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

第1篇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语文基础,对作文没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针对作文教学都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他们认为作文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短时间内是难以提升的,因此,这就导致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略了作文教学,这样一来,学生也忽略了对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考的过程中,作文仍旧成为制约语文分数提高的瓶颈。

(二)缺乏思维创新,制约了学生的创作

虽然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模仿多了,势必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种思维定势的教学现状,教师喜欢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构建新时代的作文教学,动辄就“雨中送伞”“论学习之重要”“颂扬祖国、教师”,暗淡无光的语言,三段或四段式的结构,让人觉得毫无创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的创作,另外,加上高中学生学习量大,作业多,所以对于作文的训练差强人意,许多学生根本就想不到去刻意地培养自己的作文能力,甚至每次的写作文都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要么到处搜寻资料乱抄一气,要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三)脱离现实,只注重理论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语文作文趋于“假、大、空”的境地,例如教师过多地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身边真实事物的体验,以及对真实感情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成干巴巴的理论,甚至是刻意扭曲,让作文充满空洞的说教,不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让学生身上的艺术细胞趋于窒息,这不仅抛弃了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感,也加重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悲哀。

(四)注重作文技巧,忽视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受重理轻文的社会思维的影响,因此,许多老师和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语文学科有所忽略,为了考试,他们只在乎作文的技巧,没有多少学生愿意花时间品读文学作品,更没有人愿意去诵读几段优美的散文或者诗词,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哪怕拥有太多的技巧,也难以摆脱作文的干瘪和苍凉。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又是和学生思想、感情等紧密相连的一项心理活动,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指引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用真情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却还是无法让内心的真实感情流淌出来,所以,这些也不是教师在口头上说说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要想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有思想、有感情,必须从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活动,阅读教学入手。随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大量阅读和汲取,自然而然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文辞也会更为华美,对于作文思想情感的掌握也更为精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尽可能地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认知水平,让学生的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基本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包括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且在作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选材、遣词造句,还要求思路清晰连贯,结构安排合理等。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作文训练,而高中新教材也铺设了相应的框架,教师只需要进行材料补充,尽量做到让学生容易接受,就会达到教学的目的。

另外,应该采用一些激励手段,让学生定期地进行作文竞赛,并且针对优胜者设立一些奖项,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和创作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而且,学生通过在作文过程中的思索和探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三)重视对学生平时作文的有效训练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教材 文言文

一、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一)多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古代作品的所占比例,古诗文共占据了全篇目的四成以上。通过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后可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水平,还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古文作品,一方面培养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新

首先,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材,新教材中的内容淡化了工具性,着重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应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其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再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最后,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发展健康个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深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深奥,例如由王勃所创作的《滕王阁序》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渲染手法,在每个句子中都蕴藏不同的典故。再例如《庄子・逍遥游》中阐发了老庄的哲理。诸如此类的文章不胜枚举。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难度即为转换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古语同现代语之间的表述差异,而且包括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事实上,在面对数量众多的虚词与实词时,很多教育者只能够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是这个道理,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势必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地制订知识积累计划,帮助他们将零散的古汉语材料系统化处理,建立“文言知识库”。通过此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想法与写作意图,还可以让他们熟练掌握虚实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夫”字,如果是运用在文章开头处,那么其所起到的作用为平衡句子音节,让整个句子更加有层次;用在句中则具有代词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那、那个、那些”。教育者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二)要把握住中国汉语文化的变化规律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开始,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对于相对烦琐的文言文课程来说,教育者应当从相对简单的“词语”入手,当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逐一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句子和段落学习。

相较于现代文来说,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较大的畏难情绪,教育者应当采用一些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面了解到中国古汉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此外,为了解决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的难点问题,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词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言文知识与内涵。

(三)要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详细记录了我国历代的发展历程。高中语文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百年前的语言文化,那么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赋予他们感悟文字的机会与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编写,需要尽可能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从而向学生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部面貌。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具备引领文化与熏陶思想的重要作用。此外,高中新教材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部分的内容变得更加详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言文内容,还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例如在《劝学》这篇文章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此句文言文将好马与劣马作为比喻,通过其行走路途的遥远教育人们锲而不舍的人生道理。高中生通过对此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马是古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可以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哲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

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

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

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

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

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

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

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 内涵 意义 策略

一、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是与传统的“讲授式”不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交融,推进课堂探索性与主动性的扩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互为主体,互相激发,互相促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它在古代就被采用。最早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是孔子,并且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高中语文既有工具性的特点,又有人文性的特点。基于这两个特点,高中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节课堂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在于课堂上所发生的思想的碰撞,这种课堂只有在特殊的教学模式下才有可能生成,而互动式教学则是其中一种。

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探索和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又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擦出火花,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促进语文课堂上某种思想的碰撞,但是它也有一些弱点和不足,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浪费时间,有时即使铺垫了一节课,也未必会出现新的收获。对于互动式教学,要有耐心,尤其在刚开始实施时,收获或许很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获的频率会越来越高,直至出现,在一节课中,不经意间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二、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高中阶段,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学习这门课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缓解这种状况的发生,同时,也会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下,才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能。

2.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以加强课前预习为基础。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师生必须熟悉教学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课前预习。我们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对于课前预习,不仅要明确预习的内容,还要明确预习的要求。我一般从两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一是积累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包括字词的音、形、义,以及文学常识等。二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探究,或者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井》这一首诗时,从学生做的预习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了,这样我提出“分析井的形象和品质”,才会出现讨论时热烈的场面,才会达到超过我预期的效果。

3.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探讨的问题。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核心和焦点是探讨的问题,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决定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们在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时,核心和焦点是要精心设计问题。但是,有时即使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课堂上讨论的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和措施就是以预习作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思考起点,这样在课堂上讨论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例如,学习《神女峰》时,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写出了初读时的感受,他们虽然没有怎么看懂,但是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首诗的格式为什么和其他诗的格式不同,尤其是“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一句显得与众不同,我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以此为契机,顺势将此问题作为讨论的焦点,将整堂课推向了。在这首诗中,他们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以预习作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思考的焦点和起点,实施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总之,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从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金霞.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3(14).

