤炭产品的全过程,切实抓好质量工作,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1)抓好毛煤质量
毛煤是指开采出来的未经过任何加工的煤。加强毛煤质量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采煤工艺。在设计采掘面时,要根据煤层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保证工作面回采时做到不破顶不破底。从设计源头为提高煤质提供保障。
第二,制定合理的采掘方式。在掘进过程中,如遇到断层或石包时,要认真落实煤质管理措施,采取回采、抽水,按时段放煤割矸、见矸封口等合理方式。
第三,加强井下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切实落实井下运输过程中各环节、各岗位的管理责任,抓好对矿车、皮带、煤仓及装煤点的岗位工的煤质管理,以防水、泥浆和其他杂物混入煤仓。
(2)抓好生产过程的监控
生产过程的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产品质量基础。要加强原煤洗选加工的管理,不断优化工艺,按洗煤技术要求合理配置技术检查人员,做好各个品种的质量监控,为洗选生产提供基础数据。质量管理部门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将考核指标落实到队组、生产的主要岗位,运用好工资杠杆机制,真正地起到监控生产煤,稳定产品煤的作用。
(3)抓好商品煤质量管理
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于进仓的毛煤必须经过严格筛分、人工手选和动筛分选,粒度大于50毫米的矸块不得入仓,杜绝大块矸石装车外运。
其二:要不断优化洗煤工艺,原煤入仓时保证均匀平衡,洗配煤要求质量均匀稳定。洗煤时要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所洗出的炼焦精煤和低灰动力配煤达到规定的指标,满足外运商品煤的配煤需要。
其三: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商品煤质量。在产品储存运输过程中要求确保产品不受污染,装车时要认真清扫车皮中的脏杂物,并要有专人进行检查,充分保证外运商品煤质量。煤质检验员必须认真履行所担负的责任,按标准要求做好采制化工作,不得敷衍了事。
(4)抓好售后服务工作
抓好售后服务工作,与用户及时沟通可大幅度地减少或降低数质量纠纷的发生。与用户的沟通可以采用电话联系,技术回访,开展技术营销、建立重点用户档案等方式,让用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性,推销企业产品,增加信任感,给销售工作带来巨大方便。
2.4严格考核,落实煤质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加大对商品煤质量考核的管理力度,除了按月、季度、半年和年度实施煤质绩效考核外,还要进行专项煤质考核。即对商品煤的粒度、水分、灰分、发热量、含矸率、合格率进行考核。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商品煤实行超标罚款制度;对出现达到不到用户满意拒付、拒收的有质量事故的商品煤要严格执行商品煤质量事故追究制度;对于那些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是经由相关部门检查每周出现三次以上不合格的商品煤,要按相关制度进行停发整顿,制止该产品外运。通过考核、煤质管理制度的落实全面把握煤炭质量。
3、对做好煤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煤质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将其做好,需要多管齐下。除了上述的具体措施外,还要把握好煤质监管、流程控制、现场检查这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煤质监管,严把各环节质量。为充分保证煤炭质量,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煤质管理办法,成立专门的煤质监督管理小组,要建立健全煤质管理监督体制,通过各个环节监管使煤质管理不断趋于细化量化,确保监管工作切实落实,全力保障煤炭的高质量。
第二,加强流程控制,重视生产环节的跟踪管理。煤炭企业以提升煤质管理、实现煤质增收作为经济效益的主要增长点。在实际工作中,对现场管理要加以重视,对原煤的产、运、筛选等环节实行跟踪管理,以保障煤质达到质量要求。
第三,加强现场检查,切实将各项煤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为加大煤质现场监管力度,一方面,由煤质科实施现场煤质管理权,通过深入生产现场切实掌握煤质情况,对现场煤质进行详细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相关单位加以解决,将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强化基层队组作为煤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明确各级领导在煤质管理中的所担负的监督检查任务,在现场监督中严格执行施煤质管理办法,凡是出现违反煤质管理办法的人或事,都要给予严厉处罚。
4、结语
加强煤质管理,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路。只有多管齐下,不断提高煤炭质量,才能推动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长江,汪兆清.强化煤质管理提高煤炭质量[J].煤炭技术,2008(11).
