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自然灾害的看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自然灾害的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自然灾害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 重大自然灾害;人文关怀;财务工作

一、重大自然灾害的内涵

自然灾害是异常的自然现象作为外力克服了阻力,打破平衡,造成国土和设施的破坏,或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使其功能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重大危害时,即构成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财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所有的秩序都在那一瞬间发生了变化。像5.12汶川发生8.0级地震发生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都被迫暂时停止。在灾害发生后的各项生产恢复过程中,财务工作恢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面临以下问题:

(一)精神和心灵的创伤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一瞬间,我国同胞们失去了太多,生命、家园、亲人和财产,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更是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的。对于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人而言,也是一场久久难以逝去的噩梦,他们除了经受着身体的痛苦之外,还经历着心灵的重大创伤,很多人都是长时期处在恐惧、害怕、精神恍惚和意识不清醒的状态下,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会思念刚刚失去的亲人,会担忧今后的生活安排,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也包括财务工作者,心理上的重大打击和挫折是一种很难愈合的伤口。

(二)各项损失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直接造成人员的伤亡,各项财产损失,这些从财务方面来说,主要有:财务印鉴、资产、各种票证、银行支票、财务软件、财务数据、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等都有可能毁损或残缺,这些给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带来重重困难,且都和财务紧密相关联。

三、重大自然灾害后财务工作恢复的几点看法

针对以上财务工作的困境,就重大自然灾害后灾区财务工作恢复提出以下几点:

(一)人文关怀

由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对人员所产生精神和心灵的创伤,在创伤受害者的恢复过程中社会支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她们采取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工作,帮助和鼓励他们克服恐惧心理,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规律运动,规律饮食,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克服一切困难,树立信心,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灾区的财务工作者,一定会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打开封闭的心灵,摆脱心理压力,投入到紧张的财务工作中。

(二)开展生产自救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原有的秩序都被打乱,各单位都要在上级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下,单位所有人员都要恢复信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组织生产自救。

(三)做好资产清查

重大自然灾害过后,很多单位都遭受了严重的财产损失。由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质等损失,应分类登记造册,同时要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或公安部门出具报告。根据这些材料为以后报批财产损失和减免税收提供依据。

(四)重新整理账务

在灾害发生后,整个财务工作可能被打乱,财务工作人员在负责人的领导下,面对当前的困难,暂时没有条件的,应积极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重新整理账务,协助相关部门,确保生产生活正常运行。

(五)补刻公章办理有关财务事宜

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单位的财务印鉴如果毁损,应凭营业执照,到公安局特行科指定的刻章社,刻财务专用章、法人手章。带上公安部门关于财务印鉴毁损的证明,到银行及相关部门办理印鉴更换手续。登报声明以前的印鉴作废。

(六)有关票证损失

因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造成票证损失的,应及时清点,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批准后,予以核销,并重新申购相关票证。

(七)银行票据

因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造成银行票据损失的,应及时清点,报开户银行核实批准后,予以核销,并重新申购相关银行票据。

(八)有关账簿、凭证

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造成账簿、凭证损失的,应及时清点整理,对已经损毁的要登记造册,特别是本年度的账簿、凭证,如果有损毁的,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不能补救的一定要有相关记录,同时获得相关部门的证明,以便工商、税务、物价、审计及上级等部门的审查。

(九)财务软件

如果财务软件出现毁损,可以同软件供应商联系,积极配合重新安装,能恢复以前的财务数据进行恢复,不能恢复的,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尽快恢复财务软件的正常运行,保障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财务人员一定统计好本单位人员、财产损失情况,收集整理好有关材料,并要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对5.12汶川地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5月1 9日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

(十一)相关保险事务

涉及人员财产保险索赔的,应积极收集相关材料,同时取得权威部门的证明,然后到保险公司进行索赔,索赔后还要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以便后期为涉及税收方面提供资料。

第2篇

1.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品的间接影响。

1.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毁坏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洪灾冲毁耕地而造成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风雹剥蚀土壤,使耕地沙化。(2)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将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造成对耕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的pH值及微量元素等都遭到改变,严重时可能导致耕地的粮食产出能力发生不可逆转的下降。

1.2农业自然灾害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粮食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降低水灾、干旱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然而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水利基础设施本身也可能成为被损毁的对象。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六七十年代的设施设备还在被广泛使用,因此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

1.3农业自然灾害对劳动力的影响。

(1)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将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的减少,使农民因灾而致贫或返贫。调查表明,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将会增加2%-3%,而农民的贫困将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建设落后,文化、卫生、教育水平差,最终降低了粮食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2)粮食生产因经常受到低温、干旱、台风、暴雨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而变得不稳定,粮食作物种了毁,毁了种,加之种植效率低下,农民反复对生产进行投入,同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不断攀升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在自然灾害降临时,农民们可能会无法承受因承种土地而带来的风险与压力,由于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机具闲置浪费很大加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以致种一年的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由此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粮食生产积极性逐年下降,很多农民就宁可让耕地荒芜也不愿耕种,出现弃田荒田的情况。

二、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地方政府必须制定严厉的政策规范,禁止胡乱砍伐树木、破坏草地及毁林开荒等行为,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种草还草的运动,提高森林覆盖率,让其充分发挥生态“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财政投入和补偿力度,最大程度上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第二,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来确保现有的水利设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加快先进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此外,在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时,一方面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到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各项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市场的竞争机制,因为市场的介入将可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把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防灾同等主要的位置,不能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了管理,而是应该再加大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相应地增加管理资本的投入,做到“建设和管理并重”。

