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
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着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关键词: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刘睿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5)
一、引言
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组织的行为策略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决策过程,更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而已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管理者特征对其的影响,仅有少量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管理者性别以及年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2-3-4],而并没有系统考察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且现有研究多假设管理者为理性经济人,而实际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背景、年龄以及性别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Watts和Zimmerman[5]就提出管理者的薪酬计划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之一。随后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但是该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薪酬动机下的盈余管理程度受管理者特征影响。由于管理者个人特质的不同,在面临盈余管理决策时,其对于风险的判断以及收益的权衡将会截然不同,进而影响到其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基于薪酬动机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状况,同时也为理解企业管理者个人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较好的切入点。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策略与绩效都显著地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影响,包括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关系。正是由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行为策略,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经济绩效。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会计选择问题,也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同社会学中的年龄与行为分析相类似,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体力与精力也会逐步下降,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随之下降,其行为会更趋于保守,且会更为珍惜目前阶段所获得的财富与声誉,安于公司目前阶段的现状,而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Huang等[4]就详细分析了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CEO年龄的增大,企业会显著减少其迎合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财务重述的水平也显著较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合理预期随着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大,企业会进行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该行为会让其承担更多的风险,降低个人的效用水平。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管理者性别对于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是基于风险分析的视角。Groson和Gneezy[6]的研究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风险回避者,而公司的决策行为都是受到企业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影响。这种特质反映在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上应该就是其采用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减少自身所面临的法律风险。Francis等[2]研究了公司CFO由男性变更为女性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即与男性CFO相比女性CFO出具的财务报告会更为保守,且市场对于女性CFO在位期间公司出现的负面盈余信息反应不足,这更激发了女性CFO采用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减少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Peni和Vähämaa[3]的研究同样也发现CFO为女性的公司会有较高的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行为较少。因此,若在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中,女性管理者的增加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为保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女性管理者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而管理者的学历背景、教育程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鲜见于文献。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Castle和Jane[7]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处理公司业务的能力越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从而对公司的绩效有较为正面的影响。根据叶上葆等[8]的推论,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经营能力越强,公司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维持业绩,但是其实证分析只证实了继位管理者的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直接得出教育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的结论。而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分析,企业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价值观与认知偏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一定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但是,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的管理团队,其绩效一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良好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高绩效,但是通过教育所传导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必然会抑制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由于管理者薪酬水平与业绩相联系,从而导致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在业绩压力之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通常会采用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满足业绩要求。但是考虑到管理者团队的背景特征,其薪酬契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H1的分析,由于高龄管理者安于企业现状,为了保持声誉,不愿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现有中国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较多,且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尚未普遍施行,管理者的薪酬与业绩的关联较弱,因此,薪酬对于高龄管理者团队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但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企业高层管理者可能会进行较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通过业绩操控抬高股价,伺机出售其所持公司股票,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是通过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业绩,为离职后谋取更好的退休福利。因此,笔者认为薪酬对于年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确。
而管理者的性别差异对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女性管理者作为天生的风险回避者,其通常不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业绩要求;而男性管理者则恰恰相反,其可能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薪酬激励会使得女性管理者更加谨慎,使得男性管理者更加激进,从而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从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看,良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报酬激励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抵消,而报酬的正向激励以及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都会进一步强化管理者减少盈余操控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年龄与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H4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H4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高管界定
笔者借鉴Hambrick和Mason[1]等的研究,将高管团队定义为公司现任监事会及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和独立董事)、总裁、副总裁、CEO、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董事会秘书等。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1—2014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计算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需要,实际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4年。并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在研究区间内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行业年度少于15家的行业年度。(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以控制IPO效应。(4)剔除管理者特征披露不详以及企业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最终获取样本数为1975个。文中管理者特征所需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高管简历、通过手工搜集计算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三)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水平。根据夏立军[9]的研究,Dechow的修正Jones模型最能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因此,笔者也采用该分行业分年度模型计量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采用证监会2001年行业代码,除制造业细分到二级行业,其他行业都采用一级行业代码)。