[2]程志红,黄鸿彦.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强化煤质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煤,2011(12).
为全面贯彻国家6部委《关于印发2014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市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方案》以及省、市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县化肥市场管理,防止假冒伪劣化肥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切实搞好化肥供应,确保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全县化肥经营及市场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县政府决定成立“县农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从事化肥经营的单位进行审核、培训,对市场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
二、全县可以从事化肥经营的单位为县供销社兴农物流有限公司、基层供销社、各乡(镇)农技站以及经审核符合经营条件并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商户。化肥供应网点的设置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由县农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均衡掌握。县供销社要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承担起全县化肥货源的组织供应任务,做好淡储旺供,平抑化肥价格,维护农民利益。基层供销社、乡(镇)农技站要立足本乡(镇)做好技术服务和化肥供应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三、县内凡从事化肥经营的单位,必须接受县农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县农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要定期对从事化肥经营的单位和经营人员进行培训、资格审核。对符合经营条件的,经县农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由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否则,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
四、各化肥经营单位必须遵纪守法,持证经营。工商、商务、供销、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物价、农业等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市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坚决取缔无照经营,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的不法行为,坚决制止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和低价倾销劣质化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发证后的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关键词:华北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探索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TM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47-02
近几年来,在华北油田管理局党委和和管理局的领导下,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使油田的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也应看到,油田的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离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安全技术手段满足不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生产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因此,笔者从强化华北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和完善安全监督体制方面着手研究,探索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一、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改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以“我要安全”活动为主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关键,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加强安全监管,不断改善油田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切实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形成全面落实安全责任的氛围
1、提高落实责任的意识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晰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体现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系统的HSE工作负责。在管理层强化“谁主管、谁负责”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安全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其他职能部门对本系统内的HSE工作实行专项监管。在操作层强化“有岗必有责”、“我要安全”的意识,变被动安全为自主安全。
2、提升落实责任的执行力
深入落实HSE责任分解制度,层层分解责任,签订责任状,落实领导HSE承诺。开展全员重温安全承诺活动,完善承诺内容,落实承诺措施,对照承诺找差距,针对差距抓整改。深化安全目标责任项目组制,实现对安全重点指标和重大项目的有效控制或监管。深化督导HSE委员会会议制度,对基础薄弱、出现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重点督导。强化季度日常监督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点工作专项考核,促进安全责任的深入落实。
3、提升落实责任的整体水平
建立实施季度安全责任研究例会制度,从资金投入责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规章制度制定责任等方面,定期识别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理清“责任点”,研究落实责任、规避法律风险、优化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法律责任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安全培训和各单位安全管理的实践之中,提升油田落实安全责任的整体水平。
三、实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
1、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使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是强化基础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编制专业的视频教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标准化操作,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消除习惯性违章。
2、提高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宣贯,加强临时用电、工业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管,严肃查处“三违”和“低老坏”,切实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规范作业程序,培养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习惯。
3、优化安全检查方式
坚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常规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深化“解剖式”安全检查,对管理基础薄弱、“三违”问题突出、出现重大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深度剖析检查。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分系统开展“评价式”安全检查,全面分析评价各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定期通报情况,对管理薄弱单位进行重点督导。深入推进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细化危害因素识别,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有效控制现场施工风险。积极探索安全巡视制度,分系统对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巡视检查,促进全油田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4、强化隐患治理
坚持“分工负责,分级治理”原则,落实隐患治理责任。按照HSE责任制,抓好全油田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单位要落实隐患治理主体责任,克服“等、靠、要”消极现象。规范隐患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实施重点隐患项目督办和后评估制度,将隐患治理情况纳入单位HSE考核。高度重视安全技术措施项目费用的提取与使用,严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安全隐患项目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纳入效能监察和审计范畴,确保规范运作。
5、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
