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农业;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08-02
近年来,甘肃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据现代农业经济的总体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1当前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七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措施综合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沙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1.2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氛围,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政策支持更加强化
随着甘肃省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扶47条、省委省政府出台五个特色产业扶持办法、“六大行动”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较之前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借助于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全省在项目区大力实施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主要表现为农林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
2.3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
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不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农业投入总量有限,农村劳动力短缺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但与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移,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参与农业基本建设,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
3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综观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这就要求开拓思路,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3.1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特别要稳定小麦面积,增加玉米播种面积,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稳定发展油糖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要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3.2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一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针对全省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区建设上,立足旱作农业实际,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二要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着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三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3.3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一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壮大主导产业,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大力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能力。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农业技能,依托农林科研院校,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资源互补、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科技推广路子。
关键词本土膳食主义;食品安全;农业本土化
作者简介刘文1974―?雪,女,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颜贤仔(1969―),男,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安全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GL0812)、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YJ17)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088)
一、本土膳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本土膳食主义”( Locavore)于2005年的世界环境日由 Jessica Prentice首次提出,随即引起广泛讨论与实践。当年,旧金山就出现了一个“本土膳食主义”组织(Locavores),自我规定只从居住城市方圆100英里以内获取食物,以减少食品运输增加的环境污染,同时确保食物的来源。2007年,“Locavore”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词典中,指的是吃新鲜的本地产品的倾向;土食者,本土膳食主义者。此后,在美国的索诺玛、加利福尼亚、纽约等多地开始掀起本土膳食风并蔓延至加拿大。
在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本土膳食主义”这种专门的提法,但类似的实践有很多,比如,城市居民在社区利用闲置土地或到农村租地通过自己种养以自给自足农产品,城市居民到农贸市场、蔬菜大棚、养殖场购买本地农民种养的农产品,本地居民购买本地企业加工的食品,餐饮企业购买本地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供应给食客,通过设施农业种养其它地方的农产品品种供应本地市场,本地人在本地收购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到外地开餐馆供应原籍人士,等等。
总体看来国内外实践还比较多,但学术界的专门研究很少,只是探讨了这种模式的影响作用,当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归结起来,其积极的一面体现在:新鲜营养安全健康,减少生产和物流带来的环境污染,缓解农产品物流顽症,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塑造和强化地方品牌,传承农耕文化,保障种业安全,等等,这些都契合了小城镇发展思路(Catherine Tumber,2009)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Kathy Rudy,2012);消极的一面就是可能造成营养的不均衡,期望的环境效益未必能够达到(Vasile Stanescu,2010),模式选择不当还可能造成土地细碎化降低土地生产力,扭曲农产品贸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等等。
二、本土膳食主义发展的原因分析
本土膳食主义之所以会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二是食品安全。
(一)环境保护
推行本土膳食主义有助于减少农产品运输环节的损耗和污染。英国的提姆・郎(Tim Lang)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Paxton?熏 1994)。所谓的食物里程就是指农产品从农场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物流仓库,从物流仓库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零售超市的物理距离的总和,即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总里程,它包含了农产品供应链整个周期的实际距离。一般来说,食物里程越长,也就意味着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如果能够缩短食物里程,就意味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
(二)食品安全
推行本土膳食主义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本土膳食能保证食品的新鲜营养健康。农产品是有生命的有机物,很多农产品易腐烂变质,随着性质和状态的变化其使用价值也丧失了。为了减少耗损,很多农产品还未成熟就被采摘,经过长途运输待运抵消费地后其口感和营养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本土膳食的安全可信度更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关安全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伴随本土膳食的推行,由于近距离原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容易收集,本地农业生产全过程都可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只要政府监管到位,公众信任度自然就高,食品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三、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趋势判断
本土膳食主义的提出至今虽然不到10年的时间,但蔓延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蔓延范围也将越来越广,理由有三:
(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近几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现以及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中旬欧洲“马肉风波”再次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人又深陷转基因食品之争,食品质量安全再掀波澜。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和普及正好有利于解决食品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食品安全有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之分:数量安全可以通过增加农产品种养面积、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找替代品等方式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复杂。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1.市场本身失灵。Ccaswell and M0jduszka(2001)、周应恒、霍丽等(2003)、周德翼(2004)、David L. Ortega(2011)等认为食品市场自身存在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先天缺陷,由此引起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2.需求方面,消费者缺乏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Williamson1992、 Zwart & Mollenkop?穴2000?雪、 徐晓新(2002)、周洁红(2005)等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自身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知识的缺乏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3.供给方面,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存在安全隐患。Hennessy?穴2001?雪、 Weaver 和Hudson?穴2001、Vetter2002?雪、张辉2009?雪、王廷丽(2010)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涉及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品供给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工艺落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等)的乱用滥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性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侯守礼等,2004)。
4.政府现有措施失灵。体现在:食品安全政策不完善,多头监管体制不健全,管理很难适应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要求,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和质量标准体系。
依据本土膳食主义的原理,由于本土生产本土加工、距离近的原因,供需双方的信息相对较对称和完备,市场失灵和供应方面的隐患可以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只要消费者不断充实相关知识同时政府加强全过程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终将解决。
(三)本土膳食主义推行的积极意义
本土膳食主义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外,还有诸多好处:
