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6: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新加坡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加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来看,采用风险管理对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有效预防作用。因此对我国而言,有必要也将风险管理运用到施工现场。
1、安全管理的原则
1.1从管理事故转变到要在事故发生前识别出危险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1.2主动规划,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改变以遵守法律为准绳的被动管理。
1.3对于糟糕的现场安全管理采取高额罚款来阻止事故的发生,让管理者意识到糟糕的现场安全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比事故发生后所付出的代价还要高。
1.4将安全管理的概念融入到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去,强调从发展商、设计者、主承包商、分承包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生产人员各个环节贯彻安全管理的概念。
2、安全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程序
现场安全管理引入了全套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1)现场工作活动的风险评估; (2)控制及监控风险; (3)把风险传达到现场所有人员。其中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图1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包括了3个基本步骤,即危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找到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控制措施均以“层级控制方法”为原则。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现场平面布置图、作业流程;列出现场所有工作活动;列出现场所用到的化学药品;列出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查找以往事故记录;学习相关技术规范;查找检查记录;学习现场风险控制的方法;准备安全及健康审计报告;研究从员工、客户、供应商及其他人员方面得到的安全反馈信息;建立安全工作程序;准备其它信息(如产品手册);准备以往相关安全评估报告。
2.2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首先识别出了危险,才能谈到如何控制危险。危险识别要考虑到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2.1现场危险,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化学品危险(如酸、碱和溶剂),生物危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电器危险(破损的电线),人体机能损伤(重复工作、单一工作姿势,长期站立等),机械危险(使用已损坏的设备、叉车、吊车、动力挤压设备等),物理危险(噪音、热及辐射等),人为造成的危险(超时工作、监督不善)。
2.2.2现场危险的识别,从下列方面进行考虑:工作方法,使用的机电设备、工具,人工加工材料,化学品的使用(在现场应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使用的机械设备,临时结构,工作环境条件,设备的布置和摆放。
2.2.3酿成的事故或对健康的损害,主要有:高空跌落,高空坠物,水平滑倒,电击,窒息,溺水,噪音致耳聋,皮肤病,结构倒塌,火患和爆炸,物体撞击,软组织受伤等。
2.2.4危险可能对4类人造成伤害:现场直接生产工人员,现场非生产人员,到访人员和公众。
2.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主要是对风险等级和接受程度进行评价,这是控制现场危险,保证工作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风险评价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2.3.1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评价,如现场人员配带基本安全装备(安全帽、安全鞋、安全背带、防护服等),要对这些基本安全装备的有效性、可造成的后果及可酿成的事故进行评价。
2.3.2评价潜在危险的严重程度,按危险造成伤害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具体可分为轻度(低)、中度(中)、高度(高)。
2.3.3判断危险发生的机率
危险发生的机率分为3种,包括:罕见(发生的机率极少);偶尔(可能或有时会发生);经常(时常发生)。判断危险发生的机率应考虑到以往事故记录、现场经验判断及公开的信息3个方面因素。
2.3.险等级
一旦确定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机率后,我们可以判定其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消除。
2.险控制
确定现场活动风险等级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危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主要通过减少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机率来实现,如表1所示。
表1风险种类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接受程度 推荐措施
低等风险 接受 不必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但需要经常检查确认定义的风险等级是否确切,保证风险等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
中等风险 可以接受 要对危险进行详细的评估,确保风险等级被降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最低
高等风险 不接受 工作开始前,至少要将高等风险降至中等风险;特点是:没有临时风险控制措施,也不能仅依靠个人保护配备来控制危险;如有需要,应在工作开始前,将其消除;工作开始后,要立即采取管理措施来阻止危险发生
风险控制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从危险产生的源头上消除或降低危险。危险的控制或降低应按照“层级控制方法”来实施,可归纳为5种方法:消除、替代、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保护配备。以上各种方法一般不可交互使用,除非是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可在一起使用。具体的“层级控制方法”介绍如下:
2.4.1消除
消除是指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或事故彻底根除,从而将已识别出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变为不可能发生,这是一种永久的解决措施,也是应首先考虑使用的控制措施。一旦危险被根除,其它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就不需要了,例如:现场监控、监督、培训、安全审计、过往记录参考等。
2.4.2替代
替代是指用风险等级较低的控制措施来替代较高等级的风险,如:用非石棉材料取代石棉材料,用溶剂性油漆替代水基油漆。
2.4.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采取物理的方法来限制危险的发生,包括改变工作环境及工作程序、隔离危险等。
2.4.4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工作程序、说明、规章制度等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发生的危险,强调在施工的各工序、工作步骤间做好文件记录,适时判断分析,以采取适当安全措施。例如:在工地建立工作准入系统,进行职业健康及安全(OSH)培训,张贴海报、警告标识,工作培训等。
2.4.5个人保护配备
这是在已考虑到所有其它危险控制措施后实施的最后一项措施,也是一项额外保护措施,主要取决于配备是否适合、正确使用及坚持配带。即使已采取了所有安全及健康措施后,现场也会存在一些常驻危险,现场风险评估小组就要高度重视这些常驻危险,以将它们控制在可以接受和可以管理的程度内。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不少高层建筑物倾塌的事故,这些建筑事故对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见识了诸多房屋安全事故之外,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建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安全隐患都可能成为另一场楼房坍塌事故的导火索,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那建筑施工现场又该如何控制其安全风险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管理措施。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及管理概述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指的是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以及这种不确定性所会给施工企业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建筑施工所生产的产品是建筑,它和一般普通的商品有很大区别,建筑物的建成需要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这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很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人员伤亡,更有甚者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是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其与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工程的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而施工过程如何也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为了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杜绝建筑施工的事故产生,因此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是为了将事故防患于未然,消除潜在的事故隐患和不安全的行为能够使得施工人员和设备等都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在具体的建筑施工操作中,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安全教育和有关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人,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是施工人员可以为工程项目注入更多的活力,却也由于人的因素过于主观不好控制而导致安全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之安全意识得以提高。在工程施工的实际中,出现的高处坠落、触电之类的安全施工事故都多少与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相关。因此,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就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给其提供必要的培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有很多,比如特殊的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等。
