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机械设备;技术管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U67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设备故障具有随机性。使得设备维修及其管理也带有随机性质。为减少企业的损失和对工程进度的影响,这就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信息渠道畅通。材料 、配件准备充分;组织指挥及时正确,业务技能过硬。

一、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存在问题

l施工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恶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短任务重 , 不少项目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投入的施工机械数量很少,完全依靠少数机械设备加班来完成任务, 一定期程度上造成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 有些甚至“带病”作业,极大地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施工大部分是在远离城区的野外、山区、阴雨天气里,到处泥泞,晴朗的天气里, 到处充满施工产生灰尘,作业场地机器布局互影响, 机器之问、机器与固定建筑物之间不能保持安全距离。

2机械调用频繁.重使用轻保养。 各施工项目分布比较分散,每个项目对各类机械的需求时间不能确定, 一个项目还没有施工结束, 另一个项目又马上开工。一味的追求施工进度, 对设备注重使用轻维护保养,造成了操作人员为了完成施工指挥人员指定的工作任务,没有时间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如此以来, 经常使机械设备带病作业,造成了人为的机械磨损,安全隐患明显增多。

3存在侥幸心理, 定期检测不及时。 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很多,但不遵守操作规程、设备太陈旧、控制系统失灵、机械设备没有定期进行检测等是产生机械事故的主要原因, 而这一切根源都是侥幸心理在作怪。很多单位老是觉得花钱去搞设备检测是“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为,不愿意去花这个“ 冤枉钱”,对那些比较陈旧的老化机械设备,只要能使用,就舍不得淘汰。表面看节省了资金,但是,透过其表面现象,一台陈旧设备,已经丧失了工作机械可靠性,执行功能是否会出现故障已经不可预料。

4人员素质不高,缺少岗前培训。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操作人员本身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应有的设备安全技术知识,对操作方式不甚了解,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盲目进行操作或者经验不足,缺乏应对异常情况的能力,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不能预测等。施工单对操作人员的实际培训工作做的不够,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技术管理解决措施

1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特种设备比一般生产设备潜在危险更大,易发生操作者本人或他人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产,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手、维修工及相关人员相互配合。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保证机械设备安全高效为施工生产服务。

2正确使用,及时保养。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械设备的构件、零件、工件等的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 作用,可能产生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机械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四个到”:即“ 身到、眼到、心到、情到”。明确机械操作手和施工管理者责任界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无证上岗等现象。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需逐台检查,施工设备要定期保养维护,使其处于完好技术状况,对安全部位应重点检查维护。严格执行机械设备退( 转)场之间实施二保维修制度, 将合格的设备按施工生产需要进入现场或移交设备材料管理站保存。

3正确选型,合理调配。机械因为本身的性能和结构,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要使工程施工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切勿小机大用,防止“ 精机粗作”,“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应根据施工任务和环境,在本单位机械设备中合理选择符合需要的设备。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要做到及时掌握各个施工项目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的需求和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维修保养的矛盾冲突。

4人员培训,持证上岗。人员培训包括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是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人关,将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 对相关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

坚持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作业和持超过复审期的作业证件操作机械,同时对于那些虽然持有机械设备操作证,已经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从事过本机的操作人员.单位应对其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

三、 结 束 语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管理的措施及培训学习合理配备管理人员 :现代机械设备科技含量高机械、液压、计算机智能化为一体的设备越来越多,要管好、用好这些机械设备,必须提高机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采取的办法可以是办培训班,也可以是岗前培训形式。通过培训要使机务人员达到 四懂、三会的水平。即懂机械原理 、构造,性能,用途会操作、维修和排查故障。 施工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型重要设备,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专人操作,专人负责对综合性能和技术要求不太高,但使用频率较大的设备,可交由基层部门来管理;对技术含量低,在施工中占次要地位的设备可由项目部自行管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管理

@些年,我国的输变电工程有增多之势。而且输变电工程中交流1000KV和直流±800KV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些工程中施工机械比较关键,因此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然而,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很多内在或者外在因素导致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因素主要有:机械设备不配套、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机械设备使用的短期行为严重等。如果放任这些存在问题的设备不予理会,很有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输变电工程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一、当前输变电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机械设备不配套

