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7: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科研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35周岁以下43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名,专业基础课教师9名,专业课教师21名;本科学历教师6名,硕士学历教师36名,博士学历教师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师9名,3~5年的教师10名,>5年的教师24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0%。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提问切合实际且容易判断,能全面反映现状。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氛围3个方面,共15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将调查表以电子稿形式发至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要求其填写后发回。
1.3统计方法
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活力但个性又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除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教学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3.1教师要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教学科研是一项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能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来完成;或认为教学科研对教学工作没有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额外负担;或将教学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以上错误观念削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1]。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认为教学科研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教师分别占90.7%和62.8%,但是行动的具体落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除了阅读教科书还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方面,定期有计划进行的仅占25.6%,有67.4%的教师在需要时才阅读。(2)在学习专业知识或阅读有关文章时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经常能做到的教师仅占27.9%,基本做到的占48.8%,有23.3%的教师只是偶尔做到。(3)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占55.8%。(4)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经常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师占72.1%。因此,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迫在眉睫。学校要采取措施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的科研意识,让教师知晓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教师,仅会讲课而不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3.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基础能力是科研活动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交集部分,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其中科研资料搜集能力即为研究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等;科研资料处理能力主要强调研究者自身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科研成果体现能力是指研究者对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的价值所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研究者只有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能力永恒的主题[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文献时经常做读书笔记的教师占23.3%;课后经常做教学反思笔录的教师仅占2.3%;经常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整理教学资料的教师只占23.3%;经常使用Mathtool、SPSS等数学软件对成绩、实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处理的教师占14.0%;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观点的教师占53.5%;近两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篇的教师占18.6%,高达34.9%的教师没有任何发表;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的有37人,占86.0%,没有参加的有6人,占14.0%。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较薄弱,但参与科研的教师比例还是较高的,因此加强教师科研基础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3.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教学科研氛围需要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学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舆论宣传上,更要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使教师了解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并有热情、动力参与其中。本次调查发现,6名教师没有参加科研的原因依次是想研究但无从下手(占50.0%)、科研能力薄弱(占33.3%)、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占16.7%);参加过科研的37名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依次是教学与科研时间有冲突(占37.8%)、缺少科研团队协作(占27.0%)、缺少学科带头人指导(占18.9%)、科研经费不足(占16.2%)。由此可见,学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程序的了解,要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师有一定精力和时间从事课题研究。
3.4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举措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调查中,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评价一般的教师占51.2%,较强的占18.6%,较差的占30.2%。因此,学校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3.4.1建立教学科研导师制度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学业精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导师从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撰写课题设计书、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总结、成果收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一对一指导,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
3.4.2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反思教学、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促使教学和科研并进。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资深教师的学识、经验会给青年教师以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将给资深教师以启发,双方相互影响,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素质。
3.4.3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制度建设,从科研环境、条件、奖励等方面不断改善,使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能力。(1)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如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科研知识,定期举办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班,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识。(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在添置教学设备时适当考虑科研需要,即教学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为科研提供帮助,保障科研正常开展。(3)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让青年教师有一定时间反思,有一定精力开展课题研究。(4)加大科研能力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作者:黄晓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俊平.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51-52.
关键词:教师 科研队伍 建设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看,不论是育人环境的改善和德育工作的加强,还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关键都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说,教师参加科研、建立学校群众性的科研队伍,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就能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好教改骨干与先锋,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具有教育改革性质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的中小学教师把对教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改的质量。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实现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价值。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科研活动,能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而且教师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愿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使他们从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到觉得并非高不可攀;从初步尝试,到积极投入;从摸索前行,到较系统、科学和规范地研究;从“星星之火”到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正如林崇德教授说的那样:“这正是以来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中小学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五)中小学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和实践,他们会很快掌握中小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中小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六)在行动中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客体是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又把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