建筑施工的现场往往涉及多个工种,其中包括电工、建筑起重机的操作工等特殊工种,这些特殊工种对技术的要求颇为严格,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惨祸,因此要加强对这些特殊工种施工人员的教育,要严格持证上岗,避免无证上岗的情形。此外,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教育培训,将安全技术及时进行交底,使施工人员能对所实施的工序了然于胸。不同的工程阶段有着不同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建筑各施工项目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对其进行技术交底,提高其安全施工的意识,将安全隐患消除于未然。
不仅如此,还应当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关人员进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其中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事故的预防远比事故的处理更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帮助施工人员认识到建筑施工潜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其的安全忧患意识,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而保证建筑使用地顺利进行。
(二)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防范措施
除了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施工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之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防范措施也十分必要。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离不开良好的施工环境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等。建筑施工现场要防范好诸多安全事故,就需要将以下几个要点落实到位:
首先是安全帽和安全带的正确佩戴和使用。相关人员进入到工程施工的现场就必须将安全帽正确佩戴好,当需要在2米以上的地方悬空施工时则必须系好安全带,悬空的高处作业点的下方也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网。这些都是安全施工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加强对楼梯口、电梯口和通道口的安全防范,只要全面地将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点都考虑到,才可能使安全事故消弭。
(三)制定全面有效的事故应急方案
当建筑施工单位做好了安全教育,也配备了相关的安全设备,尽量将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时,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但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此一套全面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的制定必不可少。
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应急方案的制定是细致而全面的工作,应急方案制定后要加强应急救援的演练,使相关人员具备事故逃生能力和减轻事故影响的可能。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一步明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步骤,使得使用企业能够快速反应事故的类型,采取事故控制的手段,防止安全事故的扩大,进而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四)以建筑工程保险来转移安全事故的风险
保险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式,在建筑工程中也不例外。购买工程保险能有效地降低施工单位和企业所面临和承担的施工风险,对于管理经验尚浅的施工单位来说尤其如此。比如说为建筑施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能降低和转移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要面对的风险,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施工单位和人员也能获得一定的赔付。
三、结语
总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建筑业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降低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施工单位和企业关注安全施工不仅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必然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安全施工的各项要求,在保障相关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形下为业主提供更为优质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袁剑波,刘苇等.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应用[J].中外公路,2006年04期.
[3]熊利华.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10年04期.
1、电业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
电业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实施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风险控制。作业现场是作业人员直接接触电气设备,进行各类检修、维护的场所。对各类作业现场采取“事前风险监察”、“过程监督”、“风险控制”的方式,通过检查现场作业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是否到位,个人安全技能知识在现场是否得到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在现场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和消除,从而降低或减少人身伤亡事故、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
实行安全风险管理,能够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控风险的能力,通过全面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控制风险,从而使工作安全得到保证。随着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形成规范的安全工作秩序、严谨的安全工作作风,培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从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从“严格监督”阶段向“自主管理”和“团队互助”阶段迈进,提升企业的安全文化,实现以文化管理企业的目的。
2、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序
实施供电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要在各专业中(包括变电、修试、线路、配电等)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跟踪和管理,从作业前工作的组织安排、工器具的准备、方案的制定、人员的分工、事前的危险性分析到作业过程中安全风险的控制(如变电二次防误控制措施)以及作业结束后的分析、总结,全面降低作业过程的风险程度,减少现场违章行为和异常、未遂事件的发生,实现安全目标。
程序化工作流程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在:(1)对于作业现场中安全风险较大,且较难控制的项目,
由公司成立专业组进行专题事前危险性分析,提出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减少或消除作业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如在工作点多、面广的作业中,人员易误入间隔,在做好危险点分析的同时,工作中应做到“一停、二看、三核对、四操作”。不要盲目地靠近、接触设备。要看清停电范围和安全措施是否与工作票相符,然后核对设备运行编号是否与工作票相符,在无误的情况下方可工作,不能随意变更安全措施或安全设施。同时,工作中应明确以下三个措施:A组织措施,做好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制和指挥逻辑的书面表达方式;B技术措施,做好各专业工作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工作程序、作业方法、工艺标准、验收检验方法及过程控制措施;C安全措施,做好全面保护劳动者人身免受伤害和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专业性防护和控制措施。最后,所有专业组的工作,做到定员、定设备、定措施,如有新的情况,措施要求变更的,应按一定的流程进行,不能擅自更改。
(2)每个作业班组应提前上报第2天作业现场位置、作业内容、工作负责人以及联系电话。对评估后认为较复杂、现场安全风险度较高的作业点,安监部门应进行事前监察,主要检查作业方案中人员安排、现场安全措施是否能满足次日作业要求、工器具准备是否充分、车辆是否调配到位等情况。
(3)次日,在事先不通知任何单位和现场工作负责人的情况下,直接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4)现场监督、检查结束后,及时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反馈至被查单位,使大家能及时得到监察信息,对于在监察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可以及时跟进、整改。
(5)每月安监部在月度安全简报中对其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同时,通过评估不断完善各作业工序的安全措施方案内容。
3、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本人所从事的工作中,认为变电二次设备防误管理相对于其他电业作业场所的风险控制,仍属于薄弱环节,相应的管理不够健全。随着设备的更新,集约型设备的不断应用,二次的防误工作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3.1工作思路
在工作中,做好以下事前危险性分析:
(1)结合现场安全监督情况和近年来国网公司发生的一些“三误”事故案例,以及公司防误现状,开展“变电二次防误管理风险查评”,对二次作业类型进行分类梳理,建立较为典型的二次防误管理风险库,初步掌握二次防误的基本状况。