1.缓解农产品物流顽症。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储运过程中要求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包括专门设立的仓库、输送设备、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等;为使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保证,还需采取低温、防潮、烘干、防虫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此外,农产品在跨区运输销售过程中还受到各个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干扰,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这必将影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为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后就将负担转嫁给农产品生产者,从而造成“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现象频出。本土膳食主义的推行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这些方面的成本费用,将之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2.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塑造维护地方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很多地方的农业GDP比重在逐年减少,本地消费的农产品外部依存度越来越高,一旦出现比如自然灾害造成交通中断或者政府间关系交恶的情况,势必影响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这一类地区应当顺应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趋势,利用一切可耕种土地大力发展本地农业,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尽力维护“地理标志”品牌。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会接受本土膳食理念,继而倒逼生产者顺应潮流回归本土化;另一方面,本土膳食主义契合了当前小城镇发展思路(Catherine Tumber,2009)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Kathy Rudy,2012),必将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推广。因此可以判定:本土膳食主义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关键词:信息时代;农业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国,同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地区全面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是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比较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在农耕技术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格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非常的不规整,各个地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专业性不强,比如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种植的农业物主要是玉米。而五大湖地区主要是发展那些生产集约性的农作物为主,这就把农作物的生产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融合,从而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此种模式的思想就是根据各地的气候把各种农作物进行相对的集中生产,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各种先进的机械进行耕种,使土地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粮食保证满足,而且还使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更加方便快捷[1]。
2紧跟时展,推广农业新技术
当今世界,不管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对于现代化技术的需求都越来越强,要想使农业实现信息化耕作,必须要紧紧的跟住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在日常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样既可以当前的生产程序得到高效的简化,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操作。在当前的高科技农业生产当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等非常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3政府加大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有很多人都放弃了农业而从事商业,这直接导致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不如前,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政府可以在税收和相关的农业政策上给予农业生产者大力的支持,鼓励农业生产者运用先进的农业进行进行耕作,对那些大规模的弄而已生产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比如加大单位田亩的农业补贴、加大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额度等众多的措施,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对农业进行投资,放宽资本进入农业生产的条件,调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确保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同时,大量资金进入农业生产,也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升级,毕竟经济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利用一些经济手段将资金最大化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从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向前发展[2]。
4保护环境是前提
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在当前的农业日常生产过程当中,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弄哦生产效率的提高,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老路。环境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环境是其他一些发展的前提,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当然也是这样的。所以在日常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生产对于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副产品的再利用情况,例如秸秆还田等一些环境友好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友好型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极大的改善日常生存的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5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支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能不能实现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林士维 梁根玮 李猛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节水。虽然农业节水具有一定的潜力但要挖掘这些潜力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亦需要在管理上狠下一番工夫,要在节水规划的指导下协调一致,共同努力,营造各行业、全社会齐心协力抓节水的氛围。以下具体分析新疆各区节水的具体措施。
1.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及天山西部的山谷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它们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这些地方对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较低。针对这些地区水资源量和节水意识薄弱的特点,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改革用水制度,按量收费,积极推广膜上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
2.对北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冲积平原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丰富,矿化度小是择优开采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垦土地、水量供需矛盾较大,加之这些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日益增多,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灌区的工程配套、衬砌各级渠道,适当扩大低压管道灌溉的面积,推广膜上灌水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要搞好水资源保护,避免水质的严重污染,以利于该区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3.对天山南侧东部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气候炎热干旱、河川径流不充分、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地下水较丰富。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井布局不合理、开采方式不当、忽视坎儿井的维护与管理,致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报废。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首先应抓好现有机电井的测试改造和旧机井、旧坎儿井的修复,提高机井的效率,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严禁盲目打井,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地面直接与机井相连接的软管灌溉面积。在棉花和粮食作物中推广膜上灌,在葡萄等经济作物中大力发展滴灌和微喷技术。严格控制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收费,超量加价。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应把营造防风固沙林和节水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4.对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自焉耆盆地沿天山往西至喀什噶
尔三角洲属天山中带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灌区紊乱,永久性建筑物少,工程配套不全,引水保证率很低,灌溉用水量大,既浪费水量又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病险水库多,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固改造病险水库,对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进田问灌溉技术,节水与改土治碱并重。减少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计费、超量加价、严格控制和减少河流上游的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满足下游生态需水的要求。同时,还要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强化降水入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5.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地区节水率的思考
这些地区春旱缺水严重,用水管理水平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以下,渗漏损失大。节水农业的发展应该把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技术改造和配套放在突出的地位。加强灌溉工程的管理和维修,以减少水源和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建设标;隹化的畦田,严格限制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注意调整作物布局,缓解春早缺水矛盾。
二、新疆农业水利的发展思路
1.构建工程水利体系
构建工程水利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库是解决新疆河流来水年内分布不均的根本措施。工程布局要把“上引下蓄”逐步变为“上蓄下引”,提高水库对水资源的多年调蓄能力,提升水利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重大调水工程体系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紧缺,而新疆北部几条重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不足20%。出境水量占全疆地表水可利用量的25%,加之广大内陆河流地区因水资源紧缺,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和过度引用地表水,致使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加大北疆几条重要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是有效增加地表水利用总量的根本途径。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新疆水资源区域性合理配置,把这几条流域建设成新疆水源调蓄基地。通过建设供水工程,解决乌鲁木齐经济区、北疆油田和沿渠线的农业开发等用水问题。
3.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发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和优质畜产品四大基地所需的灌溉面积,除部分通过调整现有灌区种植结构外,绝大部分要通过内涵挖潜来觎决。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就是要通过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保障现代农业灌溉和发展需要。通过大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合节水灌溉、高新节水技术推动牧区水利、农村小水电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
4.构建以地下水开发工程为主的应急抗旱体系
