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石油的化学性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石油的化学性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石油的化学性质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策略

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不断的发展的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在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扩充学生化学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推进化学学科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长久以来,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而长期以来,虽然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给予了不少重视,但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实验仪器、药品,以及相关配套教学设施的购置和维护,增加实验课堂比例。这些工作的确在推动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背景的转变,高中化学实验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硬件设备的采购,其教学理念、方法、模式都需要进行变革,才能更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中,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影响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1]。本文拟通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旨在结合课堂组织形式内涵,从课堂形式、内涵、模式等诸多角度优化课堂组织形式,为进一步推进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有效性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策略

2.1明确学生预习要求,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教师都会告诉学生,下节课上某某实验,同学们看看哪一部分内容,预习一下。有的教师甚至都不会说这些,只会告诉学生下节课做什么实验。实际上,学生进行预习,对于实验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大致上了解实验的主旨是什么,有哪些步骤,达到什么目的。而且,不仅学生有预习,教师还要为学生预习提供更为明确的要求,要告诉学生,通过预习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使预习更加具有目的性,才能在实验过程中避免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对此,新时期,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预习中,教师要求须认真完成实验指导书中的预习要求和预习思考题。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明确本次实验中要用的试剂和仪器、实验的条件和操作步骤,查询相关化学试剂的物性和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实验过程或步骤可以用框图或箭头符号表示。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反应方程式、仪器装置图和实验操作步骤等。

2.2 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讲解指导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都是教师在黑板上体现写好实验目的、意义、用哪些仪器设备,然后给学生简单讲讲过程,学生就开始做了。这时候教师一般都是到休息室休息,或者是巡视一下,有没有操作不当的,认为学生开始实验了,自己也就没什么事了。实际上,学生实验进展的顺利与否,与教师讲解的到位与否,与整个过程指导效率高低都有密切关系。为此,在新时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在每次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前,指导教师先总结前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讲评前次实验的实验报告。然后讲解实验难点和注意事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实验现象有关的一些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2]。要求学生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到的实验数据。学生实验结束后经教师检查并签名,实验及其原始记录才有效。

2.3 转变实验教学目标,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基本上都是一种验证性的过程。即,根据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程序,将实验过程做一遍,重现某个实验结果,验证一下即可。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背景也发生了转变,现在的时代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创新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验证获取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要通过给学生加入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动手动脑,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在每个实验中都适当的根据学生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现状,进行延伸和调整,使每个实验中,都能有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一部分[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纠正学生实验中错误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2.4 完善课堂进程,科学评价实验报告

一般来说,化学实验课程结束以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的实验报告形式在统一发放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报告,由实验指导教师批改。并且,批改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去批改,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回旋的余地。实际上,实验报告,一方面反应的是学生这次实验的结果如何,还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教师需要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态度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测评,真实的反应学生通过做实验所取得的成果。比如,如何通过实验报告撰写形式的重组,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何能够通过实验报告更好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新型师生、生生关系建立,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4]。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优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教师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得到持续的优化和发展,才能进一步为促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提供更为坚实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 春,郑胜文,谢 岑. 高中化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模式构建[J]. 化学教学,2006(4).

[2] 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高中学生化学探究能力―《金属与水反应》教学设计[EB/OL].

第2篇

1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中职学校规模的扩大,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有的学校为了吸纳学生,甚至不用参加考试直接进入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正常教学的效果较差。同时,有的中职学校的化学实验器材比较陈旧,存在较多问题。但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人才,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实际的高效途径,显得尤其重要。

