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2]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 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 2013 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辐射带动农户 300 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 元以上。到 2020 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2001 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 151 家,陕西省有 5 家,2003 年第二批共计 235 家,陕西省 9 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 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 年 5 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32 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 年新增 117 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 家企业,2014 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93 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 年也拟推了 83 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 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 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创立于 2000 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 1978 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 + 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 + 基地 + 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 23% 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 17% 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育江.陕西省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J]. 农业工程技术 ? 农产品加工业,2015(6).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福建闽清;雄江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3-02

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闽清县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基地小,企业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建立经营联合组织和利益连接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1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雄江镇位于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水口电站大坝上游,是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现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12年全镇总人口为6 300人,农村人口5 500人。雄江镇是国家级生态镇,全镇面积111 km2,其中耕地面积785.33 hm2,林地面积9 510.73 hm2,水域面积560 hm2,森林覆盖率85%,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近几年来,雄江镇人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雄江镇重点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即雄蜂金银花、蓝天飞鸡、安岭灵芝、丰源甜橙。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产业增值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如梅洋村雄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雄江一号”金银花有机食品获得国家认证,并获得2012年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蓝天飞鸡”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并成功融入省会绿色食品的供应,成效初显;成立安岭野树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安岭村的带动下,西山、芹洋、桥头等村推广种植灵芝,取得良好的效益。

2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往往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好的项目,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如丰源甜橙尽管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种植投入,但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欠缺,其养殖规模和效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水平。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土地分户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等生产需要的时候,部分农民就把自己使用的几亩地当作宝,宁愿让给别人代耕代种,也不愿意流转,要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就更难。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与种养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联结机制,已成立的专业协会经济组织也是处于一种松散型、自发型的运行状态,只是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稳固性差。四是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不大。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也相应较少,部分业务部门聘请的专家下基层培训,也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当前,雄江镇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镇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3.1 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的原则,把金银花种植、规模养殖和灵芝作为全镇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尽快建设1个千亩以上连片金银花种植区,发展一批专业生态养殖大户,培育和兴建具有雄江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同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产加销一条龙、公司连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把农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民增收优势[2]。

3.2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

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建设生态农业镇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3]。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积极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4]。

3.3 整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要本着“大规模、高水平、专业化、外向型”的发展思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产业品牌和实现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5]。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6]。

3.4 强化科技培训,健全协会组织

围绕农业产业化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7]。从提升科技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氛围,培养科技人才入手,切实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大力推动雄江镇已建的雄峰金银花合作社、灵芝种植协会、安岭特色合作社、丰源脐橙合作社和拟建的生态休闲农业协会、库区养鱼协会等的建设,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8]。

4 参考文献

[1] 尚利娜,郭丽娟.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0-53.

[2] 崩文才.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2-313.

[3] 黄小丹,卢志灵.云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209-211.

[4]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7-150.

[5] 刘延庆.浅谈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和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3(2):29-31.

[6] 刘凯,刘龙.天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2013,10(2):88-91.

[7] 张静.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4):9-11.

[8] 孙丽梅,刘德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76-77.

第5篇

[关键词] 宝应;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围绕 “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财政收入3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1.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我县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2010年,3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2.9亿元,实现利税2.63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45万t,带动本地农户35万户次。

2.特色农业优势彰显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大宗农作物的优良品质,其中尤以有机农业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主的“四水”最具特色。是全国有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和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有机稻米、有机大闸蟹、有机莲藕、有机畜禽、有机水果五大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已陆续建成有机产业园区12个,面积10.8万亩。宝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示范区。常年种植水稻85万亩、小麦75万亩,年产粮食80万t;“宝应荷藕”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产量、品质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荷藕、慈姑、芡实、菱角、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种植历史久、面积大、产量高;宝应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年产水产品近15万t,其中河蟹、野生龟鳖等特种水产品5万t以上,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宝应也是江苏省生猪和水禽养殖优势生产区,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0多万只。