[2]彭建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自学、互动、深化”的三个回归[J].新课程(中学),2012(02).

[3]宋海荣.反思:源自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02).

[4]周良.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8).

第5篇

一、高中语文课堂经典阅读的范围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步,好的经典性的文章能给学生的创作提供素材和技巧指导,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典性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考量、文学的考核和时光的洗礼,充满着广泛的语文营养,如果学生能有效的阅读势必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般来说,经典性的文章首先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原创增添了它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独特性阐述了经典的特质与个性,具备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其次,经典性的文章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经典文章不是偏激的文章,也不能蕴含唯我独尊的观点,一定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章,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读者接受;经典性的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经典文章往往承载着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史学价值,同时经典文章必然内含丰富的文学价值。经典文章也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经典文章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等等。在中学阶段,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经典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经典文章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果高中生能广泛有效的开展经典文章的阅读肯定会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就文学素养而言一定会大大提升。经典文章的文学价值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反思才有有所感悟,它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了解经典文章文字背后的寓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承载的内容也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等等。经典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检验和润色的,可谓一字千金。经典文章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学价值和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拓展学习途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经典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和词汇量的掌握,也能增加写作素材。经典文章的阅读包括课内经典专著的节选,也包括课外经典文章的阅读,所以学生学习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高中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技能的积累,他们在语文阅读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完成课后练习、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反思,对于生字词、语法知识、文学表达手法等有所掌握,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特点。所以广泛的经典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相关学习技巧和技能的提升。

(三)激发阅读积极性,提高创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素材积累和文章再创造的过程,经典文章的阅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创作水平。经典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上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词汇的运用上很有讲究。为此,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做到触类旁通。无论是课内的经典语文阅读还是课外的经典文章阅读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量是扩充他们写作素材,造就写作灵感的重要手段。针对性的阅读,经典文章是最好的选择,这些文章耐人品味,写作手法新颖,对学生灵感在线,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准都功不可没。

第6篇

一、调整角色位置,具备角色意识

在语文学习上,如果还是按照初中的学习方式,以完成作业为主,缺乏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精神,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升入高中,学生面对高考“3+X”模式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就必须在进入高中的初始阶段,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及时具备角色意识,克服学习的依赖性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学会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时少了,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重点、教方法,学生如果还像初中那样习惯于依赖老师,不去主动查资料、求方法、变思路,势必会形成心理落差和成绩的下降。

老师要利用学生升入高中上进心强的有利时机,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下列方法,学会自己去走:(1)提前预习课文。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疑难,根据课前的“学习重点”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如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2)主动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对每篇课文中涉及的有关字词句式、语法修辞,注意用心积累、用心感悟。对学生来说,要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必有收获。(3)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老师提出的要点,学生自己试着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欣赏文章的行文构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4)练习,特别是思考性较强的练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可运用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学会独立作业,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5)主动涉猎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来拓宽阅读量,扩展知识内容。如初中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高中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么就可以联系学习或比较性阅读,做到以点代面,触类旁通,广泛涉猎,拓宽阅读。

因此,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引向自我学习、主动探究中。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储备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自学的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三、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主动发展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好的学习方法会让你在学习中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反之,则使你疲惫不堪,事倍功半。

因此,高中生应经常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在他们的帮助下,经常分析自己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摸索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确立主攻目标,从而在高一阶段打好基础,更好地实现目标,走向成功。

四、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第7篇

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几十年一遇的发展契机。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高中老师很难全面落实语文的基础内容,而教学又强调学生的“自主和研究”,语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纷纷议论。在新课程的理念与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反思教学行为,就会发现,利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新课改背景下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三思考和研

究,有创造性地研究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有利于自学和思考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更喜欢上高中语文课程,有效地鼓励学生。教师也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课本为主、参考资料为辅,对每篇课文要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掌握课本知识,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视课堂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能吓学生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三、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举例剖析和解释,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要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只是理论,而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实践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得更远。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助资料。要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规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个生成发展中的新事物,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鼓励教师积极创造,让更多的教师在创造中把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注重讲授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低起点、严要求,倡导“朴素有效”的学习方式。许多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给人感觉质朴而实在,而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背诵、默写、做练习甚至是朗读课文等都要严格把关,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二遍不行第三遍,这也是许多教师成功的一大原因。

六、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从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现代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理念。转变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深入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提升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实

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使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秋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

第8篇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9篇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我们在接受任何新鲜事物时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也不例外,但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突出,教育矛盾的升级,新课程的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掌握和立即实施,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和教学压力,因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模式,并且要面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质疑。毫无疑问,多数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就别惶论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了。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能抓住高中语文教材中作品的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而一般教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认为只要有对话和提问就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辨证地看待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善,不能因循守旧,一劳永逸地安于现状。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接受教育,基本上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自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顺利前行。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上教师要重视指导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及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要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都有差别。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教学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的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互动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介入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一个人唱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将一种全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念带进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这种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便在互动中解决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