2 提升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化学实验教师应该作为一名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索实验刺激试验。例如,具体的实验中,首先不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设定学生实验的目标;为学生们提供了药品、实验仪器等,根据教师的要求,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和数据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验方案编写自己的计划并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详细记录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结束后,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如果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完成实验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二氧化氮的性质实验中,学生们首先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氮氧化物和一氧化氮化学性质不同吗?第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谁更稳定?根据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答案。在实验中,学生们开始运用大脑发散思维,改被动为主动,这样在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做实验的热情。这样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2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况、视听和许多演示的步骤和方法,抽象概念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在稀释硫酸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硫酸和水的混合物容易溅,一旦溅在人的身体上会造成伤害。如果实验前应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实验中应注意的细节就可以避免伤害的发生。同时以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是观察和探索。掌握理论知识大多是基于观察和探索获得大量感性材料。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渴望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表面抓住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例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对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没有观察、调查就没有科学发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故事,比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的故事。居里夫人在放射性铀元素的研究发现铀矿的放射性要比铀化合物的净化放射性高。然后在净化的预测必须有一个新的元素,比铀放射性铀石强。为此,居里夫人花了4年时间,在8吨的沥青铀矿得到0.1克的新元素和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是镭元素,居里夫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要善于观察并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2.4 改善评估实验报告的速度和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使用工具,如电脑,纠正改善评估实验报告的速度和质量,评估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优点和缺点,直接证明了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了实验报告,但是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不够认真,有的错误就有可能被忽略,会对学生继续学习带来危害。但是,有时候实验报告计算量很大,特别是分析化学实验,由于每个学生操作有差异,所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各不相同。每批改一份实验报告,教师都要做一次从头到尾的计算,计算量非常大。如果教师用计算器核对学生计算结果的对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何解决呢?笔者就利用excel表格,把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各个分析化学实验的各种数据的记录表、实验结果、有效数字应保留的位数、实验操作得分、精密度得分、准确度得分等各种数据的计算公式通通编入excel表格。等学生做完相应的实验,立即把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中的excel表格,电脑就自动计算出各种数据。批改作业时,只要把学生的实验报告与笔者的电脑自动计算的结果对照,就可快速批改实验报告。既准确、高效,又省时。这样,就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第3篇

针对上述现状,为有效改善数学概念教学,笔者带领的团队将“微课题研学”模式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之中. 于概念联系、概念辨析、概念拓展和概念运用中开展话题式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准掌握概念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概念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下面笔者以例行文,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 于概念联系中研学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 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的广泛性和良好的系统性,在概念研学中突出概念间的联系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概念通过内在联系形成有效的概念网络;而概念网络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新概念的有效内化,而且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也是十分有益的.

【研学案例1】函数概念研学

高中阶段用集合与对应语言表征函数的概念并引入了抽象符号f(x),完成了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嬗变,使之比初中“变量说”更具一般性,但两者的本质一致. 函数概念的核心——“对应关系”更是架构起两个非空数集间A,B元素联系的桥梁. 非空数集A,B及其对应关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整体,这个整体构成了函数的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函数概念研学重点为:让学生通过研究具体的函数实例,感受在两个数集A,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获得函数概念;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与“对应说”的异同,进一步体会“变量说”表征函数的优越性.

话题1: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函数”,请你举几个函数的例子.

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变量说”. 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容易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此时,教师追问:“函数关系都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吗?”以此开阔学生思路.

话题2:教师举例.

(1)图1是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说明其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

(2)图2是某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射击序号与中靶环数的对应表. 环数是序号的函数吗? 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果第4次射击脱靶,还是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上述例子吗?

话题4: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吗?

话题5: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和“对应说”的异同,体会其本质的一致性(联系)和“对应说”的优越性.

话题6:引导学生有效甄别:(1) f(x)=3,x∈R和D(x)=1,x为有理数,0,x为无理数,都是函数吗?你的理由是什么?(2) f(x)=x, x∈{0,1}与g(x)=x2, x∈{0,1}是否为同一函数?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建立概念间联系的过程. 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只有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才能生成和发展,才能有效纳入概念系统. 概念间的联系也包含着数学方法,它能使人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 概念研学中注重形成概念联系,利用丰富、牢固、准确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这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 于概念辨析中研学

学生理解概念定义的逻辑意义时常经历两个过程:一是知晓表达定义的语法与词义,二是把词义与认知结构中已知要领建立联系,把个别孤立的词义综合起来加以表征以获得概念的整体意义. 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而无关特征越多,则概念学习越难. 通过实例或观察材料形成概念的“毛坯”之后,接下来便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抽象化、形式化来掌握概念的内涵,廓清概念的外延. 这是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过程的核心.

【研学案例2】周期函数概念研学

教材是在三角函数y=sinx,y=cosx的基础上引入周期函数的概念. 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从直观上建立周期函数的概念,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周期函数就是三角函数的错误结论,因此仅仅依靠定义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周期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实施周期性概念研学时,笔者通过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促使学生认识深化.

在给出周期函数定义后,笔者设计系列话题让学生讨论研学.

话题1:函数f(x)=sinx,x∈[-2π,4π]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2:函数f(x)=c,x∈R(c为常数)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函数f(x)=[x],x∈R是周期函数吗?如果是,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

话题4:函数f(x)=(x-2k)2,x∈[2k-1,2k+1](k∈Z)是周期函数吗?你能从定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吗?