3.市场流通发展加快

近年来,我县把农产品市场流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来抓,在抓好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和销售流通队伍,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粮食集中加工区和以望直港水生蔬菜为主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崭露头角。目前,已成功开发了一大批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全县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市场32个,常年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10.1万人。近年来,我县还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参加或举行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成立“宝应湖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在大中城市设立26个专卖店,使宝应农产品不断走向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我县还十分注重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至目前,已成立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06个,其中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6个,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44个,社区合作组织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6篇

农业产业化突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从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大的问题,单独的农户很难解决这些难题[1-2]。因此,要加强市场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利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将农民的产业生产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紧密结合,从而将两者联合成拥有共同利益、共同担负风险的“合伙人”,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的组织强度,降低市场风险。

2农业产业化现状

2.1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经过结构优化调整,基本确立起主导产业。新密市农业产业化表现出高速发展势头,相关企业逐渐增加经营规模,抵御市场风险水平逐渐提高,经营能力也有所增加,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相关农业发展。目前,新密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3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项目29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5个。全市已形成粮食、蔬菜、特色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

2.2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新密市马永信牛肉食品加工厂、郑州市兴华食品厂、郑州轩辕葡萄酒有限公司、郑州荣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密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目前新密市的米村、超化、大隗、曲梁等4个乡镇和大隗镇孙沟村等35个行政村分别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密市的尖山景区瑞阳农庄、新密市大磨岭福源生态园、莪沟农家院、新密市袁庄乡三元饭店、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欢乐农家院、三泉农家院、杨发展(18)号农家院等7家农家乐示范户已通过郑州市验收[3],为新密市及周边县市的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场所。

2.3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不断深入,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技人员自发组织了农业专业服务队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不断加强带动农民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并且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的作物,根据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进行种植,同时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适时预报,指导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效。新密市现有各类农业协会、合作社195家,参与人员达到5 238人,固定资产高达8 365万元,其通过整合单独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产业联合体,从而促进新密市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较弱,拉动力不强,制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新密市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农业产业化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各有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扶持产业化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在引导资金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农产品所含科技水平不足。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农产品品种较少,缺乏开拓能力,难以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四是农产品遭遇产销脱节。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民通过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度,萌发进入市场经济的想法,但尚处计划经济水平,市场把握水平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思想较封闭,不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进而及时作出适当调整。

4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水平,加快学习科学发展观

纵观中国现今产业发展全局,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发展新格局下的中国农民,应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拓宽个人思路,不断提高思想创新水平,以人为本,统领全局[4-5],充分利用产业调整新机遇,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改善经济水平,并且应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全局战略牢固结合,敢于迎接挑战。

4.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打响品牌,强调创新优秀品牌的目的在于,可以借此打开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将业务做大做强,拓展出省,甚至跨国发展,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占领同行业的市场,从而获得超出经济利益之外的包括社会效益在内的更多成果。

4.3加快培育科研机构,强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主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4.4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

农业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更应面对市场,提高竞争力,在全国农业产业萧条、工业不景气、第三产业兴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取得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注重科技水平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制造业等产业的联系,促使中国农业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从而融合到全国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去。具体做法包括:迎合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6]、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积极保护环境、更新农业技术,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

4.5转变发展方式

应强调经济集约化,增加农业有机构成,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坚决杜绝浪费资源和耕地,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的情况;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呼声。新密市农产品的生产,应紧紧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国家产业化生产要求,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可以利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开发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企业应努力以高效、低排、低耗、循环生产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 郝永丽,曲宝茹.赤峰市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18-119.

[2] 程永安,王利平,张伟.太白蔬菜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24-226.

[3] 郑文华,陈晓.面向市场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4] 郭宏文,申昌优,罗国庆.赣州市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65-167.

