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第1篇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第2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 现状 总体思路 问题 建议

一、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黑龙江省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2006年草原改良建设14.7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

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二、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不利条件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限制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以来黑龙江省保持着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可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不平衡,始终以种植业为主。二是种植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水平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是东部地带最高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虽已超过第一产业,但仍偏低,是东部地带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场体系等还很不协调。

总体看,黑龙江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产值比重过大,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生严重的限制。

(2)区域地理位置的劣势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由于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东北边陲,相对来说从区域地理位置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从整个黑龙江省省内的地理区位来看,在中心城区能够做到对全市的物流、人才与资金的吸引,因此有着绝对优势的区位条件;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黑龙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受到处理相对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是出于该省的末端水平,有着比较差的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导致发展特色农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制约作用,使得特色农业发展显得比较缓慢。

(3)缺乏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作为带头。在我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下,规模经营具有适应农业特定市场结构,增强生产者抗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企业获利能力的积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规模偏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研、市场地位及市场竞争能力。

三、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黑龙江省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进程当中必须要对传统思维方式与模式冲破,要做到对市场经济规律与自然自然有效遵循,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组织与指导当中使用新措施、新思路、新观念与新方法。通过对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样就做到将特色农业的领域与视野扩大,全面树立服务意识、信息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市场意识、规模意识、质量意识。

(2)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牢固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对发展龙头企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重视产品的质量,建设相对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黑龙江全省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辛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构筑标准化生产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考虑标准的先进实用、系统配套和贸易发展需要。

(4)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节用户的市场选择。政府部门要做到对财政金融手段与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这样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而且使得对农户的市场选择进行调节,使得农户所做的市场选择能够对计划的要求相符。由于财政手段金融等利益机制手段具备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让农户对市场进行选择。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的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说,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其品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天然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在对特色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对发展特色农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则就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与永续利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

(6)建设品牌特色农业,促进品牌效应的建设。由于特色农业的核心内容则是特色产品,有鉴于此,那么在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将其着眼点放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轨道上来看,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过程当中,其重点则是对品牌意识加强,将所拥有的优势品牌叫响,做大与做强优质品牌,使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市场牵动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就做到独具特色的品牌经济战略形成。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变化着的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做到进一步规范化设计与包装,实施国际标准化质量,不但要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做到有效体现,还应该逐步向品牌化、分级化、环保化与方便化方向发展,使得能够做到对特色农产品的外部包装与内在品质两者之间完美统一进行确保,这样就能够导致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平稳、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推进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特色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65-02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平稳、协调发展的需要。河南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河南特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农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河南如何有效地把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借助中原崛起的良好发展机遇,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好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推进本地特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提高河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ソ年来,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指导下,河南省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河南特色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ィㄒ唬 龙头企业缺乏,集群品牌效应不强

ト狈τ衅放频拇笮土头企业,特别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这是导致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只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亿元以上的131家,10亿元以上的12家,而山东省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2家,亿元以上347家,10亿以上22家,与之相比差距甚大。并且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利益约束机制,合同履约率低,信用匮乏。当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订单收购价时,农民违约;而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订单收购价时,企业违约,公司与农户之间往往出现“竹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局面。

ソ些年来,河南省加大力度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如“新郑的红枣”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总体而言,已经形成的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多地局限于本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难以利用产业集群与品牌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效应。

ィǘ) 合作组织方面出现很多新问题

ケ收咴诘餮兄蟹⑾郑近年来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扩大规模、增资扩股的同时,合作社的股权有向经营层集中持有的趋势;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很多合作社的领办者或大户,人为抬高入社门槛,将小户、散户拒之于合作社门外;在特色农产品销售环节,大部分经营者都选择售前买断的方式。合作社成员将产品以双方约定的标准、价格,乃至数量卖给合作社。至于销售中赔与亏,赚多赚少,都是合作社的事,其实就是领办人的事,经营者的事,或龙头企业的事。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严重地阻碍了河南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ィㄈ) 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

ピ谑谐∽橹建设方面,市场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城市或销地批发市场的建设,而农村市场相对滞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落后于生产发展的要求。从总体上说,主要存在着只重视硬件建设、市场交易方式落后等突出问题;市场交易的主体素质差,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相应的行业协会或自律组织;市场的管理手段、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

