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第1篇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摘 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能否有效的从课堂获得知识,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同定位的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标准相应的不同。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0 介绍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扩招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情况直接决定高校的招生情况,这使得高等学校不得不进行专业的改革调整,高等学校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 课堂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中心环节,前人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理论和实践性进行综合研究,培养目标不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重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成为目前迫切的任务[1]。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定位不同,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应用型本科为研究目标开展研究。遵照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的原则[2],分析建立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建立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以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为根本特征,注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3]。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1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中,课堂教学质量应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质量,即一节课如何展开及其展开的质量状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各要素发展变化和效果的价值判断[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的评价。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等方面作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各项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1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及方针政策中的有关规定,依据教育理论及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依据实践经验及有关评价的特定要求[4]。等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本质上是为了向社会和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促进教师采取各种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但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还包括一些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具体地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大致包括诊断、导向、反馈、甄别四个方面[18]。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本着以客观为主,主客观结合的评价原则。

1.2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与方法

目前高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学生评价),二是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同行和教育学专家或课堂教学内容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同行评价),三是各级教学管理者(领导评价),四是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

1.3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主观的评价方法有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同行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方法差不多,也是编制大同小异的一些量表,给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赋予相应的等级如“优秀”、“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同时又给出相应的分值 8-10 分、6-8 分、4-6 分、4 分以下。

客观的评价方法有目前国内外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有数百种之多,由于各种方法的机理不同、方法的属性层次相异,在应用各方法之间评价结论存在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了”组合评价”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郭显光提出了运用”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和“模糊Borda法”等四种方法并对不同评价方法所的结论进行组合;彭勇行和刘喜华都提出对同一组评价对象在已获得多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情况下,假设存在一个组合评价值向量与上述多个向量的矢量差之平方和为最小,并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用数学规划方法求得上述组合评价值向量;曾宪报提出分别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检验法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法对组合评价进行事前事后检验,并以郭显光的“组合评价法” 的实例对此方法给予说明;徐泽水、林元庆和毛定祥则从评价对象多属性指标的组合赋权角度讨论多方法赋权的组合问题,并分别运用数学规划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给予求解。显然上述研究成果对解决综合评价过程中多方法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

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影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评价标准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评价标准的影响三个方面。不同的教育目标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并体现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维度中,即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一定要以教育目标为标准,并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教育目标是将知识放在第一位,实用技术第二位,态度和能力(即道德和实用能力)第三位。现代教育目标是将态度和能力放在第一位,实用技术第二位,知识第三位。

3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主观评价方面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研究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化,客观方面评价通过组合评价方法, 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它们的适用场合也并不完全相同. 通过将具有同种性质综合评价方法组合在一起, 就能够使各种方法的缺点得到弥补, 而同时兼有各方法的优点.通过各种方法的组合, 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 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评价对象的属性,一种方法只是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 提供该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要反映事物的全貌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 这样得到的信息就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和原貌. 通过组合可以得到一些良好的性质. 组合中各元素并不一定都具有某些优良的性质, 但通过组合, 却能得到一些良好的性质。

参考文献

[1]丁兵,方晓敏.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前沿,2004(1):92-94.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95-399.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23-225.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2012年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C05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Yunn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Zhao Yun-Peng

(Yunn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17101 PRC)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anded rapidly while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reer direction led students 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training instructor from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students improve vocational computer training quality. Actual departure from the teaching of the Yunn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follow the standard scientific oriented occupational level and enforceability of principle,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seize Practical Training live several important node,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tudent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Keywords:Computer,Professional,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criteria

所谓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有反映教育实际状态,检查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程度,评定学生质量,评价教师及其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等实际用途的功能;又具有检验教育改革、教育实验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等理论研究用途的功能

随着我国生源日渐萎缩的现实,近几年计算机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以及就业情况都不乐观,以云南工商学院来说,从2010年至2012年每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招生都不足400人,期中涵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6个专业。伴随生源市场低迷的现状,高校间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高校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办学规模、专业教学质量、专业就业能力的竞争。为了使计算机专业在这样的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本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建立有效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改善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条件、与企业用人需求结合,提高实训标准,努力创造更加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2]。因此,基于这样的需求,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训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才培养数量的不断增加,质量能否提高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能够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