在一些输变电工程中存在着机械设备不配套的问题,这将使工程开展存在很多阻碍。在新的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中,一些施工单位使用的往往是一些技术较为落后或者是存在损害的设备,这些设备往往会出现和作业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这些设备来完成邻近带电设备的吊装或者线路工程的架线和组塔等作业,导致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如果使用的设备超出使用年限,还会出现意外,给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伤害。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施工技术人员在输变电工程单位中所占得比例较大,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数量在工程单位中相对较少。在输变电工程中,生产管理人员往往精通管理方面的技巧,而对于一些工程机械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所知甚少,在进行自己本职工作时通常是处于被动和支配位置,存在着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比较重视和对设备的管理情况较为轻视的问题,导致设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另外,在输变电工程单位中存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导致责任难以有效的落实到个人,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他们经常只对设备由哪个项目使用了进行记录,而对哪些设备需要维修没有进行相应的统计,使设备维修不及时,故障将进一步扩大,给工程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机械设备使用的短期行为严重

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短期行为严重,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直接影响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而项目部都不愿承担维修费用,实际上仅由一个项目部承担也不尽合理。从而导致机械设备调运到新工地又需花费大量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

二、加强变电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检查、维修、保养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二)采用新技术以及加强设备的安全质量性能的管理

可以根据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推广使用新的机械技术,将新兴的技术良好的应用到电力工程的施工上,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够提高工程的效率。我们还可以加强设备的安全质量性能管理,对于有明显缺陷的机械不得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对结构的关键部位进行逐一的评审,对于审核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要切实加强对设备制造质量的监理,强化质量监理责任,提高监理质量水平,要加强对低于市场价中标设备的制造质量监理,严格按照监理规范把好制造关、 检测关,确保设备制造质量。

(三)培养优秀的机械设备管理人才

现代技术发展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机械设备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机械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和自动化,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含量越来越多。为了提高输变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水平,设备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相关单位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的机械设备管理人才,以满足电力工程建设今后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总之,变电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因此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变电工程机械设备的的管理质量,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浅谈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控[J].科技风,2014,20:

136.

[2]黄兆平.浅谈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通讯世界,2015,18:115

-116.

[3]赵洪远.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探讨[J].机电信息,2015,30:

165-166.

第3篇

的主要问题

1. 1水利工程机械技术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只有积极的构建完善的机械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设备的管理不够严谨,对于相关的设备、人员等调动频繁,导致相关部门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并且相关设备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因而不具备良好的机械设备管理能力,从而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偏差,不能有效的进行机械设备管理。另外,对于相关设备资料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对于一些新采购的设备不能及时的入账,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1.2机械设备的管理以及使用不合理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虽然采取了人员和设备固定的方式,但是对于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不够重视,相关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就目前来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设备只进行使用,不能进行有效的保养维护,并且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维修及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设备维修成本,还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工作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工作过程中,对于设备过度使用,严重忽视了对于设备的管理,导致设备的问题日趋明显。

1.3机械设备的采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工程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只有加强设备和人才的双重发展,才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所采购的设备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需求,严重影响了相关建筑单位的发展。在实际的工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建筑单位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施工设备,但是不能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科学规划,导致一些新的设备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1.4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

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的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培训,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机械设备不够熟悉,容易出现操作问题,造成的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在设备维修检查过程中,工作态度不认真,没有责任心,例如:在设备检查过程中相互聊天、玩手机等,严重影响了的工程质量。

2.提高水利工程机械技术管理措施

2. 1构建完善的工程管理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程的负责人应该积极的成立工程管理部门,并且,积极的将相关工作内容以及责任进行明确,同时, 还应该积极的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另外,设备管理部门还应该积极构建良好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加强设备的管理交接工作,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2.2完善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机制

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并且,积极构建完善的设备维修保养机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坚持设备使用完成以后积极的积极的进行保养维修的工作顺序,能够有效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实际的水利设备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结合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的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

2.3保证设备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设备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积极完善机械设备的使用机制,积极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才能有效的提高设备使用的科学性。通常来说,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相关的施工设备较多,各个设备的性能各不相同,所以相关的设备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的积极的加强对各种设备进行了解。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才能依据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合理调配,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

2.4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对设备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对相关设备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应积极进行使用要领的传达,保证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不仅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还能够有效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对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设备的保养工作质量,还能有效的保证了施工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开展以“设备的重要性”为主题的讲座,保证相关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不仅能够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还能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的构建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进行表扬,使其再接再厉,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惩罚,督促其积极的做好相关工作,从而,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3.实际案例分析