采用科技含量较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提升油田安全水平。加强事故的预防工作,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管理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同兄弟油田、兄弟单位扩大对流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安全生产科技竞争与合作,才能促进安全科技的共同发展。通过很好的沟通、学习、合作,积极学习国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安全科技现代化、全局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也很多。需要安全主管部门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技术、新策略,定期开展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于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弥补安全管理手段不足,以实现“我要安全”的目的,建立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推进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安全文化试点建设,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经验。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大力营造“共担安全责任、共保安全发展、共享安全成果”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安全卫士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守安全规章、查安全隐患、除事故险情、担安全责任、强安全监管、促安全发展”的先进典型。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形成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工作格局。
7、提高安全应急救援水平
提高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要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的基础上,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认真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制订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发挥好生产安全预警机制重要作用,以保证应急救援系统决策有力、反应迅速、运转协调、效果良好,实现油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安全环保处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著.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1.1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第3.0.16 条的解释是: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1.2 城市规划管理的直接载体
规划起源于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解决各工业城市的环境恶化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国的城市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在借鉴了外国城市规划管理经验后,避免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弯路子,同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途径。在已批准的各类型城市规划中,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工具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借鉴了国外的土地分区管制(区划)法,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而产生的。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它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划选址审批有了新的依据。
1.3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实际实施中,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现行城乡规划管理法律体系和已批准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建设实施行政审查,审批,发放“一书两证”,对在规划范围内经批准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建设情况日益复杂,规划流程日益精细,管理、服务质量标准越来越高,这对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规划编制的现实意义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规划管理的标准与制度是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并制定出来的,是具有普适性的,但不是绝对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由一则则规范限定的,数字化了的规范标准大多是按照千人指标进行计算的。但是规划编制及编制管理者们只考虑了千人指标“量”的需求,忽略了“质”的差异,即“千人指标”是以“均质”为前提的,错误地认为“此千人”等于“彼千人”。因为经济收入不同、社会分工及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等原因都会造成“千人”需求实际意义上的不同。
2.2城市空间形态难以整体把握
利用控制性详细进行规划管理主要是通过建设指标来实现的,虽然实现了标准化,但过于抽象,缺少对城市空间的总体控制和引导,容易导致实际规划管理工作的僵化和不适应。表现在用地性质控制方面,住宅、商业办公、产业等不同性质的用地塑造的城市形态各不相同,单纯以用地分类指标进行控制,难以体现用地性质对城市环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开发强度控制方面,容积率指标较为抽象,缺乏立体管理要素的支撑,容积率指标的确定往往依据经验数据,导致城市空间形态难以整体把握。
2.3 部门之间的协同共商机制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个项目从有到无,需要经历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审批手续,涉及到多方利益群体的博弈。城市规划的实施,除了涉及城市规划部门,还有涉及到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部门、卫生环卫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由于很多部门考虑到自己部门的局部利益,使得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公共服务设施缺少、敏感性设施难以落地。
2.4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深度有待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利益冲突使公众参与的民主意愿日益凸显,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处于初级阶段,属于象征性参与,即公众尚处于被动的告知与接受地位,还未进入合作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决策性参与的实质性参与阶段。
1.城市规划信息不对称
城市规划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规划成果一般都是图文并茂,图是用特定的符号、线性、色块表示的,文字又多为专业术语。在群众参与规划决策的活动中,很少能有几个人能看的懂信息含量巨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2.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法规没有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具体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从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现状来看,普遍都流于形式,另外没有组织起来的市民是个体分散状态,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影响资源分配,更缺乏制度化途径将个体利益整合为公共利益,这就往往使得市民不能维护其个人权益甚至公众的共同利益。编制、审批规划之前进行民意调查,并不一定采用民众的意见,调查、听证成了一种形式,最终还是根据领导和规划师的意志来定。
3城市规划管理建议刍议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后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1合理设置管理程序
针对规划管理程序复杂、参与程度深的特点,合理设置管理程序。有效地避免行政成本高,且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现象。
3.2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源于企业的管理思想,现被广泛研究运用到各行各业。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体现在,企业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有严谨的工艺流程,有详尽的技术规范,有严格的质量、数量控制标准,以及严明的奖惩措施等方面。目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可引入精细化管理。
3.3 可视化管理
为整体把握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建设的空间秩序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按照“可视化管理”思路,可把城市设计应用到规划管理之中,在规划时将城市“立”起来。通过城市设计梳理空间脉络,挖掘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地区特色;通过城市设计并结合城市设计导则,对街道、开放空间和建筑进行控制。
3.4建立多元化决策体系
