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8 17:05: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教育价值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第2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科学素质 探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新时期高中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内涵,其中有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我们除了强调对高中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进行培养外,更强调对高中生进行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因为生物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因素之一,是生物学科的科学素质的集中表现。那么,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是什么呢?生物科学素质应该包括高中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水平、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思想水平和行为品质。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生物科学素质是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把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方面,为高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质,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高中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知识掌握水平

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知识水平是衡量高中生生物科学水平的重要方面。高中生物知识板块在教育标准中有具体要求,以确保高中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作为高中生物科学教育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我们对高中生开展学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和重要教学目标,我们要详加解读,严格根据规定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能力水平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除了要实现一定的知识目标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这一生物科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科学素质,我们要对处在生物教育深化阶段的高中生展开细致入微的培养工作,具体可以从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能力。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来说,高中生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观察和实验是生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高中生通过能动的、客观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高中生观察能力直接关系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所以,我们要把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能力来培养。

2.培养高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高中生物是以生物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是高中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基础。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不仅要通过生物实验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和了解生物知识原理,更要通过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实现对生物知识的主动探究,提高高中生的能力。可见,生物实验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要制定严格的实验操作标准,鼓励高中生动手实验。

3.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思维能力。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思维参与,高中生的生物学习过程就是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高中生思维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高中生生物学习的实际效果。高中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锻炼思维能力。

4.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的自主性,让高中生自主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高中生学会学习。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是其重要品质,在当今信息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三、高中生物科学思想水平影响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来说,也要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科思想水平。因为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结论,是辩证唯物思想的重要体现,不是想当然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高中生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生物、认识生物,还要培养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让高中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生物科学品质

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是高中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加强培养。

1.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高中生精力充沛地学习的动力。我们要让高中生明白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4篇

 

摘要: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生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物学科教师的目标,发展途径是应用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教育实践和生活;增强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补充及拓展学生视野;关注生物前沿发展,并转化为教学素材;以研促教,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提高生物学科素养;深入学生群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师专业化   生物学观点  实验能力  生物前沿  学术研究 

 

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1]。

    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生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物学科教师的目标,也是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针对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现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应用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教育实践和生活。

生物学科教师专业化,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化,能够以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实际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在生物科学中,还包括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有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的思想方法,创造性

思维等。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实践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的教育实践和工作生活,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增强生物学科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体现了生命起源的物质性。C、H、O、N、P、S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糖类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应激性等一切生命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新陈代谢,都可给予物质基础上的解释,这反映了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贯彻唯物观点,建立科学发展观。比如对于生命的起源问题,能更进一步认清神创论或创世说的不科学性,为进化论的提出铺设了基垫。

贯彻唯物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态度。主观意识要适应客观环境,不脱离现实生活,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从实际情况出发,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构成各生物体的元素都可在非生物界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不同的细胞都有相似的结构组成,体现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

 以辩证统一观点,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全面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例如协同进化现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既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物和生物之间又在相互选择,共同反正,生存着的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以辩证统一观点,正确处理个体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在教师和学校之间,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限制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某些教学条件也会制约教师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使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大为提升,有利的教学环境和管理策略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作为教师个体,在充分利用学校各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发展作出贡献,使个人和学校得以和谐共进。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它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在教学实践中,能以发展的观点解释生命现象、看待生物科学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个体成长;在实际生活中,能认识到社会和生活环境处于发展变化中,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二、增强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补充及拓展学生视野

高中生物实验,是该学科内容组成的一部分,对了解学科基本知识、原理、现象、发展规律等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理论的分析和实际操作的科学性。除此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实验检验理论,以理论知识辅助实验的改进,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发展。 例如提取DNA,教材所用实验材料是鸡血,还有没有其它的材料可替代,或更理想的材料可选择?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的甄宗秋老师,改进了该实验[2]:利用成熟鲤鱼精巢作为实验材料。成熟鲤鱼精巢中存在大量细胞,其主要部分细胞核,含有丰富的DNA分子。通过对教材实验改进前后的对比,发现不仅减少实验成本和材料用量,更是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这样,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便可应用到其中。例如: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DNA粗提和分离实验时,用新鲜羊血代替鸡血

