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结合乡土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乡土事物便具有这个优势,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海陆变迁”一节中。在讲到海陆是如何变迁时。笔者就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作为事例进行教学,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就在离我们学校不到500米的深沪湾海滩上,同学们都见过,倍感亲切。这样经常地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2 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他们将来能否自主学习地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图也是中考的重要门槛,近年来泉州中考地理科试卷中各种类型地图总数均达到20张以上。因此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图做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广,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泉州天气预报》、《泉州新闻》等节目,加上学生平时也有的走亲访友、耳濡目染,他们对泉州的县市已经有一定了解。这样到了教《泉州政区图》这课时,复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图让学生填充,老师只需调动学生的地理联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应用到我们所学知识点上,学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乡土材料,唤起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用来做事实例证时,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乡材料,让学生深思细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如介绍泉州“充满活力的侨乡经济”,说到泉州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具体数据或事例,如:泉州市现辖7个县(市)均跨入福建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和安溪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等。尤其是介绍到晋江连续几年排在全国“百强县”前列时,学生异常激动,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各种变化都抱一种强烈的认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点,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乡情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父母等老一辈了解几十年前的饮食服装、居住环境、家用电器以及交通工具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通过这种活动,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巨变,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情感,把乡情教育寓于国情教育之中。
4 结合乡土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设计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环境、工农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形成照片、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实践成果,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通过乡土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周边环境,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5 结合乡土事实,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提高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绍泉州的自然资源时,向学生介绍泉州曾经是水乡地区,湖泊河流较多,改革开放前河里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见底。但近十年来,由于人类在生活、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涌里,导致河里鱼虾几近绝迹,水质变浊,居民饮用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换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乡镇,更是出现了水荒。我校所在村庄安装自来水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村里漂染厂造成的水污染太严重,导致井水无法饮用。这些都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后果。通过乡土事实教育,学生惊讶不已,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如此严重破坏,环保意识自然而生,此时教师加以引导,便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 结语
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是可尝试的。正确认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灵活运用乡土材料来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而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好坏,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也须不断去搜索各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料,经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时获得乡土地理教学的最新资料,从而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初中生;教育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巧妙设疑,降低新知识教学难度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联系乡土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对初中生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使初中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初中生思维创新的来源是“好奇”,地理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优化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讲初中地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时,我结合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等一系列的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利用问题与矛盾的冲突性巧设疑问。如我国近几年发生过哪几次大地震?这些地震的震级达到几级?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大地震?我们本地是否发生过大地震?初中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然后我会给初中生展示一组中国地震和日本地震伤亡人数对比数,让学生再想一想地震为什么对日本的影响不大?通过此次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责任感,还提高了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程度。
二、构建情境,增强地理知识趣味性
乡土地理是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能够为枯燥的地理知识带来趣味性。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众所周知,情境是课堂的灵魂,是提高课堂教学价值的奠基石,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乡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比如,讲初中地理地形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正在骑自行车上学的微课视频。初中生都认真的观看,然后我向学生说:同学们,会骑自行车的请举手。此时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继续问: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学的请举手?很多学生都将手放下了,我接着问:骑自行车环保又锻炼身体,那为什么不骑自行车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本地的道路有坡不好骑,有的说汽车太多,骑车有危险,等等。我由此引出主题:那为什么我们本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初中生陷入了深思中,很自然的联系到了受地形的影响,这对于开展新课十分有帮助,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整合资源,使教学内容完美呈现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注重学生的地理成绩,而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拓展,没有深入的挖掘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乡土地理资源,使初中生对地理课堂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偏低。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初中生身边有趣的地理事物、现象等积极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展现独特魅力,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比如,讲初中地理气候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又向学生渗透了乡土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的呈现给学生。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上网搜索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观看学生的展示,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爱吃各类面食?你们爱吃米饭还是面食?为什么西北地区的人们头上总是戴着纱巾?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我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加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鼓励初中生找出学过的关于描写气候的古诗。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高涨,有的学生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有的学生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四、实践拓展,全方面促进知识内化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组织实践拓展活动,充分挖掘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全方面的促进地理知识内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社会调查,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地理观察力和学习毅力。在实践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比如,讲初中地理《地图》时,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必须要求全体学生熟练掌握。我带领初中生走出教室,环绕校园走一走,然后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学生绘图时,我会给他们详细的讲解辨别方向的方法和记住一些常用图例。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我鼓励初中生对本市的交通出行图进行绘画,体现出主要交通道路和地标性建筑即可。学生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还主动向我请教比例尺的绘画问题,经过初中生的不懈努力和尝试,最终他们都完成了任务,也体会到了地理实践的乐趣。我从具体实践活动到概括一般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全体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要点掌握的都很透彻。
五、合作探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推行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初中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中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和功能,也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初中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我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讲“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本地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这时有的初中生就会说:冬天的时候我放学回到家做作业,才晚上6点多,外面就已经黑天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晚上8点多钟天还没有全黑。经过讨论和研究,学生得出结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有了上述基础以后,我要求初中生分组探究:南半球夏季昼夜长短如何,冬季昼夜长短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准确的回答出答案,可见乡土地理穿插其中,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总而言之,乡土地理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对初中生学习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地理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新理念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学情和本地乡土资源,创造性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初中生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7-88.