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合作管理的典范。群众参与权需要制度的保障,要明确参与的具体步骤、具体方式和具体手段;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群众方便和快捷地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中来;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使群众真正地以“组织”的形式参与决策。
结语
经济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和需求也在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城市建设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和完善,只有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2] 霍焰,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 2012
[3] 卢道典,基于分权视角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及改革建议,《城市观察》2012(2):110-117
[4] 张玉牧,城市规划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 2013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
近年来,有着“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之称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具备行业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我国多所高校为此设置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仅高职院校就有54所开设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市场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加强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一、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明要培养“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市场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创新思维,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描述看,对“创新”“管理”“经济”的了解和学习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哪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却含糊不清。文化产业涵盖了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品传播、文化创意输出等多方面的市场,影视项目策划制作、动画设计制作、会展项目策划等职业都属于这一大类,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职业和岗位进行明确的定位。这种专业方向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迷茫,学生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不知从何锻炼动手能力,毕业时难以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几年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已经逐渐有了专业特色,不再像专业初建时照搬中文专业的课程。然而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仍是文化文学类、新闻传播类和公关管理类课程,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的创新创意型人才。实践性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动手实践课程学生才刚刚入门就结束了,没法进行熟练掌握。
(三)实训场地及设备不能满足需要
校内实训场地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然而据了解很多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场地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些甚至对于应该建立怎样的文管专业实训室都毫无规划,学生无法实现在校内进行实训技能的演练和提高。缺少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场所也是各高职院校文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各地虽然纷纷发展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公司也在迅速成立,可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场所却并不多。而且文化公司作为创意经营公司,一般一个公司只需要两三个顶岗实习或者就业的学生,这也为学校和老师寻找合适的文化公司接纳学生实习提出了困难。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产业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开发了一些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但呈现出零散、繁杂、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文管专业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社会服务等还没有形成太多的支持,无法满足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因为没有建立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难以达成教学上的共享与共识,各高职院校的文管专业也无法组织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来促进实践课程的建设。
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市场调研,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教育是针对学生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掌握某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某专业实际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前,洞察市场动向,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尤为重要。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可知,文化旅游业仍居于文化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主导地位,以网络新媒体和游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影、动漫、艺术品为代表的内容产业在保持持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理性回归的发展趋势。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这一市场发展趋势,设立明确的职业岗位群。
(二)共建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及师资的整合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作为新型综合性专业,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自身进行建设明显得力不从心,其建设的内容可能缺乏岗位针对性。所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式必须加强多方合作开发建设,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互动平台,迅速了解和运用最新文化市场相关政策法规,避免目前普遍存在教学信息落后、专业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使其不仅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进行“专业工厂”建设,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稳定场所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长期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22—04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需求管理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增长红利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供给管理是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创造新的红利空间的条件下进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传统红利逐渐在消退,从供给视角出发,构建供给管理的长期机制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针对红利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供给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构建五大长期机制: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方式以及过程的转变,涉及增长效率、经济结构、风险防控、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它外在表现为多种经济结构特征的组合优化,其中需求结构调整是经济短期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供给结构优化则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供给视角出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时间配置和产业结构的空间配置两个方面。