2.解释变量
笔者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实证考察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选取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Age)、平均学历(Edu)以及团队中男性所占比重(Gender)为解释变量。同时考察了管理层激励(Inc)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薪酬激励,笔者借鉴Bergstresser和Philippon[10]的股权激励公式,但是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股权激励公司较少,因此,本文在计算薪酬激励占比时并不考虑管理者已被授予但尚未执行的股权数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nc=0.010×Price×Shares/(0.010×Price×Shares+
Salary)
(3)
其中,Price为股票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Shares为管理层持股数量,Salary为管理层工资数额。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笔者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规模(Size)以及企业成长能力(Growth)等变量为控制变量,以控制不同企业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笔者还设定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中经济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检验模型
为了考察管理者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管理者激励措施与其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交互影响,笔者构建如下回归模型来验证H1—H3:
以上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市场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即CR100从2011年的26.2%增加至2017年的47.7%,增长率为82.1%。从10强和百强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来看,二者均表明全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在不断增强,但10强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速度稍快于百强企业,这说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大企业规模增长有所加快,市场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过,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虽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这是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
DA=β0+β1Tmc+β2Lev+β3Roe+β4Size+β5Growth+
∑Year+∑Ind+ε
(1)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验证H4:
DA=β0+β1Tmc+β2Tmc×Inc+β3Inc+β4Lev+β5Roe+
β6Size+β7Growth+∑Year+ε
(2)
其中,Tmc为管理者背景特征,在回归分析中分别代入管理者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程度。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1汇报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笔者对文中的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上下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
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1975)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征样本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DA均值为0.034,表明企业的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仅占到企业资产总额的3.4%,平均水平较低,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达到3.784,这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就本文的自变量而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达到46.970岁,这一年龄段的管理者正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既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又拥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最小值39.370岁和最大值54.660岁来看,不同企业的高管平均年龄具有较大差别,表明不同企业之间在高管人事安排上有所差异。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变量间相关系数表(N=1975)
注:本表报告了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置于表的左下方和右上方;*、**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与管理者特征变量之间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管理者特征确实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和团队中男性管理者所占比重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的平均学历水平以及接受的薪酬激励水平与其呈现一个负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H2与H3。同时还可以看到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00,可以断定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表2报告的相关性分析仅为单变量分析结果,考虑到有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其他因素,因此可能具有测度误差。更为严谨的结论有待回归检验的结果呈现。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包括正向与负向两个层面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均表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因此,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大于零组与小于零组,分别进行回归,以控制不同方向上的盈余管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大于零组和小于零组的回归结果。
表3盈余管理水平大于零组回归结果(N=798)
注:括号内数据为经过稳健调整的t值。下同。
表4盈余管理水平小于零组回归结果(N=935)
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有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3,显著性水平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所在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企业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1得到验证。同时可以看到,管理团队的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3,且显著性水平同样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企业同样有减少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倾向,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2得到验证。
对于企业管理团队中男性成员所占比重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影响方向为正向,但是其统计学意义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H3只能得到较为微弱的经验证据支持。究其原因,笔者推断,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团队高管大部分成员为男性,女性占比较少,因此,团队中性别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而言,我们观测到了一个显著性水平为1%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6,与已有研究[11]相一致。表3中列(5)的回归中,我们将所有管理者特征变量放入同一模型,以进一步考察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上述结论均成立,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而控制变量中,仅有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这与政治成本假设不一致,但是在中国背景下,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政府支持,更有动机进行利润操控,提高利润,以从政府干预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通过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与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在10%水平上显著。即企业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其负向盈余管理水平越弱,管理者的年龄对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H1相一致。但是教育水平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H2。由表4列(2)的回归结果可知,平均教育水平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7,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其越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操控。表4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H3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解释原因与正向组的解释原因相一致。表4中列(5)的回归结果与前4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H1,H2与H3没有获得支持。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其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负向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与债务契约假设相一致,即越高的负债比率,企业越可能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他控制变量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2.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