(2)对二次防误风险库的内容进行分析,区分风险等级。根据现场工作频次和造成危害的大小,确定重点风险内容。
(3)工作时,将运行或可能发生误碰的设备进行技术隔离,并在隔离的同时采取提示性信息。根据这个思路,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场条件为设备量身制定安全控制措施。
3.2有针对性的措施
3.2.1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1)在制定现场安全措施的同时,对二次防误管理风险库进行整理。建立《二次作业现场安全风险辩识与控制典型库》,并根据作业内容将其纳入安全技术措施交底范畴。
(2)对于二次作业,要求必须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开展事前勘查工作。并根据现场勘查情况,由保护(远动)专业小组负责人制定二次安全措施票,通过修试专责审核,方能进行现场使用。
(3)开工前,工作负责人依据典型风险库资料,对工作班组成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许可人共同参与,并根据工作内容、交底情况和二次安全措施票,布置二次安全措施。
3.2.2现场过程控制
(1)对于停电检修保护屏内只有一套保护、测控装置的二次屏进行继电保护、远动作业时,只需将作业屏进行安全隔离。现场按照“二次安全措施票”进行作业。
(2)对于带电运行保护屏内只有一套保护、测控装置的二次屏,进行继电保护、远动作业需在端子上进行工作,这时不仅需将作业屏进行安全隔离,现场按照“二次安全措施票”进行作业。
(3)对于同屏多套保护装置,作业过程需拆除端子时,在使用“二次安全措施票”的同时,应采取“二次防误措施”进行非作业区段端子技术隔离,防止误碰。
(4)涉及二次作业需拉开保护屏及远动屏空气开关的操作,在执行“倒闸操作票”时,需采取“二次防误措施”将非操作项技术隔离。
(5)运行人员、检修人员投停保护压板时,在执行“倒闸操作票”时,应对现场采取的“二次防误措施”进行二次核对。确保执行的正确性。
3.2.3实施效果
(1)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难题。
a、通过查评的数据,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制定二次防误控制方案,并根据风险度的高低,分阶段进行二次防误工作的实施。最终实现较为系统的二次防误措施,提高了现场二次工作的安全性。
b、通过对同屏多套保护装置防误措施的制定,利用“运行设备”防误罩的设置,将运行设备及其压板进行防误隔离,可靠地避免了工作中由于误动或误碰其他运行间隔而造成的事故。
c、规范了现场二次安全措施的布置,使得现场安全措施布置得即美观又实用,改变了以往粗糙笼统的安全措施,提高了二次安全防误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防止了“三误”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电力通信保障了调度自动化、远程监控、电力调度、继电保护、电力生产等通信需要,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如何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念提高通信安全水平,防止由通信事故引起电力系统事故或者延误事故处理和扩大事故,是电力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的问题。
1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概述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分析、风险辨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组成。
1.1 风险分析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分析是指根据以往电力通信中各类安全事故,对风险的发生后果、发生概率和发生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辨别电力通信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炼和分析生产运营活动中安全隐患和各类安全案例,找出危险因素,提前控制和管理风险项目。
1.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定量或者定性的评估电力通信风险造成的后果,评定风险的严重等级和发生个数。
1.4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全面评价和检查电力通信中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的情况,进一步提出提高、改造的方法和措施,由于电力通信中的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不断评估和监测风险发生的后果和概率,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应对措施,进行风险防御。
1.5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电力通信管理部门为了有效地规避潜在风险,采取的多种安全防御措施,确保电力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利用优化、改造和消缺流程,对电力通信作业过程、环境和设备中的风险及时消除,从源头消除电力通信的潜在风险,对于从经济上、技术上无法消除的风险,积极采取应急方案和预控措施。
2 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缺乏相对独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忽视风险管理。以电力系统的电网调度为例,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安全调度规章制度,电力调度部门定期进行安全事故预演和预想,具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意识,而电力通信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通信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电力通信的安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电力通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将维护电力通信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加强管理和防范,实现电力通信现场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安全管理,但是当前电力通信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单薄,还处于“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管理阶段,专注于解决局部的问题,将电力通信安全管理的重任全面压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身上。
2.3 电力通信应急系统不完善
当前电力系统对于电力通信的规划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导致电力通信应急系统不够完善,不能达到电力通信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一旦通信设备发生故障,会导致整个变电站的业务中断,容灾处理能力较弱。
3 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的策略
3.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积极开展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活动,规范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活动,制定完善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高电力通信网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水平,防止由于调整通信方式和通信检修,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造成电力通信事故的情况发生,确保电力通信网的可靠、稳定、安全、经济运行。
3.2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电力通信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深入分析日常的施工检修、建设和运行维护对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明确安全管理的流程、要求和范围,组织电力通信运维部门深入学习,全面落实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内容。根据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管理标准,加强通信检修风险管理,编制详细的重点检修预案和施工指导计划,定期对电力通信网中危险源点进行控制和分析。另外,电力通信运维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电力通信现场维护检修的风险管理意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3 全面落实风险管理
电力通信系统要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完善电力通信网运行维护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职责,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制定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的要求和范围,明确触发事件与风险发生原因,分析和研究各种风险。加强电力通信运行维护和检修管理,协调电网停电工作,及时控制和分析维护检修对电力通信网的影响。同时,每周开展电力通信运维研讨会,研究每周的风险源点,组织电力通信安全管理部门学习风险管理方法、知识,对重大的电力通信故障和缺陷进行分析,并且落实改善措施,编制电力通信网的事故保障专项计划和应急预案,提高电力通信现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4 加强风险管理监督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前瞻性的系统工作,对于电力通信网的建设方向和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电力通信网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降低调整电力通信运行方式和维护检修给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为了确保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效果,电力通信管理部门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电力通信现场的应急预案、检修方案和检修计划。
4 结束语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电力通信网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当前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加强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推动我国电力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毅强.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维护与管理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0(15).