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并不相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能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改善要素的利用效率,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起飞阶段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数据显示,1990—20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首要拉动作用。以2010年为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57.6%和38.5%。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素供给约束、边际报酬递减、资源红利逐渐消退以及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附加值切分劣势等问题日益凸显,这要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传统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拉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第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发展方式,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中国经济转型30多年以来,整体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各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尤其是自20世纪末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平衡程度呈现出显著扩大的趋势。但与此不同的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却出现非常显著的相似度和同构性,许多地区所确定的主导产业都是围绕工业而展开,地区间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显著,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很低。产业同构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问题,这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也会造成外部波动回应能力弱化。因此,对于在资源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源禀赋的各个地区,需要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改善资源的空间配置、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基于此,在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要以产业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为核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并健全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由资源要素规模扩张的生产方式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方式转变。二是要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充分激励各地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尽可能避免各地区落人产业转型同构“陷阱”。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是一个涉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等各方面因素的多维度概念,其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是系统化创新的三个相互促进的支撑点。按照创新驱动的理念,在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逐渐消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传统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为驱动机制形成新的创新红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仓储精益化管理;库存规模管控;平衡利库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67
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概述
1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的定义
平衡利库是指在物资需求阶段,预先考虑已有仓库物资库存量后,再形成采购申请的过程。由于电网业务覆盖范围广,形成多级电力网络服务体系,电力物资存储仓库布局呈现相对分散的特点。因此,电网物资的平衡利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区域性仓库,跨区域、跨层级的平衡利库成为大势所趋。
12平衡利库对电力公司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成本。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库存物资周转率,可避免仓库物资大量积压,减轻电力公司仓库存储压力,进而降低部分仓储成本;同时,兼顾库存物资变现能力差的特性,减少仓库长期滞留物资的价值损耗成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库存物资利用率。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级电力公司仓库结余、废旧等积压物资合理利用,盘活库存资源,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避免物资重复采购,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有利于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积压物资的消减速度,合理控制库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物资由于长期积压仓库发生的货损率,进而减少电力公司库存物资损耗和报废风险。
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21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目标
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强化需求源头平衡利库,充分发挥现有库存物资效能,严控积压物资,实现“物尽其用,资源统筹”,推进库存“零积压”,最终实现电网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
2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内容
221加强源头治理,提高采购计划准确性
一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按照国网公司“提出一批,设计一批、审核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适度提前开展设计采购,确保所有储备项目设计完成后方可进入储备项目库;强化增补项目下达与项目实施的协同;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规范建设路径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并结合设备成套化采购措施,从源头上降低项目物资偏差;充分考虑物资采购批次、采购周期和供应商合理生产周期,适度提前开展初步设计和评审工作,避免出现需求迟报、漏报情况。
二是提升物资标准化水平。优化精简设备物料编码,提升物资通用性和互换性;建立健全采购技术规范动态修编工作机制,及时在技术规范书中明确运输等最新要求;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物资标准化成果在设计过程的应用,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精简后物料开展设备材料清册编制,严格按照采购标准要求开展技术规范书编制。
三是加强采购计划审核。项目单位依据投资规模,从储备项目库中按照排序选择项目,采用项目物资累加的方式确定采购规模,优化协议库存需求预测管理;物资部门会同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以各类物资历史用量为审核依据,根据公司典型设计,强化协议库存预测计划的审核。
222强化过程管控,降低物资积压风险
一是严控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各单位提高可研、初设审查质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变更;加强项目建设与物资生产协同联动,及时开展供应计划和合同调整工作,切实减少项目结余物资;强化现场物资到货验收管理,严格按实际到货数量办理验收、入库、领料手续。
二是完善配农网物资双重管控机制。各单位协议库存执行计划采取“项目资金量与物资预测量”双重管控,即对各单位的执行量与预测量和月度拟完成投资金额进行比对,按照单位、标段、金额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核查,避免出现盲目上报需求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针对因预测不准确导致执行计划有调增需求的情况,经相关部门协商后,从其他单位预测份额中进行调剂。
三是建立积压库存与供应计划联动机制。针对可利库库存中的主网结余物资,物资部门将其纳入对应利库项目的物资供应计划中,并按项目时序及时组织项目单位办理结余物资领料出库手续;针对可利库库存中未及时完成消减的配农网物资,按照“积压未消完、新增延到货”原则,适度调节部分物资即将到货的供应计划,降低配农网物资新增积压风险。
223加强平衡利库,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可利库物资信息库。对易形成库存积压的主网结余物资以及到货后长期不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建立统一的可利库资源库,确保可利库库存物资即时可用、即时可调;对到货后两个月未领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由ERP系统自动转入可利库资源库,严禁随意转出;对配农网的10千伏电缆,须在可利库库存台账中注明分盘信息。