由于本文选用了包含时间变量的企业面板数据,因此,可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企业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效应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年度可能会受到不同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虚拟变量,构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另外,由于样本数据之间可能会存在异方差以及截面相关、序列相关等问题,普通模型的回归会造成衡量的偏误,因此,笔者采用Driscoll和Kraay[12]稳健性回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控制。为了验证H4,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管理者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比重与薪酬激励的交乘项。由于交乘项的存在,模型(2)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构造交乘项以降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同上文的分组,表5报告了薪酬的激励对于正向盈余管理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
表5回归结果:考虑薪酬激励作用(N=496)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学历水平仍旧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为1%),性别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回归结果仍不显著,进一步证实前文结论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学历水平与其薪酬激励的交乘项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其正向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7,在10%水平上显著,H4c得到验证。这表明当企业的管理者团队的薪酬水平显著提高时,原先管理者团队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了。但是,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年龄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虽然存在,但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H4a,由于薪酬的此种调节作用虽然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正如假设分析中所阐述,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抵消,因此,造成其最终的结果并不显著。而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性别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也并不显著,H4b没有得到验证。笔者进一步考察了薪酬激励对于管理者特征与负向盈余管理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回归结果略去没有汇报。
(三)稳健性检验
笔者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考虑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制度约束,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保牌以及IPO动机均较强,因此,将样本中去除该类上市公司,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将数据进行Winsorize修正之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基本一致。(3)参考陈燕锡等[13]衡量管理者团队的学历、年龄的办法对上市公司中主要解释变量进行重新测量并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基本一致。(4)采用Kothari等[14]模型来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一、结构形式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往往开门见山,不做过多铺陈渲染。以2009年-2011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报告一开始,随即进入前期工作回顾,把上一年有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城镇新增就业等各项指标数据一一列举,毫不拖泥带水,显示出我国政府工作高效、务实的风格。
考虑到民众的不同接受程度,政府工作报告简洁明快,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多以总分总结构行文,逻辑清晰,便于理解。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为上一年工作回顾和本年度主要任务,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大小标题。例如: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标题为:“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2011年的工作”;小标题:“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条理清晰,便于民众翻阅查询各项措施和问题。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报告往往以“各位代表!”为段落开篇,向各位代表提出要求与号召,内容丰富又不失气势,行文自然达到,引起共鸣。
二、内容编排
(一)信息全面
政府工作报告全长近两万字,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中,涉及的内容不可谓不广泛,报告对经济、就业、医疗、教育、法制、环保、国防、财政、外交、创新等等均有阐述。报告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保障、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民生话题,也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可见,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百姓民生为重,彰显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百姓问题的关切。
(二)重点突出
政府工作报告的信息全面,但如果将每个信息都拓展开来,势必篇幅冗长,事倍功半,因此在报告中突出重点显得尤为重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主题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近几年的报告均以大量篇幅阐述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应的经济举措。从2009年-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汇的统计汇总情况可以看出,经济类词汇引用率很高。这种不断重复出现的词汇,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强化人们的印象,做到突出重点,事半功倍。
例如:扩大就业历年来都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在每一年的报告中都有详尽的阐述: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等。2010年谈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等。
(三)用数字说话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通常把发展指标量化,以指标数字的形式直观醒目地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数字指标的同时又不失文字的配合叙述,向读者和听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例如:就GDP预期增长率而言,我国已经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但同样是8%,实质却发生了变化。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8%着眼于保增长;2010年8%在于巩固经济向好趋势,而2011年的8%,核心是稳住经济增速,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这里连续的8%表明了中国GDP从重量轻质向重质保量的转变。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擅于用数字展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例如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述道: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这样的信息数据精确、具体,令人信服,催人奋进。在数字信息描述方面,报告还使用“左右”、“以上”等表达,注重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当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
关键词:沟壑密度;沟壑特征;影响因素;延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P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density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this paper based on DEM of Yanhe river basin and ArcGIS software,using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ean value change-poi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best gully system,and analyzed gully density in Excel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tal gully density in study area is 1.16km/km2,and the trend of gully density in partition areas is D1area>D2area>D3area>D4area;in different partitions,the average lengths of gullies and gully density with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e gullies with same classes in different partition areas have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density also exists;these gully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esults of landform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so on.The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and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ully density,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ing up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ertinently.
Key words:Gully density;Gull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actors;Yanhe river basin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定量评价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侵蚀强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沟壑密度来定量描述。沟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单位面积上的沟谷总长度来度量[3]。沟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蚀程度越大[4]。目前,关于沟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外业调查法、遥感图像处理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地形图量算法等[5-6]。随着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数字地形分析领域[7-8],沟壑密度、沟壑切割深度等沟壑特征参数以及坡度、坡向、流域边界、沟谷网络、沟谷节点等地形特征参数皆可通过DEM提取[9-10],操作简便且提取精度较高,不失为一种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11],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切割程度极大,因而该区城沟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按高程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小区,对比分析不同小区沟壑密度的统计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助于揭示土壤侵蚀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沟壑密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全长286.9km,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7 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气温为8.8~10.2℃,年平均降雨量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质地均一,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即: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下游为破碎塬区,塬面窄小,冲沟发育。总体上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90%,水土流失严重。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为空间参考,空间分辨率为30m×30m。
