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第1篇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0.05),说明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班成绩优于中医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法。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 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 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

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又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会发现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角色的不对称 尽管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弱化。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通过省略具体操作过程、取消讨论环节等加快教学节奏,而学生则对激增的课堂教学量应接不暇且被动接受。于是,教师重新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涉及操作规程以及程序语句使用语法,这种单一使用教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

3、教材选用的不当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不同态度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2种典型的教材观,造成教材使用不当。1)部分教师将教材等同于教学大纲,“讲教材”的做法不仅漠视教学大纲对不同学生类型的教学重点的实际要求,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师则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完全漠视教材中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甚至只讲简单的内容,而难度大、与考试无关的则一概省略。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就简避难”风气,不利于对学生克服困难的人格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迁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建构主义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法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合理应用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研究》2002 (23) 7 .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应用

过去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学生处于被动的“模仿加记忆”的学习状态,老师的讲授学生大多不能理解透彻,往往是学生模仿老师解题的方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思维被动呆板,解决问题能力贫乏,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相矛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习者通过旧新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过程而相互作用建构成的。”所以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在学习中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我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2007级96名3年制电子专业学生,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名,年龄15―20岁,平均17岁。均为中考生,两组为同一教师授课。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以张龙兴主编《电子技术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教材,课时数120学时(理论课80学时,实验课40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实验组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协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现以“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小节为例进行阐述。

1.2.1.1教学前准备

(1)教师根据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将下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告诉学生。

(2)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学过的基础理论。如:物理、电工基础、电子学基础等相关知识,初步建构各自对“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知识初步认识。

(3)本次课教学计划为2学时,每学时50分钟。

1.2.1.2教学过程

(1)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当代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飞速发展的宏伟前景,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状况,通过这些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2)提出问题,导入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课件视频教学,构建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原理、电路的教学情境。针对以上创设情境,教师提出与本次课相关的问题:a.多级放大器与单级放大器的联系;b.两种常用耦合方式的优缺点;c.两种耦合方式的实际应用场合。对a、b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自主学习找答案,总结、归纳,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疑。c问题体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也是本次课的难点,先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运用演示板讲述712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原理,该电路中有电阻―电容耦合,直接耦合,变压器耦合,分三种级间耦合方式,学生极易了解三种耦合方式的主要应用场合,教师稍加整理,学生便既复习了旧课又开阔了新的思路,积累了新的学习应用经验。通过这种新旧知识和学习的新旧经验,双向相互调整,从而建构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

(3)讨论讲评,引申归类,建构学生发现问和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管为路用”的原则。对于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大多用的是电路定性分析和估算,而对中职学生来说,因受专业知识水平所限,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该问题。为此,选择与所授课相关内容,结合运用实际,列出讨论课提要,让学生分组围绕主题进行分析讨论(分5―6人为一小组)。然后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解决,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只作引导,不作终结性判决。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及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把握方向,协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学习,围绕教学目的进行。讨论终止,教师针对学生对电子技术的认知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学生尚未吃透的问题和尚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充分显现,让学生调整认知。

(4)实验巩固,及时反馈,建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可通过一定的实验练习加以检验,以熟练掌握并升华。以实验练习为手段运用知识的实践,是电子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将实验练习、评判标准和学习目标及时告知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反馈,达到强化正确、纠正错误的目的。同时实验练习反映的问题,对教师教学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找出差距,调整改进教学。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分项目进行实验练习,如:搭电路,搞测试,装配收音机、电视机,调试查找故障。由学生自己动手,相互协作,教师加以指导,通过这一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

1.2.2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按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考试由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两组进行统一考试,教研室组织教师按规定标准评分。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测试随机分组进行考核。完毕后,每组由2名教师严格按统一规定标准评分,最后取其平均分,计算两组成绩。

1.2.3统计学习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3.讨论

3.1建构主义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条件,创设启发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从而唤醒了学生对电子专业热爱的情绪和情感,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调动了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从表1中统计情况比较分析,实验组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发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学习依赖于教师而失去创新能力和主体作用。