二是完善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处置机制。各单位建立主网项目收尾工会制度,对接供应商及时全面梳理结余物资;建立可研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定期召集结余物资平衡利库会议,制定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完善初设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在项目初设阶段相应开展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评估;加强物资采购计划审核环节平衡利库扎口管理,各级物资部门依据本单位最新利库台账,组织项目单位开展主网物资需求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建立主网结余物资利库跟踪机制,及时对已明确利库项目的主网结余物资办理领料申请和出焓中,并做好利库台账物资的出库统计。
三是加强配农网物资平衡利库执行力度。各级物资部门计划专职在收集、汇总、审核执行计划期间,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展本单位执行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对跨市县调拨利库的,由调出单位负责物资的装卸和运输,调入单位合理安排仓库库容,做好接收准备。
23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实施保障
231管控月报定期报送
各地市公司、省物资公司,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单位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提升月报,内容包括主网结余物资和配农网可利库物资的库存情况(新增和存量)、平衡利库情况、供应计划调整等情况,及时报送公司物资部。
232建立考核通报机制
物资部对各单位提报的月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跟踪比对,将月报数据的准确性纳入公司相关考核;对各单位平衡利库实施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和考核;对各单位消减其他单位可利库库存,在绩效考核与同业对指标体系设计中形成加分项。
3结论
平衡利库是电网库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各电力公司重点监测的日常性工作。本文以平衡利库为抓手,探索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完善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物资消耗管理、平衡利库管理等相关机制,对电力公司开展库存规模管控工作、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泉,康永,董子玉基于ERP的电力物资平衡利库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7):70-73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基于国内外现有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现状调研与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四大类学员的自主学习需求调研,设计以实用、便捷、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与功能概念模型,指导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开发与建设,实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开发、建设、使用、管理、评价、更新与升级等。
1.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功能系统模型的设计
邀请文化艺术品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的专家,根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布点情况分区域邀请相关院校组建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通过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制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和考评标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分解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教学组织与考评标准,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基于人力与网络的两类考核平台。实现四类学习者可差异化自主学习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模型。
2.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建设
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的整体设计为指导,联合不同地区开设本专业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典型企业共同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雅昌艺术网等搭建集虚拟、实战于一体,具有研发、建设与考评功能的专业资源库平台;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要求,以教学活动设计为主线,通过《书画品鉴与装裱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带动《陶瓷品鉴与陶艺技术》、《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10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成集课程音频库、视频库、案例库、动画库、图片库为配套内容的网络化课程,服务教师教学及满足师生、企业员工、社会不同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需求等功能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效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及相关院校专家组建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依托上述三个小组及学院网络平台,在资源库建设、使用过程中,整合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教学资源,促使资源库每年进行必要的更新,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库网络协同平台的上传、审核、使用、激励等成套管理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将资源库向全社会开放,形成一个共享共建与边建边用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实用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成效评价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专家组成资源库成效评价小组。通过评价小组依据系统、科学的对资源库建设目标、内容、使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提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改进的意见,以便资源库的优化工作。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体系,建设服务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引领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资源库。
1.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
收集整理国家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标准、文化市场经营典型企业岗位标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标准等,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供学习者认清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的学习。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库
以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引领,逐步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梯队。以课程的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要求,将课程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为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机制、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包括学校、省市、国家级各个层面的精品课程,这里不再赘述。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
(1) 媒体素材库。一般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 练习试题库。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练习试题的集合。练习试题库不仅涵盖必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要有参考的解题思路或答案。
(3) 试卷素材库。针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各课程具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 项目或案例库。校企合作开发、收集、整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案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任务)或情境。
(5)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以及对文化市场中发生的重大经营项目、管理事件记录,重要文章和书籍等。
(6) 常见问题解答。主要建设文化市场经营或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文化市场中经营或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解答。
(7) 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信息库。