【关键词】特长隧道;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控
长安隧道左线暗洞全长3093m,右线暗洞全长3068m,采用分离式结构型式,左右幅相距约20~30m,属特长隧道,是全线工期控制性工程。其中Ⅴ级围岩769m(左右洞双线),占12.5%;Ⅳ级围岩5152m(左右洞双线),占83.6%;Ⅲ级围岩240m(左右洞双线),占3.9%;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法转换多,工期紧,任务重,洞身穿越4条断层带、2条节理裂隙密集带和多处浅埋段,后期制约因素多,难度大。
一、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1.开工前认真组织风险评估。按风险评估流程,依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和施工地质、资源配置,以及施工方案进行再评估,提出相应的隧道施工安全措施,着重于施工管理、措施评价和落实。因此,施工阶段评估重点以安全风险事故为主要评估目标。重点对长安隧道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与辨识,对塌方、突水突泥、环境影响、大变形等典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对隧道共性风险事件,如火药爆炸、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触电事故、机械伤害等进行风险评估,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将风险因素降至最低。
2.依据设计图纸,长安隧道洞身穿越4条断层带和2条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施工风险较大。此外,隧道长度较大,反坡施工段落较长,施工期间地下水排放控制难度高,风险较大。隧道穿越断层带F6、F7、F8以及Ⅳ、Ⅴ级围岩时为高度风险,隧道穿越上述断层带及软弱围岩段时经采取有效措施后,残留风险评定为中度风险。
二、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措施落实
(一)建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
1.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施工期间的动态风险管理。对安全风险充分分析辨识,对中度、低度风险做好日常管控,对高度风险项目编制风险控制计划和管控措施,重点加强管控。抓好各项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落实,防范安全风险。
2.风险管理内容。
(1)认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施工前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对全员进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2)强化风险监测。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监测包括施工监测、工况和环境巡视、作业面状态描述、风险处置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将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纳入施工的重要工序,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施工监测的实施方案,对工程自身结构及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监测;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风险因素,保证施工安全。(3)建立风险的预警、相应及信息报送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工况、环境巡视和作业面异常状态等,确定预警级别,形成异常状况报告机制;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建议预警预报信息;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和处置措施,同时第一时间报送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及时变更设计
3.实施风险动态监控。施工期间严格按“月计划、周分析、日控制”的要求,结合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和风险特点等,对现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立即跟踪解决,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安全风险有序可控。
(二)针对高度风险拟定应对措施
本隧道高度风险主要在隧道穿越F6-1、F6-2、F7、F8断层带施工,总长度540m(左右洞双线)占比8.7%的浅埋段施工和JL6、JL5两处节理密集带施工,主要风险为隧道涌水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以及隧道内坍塌对人员以及财产损失造成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提前编制《断层破碎带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节理密集带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浅埋段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针对不同地段使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同时强化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探空、TGP、地址雷达探测、红外探测、水文监测等)和监控量测等措施,及时掌握掌子面前方的水力情况,强化水害防治,指导隧道施工。
(三)强化风险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项目部严格安全风险研判和控制流程,现场对重要危险源进行公布,严格落实公布高风险工点的防控措施及销号。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方案》,超前决策和部署,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行全员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到人、制度落实到人。实行各级、各部门层层控制,明确安全生产指标和各项安全保证措施。项目部按照严、细、实的思路大力强化现场作业安全过程控制,高度重视安全技术应用,努力实现施工过程本质安全化;督促各级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不断改善施工环境,确保文明施工。形成有据可查,有规可依,有实可证的闭环控制结构,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管理。
(四)强化风险卡控措施的落实
隧道施工严格按《隧道九条规定》,以及“三超前、四到位、一强化”的要求,认真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针对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段做好预防措施,针对围岩节理发育、层薄、透水性高,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覆盖层太浅,土石变化处或软硬岩变化塌方滑坡等,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变更和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时支护到位。抓好火工品日常管控和现场看护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及时消除隐患,规避施工风险,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
(五)强化安全风险监督检查
深入了解作业现场和安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坚持“两同时、五不放过”原则,项目部除开展日常检查、夜间巡查外,还组织不定期抽查及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确保安全工作不留死角及隐患。严格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与考核,对先进进行表扬和奖励;对把关不严,违反程序,管理不到位的人员严肃处理,确保安全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六)落实领导包保和干部带班制度
1.项目部对长安隧道实行隧道管理部制度,建立辖区范围内包保责任制,落实逐级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障体系,责任到人、包保到位。隧道管理部每周开展不少于4次的带班检查(其中夜班不少于1次),并实施全过程24小时监控,隧道管理部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
2.项目部是落实领导带班制度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每月О嗌产时间不少于本月施工时间的80%。确保每天至少有一名领导在风险工程工点带班作业。
3.建立风险工点分级管理,高度风险工点由项目部负责人包保,项目班子成员轮流带班作业及部门领导、干部带班作业,执行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制度。
(七)落实风险应急管理
1.针对长安隧道的风险因素和特点,编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应急演练活动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2.积极组织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应急知识和技能,如隧道防火防爆、防高处坠落、防突泥土水、防坍塌、防触电、防台防汛等;组织安全常识,应急知识培训,如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现场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等。
3.加大应急投入,备足应急物资。针对隧道施工中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准备好应急技术措施和抢险物资的储备,预防安全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关键词: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原理
1.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原理
一般来说,危险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风险管理由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组成,是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现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及评估控制结果的过程。风险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且在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可接受的安全生产风险指标,通过风险控制,使安全的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1.2风险管理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指导风险管理有关的所有行为,而且这四项原则对所有各级负责人员都有适用。(1)拒绝接受不必要的风险,不必要的风险是指就收益和机会而言,不会带来任何相应回报的风险。(2)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上作风险决定,适合的决策者应是能够分配资源用于减少或消除风险并实施控制措施的人。(3)收益大于代价时就接受风险所有确认的收益应与所有确认的代价相比照,权衡成本和收益是一个主观过程,最终由适当的决策者做出决断。(4)将运行风险管理融入各级计划制定中在运行的计划阶段,更易于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在计划和执行一次运行的过程中,改变做出得越晚,其代价就越大,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2机场风险管理模型