2、体现高职特色。在当前生源日渐萎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特色主要是情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训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指标体系,能够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和优势的内容和方法。

3、强化以人为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系[3]。

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属于办学规范的范畴,用于衡量该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状况,它不是一个完全量化的指标也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宏观指导,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中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具体要求不能凭空想象,而应是来自于实习实训的教学实践中。各指标要表述清楚,既不重复又不相互矛盾,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具体要求。由于影响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且有些因素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因此,在确定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要素时,应尽量排除人为因素,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对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尽可能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2、导向性原则。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培养目标发展,重点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另一方面是要指导教师按照评价标准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的方向性,使其发挥导向功能,具有正确导向性的指标体系会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

3、职业性原则。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正是企业需要的人。因此,实训教学中必须确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的评价标准也必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对于有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要求与评价。

4、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构建出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具有切实可行、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需求零距离接轨等特点。

5、可实施性原则。可实施性原则是指构建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各项指标能够测量,在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后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便于实施[4]。

三、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

云南工商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表

下面对各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1、 实训准备

实训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是指学生实训时所需的实训场地、设备,要求实训室中的设备能够满足基本的实训要求,否则校内实训将会变成“纸上谈兵”,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软件方面是指教师指导实训时是否携带本节实训教学大纲、以及明确的实训目标和实训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时所需要填写的实训报告等。

2、实训过程

实训过程是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因素。实训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清点本次实训班级学生是否到齐;其次在演示实训步骤时,对实训内容及仪器设备,能够做到操作熟练、正确;再次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实训时间,指导方法得当,能够及时纠正实训过程中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及维护实训室内良好的实训秩序。

3、实训效果

学生的实训效果是最直接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是评价本次实训教学是否达到实训要求的终极考核指标。实训效果首先考核教师是否按照实训教学大纲布置实训任务;其次考核教师在指导实训时,实训内容与专业、岗位需求是否密切相关,是否为企业真实应用案例;再次考核教师在指导实训过程中是否注重把职业素质、创新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合理融入实训教学环节之中。

实训质量的好坏不是哪个人就说了算的,主要看企业是否认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因此,课题小组在设计实训效果的二级指标时,在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获奖率、企业满意度和学生自我评价五个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考虑。

综上所述,本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清晰地勾勒出了制约实训教学质量的因素。同时,此指标体系为教师指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技能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自2011年10月制定出本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基本框架,至今在这一年多的不断调试和完善中形成的目前这个版本。现在,我院计算机专业在实训过程监控和考核中严格执行本套质量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不断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此保证我院高职类人才培养的质量。2012年,我院2009级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0%以上,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全部完成就业。计算机专业在就业率提升的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往年相比也有明显提高,可见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我院的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与其他高校相比,应更加重视人才在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设计和构建中,应该更加突出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坚持全面的观点,将实践教学工作更加完善、优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诚然,我院课题小组设计出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因诸多原因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此套标准,构建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并将实践教学评价作为我院整个高职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来进行,使得该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全面完善且不失重点[2]。

参考文献:

[1]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丁慧,汪海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229~230.

[3] 刘彦.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70~71.

[4] 李芳玲.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41~142.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74-02

教学质量评价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方法,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的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许多职业学校已经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系统,而且已经成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部分。

1 当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忽视实训教学评价

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评价和专业教学评价等。作为最常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活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反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并把学生学习的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指标。大部分学校重视在课堂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但是忽视了教学课程的内容、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更重要的是没用重视实训评价。

1.2 重视形式,忽视效果

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比如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其他结合教学检查,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检查教学质量。通过这个过程,评价小组以评价指标来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并用来判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因为一些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他们就会以很消极的态度或者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价教师,甚至有些学生非常讨厌教师,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说评价的主体能够影响评价结果的广泛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为了达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除了得到广泛的、客观以及可靠的结果外,如何处理教学评价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时的反馈教学评价结果能够使教师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很多职业学校非常重视文本的检查,但是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缺少有效的反馈,校方只是仅仅告知被评价教师的结果。然而,这部分从未揭示标准和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对教学不能针对性的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教学质量评价获得解决,这同样也降低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