解析:羊为哺乳动物,血液中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NA含量极少。

而学生可能会问,那可用什么材料替代?以上的实验研究结果便提供了参考答案。

另外,还要能够会用实验,借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拓宽知识面,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比如,利用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的实验制作印有图象的叶片,方法是在暗处理后取一张底片放在叶上,叶底托一张黑纸,再用夹子将两块玻璃上下夹住叶片,使底片与叶片贴紧,阳光下晒3~4小时,其它步骤相同。最后,将此叶片晾干、压平,系上彩带就成为一张有像的树叶书签。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实践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经典实验的设计,而且还能助长兴趣,提高实验应用能力。

三、关注生物前沿发展,并转化为教学素材

生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前沿科学既是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发展、修正,也是学科探索精神的体现,它完善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增强了其实用价值,也激励着生物人不断进取、向上、敢于挑战和实践。

例如在免疫治疗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向学生介绍新兴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到低温只是使酶活性降低而不是丧失时,引用美国提出的人体冷冻技术,让学生从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就冷藏后的人还能不能复活进行讨论;我国神七问天带去的植物种子,在太空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的条件下,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从而获得新型品种,是诱变育种的一个重要实例。

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对知识的更新,意味着陈旧落后,祸害学生,没有对知识的补充,意味着停滞不前,耽误学生。发展中的教师应与发展着的学科息息相关,以学科的发展武装头脑,以学科的进步促进能力的提高,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以研促教,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学术研究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

作为发展中的教师,特别是自然学科的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抱有对周围事物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要知道,书中的“理”来自自然,书中的“例”也源自自然,学科的发展更是依赖于自然。要能够利用生物学科观点、规律解释身边现象,还要能够从身边小环境反衬学科理论,使之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学术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调查法。例如,在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带的几个学生的课题是:金中百年老树的调查。经过资料查找和对相关人士专访等,整理出来的调查报告不仅反映了金中校园百年老树的命运变迁,总结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对校园小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从另一侧面以小见大,映衬了潮汕地区百年老树的管理情况和受重视程度,进而为可行性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提出了提供了参考。

调查中还整理了部分植物的特征,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照片,这些都可补充教学素材库。

除此之外,还有实验法,能够围绕一个课题展开探索,提炼结论,对生物学科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大自然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它为学习者现出科学神秘的面纱,也引领好学者通往知识的殿堂,但前提是得先打开这本书,并通读它。走进课本,更要能走出课本,接受自然神圣的洗礼。

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学校这一小环境,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学生物教师要关注并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特点,要能为校园的规划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校园绿化,如何根据地域气候、土壤和建筑环境特点,种植旁道树和花圃草坪,生物学科教师对此要加强认识,并形成一定的见解,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又如生物园,是生物学科的第二课堂,也是教师发展、提高的重要园地。

六、深入学生群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很多人对教师职业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教书若干年,就是重复同一个内容、讲同一番话若干次。如果不在教学方法上求变,因材施教,那岂不成了教书机器。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还是回到学生群体。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知识水平都将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通过作业和测试分析,课堂提问和观察,谈话聊天等,也可以是学生疑问的解答,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学生的问题体现了其知识水平和认知障碍,另一方面也反映教师知识结构的盲点,或学科内容与现实的矛盾,或学科间的联系等。中学生物知识系统,尚不是很完善,基础知识和高等教育内容仍需进一步磨合,教师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整合和磨合;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能脱离现实,学科理论和生活生产实际要建立合理联系……教师虽然在教学工作中也在不断发现、积累和扩充,但毕竟能力和精力有限,能借助学生的参与,就好像延伸了一个个触角到社会、生活的很多角落,能由中得到启发,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也让教师了解自己,并得以不断提高。

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素养;综合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适时而教。例如必修Ⅲ人体体温的调节部分,有这样一个题目: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一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试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答案]A。而学生在实际中的认识是:发点烧,吃了药蒙上被子,出出汗就没事。这个问题如何解答?