一项课题的研究,仅有优秀的选题、周密的设计方案、科学的研究过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来从事研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得不出研究成果的。因此,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职责。中小学教师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挤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由于研究能力较低和科研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迫切感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育科研,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力量,这些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晋级提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多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这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具有群众基础,教师科研队伍也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学校群众性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基础,抓好培训工作是关键。
1实践教学的问题
软件规模越来越大时,软件开发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于是“软件工程”出现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管理软件开发过程[1]。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软件企业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软件工程师,因此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等方面加大了与企业界的联系,并有一些创新之举,但实践创新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待提高:
(1) 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虽然加大了编程实践的分量,但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要么单纯讲理论,要么单纯作试验,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有些脱节。每门课的老师都讲孤立的小例子,部分内容重复,缺乏在各个课程中一以贯之的实际案例[2]。项目实践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符合项目要求的实践锻炼。
(2) 课外实践。目前软件学院的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加三个月到半年的企业实习,还有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课外竞赛等。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项目实践机会,特别是设计和实现大的项目软件的机会。学校设立的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3) 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目前,软件工程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环节孤立,院校科研基金、企业实习、科研兴趣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缺乏关联和统筹安排。
因此,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深化、创新实践项目的锻炼、科研实践管理机制的完善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和规范,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要任务。
2建立“立体”的管理机制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软件学院进行了3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到项目实践、学生实习等环节的“立体”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加大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2.1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首先加强了课堂实践环节,包括上机实践和课程项目开发,实践课学分达到专业课程总学分的30%。在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程序基础课中,上机实践作为一门实践课独立出来,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大二增加了多门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在暑期设置软件开发实践环节,在大三、大四分别设置为期半年的实习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软件企业项目开发体验。
其次,我校积极探索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理论,而是通过实践有效地理解并切实掌握概念。教学活动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将科研活动融入到系列课程中。如在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课程中,我们采用教师点评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程的教学方式,用游戏引擎进行设计,符合业界的最新标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Project和CVS等软件管理项目;定期汇报进展,进行期中检查、期末汇报,严格控制进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还用某一具体的实践项目,将软件工程的关键课程贯穿起来,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的多层次逐步深入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实现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架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课程的协同教学和实践,将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与数据库应用、操作系统等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2.2多方位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的平台。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展实训项目、发挥创意的舞台。基地把需要研究的企业项目引进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实践的孵化器,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容忍他们的失败,使部分学生脱颖而出;鼓励学生参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践项目,参加“大夏杯”、“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及教师的科研项目。
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我院已立项项目达47项,已结项目达22项,涉及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网络与通信等领域。学生通过实践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奖。
学院还和微软、IBM、英特尔、惠普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并设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软件企业实习3~6个月,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参与实际项目。
2.3完善的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
我们建立起课堂教学、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学生实习、课外锻炼等多环节的实践创新“一体化”机制[3],选择“掌上型自主导游器”、“软件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有实际需求的项目开展教学。实施项目时,各课的任课老师和项目指导老师相互结合,共同组织教学。任课老师讲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指导老师向学生说明项目需求,并进行技术指导。每门关键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教学过程(一学期)中学生项目组的软件规范实践工作。
我们建立了面向“一体化”科研实践的管理机制,对实践过程及成果进行计算机化管理,动态跟踪、监控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4],明确项目实施与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协同推进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及最终成果的整理等,进一步缩小了学生实践项目的成果和实际企业产品需求的差距。
3实践创新改革的实施效果
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特别是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在软件学院2004级、2005级、2006级实施以来,惠及学生近500人,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对什么是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有了切身体会,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5],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开发和实习切实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也引导任课老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如下:
(1) 已完成相关教学建设项目多项,包括教育部“面向对象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本科生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研究及其管理系统实现、软件工程专业硬件综合课程的建设等项目。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基于一体化项目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等。
(2) 培养锻炼了教师和学生团队,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1人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人获学校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获院优秀教师称号,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3) 一体化项目来源于学院的实际项目和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有益于向产业界推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目前取得的实践成果包括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面向移动终端的软件并申请软件著作权的“悠游掌上自主导游仪”。
4应用推广展望
在全国软件学院工作会议上,我们高兴地得知,北大软件学院等兄弟学院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考虑是有创新性、有远见的,也是可推广的。
鉴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各个课程间也同样存在类似于软件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如能够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也必将推进相关专业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同类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
在实践创新机制的过程中,除了遇到与工业界实际工作相似的进度拖延等情况外,还存在设想并不能都做到等问题,如与企业实习的“一体化”就难以做到,因为企业的项目安排有其自身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
[1] 林锐,王慧文,董军.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5-67.
[2] 董军. 面向市场,服务学生: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与探索[C]//庄辉明. 探索•创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5-150.