1.3 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科学性和代表性

为了便于学校管理,职业学校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了标准化评价体系,这种固定的教学评价标准很容易实施,便于比较。但是,这种固定的评价标准模式不能准确区分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没有考虑到多学科和教师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事实上,现实限制了教师的个性,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反映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同样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这种单一的和缺乏具体评价标准很少考虑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很难从内心激发教师的热情。同时,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的时候,学校倾向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效果,大多数学校把评价方法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来评价教师。但是,这种评价方法简单,评价内容和项目不清晰,因此通过学生的观察做出的判断不能得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在相同等级或更高等级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往往来自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当对非专业教学评价仅仅知识根据表面和感觉来给出分数,这同学使教学评价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甚至这种评价系统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教学质量水平。

2 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建议

职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一线管理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反映在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同时,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确保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公正性和可比性。

2.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要有科学性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包括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等。针对这些特点,积极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应该以多源的基础支柱为基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学校领导、督导、同行、教师自身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被了解。同样地,学生学习多少知识通过教学效果来反映,这是通过课堂测试分数来计算。根据考试检查得分和实际的得分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然后学生得分将明确。评价得分加上教学效果分数能全面描述教学质量的总体情况。除了评价学生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还包括评价话语和专业教学质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由全部相关教师的所有得分的平均分来判断的,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得分等于专业的得分综合除以课程的总数。系统性的专业建设能被准确评价,这将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可靠的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职业技能,它着重于课程教学能力的目标达成与否。关于教学方面,它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因此,课程类型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比如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观测和示范,实践课程主要试图培养技能有些课程还包括复杂的工程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课程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考虑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2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有代表性

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是否有代表性有和科学性关系到评价指标成功与否。评价内容应该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要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便突出职业教育的要求。

综合指得是所有的主观因素,只要他们很可能会影响、决定、反映或者代表教学质量,都应该纳入到评价的范围里面。科学性指的是这些价值指标和权重应该能够充分反应客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反映各方面的固有关系。制定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但是它应该以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筛选出那些直接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设置为价值指数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专业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和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有利于价值指数的制定,所有相关因素都应该考虑,特别是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评价对象的老师。学生在在评价标准制定中参与可以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将能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确保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评价制定中参与,就显示学校重视教师的权利,教师更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学评价标准并更积极的与学校合作共同推进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2.3 优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学校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日常教学情况,找出问题和不足,然后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广泛的和客观的评价结果外,如何处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评价结果应该及时的反馈给被评价的老师,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避免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也会促进和激发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职业与教育,2007(8).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对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轨时期,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评价观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标准和手段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羁绊。因此,深人分析和探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实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化和有效化,进而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多为全校统一的一个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这样的标准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很难准确地反映各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条目为导向,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再加上评价人员多为专业人员,可能会出现在对本专业外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则工作量加大,难度也大,评价过程会变得极为复杂,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比较。鉴于此,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又不抹杀其专业特点。

(二)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处于最重要地位。但是,在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组织者和评价者往往热情极高,而教师却处于被动地位,有时甚至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研究教学,甚至对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只是学校领导和教务部门的事情,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我反思与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师面对自我评价的要求往往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思维定势,不是直接地去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以形式化的语言,以工作汇报的形式,以报喜不报忧的结论,以应付年度检查的心态来对待自我评价,从而使自我评价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质量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

尽管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但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都只强调其监督作用,侧重检查与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反映出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对得分较高的院(系)和教师应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而对得分较低的院(系)和教师也不能一评了之,而应组织专家、教授进行“会诊”,帮助其查找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意评价档案的建立和利用,因为教学质量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必须对评价工作常抓不懈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

