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12-02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向,不仅带来了传媒业态和传播格局的巨大变革,对于为传媒业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也提出了全新挑战。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媒介融合的发展,适应传媒业态的变革,新闻实践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一、媒介融合驱动传媒变革及新闻实践教学的转型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所谓“融合”,就是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边界渐趋模糊和融合,来自不同渠道、介质的信息产品,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承载于一个统一数字平台[1]。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介融合以不可逆转之势推进,驱动了我国传媒业态的巨大变革。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各类新闻APP不断亮相;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大势所趋,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数据广泛应用,数据被深度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新的传媒业态不断呈现,给为传媒业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提出了不少挑战。

业界对“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至少提出了这样几种重要的能力:对多介质数字化内容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新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对内容定制、渠道的个性化再造能力[2]。张志安教授也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要跳出面向媒体、面向行业的旧格局,转向面向公共传播业、面向更加社会需求的新视野。[3]”由此可见,媒介的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跨媒介的信息整合及实践运用能力,具备专业性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具有多元化知识体系、有极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新闻学的应用性更多体现在实践教学层面,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地方院校在新闻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转变其原有新闻实践教学体系刻不容缓。

二、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办时间往往不长,加上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地域媒体发展形态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其新闻教育、尤其是新闻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

1.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备理论根基,又具备实战经验,能够很好指导学生实践。而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办时间往往不长,开办之初的教师大多是从文学专业转战而来,其后引进的老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学历结构虽然得到了提高,却缺少媒体的实战经验,从而造成在实践教学中仅能做理论层面的指导,真正教导学生动手实践尚有所欠缺。

2.实践教学在整个新闻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

对于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而言,新闻实践教学应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现实情况则不然。一方面在于单门应用性课程中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低,往往总课时为48课时的课程中,理论课时达32课时,而实践课时为16课时,实践课时仅为理论课时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课时更是远远高于实践课时。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尚恒志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该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后,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已经达到了30%~40%[4]。可见,即使在颇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都偏低,更遑论其他地方院校了。

3.实验设备不足且跟不上业界更新的速度

地方院校大多偏安一隅,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导致实验设备的购置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以笔者所在黄冈师范学院为例,该校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于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近年来更通过多途径加大实验设备的添置工作,但仍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2~3名甚至更多同学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学校实验设备跟不上业界更新速度,这就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会出现学不致用的情形。

4.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行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在目前的地方院校中,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能得到改变,实践教学形式极为单一。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多以小学期见习和专业实习来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操作相当有限,很多课程的实践到最后都变成交一部视频短片即可,重复性极高。且实践往往很难走出校园。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不仅缺少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思考,也不能适应融合媒介时代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院校应发掘自身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建立新闻实践教学体系

融合媒介时代也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下,新媒体在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较为宽松,目光不局限于“985”“211”等重点高校。某新媒体近三年来的招聘统计数据显示,该媒体招聘的毕业生中,二本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85”“211”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人数的1.3~2倍[5]。地方院校应抓住机遇,在其新闻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应努力挖掘自身优势,构建适应融合媒介需求的新闻实践教学体系。

1.立足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为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趋势,各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开始布局新媒体,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往往效果一般。由此可见,新媒体运营人才极为缺失,这恰好能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实践平台。

地方院校可以设法与社会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达成校企合作的协议,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投入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实现合作共赢。

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新闻教育从来离不开实践,真正的实践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简单模拟,也不是学生社团的自我锻炼[6]。鉴于此,新闻实践教学要改变现下单一的形式,就应该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首先,针对各门具体的课程,教师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基础性实验再到提高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一层一层打牢学生的基础。第二,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将校报、校广播台、校微信公众号等当做专门媒体进行运作。第三,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将课堂实践以及校内媒体实践的作品上传到各种新媒体平台,或由学生直接运营公众号展现其实践成果,接受社会效果的检验。

3.鼓励青年教师到媒体挂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有了教师好的“教”才有学生有效地“学”。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兼修的“双师型”教师。

地方院校受限于地域和财力的限制,较少有机会从优势媒体聘请经验丰富的媒介人士来校教学,但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到优势媒体挂职锻炼。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多为硕士、博士毕业,自身理论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到媒体的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弥补其实战经验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教师真实走进媒体一线,更好感受媒体融合的新形态,对未来的新闻实践教学将是弥足珍贵的补充。

4.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技术发展的对接

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及快速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屡获数据新闻报道作品大奖的黄志敏就指出,好的数据新闻报道作品的呈现需要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这个团队必须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等多种能力,而这不是新闻学单个专业可以解决的,它还涉及到计算机编程以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新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亟待优化,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与其他专业联合教学,增加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技术发展的真正对接。

总之,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要重塑其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则应从其实践教学的转型发展开始,改变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融媒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常.融媒时代新闻教育改革的“加减乘除法”:来自地方院校的实践和构想[J].东南传播,2016(6).