(8) 校企合作的师资团队信息库。主要是指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基本信息和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9) 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的索引。以便学习者使用专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查找学习。
上述的案例库、视频库、动画库、图形库等资源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可以灵活链接到专业课程库中,以便专业教学的开展。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
(1) 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参与的学校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优势编制专业综合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每所学校搜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若干个(视具体情况而定。
(2) 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在参与建设院校主持的核心课程中设计完成。项目参与学校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
5.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门户网站
建设一个具有集成信息资源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主要功能有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网站的资源管理、行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搭建全国性的教学信息平台。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步骤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架构组织体系、调研论证、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优化等。
1. 架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体系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辐射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财力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组建行业、企业、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指导小组,进行科学的项目宏观设计与指导;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的顶级专家、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组成项目开发团队;按资源库建设分工,组建由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资源库建设小组、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资源库维护更新小组、资源库功用评价小组等组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运作组织体系。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
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区域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特点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艺术品经营企业样本进行人才培养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等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项目调研采用纸面、网络问卷,个别访谈、人才岗位信息收集分析方式进行。通过上述的调研活动正确认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资源库建设提供依据。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
在充分进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托组建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研发小组、建设小组、功用评价小组,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研发制作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并进行方案的科学论证。
4. 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实施与优化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及建设要点,进行资源库概念模型、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活动设计、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等研发,指导资源库具体内容建设。通过职业岗位标准库、综合实践项目库、课程库、素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平台等具体建设,使顶层设计理念与资源库建设相互融合并落到实处并试运营。在专业教学资源库试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资源库评价小组的教学资源库功能与成效评价,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动态优化,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现代化大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科技化农业、高产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市场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富民化农业。我认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应考虑以下因素。
1、必须加大机械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前提。兴凯湖现有耕地近30万亩,近90%的耕地面积是水田,土地平整,适宜机械化作业。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等级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分公司近几年虽然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条件差、基础薄弱,离标准化仍有很大差距。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出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提高家庭农场的收益和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最终要与市场对接,千家万户的家庭农场在与市场对接时按风险能力差,农业经营形成产业化后,使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又使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实现互惠共赢。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经营之间的突出问题
1、传统经营观念与现代经营理念的冲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广大农业承包户的认同,现在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在经营上求稳、保守,在知识层次上难以适应现展需要,对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有抵触情绪。
2、家庭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冲突。现在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以兴凯湖分公司为例,土地户均近140亩,占有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户均规模,这样规模对于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仍远远不够的,如现在分公司要求推广的水稻插秧机现在的日效基本在50-60亩之间,一个家庭农场三天就能完成,如果耕地面积不能扩大,又不能与别的家庭农场联合,将造成机械闲置。
四、如何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承包经营的关系
一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中,主要阻力是家庭农场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更新和利益的驱动,针对家庭农场的现状,我们应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加强宣传,使家庭农场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变被动为主动。如传统经营与现代化经营的产量的对比、投入的对比、收益的对比、劳动强度的对比等方面拿出具体数据,使家庭农场从直观上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转变经营模式。现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大农业经营方式,土地、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分散,各生产要素利用率低。在经营模式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家庭农场走合作社发展道路,由小的家庭经营变成大的合作组织。
2、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土地规模向少数人集中,发挥土地集约的优势。
3、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分流劳动力,使家庭农场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