(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但却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教学信息制度、院(系)及教研室教学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另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也相对滞后。教学信息反馈往往主要依靠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自我反馈,没有专门的反馈机构,忽视了教研室、教学小组、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往往是正反馈多,负反馈少;对反馈信息缺乏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或反馈不及时,或随意处理,或公开泄密,或秘而不宜,不利于形成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渠道也不畅通,不迅速,大大挫伤了信息收集者的积极性。

(五)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正在于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传统教学质量评价过分强调其鉴定作用,过于看重数据,有些学校甚至用数字“算出”优秀教师,“算出”优质课程,“算出”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殊不知,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有许多因素,如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是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加以衡量的,只有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结论。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念

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植根于人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对教学质量评价具有指导和统率作用。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客体的存在价值。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进行的,其评价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价值观,而左右这种价值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上。

人才观是对人才标准的理解和看法。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围绕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树立人人能成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如何培养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教育施以科学的方法。而要想提高教育的效果,就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的教育才能有好的效果呢?这就涉及到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是人们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望的反映,是一个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有关的概念,它不是分数、升学率的代名词,即便是教学目标也无法涵盖教学质量的所有内容。评价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教学活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使教学质量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既要服务于学校自身的管理,更要从培养人的角度考虑,着眼于学生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质的提高。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首先是全面性标准。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面性标准是系统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反映。现代教学质量评价特另IJ强调系统整体的观念,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全面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应试能力。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业务素养、文化素养、身体和心理素养,其中思想道德素养是根本,文化素养是基础。为此,就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专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层次性标准。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标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标准。一是学科标准,即不同的学科必然要有不同的授课特色,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建立不同的学科标准,充分发挥系(部)级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课型标准,即实践课、理论科、实习课、实验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授课特点,用实践课的标准衡量理论课显然是不行的,建立不同课型的授课标准,有利于提高各科的教学质量。三是单项标准,主要是指对某一方面教改试验制定的相应的评价标准,给教师提供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个人优势的机会。

再次是动态性标准。教学质量评价的动态性标准体现了它自身的诊断性和激励性。一方面,正在成长变化的教育对象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可变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动态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便于发挥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使工作或学习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总之,教学质量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进步的幅度,看教师在教的质量上提高的“百分点”,看教学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地因人而异地提出学生素质发展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去追求学生素质的阶梯式提高,因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首先,科学性评价与可行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是指制订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活动都必须客观而准确地反映教学活动以及课程的基本特性,揭示并符合学校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反映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上,由于教学活动过程极其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这就要求在指标的确立,层次或级别的划分等方面必须强调其科学性,使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整体完备性。可行性是指评价对象之间的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测性、评价工作的简易性。要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使指标体系尽量简化,做到简便易行。

其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对其质的一定观察或经验做出的对其质的方面的判定。定性评价主要是依赖评价者的主观观察或经验,根据人们对事物的一般看法而确定评价结果。而定量评价是一种通过教学或其他科学手段对事物的量作出的分析、评价,它主要通过统计分析,从量的侧面集中地对经验做出科学分析,是在一定的置信度条件下进行的,它与定性分析相比较,显得更为确切和细致,有相当的可靠性。这两者结合的分析与评价,能迅速而准确地把对局部的认识转化为对整体的认识,这是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的需要,也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再次,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是指学年、学期或阶段实施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制定学年计划做准备。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年、学期或阶段末进行的覆盖面较大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以对照教学目标、指标体系,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或评价。而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则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或选拔。

(四)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第5篇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04-02

一、“完全学分制”概述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将给我国的经济结构带来战略上的调整。而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使得我国社会对个性化和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加,但是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培养人才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方面并不能完全适用。由于市场需求发生这样的重大转变,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样的趋势,必须更加重视多元化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努力。实行“完全学分制”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1]。“完全学分制”下的教育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它的实施能积极响应21世纪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络绎不绝地探索这样的一个教学管理制度,以便培养个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并纷纷对教学改革进行尝试。所以,“完全学分制”正成为国内许多高校关注和研究的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1.“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点。“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主要是把学分作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状况。概括而言,“完全学分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实施选课制,使学生更加自由,他们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甚至跨校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2)把学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学习效果的衡量和学籍的管理等,主要用学分来进行。(3)灵活的修学年限。(4)实施导师制。