ピ谟销渠道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渠道组织功能不健全。已建立的批发市场与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的现代化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二是流通半径过小。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在产地附近销售,产品外销到销地的数量及比重有限。三是渠道环节多而杂,流通链条过长。以水果流通过程为例,从果农到居民中间要过经过五六个环节,如下所示:果农(生产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流通环节的增多,加大了成本。

ィㄋ模 缺乏风险防范体系

ト狈ε┮捣缦辗婪短逑凳悄壳昂幽咸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虽然河南特色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仍然面临诸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规模不适度风险、技术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而河南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规避风险的机制还不完善。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河南的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表现出很好的“龙头”风范,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求龙头企业替农户承担自然风险是很不现实的。而与此同时,河南大部分的农业产业尚未参加农业保险。较高赔付率也让保险公司不敢轻易涉足,这需要政府介入,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特色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二、加快推进河南特色农业的对策

ィㄒ唬 培育并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ピ诜龀痔厣农业龙头企业方面,应从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要有所侧重,注重效果,而不能简单的把龙头企业的规模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要辨证地处理龙头企业“大”与“小”的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多样化发展。在扶“大”的同时,要兼顾“中小”,分层次、分力度对其进行扶持。

1. 辨证处理龙头企业“大”与“小”的关系,分层次、分力度进行扶持

ザ允盗η康牧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加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根据市场需求,明确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建立与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开发体系,形成一个以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涉农科研院校为支撑、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子系统的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加强资本运营。资本运营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竞争优势;有助于有效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因此,要迅速培育一批大型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通过资本运营的战略手段,是一条捷径。(3)积极培养龙头企业管理人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现代农业,即以大农业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属性,涉及特色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龙头企业要同时承担市场风险、贮运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能否有效运营企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素质。因此,要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就要迅速培养、造就一批龙头企业的职业管理人团队,使他们逐步具备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包括政策执行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ピ诜龀质盗η康牧头企业的同时,要兼顾中小型龙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产品流通实体。笔者认为,各种财税优惠政策不能只针对大型企业,而同时要兼顾各类小型农产品流通实体。具体来说,可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补贴体系,中央的优惠政策可针对大型企业,地方的政策可更多倾向于小型企业。

2. 引导龙头企业走群体式、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ソㄉ璐笮吞厣农业龙头企业,所需投资大,风险也大,资金回收慢,这对经济基础条件不好的地方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要按照特色农产品市场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建设的路子,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改组扩大增量、通过改造提高技术水平。

3. 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业

シ⒄固厣产品加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因此要重点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业,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企业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应继续扩大特色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特色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在实践中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搞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二是搞好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是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ィǘ)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ナ导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资源。在兴办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时候,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追求“达标”、“快上”、“政绩”的观点和做法。只能在那些条件具备的地方依法引导,而不能盲目。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一基本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体现专业性;要坚持入退社自愿,不要强求;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和经济活动。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动态,使农民合作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能让它变了味。

ィㄈ) 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

ヌ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现代化的市场营销体系,它可以减少龙头企业和农户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稳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加快特色农产品的流通。

1. 要建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ヒ皇峭骋还婊,加强立项管理。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加强特色市场开拓。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2. 畅通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ヒ皇且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二是要加强对渠道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提高渠道绩效。消除特色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使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顺高效运转,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

3. 整合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资源, 实施“精品战略”, 加强营销策划的整体组合配套

ヒ灰“精炼”,精心提炼优良品种,为品牌宣传奠定质量基础;二要“精选”,突出产品特色的品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真正的“精品”;三要“精联”,通过品牌资源整合,借助营销策划和运作,形成主导产品强大的品牌竞争合力,以带动整个优势产业的发展。广西农业大多是以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为主, “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在资金和品牌宣传的水平上仍相对有限,这就造成分布在各地颇有影响的地方特产、名产不能形成广告效应,在国内国际市场更是难以形成资源和规模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应配合各协会组织和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产业带动优势明显,有市场挖掘潜力的特色品牌应重点扶持。

ィㄋ模┙∪风险管理体系

ジ据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吸取国外农业产业化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管理体系应该是: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农户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此要从以下做起:

1. 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抗风险意识

ピ谔厣农产品市场中,绝大多数农户都是风险的规避者。为了增强农户的抗风险意识,政府相关部分需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农户能够自觉的认识到风险的潜在性和危害性,要从思想上重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提高避灾意识,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2. 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降低市场风险

ナ谐》缦盏拇嬖冢主要是因为信息传递不对称。要降低市场风险就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级信息服务网络,以避免由于信息滞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扩大特色农业收入补贴,降低技术风险和规模不适度风险

ビ捎谔厣农业的生产技术具有不可模仿性,风险系数比较大,如果投入失败,将带来巨大损失;另外特色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生产规模要适度,一旦规模过大,就有可能造成“特而不特”。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

4. 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

ハ喙氐牟棵庞Χ陨婕暗教厣农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分析和预测农业风险的可能性,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使农户第一时间知晓市场动态,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おげ慰嘉南祝

[1]赵华伟,基于集群创新的河南农业产业发展策略,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

[2]李朝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大新情况”值得关注.农民日报,2008-11-14.

第4篇

关键词:新疆 特色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路径

本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业为主的新疆经济,地域特色、资源特色显著,是我国具有特色农业优势区域之一。如何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新疆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新疆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2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70%,是我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不仅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而且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而新疆绿洲农业的相对隔离、干旱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新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拥有巨大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此外,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果品品质资源,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的小白杏、阿克苏的核桃、哈密的枣等。据资料记载,新疆的果树资源约有16科33属114种近1000个品种,在众多的林果品系中优良品种约有3000种之多;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 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结构最终决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尽管在总需求中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比例下降,但总量会上升,同时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初级农产品、低档产品比例下降,加工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的比例上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03年新疆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5年的123.87公斤下降为71.77公斤;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17.25公斤增长到27.75公斤;蛋类从3.5公斤增长到8.86公斤;水产品由2.6公斤增长到5.3公斤;鲜乳品由16.4公斤增长到30.76公斤。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6.85%降为2002年的34.11%。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又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从新疆来看,情况亦如此。据新疆统计资料显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801.64万吨;肉类由1978年的9.6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15万吨;禽蛋由1978年的4.2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3.62万吨;棉花由1978年的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60万吨,棉花生产、规模与产量的生产优势十分突出。另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如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红花、葡萄、细毛羊、乳品和牛羊肉等,每年有50×104t特色瓜果产品外调出疆,畅销国内外,效益明显提高,有能力成为我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而特色林果园艺业和畜牧业在市场、资源和生产条件上也具有快速发展的明显优势,以加工番茄、胡萝卜、石榴汁(酒)、枸杞和红花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产业成为新疆特色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珍禽和珍稀水产为代表特种养殖也在蓬勃发展。此外, 近年来政府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而且新疆交通的自我完善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一批公路项目的建成和新疆航运的发展正有效地改善着新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困境日趋缓解,对公路、铁路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也将逐渐加强,必将有力地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及信息流的广泛交换,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大,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方式整合现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工艺落后。其一,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量少,比重低,农业中以区域优势为基础的特色主导产业未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技术领先的特色主导产业。棉花、小麦、甜菜、西红柿一直是传统主导产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链,但相比之下十分薄弱。其二,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导致一些已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挖掘。其三,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市场范围狭窄,缺乏对农业生产的拉动效应。从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品质来看,新疆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由于加工、包装手段及标准化程度较落后,加工效益较差,特色农产品后续增值效益未充分发挥出来;从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品质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特色农产品还存在着整齐度、纯度、净度较差以及包装粗糙等问题,因此商品品质不高。此外,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能力差,使销售内地和出口的优良特色农产品受阻。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多数企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少。多数龙头企业,一是实力不强,仍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自有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低;二是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销售能力不强;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较少,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