第7篇

关键词 粮经复合现代农业;现状;成效;对策;四川井研;千佛镇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77-02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部的千佛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为了迅速推动产业强镇建设,该镇在有效利用耕地资源的情况下,以挖掘高标准农田生产潜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调结构、调品种、调品质为主攻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经作物协调发展为主线,实现产量“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粮经复合模式现状

千佛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地处浅丘山区,辖9个村,156个村民小组。全镇幅员面积41.9 km2,现有耕地1 733.33 hm2,其中田933.33 hm2,土800.00 hm2;总人口23 104人,其中农业人口20 057人,占总人口的86.8%。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经作物常年复合种植5 133.33 hm2,总产可达5万t。主要推行菜―稻―菜轮作示范、旱地粮(油)菜间套作示范及畜―沼―菜循环农业示范模式。2013年,优质稻―再生稻―蔬菜模式达到1 400 hm2,油菜(春菜)―优质稻―秋菜模式达到866.67 hm2,梅家湾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达到800 hm2,玉米+大豆―红薯―蔬菜模式达到1 266.67 hm2,“小麦+蔬菜(大头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达到了800 hm2。

近年来,千佛镇坚持粮食、经作两手抓,切实采取多种措施有序推进粮经复合和稻菜轮作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该镇水田和旱地的不同特点,建设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优化种植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打造,以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为核心,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2 示范成效

2.1 科学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规划布局上,逐步打破了镇与镇、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行政界线,根据浅丘低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实现了粮经作物集中成片发展。截至2013年底,在瓦子坝村建立优质稻―再生稻―蔬菜模式示范基地40 hm2,在千佛村、民建村建立油菜(春菜)―优质稻―秋菜模式示范基地33.33 hm2,在梅家湾村建立“梅家湾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示范基地60 hm2,在新群村建立玉米+大豆―红薯―蔬菜模式示范基地53.33 hm2,在高岩村建立蔬菜(大头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示范基地13.33 hm2,助推全镇发展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5 133.33 hm2持续健康发展。

2.2 基础配套提产能

近年来,在建项目区(瓦子坝村)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农田建设、新增500万t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已硬化便民路6 000 m,修筑机耕道1 000 m,兴建蓄水池23口、整治山坪塘9口、排灌渠3 500 m、提灌站4座,基地内沟、凼、渠、池、路设施基本配套,排、灌、蓄功能基本完善,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60%以上,农田保灌率达90%。

2.3 技术集成重示范

一是推广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内5优5399、玉米高玉171、小麦川麦48、油菜绵新油19号、红薯南薯88、紫薯山川紫等高产优质高抗品种;二是重点示范水稻集中旱育秧、半旱式栽培、强化栽培,玉米肥团育苗、移栽覆膜栽培,小麦药剂拌种、小窝疏株密植,油菜适期早播、增施硼肥,蔬菜营养钵(软盘)护根育苗,再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丰产栽培技术措施。

2.4 粮经复合创双增

2.5 典型示范促带动

畜―沼―菜循环农业示范区,即禾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镇最大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由到日本研修回乡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夫妇创建的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即在千佛村、新群村、高岩村流转土地80 hm2,用于现代化与半现代化大棚蔬菜种植及生猪养殖,这也是全镇农业循环立体经济的成功典型。目前,园区内智能化育秧场1.36 hm2,钢架生产大棚72 hm2,棚内安装有喷灌、滴灌设施,田网、路网、渠网规范统一,养猪场、沼气池、采后包装处理场配套齐全。整个园区现年可培育粮经作物种苗3 000万根,年产蔬菜11 000 t,产值达2 640万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户。

3 存在的问题

千佛镇当前建设粮经复合产业还面临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面积比例少;农机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大;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耕作习惯落后,单一种植模式等制约因素。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要大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核心示范带动、重点项目督查等激励机制。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严格奖惩[1]。

4.2 狠抓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整合,逐步改善示范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做到田网、水网、电网、路网配套,基地灌溉保证率达到95%,核心区基地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的耕地占到85%,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0%,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0%。做到耕地质量显著提升、排灌体系逐步健全、田间道路日趋完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