2.“完全学分制”的优点。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2)积极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3)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新型的多元化人才。(4)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共享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

二、国内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和意义

1.国内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分析。目前,在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尚不多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办学历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水平等各个方面与一些老牌重点高校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有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它能促使教师自觉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它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意尝试。在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实施“完全学分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如此,它还能适应在校大学生不受婚姻状况的限制,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新规定。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缺陷。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了本科评建工作的艰苦历程后,为了达到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的标准,在物力、人力、财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实现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各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设计理念的定位还不够准确。(2)过多的定量评价,较少的定性评价。(3)“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中没能始终体现。(4)缺乏对“完全学分制”目标管理的清晰认识

2.“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难点。“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新建本科院校首次实施,必然存在着诸多难点。尤其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加大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难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评价。所以,“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更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四、“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构建,要充分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特点,并且要利用“完全学分制”的特点,建立起适应“完全学分制”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构建出来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必须首先明确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科学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公正性对一个评价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它具有很好的系统性,缺少了公正性,也会失去评价的意义。由于可比性是保证公正性的前提,因此,首先要保证被选择的各项一级指标对评价对象而言具有可比性,为了确保评价指标既有理论依据,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符合可比性条件要求的指标必须通过严格的论证和横向的比较。

2.“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学校的自我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教的方面主要是: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生源质量,政治素质等。本文主要从教与学所包含的这几方面内容去考虑,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

3.“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对象。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评价的客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实际运行时,要注意评教、评学、评管三者之间的协调。有时,评价对象是客体,同时也是主体,如教师。

4.“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总的思路是将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内容转化为评价指标。具体做法是依据评价的内容和对象,这样就可以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评估对象、教研室、院系和学校组成。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按照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五、“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好以后,一个有效适用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具有推进作用,它能更好地发现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矩阵对偶比较法、关键特征调查法、抗衡法、分类法、专家经验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较杂,涉及的项目较多,并且多带有模糊性,为了获得较客观的结果,可以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层次综合评判法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所谓综合评判就是一个事物或对象可能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这时就要对其作出一种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的主要思路是:在确定评价因素的评价等级标准(评语集)和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的原理,依据隶属度描写各因素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次的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

本文主要对“完全学分制”进行概述,分析了国内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和意义,了解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以及对“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得出了几个结论:“完全学分制”具有很多优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缺陷;“完全学分制”下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难点;可以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运用模糊数学和多层次综合评判法对“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是,本文也有不足之处。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实行的是部分选课制,没有导师制,所以导致没能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希望今后能随着“完全学分制”在高校的推进,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构建;教学质量;本科高校

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是保障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内容和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才培养。然而,构成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公正、公平、权威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发展水平以及高校的目标和定位,同时也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水平。[1]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施,是确保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性措施。通过科学的分析、有效的监控、准确的评价,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秩序稳定。

一、构建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目前,在关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和研究中,大多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从高校外部进行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如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优秀评价、本科教学质量随机评价等,而对于从高校内部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阿什比勋爵(EfieAshby)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因此,对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研究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工作。尤其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近些年,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教育机构研究、制定了一些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包括“2001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3年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2007年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及2009年我国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等等。[2-4]通过这些医学教育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对医学高校培养医学生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从而培养医学人才的学习方式、科研能力、医学技术、综合素质等。建立符合发展趋势的本科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是重中之重。