在某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采用的主要设备主要有马歇尔测试仪器以及附件,其规格为符合BS598的要求,自带显示装置、荷载以及流值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峰值能够自动绘制,最大承载力为30kN,底板上升速度为50.mm/min。砂浆搅拌机,其规格为有保护、定时、自动进料、加水装置容积不小于10升;横断面测定仪,其规格为激光法、标准距离3.5s一点,精准度5mm+1ppm,能够自动测量和处理相关数据。

本文以该工程砂浆搅拌机为例进行分析,如图1。砂浆搅拌机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不具备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且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机械设备,导致砂浆搅拌机上料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通常来说砂浆搅拌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砂浆搅拌机在上升到一定位置时应该及时的按照施工程序进行入料搅拌,然后上限位开关动作,使得卷扬机停止。但是在工程的中容易出现开关失灵,导致卷扬机不能停止,从而出现冲顶事故,甚至会导致设备的损坏以及人员伤亡。

处理措施: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设置两个开关,即:设备低限位开关和高限位开关。在实际设备运行过程中,当低限开关出现失误,高限位开关才能够发挥作用。另外,还要及时的出现问题的开关进行更换。两个开关不能直接关联,同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事故的出现。另一方面,从安全技术管理方向入手,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维护机制以及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U215.1;文献标识码:A ;

施工技术是一项工程成功的保证之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文件是保证工程开始,施工,交工系列环节的指导性文件,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书之一,也是工程师现场工作的参照依据,所以,重要性非同一般。一个优秀的技术员和一个优秀项目经理可以合理组织施工,加快施工进度,节省资源,合理调度人员。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目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

项目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二、重视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4、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管理,可以逐步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改变施工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

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分析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做好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协调配合的必要途径

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2、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3、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4、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5、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6、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7、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

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①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③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④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五、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注重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协调配合,培养工程施工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开拓一条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路子,大胆地实践与创新,必将在建筑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德钧.施工项目管理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建设部主编.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检身.建筑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流程管理;手术器械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38-02

Management practice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surgical equipment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WU Lijuan

Department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Liaoyuan City, Jilin Province, Liaoyuan 1362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lean operation room air cleanliness,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resources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undertakes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equipment, adopts the principle of "three areas"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 process management of surgical equi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 methods which exist in regional process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ceiving, classification, cleaning of common devices, fiber devices, hollow devices and endoscopic devices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enzyme detergent soaking, full automatic ultrasonic cleaning and enzyme cleaning of sterilizing machine, makes quality standards of inspection, packaging, sterilization, storage, issuance of surgical equi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eaning, packing, sterilizing quality of surgical equipment, ensure the safe use of surgical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Process management; Surgical equipment

随着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出现、手术量的增大、工作强度的增加以及洁净手术室环境需求,我院自2009年建成洁净手术室后扩大了消毒中心供应室的功能,增加了设备、资源,改变了以往手术器械由手术室护士清洗、包装的工作模式,将手术器械全面纳入消毒供应中心实行集中式管理。传统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难以高效率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灭菌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1]。手术器械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是确保手术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接手术器械后,积极探讨对手术器械的管理方法,切实做好手术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存放与发放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了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确保了灭菌效果,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工作方法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三级综合性医院,中心手术室是双通道洁净手术室,设有洁净度为百级、千级、万级的手术间,位于外科大楼的顶楼。消毒中心供应室位于外科大楼一楼,承接手术器械和临床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和供给工作,设有全自动超声清洗消毒机2台,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2台,以及烘干机、干热灭菌器、高压水枪等设备。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设有2条通道,一条无菌通道和一条污染通道。术后的污染器械由专人直接从污染通道送入供应室去污区清点、交接,灭菌后的器械通过无菌通道送入手术室无菌物品贮存区。

2 实施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最大的特点是物品数量大、流动性大、洁污专业性强,其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结果紧密相关[2]。为加强手术器械交接、清洗、包装、灭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细化工作流程,我院供应室在去污区、清洁区、灭菌区、质量检测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操作技术规范、灭菌质量检测标准等,实现了手术器械区域化流程管理。