1.1重教学,轻科研,科研意识薄弱
据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66.79%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体育科研中来。体育科研成了体育教师的一根软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个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1.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缺陷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少体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会或盲目选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针对问题去做调查或实验、再撰写成文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元化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3科研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较其他学科相差较大,缺乏以博士硕士学历为精英,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具有传、帮、带特色的体育学科创新梯队,缺乏导向性或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与相关科研部门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1.4科研动机不纯
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分析得出,“评聘职称”是绝大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占35.15%),只有4.85%的教师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这说明教师已意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从目的和动机来看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往往目的达了,压力没有了,科研活动也同时停止了。
1.5投入经费太少
大学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不仅体育课程工作量系数低,对体育科研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与其他研究型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这大大打击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科研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深度,缺乏实用性。具体表现为科研仅为满足于鉴定结果和论文的发表,脱离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脱离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由于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体育科技情报网络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充分,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获取体育科技信息渠道不通畅,往往造成盲目立项、重复研究或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现象,挫伤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
2.实现“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科研意识
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科研型、创造型学者,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迫切需求。周登嵩教授曾经说过:“研究与创新首先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辛苦型”、“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于是“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顺应时展潮流,更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的思想理念,加强自身科研意识,为实现体育教师由“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2.2重视继续教育
要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除牢固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写作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使自身知识结构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学校也应为体育老师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培训体系,形成高效的师资培训平台;从一般要求变为鼓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和系统管理体制。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还应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体育科研理论和体育教改理论课程,使之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步骤、主要方法及选题技巧等,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蓄能量。
2.3从体育教学研究起步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常年耕耘的地方,最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最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最清楚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研究者的视角去关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等,就一定能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科研活动应当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己创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才是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跨校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高校、国内外同行在学术科研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科研工作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2.4加大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力度,增加体育科研经费
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合理折算体育教师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工作酬金;尽快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科研评估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其持续性。同时积极督促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力量,组成具有传、帮、带特色的科研梯队,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向学者型的过渡。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也要适当向体育学科倾斜,扶持和帮助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高。
3.结束语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在小教本科生实践技能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院校的莘莘学子们在面临专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仅仅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进而引进“研究型教师”的理念。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而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从现在就应该抓起。
一、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研究型的教师是时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展前提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不断地探讨育人规律,进行实践教学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逐渐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小学老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前线人员,若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则会形成一支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打好基础,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使自己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
3.具备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一种精神追求。而科研之路可以提供给教师们无穷的乐趣,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将他们从单调的、枯燥的教学生涯中拯救出来,从而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的确,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根本不会察觉出自己的能力的改变,只觉得那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而此时,你已经具备优秀的品质,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你融为一体。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他们才能体会到参与科研的愉悦,实现自主发展。
二、现阶段师范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调查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从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院校进行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针对科研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即“你在学校期间是否进行过课题”和“在做课题过程中是否配备指导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分析图表:
(以上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得出)
(表 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两次以上做课题经历的只占7%,有过一次做课题经历的学生占总人次的17%,一次经历都没有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6%。由此看来,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做课题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实战经验。而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是养成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就可想可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学校对师范生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缺少平台,使学生的选择余地缩小;其二是学生自身对科研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忽视了它的必要性。[1]
(表 3)
此表中显示:在做课题过程中,约73%的学生表示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但仍有将近27%的学生反映学校不配备指导老师,而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即使配备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也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教师教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更缺乏其它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课题进程无从把握,师范生获得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动力不足。
2.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2]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多地付诸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探究和反思,而这恰好是提升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叶澜教授在描述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时强调,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则必须对教育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因此,寻找到提高小教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种种渠道或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学术氛围。正所谓意识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科研意识,要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应用于实践。
2.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领域真正感兴趣,这比强制他们去喜欢要有用得多。
3.以教育实习为契机,提高研究能力。[4]学校举行的教育实习活动时间尽可能长一点,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此时的他们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更有机会接触到最动态的、最新鲜的、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信息,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观察者与思考者,将产生的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不仅扩大了实习的成果,而且逐步提高了研究能力。
4.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创新能力。
5.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6.在班级里开设科研小组,将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科研的热情。
7.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若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也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科学的研究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科研活动后的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同也是保持个人持续研究的动力之一。[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作为成就动机之一当然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即学校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的情况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不仅可以让老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四、结语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即“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青,战赫.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左光霞.论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
[3]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
[4]郭新安.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师德师资,2009.