2.2 数据处理
2.2.1 延河流域的生成 在ArcGIS10.2软件中首先对DEM源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网数据,分水岭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选择、导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数据,获得延河流域DEM数据,如图1所示。
2.2.2 沟壑密度计算方法 沟壑密度也称沟谷密度或沟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单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D=LA]
式中:D指沟壑密度;∑L指研究区域内的沟壑总长度(单位:km);A指特定研究区域的面积(单位:km2)[12]。
2.2.3 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 在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过程中,汇流阈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沟壑密度的大小,故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阈值。为了确定延河流域沟谷网络的最佳阈值,在ArcGIS10.2软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别选取100、200、300…2 300、2 400、2 500等一系列阈值,运用图解建模的方法依次运行模型(具体模型见图2),当阈值位2 500时流域沟壑总长度趋于稳定。由图3可看出,随着汇流阈值的增加,流域沟壑总长度随阈值增加总体呈幂函数减小,相关系数R2为0.999 4,拟合度较高,通过统计学检验。
为了使提取的沟谷网络更加接近真实沟谷形态,基于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曲线由陡变缓的唯一点,即为最佳阈值点。由图4可知,当汇流阈值为500时,所提取的沟谷网络最接近真实沟谷形态,此时流域沟壑总长度为8 903.55km。
3.1 沟壑密度 研究区按高程大小可划分为4个分区,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HD2区>D3区>D4区的特点,而第2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为D2区>D1区>D3区>D4区。
[m]
图5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分布
从不同分区不同等级的沟谷平均长度来看,在不同分区中,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1区以第3级沟谷平均长度最长,为1.15km,第1级和第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相差不大,第7级的沟谷长度最长,为14.65km;2区除2、5、6级沟谷外,其余沟谷平均长度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而减小,沟谷长度除6级沟谷外随沟谷等级的增大也呈减小趋势,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最大,为0.92km;3区沟谷长度及沟谷最大值均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递减,平均长度以1级沟谷最大,为0.81km,4级沟谷最小,为0.62km;4区1、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71km和0.56km,1级沟谷长度为2级沟谷长度的10倍左右。
同一等级的沟谷,在4个分区中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图5)。7级沟谷即沟谷主干有且仅有1条,仅存在于1区和2区范围内,主要分布于2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区的10倍之多;6级沟谷即沟谷的一级支流,仅有2条且仅分布于2区,沟谷总长度为73.93km,两条沟谷的长度分别为24.65km和49.28km;5级沟谷有7条,分布于2区和3区,其中有4条完全分布于2区,3条既分布于2区,又分布于3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68.95km,占5级沟谷总长度的84.09%;4级沟谷共38条,仍主要分布于2区,有20条完全分布于2区,其中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438.50km,3区的沟谷长度为103.06km,2区沟谷长度是3区的4.25倍;3级沟谷分布于1区、2区和3区,以2区分布最多,其沟谷总长度为1 168.26km,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826.94km,占该级冲沟总长度的70.78%;其余1、2级沟谷在4个分区中均有分布,为整个沟壑系统的主体部分,其中,1、2级沟谷在2区中的分布均大于3区,其沟谷长度分别为2 790.95km和1 451.34km,分别占该级沟谷总长度的61.79%和64.56%,二者在1区中的分布均最少。总体上看,研究区各级沟谷主要分布于2区和3区,且分布于2区的沟谷数量及沟谷长度均最大,其沟壑密度也较大,为1.66km/km2,表明研究区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位于2区,是该流域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虽1区沟壑密度最大,但由于其面积最小,且沟谷级别类型较少,且其属于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呈条带状沿干流分布,主要地貌类型为河流阶地且阶地面宽坦[13],故其地面破碎度较小,不作为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区域。
3.2 影响因素
3.2.1 地貌形态 地貌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一个地区的土壤侵蚀差异受到不同地貌形态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以堆积为主,山区和丘陵地区则以侵蚀为主[12]。沟壑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沟谷的发育程度,在研究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其与沟谷总长度成正比。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塬、梁、峁及各类沟谷,黄土塬部分地形较平坦,侵蚀较弱;梁峁区主要发育细沟、浅沟、切沟等多种形态的沟谷,且具有坡度大、坡度长、临空面大的特点,有利于水流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发展,故为黄土高原侵蚀最强烈、地形最破碎的地区[12];山地区则多发育深切冲沟,切割深度较大,且大多已达侵蚀基准面,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过程受到抑制,即沟谷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故虽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但地形破碎度较小,沟壑密度较小。研究区4个小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区(1区)、梁峁区(2、3区)和山地区(4区)。梁峁区的沟壑密度为2.43km/km2,较山地区(0.18km/km2)大,且山地区仅发育1、2级沟谷,沟谷类型较单一,梁峁区发育1~7级沟谷,沟谷类型复杂多样,沟谷发育程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
3.2.2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是影响沟谷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地表组成物质越疏松,沟谷越发育。延河流域主要的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土体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岩性主要为中生代的砂岩、砂页岩。黄土的这些性质表现为其机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物质越细、抗蚀能力越(下转116页)(上接110页)强,故地表组成物质由西北向东南抗蚀能力增强[14],从而影响了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各分区沟壑密度呈现出D1区>D2区>D3区>D4区的特点,3区和4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壑密度呈减小趋势。1区7级沟谷的沟壑密度最大,为2.02km/km2,2区1级沟谷沟壑密度最大,为0.79km/km2。研究区总沟壑密度为1.16km/km2,景可[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以不同起算点研究同一流域的河网密度,大小往往可相差5倍左右,其中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大小介于0.41~1.45km/km2,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通过对延河流域按高程进行分区,并且对不同分区的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不同地貌类型下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反映了地表破碎度即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性,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对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宏观上的空间规律性以及不同流域、不同尺度地域之间沟壑密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而对同一流域按不同标准划分分区,对比不同分区沟壑密度特征及空间分异性,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壤侵蚀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01):40-43,46.
[2]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中阳县土壤侵蚀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2-448.
[3]韦中亚,周贵云,罗万勤.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沟壑密度提取算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24-27.
[4]代灵燕.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党福江,戈素芬.沟壑密度调查应采取水文网络法[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6):34-36.
[6]郭兰勤,丑述仁.基于DEM不同路径算法的沟壑密度提取[J].地下水,2011,33(6):145-147.
[7]李丽,郝振纯.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51-256.
[8]谢顺平,都金康,罗维佳,等.基于DEM的复杂地形流域特征提取[J].地理研究,2006,25(1):96-102,87.
[9]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等.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7,32(2):138-140,182.
[10]李俊,汤国安,张婷,等.利用DEM提取陕北黄土高原沟谷网络的汇流阈值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75-78.
[11]陈伯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3-4.
[12]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3]孙虎.陕西延河流域地貌组合类型的模糊聚类划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4):83-88.