2.1 去污区接收手术器械

为规范手术器械交接环节管理,供应室与手术室进行了有效沟通,根据手术器械数量多、种类繁杂等特点,制作了器械清点回执单和信息卡片。卡片上注明了品名、数量、灭菌、失效日期及包装人编号等信息,手术室护士术前根据信息卡片清点器械,术后将卡片放入器械包内,去污区护士根据卡片内容再次清点手术器械并分类,清点时注意检查器械性能及有无缺失、损坏,确认无误后填写器械清点回执单。如发现数目不符、器械损坏、性能差等问题,在30 min内电话通知手术室。

2.2 去污区手术器械的清洗

器械清洗是器械处理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彻底的清洗是合格灭菌的前提,任何残留在医疗器械上的有机物,如血块、脓液、蛋白质、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有毒气体的接触,而且会产生细菌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故灭菌前完全的清洗是非常重要的[3]。卫生部新的《消毒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医疗器械使用后必须使用酶清洗,保证器械达到有效的清洗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的控制质量[4]。使用后的手术器械虽经手术室护士初步处理,但仍附着大量的微生物,甚至在关节管腔内有干涸的血渍、污渍。因此,必须先将手术器械关节全部打开,按类别分别放于1∶150的酶清洗液中浸泡5~10 min,并对有锈斑的器械进行去锈处理。多酶对器械有清洗和酶洗双重作用,可有效分解器械上的黏液、分泌物、蛋白质、黏多糖、脂肪、碳水化合物,具有抗物理、化学吸附及抗静电、抗沉淀等作用,对器械无损害、无腐蚀性。将经酶浸泡后的器械放于流动水下冲洗,然后根据器械类别、结构、性能、污染程度,采取手工加酶清洗、全自动超声清洗机加酶清洗等方法,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

2.2.1 显微器械的清洗 显微手术器械精细易损,要求与普通器械分开清洗,为避免器械之间相互碰撞摩擦,应先将显微手术器械固定后再放于清洗机中加酶清洗3~5 min。

2.2.2 普通器械的清洗 将器械轴节打开,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对污染较重的器械采用先手工刷洗,然后将器械全部放于清洗机中加酶清洗3~5 min。

2.2.3 管腔类器械的清洗 管腔类器械是清洗难度较大的器械,如妇产科的宫腔管,神经外科的脑针、吸引管,骨科的髓内减压管等种类繁多。高压水枪冲洗加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无法保证彻底清除管腔内的血污、体液及组织残留物,必须使用专用清洗架加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处理,才可以有效清除管腔内污物[5]。使用清洗架清洗时,水及多酶清洗液从清洗架喷出直接接触管腔内壁且反复冲洗,能保证清洗效果。因此,管腔内器械回收后,应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再放入酶清洗液中浸泡5~10 min,冲洗后摆放在专用清洗架上放入清洗机内加酶清洗。

2.2.4 硬式内镜的清洗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要求: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洗需要使用超声清洗机。超声清洗机利用超声波发声器产生无数微观高压冲击波作用于被冲洗物品,使物品表面和缝隙中的污垢迅速脱落。超声清洗对内外结构复杂及具有微观不平表面、狭缝、小孔、拐角、死角等特点的物品,具有强大的清洗能力。内镜器械回收后应快速进行冲洗,先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然后放入1∶150酶清洗液中浸泡5~10 min,再进行拆洗,软水冲净,放入超声清洗机中加酶清洗3~5 min。

2.3 清洁区检查、包装、灭菌手术器械

手术器械在全自动超声清洗消毒机内经过酶洗、漂洗、上油、烘干等程序后送至清洁区。清洁区护士负责清点、整理、包装手术器械。包装前由质检人员认真检查器械的洁净度及功能。普通器械检查采用肉眼观察方法,结构复杂的精密器械借用带光源放大镜进行观察。对质量不达标的器械进行返洗。质量达标器械包装时摆放应整齐有序,包布一用一清洗,耐高温、高压器械采用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严格执行物理、化学、生物三种标准化灭菌质量检测,每日每锅器械灭菌前行B-D试验,每周对灭菌器做生物监测,对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6]。器械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3M指示胶带及信息卡片,正确填写灭菌、失效日期、包装人员、质检人员姓名,包装严密后送入灭菌器灭菌。灭菌完成后认真检查3M指示胶带变色是否完全、有无湿包等问题。对只能耐低温、畏湿、畏压的器械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或采用环氧乙烷灭菌[7]。