2.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

第一,选育抗逆粮食作物。为了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育种工作中在选育粮食作物时要尽可能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或人工物理化学方法来挖掘与抗逆相关的新基因,选育耐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确保它们能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增加粮食作物的抗逆性。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大部分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更适合其生长发育;但当生长环境出现恶化时,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可能就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人们为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釆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改变粮食作物的性状提高其抗逆性(例如施用矮壮素抑制株高来增强作物抗风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研发出效果更有效、使用更方便、价格更便宜的化学制剂或发现新的物理方法来提高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第三,科学栽培管理来增强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科学栽培管理能极大地增强粮食作物抗逆性,例如科学灌溉能有效控制小气候湿度,从而影响粮食作物性状发育提高其抗性并减轻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改良土壤结构,使其疏松绵软且透气良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有利于粮食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合理轮作能调节地力,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3.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力度,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生产粮食能够获得利润。只有建立科学、规范且统一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在财政、税收及信贷等各方面给予粮农实惠,使农民减产年不减收,丰产年大增收,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二,加大粮食生产保险的投入。农业保险属于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产业,而保险公司作为利益主体,难以在低保费、高赔付之间寻求平衡,所以必须依靠政策性支持。因此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发挥政策促进作用,运用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尤其是水稻保险),建立将农业信贷、救助政策和支农惠农政策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做,既能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防灾减灾教育在地理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是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要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看法。

1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

生对自然灾害知识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有密切联系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生由于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的限制.要他们举出很多自然灾害的事例.然后再抽象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再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教育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灾害与环境”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问题的原动力。

2开展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利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汶川纪念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自然灾害,其发生时.怎样减少其危害.怎样逃生。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展等形式,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开展一些活动。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专业的防灾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然不能与相应的专门机构相提并论因此.把防灾教育向校外渗透非常必要参观地震台,直观感受对地震的预报、监测和抗震指导.邀请专家讲学.学习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

(1)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明显的前兆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塌.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2)火山喷发的征兆:①会有地光(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出现:②火山31有气体冒出或者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③火山13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束0激性气味不正常的气体增加.表示火山爆发前某些火山气体已“先行”了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④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⑤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⑥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

(3)海啸发生前征兆: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由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问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通俗来讲:鱼儿抢滩.海水翻滚深海的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

(4)民间预报冰雹的经验:“早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

(5)预防雷击的措施:①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人室。②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子上等。③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击中人体。④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⑤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做人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灾害发生时自救和互救办法及现代化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会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4篇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 有效性

一、同课异构活动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经验的多少,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使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就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虽然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很常见,很多教师参与了这一活动,但是较多的同课异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起独特的功能。

问题1:一些学校举办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只注意评比结果而忽视这次活动能否给老师带来教学水平的提升。当优质课上课结束后,一般都是任教老师先讲自己上课的整个过程和自己的体会等,然后是领导总结发言,最后就是活动结束。

问题2:一些学校要求同课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其实也是一种同课异构,但听课老师们往往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听过就算任务完成。即使上完课后有评课这个环节,但听课老师一般都以客话套话为主,很少有实际意义的评价。

那么这些同课异构活动为什么对老师们的教学几乎没有帮助呢?关键是这些老师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教学反思。

二、同课异构中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善于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为什么有的教了20年的老教师却比不上只教3年的年轻教师,就因为老教师只有经验的增长而不加以反思,他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其次,凡善于反思,可以加快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起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可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三、同课异构中的教学反思策略

那么如何对同课异构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2011年12月初,本区进行了优质课评比活动,上课的内容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下面以其中A老师和B老师所上的课为例,从三方面谈谈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同中存异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以下是A老师和B老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分类的讲解过程:

案例1,A老师(部分导学案):

【先学尝试——自主学习识灾害】

自学教材P107“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摇?摇)

A.今年2月11日,萧山一纺织厂厂房发生火灾。

B.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C.今年10月以来,东南亚洪涝肆虐,泰国首都曼谷全城告急。

D.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严重旱灾,1807万人饮水困难。

2.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摇?摇 ?摇?摇灾害、?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

案例2,B老师(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大家看过2012这部片子没?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电影当中呈现了哪些灾难呢?

学生集体:火山喷发、海啸、地震,等等。

教师:这些事件我们在地理上把它总称为自然灾害。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最后一节内容——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那么同学们,什么是自然灾害呢?(PPT呈现“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107页自然灾害的概念。(PPT呈现自然灾害定义,其中“地球表层”和“生命财产”用红色字体)

教师:请问发生在大西洋中部的地震是不是属于自然灾害。

学生集体:不算。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集体:因为没有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以大致把自然灾害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请大家把发生在2011年的自然灾害事件分类。(PPT呈现自然灾害分类)

从上面两位教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和分类的讲解过程可以看出,案例1中的A老师把这一知识点简单化处理了;而案例2中的B老师则是按传统的讲解方式把这些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体现了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从中可以注意到两点:

首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情。很明显,两位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是不一样的,A老师已经在本校任教多年,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都比较了解。B老师是外校来的老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和能力只了解个大概,这样就出现在对知识讲解上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到位。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备”的就是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树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满堂灌”、“填鸭式”、“满堂问”的教学方式。A老师在处理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等基础问题时,把学习的自完全交给了学生,对其中的关键词则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再点出来,真正实现了“选学后教”的教学理念。B老师对这些概念、分类的处理则是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虽然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累,老师也累。都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太大,“台上讲的激动,台下一动不动”。如何才能解放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呢?那就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在被动地学习(看看小学生和初中生作业要做到多晚就知道了)。如果不能一下子把全部的课堂放手给学生,则可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循序渐进,最终把全部课堂还给学生。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各显神通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往往对教师的触动较大,也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那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洪涝灾害的成因呢?