2.1机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目前,民航企业迫切需求建立一套机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来指导民航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及稳定性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机场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机场风险评价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涉及内容众多,考虑因素复杂多变,因此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为了避免单一模型不足,多种评估模型综合起来运用成为国内外学者对于民航安全风险研究的选择。基于风险因素识别的概念,郑伟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民航机场风险评价模型,且以首都机场为评价对象进行了风险评价,事故应急响应的更具有准确性。依据影响风险发生概率变化的因素,张元对风险历史的发生概率进行适当修正,并由此求得当前情况下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建立了民航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将Bow-tie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到机场安全风险评估中,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屏障设置、风险控制,孙殿阁建立了以跑道侵入为中心事件的Bow-tie模型。基于理性Agent的BDI模型,王永刚建立了多Agent组的概念,并以结果共享通信模型作为其求解途径,构建了基于Multi-Agent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可为机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2机场动态风险源和不安全事件的关系
机场安全风险源主要包括,一是第一类风险源,它一般以实体形态存在,是指已经发生的各种不安全事件及其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所指示的风险;二是第二类风险源,也称动态风险源,它多以状态形式存在,是指专家在分析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排查安全隐患和分析安全状态等过程中作出经验判断所指出的风险。第二类风险主要依据专家们的主观判断得出,一般无法通过数据测量等客观手段来表现,于是风险判断就无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局限性。人们对第二类风险源的规律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何规避第二类风险将成为机场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例如,航班延误,跑道入侵等都属于机场的动态风险源,引发了大量的不安全事件。鉴于以上情况,针对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引起的事件,选用模糊聚类和贝叶斯网络这两种方法,对航班延误状态下的机场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2.3机场风险管理的流程
机场的安全管理涉及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风险管理的流程需要因地制宜。但主要包括,成立专项风险管理小组,确定目标计划;危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评估;选择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的实施;效果监控。
3机场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3.1风险辨识对策
从2006年中国民航开始实行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至今,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机场的危险源大部分属于第二类危险源,即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损坏的各种危险因素。因此,机场风险辨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第二类危险源的正确查找与识别上。在对危险源的概念、分类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识别。(1)头脑风暴法,召集与课题相关的技术人员、运行保障人员,通过座谈会的方式,查找危险源。(2)故障分析法-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以往设备故障的数据分析,对危险源进行识别。(3)对设备本体进行分析,对保障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逐个进行分析其失效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再对后果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危险源。(4)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的保障程序、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进行分析,评估现有的制度文件中是否存在危险源。
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危险源的识别工作。要在对危险源的概念、分类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区分机场保障过程中存在的两类危险源。只有正确地识别与描述了危险源,才能持续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控制其风险,进而不断地完善相应的部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安全度。
3.2风险评价对策
风险评价是指基于风险矩阵限定的危险源风险分布状况,为风险控制确定优先等级,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①规定了在机场各个安全运行管理层级中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权限、责任和程序。②规定了机场风险的分布情况、责任权限情况以及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③基于流程分析确定的危险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方法,判断危险源可能引发风险的概率和各种后果的严重性,并最终求得风险指数。
对风险评价进行分类,既可根据评价方法的特性分类,也可依据收集的资料、数据和信息等来划分和归纳风险评价的类别。只要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能明确反映评价对象的变化特性,这样的风险评价方法都是有效的。例如,依据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航班延误下机场安全风险评估的拓扑结构模型;通过集结专家意见对每一节点推理更新,并利用软件GeNIe建立起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3.3风险控制对策
在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之前,负责安全运行的管理阶层或授权机场安全质量部应当组织权威专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运行保障部门的安全主管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进行商讨,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步骤分为:因地制宜,选择对口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措施;监督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主要从缓解风险,拒绝风险,避免风险,推迟风险,风险转移这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4结论与展望
安全作为民航追求的目标,提高其安全管理质量是维持我国民航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世界民航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应成为新时期我国民航企业的重点工作任务。机场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探索机场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依据系统工程概念与安全风险管理手段,寻找引发机场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此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提升机场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安全管理能力。此外,从整体上来说,机场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提升。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风险源,如何综合分析和评价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各机场安全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有富. 机场安全风险管理[J]. 江苏航空, 2007(2):4-7.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风险;安全管理
0 引言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竞争力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普遍共识,传统安全管理都是被动式管理和事后管理,安全管理不科学、不系统、不全面。
安全风险管理力求做到全面、系统,提前预判、事前管理、规避风险,并能够实现持续改进,是火力发电厂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1 安全风险管理概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指识别危险与有害因素,并确定其存在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指评价风险程度,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过程。
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等情况,确定风险优先控制顺序,采取必要的措施减灭风险,将风险控制至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上述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过程预防事故的发生。
2 火力发电厂主要安全风险
火力发电厂主要危险和有害物质有:煤、燃油、氢气、透平油、盐酸、氢氧化钠、次氯酸钠、氨、联氨、六氟化硫、高温高压蒸汽、抗燃油、电气设备。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火力发电厂危险和有害因素涵盖以下主要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制未落实,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缺陷。