2.4 无菌区储存、发放手术器械

将经灭菌合格后的手术器械送入无菌物品存放区,根据手术室的需求发放手术器械,发放前应认真核对品名、灭菌及失效日期,然后经专用清洁通道送入手术室无菌物品储存室。

3 体会

消毒供应中心承接手术器械管理工作减少了手术室护士非护理操作时间,使手术室护士从器械清洗打包等非护理操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做术前、术后访视等围术期整体护理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进行集中处理,提升了手术室空气的洁净度,充分利用了消毒供应中心完善的现代化清洗、消毒、灭菌设施。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实行区域化流程管理,有效提高了手术器械清洗、包装、灭菌质量,确保了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钱黎明,王雪辉,钱荷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65-466.

[2] 程洪波,王丽波,周丽娟,等.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50.

[3] 王方.内镜超声清洗环节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70-172.

[4] 马莉,张咏琴.不同清洗方法对外科手术器械血迹的清洗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57.

[5] 王洪梅,初玉云,徐海凌,等.吸引器头不同清洗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58.

[6] 袁萍.手术室器械清洗保养方法观察和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10-111.

第6篇

关键词:VR技术;组件技术;工程机械虚拟现实管理系统

1 .VR技术的组成、发展趋势及其在工程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1.1.VR技术概述与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Visual Reality,VR)作为一种在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被公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发展学科以及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之一。 纵观多年来的发展历程,VR技术的未来研究仍将遵循“低成本、高性能”原则,从软件、硬件上展开,并将在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新型交互设备的研制、智能化语音虚拟现实建模及大型网络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DVR)得到不断的开发与应用。

1.2.VR技术在工程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实机械管理系统建模中,因影响因子多,导致系统不稳定,难以实现准确建模。随着工程机械性能及种类日趋丰富,建模对象已经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虚拟工程机械管理中的决策因素不但均直接从实际的环境中获得,而且融入了现代管理技术并经过众多管理方面的专家精心筛选和决策,提高了系统建模的准确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程机械管理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在实现机械人才资源共享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VR技术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械人员互借互调,就可实现机械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机械人才资源共享。

2.VR技术与COM组件技术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

构建通用工程机械虚拟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方法是开发该系统的通用组件和插件。目前,组件技术领域比较成熟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主要有微软的COM/DCOM、对象管理组(OMG)制定的CORBA和SUN的Java Beans等。该系统在进行开发时,采用了基于COM/DCOM的组件/架构开发技术。

组件/COM插件

组件的特点

组件可以方便地集成于系统中, 即插即用不用修改代码或者重新编译;组件的接口和实现是分离的,组件通过接口实现与其他组件或系统的交互,组件具体实现被封装在内部,通过接口有效保证了复用性。

插件的特点

为实现系统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避免算法的重复编程,可采取用插件的形式。插件具有扩展父应用程序功能的能力,将诊断使用的每个算子写成插件,不用对管理程序作任何变动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可伸缩性。插件是通过特定接口与父应用程序交互,任何模块件可加载或通讯的工具都可以做插件,其中COM组件形式的最为广泛。在管理系统中,插件调用的方式是:由插件公布1个标准接口,在主程序中声明使用该接口,然后由管理主程序通过调用插件接口来执行具体功能。

插件开发步骤

用COM建立1个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包含有主程序和插件的框架,由于建立在COM之上,它们之间能够无缝地结合在一起。(1)定义插件的接口,在程序声明中使用该接口;考虑应用程序如何获得插件列表,对于同一类接口的COM插件,使用一个数据表存储该接口所有插件的GUID、名字等信息,以便管理程序能识别和调用该接口类型插件。(2)设计应用程序的插件管理界面,主要是操作插件列表,用来管理每个插件接口,配置插件的加载、卸载等,并将相关信息存储入数据表。(3)设计诊断主体程序的插件处理机制,在访问插件时能够载入所需的插件(如根据COM组件对象的GUID)。