南疆人口接近全疆总人口的一半,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农村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自治区棉花、特色林果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但是南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农业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用水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5.构建民生水利工程体系
加大力度推进民生水利措施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通过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通过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全力保证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通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民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由此看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副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是体现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发达国家农业物流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而我国目前不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却是一个质量减损、价值降低的过程;发达国家果蔬产品的损耗率仅为5%,而我国高达25%~30%。因此可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减少农业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提高生活水平。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如配送、维修、市场调研等都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团结大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农业更加现代化、科技化。例如,在农产品的物流中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物流信息可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广泛的配送网络推动农业领域的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农产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农产品消费物流的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交易成本高,难以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并分享其较大利润。建立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以有效地填补农业组织上的空白。物流公司作为中间组织,连接农户与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这样既能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产品质量,又能节约交易费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五,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生产之所以收益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产业化层次低。目前,单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农产品的滞销又使得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缺乏内在动力,农业物流的发展将使得农产品货畅其流,能较好地实现农产品价值,从而就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愿意生产更多的产品,于是就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六,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农产品时,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温饱,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就对生鲜农产品在品牌、加工、包装、超市、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需求的这些新变化,需要现代的农业物流模式来满足,即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统一组织货源,并进行清洗、检疫,商标注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物流公司可以分销我国的农产品。我们的部分农产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质量不占有优势,而成本又较高。例如,从加拿大进口的玉米和大豆,到岸价格与国内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相当,而且其质量不次于国内。假如物流成本再高,就更无法与国外的农产品竞争了。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于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应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城市的发展,吸引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另一层含义是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村的工业多集中在城镇,县(市、区)域工业物流也是农村地区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以物流的发展改造城镇工业,会加快城镇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发展农业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应有之意。
二、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因素
分析我国农业物流业现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业物流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从而成为影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尚不够高,农业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偏低,农业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业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农业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物流成本高。“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农业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加工处理落后、分级简单、粗糙,不规范,包装简陋,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第三,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生产目前基本上仍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第四,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缺乏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农资和农产品流向带有盲目性。农业物流流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批发市场”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的途径和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农业物流的发展,农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会再次面临低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无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遭遇挫折。因此,我们应以农业物流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以,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物流,是迈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性投入是关键。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扶持建设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大的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集散和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着力改善与农业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农业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科学总结和创新农业物流的运行模式,提高农业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加强和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超市化、连锁经营化、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以及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建设,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现代农业物流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具体导向性政策,并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广,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理念、规模、层次、管理的整体提升和迅速扩张。支持农民创办农业流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流通形式。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系统等市场流通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拓宽为农服务领域。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物流。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托各地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物流。西欧国家农业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区域特色非常明显。联系我们自身,例如,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如寿光市(县)的蔬菜和水产品,安丘市(县)的姜、蒜、葱,昌乐县的西瓜,青州市(县)的花卉,诸城市(县)的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售基础,且容易组织,这样完全可保证物流企业或组织的运营,让企业或组织得以发展。当这些企业或组织拥有了一定实力后,自然就会推动其它农业物流的发展。因此,依托各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域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与物流,可以此为纽带发展农业物流。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经济;人均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7
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发展迅猛,以往小农式农业经济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需求,人们必须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现阶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焦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我国现今的农业经济现状中,仍存在经济基础欠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严重缺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资本资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在我国,虽然整体农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C械化生产的影响范围正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民采取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投入较多但收入却差强人意,这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但严重污染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浪费生产资料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1.2 国家政策有待完善
现今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有待扩充和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经济、技术支持还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我国农业方面的各组织成员之间经济来源呈不稳定发展趋势,资本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积累和累积严重不足,往往会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欠佳,困窘现象接二连三发生。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途径的探索