二、构建监控体系的结构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通过监控体系的运行,对高校现有的教学质量按照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并且将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的监控方式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监控主体明确。这里我们强调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培养计划,按照优秀教学质量成果标准培养的体系。监控主体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对目标实施监控的内容、标准、方式细化、准确。2.监控组织健全。监控机构的实质是负责组织、检查、协调和监督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各部门相互的配合,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控制中心。它把握着整个体系的活动规律,并协调与平衡高校教学质量,对建立和健全监控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促使各高校加速研究和提高监控体系的创新性、多样性、实效性。3.信息系统高效。掌控和把握教学信息的方向是本科高校监控体系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应了解教学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反馈机制的程序和流程,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熟练评价体系的技术应用,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水平。4.评价结构合理。教学质量的评价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的评判手段。将高校的教学条件、状态、成果定为评判的标准,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按程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确认,保证确实有效的评价过程、条件和随机性,圆满完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实际操作。[5]5.监控职能到位。熟悉教学监控体系的职能,把控制内容分配和要素内容分解的落实作为具体的活动,进行有序开展。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与根本依据。[6]监控职能的关键是分配得当、落实到位,这就得必须与完善的体系文件相关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标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让学校的监控职能落实到位,并且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构建评价体系的内容

1.指标体系的建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加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态度,完善符合高校发展的指标体系。2.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能够扩宽范围,获取更多数据,更容易发现问题。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评教三种模式相结合,全面实现评价模式的多角度、多元化、多样性。3.信息监督机制的完善。对参评人数、评价修改、结果统计、结论分析等指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监督机制可以公平、公正的保证评价系统稳定地运行。4.评价信息的分析与诊断。评价信息具有独立和零散的特点。汇总评价信息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其细节,弥补这一缺陷的最好办法便是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诊断。增加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评价分析、学生评价分析等,使所有评价指标的分布情况更加清晰的体现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的表现。[7]通过对大数据多角度、多方位的统计显示,其优点在于:利于观察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同行之间的差异等,更有助于及早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5.信息的反馈机制。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信息的反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评价体系的有序运行。[8]对于教学改革管理者,评价信息的分析及其结果,可作为全校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四、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与策略1.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强化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切实保证质量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具体。学生评价与教师同行评价在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重阻碍了评价结果在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因此,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识,使授课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真正做到使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深入人心。2.保证评价系统呈现整体,兼顾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学生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客观表现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二是学生的主观感受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主客观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近些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做了很多的调查和研究,为此也做了许多有效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评价的范围覆盖了全部教学过程,充分完善学生评教的制度,从而达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评价。3.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多数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副书记负责,主要的职能部门有教务处、督评处等,各二级学院分工执行的方式。多数高校的教务处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管理范围广泛,而教学质量的评价只是教务处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很多高校上下两级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合机构,不能顺利进行配合,难以建立具有上通下达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十分必要,这些职能部门应做到明确职责,制定标准,培训人才,组织有序,协作分工等,同时赋予各二级院系更多的权力,发挥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4.加强评价标准在质量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我国多数的高校目前存在着多个专业使用相同评价标准的现象,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对教师教学活动不够重视、不能涵盖教学全过程、无法准确的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等现象,严重的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因此,研究一套符合条件、实际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各个学科间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素,依据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对这些学科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达到评价的标准能准确的引导高校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的积极性。5.强调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连续性,建立切实有效的反馈机制。我国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声势浩大现象严重出现了准备时间长、工作内容多、工作人员多等特点。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有效的评价过程是重中之重,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过程应该是从最初的政策制定、执行情况、结果汇总、意见反馈等多个环节保持完整性和连续性,重要的结果汇总与反馈都要将前期的评价工作情况完整详实的体现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因此,强调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证评价结果的统计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运行,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改革,从而能更好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通过一系列有关教学监控实践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态度,对教学秩序、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跃东 王彦云 杜精睛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光华.有效构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10):100-101.

[2]李香华.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0,(2):47-48.

[3]陈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困惑与思考[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97-99.

[4]陈蓓.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44-46.

[5]胡彩梅.本科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2):86-88.

[6]肖玉桃.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8,(7):14-16.