3.基于VR与COM组件技术的管理系统

3.1.VR系统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1个发展成熟的VR系统与合适的管理模式相结合会提供工程机械管理的形象化、实战化、精确化和管理结果优化等功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创建的工程机械虚拟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讲,VR系统在工程机械管理系统开发中的作用包括:(1)虚拟原型:给用户提供1个与物理原型无异的计算机模型。(2)虚拟关系:定义人员与人员、人员与机械、机械与机械之间的关系。(3)虚拟管理:管理人员利用VR系统可进行实时管理和改进。(4)虚拟设计环境与虚拟合作:管理和操作成员之间通过共享的虚拟环境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信息反馈。

3.2. 系统寻优模型及原理

工程机械虚拟管理系统是现实管理系统在虚拟环境下的映射,它具有现实管理系统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现实管理系统从一般的概念上来说可分为信息流、物质流及能量流。这3种流在控制信息系统的控制与调度下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变。这个转变过程P及管理过程可用下列4元组模型来描述:P={s, c, o, Z}其中, s是初始状态, c是约束条件, o是操作, Z是目标状态。它表明完成虚拟机械管理的过程是寻求一条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路径,寻优的过程(操作)就是评价、计算、判断、决策等方法的一系列应用。

3.3.系统COM组件模型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及需求,设计1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框架及一系列相关的组件与插件,整个系统由许多通用的组件与插件集成于框架中,每个组件与插件负责完成某一特定的功能。通过各个组件的相互关系来定义每个组件的接口。组件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而不需要改变整个框架。在保持各个组件之间接口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对组件加以修改、升级或更换。整个系统在各组件的协调工作下运行。本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模块、综合管理模块、显示模块与系统维护模块4部分。

4.结束语

工程机械虚拟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模型进行设计,人员以网络方式相互协调工作,具有数字方式和全局分布性等诸多优点,虚拟管理系统能始终把速度与效益作为开发的基本准则,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管理过程的完美统一。本文还试图将组件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中,提出了系统的组件化模型,力求从技术上创建一种能够包含不同需求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相信这种开发必将引起工程机械管理思维的变革,极大提高工程机械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兴,严骏,王健,沈云峰. 工程机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实现[J]. 建筑机械化. 2010(09)

第7篇

[关键词] 工程机械;生产计划;TOC约束;能力平衡;生产排程

1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着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着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转贴于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水力机械 制造工艺 虚拟现实技术

论文摘要: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 工过程,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本文提出了今后在课程建设 中完善的方向。对其它同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力机械及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根据该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设计、运行、现代管理 、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事实上,近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的占到了 70% 以上,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如果能在在校期间掌握好流体机械特别是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这将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 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增强他们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也相当广泛。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门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完流体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基础、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结构及强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在学习该门理论课程的同时到水力机械制造厂参观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加工设备、加工零件、加工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况且大中型的水轮机零部件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工艺涉及的问题较多,即使是到专业的水力机械生产厂的加工现场也很难对其结构和加工过程有全面深人的了解。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插图对所学的对象,如零件、加工设备、检验设备等进行了解,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况且部分插图书中没有附上,结果制造工艺课程学完了,部分学生到了工厂还是会把车床误认为铣床,一些专业典型零件也看似很陌生,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将抽象的零件和加工过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零件结构,理清零部件的装配关系,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并将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工装夹具、机床、刀具等素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课件中,从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在各个领域逐步得以开发应用。根据沉浸程度的不同,可将虚拟现实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沉浸式和舱室仿真器四种类型…。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是一种初级的虚拟现实,它的沉浸度差,但最为简单,制作成本低,易于普及和实现。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仿真系统就是采用 VRML (VirtuaI Reality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开发的桌面式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以配有高性能的图形加速卡的 Pc机为开发平台,其性能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其特有的仿真特性,如沉浸感、时实交互性、想象力和三维图形等,它正在成为解决工程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的重要 手段。

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为了真实地再现水力机械典型零部件的结构,我们采用了功能强大的 CAD/cAM一体化软件 unigraphics 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以 word的格式输出,再利用 VRML对各零件的显示颜色、材质、光照等进行渲染 ,这样就可以利用安装了 Cortona插件的 IE浏览器进行零件的浏览了,从而脱离了复杂的 UG软件环境。在浏览器里可以通过插件上的控件对三维模型进行旋转、平移、放大等操作,帮助学生全方位 的了解课程中所讨论的对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图 1、2分别为水轮机座环和水轮机顶盖的三维模型,在讲解到此类典型环形类零件的加工时,就可以通过旋转放大等操作全方位地浏览三维模型,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深入理解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认清关键加工部位,为拟订高效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奠定基础。