这体现了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竟是个普遍存在的疑问。课堂上,我没有把我的看法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谈谈退烧的一些经验和经历,很多人都提到家长采用蒙被出汗的方式,而有的用酒精擦身,有一女生回想起不久前发烧,医生嘱咐不能穿太多衣服……结合查找资料的情况,发现:蒙上被子出汗是家长的做法,医生的建议是适当撤减衣被。高烧不退,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帮助散热,如果再加盖衣被,更不利于热量的散失了。而对于低烧且代谢未出现紊乱时适当加盖衣被,能促进出汗,加快散热,但高烧不退,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当出现高烧时,要注意情况的区别,不能盲目。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7(2005.5重印),95.

[2]生物学教学 2008(33).6,39-40.

第5篇

关键词:学法;生物学概念;生物科学史;总结

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可见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提高学习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自求得之”的目的。中学生物教学面临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这就促使并要求生物教师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利用“学法”这一杠杆,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生物学科如何渗透学法指导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说,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是对生物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就是对生物概念的学习。学生对概念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今后的创造性活动。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又叫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又称概念的适用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才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一些概括性高、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如果直接切入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然后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新概念。如无性生殖是一个概括性较高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概念,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无性生殖的概念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深刻。

二、重视相关生物科学史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科学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科学史教育.往往是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在《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首次提出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要求.反映出新课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重视。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而且它也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极好素材,从中可以领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科学史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科学史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对科学史实施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科学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想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让学生大胆地去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些光合作用发现史中重要的科学实验作为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串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小组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等,再与前人所得结论进行比较。通过对这段科学史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究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牢固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依据资料作出科学结论。

三、灵活应用图表,指导学生善于总结

生物这门学科与其他的理科相比,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支离破碎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从整体上或实质上把握具体知识,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读书要从“从薄到厚”到“从厚到薄”,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精于总结。

第6篇

摘 要: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现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在生物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 强化实验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一门实验性学科。现如今初高中生物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地位: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很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学科就是文科,就是靠死记硬背,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学生不愿意学。在这种境况下,我个人觉得生物老师要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入手,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此我个人提出几点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好学的观点:

一、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这一门学科,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生物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跟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书本上的知识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生物原理生物知识,同是又能够利用学习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物钟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或者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从中可以培养他们对生物的热爱,让他们喜欢上生物。比如说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蛋白质》这节内容时,利用三鹿奶粉事件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蛋白质对生物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讲解脂肪的功能时以胖子和瘦子谁更怕热?杀鸡杀鸭时能够看到鸡鸭的内脏器官外包裹一层脂肪,从生活实际来理解脂肪的功能。不但联系实际生活便于理解而且使得学生思维活跃,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 注重学科间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高中理科采用分科教学,在教学中一贯以来都是将学科知识划分,虽然这样能促进人们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但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反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了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对学科知识间的连接理解贯通,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物质鉴定试验中,还原糖利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要求A液氢氧化钠和B液硫酸铜先混合之后再用于还原糖鉴定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一点在化学上就是直接用新制氢氧化铜于还原糖反应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局限于分割后的条块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在教学中中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够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时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这样学生才会更喜欢生物,更乐于学习生物。比如说刚提到的关于还原糖鉴定试验可以将其化学反应原理讲明,就是用新制氢氧化铜鉴定还原糖的醛基。便于学生还原糖鉴定及蛋白质鉴定的区别。在比如说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有关色素的吸收光谱,温室栽培蔬菜用什么颜色的玻璃做顶棚产量更高。这些都涉及到物理中光的色散,物理的颜色等。都可用来启发学生回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同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将课本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的时代,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高新技术都是与生物知识息息相关,比如基因工程培养工程菌进行生物制药、克隆技术培养器官移植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高中生物知识换换相扣,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就是为候命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等都打下了伏笔。生物学科前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尤为的重要。例如李良老师在《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教学》一文中运用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建构的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的“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1]