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市场开拓、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点,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新疆与内地仅靠兰新公路等仅有的几条干线相连,运输路线长,地利上不占任何优势,成为阻碍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的职能需要尽快转变。由于目前新疆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仍起决定作用,大大影响产业化的进程。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须给政府一个恰当的定位,使政府由产业化经营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管理者。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名、新、特、优上大做文章。目前新疆特色农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的棉花、哈密瓜、番茄等,特色林果业的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以及优质畜牧业的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等。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首先必须重视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优质棉产业基地建设 以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为突破口,调整棉花种植布局,稳定宜棉区,严格限制次宜棉区发展,淘汰风险棉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细绒棉、中长绒棉、长绒陆地棉和彩色棉的生产基地;全面推广超宽膜、高密度、机采棉、膜下滴灌、精量点播、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成熟配套技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特色林果园艺业基地建设 特色林果园艺包括发展哈密瓜、葡萄、库尔勒香梨、皮亚曼石榴、优质杏、薄皮核桃、蟠桃、大枣、巴旦杏等名优特瓜果基地。通过优先发展优质苗木种子基地建设,提高特色林果园艺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益,形成系列化、多类型、多品种、高质量的特色、优势林果园艺产品。

优质畜牧业基地建设 新疆草地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种和畜产品质量优良是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其中最具优势的是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新疆细毛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好的澳毛质量水平。在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一是着力改良草场、遏制草场退化,在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以出售草皮或饲草为目的的草业;二是以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为重点,抓好细毛羊和山羊绒基地、肉牛和肉羊基地、乳制品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大力繁育和推广优良畜种、草种,推广普及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三是采取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珍禽水产养殖业、马鹿等特种动物养殖业,逐步实现优质化、规模化。

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依靠科技提高产品档次,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此外,还须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龙头”,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首先,从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及发展后劲等方面考核、选择龙头企业。既注重当前表现出来的优势,更注重发展潜力,既研究市场优势潜力,又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与潜力,尤其是人才技术资源的优势潜力。其次,通过各种优惠宽松的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贷款方面,一要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重点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而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则要用于龙头企业;二是调整信贷结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它商业银行资金投放重点应支持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计划安排上给予重点保证,统筹安排贷款,提供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算业务,对大型项目、基地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实行龙头企业承贷承还制度。在税收方面,减免地方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凡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及流通领域内相关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可免征一定期限的所得税。此外,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建立龙头企业风险保障体系,减小企业风险;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组建特色农产品集团作为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租赁融资等多种方法在资本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获得快速发展。再次,龙头企业的建设,一要依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企业塑造成面向市场的新型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龙头企业成为规范的现代企业;二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特色产业化龙头;三要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建设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一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和中介组织,参与特色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有计划地在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扩建、改造、新建一批具有新疆特色、能够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综合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有形市场流通与无形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流通环境,保证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产业优势。

政府职能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建设主要包括强化、弱化、转化三方面,即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职能。第一,强化公共管理理念,实施公共管理。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理念,杜绝违法运行,“暗箱”操作;政务公开的理念,保证民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层级管理的理念,扩大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协作与监督;公开服务的理念,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追求创新、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目标。第二,明确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职能,将单纯的经营性事务,即没有外部性或外部性较小的经营,由市场机制调控运作;将具有较强外部经济的经营性事务,比如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社会公益的行为由政府扶持。第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保证市场运行的外部条件。在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减少行政干预,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提供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措施,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关键。由于特色农业的主要方向是优质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进行,需要相应的先进生产资料以及技术、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所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改变经济行为主体就能够解决的,除了农业生产环节以外,还需要相应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此,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从新疆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建立适应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融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服务形式、多种联系渠道于一体的多样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通过各服务组织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发挥特长,优势互补,建立立体化的多功能服务网络;三是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在充分满足产业化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前提下,应实现服务性质的有偿化和服务经营的企业化;四是协调各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减少相互间的重复建设和利益纷争,使服务组织逐步向一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形式密切与农户联系,建立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的运行机制;五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应市场运作规律,制定日益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法规,既保障各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又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行为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经济学家,2001(2)

2.马宗舜.论区域优势与农业产业化方向选择.理论与改革,2000(6)

第5篇

1.1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不足,生态农业有待发展

目前,海南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于60%,尚有荒地约130hm2;适于海水养殖的浅海滩约95hm2,利用率只达10%;淡水养殖面积8×104hm2,大部分还没有利用。同时,特色农业资源的利用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致使渔业、畜物业生产发展缓慢。其中,渔业产值仅占海南农业产值的16%,年人均水产品67kg,相当于台湾人均水平的30%;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一些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绿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生态农业还有待研究、创新和发展。

1.2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海南农业技术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论是与我国先进省份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抗灾抗害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或更大的差距。特别是海南设施栽培技术,在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海南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有待新的起步、发展和突破。