A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教学法。所谓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

从A老师的课堂小组讨论可以看出,对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应该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讨论应该“先自主,后合作”。

小组讨论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要做到讨论的有效性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很多老师给出讨论问题后就要求前后四位同学开始讨论问题,五分钟后派代表发言。而事实上,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讨论结果,同学没有单独思考问题就进入了讨论环节,不能形成了自我的观点,而且在这五分钟的讨论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不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讨论谁来代表发言。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老师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

看以下教学片段(把全部同学分好小组后):

教师:请大家先看一下自己所在小组的材料,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

学生:(开始低头思考,写答案)

教师:(4分钟后)好,现在每个小组内部交流。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教师:(在各个小组间来回走动观察,倾听)

A老师在分组分好后,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碰撞各自的观点,吸收别的同学的观点为自己所用。这样安排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性,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2.积极营造讨论情境,设计有探究性问题。

根据材料1,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的说明,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结合教材及图例,Ⅲ处虚线范围为我国的?摇?摇?摇 ?摇地区,Ⅰ为?摇 ?摇?摇?摇和?摇 ?摇?摇?摇地区。(为读图填空题,中国地理区位的判断。)

第二,根据图示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正常年份雨带推移到Ⅱ位置大概是?摇?摇?摇?摇月份。结合教材,该地为我国的?摇?摇?摇?摇地区,因雨带的停留,出现?摇?摇?摇?摇天气。(为推断题,要根据已有的材料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解答。)

第三,该流域内降水出现明显异常,雨量偏?摇?摇?摇?摇。进一步思考:这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问答题,从数据中分析该时间段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符合学生对事物的一般理解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得出答案。情境可以是新颖的,问题可以是渐进的,答案则是丰富多彩的。讨论话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功底。一个好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发散开去,从自己的角度与同学交流,而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灵感被调动起来,新的感悟和思考也就呼之欲出,讨论呈现丰富态势。

所以说,高明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勾引”得灵魂出窍,思绪泉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设置讨论点。

3.老师不当头不当尾,重在引导和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老师在整个小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各个小组间走动,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关注学生。在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时,A教师尽可能少“言说”(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理解,作出评价、分析、批判)。而当出现游离主题的“话外之音”的时候,A教师就应该及时识破并予以纠正。

如在讨论材料3围湖造田,破坏植被这两种做法使湖泊、植被的哪些功能减弱了?有学生提出植被破坏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时,A老师就讲了一句“全球变暖是植被破坏的一个后果,但围湖造田也有这个后果吗?注意题目中‘这两种’三个字。”同学们立即再次审题,发现这样的回答确实离题了。

4.注重首尾照应,归纳提升。

讨论之后,学生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但有时,这种观点和看法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是浅层次的。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分散的、稚嫩的回答给予归纳,一方面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系统总结,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念。这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能力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做到钻研教材而不盲从教参、书本,能娴熟地纠正错误、补充疏漏、阐明疑难,整堂课的主干知识才能明朗清晰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最后得出:从以上四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导致淮河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四大方面。而老师适时地在黑板上写了“来水异常多,排水异常慢”的提示,从水的“来”和“排”两个角度归纳了淮河洪涝严重的原因。在学生原有的自我小结基础上得到更有效的归纳提升。可谓“一语点睛”,学生心里“一下敞亮”,课堂教学也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与层次。

B老师采用的实验法(部分导学案):

『洪涝成因的探究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实验,完成相关结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结论:洪涝的成因归纳

B老师把实验模型放在了教室中间,同学们以模型为中心围成一圈。第一个实验由B老师自己操作,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第二个实验开始都由学生操作,随着一个个实验的进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影响洪涝形成的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完全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的方法并不多见,而B老师运用她的智慧和对本节课的理解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非常实用的实验模型加以操作,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中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很高,在课堂上,学生踊跃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自己的观点后重新寻找正确思路。有舌战、有参与、有任务,那才是真讨论。而在最后几个实验过程的片段是这样的:

(学生甲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演示完后请回答)

教师:河流下游流量有何变化?河道内有何变化?

学生集体:甲河流流量小,乙河流流量大。河道内泥沙淤积。

教师:为什么甲河流流量小?

学生集体:甲处有海绵,海绵吸水。

教师:海绵相当于哪一类地理事物?

学生集体:植被。

教师:为什么?

学生集体: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

教师:假如我把河道两岸的植被都砍伐完,那么下游地区会如何?

学生集体:水土流失,进入下游河道,涵养水源功能减弱,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教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学生集体:砍伐植被易引发洪涝灾害

教师总结:洪涝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地形、气候、流域地貌、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我们可以把洪涝的形成因子归结为两大类: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PPT呈现)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突破思维束缚,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提升了“幸福指数”。

A老师的小组讨论法和B老师的实验法都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乐,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活动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出现,通过对这些不同方法的探究,可以大大优化教师的思维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各领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合理教学,实现有效学习。A老师在这个课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B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A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B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全面,也有很强的操作性。

A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设计了一个有效小组讨论的过程。小组讨论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地位,切实地当好学生讨论活动的“合作者”。

B老师采用的是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该教学模式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在教师不讲话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低于15分钟。B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过程上,她计划用20分钟的时间。这个实验过程的设计非常符合展示洪涝形成的原因,用6种不同的操作体现不同的原因。而操作手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而写一遍不如参与做一遍,大大地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B老师设计的实验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回归目标

两位老师的教学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出色地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而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都发挥出来,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因为是同课异构,有很强的对比性,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两位老师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例如A老师的课结构严谨,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导学案安排合理,讲解过程中思路清晰,做到了该放手的地方就放手,该重点指出的地方就点到为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A老师的课在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容易让其他地理教师学习和借鉴。而B老师的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实验的设计:教学效果来看都是一堂难见的以实验为教学载体的示范课。由于地理学科特点的局限性,地理课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非常可贵。本课中,学生完全融入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在“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在黑板上没有一位老师画上版图。版图始终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虽然现在有很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已经被老师们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无论什么时候,对地理教学来说版图都不能丢,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画版图绝对是每个老师的必备能力,必须加以发扬。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教师获得自我的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王利平.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讨论的误区及对策[J].新校园,2011(3).