〖XC傅媛琳1.TIF〗〖TS(〗 〖HT7.H〗

运用概念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帮助学生整理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对不容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让零散的知识体系化。同是也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是能够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在简单有效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五、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生物学科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必修一中的细胞呼吸、光 合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二中的减数分裂,这些内容都是大部分学生反映说比较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内容,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单纯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起来掌握起来都很费解,学生解答问题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学习这一部分抽象晦涩的知识时我都采用一些动画和视频的模拟细胞的呼吸、光合作用,在讲解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结合动画演示和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机会,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的展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贯通。

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所以很多东西都与生活实际相关,相关的素材、图片等都很多。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动画等等,课堂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大收获。这样从根本上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学生物,也愿意花时间自主的学习生物。

当然,要让学生乐学,好学,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作为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了,他们的才会自主的学习,乐于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第7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素养;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50-01

新课程改革至今,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有效复习,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就生物学科,谈一下高三生物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1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要落到实处,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融会贯通。高三生物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和考纲,要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针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目标入手:

1.1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3 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1.4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2 穿珠结网,构建网络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

2.1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三生物复习时,更容易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因为高三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凌乱的、分散的,而此时若引导学生抓住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复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2.2 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就生物本身的复习而言,先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之后再整合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专题复习。

(1)按知识分专题--体系专题,利用知识辐射法和概念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按实验分专题--实验专题,如: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

(3)按题型分专题--题型专题,如:曲线坐标和图形图表能力的培养,遗传规律题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按热点分专题--热点专题,如:基因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自如。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3 调整心态,激发潜能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三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这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1)学习动机更加现实。 高三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及其储备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主动去学习。

第8篇

一、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长期来高中生物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多数是封闭式的,实验是验证式的,学习评价更是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生物学习活动的形式单一、解决问题的思维不开放等问题存在。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的多样化与知识内容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朝着改变学生的封闭式学习方式,突出能力培养、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授以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要求进行改变,教学评价着力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创造性思维或创新学习能力上。为此,以创新思维活动为主的学习,也就是创新学习成为了高中生物学习的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生物学习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创新学习之中,必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表明,高中生物学习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主要有:

1.信息的收集策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收集和处理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的信息,要能从中不断补充丰富完善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结构。例如教师让学生在课外多注意博览群书,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就能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得到重要的延伸,使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物学习的资料、获取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成为生活和生物学习的真正主人,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培养起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2.学会学习的策略。新课程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举一反三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的有心人。

3.学会主动思维的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了明确目的性、指向性,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举一反三,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也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是学生终身学习受益的需要。

4.问题适度的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让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学习问题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指导的重要要求。研究认为:问题适度的策略要求学习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变换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要有启发性。教师要通过思路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导出思维的结果。

5.重视实验教学的策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是让学生形象地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了解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断探究兴趣的重要途径。有教师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程序为以下六个方面:

三、高中生物创新学习指导要求教师着力于创新教学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评价。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学目标中将学习掌握的层次划分为:记忆、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其中掌握细分为应用、分析及综合三个层次,记忆,理解为层次的中、低级水平,应用为较高级水平,分析及综合为高级水平。对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指导,必须按创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挥水平、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验教学学习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不同次层进行学习的评价,并创新生物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创新教学。研究表明,生物创新教学包括教会学生的五个方面:“教会收集处理信息、教会理论联系实际、教会思考生物问题、教会研究生物问题、教会记笔记”和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言”、学会“忆”、学会“思”、学会“练”、学会“纠”、学会“研”。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的“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培养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高中生物创新学习要实现生物学科教学的现代化

第9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

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