1.3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落后

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研发的水平落后,科技推广经费缺乏,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发展为新的产业的速度与效率不高。具体说来,海南农业技术人员仅3941人,每1400农业人口中只有一个农业技人员。全省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2.3%,公有经济企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为6%;在农林牧渔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分布于各事业单位,而真正从事一线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

1.4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目前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结构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首先,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优良性能和质量安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提高。其次,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区域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存在着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再次,海南特色农业产品繁多,但是,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较低,加工规模较小,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1.5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建设亟需提高,绿色农业有待发展

尽管海南瓜、果、菜品种的相对优势仍然明显,但生产水平仍较为落后,产品质量尤其是绿色指标或安全指标依然是影响农产品出岛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以来,海南农业产品销售中先后出现的“毒豇豆”、“毒香蕉”事件以及“汇源果汁检测”事件,对海南瓜、果、菜的出岛、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海南农业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绿色指标有待尽快提升,海南农业产品标准化的制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迅速健全,海南的绿色农业有待有效地向前发展。此外,海南的特色创意农业有待尽快起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特色民族农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特色育种农业有待迅速崛起,海南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现代产业动态结合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待更快形成与运行。

2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并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创新发展海南特色农业产业的总体思路或基本路径是依靠思想观念创新、管理决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创新等,在各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将各种特色产品作大、作强,进而发展为一大新的农业产业,并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各相关产业相链结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网络。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特色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的农业产品,并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和变化,大力发展海南特色的出岛、出口农业,这也是海南农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对于所经营的农产品通过取得相关的质量认证与相应的商标权,并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一类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促进农业产品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海南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具体路径或思路,一是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作大、作强传统农业产品(如海南橡胶),开发高端品牌产品,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并在纵向上进行深度加工以延长产品链,在横向上进行广度开发即与其它产业相结合以拓宽产业链。二是依托海南特色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的研发或协同的创新,打造新的农业品牌。三是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引进国外的农业品种,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地区、国内乃至国际的农业品牌。四是发展“特色出岛出口农业”。

2.2促动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的建设,为海南特色农业产业与海南特色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传统等,同时也是海南特色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海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是特色农业产业与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与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目标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催生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并以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应根据岛内与岛外休闲旅游市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求,结合海南不同地区农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发和建设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应注意和加强对现有的和传统特色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减少对原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园艺生态、习俗文化生态等的破坏。海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村镇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及其耕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食物饮品及其加工方式等。上述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既是特色民族农业也是特色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发展特色民族农业,一是加强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特别是农业文化、纺织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发掘和打造具有更大价值空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的农业产品,并作大、作强,发展为新的民族农业产业。二是加强特色民族农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业的整合,以特色民族农业带动特色民族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

2.3注重良性循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绿色农业”

海南在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各级各类研发创新团队,探讨和揭示各地区、各领域、各层次特色农业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的机制与模式,创办不同农业领域和地区的特色生态农业企业、产业、产业集群,或示范工程与示范区域,并大力、有效地进行推广。从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实施了林牧复合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桉树林多层次结构、畜禽粪便利用等初级模式。应当指出,特色生态农业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综合优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协调、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一是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的监督、监测、管理与控制,并对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的检测、控制与安全认证,同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检测。二是在对农药加强全程监督、检测和控制的同时,发挥海南特色自然条件的优势,大力推广和种植各种有机瓜菜。三是组建和依托专门研发机构,开发耐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新的农作物品种。四是加强有关企业法规的教育,指导出岛出口农业企业按照国内外质量标准及其管理体系进行农业生产,使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从而打造海南绿色农产品品牌,促进海南特色绿色农业的发展。

2.4夯实技术装备基础,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特色育种农业”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显著标志。推广和应用适合海南的中高档瓜菜设施大棚,创新喷滴灌节水、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广适合海南特色的节能、环保、轻便、快捷、实用的新型农机,并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约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基地,并大力进行推广;同时应投放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发热带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加速提升海南省设施农业的水平。育种农业也称制种农业,是实现农业产品创新进而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的重要基础。育种基地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繁殖、制种、加代选育和鉴定等科研与生产活动。海南是国家南繁育种的基地,同时这一基地的建设也已纳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规划,这是海南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海南发展特色育种农业就应切实把握这一机遇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加强南繁育种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向国内和各国开放,以服务全国、服务世界,吸引国内外各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在基地从事育种研究与生产活动,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农业育种基地。