第5篇

人类在进入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趋势。2011年以来,世界自然灾害不断,而我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前线,紧急医疗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毕业后的灾害护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培养并建立一支精干的、一专多能的、“实用型”的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一些见解和看法。目前已有学者意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的重要性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应立即建立我国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当灾难发生时,这一机构可根据灾情救援不同,整合护理人力资源,协调和征集有注册护士资格的各类人员,加入护理救援队伍。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自然灾害及应急管理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学者和官员对护理工作在自然灾害救援与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阐明了应急救援医疗中护理专业的角色和需求,并建议为护理工作在今后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培养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全面、优秀的救援护理人员[2]。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工作势在必行。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我国的灾害护理学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导致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做好灾害护理技术及心理准备。有人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院校进行了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3]。同时,灾害救援组织机构不健全,救援设备陈旧短缺,急救手段落后,医疗救援人员缺乏灾害救护的培训,动员机制不完善,救援行动迟缓,预警机制不完善,灾害信息不能快速整合等[4]。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灾害护理学专职教师少。许多国家还没有对发展灾害护理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家尚未成立灾害护理协会[5]。灾害护理教育内容方面没有一定的标准,且关灾害护理的研究资料较少,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相关知识普遍掌握不足。目前灾害护理救援时,缺乏“实用型”的护士。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的发展方向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培训:①专科护士的培训:我国研究者提出,灾害护理内容包括8项,初级治疗伤情评估、处置,伤病员运送,心理应激评估与干预,参与传染病评估,救援、急救技术,参与灾害经费预算,参与灾害指挥、管理网络的建立,评估救灾人力、物力和数据库[6]。进行专业护士培训时应把以上内容纳入至课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参与救援工作的机会有限,培训时应结合护理救援实践经验,利用参加过医疗救援的图片、录像、救援中的案例等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强化储备和积累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技能,提高对就是扶伤职业操守的认识[7]。②“实用型”护士的培养:应尽早建立灾害护理培训网络系统,开设灾害护理学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加强护理基础教育中的灾害护理教育及在职教育中的灾害护理培训,重点以培训灾害急救、灾害预防医学、灾害心理、卫生防疫应急处理等基本技能为主,强化急救医学知识,提高素质,尽快培养优秀的灾害护理“实用型”人才。

开展继续教育:以医院急诊、ICU为救援护理培训基地,开展救援专科技术培训和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训练,还可以建立灾难医学、护理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网络化教育。用统一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灾害医疗救援专业人员培训机制及公众防灾、自救知识的培训机制,有效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专职教师的培训:世界灾害护理学会会长南浴子会长提出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因此,面对灾害,我们需要准备[8]。我国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平时做好准备工作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根本保证。因而应定期选送教师参加有关灾害医学及护理的学术会议或培训班的学习,以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1年以来,世界自然灾害不断,而我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紧急医疗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护理领域在经历5?12汶川地震救护工作同时,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灾害护理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我国地形复杂且气候变化大,灾害时有发生,灾害发生后造成的伤害等如何应对,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因而如何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训及多学科之间的协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利岩,管哓萍.灾害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6):338-340.

2 管哓萍.2007年“自然灾害及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纪要[J].中华护理教育,2007,4(6):273.

3 张清.我国灾害护理学及灾害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护理研究,2009,23(4):923-924.

4 缭春勤.突发性灾害急救医疗体系现况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7,21(6):1505-1507.

5 许景灿,郭巧红,任小红.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护理研究,2010,24(3):659-661.

6 于梅,王丽芹.救灾医护人员对灾害护理学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8,25(7):1-2.

第6篇

【关键词】地震;自然灾害;一性;无常;完善;抗灾体系

日本从强烈的危机意识出发,将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对策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各国学习借鉴的榜样。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08年)、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全球范围内的印尼大海啸(09年)等灾难触目惊心。分析日本的灾难心理及其应对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日本自然灾难多发成因

日本多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直接联系。其位于大陆东岸海洋西岸,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每年夏秋季节受台风侵害严重。从地壳构造上看,其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常年地震频发。

二、“一性”灾难观的含义与来源

“一性”,大辞泉指“短暂的病症”(病の症状などが一的であること)以及“短暂消失的现象”(象が一的ですぐ消えること)。中文译为“短暂性”“瞬间性”。用于地震等灾难的评价上,指灾难瞬间过去。《实用日语翻译》第一章第一节提到,“ある人は地震の被害を一程と言う。つまりぎてしまえばそれでわるだ”。(有人评价地震灾害为短暂性。即一旦过去就完结。)

三、“一性”灾难观形成背景

(一)温润的环境与顺应、从容的和谐自然观

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北纬30°~45°,东经123°~150°之间。处于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形狭长,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较大,四季分明。境内多山,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从自然环境来看,日本民族生活环境温润而富于变化。在此环境下生存的日本民族保持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著名的地球地理学家、作家寺田寅彦在随笔《日本人的自然观》中提到,“温における季の交代、天の化は人の知を成する。期的あるいは非期的にな化の相貌をわす境にするためには人は不断の注意と多なくふうを要求されるからである。”(温带的季节、气候变化孕育了人类智慧。需要人类不断的引起注意,并想办法去适应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呈现复杂变化面貌的环境。)古代日本以农耕为主,对土地的亲切与对大自然的敬爱加上长久以来地震、火山等灾难的无法预知性以及不可抗性使得日本人民养成了顺应自然生活而非与自然为敌的智慧。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民学会接受并积极思考如何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相处。

(二)佛教“无常观”的深远影响

据《日本书纪》中记载,佛教于公元552年经由百济(朝鲜)传入日本。无常 (佛教):佛教用语,一切事物是因缘所生,渐而败坏,故曰无常。强调对事物的空无看法。研究显示,佛教中的无常观与日本的季节、气候交替相融合,形成了日本民族关乎生死的独特无常观。即:不仅具有佛教上“诸法无常”的消极,更多的是虽承认世事无常,却不消极避世,在变化中寻求新生的积极追求;强调对于现实、人生的救济与觉悟。这在主观上促使人们面对既发灾难,接受现实,认为灾难终会过去,承认其“瞬间性”,且更好地应对。

(三)“一性”灾难观的影响

在此影响下,日本人民一方面将对灾难的认识常态化,对环境、自然的改变十分敏感,时刻具备忧患与危机意识,积极研究,掌握自救方法。另一方面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为支撑,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救灾体系。