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作业环境不良以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全过程设备、设施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生理与心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火力发电厂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物体打击、灼烫、火灾、车辆伤害、放炮、中毒、物理化学性爆炸、人机工程危害、作业环境危害、设备事故等伤害。
3 当前火力发电厂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3.1 人身伤害风险
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技术落后;安全管理手段单一,安全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安全法制淡薄,员工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脱硫、脱硝等切入式化学工艺系统大量投入后,危险有害因素和系统工艺危害掌握不够;工程承包单位安全设施、劳动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项目参建单位人员和设备投入不足,安全管理松懈;承包商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不高,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三违”现象普遍;建设工程监理人员习惯于以“三控”为中心,没有把安全监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监控。
3.2 设备事故风险
新投产设备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调试、试运等环节的隐患直接带入生产过程;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投运,运行维护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超临界、超超临界高参数机组在带来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因材料、工艺引起的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增长及超临界机组的轴系稳定性问题,高参数燃汽轮机的叶片寿命问题;脱硫、脱硝系统对烟道、烟囱腐蚀严重;脱硝系统带来的液氨这一重大危险源;高压变频器广泛运用产生了新的故障点;因成本压力燃用低于设计煤种劣质煤炭造成锅炉灭火、超温、磨损;特高压、长距离输电系统投入带来次同步谐振及系统稳定性问题。
3.3 火灾事故风险
燃油库区、控制室、继电器楼、电控楼、通讯机房、计算机房、资料档案室、锅炉燃油及制粉系统、汽机房、氢气系统及贮氢站、变压器、电缆间及隧道、蓄电池室、开关室、输煤系统、脱硫吸收塔、氨区、危险化学品库等防火重点区域等级划分不明确,人员对防火重点区域不了解、不使用动火作业措施票、防火安全措施不落实;自动消防系统、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运行维护不到位。
3.4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
部分脱硫、脱硝设备设计制造的质量不过关,运行不稳定,脱硫脱硝效果达不到环保排放要求;燃煤含硫量超过设计值,二氧化硫可能超标排放;没有使用氨水而采用液氨作为还原剂,运输、接卸、储存、使用等环节增加了发电厂营运风险;灰、渣、石膏综合利用率受地域位置制约偏低,储存、堆放在库区,周边环境污染事件易诱发,台风、暴雨极端气候叠加,灰场溃坝溃堤带来不确定性;电力基建工程的土方开挖、放炮、护坡等对植被及环境造成影响。
4 建立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是对设计、建设、调试、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和处理,是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体现安全生产事前管理、主动管理的理念。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就要从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调试、生产经营阶段全过程进行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管理体系。
4.1 项目设计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项目设计阶段主要对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工艺流程、设备材料、安全设施、职业健康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是从源头控制实现本质安全的理念。项目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主要靠设计单位和评价机构评估。
4.2 建设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建设施工阶段主要对设备、设施、材料质量、施工质量、人员作业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也是从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实现本质安全的理念,为生产过程打好基础。建设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要靠施工单位、企业和监理单位共同控制,是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要措施,同时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4.2.1 设备、设施、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材料质量进行管理,从材质、质量、技术性、可靠性进行安全和技术分析,严格落实设计要求,建立设备、设施、材料质量评价记录档案,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4.2.2 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根据设计规范,对工艺设计、质量设计和安全设施及施工全过程进行检查、分析与控制、纠正,建立记录档案,为生产营运期的安全管理提供风险评价依据。
4.2.3 人员作业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施工组织、人员素质、劳动保护、安全设备设施、安全保障投入、安全措施方案落实、人员作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作业安全。
4.3 生产运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生产营运阶段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管理缺陷、人的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管理缺陷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的错误认识、错误行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防止管理缺陷就是要提升管理者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制度执行和约束。
人的失误常发生于操作控制、运行维护、消缺、检修等过程中,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获取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积累安全生产经验,转化为自觉的安全生产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由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造成设备、设施、材料等的缺陷与故障,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实现预期安全功能,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设备运行维护消缺,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4.3.1 材料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控制不符合设计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安全的备品备件、材料进入生产过程带来的风险。对供应商定期进行评价,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取消不合格供应商资格。
4.3.2 设备检修维护作业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从设备本身、检修维护项目、作业流程、周围环境等,从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评价全过程分析与查找有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作业风险。
4.3.3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特种设备的安装、保养、使用、维护、检测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动态跟踪设备状态,提出控制预防措施。
4.3.4 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根据引发设备事故的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时的缺陷,操作使用不规范,运行过程中出现老化、腐蚀,维修保养不当等原因和故障发生的规律开展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评价其危险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5 关键岗位安全风险管理
分析生产系统的工序,建立作业危害分析数据库,明确事故可能性大、危害后果严重的关键工序,对参与该工序人员的意识、知识、能力,岗位设备、设施,控制要求与流程进行重点的风险管理。
4.3.6 操作控制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对工艺流程、物料特性、设备、设施条件、控制策略等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操作技能、事故处理能力及操作习惯进行评价,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3.7 变更风险管理
就是要全面分析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和人员的变更对生产操作和运行维护的影响,制定预防措施。
4.3.8 安全生产意识、知识技能安全风险管理
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技能,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固化良好的安全习惯。
4.3.9 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理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以制度规范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价常态化管理,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危险源日常监控和检查。
4.3.10 解除应急连锁保护安全风险管理
对于事故停机系统、火灾信息报警系统、自动联锁装置、工业电视系统等要加强运行维护,规范保护解除与强制审批流程,不得随意解除联锁保护,确保运行可靠性。
5 结论