4.3 抓标准化生产,落实科技增产措施

在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农业部门召开专题会,早规划、早落实、早培训;要通过适度规模发展,引进业主经营,培养种植大户;同时,乡镇农技员要及时深入基层加以指导,力争做到“五统一、一集中”,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配供肥、药,统一签订收购合同,集中育苗分户移栽[3-4]。

4.4 进行市场调研

负责组织实施的基层农技部门要及时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做到种植与需求相一致,在首先选择好对路(畅销)粮经作物品种的前提下,再规划、落实好复合种植的模式与规模[5-6]。

5 参考文献

[1] 丁超.四川省荣县积极推广粮经复合模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EB/OL].[2013-10-24].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334875.

[2] 段贵祥.四川省泸县大力发展粮经复合,提高耕地产出能力[EB/OL].[2014-04-08].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432076.

[3] 王宾.新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研究[J].特区经济,2012(5):170-172.

[4] 李乃健.万屯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途径[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6):12.

第8篇

关键词: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Vegetable Station of Yingshan County,Yingshan 637700, China)

第9篇

关键词 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5-03

1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现状

新疆兵团(简称“兵团”)农牧团场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产业化模式。现将主要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发展现状介绍如下。

1.1 龙头企业+团场+职工模式

在实际生产中,团场对于西红柿、甜菜等对后续加工要求较高的大宗农产品缺乏加工场地和技术,只能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采取该模式进行生产,要求在种植前就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确定种植的面积,通过团场将种植任务落实到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收购要求。在该模式中团场主要发挥组织生产、协调关系的作用。团场协助企业组织生产,进行管理,企业会给予团场一定的报酬。

1.2 团场+职工的模式

对于棉花、啤酒花、红枣等农产品,为了运输、贮藏方便,增加产品附加值,由团产收购后进行初级加工。这类农产品采用团场+职工的模式[1-2]。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团场和职工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团场的效益来自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后增加的价值。职工的收入由出售农产品而获得。

1.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或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

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逐渐兴起的组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社能够在生产中统一进行规划布局,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市场,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模式中合作社负责和龙头企业联系,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中合作社以团体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合作社发挥了连接市场和职工的作用。

1.4 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

市场需求量大、当地龙头加工生产企业缺乏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全采用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职工自己选择种植的品种,企业和兵团不进行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品收获后完全进入市场自由交易。

快速发展给农牧团场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带来了生机。随着兵团整体的发展,团级单位党委也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划,现已开始建立产业化链条,健全中介组织,已初步产生成效。但作为团级单位的农牧团场在产业化发展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探索。

2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特点

2.1 主要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兵团充分发挥其规划布局、组织生产、统防统治的优势,结合地区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特点,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生产基地。

2.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和普及率较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二是棉花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4.5%以上。三是兵团优质粮、棉、奶、肉、酱用番茄等主要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及商品率不断提高。

2.3 农业科技含量高,普及推广范围广

由于兵团土地耕作面积大,劳动力紧缺,资金投入多,使农业科技的推广面积较大。近年来,在兵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作物生长特点的配套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50%。

2.4 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性显著

兵团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有组织化程度化高、集团化优势突出、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组织结构严密,其组织内部经济调控能力强,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易于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层次和多样化。集团化优势、开拓市场力量的集成性和一致性都对产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形成跨行业、联系相对比较紧密的产业经营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农业为基础,跨行业的农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优势资源规模、高效利用和集中转化。这些特性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组织优势[3-7]。

3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兵团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牧团场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牧团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3.1 团场以连队或以户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运营方式难以对接

团场、连队职工进行分散经营。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单个生产的农户很难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8-10]。分散生产也不利于职工抵御自然灾害。

3.2 科技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牧团场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所有产业组织和机构为职工服务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农业保障政策,降低职工参与市场竞争及组织营销的能力,而市场中介组织尚不完善。