[2]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135.
作者:徐 朋
乡土地理即本乡本土的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提出的地理问题也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反映的地理事实是具体的、生动的,不必借助太多的媒体和形象化手段就能把地理环境和真实世界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因而,它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更能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深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挖掘和整合济宁乡土地理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并将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现象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多重作用,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一、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拨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琴弦”。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动机,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于学习过程是否生动活泼。乡土地理则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之一。因为乡土地理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见、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这些本地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有很强的直观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教师可先提问“谁会骑自行车?”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再问“谁天天骑车上学?”大多数学生的手放了下去。接着问“骑车既环保,又锻炼身体,为什么不骑车呢?”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学生对其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发现并挖掘乡土地理教育素材并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会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良好补充。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势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会随之增强,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中学生这一个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好奇性,好动,好探究的特点.而且我们地理这门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所以在我们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不要照课本来进行教学。可以把大家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或把他们带出课堂进行一定的探究,参观,调查等等,把抽象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具体化,,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充分利用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资源作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乡土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思想的重要渠道
前苏联教育家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自己的家乡,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道德理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家乡的气候、经济、居民、风土人情、优势劣势、成就与不足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信念,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外乡土地理活动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很大。因为这些活动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对当前这一代没有吃过苦的青年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锤炼机会。在重重困难中能够培养同学们坚韧不拨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以及在调查,考察实践中增长的才干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等等,都是他们今后成为乡土建设人材所不可缺少的。
三.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有效地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们的地理课不是吃饭课就是睡觉课,地理课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可想而知,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因此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再加上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直观性很强,“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应教学需要的。
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媒体与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和场所。在学到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时候,我就先让一部分好一点的学生以组为单位先对我们常州地区的古老建筑青果巷地区参观和访问,并将有关访问资料及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该地区应不应该保护。如要保护的话又如何进行保护。这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动”,教师扮演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是主要演员,他们详尽的介绍配合一些图文资料把整个课堂渲染得一片沸腾,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愿望和本领,这种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交往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现了宽松、开放、民主的班级风气和学习氛围。
四,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要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校曾经组织过学生去竺山湖地区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让他们体验采茶,划船,钓鱼等的乐趣。在这次活动中我不失时机,让他们注意观察周围地区从山顶到山下地区,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带着他们从山顶到山脚爬了一个来回,注意不同的山体部位的不同的农业布局,从上而下依次为高大樟树,中间为桔子树林,下面不为茶树,山脚麓地带地势地洼的地方为渔塘。指导学生为什么要如此布局?假如把上面的树砍了,种一些粮食作物,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在野外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开来了,虽然还不能用因地制宜,水土流失这些专用的词语来进行准确地表达,但基本的意思已经到位了。所以在我们后面学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应用到这次课外的社会实践课上获得的第一手的资料来进入到课堂,比我们所一味地讲教材说教材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乡土地理可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使复杂问题简单
关键词: 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喜爱与理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目的,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完善教学方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意义重大,日后必将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资源,学生亦能从中受益匪浅。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益处
1.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介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等,对于地理学习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初中地理这种奠基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犹如最好的教科书和校练场,地形地势、天气变换,季风洋流等,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初中生刚刚进入地理学习,基础概念冗杂,且未深入学习,难免枯燥乏味,乡土地理给予学子自然的感知环境,创造天然的实验场。地理本就是需要实践的课程,乡土地理资源有复杂的地形,一些地质构造能直观呈现,从天气分析大气运动,从昼夜变换感受太阳运动等。
2.在实践中理解、巩固理论,强化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基础学科,初中地理并不涉及大量理论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基础性概念有所了解,对一些地理现象有所认识并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地理现象相连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一个实践场所,立体生动地将书本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其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的,以此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地理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不深入实践无法真正对地理形成真正系统而细致的认识,这也是乡土地理资源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来说必不可少的原因,二者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巩固知识,透彻理解原理与现象。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时期,一切未知的事都容易吸引其注意,而课本却并不受其喜欢,至少相对而言兴趣不浓厚,单一对其灌输学理与知识,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入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告别枯燥的单向式接收,能够以自身兴趣为着手点,自动探索地理奥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杜绝知识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积极面对人生,体会自身价值所在,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具有价值,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对学生终身均有益处。
二、初中地理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1.以案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何引入乡土地理资源,使其进入初中地理课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说明与讲解,例如,在地形地势介绍一章中,对于平原、高原、山峦、谷底各种复杂的地形,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形的构造和还原到现实世界的,这个时候,利用学生平时所见进行学习,就能够省略许多冗杂的描述,再如学习天气、气象时,如果能够对平时的天气、气象与课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了解其表现及成因。地理更多的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亲近乡土,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土壤、地质等的直观呈现,各种石头的成因及其特性,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认识与书本对应,则二者就能协调融合。