水力机组装配与一般的机械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在制造厂仅能完成重要部件的预装配,而整台机组的装配是在水电站完成的。对于大型电站,安装周期较长,水轮机的许多零部件被安装在机坑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全面地看清楚其内部结构及各零部件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仿真系统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及零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联接关系等 (如图 3所示),了解水力机组安装过程中零件的安装先后顺序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制定合理高效的装配方案,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 Java编程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图 4为水轮机水导轴承动态仿真装配过程截取图,在进入装配场景后,点击启停按钮,动态装配过程即呈现在窗 口中,视图左边显示的是水导轴承安装步骤,这样学生不用到水电站或制造厂装配现场就能较直观地学习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件的装配工艺规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力机械的制造也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水力机械许多曲面类零件均采用数控方法加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专业的加工仿真软件 Vericut 逼真地再现了实际加工工件、加工机床和加工环境 ,对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加工制造过程有全面的认识。Vedcut 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对数控加工过程的模拟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程度。特别是在叶片类曲面加工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 (刀具形状与尺寸 、刀具相对加工表面的姿态、走刀路线、主轴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等)以适应加工过程中叶片曲面形状的变化对提高加工精度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工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图5所示)。但是目前这部分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在课堂上做部分演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让学生自行建立零件 、机床的三维模型,模拟水力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 ,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延伸到许多领域,它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相关软硬件的发展,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该技术为实际问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虚拟现实环境就能够从形象化的角度理解零件从设计、毛坯形式、安装定位、加工、装配、质量检查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从而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桃,赖喜德,刘小兵,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水轮发电机组检修多媒体仿真系统[J].兵工自动化,2003,22(6):19—20.

第9篇

关键词:施工技术; 工程现场; 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施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跟好的法杖生存,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影响又有被许多不确定因素,且涉及面又相当广泛,劳动投入也相对较大,这就决定了对其的管理措施要科学有效,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在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核心。

1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目的

在遵循现场施工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并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按照工程既定的项目目标从而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实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达到缩短施工工期、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目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是指针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技术工作从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的总结。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确保工程的施工能遵循客观规律进行, 为了消除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隐患,保证整个工程现场各项施工工序的安全有效进行,从而有效确保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的现场施工技术素质,能预见性地发现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进行科学化的攻关排艰,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的必要性。

3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运用先进技术保证现场施工全过程符合施工规律,保证施工全过程的正常有序;其次是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保证施工全程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再次是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潜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控制施工全过程的成本造价,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然后是发挥现场施工技术应有的作用,提高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质量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使整个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4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进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就必须克服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摒弃只重视现场施工进度的做法,而是要同时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降低成本造价,杜绝现场施工中不合理开支造成的严重浪费现象。

(2)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各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原则,做到既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符合现场施工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有序,实现施工现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巨大潜力。

(3)规范、标准的原则。这是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所要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以此保证各项施工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克服施工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强化施工现场的服从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建立规范、标准的施工现场秩序。

5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5. 1 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1)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图纸的学习会审制度。通过比对施工技术图纸是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保证施工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充分把握图纸的特点,进而能更好地解决技术图纸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的矛盾,保证现场施工的有效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2)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方案的施工企业参与制定制度。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从而实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有效结合,使施工技术方案既符合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条件,又能保证施工单位有足够的施工技术准备时间,使施工单位明确技术方案的设计意图,有利于正确反馈工程施工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质量,避免技术设计方案的返工或者修正现象的出现。

(3)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的检验制度。现场施工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好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材料的检验制度,合理配备材料试验设备和检验人员,进行必的技术检测,能够保证对材料质量的有效把关。

(4)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技术档案资料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科学研究和生产的重要依据,能够系统地反映建筑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的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此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汇集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通过相关工程技术负责人审定、整理和积累的这些技术经济档案资料,能如实反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真实情况,为以后建筑工程的维护、改造和扩建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后期的安全使用。因此,在实际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应将这项制度的实施作为建筑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而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

5.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其他措施

(1)要结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落实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责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的才智,从而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对于国家颁布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和标准要及时地组织学习,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来完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从而依法进行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避免违法违规施工行为的出现。

6 结语

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施工企业只有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工程施工的劳动生产率,证现场施工秩序的安全稳定,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品质质量,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