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05: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07-01
健康教育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六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普及医学科学知识、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其贯穿于居民生命保护的全过程,并针对社区居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行为综合干预[1],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健康促进是运用行政手段,动员和协调社会有关单位、个人履行各自对健康和环境的责任,培育促进健康的因素,消除不健康的因素,以促进人人健康[3]。社区居民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获得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一项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性策略。
我中心成立以来,以辖区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辖区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辖区社区居民一级、二级和三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规范管理体系,摸清了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 组织形式
中心设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社区健康教育专职负责人,制定了相关制度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教育计划,建立了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并明确职责,严密组织,认真实施。
2 健康教育的开展
2.1 主要做法。
2.1.1 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依靠全社区医师团队、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健康教育的队伍开展工作。
2.1.2 制定了总体工作目标,要求居民健康教育普及率≥95%,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90%,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85%。
2.1.3 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中心成立后即对辖区居民进行了健康基线调查和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摸清了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人户提供健康处方,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行为干预。把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之中,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居民传播预防有关疾病的知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中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2.1.4 加强对专兼职人员综合能力培训。①中心成立前,即有计划的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分别送上级医院及上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如:社区全科医师、中医康复等。②有计划的进行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组织到各地参观学习考察等。③加强与居民沟通能力的培训。要求社区专兼职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及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能与社区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④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而且还可以大力开展多样化的健康促进活动等。
2.1.5 把对社区健康教育列为工作职责,并理顺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
2.2 具体措施。
2.2.1 有针对性地编写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免费发放。
2.2.2 责任医师团队深入社区开展面对面和多媒体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公布健康教育主讲人、时间、地点,有计划的向社区居民传播预防相关疾病的识。
2.2.3 办卫生宣传栏、健康教育活动室等。中心在社区设有较大面积的固定的卫生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室可随时播放卫生知识录像带;候诊室设有健康教育材料取阅架,免费向社区群众发放等。
2.2.4 将健康教育融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中,形成了有社区健康诊断、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有实施效果评价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
2.2.5 对重点目标人群开展普查普治。
2.2.6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人户进行健康行为指导等。
3 问题与建议
3.1 社区医师团队、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虽然进行了在职培训、岗前培训、考察学习及进修学习,但由于培训和学习时间较短,对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传播技巧学习不够。医师团队工作人员,特别是兼职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专业知识面较窄,他们习惯于原来在医院看专科疾病、做专业护理的一套做法,尚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素质,如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对社区人员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也是我们今后社区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工作中有许多医师团队人员及志愿者反映:他们很想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不知应该怎样去做会更好,目前虽然在按要求做,但从内容、形式、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希望能有相关的专业书籍、规范和标准让他们学习提高。目前此项工作的开展只能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适应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 魏荃,米光明.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2,5(8):589-591
关爱员工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而且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当前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思想变化及特点
油田企业员工构成复杂,用工形式不一,文化程度差异大。针对这一实际,如何正确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员工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员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员工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员工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现实选择取舍上的趋利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员工面临着一些影响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现实问题,员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感到尤为迫切,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员工思想观念的动态化,呈现出思维意识的不确定性。员工的流动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其流动的范围、方式不断扩大和变化,新的社会成员及其思想、思维方式相互影响,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思想观念中认同的成分在不断减少,思想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
二、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做好心理疏导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做好心理疏导有利于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引入心理疏导,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一个新渠道。
企业和谐的基础是员工个体的和谐,每个员工自身和谐的关键又在于心理和谐。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和心理疏导的着力点放在干部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善于从苗头上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从渐变过程中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切身帮助员工解除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疑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健康的心理,自觉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去。
三、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引导的对策和成效
在员工思想教育引导的内容上,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反映思想。”从思想入手,深入细致的开展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生产任务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全队范围进行了亮剑精神、先模事迹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围绕“比学赶帮超”活动,积极开展各项竞赛评比活动,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将活动竞赛延伸到班组,激发班组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党员的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号召党员干部为职工做榜样,带好头,当好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结合“岗位尽责我争先”主题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明白,企业的发展与每一名员工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才有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员工,面对生产的不利因素,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扬亮剑精神,克服不利条件,迎难而上,才能扭转工作的被动局面。
在员工思想引导教育的视角上,要关注员工的感受,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实际困难。文化凝聚灵魂,关爱催生力量。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为契机,文化熏陶,温情关怀, 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
一个集体,团结务实才能腾飞,和谐互助才有活力。关心职工同呼吸是带好队伍的根本,心系群众共命运是快乐工作的基础。“一助一”、“送温暖”和“生日送祝福”等活动,体现了组织对职工的关爱。“四必谈,四必访”让职工情有所归,心有所寄。“亲如一家人、共办一家事”,不论用工身份,都一视同仁,注重的是态度、能力和业绩,而不是关系、门路和人情。只要工作表现好,思想素质高,全民工和劳务工都能得到认可、表扬和激励。
关键词:调查;多途径;集体活动;家校配合
一、对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我们专门安排了心理老师在学校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学习意志、学习技能、考试焦虑、自信心、学习理念、心理压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障碍、心理卫生等12个大项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建立起了每个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供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分析研究。
二、多途径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我们学校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课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开辟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通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心理调适、环境适应、交往能力培养,逐步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规划指导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把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优化课堂环境就是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为纽带,以多层面互动为教学形式,以和谐、民主、兴趣、成功、探究为原则,形成重感情多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学风和健康和谐的班风,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从而在心理相容的班集体中各方面得到较好的转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立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构建课堂知情互动教学心理模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两种:一种是认知信息互动,即思想、知识、技能、智能等的互动;另一种是情感信息互动,即信任、理解、反对、赞许等的互动。互动中又伴随着沟通、自控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构建知情互动的课堂教学心理模式就能形成积极、稳定、具有增力效能的情感和学习动力系统,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系统,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出来,树立自信心。如,在班上开展评选“进步之星”“平等竞争”“自我竞赛”等活动。另外根据不同专业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文娱体育活动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优秀者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国家级比赛,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五、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里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一、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及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剖析