第7篇

一、高等教育内部质量评价标准

英国目前有180多所大学和学院,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接受全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资金支持,但依然拥有自治的权力。承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是学术委员会、常务学术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科研委员会、教与学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研究委员会等学校各委员会。高校内部质量评价分为课程评价和学校评价两类,也就形成了课程评价和学校评价两套标准:课程评价标准以专业教学在质量方面的落实为基准,分为课程设计标准、课程审批标准、课程监控和评价标准、课程与预期目标的符合度、学生选课成绩。课程评价标准绝非一成不变,一般会参考外部考核报告、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反馈、授权专业机构报告以及毕业生的雇主意见,再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更改。学校评价标准以所涉课程目标与预期结果的有效度为基准,分为授予学位标准的合理指数、学生学习成绩标准、与其他院校类似课程成绩标准的可比指数、学位评估考试授予的合理度、公平度。审核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标准: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审核。对质量保证政策、程序和质量管理实践的审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审核。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构多元,但主要依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组织评价工作。QAA成立于1997年,其宗旨在于为英国高等教育提供一体化的质量保障服务。QAA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经费来自于大学和学院的捐赠以及主要的高等教育基金协会,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有权制定决策计划,指导保障署的工作。QAA的任务在于维护高等教育公众利益,确保质量管理不断提高,监督每个高等教育机构都有责任保证能取得合适的标准,保证高层次的教育水平。QAA制定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资格构架 (The frameworks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学科基准声明(Subject benchmark statements)。课 程 界 定 (Programme specifications)。 进 程 档 案(Progress Files)。高等教育学术质量和标准保障实施规则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assurance of academicquality and standardsin higher education)。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启示

1. 质量标准要建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之后外部评价标准全面介入英国高校,使得英国古典大学的自治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度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非议。2004年起英国政府取消了QAA的学科层面的评价工作,主要负责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层面的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04年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才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专业化轨道。我们制定的评价标准不能将高校局限在角落里,不能让高校为了应付我们的标准化检查而搭台唱戏,这样既失去了质量标准的初衷,也让我们的高校陷入周期迎评的怪圈。

2.将结果性评价标准转化为培养性人才标准。由于我国受到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因素的限制,最近十年才全面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和质量保障评价工作,落后于英国近半个世纪。因此,我国培养性人才标准以描述性的规定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专业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师资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加以标准化,从而对高等学校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我国不同层次的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适应不同需要的课程。

3.注重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化、类型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质量基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技术的日益更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社会发展亟需一大批具有前沿理念、掌握核心技术,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

因此,高质量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来讲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标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总体上落后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特点分为古典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升格为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及高等教育学院,QAA和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都会为各类高校量身定做质量评价标准,例如高等教育学院的学术水平一般由当地大学或有关评审委员会,商业及科技教育协会(BTEC)及苏格兰职业教育协会(SCOTVEC)等负责监督。高等教育不同体制的地区QAA建立了不同的资质认证框架,充分保障了高校的异质性。因此,加快我国评估标准的层次化、体系化建设,建立起适应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任务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改善高校的发展环境,增强高校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由被动评估转向以自主评估为主的主动评估,使高校拥有自主性质量。

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 课堂教学 质量评估体系

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整个教学成效的重要控制点,也是高校教师所关注的热点目标。高校的生源数量较多,并且各个专业的设置相对复杂,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其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上要保证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从而真正地实现高质量教学。高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地探索新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加强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与操作。

一、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片面

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成长,并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发展,突出学生主体性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但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对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缺乏有效的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质量评价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缺乏对教师多项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查,只关注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难以真正地体现教师的全面教学水平。

(二)评价单一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学生的评价意见占整个评价工作的较大一部分,但是其开展过程中,评价过程相对随意,并且相关评价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难以真实、全面地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达到教学评价的督促效果。

(三)反馈缺乏时效性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反馈,而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中,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存在很多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时效性。教学质量评价其本身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视,并且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有着密切的管理,其人性化的评价理念难以得到推行,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其在评价的过程中相对被动,对于教学评价活动应对不积极,并且经常存在逃避与应付的行为,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不够及时,教师缺乏足够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

(四)评价方法不合理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上,要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并且有一定的调整空间。现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固定,并且其指标不具有灵活性,难以对特色化的教学需求进行满足。这种僵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与考量,整体考核忽视对教师的个体性差异的关注。与此同时,当前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没有进行区分,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类型和教学基础环境的评价上都缺乏足够的针对性,难以真实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反应。另外,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过分重视教学指标,采用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缺乏过程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难以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满足。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把握好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要本着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等多项原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实现课堂教学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给予教师教学方向上的指导。在教学评估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教学上,要制定多层级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保证其可行性与动态性,并且符合当前的基本教学需求,整体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跟踪能力,可以实现对学生多项素质的培养。