建筑企业可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企业主要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企业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和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广义建筑业。根据行业分类,建筑业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轨道建设、水运港口建设、城市建设、房地产、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还有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等。本文研究的行业是房地产建设行业。
如表1,反映2004年至2009年我国建筑企业部分指标的发展情况。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建筑企业单位数从2004年的59018个发展到2009年的70817个,虽然在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趋势都在增加;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2500.3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3672.6万人,增加比例都在上升,总体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上涨;行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29021.45亿元到2009年76807.74亿元,增加61%,年均增长率约为10%;再从建筑行业利润总额看,增长速度很快,从2004年的7192468万元增加到2009年27187552万元;从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看,从2004年20887元/人到2009年37640元/人;利税总额从2004年16554384万元增加到2009年53724409;企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615783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198171万元。
二、我国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首先,通过对我过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159份有效问卷按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龄、岗位特征做一个人口统计情况分析,如表2所示:
从性别分布来看,159名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男性员工,占据66.0%的比例,女性员工只有54人,占据34.0%的比例。这种分布显著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行业的环境和工作属性特殊性的原因,符合了客观实际情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A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主要集中在35以下年龄段,分别占据78.0%,说明大部分员工年龄偏小,年老员工引进方面很少。这与该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因素有关。
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占据47.8%的比例,占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专学历员工占据28.3%,而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中专)的学历的员工少。这反映了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学历层次偏高,这与建筑企业工作信息化和项目准确化的需求因素有关。
从婚姻状况分布来看,已婚和未婚的知识型员工占据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据50.9%、49.1%,这与该行业的发展情况有关。
从工龄分布来看,1年-5年知识型员工分别占50.3%,占据一半的比例,6年-10年占据14.5%,说明A建筑企业的处在发展阶段,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是最近10年引进的。
从岗位分布来看,四个性质岗位的员工比例差别不大,其中管理性质的岗位占据31.4%稍微比其他三个性质的岗位高点。这很好地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在生产部和工程部方面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关键词 教学系统 整体性 层次性 开放性 自组织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钱学森教授曾经给系统下的定义是: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教学系统这一提法就是系统论思想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所以教学系统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它与社会系统相似,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杂大系统,但是它相对社会系统而言,是一个作用明确的系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组织系统。教学系统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完成教学目标的整体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内容。
教学是能动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与学生也属于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从社会大系统来看,教学系统是培养人的服务系统;从个体人的系统来看,教学系统是人的发展系统。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也有自身特征。
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是指,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等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教学系统整体,就具有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教学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教学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组合,同时也是一个表现出多层次整体性的活动。首先,教师及教师的活动体现着整体性。教师统一受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协调管理,不同学科教师分工组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及其掌握和运用的教学要素中的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其次,对于学生层面而言同样如此。学生不能等同于人和学习方法的简单家和,诸多学生一起还衍生出了竞争与合作。再次,在教学系统中,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梳理直至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学内容整体性的体现。
因此,教学系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系统的整体性问题。
教学系统既然能从社会系统中独立出来,并且有别于其他社会子系统,就说明了教学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规定性,这也从事物存在的方面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整体性最根本的着眼点来看,“系统是有组织的群体,组织性表现为元素或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系统具有了整体性。
2教学系统的层次性
由于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及相互作用形式上的差异,从而使教学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教学系统层次性就反映了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教学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教学系统的层次是层层嵌套的,形成了一个层次网络,同时教学系统子系统中教的子系统、学的子系统、媒介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中的教学要素等概念都是相对的,例如教的子系统可以说成是教的要素,而教学内容这个要素又可以看作是各种知识、教学目标等组合形成的低级系统。所以子系统和层次的划分是客观世界层次多样性的反映。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等都有可能导致系统层次的划分各式各样。
对教学系统来说,从物质的存在形式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有形要素构成的层次与无形要素构成的层次的组合,当然,无形要素层次主要由有形要素层次衍生而来;若单论教学系统构成的要素“若教学要素作为第一层次,那么第二层次则是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平凡要素中的各要素和特质要素中的各要素组成第三层次,第三层次的要素又含有若干要素组成第四层次,如此类推”;从教学规模来看,存在着各种大、中、小型学校及教育教学机构,形成了规模上的层次差异;按个体成长发展顺序来说,教学是一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的递进层级系统;从观念形态来看,教学是一种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的知识累积系统;从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来看则教学系统则包括教的子系统层次、学的子系统层次、媒介子系统层次。
3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不能够独立的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的联系中”,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教学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整个世界系统的组成部分,必定与外部环境或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诚然,与社会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社会系统也就成为了对教学系统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表现为教学系统具有不断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这是教学系统不断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要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上,按照耗散结构理论,教学系统的开放性表现为不断引入负熵的过程。每年大量的新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之中,学生不断地从学校走入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内容不断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这些都是教学系统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的负熵流。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不仅是指对于社会环境这种高一层次的系统开放,也包括向低层开放,即向教学系统内部开放。系统向{层开放,使得系统可以与环境引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发生与环境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而系统向低层开放,使得系统内部可能发生多层次的、多水平的在差异之中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
4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
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是指,在教学系统的开放性而产生的内外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 相关,最终自发组织起来,使教学系统从低级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
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教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在内的常常表现出混沌性的非线性系统,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这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偏离平衡状态的涨落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在教学系统内部,在教师、学生、教学评价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在信息多向流通的过程中,每一个内部子系统皆有可能因其非线 性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并被逐级放大、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这种涨落的诱因,通过前文分析,教学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必不可少存在各种联系,社会系统作用于教学系统的影响便会造成内部的涨落。这种涨落成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通讯作者:时小翠)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 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6):17.