1. 对民众的影响

认为自然灾难的可怕具有短暂性并不是忽视其危害,而是更加强调对其发生时具体应对策略和防御方法的思考研究。寺田寅彦便经常强调对于灾难的深刻反省。如,其在《灾难杂考》中提到,“野菜や肉がくなれば死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ように、がくなったらたちまち「さいなんきがのために死すべき命におか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わった心配も起こし得られるのではないか。”“甚至会奇怪地担心,就如同没有蔬菜与肉食人类不得不灭亡一样,如果失去了灾难,人类也会踏上因对灾难的饥饿而灭亡的命运之路”。

据调查,有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60%的家庭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和药品,有20%的家庭储存了应急食品。每个家庭都备有应急包,包中有紧急食品、纯净水,手电筒、电池等;日本人从小便掌握地震等来临时的自救方法;熟悉附近的临时应急避难所(一般为校舍);灾难发生后积极帮助社区老幼孕妇避难。通过各种自救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

2. 政府与企业的反应

政府不断完善对瞬间发生的灾难的应对政策。首先是建立了如《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8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法律规定,学校校舍必须达到8级抗震效果才算合格;其次,设立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内阁危机监理会”等机构强化对灾难的研究与监管,研究成果之一便是电视报警机制,灾难发生前短短几秒之内电视便可以及时信息,并能自动报警;规定每年3月的第一周是全国消防周,全国小学每月都需进行地震火灾演练。完善发挥灾后重建功能的地震保险制度。地震保险分由个人投保的住宅与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和由企业投保的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政府、个人或企业共同承担保险风险。

企业的表现展示出社会担当,如东日本大地震发生5分钟后,日本公用电话的国内通话自动转为免费,移动电话运营商则通过开启灾区通信预警机制承担社会责任,如主动提供避难、免费充电和出借手机、提供灾害留言板寻人服务等。日本的手机都由第三方运营商定制完成,配备有防震和报警功能。

3. 非政府组织的援助机制

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简称NGO,日本救灾体系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成立于2000年的日本平台(Japan platfrom,JPF)。由政府、私人基金会、民众、媒体共同组成。能整合各方优势,涵盖紧急救援中的资金、交通、物资、专业服务、志愿者等各个方面。其弥补了政府功能的不足之处,化解了不必要的矛盾,功能强大。

四、对中国抗灾的启示

日本的抗灾文化虽与中国不同,但面对灾难的危机与自救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抗灾体系由民众自救互救、政府企业公共救助、非政府组织的援助构成,成熟完备。我国应建立完善抗震救灾以及地震保险的律法与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从法律层面提高抗灾能力;加强思想宣传,提升民众危机意识;重视技术研究;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民间力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抗灾文化与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思佳.简明日语翻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 2010.

[2] 寺田寅彦.日本人的自然观,灾难杂考[EB/OL].青空文库,aozora.gr.jp.

第7篇

此前,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市场对开创国际的良好预期似乎落空。

“最近股价的下跌就是市场对开创国际的看法转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业行业分析师说。然而当市场怀疑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给开创国际(600097.SH)的竹荚鱼业务造成影响时,另一方面,市场人士也认为,自然灾害确实给开创国际的捕捞造成了影响,不过这是属于多年难遇的,并不能把责任推给上市公司,对整个上市公司的影响或许有限。

在潘俭看来,此次自然现象对上市公司没有很大的影响幅度,具体的情况则有待年报的披露。至于2010年的情况,现在船只还没有进渔场,还不方便进行预测,不过最后的结果未必是坏结果。

竹荚鱼业务受影响

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3元,同比下降了50 %;实现净利润5161 万元,同比下降了51%。

对于这样的业绩表现,长城证券研究员王萍认为,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水温度偏高,竹荚鱼洄游规律发生变化,鱼群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当船队寻找竹荚鱼的时候,并没有迅速找到,使得竹荚鱼的产量同比下降了约30%。然而除此之外,盈利还受到油价的影响,而现在的油价恰恰是对开创国际最有利的。

开创国际2009年的盈利情况似乎扑朔迷离。前述农业行业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由于近期的地震等因素影响,确实竹荚鱼的产量对开创国际来说处于低谷期,不过这是由比较特殊的情况形成的,而新一年的工作,渔船还没有出去,生产和销售也还没有开始,因此,还很难做出判断。

潘俭直言,“由于年报未披露,还不方便就此情况做出预测和解释。”

金枪鱼走向加工是目标

除竹荚鱼之外,公司的另外一大业务是金枪鱼。公司金枪鱼渔船的扩充计划正在积极推进。

华泰证券认为,金枪鱼价格的大幅波动是影响公司利润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船队增加,去年三季度金枪鱼的捕捞量虽然同比增长29%,但是销售均价较同期下降幅度较大,使得利润受到很大影响,对开创国际的盈利不利。

第8篇

一、应当从重处罚涉灾犯罪

所谓涉灾犯罪,是指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的导致灾害损失产生、扩大或者不能平复的犯罪。为了清楚地认识涉灾犯罪,有必要结合犯罪行为与灾害损失的时间联系和因果联系两个因素,来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

从犯罪行为与灾害损失的时间联系和因果联系来看,可以把涉灾犯罪分为灾前诱致犯罪、灾中顶风犯罪和灾后背职犯罪。所谓灾前诱致犯罪,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实施的导致灾害损失产生的犯罪,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倘若负责当地地震监测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未认真进行地震监测工作,那么,这种未认真进行地震监测的不作为就可能成立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所谓灾中顶风犯罪,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违背民心实施的导致灾害损失扩大的犯罪,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期间,倘若当地的公安民警只顾搬运自家财产而不及时抢救被压在瓦砾之下的他人,那么,这种不及时抢救他人生命的不作为也可能成立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甚至可能成立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所谓灾后背职犯罪,是指在自然灾害结束之后背离恢复重建灾区的职责所实施的导致灾害损失不能平复的犯罪,例如,在汶川地震结束之后,倘若当地的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归个人使用,那么,这种挪用行为就可能成立刑法第384条规定的挪用公款罪。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27日了《关于依法做好抗震救灾期间审判工作切实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发生的盗窃、抢夺、抢劫、故意毁坏用于抗震救灾的物资、设备设施,以及以赈灾募捐名义进行诈骗、敛取钱财,拐卖灾区孤残儿童、妇女等七类涉灾犯罪行为依法从重处罚。从重处罚涉灾犯罪,这在理论上应该没有疑问。黑格尔早就指出,一部刑法典主要是属于它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市民社会情况的。犯罪的质或者严重性因市民社会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对偷窃几分钱或一颗甜菜的人处以死刑,而有时对偷窃百倍此数甚或价值更贵的东西的人处以轻刑,都同样是正当的。”[1]涉灾犯罪不仅因其与自然灾害相结合而容易造成广范围的法益侵害,而且因其发生在自然灾害的特别时期,背离了人类抗震救灾的自然感情,使灾区民众的生存和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涉灾犯罪具有比通常时期的犯罪更大的社会危害性,理应受到严厉的惩处。