话题5:函数f(x)=sinx,x∈R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因此,概念研学时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廓清概念的外延,把握概念的内涵,促进概念学习的活动思维深化.

三、于概念拓展中研学

概念拓展是指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关键词等手段将概念进行同层级的适度迁移,衍生出新的概念. 其价值在于深化对已有概念的理解,使概念产生更多的信息,形成与已有概念相关的更丰富的链接,并形成更多与其他知识网络相联系的结点,形成在更多情况下问题激活概念连接网络的机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

【研学案例3】圆锥曲线概念拓展

高中教材中的圆锥曲线的概念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从关键词的改变衍生出一系列概念(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因此,在完成圆锥曲线概念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再次拓展,还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概念. 笔者引导实验班学生开展了以下话题的研学.

话题1:教材中探讨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和、差是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那么到两个定点距离的比值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怎么样?

学生研究发现当比值为1时轨迹是一条直线,即两定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当比值不为1时轨迹是一个圆,即阿波罗尼斯圆.

话题2:到两个定点距离的积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又将怎样?这样的曲线有什么性质?

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图象是“8字形”(图3)或“花生形”(图4)等形状的曲线.

话题3:我们已经学习了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问题,如果是“和”为定值呢?差或积是定值,情形又将如何?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对部分智力优异的学生来说,现有教材中给出的探究问题的探索力度显然不够. 选择适合他们探究的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事情. 相对于解决问题,恰当、适时地提出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

四、 于概念运用中研学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 能灵活运用概念解题是掌握概念的标志. 运用概念解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感悟并掌握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研学案例4】三角函数概念运用

话题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函数是匀速旋转这个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的本质表现(图5). x=cosα,y=sinα是单位圆的自然的动态(解析)描述(图6). cosα,sinα的几何意义各是什么?(有向线段OM,MP的数量)

话题2:一半径为3m的水轮如图7所示,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2m. 已知水轮每分钟逆时针转动4圈,如果当水轮上点P从水中浮现时(图中点P0)开始计时.

(1)将点P距离水面的高度z(m)表示为时间t(s)的函数;

(2)点P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大约要多长时间?

话题3:如图8,摩天轮的半径为40m,点O距地面的高度为50m,摩天轮做匀速转动,每3min转一圈,摩天轮上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试确定在时刻t(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在摩天轮转动的一圈内,有多长时间点P距离地面超过70m?

话题4:如果话题3中在摩天轮的右侧距O点70m处有一堵墙,你能确定在时刻t(min)时点P与墙面间的距离吗?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后作业 有效尝试

一、当前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大,作业质量不高。

目前,由于一些高中化学教育者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总认为只有采用“题海战术”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做题训练中掌握化学技巧。因此教育者在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以后,还会为高中生布置超多数量的课后习题,占用学生大量课后时间。长此以往,这种疲劳式训练不仅影响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削弱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作业内容设置缺少针对性。

如今,绝大多数教育者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课前备课与课上教学中,针对课后作业布置环节一般都是运用教学资料、辅导手册及习题练习册等。然而,由于很多习题簿与练习册中的内容都与教育者的授课重点不匹配,因此教育者通常只是象征性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极度缺乏针对性。

(三)作业内容没有层次性。

由于受到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及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然而,绝大多数化学教育者布置课后作业时都非常缺乏层次性,让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不到难度,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丧失积极性,无法将课后作业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

(一)布置综合性作业。

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的那些课后习题存在比较明显的主观性,并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分难度等级。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分层次、分梯度地布置课后作业。如教授完氮族元素以后,教育者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在认真学习了本堂课化学知识以后,各位同学对氮元素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氮气、氨气、氧化亚氮、二氧化氮、硝酸是氮元素家族中的核心成员,它们之间能够实现随意转化。第一题:请各位同学结合课堂内容对这些元素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介绍;第二题,请各位同学将能够标识氮气和氮元素几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表示出来,并得出化学方程式;第三题,请各位同学列举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氮元素,并运用互联网搜集一些资料。上文介绍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布置对比性作业。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教材中存在很多相互关联却有本质区别的知识概念,教育者可以将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重点放置到课后作业当中,引导学生采用分析、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掌握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方法。比较常见的对比性课后作业包括离子键与共价键、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元素与核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与电离及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等等。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这些对比类的课后作业,就要帮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笔记整理习惯,针对两种不同概念展开详细比对与分析,在现有基础之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延伸并总结出规律。长此以往,通过这类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布置实践性作业。