3.3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农牧团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非常少,一些团场甚至没有加工企业。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较差。

3.4 职工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强

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习惯于统购的单一模式,很少考虑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缺乏足够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懂生产但不会经营,市场信息不灵。这些因素将制约团场产业化的发展。

3.5 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农牧团场职工生产产品大多属于市场经济类型,尤其鲜食和待加工农产品受市场波动较大。农牧团场的企业大多自给自足,规模较小,由于市场波动大,加上企业灵活性差,虽然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但遇到产品过剩和灾年,往往合同履行较难,导致职工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4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对农牧团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农牧团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针对积极推进农场农业的现代化及产业化,在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4.1 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推进团部城镇化

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要与加快团场企业发展及建设团部城镇化结合起来,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

团场工业的蓬勃发展是职工致富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团办工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最终市场需求的中间环节。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团场小城镇有利于信息,集中团办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外商企业,培育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农场党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抓市场、抓信息、抓调控、抓协调、抓基础设施建设,找准经济发展定位点、找市场发展经营、靠法律保障职工权益,推动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科技观念。使职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合作的市场经营主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

4.2 建立一体化经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合同制模式

党委及机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要跨越不同的行业。要完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下到上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由多部门分割管理改为一体化管理。通过合作制股份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和职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从目前来看,合同制在国内外都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兵团的合同制模式[10-15]。

4.3 鼓励和发展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合作社组织对农业初级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合作社不但能够获得加工初级产品的利润,还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兵团农业产业化中,要先在投资规模小的畜禽屠宰、加工、销售等产品和服务行业中成立合作社组织。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大型加工型合作社[16-20]。

4.4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化发展的方向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业化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这2种模式都要求有较高的资本集中度和产业成熟度。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尽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但由于受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目前不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流模式。联营体模式是指在某个或某些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范围的垄断企业或集团,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目前看,兵团不完全具备发展联营体模式的条件,但兵团的一些上市公司在一些产业已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这2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是兵团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4.5 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培植地方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问题。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工作经验和优势,而且要充分考察产品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突出当地的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打出名牌,牢固占领市场并积极扩大份额。

4.6 强化加工环节,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仅依靠出售农产品是不够的。在组织生产好农产品的基础上,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农产品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要在逐步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21-24]。

4.7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兵团农牧团场的优势,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企业按质量标准、产品规格、时间要求得到充足的农产品。

4.8 加大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在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对科技的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更好地带动单位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

5 参考文献

[1] 聂卫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速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6(2):1-9.

[2] 李雪艳,乔永新.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1(5):19-50.

[3] 范公广.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企业品牌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73-20375.

[4] JUSTIN Y F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1992(82):34-51.

[5] DESAI K K.KELLER K L.The effects of ingredient branding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6):73-93.

[6] 谢松柏.科技斜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助推器[J].世纪行,2011(9):18.

[7] LEWIS P,MARTIN W,SAVAGE C.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J].Quarterly Review of the Rural Economy,1988,10(1):48-53.

[8] 邵丽珠.兵团农业产业化: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9(7):46-52.

[9] 胡兆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48.

[10]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12]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3] 李发戈.专业生产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省邛崃市依丰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7-38.

[14]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5] RUTTAN V W.The Impact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in the tennessee valley and the southeas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5,37(1):38-56.

[16] KOO W W,LOU J Q.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368):1-22.

[17] 李季鹏.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07(508):311-313.

[18] 陈玉霞.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97-98.

[19] 田燕秋.探索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1(5):26-30.

[20] MILLAN M J,WHALLEY J,ZHU L.The Impacts of China''s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781-808.

[21] 兵团党委、兵团关于促进农牧职工持续增收的意见[EB/OL].(2010-06-02)[2012-06-21]..

[22] STEPHEN R,LEWIS J.Discussion:inter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9(5):1154-1157.

[23] 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08(1):35-44.

[24] 李景慧,李保成.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51-35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