但是,从重处罚涉灾犯罪,首先,必须依法进行。要遵循法定的办案程序,要在法定刑的幅度内对犯罪分子适用相对较重的刑种或者处以相对较长的刑期,不能违反刑事法关于程序和实体的具体规定。其次,必须正确把握涉灾犯罪的界限。如上所述,涉灾犯罪应该是指与灾害损失的发生、扩大或者不能平复不仅具有时间关联而且具有因果关联的犯罪。刑事归责总是需要排除与法益侵害没有因果关联的事情,对于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而言,特别要防止将所有在自然灾害期间发生的犯罪都当作涉灾犯罪来严厉打击。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对于灾区发生的那些与自然灾害仅仅具有时间关联而不具有因果关联的犯罪,例如,交通肇事罪、重婚罪、邻里因生活矛盾激化而实施的伤害罪等,都不宜作为涉灾犯罪来处理。

二、不应忽视灾前诱致犯罪

在汶川地震发生的当时,面对倒塌的中学校舍下掩埋的数以千计的学生,人们自然想到可能是豆腐渣校舍工程夺去了学生的生命。无论是失去子女的学生家长,还是远离灾区的电视观众,都有一种心痛的怒吼:“严惩制造豆腐渣校舍工程的凶手!”可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时至今日,报纸和电视上看见的都是对灾中顶风犯罪的严厉打击,尚未见到追究灾前诱致犯罪刑事责任的任何动静。

尽管汶川地震是8.0级的大地震,但是,如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建造处于地震带上的校舍时采取了能够抵抗9级地震的抗震措施,灾区的校舍是否还会那么彻底地倒塌?是否还会夺去那些莘莘学子的生命?无论如何,不能把校舍的彻底倒塌和众多学生的悲惨死亡简单地归因于地震的发生。正是因为可能发生地震,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才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如果这些单位没有采取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建造了豆腐渣校舍,那么,它们的行为就是校舍倒塌和学生死亡的原因,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实施了导致灾害损失产生的犯罪。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曾经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座谈,他们谈到可能无法追究豆腐渣校舍工程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因为校舍最终是因为发生了地震而倒塌的,建造豆腐渣校舍的行为与校舍倒塌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中断。这是对因果关系中断理论的不正确理解,即使不讨论因果关系中断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如果一所未被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豆腐渣校舍,在地震发生之前,已经被其他的犯罪人烧毁了,那么,只要被烧毁的校舍未被赋予应该抵御烧毁的机能,就可以说建造豆腐渣校舍的行为与校舍倒塌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中断,与建造豆腐渣校舍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就不再对校舍的倒塌和学生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一所未被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豆腐渣校舍在地震发生时彻底倒塌,只要没有其他因素介入,那么,就可以说建造豆腐渣校舍的行为与校舍倒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中断,与建造豆腐渣校舍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就必须对校舍的倒塌和学生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因为,正是由于在建造校舍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才导致所建造的校舍不具有抵抗相应等级的地震的功能,才在发生相应等级的地震时彻底倒塌。

2008年6月8日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76条规定:“对毁损严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工程,在调查评估中经鉴定确认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问题,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137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我国有关司法机关应该对建造豆腐渣校舍等灾前诱致行为展开调查,并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76条的规定和刑法第137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否则,既无法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宁,也无法减少灾前诱致犯罪的再次发生。

三、慎重认定灾中顶风犯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依法做好抗震救灾期间审判工作切实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通知》,应当对下述七类犯罪从重处罚:

1、盗窃、抢夺、抢劫、故意毁坏用于抗震救灾的物资、设备设施,以及以赈灾募捐名义进行诈骗、敛取钱财,拐卖灾区孤残儿童、妇女等犯罪行为;

2、为牟取暴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严重扰乱灾区市场秩序,影响灾区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犯罪行为;

3、故意编造、传播、散布不利于灾区稳定的虚假、恐怖信息,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妨害公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犯罪行为;

4、在灾区生产、销售或者以赈灾名义故意向灾区提供伪劣产品、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行为;

5、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挪用抗震救灾款物、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危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犯罪行为;

6、破坏电力、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的犯罪行为;

7、妨害传染病防治等危害公共卫生的犯罪行为。

但是,在把上述七类犯罪作为灾中顶风犯罪从重处罚时,应当慎重,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趁灾盗窃。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些不法之徒冒充救灾自愿者到灾区盗窃,对于这种违背良知、趁人之危的盗窃行为,应该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从重处罚。但是,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有些村民匆忙撤离家园,在逃避震灾途中,从倒塌的房屋下拿取了他人财物的,一般不宜作为犯罪来处理。一个失去家园、身无分文的灾民,为生存计,从无人的废墟中拿取了财物,即使数额较大,也不需要作为刑事犯罪来惩罚,作为民事侵权行为来处理足矣。