对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之上更加熟练地应用化学知识,还能够教给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将教材中的“死知识”活用到生活当中。例如,某城市中的自来水厂一直使用的都是明矾净水,由于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水库中的存水数量已经难以支持市民的用水需求了,不得不开始尝试使用水质稍差一些的二道河水,在此种情况下,水厂如果不能够将矾的用量控制好,那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再如,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关蛋白质的小知识,去超市当中拍摄一些内含蛋白质的加工食物,并学习与实践鸡蛋羹的制作等实践类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注意课后作业的批改与反馈。

教育者要对化学课后作业的批改环节给予更多重视,并且将作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与详细介绍。针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教育者要专门针对他们的问题制订相关整改方案,尤其是当学生出现比较明显的进步以后,教育者还要对他们给予适当表扬,鼓励他们在日后课后作业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参考文献:

第5篇

1.人文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属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因为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而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众多自然学科又是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早已深入人心。同时,医学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属性。人是医学的研究对象,而人生存在社会之中,其身体状况同其精神活动及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也是进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由此分析,人文科学也是医学的重要属性。

2.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2.1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的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三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也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受教育者不仅应具有科学知识,更要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医学教育也应顺应当代教育的大方向,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只有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多种条件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医学学制短,人文课程设制不足。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精神卫生顾问会议的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中社会人文、心理学、行为医学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0%。国外,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我国只占8%左右[2]。其次,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从高中阶段的理科班录取,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攻读数理化为主,人文知识的总体水平相对薄弱,而医科大学的医学专业课任务繁重,难以在大学期间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再者,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仍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在教育活动中主观性地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另外,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系统,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探讨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显然,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但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高等医学教育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笔者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统一的思想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者是引导者,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他们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者首先应对医学有正确的认识。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是两者的融合统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陈旧观念,重视它的人文科学地位,树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统一的教育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中,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关爱生命,爱护自然,理解社会,热爱祖国,成长成“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3.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英语、政治等多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必修课内容。但这些还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法律、法规教育。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在以往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并不被重视,以致当前有不少医护工作者缺乏相关知识,法律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维护患者、自身和医院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此,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考查教育效果。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医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各种较为灵活的形式,如知识讲座,或邀请校外知名人士进行演讲和交流,开扩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人文素质教育更为丰富与生动。

第6篇

关键词:尼龙66 脱盐水 纯水

尼龙砧盐公司动力厂化学水装置负责供给2台75t锅炉及厂区其他各用户生产用脱盐水及纯水,水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和66盐水溶液的质量。从1998年4月投产以来,由于设计、设备原因及生产运行经济不足等,我们遇到很多问题,为此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造,对运行设备、再生系统、交换器、冷凝液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造完善,现将这4年来的技术改造、运行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 工艺流程

化学水装置包括脱盐、冷凝液回收两大系统。

脱盐系统为二级除盐系统。

其中阳床为双室浮动床,阴床为单室浮动床。

2 存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2.1 酸碱再生系统

2.1.1 卸酸碱平台

酸碱系统供阳床、阴床,混床再生及中和池再生废水中和。

原设计卸酸碱平台仅0.4m高,且较平坦,实际使用时,槽车内酸碱很难卸干净。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平台加高到0.92m高,将坡度由2%增加到7.5%满足了使用要求。

2.1.2 再生用碱

生产初期,再生用烧碱为隔膜碱(30%),含氯化钠过多,且经检验铁离子超标。因为Cl-易被树脂吸附,不易被洗脱出去,会降低树脂工作交换容量,缩短运行周期,使出水水质下降[1]。杂质含量过多逐步沉积,严重时把地下输碱管道堵死,几乎造成全厂停车;含铁离子多会使树脂污染,铁中毒。运行不到半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将隔膜碱改为离子膜碱(两种碱主要成分含量对比见表1),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很好的效果。

种类 w(NaOH)/% w(NaCl)/% w(Fe2O3)/% w(Na2CO3)/% 隔膜碱 30.0 5.0 0.01 0.6 离子膜碱 30.0 0.01 0.0005 0.06