[2] 陈丽菲.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新趋势探讨[J].新闻记者,2015(10).

[3]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4] 传馨.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新发展――访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尚恒志教授[J].今传媒,2015(12).

第2篇

论文摘要: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论文关键词 新建地方院校 法学教育 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导航 1、首页2、理论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着,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着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三)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5-02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悟世界的多姿多彩、用母语去表述自己想法的一个学科。小学生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语文学习在此时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园地教学可以将小学生的理论点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牢记的要点实在不胜枚举,老师在讲授学习园地中的知识以前,要从单元教学中提炼知识精华,并规整和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去揣摩教材的精髓,让学习园地中的知识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发挥学习园地的功能。

一、语文园地教学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觉大部分小学生对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园地有着极强的探索欲。语文园地这个教学环节既能够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温习,又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单元教学的内容,协助小学生提升听说读写的技能。

(一)单元要点回溯

语文园地这个教学环节能够对单元要点进行回溯。要点回溯,可以让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中找到自身的缺陷,从而让自身的知识储备更为充足。要点回溯既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的印象。与此同时,单元要点回溯又可以让本单元与下一单元无缝衔接,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不容忽视。所以,语文园地对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的养成来说极为关键。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园地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内,不但需要学生透过“观察”来学习语文学识,并且要通过“读”、“写”、“说”三个技能对本单元的知识实施拓展。

语文园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异彩纷呈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学习园地中,不单单有枯燥的字词句,还能够通过图片、人物肖像等来“抚平”学生心中的焦躁情绪,引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

(三)培育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较强。在语文园地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表述自己的需求、念诵经典片段、记录下心中所想;而培育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相辉映。而且,语文园地在完善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还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语文园地的教学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有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枯燥的词句变成异彩纷呈的图片、艺术字,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色是相吻合的。将语文园地教学以多媒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讲又是一种创举。语文园地本来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索欲,而此前提下的多媒体语文园地教学更为丰满、缤纷,能够寓教于乐,因此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二)师生互动

当代教学业已摆脱硬性灌输模式的影响,当代语文教学中,更关注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互动能够引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被这种热烈的气氛吸引,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在学习园地中,学生不会再像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那么拘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老师在其中还能够协助学生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角色互换

大部分学生在常规的课堂上不能表现自身真实的看法,在课堂上显得怯懦。角色互换是说:老师和学生的换位教学。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能够让学生想老师所想,又可以让学生的胆子变得更大;让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随和的,而并非高高在上的。而且,老师能以学生的视角来对学生遭遇的难题进行化解。

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学生的职责感,学习园地中应多布置角色互换卡牌等等。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中的语文园地教学,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能够让语文课程更为吸引人,也能够提升每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夏骏,吴雪芬.走“简约”之路 让“积累”更有效――小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教学初探[J].小学时代:教师,2012,(1):44-45.

[2]赵勤燕.让语文学习更加整合――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探索[J].华章,2012,(10):261.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改革;时展趋势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的基础构造而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更深层的语文知识做好扎实铺垫;其特点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个宽广的语文知识世界,不断提升学生探索语文文学奥妙的兴趣与能力。尤其在新课改施行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上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对知识的基本传授,而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设计具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建构具有阶段性成长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好动、活泼可爱,似乎具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完的想象力,根据他们如此的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采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

我认为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与新鲜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2]。从教师层面说,一方面拓展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在前期备课阶段将时代特色与新生潮流有机结合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尽可能的不让孩子们与现代化社会脱节;另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下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体制重点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他们易于吸收、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他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的热爱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式、强迫式的学习。

而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是不容易;心理需要是因为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其次,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存在无法适应时展趋势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现代的孩子成熟的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通过大胆创新建构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对孩子们积极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这里以识字课程“画家乡”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体是老师讲生字写在黑板上,并以书本上的简短课文为铺垫,为同学们传授生字的写法、意思与特点等。但是为了构建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任务:“同学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那么在你们的脑中,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画一幅家乡画,明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做展示,看看谁画的家乡最美丽。”孩子们天真烂漫,比起认字他们更喜欢画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孩子们在画家乡时,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让他们学到课程中的生字,还会培养他们画图、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画树、花、房子、池塘,有的学生可能画出了太空、飞船甚至外星人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课标要求的生字、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敢想、敢做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再如,在语文园地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简单的“助人为乐”即兴朗诵比赛,让孩子们谈一谈助人为乐的意义或者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迹等等。这样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既调动了他们的课堂热情,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充实度。或者教师也可以将这个环节设置成“助人为乐”讨论会,改变课堂固守的“排排座”形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且鼓励他们勇敢的各抒己见。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宗旨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第一是重视人的重要性;第二是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第三是让教师成为辅助学生的有效助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然而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3]。因此,现在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无限蔓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同伴、老师对自己的包容与关爱。