火力发电厂在传统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基础上,采用安全风险管理,将会对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隧道建设;施工风险;安全管理;隧道施工现场管理;风险预警;定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隧道建设是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的设计利用对于解决山区道路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作为隧道建设施工,因其地质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颇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影响。因此,强化根据工程本身特点制定安全管理预警方案,并对于隧道施工现场强化安全管理对于确保隧道建设安全稳定进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隧道施工风险和安全管理预警方案
(一)结构监控量测内容
对软弱围岩段进行电法物探、地质雷达、红外探水、TSP等超前地质预报,了解隧道未开挖围岩地质情况,为预防隧洞冒顶、坍方、突泥、涌水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提供信息,并结合施工期对隧道典型断面监控量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掌握围岩的变化动态,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监控。所有施工辅助监控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方案、支护设计参数和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提供依据,并保证施工安全。
典型断面的监控量测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精确性,建议由有专门的工作小组或者是相应技术实力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每个典型监测断面应包括这些监测项目。
1、周边位移
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就要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要量测周边位移,隧道围岩应力、应变动态的最直观反映是周边位移。
2、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即浅埋隧道段,其围岩特性有:破碎、软弱、自稳时间极短等,浅埋隧道开挖时,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下沉一般是由于施工方法不妥。因此,了解地表下沉量随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的范围要通过地表沉降观测来判断。
3、钢架应力
积累钢架应力数据资料,检验初次衬砌设计的合理性,为判定提供依据;判断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安全程度以及可靠性。
(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模型
数据采集层、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是隧道施工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的三层结构。数据库层主要是进行智能的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与判断,分类存储前期采集的数据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预报警;数据采集层主要将自动采集的监测数据、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数据以及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到数据库;数据访问层可以直观地通过强大的GIS平台看到预报警信息,同主要将前期数据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的展示,及时查询应急处理情况、风险情况以及预警信息。
(三)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的功能
以往的监测形成的监测报告通常只是简单地汇总、统计,在利用经验、结合现场情况、数据有效性控制等方面不够深入。通过数据分析与安全评估,针对实施施工监测和隧道专项监测或第三方监测,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状况就可综合反映,在出现异常与安全隐患时可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因此,通过对隧道进行信息化监测和安全评估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实时分析监测、采集与整合监测数据、巡查监控与动态风险预警、安全评估等。
(四)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结构
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对系统进行设计。前端包括人工监控量测、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超前地质预报等,为监测数据采集平台;中端包括Internet、GPRS方式、无线方式等,为数据传输途径。后端包括监测实时分析模块、监测数据采集模块、动态风险评估与巡查监控,为风险预警与安全管理平台。
二、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一)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
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这一原则已经被国际化,在现代工程管理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准则,甚至规范到流水线上的每个动作的协调程度。平时所说的ISO标准,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而隧道工程施工循环性较强,具备规范化、标准化施工管理前提。
2、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万物之本,是任何理论之真理所在,隧道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目标,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用合理的管理来获取工程合理的目标和利润。
3、效益最大化
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现场水泥堆场、砂石堆料场、钢筋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场地等因场地位置设计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每年都大得惊人。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要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由于施工现场水泥库房、砂石堆料场、混凝土拌和站、钢筋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预制场等临时设施场地位置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引起对施工成本的影响惊人。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要时时处处精细化管理,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力争少投入多产出,争取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目前存在影响规范化管理的两类问题
1、施工资料管理混乱
施工资料对施工的开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才能为下一步施工更好服务,也便于竣工后的检查、存档工作。但是现在一些施工单位在按照派专人负责等要求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做得不够;资料内容也欠真实、完整,有涂改、伪造的痕迹,使资料混乱,为后期工程竣工结算等工作带来重复返工等诸多麻烦。也不利于施工期间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用以指导安全施工。
2、生产组织欠科学合理、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闲置浪费是现场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工程来说,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工、料、机利用率将是工程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生产组织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工程资源使用效率的发挥,从而造成成本投入的大幅增加。此外,生产现场中绝大部分的资源闲置与浪费都是组织不科学所致,是可以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1、利用安全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 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 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
2、全面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
工程质量是隧道建设施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企业进行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一切活动都以工程质量作为施工标准。作为一个隧道工程而言,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在所难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绝对不能模式化,一味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而耽误了施工进度。
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设计标准要求施工也是隧道监控量测获得真实、可靠、有效数据信息的前提,更是利用数据分析获得工程安全施工指导意见的关键,是有效减少和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
3、完善隧道工程管理体系
隧道工程施工管理要结合工程对象规模、特点及要求,确定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建立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施行有效性管理政策,采用有效的管理工具,并对其适时评价、调整完善,成为落实制定的工程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分工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岗位,加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的监督和保证,最终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在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风险预案,并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风险分析预警系统,对于有效的保障和指导隧道安全施工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强化隧道施工现场管理,从施工全过程进行规范化制度监管,能够从根本上加大工程施工管控力度,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安全,对于隧道建设施工将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国的隧道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管理支持,以全面推进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 杨峰.嘉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09,(03).