考核时间 交换器运行周期/h 酸耗/(kg.t-1) 碱耗/(kg.t-1) 投产初期 15-19 1.45 1.35 改造后 20-24 0.95 0.95

冷凝液系统改造后,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年节约蒸汽、脱盐水、电费等,价值260多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识和周长之后进行 的。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几何图形知识,但是在圆的面积公式教 学中,涉及到以直代曲的转化过程及极限的思想,

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小学 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为

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化抽象为直观,用极限的思想展 示以直代

曲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鲜明、正确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我对这一

内容的教 学设想。

    一、分割圆面,认识曲直关系

    1.教师演示。将一个圆对折两次,并沿折痕剪开,贴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指导

学生分析观察,并设 问:(1)图1 是由哪些线组成的?(2)这些线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

何关系?

    附图{图}

    图(1)

    接着再将图(1)中的四个图形分别对折、剪开并贴在黑板上, 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比较图(1)与图(2),有何异同?半径变了没有?周长变

了没有?随着圆等 分份数的增加,圆周曲线的弯度有什么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观察并感知到随着圆等分份数的增多,曲线逐渐变“直”

了。

    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上操作,将圆等分,观察圆的曲线变化的情况,折剪次

数尽可能多一些。 在学生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圆不断等分下

去,这个圆所等分的圆弧组成的曲线最 终将变成什么样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

结: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很多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排起来 ,等分得越细,围成圆的那条

曲线就越接近于直线。通过以上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

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极限”的

思想。

    二、用三角形拼组圆,进一步理解曲直关系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可用三角形拼组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曲线和直线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附图{图}

    图(3)

    按图(3)所示,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沿其对边中点的连线对折两次,成

一小正方形;再以 正方形双层边的交点为顶点对折,成一直角三角形。又以原顶点,将双

层直角边和斜边对折,重复对折数次, 成一叠三角形,然后剪去单层边,使之成为一叠等

腰三角形,最后全部展开,形成一个“近似圆”,如图(4) 所示。

    附图{图}

    图(4)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圆”,问学生:

    (1)这个“近似圆”是由许多什么图形拼成的?

    (2)如果折的次数越多, 形成的“近似圆”的三角形的底边将越短,它们所组成的图

形越接近于什么图 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所组成的小三角形的个数越多,由这

些小三角形底边所 围成的“近似圆”就越接近于圆。这里再次渗透了“极限”思想,说明

直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曲线,为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三、通过把圆分割拼组成“近似长方形”的演示,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出示圆面积演示仪,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如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16等份,使之拼成 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提问:

    1.如何使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越来越接近“直线”,使之变成长方形呢?

    2.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的哪一部分,二者有何关系?

    3.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面积有何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如下:

    1.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被等分圆的周长的一半,即:

    长方形的长=C/2=2πr/2=πr

    2.这个长方形的宽是被等分圆的半径(r)。

    3.被等分圆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即: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圆 的 面 积= πr × r=πr[2]

    四、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回答以下问题。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 他们计算结果的单位相同吗?

    (3)求圆的面积时必须知道哪个量? 这个量的单位和计算出的圆面积的单位有什么关

系?

    (4)想想看,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时该怎样求圆的面积?

    2.选择题。

    (1)在圆面积公式S=πr[2]中,r[2]表示( )。

    ①2r ②r×r ③r+r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面积就扩大( )倍。

    ①3 ②6 ③9 ④28.26

    (3)大圆直径为6厘米,小圆的直径为4厘米, 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①2/3 ②5/6 ③4/9 ④1/9

    (4)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①50.24 ②25.12 ③3.14

    (5)半径为2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

    ①相等 ②不相等 ③不能比较

    通过以上练习,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情,针对教

第8篇

[关键词]认识性质注重参与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是人类对物质和自然现象的描述。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科学的性质首先是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科学拒绝脱离事实的感情,是否是科学研究,不在于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念,资料有多真实。”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逐着改革的深入,科学课程正式走入学校,要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堂,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认识深入探究,才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一、充分认识科学课堂的性质

(一)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直接认识经验,还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的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即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重演科学理论的平生过程。“过程”应成为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

(二)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科学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科学家的发现结果而是重在发现过程即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情、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