例如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学空间,通过课本的部分提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或者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当教师为学生打好汉语拼音、认字等环节的基础后,小学语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由式与放任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烂漫天性、活跃思维为主,而不是给学生建造一个固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框架,限制他们的思想扩宽与天性发展。

结语:根据学生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开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运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手段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从而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目标;凭借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阳光友爱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九年义务教育下的校园基础教育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厚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第5篇

一、整合各栏目,求得整体效应

由于“语文天地”里的几大栏目之间相对独立,所以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无缝对接就有很大难度了。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两种整合思路。一是围绕单元专题加以整合。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语文天地里不少的栏目之间都会围绕着单元专题直接间接的相互贯通。鉴于此,在语文天地教学时就可以紧紧围绕单元的专题对教材加以重组,体现出教材的整体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至于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以求得

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灵活地加以

创设。

三、注重规律的探索

“语文园地”的一大亮点就是包含了回顾和拓展,同时重视课外的拓展,又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语文园地”的教学不能只是“就题解题”,而是要达到让学生通过解一道题掌握一类方法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于练习材料中蕴含的一些规律性信息加以提示,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决不能局限于一道题的解答。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由特别到一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加强实践提升效果

任何学习都不只是课堂和课本而已,语文也不例外。语文是源于生活的,语文的学习自然不能离开生活而进行。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下工夫拓宽语文学习途径。而一旦拓宽了途径,学生就能不断感受到新的刺激,获得新动力。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偏颇

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是语文学科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尽管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准定位而结束,但“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得到了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认同。特别要注意纠正小学语文教学仅仅对工具性重视,忽视人文性显著的效果。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很多的层次、段落的分析和字、词、句、段、篇等的训练,老师的课堂讲解沉闷乏味,学生学习也饶有兴趣。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更注重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在课堂中总是能看到老师指导学生分段阅读、反复讨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谈感受。其结果是,整堂课的时间,学生只是浅显的明白了文本的微言大义和主要内容,然而作小学语文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却十分少有。

2.片面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很多语言的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语感能力,所以我们拒绝零碎的讲解、分析以及大量的机械式的训练,主张“每个时期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默读和朗读。”“部分诗文还规定学生要诵读,有助于培养、体验、积累语感”。因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读中体验、读中理解也渐渐是广大的教师的共识。

但是冷静地反思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只能深表遗憾,因为很多课还是以分析为主要。以往是逐段或逐句只提问不朗读,如今却是一边朗读一边提问。一边朗读一边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依然只是鉴于文章的内容的本身,没有较大的可供思考的价值。表面上是书声琅琅,但实际上以为什么而读书,怎样读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所以也不会通过朗读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教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之外,诵读、默读、朗读也确实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

3.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激励性,通过合理、有效公平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逐渐被很多教师认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能看到教师对学生投以赞美的目光,能听到教师的赞美言辞。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有着很多的问题。如:单一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只在口头上奖励“你真聪明!”“你的回答太好了!”等层次较浅的评价,或者采用小奖品、小红花暂时性的激励学生,可以造成学生有效的对更深层次的学习的思考的方法的缺失。此外,还要评价的结果不公平、随意评价、没有确定的评价目标。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写字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还必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给以重视,让学生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2)要正确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规律:一是人文性突出―语文课程中人文含义对学生精神思想领域的影响十分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具有多元性。这就需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二是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很多,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倡导语文学习的多样化和主体化。

(4)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主要操作“切入点”为多读书、少做题,积累感悟,品味熏陶;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等。

(5)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由过去追求片面的短期的效应,转到现在的重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标教材中,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还是“语文园地”或“语文天地”;也无论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读书思考,还是引导发现、交流、展示,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出发,或以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或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显得十分生动、亲切、自然,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设计了引导学生“读、比、写、说、填、连”等图标;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以“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猜”、“我的发现”等形式设计训练题)。

三、总结

老师们,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践行者、新课标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都应该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出发,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用新课程目标规范教学,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正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中推进课改、深化课标,让语文教育永葆生机,为提高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关芬.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3期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3]方炜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应对策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9期

第7篇

2019年11月19号,我参加了由王瑞荣老师组织的坊子区小学语文单元主体教学研讨会议。这次主题研讨中老师方法新颖,独具特色,使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更使我们眼前一亮,顿感豁然开朗,为我们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指引了方向。本次会议内容为:单元主体课堂教学观摩、单元主体教学点评报告、单元整体备课分享、单元整体备课点评报告、习作单元教学报告。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专题讲座与课堂展示研讨,使我明白了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有如下优势:

1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就像徐万东老师说的,单元整体教学它看到的不是一课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我们不仅要读教材还要读学生。

第8篇

小学语文科目的课程内容基本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课程主要是以满足未来公民的小学语言和文字基础水平,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相应和必要的准备。选修课程的内容一般只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自我方向的发展,为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小学语文的内容范围涵盖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文言园地等文化和语言内容。科目课程包括自然景观、阅读与观察、古今中外童话故事、动物世界奇观、世界及中国文化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经历、国家科研成果等。文化内容也是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学习不单独篇幅设置,而是浸透于每个单元及每篇文章的学习中,大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自我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主要以创新教育为主,结合语文基础课程内容学习,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从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并体现教学效力。创新教育大致分为四点:更新观念,角色变化;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挖掘素材,激励创新;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1、更新观念,角色变换。创新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从课型设置,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角度着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并与非智力因素相协调配合发展。针对语文教材的文章特点,内容范围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并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教育的角色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并变化角色,重新确立目标。既要变“一言课堂”为“群言课堂”。即传统的教师一人独角戏,教与学分离,填鸭式灌输转变为启发式,诱发式教学方法,变单项传输为双向或者互换交流,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时并保持课堂气氛活跃。又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教育教学在基本课程内容学习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2、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融洽、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育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是教学生如何主动去自我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虑多问多讨论,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挖掘素材,激励创新。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思维、德育、美育等创新因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凭借课文,紧扣语文,挖掘创新因素。譬如教学课文《司马光砸缸》,教育教学不仅要挖掘创新因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特殊时间救人的关键不仅要有勇气和胆量而且要有谋略,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从而引发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创新实践。

第9篇

做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日后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可以顺畅地进行沟通和社交,并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基于此,对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方法分析

一、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提升口语交际的基础,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语感,在扩充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深入学习口语技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合理的利用阅读课堂增强口语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字词间组成的结构顺序,自然而然地累积词汇量,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听、说、写的语文能力。首先,以《秋天的图画》作为阅读教学教材,文章利用轻松欢快的词句描写秋天景象。语文教师通过导读带领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诵,领会文中对秋天喜爱的表达。其次,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体会文中的赞美之情,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文章喜爱秋天与赞美秋天的情感,把握字词的运用,最后分组自读,布置课后作业———读书笔记,让学生能够抒发心中感受。通过以上阅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地阅读能力后,再利用教材中的练习教材进行扩展口语交际教学。以《我选我》作为扩展口语教学教材为例,教师通过板书课题,利用文章阅读结构,采用从齐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引读第四自然段再到重点齐读第五自然段的分步阅读形式,体验文章勇于表现自我的手法,训练学生适当的用口语形式表达自我思想,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通过多次阅读课本加深理解文章的组成结构,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充实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二、合理利用教材,制定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

语文是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阶级拥有文化品味的过程,培植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在口语实际教学中,要合理的利用教材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九年一贯教学方针,在课程总目标的方针下按初级1~2年级、中级3~4年级、加强5~6年级、巩固7~9年级四个阶段制定阶段目标。每个阶段目标相互联系,融入思维训练,进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整体性和达成目标教学,促进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初级阶段1~2年级语文教学。首先,教学普通话,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标准的使用普通话,养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其次,语文教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课本知识,在愉悦的讲故事环境下让小学生简要讲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到读书写字小到动物植物等,一方面,训练小学生与人交谈时的态度;另一方面,培养口语表达的信心,激发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中级阶段3~4年级语文教学。此时的口语教学要求小学生具备讲诉、倾听的能力,并能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桂林山水》教材为例,经过学生仔细品味词句,对图文描绘中的桂林山水景色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可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如问题:(1)文章中是如何评价桂林山水景色的?(2)作者是以怎样的手法描写漓江水、桂林山?(3)那么在桂林山水映衬下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依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探讨描述,通过口语表达抒发心中对祖国大好河山壮丽景色的赞叹,在此过程中亦能加强学生倾听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能力后,加强阶段5~6年级以及巩固阶段7~9年级的口语教学则要注重学生语言的运用,指导学生文明用语,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对象交流时能够得体的表述观点,不断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改进教学模式,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体系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成功的教学课堂是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为前提。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进而转变教学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增设互动式课堂,增加学生思维活跃度。例如,以语文学习园地中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续讲故事》《猜谜游戏》《奇妙的动物世界》《渔夫的故事》等互动性较强的口语交际读物开展口语实践教学。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养,产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从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深刻感受。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下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满足学生想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同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时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多方实践,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促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全面发展,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良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速读,2016,(03):3-5.

[2]张俊江.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师,2015,(27):2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