1、学习障碍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意识淡漠,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的学习动机;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意识淡漠,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考分数偏低的原因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
3、生活情感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性行为。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格养成及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其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领会并落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思想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至关重要,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刚示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只有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监督、予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校园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通过网络方式,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立心理聊天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新的平台,安排心理教师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以聊天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3、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敢为、可塑性强,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渗透;心理品质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三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既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又要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固有的陈旧观念,与新形势下各种坏习惯的影响,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程与挑战,强化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问卷调查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为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特地在本校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身体健康,认知水平,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内容涉及习惯,人际,生活,未来,及对一些行为,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进行了一次700人的调查,20分钟完成,调查发现初一学生普遍认为学生任务繁重,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教师讲课的形式,内容节奏与小学差异大,生活又不能自理,想家,落差大,精神不集中,初中二年学生叛逆性逐渐显现,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较紧张,出现了早恋现象,初三学生对考试有压力,生活单调交流少,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厌学,辍学现象增多。
共同点是师生交流少,不会安排生活,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风气不浓,对自己认识不够,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较少,他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
2. 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过去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饭菜不合口味,家长变着法来改善,寄宿学校后,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很大改变,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2)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学习方法和方式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易失去信心,虽经过自身努力,但收效甚微时,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是自怨自艾,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释放。
(3)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理性。由于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占到70%,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进入初中后受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感到失去了自由,处处受到了管制,他们过去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等完全展现出来。经受不了挫折与批评,顶撞家长,教师,我行我素,不辩是非,不分好歹,学习不踏心,同学之间缺失沟通,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4)情感方面。学生进入初二,初三第二特征逐步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段学生感情丰富,加之受网络中不健康的因素影响,错把友情当恋情,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出现了早恋现象。
(5)耐挫能力差。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受亲人过分宠爱,加上激烈地学业竞争,使农村初中生,常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缺乏信心,逃避困难,性格孤僻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 培养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品质的途径 (1)开设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艰巨性和必要性。由于目前从上到下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优化心理品质,健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耐挫能力。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等。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优化课堂,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二)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
(三)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一、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在情绪上相融,在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互相帮助、探讨学习,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学生能培养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教师应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感到愉快。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
5.感染法。
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地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
6.自我暗示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下面我就从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的设立等方面来说明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1.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1.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2.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极活跃的状态。
2.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2.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3.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关键词: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73-0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其健全人格,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应试教育的错误取向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形成畸型心理,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等逆反心理。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解剖学生畸型心理形成的原因
1、师友的评价不当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动因。学生成绩差,并非一开始就陷入难以弥补的地步,教师和同学评价不当往往使学生逐步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归因如下: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同学评价低,学生学习就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知识技能就掌握差,学习积极性低。
2、学生意志受到挫折也会造成学生心理极不健康。学生在意志情感方面受到挫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补偿,会使学生形成自暴自弃、害怕挫折的恶性循环。其归因如下:学生面对挫折,心理害怕挫折,就丧失斗志,自暴自弃,结果就失败。
二、运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很明显,要冲破恶性循环的怪圈,正确地评价学生,教育他们正视挫折,激励奋发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内因是变化的条件。但教育就是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变化的过程。一个人,在校内,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在校园里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也就能使他终生受益。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中百折不挠”。哪位教育工作者不想自己教育的对象成为卓越呢?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的意志,自然需要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叶圣陶说:“教育多术矣。”激励,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l、激励手段的运用首先要求实施者具有真诚性、持续性和敏感性。陶行之说过,教育者要“捧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诚地爱护学生,了解学生是实现激励的必要前提。持续性指的是要坚持、经常、反复并逐步深化,尤其是要注意认清社会时代的变化趋势,在恰当时机采取手段予以激励;敏感性指的是善于训势、成势、回势,把握准因势利导的契机,抓准燃起学生心头火焰的“燃点”,煽起奋发向上的熊熊烈火。
2、选准激励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时机具有隐蔽性、短暂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对某些学生,可能正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予激励有效,而对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要在痛苦思索后再激励有效。教师要依靠自身理论素养、教学经验形式的睿智,在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的共性与个性基础上发现契机,错过稍纵即逝的契机,会增加教育难度,甚至导致学生抵触情绪乃至逆反心理的形成。认定激励时机,可以考虑从以几种情况入手:(1)对象进入新的人际关系时。如新生入学,调整班别、座位等。(2)对象对某种需求存在强烈的愿望时。如学生渴望在班级活动中显露身手或学习困难渴求帮助等。(3)对象在物质上或在精神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如获得各种奖励等。(4)对象对过错有悔悟之意时,这时的激励往往能使之增添前进的动力自信。(5)处于某种生理或心理困境时。如生病、家庭不幸、同学不和等。(6)对象触动旧情时。如进步时想及过去的落后,落后想及“当年勇”,犯新错时想及旧错……契机很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捕捉和利用最佳激励教育时机,使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