由上述对我国现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诸多、困难重重,有各种各样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正不断呈现出来。由此可以了解到,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经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策管理制度,加大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竞争和危机意识,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落后,发展前景缓慢,导致进城求学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在村屯的人员中孤寡老人居多,这些留守人员中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对科学技术、新兴生产方式方法的学习应用能力较差,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速度迟缓,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坏无益的无限制恶性循环。为此政府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人员的培养回流,努力提高乡村人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化高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科研探究工作,加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额及竞争力。让国家对于农业的完善和发展而做出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人员的下派都能够用之有度并真正用到实处,给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稳定坚实的根基保障。
2.2 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以来一直存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较大的突出问题,这都需要国家通过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来逐渐缓解解决,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以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前提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布局,高效结合并利用各地域种植经济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应对策略,促进农产业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2]。
2.3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农村土地人均占有率不断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上升,调查显示,今年来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正以平均每年近10%迅猛增长,国家对此现象应着重加以重视,开放政策管理,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城镇接受更先进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的熏陶,在为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促进科技人才的城乡循环利用,避免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过多吸收农村中的精英知识型人才而造成农村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发生。更好的提高农业从业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及文化水平,为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优越前提条件[3]。
3 结论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形式虽然问题重重、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欠佳,但只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放远目光,把农业经济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可循环的整体,正面认清其复杂性,针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涌现的问题,相信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0.
[2]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
1.政府管理制度缺陷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不仅能有效促进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还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政府管理工作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管理制度混乱,制度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大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只求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缺乏竞争,这使其在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同时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对这些资金管理上存在缺陷,使这些资金为部分人员提供了机会,导致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无法落实,当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无力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村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等一些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新技术设备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也较少,加之技术和资金缺乏,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同时农业产业链薄弱,市场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具有较大风险,这都给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3.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长期的贫困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在长期贫困的环境下,农民致富的思想意识较弱,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在当前农村较为普遍,这不仅导致农生活水平下降,还会导致农业经济出现下滑。因此,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建立一个高效、廉洁政府
在当前政府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竞争意识和高效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起人员工作的积极以及主动性,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强化公务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政府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确保国家各项农业资金和政策都能够落到实处,并强化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避免农业生产中各种乱收费问题的发生,为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通过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开避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扩大对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来有效的引进科学人才,针对市场需求来加快推动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逐步解决。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科学技术来做指导,传统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过于单一。我们要做的就是丰富传统产业种类,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在丰富产业格局的同时还要利用地方特色和农村地区的优秀资源,使农村产业具有名牌效应,规模生产和品质保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每个农村地区都有不同特色,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地方特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利用地域特色还不够,还要学会用新产业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求能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让农民摆脱贫困,通过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农民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为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农民通过对各种先进经验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对行业信息进行捕捉,针对市场的需求来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保农业产出量的提升,有效地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结语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但成绩只代表过去,该县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要求,充分解放思想,按照十七大精神,围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该县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改变以往“养猪―沼气―种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因地制宜,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带动山、林、水、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采取配套措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畜牧业改变了单一的生猪养殖结构,大力种草改草,发展牛、兔、鹅等草食动物,并向立体养殖发展。能源建设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充分利用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种植业从平地向坡地发展,结合退耕还林工作,抓好毛竹、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种的种植。同时,充分利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功能,在小城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净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农户分散的现状,使农业生产的布局合理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实施以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改良示范点为“据点”,加强辐射,采取连片综合开发利用或是集团联营方式,在稳定农村土地延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由单位或经济能人进行大规模经营,走集约化之路,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化、劳动的技能化、产品的市场化,凭借强大的实力抵御市场风险,规划和发展农业。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推进“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现代化生态农业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重点是抓好“两个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加工业结合,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抓好水果深加工,以汇源、汇坤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恭城为契机,抓好水果品质的提高,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积极开发集休闲度假、领略民族风情、体验劳动情趣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优化水果种植业结构。该县以提高水果品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水果品种调整步伐,大力引进名优特新水果品种,提高水果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生态能源优势,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科技示范园,引导和鼓励水果生产向绿色水果、有机水果方向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水果管护,抓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实行标准化栽培。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该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对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全部还林还草。对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柑橙、桃、柚等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兼用树种,争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