(二)完善评估体系的各项标准

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要对于当前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义,对于其中不合理和需要丰富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评估标准的确立,要与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结合,并且融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评定,并且从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质量反馈等多方面制定不同的评价流程,真正客观、公平、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体现。

(三)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整体性

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是同行的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也包括教师自身。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保证评价工作的整体和全面,避免单一角度的评价所带来的不客观问题。同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间接参与群体,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设计以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角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身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可以给予教师全面、准确的评价,并且从认知的角度上来提出相应的不足。学校管理者则从教学活动的大方向调整以及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身各项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积极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积极地进行自我反馈,进而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所应该具有的实践性和自我提升特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而打造一个科学、有效、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上,要提高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动态性与长期性,并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关注课堂教学,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落实,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天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与指标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2]李洪伟,韩b清,李长熙.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1(18).

第9篇

1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仍存在缺陷,具体问题如下所述:(1)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科学性。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新课程的改进、新专业的成立以及培养目标的创新,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老式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由于各个老式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无序性、笼统性、抽象性,造成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缺乏严重的科学性,从而影响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导致一些无用课程仍然在开设,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缺乏明确性。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以教师敬业程度、课本教程进度、课堂活跃性、学生出勤率以及考试成绩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基本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显示结果只能代表学生对该门教学课程的喜好程度,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无实质性的帮助。实际上,应以本专业开设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成果这四大指标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并科学性地将这四大项指标细划分出N小项附属评价指标,建立合理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3)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化。虽然各大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略有不同,但基本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都局限于学生课程结业成绩、教师的自我评价、学校领导的随堂试听等这几个方面,缺乏多样性。单一的评价方法无法评价出学生的全部教育目标,必须将多个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4)对于评价工作缺乏积极性。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下发指令实行评估制度,并在教育部的规定期限内草草了事。在校园内开展问卷调查形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填写问卷答案,导致学生和教师相分离,统计结果不分课程专业、不分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2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原理

2.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

美国布卢姆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的完整性,他提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根据一定规律将每个教育目标细划分为多个等级。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对先前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掌握所学内容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所学内容加以描述,推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创建新的知识结构,依据所学内容标准进行价值判断。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以及创新。运用感官获得指导动作的相应信息,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对该动作进行模仿,经过多次训练达到熟练程度,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加以优化,努力尝试创新方案,提高创造性。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以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注意观察某一现象,主动参与到此现象中,接受此现象的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将上述三种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一致的价值标准体系,并能利用该价值标准体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这三方面领域,根据上面阐述的原理,这三个方面领域可以完善地描述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发展的所有内容,因此,为制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高校教学目标分类优化方法

高校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明确性,是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核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分类优化方法,是检验各大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式的教学目标,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比如下列三个目标是某高校的计算机控制课程的,分属三个方面:(1)事实:向本专业学生传授计算机控制理论知识。(2)技能:开课前预留10分钟阅读课本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态度:在课堂上及机房中采取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面阐述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容易被各大高校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是由于该方法比较片面,二是层次划分过于简化,从而获得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检验结果处于非理想状态。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把它们归纳为三大类:(1)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认知领域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本节课程的好习惯,在机房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情况。(2)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技能领域目标:以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3)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情感领域目标:教师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带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操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综合上面阐述方法,可以将高校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精确度,分别根据每门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微划分,形成多个与其对应的子目标。

3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优化方法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将高校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3.1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目标

以有利于支持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符合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实现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方案。以有利于完成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3.2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对象,分别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及机房中实现高校教学目标的完成率以及学生在实际考核中是否达到了高校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评价。

3.3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主要以课堂上及机房中随机点名提问、随堂小考监测、期中和期末考试、实训期间考核成绩以及在用人单位实习表现情况为依据,确定合理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3.4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