[2] 杨忠,孙瑞海,王成,李锋,朱浩波.新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技术[J].铁道
关键词: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隧道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一、隧道施工风险和安全管理预警方案
(一)、结构监控量测内容
对软弱围岩段进行地质雷达超前预报,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为预防突泥、隧洞涌水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提供信息,为优化施工方案、支护设计参数和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提供依据,并保证施工安全。并结合对隧道典型断面监控量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掌握围岩的变化动态,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监控。
典型断面的监控量测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精确性,应由有技术实力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每个典型监测断面应包括这些监测项目:
1、周边位移
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就要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要量测周边位移,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的最直观反映是周边位移
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即浅埋隧道段,其围岩特性有:破碎、软弱、自稳时间极短等,浅埋隧道开挖时,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下沉一般是由于施工方法不妥。因此,了解地表下沉量随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的范围要通过地表沉降观测来判断。
3、钢架应力
要做到:积累资料,检验初次衬砌设计的合理性,为判定提供依据;判断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安全程度以及可靠性。
(二)、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模型
数据采集层、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是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的三层结构。数据库层主要是进行智能的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与判断,分类存储前期采集的数据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预报警;数据采集层主要将自动采集的监测数据、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数据以及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到数据库;数据访问层可以直观地通过强大的GIS平台看到预报警信息,同主要将前期数据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的展示,及时查询应急处理情况、风险情况以及预警信息,如图1所示。
(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的功能
以往的监测形成的监测报告通常只是简单地汇总、统计,在利用经验、结合现场情况/数据有效性控制等方面不够深入。通过数据分析与安全评估,针对实施施工监测和隧道第三方监测,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状况就可综合反映成了,可及时发出预报警信息在出现异常与安全隐患时。因此,通过对隧道进行信息化监测和安全评估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实时分析监测、采集与整合监测数据、巡查监控与动态风险预警、安全评估和GIS地图等。
(四)、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结构
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对系统进行设计。前端包括人土监控量测、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超前地质预报等,为监测数据采集平台;中端包括Internet、GPRS方式、无线方式等,为数据传输途径。③后端包括监测实时分析模块、监测数据采集模块、GIS地图模块、动态风险评估与巡查监控,为GIS的风险预警与安全管理平台。
二、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一)、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
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这一原则已经被国际化,在现代工程管理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准则,甚至规范到流水线上的每个动作的协调程度。平时所说的ISO标准,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
2、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万物之本,是任何理论之真理所在,隧道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目标,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用合理的管理来换取工程合理的目标和利润。
3、效益最大化
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不合理,现场水泥堆场、砂石堆料场、钢筋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场地等因场地位置设计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每年都大得惊人。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要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再有因为工序不合理,不同施工队伍交叉作业,不注意成品保护,无意中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的产品,而造成的再次施工或补救,这种经济浪费也大得惊人。如果每个班组注意这些问题,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的问题,避免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累计起来的节约会给整个工程节约很大成本。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资料管理混乱
施工资料对施工的开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才能为后期施工更好服务,也便于竣工后的检查、存档工作。但是现在一些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没有派专人负责;内容也不真实、完整,有涂改、伪造的痕迹,使资料混乱,为后期工程带来麻烦。
2、浪费严重
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现场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工程来说,如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物料利用率将是工程减少浪费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还会造成物料投入的增加,从而抑制了工程资源使用效率的发挥。此外,生产现场中的浪费主要是物料的浪费,是人为造成的,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增加了工程进行垃圾处理的成本。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1、利用安全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 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 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
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内容。分析研究是使定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性工作, 深入施工现场, 应用工业工程学方法, 对生产工艺、设备、工具以及人、物与场所的结合状态、信息流动状态等进行研究。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实施程序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实施程序步骤
2、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作为一个隧道工程而言,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在所难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绝对不能模式化,一味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而耽误了施工进度。
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3、完善隧道工程管理体系
隧道工程施工管理要结合工程对象规模、特点及要求,确定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建立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为落实制定的目标,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条件,是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分工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岗位,加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的监督和保证,最终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结语
本文针对铁路隧道中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初步提出一套针对立体交叉隧道和浅埋隧道风险预警模型和施工安全管理,分析了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为整个隧道的安全评估和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及时的判断,保证了隧道的安全施工,但是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现场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便为以后的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