[5]唐虢,杨晓艳.试论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科研 课堂教育教学 培养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与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新现象,就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即教科研研究的课题;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最终寻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就是教科研的过程、结果和意义。时间久了,教师就会形成一种探究精神、探究习惯和探究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都会轻松解决,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教师的科研成果还会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路
做科研,会使教师的眼睛变得更敏锐,思维更敏捷,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或视而不见的问题;心思更缜密,能够对教育问题和现象有深入的、独特的思考,并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创新之法。
1.强化科研意识。要做好科研,首先要强化科研意识。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杂,既要教学,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之所以大家都那么忙碌、忙乱,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科研意识、不做科研导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做科研有利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花费点时间还是非常值得的。
2.善于观察和思考。做科研首先要有课题,也就是问题。没有科研意识,就很难发现问题,或者看到了问题也不会做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没发现问题一样。摆着架子做科研是做不出什么科研的。做科研,首先要学会留心。
3.要有创新精神。做科研,还要加强学习,并树立创新意识。有些问题我们看到了、思考了,也想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创新精神,我们给出的方法多是囿于传统的观念。
三、利用课堂教学加强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立足课堂教学。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教研只是纸上谈兵。落实常规教学的学生观、时效观和评价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是确保优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学科研的源泉。
2.重视课后反思。就教研而言,课后反思尤其重要。要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课的心得体会,并写出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只有这样,教师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学中的失误,包括过程和结果,这是反思的首要内容。(2)成功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如何适时变换教学法,如何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如何充分准备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选用了什么典型例句、创设了什么情景和意境,发现并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等。(3)回忆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4)回忆和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灵感以及临场变通或调控的闪光点。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身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虚心听课,诚心评课。虚心听课、诚心评课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之余听课评课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经常去听同年级或跨年级新、老教师的课感受不同,受益匪浅。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价值更大。只有广泛汲取众家精华才能快速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展示课和公开课呈现的是共性化、典型化的学习资讯,靠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目的。而同事之间的随堂听课获取的是更为切合实际、真实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技能技巧,靠自己去感悟――分析、思考、评价、判断。一般说来,公开课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和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通常是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开放课堂,它为听课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一起听课,学习、交流、研讨某一课题或教学模式并从中找出可供教学实践参考和借鉴的有效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有发现的快乐,又有创造的快乐。
四、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有一定的教科研任务。教科研是为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又为教科研提供了研究的课题和实践检验,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李瑛 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科研;促进;教学;本科生;创新
一、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教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科学研究可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教学和科研的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无疑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它促使高等教育拓展了职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研和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将教学与科学有机结合,使教师在教学中从事研究,在研究中实施教学,二者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水平大学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中,而且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高等学校一定要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既出人才,又出科研成果,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动力,使得教学科研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改进教学。
二、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高校中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跟踪国内外前沿、查阅大量文献获得新知识;教师获得新知识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授课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社会对所教学科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与社会实际,把讲课内容与科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充实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储备。
(二)科研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
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和课堂上。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将书本内容简单“搬入”课堂,就会形成教死书的状况,学生很难掌握新知识,很难了解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要想成功的教授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及时引入研究成果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前沿、社会实践滞后的弊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新颖,教学氛围更加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融入科研中的思考方法、讨论方法、实验设计方法等自学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接触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以及课题申请的过程,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科研创新意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开始了一项本科生教改试点工作――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资助在校有特长或对某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一些高校也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活动。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开展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我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工作,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使优秀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了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我校2008年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情况为例,全校共申报177项,经过专家组严格、细致的评选,共遴选出60项校级资助本科生创新性项目和60项院校共同资助创新性项目。从申报过程看,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积极性高,材料准备充分,答辩陈述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科学研究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本科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练兵场。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为今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研,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路。通过科研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去查阅最新文献,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亲身体验“科研”的真正含义,从实践中体验“创新”实质。让本科生结合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的科研练兵和阅兵活动。它既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广泛的知识面,又要求学生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协作能力和最终的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因此,高校应适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加强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高校现代教育理念下,深刻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努力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一所大学要建设成有特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重要的保证之一。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我校在科研促进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不断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有科研忧患意识,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中,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
其次,提高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加强梯队建设,创造科研氛围,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风气。
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加强学生的科技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科研中创新,在创新中科研。
参考文献:
[1]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1-3.
[2]季节.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科技教育,2007,(9)10.
[3]张丽,张春燕.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7)51.
[4]李惠康. 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07,(26)17.