3.2建构主义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疑解惑。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使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增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着“多级放大器耦合方式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展开充分的分析和讨论,这样做到了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境多次加以呈现,通过这一关键概念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建构自己对电子技术、信息、理论的认知结构,使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讨论学习时,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正确评价他人。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让他们认真听取,体验同学们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启发和提高。

3.3建构主义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对表1统计情况分析可知,实验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无论是实际操作技能,还是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2.70%,10.40%)。通过搭电路、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等项目的实验练习,学生充分掌握了电子专业生产制造的工艺与技术。实验练习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一个检验,通过实践环节,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也是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自我反馈,从而达到强化,找出差距,改进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3.4建构主义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导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和合理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要根据学生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此外,要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传授学习方法和实验方法。最后还要结合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电子技术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有创新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正是贯彻了这一教学原则,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着重于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问题,是全面提高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程刚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元挺,何祖锡主编.电子整机维修实习.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闻主编.教育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

[4]张龙兴主编.电子技术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第4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1]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

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因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思想对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指导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步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种主流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注重如何“学”而非如何“教”,它强调学习是积极的、建构的、累积的、目标指引性的、诊断性的和反思性的学习。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人信息时代的世纪,为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定论,知识只是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并非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真理,问题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所谓“正确”的答案而得以解决。教材、教师和科学的权威并不能构成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理由,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充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了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所进行的意义建构,学习的实际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既强调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角变成了幕后工作者,成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即要求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处理本领域的间题,对他们来说计算机主要是作为工具来使用的,因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追溯源于德国的“范例教学”流派。该流派针对传统教学追求所谓的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病:教与学的形式化、不彻底性、肤浅性、侧重记忆而不求甚解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和厌学情绪等,提出以彻底性取代肤浅的、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识代替记忆所谓系统性的知识材料,以追求对难点与重点突破的范例教学取代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

案例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精心设置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案例以达到教学的基本性(从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的角度提出)和基础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角度提出)。案例教学鼓励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在案例教学中,一般通过演示案例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人门的案例一般较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则由易到难逐渐对案例提出更多的要求,适时引出更深人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ACCESS数据库的查询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一般都是从单表单项查询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单表多项查询,引导学生学习复杂逻辑表达式的描述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若要进行多表多项查询又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多表操作时表间关联的问题,教师应适时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表操作的知识点。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融人案例的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知。案例教学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它要求教师在任务设置时善于将知识分布在实际任务中,并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白主探索研究和协商合作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展讨论,并给予启发、归纳和指导,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的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和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搜索并发现到达目标的途径远比简单地被告知正确答案更为令人高兴和满意,也许学生发现的解决方式显得累赘,需要太高的代价或是不完美,这就可能产生想发现另一种更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的动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交互式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第8篇

[论文摘要]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等问题为主要目的,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问题。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针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这些基础知识对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又“一个都不能少”,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分析、合作、交流、预测等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笔者尝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m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Et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也与大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常相似,对课程教法的改革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既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又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教学,两者互相指导,相互促进。

(一)建构主义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信息持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在对当今的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了一个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非常实际和实用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递知识的权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随着对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质疑。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教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积极帮助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这样的原理和思想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更能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既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是信息社会对学生胜任本职丁_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笔者在大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大学信息技术教程(第4版第2次修订)》教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以教材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为教学案例,主要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钳’,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硬件感性认识的基础。尽管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感性认识的是缺乏的,如果教师通过课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中却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的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如各大电脑网、图书馆和电脑市场,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课例“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笔者就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要求,为自己装配一台计算机,同时要列出每一个配件的简要说明和选择理由。”教师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置既将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计算机硬件知识,完成了这一课内容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通过这一‘锚”的抛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将整章知识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3.自主学习。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在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家知名电脑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DIY硬件专栏)、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频道),并鼓励学生能到图书馆多查阅资料,亲身到电脑市场去了解和体验。