第二、关于冒充灾民诈骗。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抗震救灾的旗号,大肆行骗,甚至把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向公众募捐的账号改换成自己的账号进行诈骗,对于这种利用国难民痛骗取财物的行为,即使尚未骗到财物,也应视为诈骗未遂,按诈骗罪定罪处罚。但是,关于冒充灾民诈骗,著名刑法学家刘明祥教授提出了一种值得商榷的看法,他认为,编造自己及家人受地震祸害的谎言,骗取他人同情,获得他人捐助给自己的财物的,无论是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来传播谎言并“募捐”,还是在公共场所当面向他人述说“募捐”,也不管取得的财物数额多少,均不构成诈骗罪。[2]应该认为,在这种情形中,捐助者之所以捐助给行为人财物,是因为行为人编造了自己及家人受地震祸害的谎言。正是相信了行为人编造的谎言,捐助者才没能将自己的财物捐助给真正的灾民,没能实现捐助者所期待的社会目的。由于行为人编造了谎言,使捐助者误认为自己行为的目的已经实现。这种关于自己行为的目的的认识错误,是法益关系的认识错误,而不是单纯的动机错误,即使捐助者没有期待反对给付,也应认为存在财产损失,通过编造谎言而获得捐助财物的行为应该成立诈骗罪。[3]正因为此,德国刑法第264条才专门规定了补助金诈骗罪。不过,的确存在即使冒充灾民获得捐助也不应作为诈骗罪来处罚的特殊情形。例如,一些生活无着、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士看到很多人去灾区捐钱捐物,就想灾区容易讨到钱,于是到灾区冒充灾民乞讨,并因此获得一些财物。对于这种难民冒充灾民乞讨的行为,不应作为诈骗罪处罚,这是因为,在规范的意义上,可以说捐助者帮助弱者的社会目的已经实现。事实上,大众捐助者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捐助对象过于特定化。如果一个人愿意帮助流离失所的灾民,那么,他大概也愿意帮助生活无着的残疾人士。在认定诈骗罪时,关键是要判断动机效果的等价性。如果行为人捏造的事实(假装灾民)和实际存在的事实(生活无着、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士)都能够同样使他人产生捐助的动机(都使他人愿意捐钱捐物),那么,就存在动机效果的等价性,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成立诈骗罪。

第三、关于妨害公务。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灾民由于自己没有领到救灾物资而心生不满,或者辱骂了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损坏了一些办公用品,或者哄抢了一些救灾物资,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受到妨害公务罪的处罚,但是,对灾民的这种行为,一般不应作为犯罪来惩治。人是有弱点的,面临突发的重大灾难,一般人往往产生恐惧、烦躁情绪,出于自我生存的本能,会为一点儿物资而争斗,尽管所争的那点儿物资往往无助于自我生存。司法机关应该理解这种人性的巨大脆弱,不可轻易将基于这种巨大脆弱人性所实施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刑罚没有抵抗巨大脆弱人性的力量。

四、坚决严惩灾后背职犯罪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恢复和重建灾区。只有尽快恢复和重建灾区,才能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才能减少全国人民悲痛的泪水。汶川地震造成了大范围的损害,国家和社会必然要为灾区的恢复重建进行大量的投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大量投入被合法使用,是司法机关的重大使命。对于在恢复重建灾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背职责的犯罪,司法机关必须坚决严惩。

首先,要坚决打击各种贪污贿赂犯罪。对于在恢复重建灾区过程中发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救灾款物等犯罪,司法机关应当及时侦办,从重惩处。

其次,要严厉惩处各种渎职犯罪。司法机关应当严厉惩处下述渎职犯罪:在恢复重建灾区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严重不负责任,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传染病防治失职,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环境监管失职,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

最后,要认真预防各种行业领域的职务犯罪。汶川地震之后的灾区重建涉及建筑、交通、银行、卫生、教育等领域,这种多领域的恢复重建容易衍生大量犯罪。司法机关要未雨绸缪,及时对这些行业的职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谨防各种行业领域的职务人员相互勾结、为一己之私而大造豆腐渣公路、豆腐渣桥梁、豆腐渣医院、豆腐渣校舍等形象工程。

[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8页。

第9篇

经济不安全全球蔓延

今年年初,英国广播公司在34个国家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因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且不受制约,全球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显现。在此大背景下,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同样不能幸免,因此而导致的经济不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自197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7000余次重大灾害,致使250万人丧生,造成至少两万亿美元的损失,给无数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上世纪70年代高4倍,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此次的报告表明,经济不安全问题在最贫穷的国家最为严重。由于中国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快速发展,一度使人们对消除贫困持乐观态度。但目前,在许多地方,这种乐观正在转向忧虑:世界经济增长逐渐减速,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受到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担心粮食和能源能否得到保障。

由于贫穷、高负债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经济缺乏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受自然灾害的威胁比发达国家更大。有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20倍至30倍,甚至更多。比如,最近发生在中国四川的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今年5月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已造成缅甸8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失踪,240多万人亟待救援。而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仅造成1209人死亡。而发展中国家受灾后的恢复速度远比发达国家缓慢得多。未来1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将达到1万亿美元。

最近的民意调查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公众都尖锐地感觉到不安。粮食和燃油价格上涨引发示威游行,将个人的不安引到街上,成为社会的不安。

联合国经济学家的调查发现,房贷和以房产支撑的金融工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的脆弱性,说明了1990年以来投资与产出比非常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举债、借贷经营、抵押品价值和资产的预期价格,成为经济循环周期的主要动力。”以复杂的机制把危机分散到各金融领域,反而是把危机扩散到更广,造成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危机,影响到全球。近期发生的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和“两美”房贷新危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合国建议,各国政府以逆周期的财政措施来应对――在繁荣的时候储备一些资源,在经济下滑的时候,采取刺激经济活动的措施。