[3]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1.
[4]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3+229.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破裂风险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10-03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and its Rupture Risk Assessment
CHEN Sheng,LIU Cong-guo,CHENG Hao,XU Chang-lin
Third Clinical College of San xia University,Neurosurgery of Central Hospital, Gezhouba Group, Yichang, Hubei Province,44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rupture risk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from a singl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in 19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upture were divided into rupture group and 80 cases of unruptured group 11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3D CTA model,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ratio of tumor size, tumor length and neck width (AR value), there is no point to the top of different tumors, ASCI,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rupture risk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tumor rupture group was (6.55 ±2.85) mm, the average size of 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 was (6.38 ±3.71) m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R=12.895, P=0.001); AR value (OR=4.899, P=0.001); the top of aneurysm after pointing to the outside (OR=7.498, P=0.029). Conclusion AR, with daughter sac or not , Under the top of the tumor i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which can as its rupture assessment.
[Key word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upture risk
后交通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病因,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后的致死致残率极高[1-2],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研究大多从颅内多个部位的动脉瘤中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共193个后交通动脉瘤的资料,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80个后交通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13例(113个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3]:①排除由外伤和(或)感染所致后交通动脉瘤;②排除合并有其他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等的病例;③仅纳入单发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例。排除标准[4]:根据后交通动脉瘤的定义、影像学资料等均无法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其他脑血管畸形者、外伤性动脉瘤。最终共收治诊断满足条件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93例。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经CT血管造影证明的影像学依据。破裂组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48.66±12.78)岁;未破裂组113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0例;患者年龄18~64岁,平均(46.98±11.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CT扫描
CT血管造影(CTA)检查:头部由第1劲椎至颅顶,头颈部由主动脉弓至颅顶。
1.3 图像后处理及形态学特征的观测
1.3.1 图像后处理 图像经重组处理后,得到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造影,采用VR和MIP以多角度、全方位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包括整体观和前后视图、左切左视图和右切右视图,上切下切图以及局部图像等。
1.3.2 后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观测与结果统计 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瘤顶指向(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故瘤顶指向包括:后上外,后上内,后下外,后下内),有无子囊(光滑瘤体表面的局灶性尖角状、状及不规则形突起定义为子囊)。
1.4 观察指标
瘤体以7 mm分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以1.5分组、瘤顶指向、子瘤的存在情况等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瘤体以7 mm分组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后交通动脉瘤平均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例资料按后交通动脉瘤瘤体≥7 mm与瘤体
2.2 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AR值(1.57±0.684)大于未破裂组(1.24±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瘤顶指向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193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瘤顶指向分为:后下外148例(76.68%)后下内28例(14.51%)后上外8例(4.15%)后上内9例(4.67%)。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之和。经χ2检验,χ2=8.140,P
2.3 子瘤的存在情况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与否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经χ2检验,χ2=17.689,P
2.4 多因素分析
研究纳入瘤体大小、瘤体≥7 mm、AR值≥1.5、瘤顶指向后下外、有无子瘤,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剔除变量:瘤体大小(P=0.755),瘤体≥7 mm(P=0.842)。最终得出回归方程:Y=2.578D+2.540F+1.607G1- 6.732 (D、F、G1分别为赋值变量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
3 讨论
后交通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后交通动脉发出处的远测角、近测角,以及后交通动脉与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向后突出的球形动脉瘤;据国内资料统计,后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4,发生率为颅内动脉瘤之首[5];其破裂率极高,破裂后致死致残率也很高。但临床上对其破裂风险评估的指标尚未得到规范,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也甚少,因此在临床治疗时缺少真实研究数据的支持,难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治疗决策,治疗进度较缓慢。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研究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界AR值为1.5,AR值越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诊疗依据。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说明瘤顶指向是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的危险因素。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说明子瘤的存在与否显著加剧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子瘤存在与否可以作为评价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指标,与当前主流研究结果一致[6-8]。有子瘤存在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81.4%)显著高于无子瘤存在的破裂率(58.8%,P
综上所述,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知,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存在与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Morita,A,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J].N Engl J Med,2012,366(26):2474-2482.
[2] 崔岩.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4.
[3] 崔岩,张明铭,蒋宇钢.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6):563-567.
[4] 吕楠,江澈,瞿米睿,等.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4):425-429.
[5] 蔡建勇,黄崇权,陈献东,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形态学特征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4,7(4):23-27.
[6] 袁金龙,徐善水,李真保,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4):216-218.
[7] 李剑秋,陈莉,姚开情,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CTA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52-1555.