3.5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特色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价值增值的突破。创意农业是创意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转化,即促使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并进行深度开发,以获取农业产业的效益。目前,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缺乏政策支持体系,组织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海南发展特色创意农业,应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出发,立足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跟踪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突破,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特色创意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特色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加大对特色创意农业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建设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特色创意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增强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及其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加快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第8篇

黑龙江省宁安市作为东北农业发展的典范,总人口44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63.6%,幅员面积7924平方千米,全市耕地面积为221万亩(大亩),是国家级百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尤其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宁安市在优质米、烤烟、水果、淡水鱼、蚕蜂、对俄罗斯蔬菜出口方面颇具特色,整体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11月,笔者对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宁安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搜集数据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一、宁安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宁安市具有黑龙江省典型地域特征,土地主要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63.52%;位于北纬44度,年均有效积温2650度,适宜耕种,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人均耕地面积7.89亩(2011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自然地域优势以外,宁安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大地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宁安市开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来,建成水稻育苗大棚5661栋,水稻大棚育苗比重达到79%,改善中低产田88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建设标准化良田2万亩,农业标准化率90%;实施响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土区卧龙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水利泵站达到54处、干支渠670千米,全市可控制灌溉面积达到3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1万亩;完善农机具补贴1031万元,机车总动力全国领先;建成243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1800条,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的接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9处,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2万亩,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建有自动雨量监测站23处,人工雨量监测点32个,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基地9处。

(二)政策积极引导扶持

政策引导、扶持是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优势。为了促进宁安市特色畜牧业发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并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67个、养殖场270个;积极辟建了三个物流园区,引资1.8亿元建设了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海关、商检、检测关口前移宁安,蔬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可直接签封出口,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引资投入0.7亿元建设了占地3万平米鑫淼物流园区,成为东三省最大的农资、农机物流园区;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引导相关农民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宁安市已经建成响水大米生产园区、特色香瓜生产园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

(三)特色企业龙头作用明显

宁安市建设有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带动农民订单种植157万亩;组建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一名标准化生产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生产资料统购、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指导、统一销售等工作,引领特色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共同应对市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宁安市农民增收近2亿元。

二、宁安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特色农业扶植政策、较高的劳动力水平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品牌农业两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是宁安市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宁安市全市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和1000万只,依托鑫鹏肉业和正大实业两大畜牧龙头优势,宁安市畜牧养殖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0%,产值实现10.2亿元。

另外,宁安市利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以上海中华香烟集团为例,宁安市利用自身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烟草种植条件,与上海中华烟集团建立长期关系,利用企业订单,宁安市发展烤烟4.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42斤,亩均收益达到2320元,列全省之首(2011)。

在此基础上,宁安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外农产品出口产业。全市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对俄出口果菜8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二)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作为宁安市特色农业的代表,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宁安市品牌农业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了17%以上。“润宝”牌葡萄糖、“镜泊湖”牌绵白糖、“响水”牌大米等多个产品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福临门响水牌”大米成为世博会参展产品,雪城(鑫鹏)牌猪肉被认定为省级放心食品,“兰岗”西瓜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供应农产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个,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响水大米、虹鳟鱼、兰岗西瓜、蔬菜、优质地产果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三、宁安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安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鑫鹏肉业、正大实业等龙头企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力度不够,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还跟不上政策制度创新步伐,开拓性不强,公益发展滞后;四是地方财力有限,乡村不良债务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五是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宁安市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宁安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保障特色农业优势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品牌农业、规模农业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是宁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参考宁安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宁安市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宁安市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规划,应该更为广泛地推动“公司+农户”合作,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收益。因此,只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规范引导,加快发展;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对外(俄)果菜批发市场对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二)整合并放大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搞好整合、整治及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宁安市烟、糖、米、畜、菜、经等支柱产业;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品牌化涉农企业,扶植其成为新的龙头产业带动规模经营发展。

(三)加大特色农业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形成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政府补贴、地方配套、多方援建、干部入股、优惠贷款等等多元投资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结语

特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宁安市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秀典范,对我国特色农业尤其是东北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情况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山地 农业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 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 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