IMF对全球经济看法悲观

7月3日印度外贸总局在官方网站上宣布,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禁止印度玉米出口,以此来增加国内供给。其实不只是印度,目前全球都受到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困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1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高涨的原油和食品价格,使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标准降低,并且提高政府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国家,所带来的风险更大。如果国际原油和食品价格维持在目前水平,已经有大约60个中低收入国家面临外汇储备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的风险,而国际原油价格很有可能继续攀升。因此他们提出应对危机的多边合作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该通力合作,确保食品和资金尽快抵达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IMF总裁卡恩日前表示,难以预计全球金融危机还会走多远,因信贷的进一步损失程度将取决于美国房屋市场状况。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还摆在我们眼前。而食品和石油价格高涨,加剧了金融问题给经济带来的冲击。IMF对今年和200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看法相当悲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还不及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通胀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央行已考虑了通胀因素,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立场。而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低收入国家,至少是其中部分国家,如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新兴经济国家的通胀已经失控。那意味着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货币政策可能必须收紧。因此目前提请各方关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IMF现在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减轻上涨的食品和原油价格的影响。IMF认为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涨幅完全传递到消费者是明智的,这样可以鼓励生产者提高供给,并且抑制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补贴的方式保护最经受不起价格上涨的贫困人口。各国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打压更加广泛的物价上涨时,还应该尝试去适应更高油价和食品价格,这对于那些已经因价格上涨而提高财政支出的国家而言更加重要。

除此以外,维持国际食品市场的开放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危机,一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开始对出口进行限制。IMF认为虽然他们确保本国的粮食供给的立场可以理解,但是出口的税收和禁令应该被取消,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适应更高的价格。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国降低关税税率,也能够帮助减少无效率的贸易扭曲,并且减少进口价格涨幅。

美国通胀上行金融危机加剧

美国最新公布的政府报告显示,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连续第四个月飙升。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月升2.6%,追平5月份向上调整后的升幅。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年同期飙升20.5%,是1982年9月该数据首次以来的最大升幅,接近去年同期升幅2.3%的10倍。美国6月份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较上年同期上升8.6%,也为20年来最大升幅。6月份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2.2%;非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

6月份石油进口价格较5月份上升7.4%,较上年同期上升78.6%。当月不包括石油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较上年同期上升7.3%。不包括所有燃料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8%,较上年同期上升6.6%,创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显示,6月份非石油工业供应品和材料的进口价格上升3.4%。6月份食品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9%,较上年同期上升近16%,为历史最高升幅。

此次公布的具体数据还反映出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下跌对进口价格构成影响。6月份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价格较上月上升0.6%,较上年同期则上升近10%,为历史最高升幅。6月份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较5月份上升0.6%,较上年同期上升4.8%,升幅创历史新高。

在美国,金融动荡和公众不安是由大约一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而进入今年7月,次贷危机又强力发酵,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7月11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开盘即遭腰斩,股价暴跌约45%,股价也跌至17年来低点,与去年8月相比,跌幅超过80%。受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拖累,上周美国市场也以下跌报收。道琼斯指数一周累计下挫1.7%,为连续第四周下跌。同一天,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年来发生的最大银行遭查封事件。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到今年4月,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缓和迹象,华尔街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当时乐观地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过去。但房利美和房地美目前面临的困境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15日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经济仍面临金融市场动荡、房价下跌和石油、粮食价格飙升等“诸多困难”,这对美联储决策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经济前景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增长。此外,通胀问题不容忽视,并在近期很可能加剧。他强调,美联储必须密切关注有关通胀和经济增长的信息。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仍是美联储目前的“最优先任务”,美联储正密切监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运行。

欧元区通胀水平令人担忧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9日在欧盟议会全会上作年度报告时表示,欧元区通胀水平偏高,令人担忧。

特里谢表示,今后几个月欧元区通胀的前景仍然严峻,“考虑到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2008年欧元区通胀水平很有可能持续高于央行既定的目标上限,估计到2009年才会缓慢下降”。

欧元区15国6月份通胀率达4%,创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大大高于欧洲央行制定的2%的目标上限。虽然欧洲经济形势逐渐走弱,7月3日欧洲央行还是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4.25%。欧洲央行日前决定加息是为了稳定物价,而物价稳定将有利于欧元区的低收入人群。欧洲央行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欧元区物价,而维持物价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必要条件。

欧盟统计局9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欧元区15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0.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0.8%。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2.1%,略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同比2.2%的增速。

特里谢表示,虽然总体上欧洲经济仍然健康,但是经济的波动性也在加大。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出口数据也显示,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出口已经大幅放缓。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经济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将难以保持这一增长势头。较弱的经济增长将会限制欧洲央行后续的加息空间。

有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央行此次加息对控制通胀的作用有限,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欧洲央行上调欧元区基准利率,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的利差将进一步拉大,这将导致欧元继续升值。德国的零售和私人消费状况“非常弱”,德国经济有出现停滞的危险。

联合国为全球经济不安开“药方”

联合国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价格高涨,各国发展机遇的不平等和就业不稳定前景已经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不安,这使得经济成为全球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杠杆。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产生所需要的经济安全。他们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步骤,缩小经济循环周期的摆动幅度,减少经济增长依赖负债和金融工具的程度,按照发展的优先需要设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多边主义注入新的生命力。

联合国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反思和共同努力,尽快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对于全球经济社会的不安全现状,人们应有充分认识,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安全因素,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要更加全面和务实,切合当地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在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需要同样制定充分可行的社会保障计划。同时要把防治自然灾害和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防止自然灾害演变成人类灾难。应对经济动荡的几点建议联合国指责一些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建设生产性农场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援助之前,先对它们施加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压力。联合国的经济学家建议,采取全盘的战略性农业援助政策和公共投资,并呼吁重新思考工业化政策和比较平衡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为了在动荡的金融流动和商品市场中自保,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步骤之一,是大量储备外汇。然而,这些储蓄大部分闲置不用,这将使这些国家每年损失大约 1000亿美元。联合国建议,继续并扩大现在已经有的趋势,将外汇投入有生产力的财富基金,特别是将这些基金直接投资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项目上。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设法克服突发的动荡,但是,国际合作在提高经济安全各方面最有效。《概览》呼吁: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更多切实有效的补偿机制,去缓和外来的冲击;支持采取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措施和强化对全球金融的监管,包括政治协调。再度审视马歇尔计划:采取一个更有效的国际援助结构,正视各国问题,并支持地方的优先需要和地方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