漯河有线电视台从2003年开始了电视散文的创作,《沙澧情韵》栏目应运而生,笔者结合创作实践,就电视文学的一些美学特征及同期声的魅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音诗画的交响。电视散文的形式美是受观众喜爱的基本原因。无论是对自然山水的礼赞、对人间真情的歌颂,还是对历史遗迹的感怀,观众总能从亦真亦幻的画面、隽永的语言和舒缓曼妙的音乐的交相辉映中,进入某种物我交融的意境,感受博大的人文精神。其实欣赏电视散文,从形式美上说是欣赏音诗画的交响。
音诗画本是三门独立的艺术,三者意境相通,但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局限。画面塑造的形象具体可感,但单纯的一幅画又往往难以让人理解物象的延展性意义和它的深层内涵;诗表现的形象空灵、深邃、意蕴悠长,许多用画刻意表现的情感、风骨只需一两句诗就把它点化了,可单纯的诗毕竟又会因缺少义理的凭借,或者欣赏者文学素养的限制而影响其审美效果;音乐表现的形象常常令人陶醉,但用音乐来表现具象是不现实的,可它的非语义性和表现性,又使它在表演艺术和像电视这样的综合艺术的许多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催化剂。但是要把这三种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就不能不对这三种艺术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扬长避短、合而为一,通过综合运思,实现音诗画的交响。音诗画的融合,最难处理的是诗与画的关系。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实在的影像,而散文表现的许多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这一实一虚怎样融合?作者认为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融合才和谐。
电视散文本来就是诗与画的延伸,二者的创作规律是相通的。除了勾连情节必不可少的叙事性语言外,电视散文的创作,应尽可能避免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描摹,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表现由联想牵出的意向,才能实现与画面语言的呼应与自然对接;电视画面的拍摄,除了展示客观环境必不可少的场景外,也只有尽量摒弃对具象原生态的实录,转向对隐含意蕴的虚像的创造,实现与文字元素的“虚里接”,才能使两者水融,共同营造开启情感阀门的意境。如作者的山水吟《在水一方》――石漫滩水库掠影曾经获得本台组织的风光片大赛优秀作品奖。
石漫滩水库的美景许多电视媒体都拍过,把它作为融山水于一体的美景名胜来赞美,而《在水一方》的创作却融入了作者和摄像记者敏锐的美感感知力,从石漫滩水库山水系列的表象中,体悟到了“农家山水的本真”,画面中薄雾里的鸡鸣、农家袅袅的炊烟、湖面荡舟的渔人等多个场景,使得《在水一方》具有了浓郁的农家山水特性,声画效果产生的丰富联想,引导观众思绪超出屏幕之外的天地,让人浮想联翩,超出文字解说之外的联想。这种本真的审美价值和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本片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使得本片回味悠长。
同期声的完美运用。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观、作者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远。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同期声成为其声音的主题构成。大量同期声的运用,使以叙述为主题的电视诗歌散文呈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同期声使电视散文具有感染力。在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运用好同期声能打破音画对位的单一模式,增强电视诗歌散文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增添了表情达意的效果。在抒情写意的片子中,同期声的运用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由于片子加入了未加修饰的同期声,就引起了作品声画内部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新的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从而更加自然、更加本质地表现出生活的原态。如在电视散文《用爱倾听》的创作中,我们通过运用同期声和大量的现场声来表现片中的真挚情感。该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养聋哑女童并努力使她接受教育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间平凡真挚的爱。但片中通过同期声的巧妙运用,透过聋哑女童稚嫩的脸庞以及呀呀的学语声来展现。慈爱的母亲一遍遍一声声,不厌其烦的手势、话语昭示了一位母亲伟大的爱。当聋哑女童的一句“妈妈”脱口而出时,流泪的岂止这位母亲,同期声的魅力也同时打动了观众的心。这画龙点睛的同期声和母女间的普通生活场景现场声无疑是片中的重点和亮点。通过声音的叙述、画面的描写,使电视散文的声音和画面达到了“声画”一体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同期声增强了电视散文的叙事功能。电视散文大多采用幕后解说,叙述时间的发展过程、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揭示事件蕴涵的意义。而随着同期声在电视散文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了电视散文以解说为主的状况,同时也带来了电视散文中纪实语言的革命。在有些电视散文作品中同期声的使用,部分甚至全部承担了电视散文中的叙事功能。在电视散文《过年》中,大量运用小镇父女做年夜饭、舞龙舞狮和小镇的戏台表现家乡过年的热闹情景,从而表现了家乡古老的年俗和浓浓的乡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
电视文学中音诗画的完美结合,使电视文学具有了美学特征,合理运用同期声的叙事功能在增强电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感与生动感,增强事件对观众的吸引力和观众对事件的参与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期待着更多的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及同期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 鼻疾病;鼻窦疾病;患病率;流行病学因素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01-02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Nasosinusitis Among Children Aged 4-14 in Yiwu/LOU Zheng-cai*,LOU Zi-han,LOU Peng. *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Yiwu Central Hospital,Yiwu(322000),Zhejia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al features of pediatric chronic nasosinusitis and the correlative risk factors in Yiwu. Methods By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from Mar to Sep in 2006 in Yiwu,3 919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ged 4-14 from seven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about chronic nasosinusitis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s with a self-filed questionnaire combining with confirmation from doctors' examination. Results Prevalence of chronic nasosinusitis in children was 36.72%(1 439/3 919) in Yiwu. However,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prevalence between girls(36.14%) and boys(37.35%).About 80.16% chronic nasosinusitis children suffered snuffling,65.71% suffered sniveling and 39.76% suffered headache. Percentage of asthma,bronchitis,and pharyngitis among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 children were 0.82%,23.54% and 44.36%.Conclusion Prevalence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 is high in Yiwu children.Hence,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RS should be practiced.