4.协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同样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比较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配件。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而这些效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装机配置单和说明上。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小组讨论和点评,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了“最佳配置单”以鼓励学生。

第9篇

关键词:条码 固定资产 医院

一、研究背景

我国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应用人工管理等落后的方式,因而存在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折旧不合理、产权不清晰等问题。目前,条码技术应用条码的信息承载介质功能,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仓储管理中,将仓储产品、设备的信息通过条码识别到信息系统,从而对难以人工管理的仓储物品进行自由、动态的管理。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很多医院将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管理、维修等进行全方位信息化跟踪,用信息管理代替了人工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了资产利用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固定资产监管问题,帮助医院形成了相互监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将医院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固定资产设备管理和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等三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整合,对于克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产权问题、核算问题、管理低效率等问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条码信息技术应用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有了明显的效果。本文基于条码管理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对我国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进一步应用条码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方面进行探讨。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账务管理不清晰

目前看来,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供临床科室、医疗技术科室、行政职能、后勤保障等科室使用,根据其不同的工作职责使用着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因而他们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者和拥有者,自己往往也设立了本科室的备查台账。而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主要是由财务科和资产管理科进行总账和三级明细账的登记和管理。这样很容易导致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之间的不衔接,有时候固定资产实物应工作需要调整到别科了,但因原使用科室没及时上报给医院资产管理科从而导致三级明细账没做任何账务处理。因此账务处理的严谨性与固定资产实物使用的即时性导致科室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现象时有发生。设备使用的流动性强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必然影响固定资产账目明细管理的清晰度。

(二)人工管理流程效率低下

账务管理不清晰的背后是管理流程的不科学。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包括可行性调研、购入、验收、出入库、入账、折旧、维修、和报废等,每一个流程对应着不同的环节。在实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的传统管理方式下,往往在设备资产购买后,使用科室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之间的确认就存在问题。加上种类项目繁多,更是考虑到固定资产设备的存放地点分布于各个科室,进行固定资产的统计管理时,人工管理难免出现纰漏,复杂繁琐的管理流程致使管理效率较为低下。

(三)固定资产盘点及调用效率低

固定资产管理中效率低下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对固定资产盘点和调用的管理,依靠人工效率低下也容易出现错误。固定资产的管理,由于其种类多、设计金额大、应用分布广的特点,需要经过定期的盘点来实现固定资产的账账、账物和账卡相符。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进行盘点,手工记录设备的使用现状,因而无法保证所有记录的统一性和客观性,对折旧、磨损等的判断会出现较大偏差,所以盘点周期长,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条码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条码系统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解决账务管理问题

条码管理是在固定资产引入时就贴上条码,再对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型号、价值、入账时间等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将每一个设备的具体信息存入条码。然后在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科室等管理环节上分别都安装统一的条码管理识别系统,其中资产管理部门可设置不同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查询权限。以后不管该设备因工作需要转移到什么地方,都方便进行设备的追溯,即时的进行账务核算和管理,从而解决了人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账务不清问题。

(二)条码系统通过对固定资产的全程跟踪,解决人工管理混乱问题

应用条码系统,固定资产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情况等信息都会在其条码中被记录下来,并可随时生成关于固定资产的报表或数据,从而对固定资产的流向、使用、磨损、折旧等进行动态全过程的跟踪,而且条码系统可对所有固定资产按照其状态进行分类,大大提高了管理和使用效率。

(三)条码系统通过手持设备进行盘点,提高盘点效率

条码系统提供的手持设备,可实现对任何固定资产的随时查询。因而,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只需要在系统中首先进行设备的自查,而后应用手持终端扫描条形码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确认,通过复核后,便可实现对资产的财务状况、使用情况、盘盈盘亏的清查,错误率大大降低,极大的提高了盘点效率。

四、条码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条码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管理流程等方面实施系统化管理,从此,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可建立在全面、可靠、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之上,依据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和数据进行决策的制定,实现管理的高效率、高水平、高准确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