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

从以往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遍面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特别在农村,科学课程的开设纯粹是教师告诉学生答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如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现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二、更新观念优化科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题一种无法胜任的使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抵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为考试而教、机械性地训练、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思索的空间,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而科学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归纳等活动,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重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所谓前科学概念即学生并不是穿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先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事物或观察的看法,学生天生就具有一种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既是幼小的儿童也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子世界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前科学概念的建立,主要是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他们有的前概念与科学知识并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观察蚂蚁》一课时,教师应这样为学生创设机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让各组在放大镜下细致观察,各组做好观察记录,通过综合汇报讨论后得出结论:蚂蚁身体为黑色或红褐色,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脚,叫足;头部有一对触角。通过各组讨论、汇报、总结,学生前概念认为蚂蚁有四对足是错误的,实际蚂蚁只有三对足,而有一对是触角,通过教学,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得以纠正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也不是抽象地讲授概念,而是经过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活生生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现行“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合作学习。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儿童的科学探究的描述性探索为主,即从观念出发,以所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归纳和推理,形成对于事物或现象特征认识。例如:①在教学“观察蜗牛吃什么”,让学生分小组,每小组把一只蜗牛放在一盘子中央,在盘周围放有菜叶、西红柿、肉片、苹果皮、花生果,各小组观察一周,并作下记录:

星期食物

菜叶

西红柿

肉片

苹果皮

花生果

“╳”表示已吃食物。

从观察记录得出蜗牛喜欢吃蔬菜等类合物,从而结论。而是对结果做出预测,然后进行检查。探究学习产生是一个行为参与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事物时,要注意控制课堂讨论的方向,为要在缺乏足够的观察、描述的基础时进行“大科学”问题的讨论,不能用所谓的“推测”,而得出结 论。这样,小学生是难得理解、接受的。足够的观察活动是科学解释的前提,观察越细致,记录越准确,科学结论越容易被重复验证,科学知识的积累越快,解释便更接近于其理,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第一框题“固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时,应这样教学:学生每小组准备一些镙丝帽、乒乓球、蜡烛、橡皮头、梨、桔子、小木块、小纸片等,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测这些固体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各小组把自己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教师指导各组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上浮的有

乒乓球橡皮头小木块蜡烛小纸片

下沉的有

镙丝帽梨桔子

经过讨论,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的人类共存的知识转变,在头脑中形成真正的科学。

另外,教师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应多问“证据呢?”“根据是什么?”而少问“为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意识。“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其次,“探究”还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教学中,尽可能的探索,科学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另外,“探究”学习还是一个思维的参与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状态收信,探究结果的分析等。

(三)因材施教,从学生身边问题入手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在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而不能太切实际地强调学术问题,用成份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如上例中“固体的沉浮”。成份都知道物体的沉浮是相对的,如果改变了固体的体[:请记住我站域名/]积,沉浮也可以改变。若不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生硬地要求学生掌握,不仅儿童无法通晓,反而压抑了学生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入手。如让学生观察鱼、土壤里存什么、油菜花等一些常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样有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一、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特点是平等、民主,活跃和朝气蓬勃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去自主选择合适的、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教师渊博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柱

在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在社会发展速度较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展极为迅速的社会,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长流不息且清澈的一眼泉水。

从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是人类终身学习的楷模和示范,教师的终身学习尤为重要。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脚步,带来的是教育内容面临的问题,很多新鲜的事物会栉次鳞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课堂里和讲台上。新知识、新理论、新现象、新问题使我们应接不暇。一朝受教,终身受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学习就和吃饭一样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变化频繁的时代。

三、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备课时要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永远不要喧宾夺主,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和吃饭、走路一样,必须亲力亲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很有能力的,他们的潜能蓄势待发,却又深藏不露,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它就会喷薄而出。

下面本人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几种化学课型的特点阐述一下如何有效的组织高中的化学课堂。

1.新授课的有效组织

新授课的教学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教师 “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是“以学定教”教学形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学生就是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预习的成果和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去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学案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解决疑问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导学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按学科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共同特点、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分层次确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困生的成功体验,也要激发优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人才必备的要素。

2.实验课的有效组织

实验是化学的学科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实验,更要会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自行设计合理的喷泉实验装置并通过亲自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操作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它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习的信息。

3.复习课的有效组织

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每一个知识点,并且为每一个知识点配针对性练习,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导学案进行展出。这样操作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了成就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

4.讲评课的有效组织

可以采用难题展示点评,中等难度的题目讨论的模式。经过几年的认真实践和不断的修改完善,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无定法,但每一位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之情是相同的;教无定法,但每一个教师盼望学生的成才之心是相通的。让我们教师联起手来,共同探讨研究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也为我们自己打造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