【关键词】非现役文职教员 教学能力 部队代职
一、引言
自2005 年 6 月《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颁布以来,教学、科研、工程和图书等部分专业岗位逐渐开始由非现役文职人员担任。非现役文职人员在军校的发展情况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批教员到任到现在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里面,非现役文职教员对军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军校教员中非现役文职教员已逐渐成为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为军队院校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非现役文职教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学,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承担专业课和任职课程时,教学能力和匮乏的军事文化背景将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和培养目标。因此,应高度重视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任职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任职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非现役文职教员岗位分析
从事任职课程教学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岗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从事任职课程的文职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并且要对装备熟悉。然而非现役文职教员是从地方大学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没有受到长期的军事文化熏陶,更没有学习过系统的军事理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实际装备不了解。这就造成了一些尴尬情况,例如经过专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对实际装备的了解甚至比非现役文职教员深。目前,装备发展升级速度快,教材、课本更新较慢,由于性要求,相关技术的论文较少,这样主要以教材为信息来源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很难掌握最新装备和专业知识,只能纸上谈兵,学员普遍反映有关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的课程由非现役文职教员讲授没有说服力,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非现役文职教员的教学效果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非现役文职教员培训模式研究
目前,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方式单一,军校毕业生留校教员与非现役文职教员培训采取相同模式,没有考虑各自军事专业背景的不同;基础课(例如,数学、物理等)和专业课、任职课程(例如,舰艇动力等)的授课教员也采用同样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岗位之间的差异与需求。应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起科学的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训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从事任职课程授课的文职教员的岗前和在职培训工作,既能充分发挥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积极主动性,又能加大发掘其潜能的力度,实现非现役文职教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的极大提高。军队院校有其特殊性,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岗前与在职培训工作要体现出军校自身特色,针对其已具备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军事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特点,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贴近实际岗位需求的培训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提高其任职课程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是引导非现役新教员进入职业角色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从知识的获取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胜任军校的教学工作。首先,可以通过基础的教育学、基本教学技能培训和集中的军事训练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使非现役文职人员能够迅速融入军校环境。而在职培训主要则需以专业知识和部队装备为主。在非现役文职教员开始工作的前几年,特别是从事任职培训的教员,在承担任职课程前应接受多样化并尽量贴近一线装备的在职培训,由大学负责或由学院统筹安排,频率固定,例如三个月或半年,培训频率可以适当提高。可以采用部队导师制、院校导师制、装备参观与演练、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尽快提高非现役文职教员对装备的了解程度和授课能力。
四、非现役文职教员部队代职制度研究
近些年来上级机关提出“办部队满意院校、育打赢需要人才、出作战顶用成果”的要求,各军事院校十分重视教员下部队代职工作,甚至有些院校强调每个教员必须要到部队代职,并将代职与职称评定挂钩。军校把到部队代职作为提高教员专业能力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措施,大多数现役教员都会被安排到基层部队去进行代职锻炼。然而,非现役文职教员和现役干部一样从事军事、装备任职培训,一样需要了解当代新型武器装备的原理结构,更应该充分熟悉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现状和训练情况。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结合军队武器装备和部队思想情况开展任职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于非现役文职制度刚刚发展几年,文职教员部队代职制度还是空白,但考虑到实际需求,应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如何有选择地、有计划地安排有需要的、从事任职培训课程授课任务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到基层部队代职锻炼,增强他们对装备的认知和了解,以全面提高其任职课程教学能力。可采用专业“订单式”代职方式,定时间、定岗位、定任务的代职模式,要求非现役文职教员在规定时间、特定的专业岗位,完成指定装备的学习任务。
五、结束语
军队院校教员非现役化是军队改革的趋势,如何在当前改革形势下,保证教学质量和军队人才目标是关键。通过以上对非现役文职教员培训模式和非现役文职教员部队代职制度的研究,可对提高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任职课程教学能力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哲,熊伟明,轧铸.军队文职人员岗位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1(11):1089-1090.
[2]徐婷,涂群章,刘斌.军校非现役文职教员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J].科教导刊,2012(7):156-157.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与职业学院的技能教学型相比,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开展科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一线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对培养的学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即围绕教学这个核心来开展。但“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动力,同时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革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科研活动凝练和升华知识,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高屋建瓴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业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学生质量与教学密切相关,而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教学活动得到促进,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目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师主力军的广大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也不容乐观,他们做科研的兴趣低,积极性差;再加上在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科研能力不足,以及学院的重教轻研的政策导向,导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项目非常少,科研能力低下,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在科研上有影响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既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和时间不足
独立学院的领导通常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甚至认为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致使教学安排占用了极大的比重,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就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而言,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70%以上。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2.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3.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且科研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好书,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搞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仅满足于现状,因而其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实质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研素质的不足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三、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到学校的工作日程上来。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1.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2.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的劣势,存在着对科研过程不够熟悉、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等情况,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的组织学术讲座,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与名师座谈研讨,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和考察等方式开阔其眼界,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为青年教师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科研经验,激发其科研潜力。
3.组建科研团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以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引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成员的科研潜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带动独立学院教学与就业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科研团队的组建,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团队合作对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很有益的。
4.制定相关的科研倾斜政策,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把关项目申请书,合理预算经费,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协调设备的使用及提供适当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三是设立院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自筹经费,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基金,鼓励以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系列课题申报,锻炼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
5.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为跟上时展的脚步,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因此,青年教师应利用高校的图书馆等学术资源优势,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创造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