【Key words】 Nose diseases;Paranasal sinus disease;Prevalence;Epidemiologic factors
研究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的患病情况,掌握相应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探讨其流行和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促进干预措施,降低患病率,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于2006年3-9月对义乌市4~14岁儿童进行了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及鼻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义乌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生源相对集中、学生同龄人数最多的城区和农村小学各2 所,城区及农村幼儿园各2所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4~14岁儿童共计3 919名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抽调具有3 a以上住院医师职称的专职医生组成体检组,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测细则》进行耳鼻咽常规检查。制定问卷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经常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耳闷、干咳等症状;(2)出现上述症状能否及时就诊; (3)鼻腔鼻窦疾病引起头痛、干咳,首先选择哪个科就诊;(4)看电视时经常开大声音,是否注意自己的听力;(5) 是否经常感冒,哪个季节最多; (6) 经医生明确诊断鼻及鼻窦疾病能否及时遵医嘱治疗等。填写表格前,体检医生对表格内容、鼻及鼻窦疾病常见症状逐项加以解释说明,由家长及教师填写后统一收回。
1.3 鼻腔体征检查 在每个教室后面固定3~4只100 W灯泡,额镜照明下用前鼻镜及压舌板检查鼻腔及口咽部。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儿童,单纯前鼻镜检查困难者鼻腔内喷以少许1%地卡因麻黄素溶液,10~15 min后重新检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或生活指导教师监督下按学号先后顺序依次检查。同时配备专职人员记录鼻腔及口咽体征。对体征明显及高度怀疑慢性鼻及鼻窦炎对象定期辅以影像学检查。参照《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1]有关儿童鼻炎、鼻窦炎的诊断标准:(1)病程超过3个月;(2)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流涕(黏液涕、黏液脓涕、黄脓涕);(3)鼻内镜检查见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鼻道多涕 (黏液涕、黏液脓涕、黄脓涕),引流见鼻道、嗅裂等处有脓涕流出或后鼻孔有脓涕流出;(4)影像学检查(X-ray、CT或MRI)示鼻窦炎性改变。有关上消化道、下呼吸道相关疾病资料(哮喘、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获得来源于问卷中既往病史回答。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PEMS 3.1软件包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共调查3 919名儿童,检出有患鼻病的儿童2 324名,总检出率为59.30%。部分学生存在数种疾病,总检出率按最主要疾病计。以慢性鼻及鼻窦炎检出率最高,达36.72%。共检出鼻腔鼻窦常见疾病11种,最常见的鼻病为慢性鼻及鼻窦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2.2 城乡及不同性别儿童患病情况比较 农村学生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学生,而城区学生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鼻中隔偏曲、萎缩性鼻炎患病率城区与农村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各种鼻腔鼻窦疾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2.3 鼻腔及鼻窦疾病的症状及并发症分析 儿童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痛,分别占80.16%,65.71%,39.76%,咽部症状、慢性干咳、支气管炎的检出率分别为44.36%,28.74%和23.54%。
2.4 学生家长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此次共回收表格3 670份,应答率为93.65%,其中有效问卷3 435份。由调查结果可知,城区学生家长比农村家长更重视学生慢性鼻及鼻窦疾病的患者情况,比农村家长更易对学生鼻病及时并遵医嘱进行各种有序干预;但城区及农村家长对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多数易误认为感冒未愈而首先带子女到儿科就诊。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重视,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等各种鼻病的发病率较以往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鼻腔鼻窦疾病部位隐蔽,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如头痛、干咳等,常被家长及少数医生所忽视,因此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其产生的各种症状已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学习及生长发育,如慢性鼻及鼻窦炎引起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已成为慢性干咳的三大主因之一[2]。
鼻及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急性复发性和慢性鼻及鼻窦炎。鉴于急性和急性复发性鼻及鼻窦炎病程相对较短,发病机理与慢性鼻及鼻窦炎不尽相同[4],尤其是儿童及家长对急性和急性复发性鼻及鼻窦炎的问卷调查可信度较差,因此流行病调查仅涉及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相关问题。儿童鼻及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有别于成人鼻窦炎,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等全身及局部因素对鼻腔疾病的影响[3]。今后应继续对其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等相关发病机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以有效防治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此次调查发现,市农村与城市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与城市学生耳鼻咽喉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会逐步缩小。
4 参考文献
[1] 卜国铉,主编.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364-373.
[2] 马洪明.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21(2):85-88.
[3] 刘江雁.胃食管反流病的耳鼻咽喉表现.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8):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