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动手能力是检验地理学习成果、加强知识理解运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学习,研究大气运动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在城市及其周边设置观测点,定时进行温度测量和风向研究,通过对地面的温度及风向研究印证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组织对湖水周围及其地区温度比较研究水的吸热作用,能够在峡谷地区开展峡谷效应的研究,对于湿地等对气候的影响等也可以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总之,要利用所学知识,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中汇集的各种地理现象及特征,对所学知识进行印证或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如此便能利用乡土资源对初中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3.分小组展开研究性活动,锻炼思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分小组开展研究性活动,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与天气,与大气折射等的关系,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或者创建地球运动模型,模拟其自转、公转、地球的昼夜变化,这种研究可以是对已知知识的模拟分析,也可以是对未知板块的大胆假设,总之,在乡土中发现、研究,培养地理学习的方法、路径,集众人智慧进行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团队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大意义。如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就是一项极具意义,也具有乐趣的研究性课题,乡土资源与地理学习的研究性活动结合,需要具有可研究性和值得研究性。
笔者以自身研究和大量资料为依据,撰写了本篇文章,旨在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实践、研究性活动等形式,是地理课堂的调味剂,也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我们所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能够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等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等相关地理资源。
乡土教学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种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中,该种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
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组织一些课外的调研或者考察,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更为清楚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使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学习,实现其能力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78―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将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
一、乡土地理知识的主要特征
“乡土”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家乡、故乡”,即本乡本土。乡土的界限比较模糊,一般是指省市以下较小的范围,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们约定俗成对于家乡的限定。乡土地理是指本区域内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环境、植被分布等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乡土地理知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有着统编教材无法比拟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
二、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学习乡土地理的地域性特征,能够丰富初中地理课堂,使抽象概括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真实可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运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统编教材因为考虑到使用地域广、学生基础不一样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论是在知识编排还是具体概念的讲解上,都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乡土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具体形象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适当运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耳濡目染、有着丰富感性认识的乡土地理入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的时候,笔者以本地近几年的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天气,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认识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应用与探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之中深入了解和探究当地的地理知识,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在对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中学习地形地貌、经度纬度、土壤情况等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当地农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实际研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乡土不仅是一种地理环境,也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归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氛围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时,认识家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环保、人口问题、环境与发展等现实社会问题产生更加真实具体的切身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正确树立情感态度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做好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地形的变化”一节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地形是变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教材的。一开头,我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年龄大约是几岁了?”同学们回答:“13—14岁。”我接着问:“你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了,对于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在你们的周围或者附近有没有哪座山消失了?或者说哪里突然间又出现了一座新的山呢?”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接着我又问:“许多同学可能去过宝山,宝山是我们顺昌一座著名的山,有没有哪位同学听老辈的人(你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说过,宝山现在和以前有所不同,就是说有没有变高了或者降低了。”学生们齐声回答:“没有。”这时,我紧接着又问:“那么我们课本中为什么说地形是变化的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我总结归纳时说,地形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是一年、二年、一辈子所能观察到的,而是要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时间。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大家也可以亲眼目睹地形产生巨大的变化,如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时。这样,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一中校门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仁寿、大干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校门口的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岚下、大历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校门口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众仁寿、大干等地去岚下、大历,也必须到校门口的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顺昌县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校门口的汽车站就可以称上是顺昌县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同样,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每年水南桥头,在洪水期时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顺昌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等等。
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热爱。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时,我就结合乡土知识讲了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国情。我介绍说:“我们生活在顺昌,这是一座山城,大家开门就可见到山,如果大家登山到学校后山的气象站向四周看,便可发现到处是群山绵绵,福建省大部分县市同顺昌一样。”这样,学生对福建省多山的地形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接着讲解了山区的优越性:“山区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让学生回忆,有没有观察到每天都有许多的汽车,火车把大量的木才运出顺昌。补充说明:“我们的木材不仅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同时,我们顺昌还有丰富的石灰石,这种矿产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所以国家在顺昌的水南乡兴建了一座大型的水泥厂。这座水泥厂是我国同澳大利亚两国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总投资3.6亿元,现在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每年生产水泥61万吨,如果全部工程都完成,可年产水泥120万吨。除此之外,我们顺昌还有其它矿产。山区还是发展多种经济的好场所。在山区,山脚下较平坦的地方可以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粮食生产),半山腰可以种植茶树或果树等经济作物,发展副业,在山顶还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的地区、还有草地,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说,山区可以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全面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接着介绍了山区的特点:“地面坡度大,土层薄,交通不便,人口较少。”最后,结合形势讲解我们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在四化建设中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我们省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山和海,即念好“山海经”,这样,首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山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四化建设而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经过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