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建设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建设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建设建议

第1篇

西安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且西安是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干线公路网中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结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西北五省的核心城市,其区域价值不可忽视。另外,西安是当代中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技实力相当雄厚。在西安试点智慧城市,既是为西部城市做好示范作用,也是拉近中西东部差距之举。因此,西安市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诸如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安全系数低、突发灾难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意义深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在谋划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我国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波小,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列入其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4月19日西安与北京、杭州、武汉、宁波共同入选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西安交大将首先完成交大的智慧大学建设,为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摸索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作为西安市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西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某些在技术、方法、项目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西安市人民政府已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150亿元,采用光通信技术、IP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西安市现有网络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和改造,实现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超过400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配套完善、全程服务、辐射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服务云平台;聚焦政府关注、社会关切、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智慧应急指挥、智慧教育等丰富的信息应用,全方位提升西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物联网产业基础夯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传感器领域,70余家单位研发、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农作物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人员救护系统、感知矿山等示范应用。

(三)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西安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13个区县、7个经济开发区和80多个市级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公共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了工商、税务、质监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建立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安系统172个派出所接入市级警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全警共享;全市劳动保障城域网络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85%;全市192家定点零售药店的网络已连接;失业保障网络实现了与13个区县的全部连通。这为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诚然,西安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划方案的长远目标不清晰,法律规范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的完善。

(一)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融资

体系的制度安排方面,要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智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发挥高新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创新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西安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为此,西安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为此要高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进程,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第2篇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一个国家的存亡。尤其在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以我们应该妥善完成财税管理工作,以致调动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我国财政税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去给出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的建议。

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成熟。如今的市场经济属于混合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出使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基本上可以正常满足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困难。但是,现如今,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建设仍然面临的一些问题。税收制度不完善。如今,我国关于财政税收的管理法规很多,但是,相关法律少之又少。缺少税收管理法律导致中央与地方划分管理权限时没有足够的依据。仅仅靠着一些法规,会让税收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法制性。同时,也会使财政税收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会使税收人员没有安全感和使命感。对于税收人员,没有了安全感和使命感,会导致他们无视违规违纪行为,导致重大错误的发生。预算工作不合理。我国对税收预算的重视度比较小,内容范围狭窄,导致在征收过程中会出现与纳税人员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影响税收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税收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之前,要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并完成。税收人员综合素质欠缺。如今,态度是这个社会的关注焦点,而一些税收人员态度的不和善将会导致纳税人员对其的不满,从而导致纳税人员不愿意纳税,严重将导致税收人员与纳税人员之间的冲突。

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0330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7日

一、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政府机构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基础上,并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将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共分解为16个指标,分别是:X1-高等院校数量(所);X2-独立科研机构数量(所);X3-全市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4-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X5-河北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X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X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8-各市人才密度指数;X9-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元/百万);X10-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个);X11-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个);X1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X13-地方财政教育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X14-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百人);X15-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百人);X16-百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百人)。

(二)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河北省11个地级市,以2010年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河北经济年鉴、各城市的城市统计年鉴,相关网站中获取。

(二)数据处理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其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行标化处理后,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大部分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证明这些指标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2、求解初始公共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入五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529%。由因子旋转矩阵表可知,X1、X2、X3、X5在第一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X6、X7、X15、X16在第二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X4、X9和X11在第三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X8和X10在第四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X12、X13和X14在第五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3、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结果见表1。(表1)

4、聚类分析。以F1、F2、F3、F4和F5作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图1)

三、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公因子命名及各城市得分分析。我们将F1命名为创新科研能力;F2为企业创新投入能力;F3为创新成果产出及扩散能力;F4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F5为政府创新投入能力。从表1可见,排名前两位的依次是: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是石家和保定;在企业创新投入能力方面和秦皇岛和唐山;在创新成果产出及扩散能力方面是廊坊和秦皇岛;在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方面是唐山和廊坊;在政府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是张家口和秦皇岛。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序依次是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邯郸、沧州、张家口、承德、邢台和衡水。

(二)聚类分析与对策建议。可以把河北省各城市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城市包括石家庄和廊坊;第二类城市包括秦皇岛和唐山;其他7个城市构成第三类城市。

对于石家庄和廊坊来说,其共同点是在F3创新成果产出及扩散能力和F4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两个公因子上得分较高,在F5政府创新投入能力和F2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做的不足,对于这两个城市应着重从提高政府创新投入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方面提高城市的整体创新能力。

秦皇岛和唐山这两个城市的共同点是在F2企业创新投入能力方面得分较高,F5政府创新投入能力得分居中,F1创新科研能力得分均较低。说明这个座城市政府和企业均较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两个城市因地理和历史原因目前高校、科研机构均较少,创新科研能力较低,这两座城市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第三类城市中,衡水、邢台、邯郸、承德和沧州、张家口有较多共同点,受地理位置影响,与全省中心经济区相距较远,在各因子得分排序中均较靠后,整体创新能力较低,在各方面均应加强;在第三类城市中,保定的创新能力最强,尤其是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保定尤其应该加强的是F4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F5政府创新投入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9.

第4篇

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材质覆盖土壤表面,形成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一、封闭地表显著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涝灾害

根据研究,完全封闭的地表在产流降水的条件下,其径流系数将高达0.9以上,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降水都将转化成地表径流。暴雨条件下地表径流的加剧将增加城市排水的压力,而通常排水管道的能力难以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地表径流的排泄,造成严重的地表积水,在低洼地段尤其严重。特别是一些地处季风气候区的城市,在雨季和台风季节,每年都有多次的洪涝灾害产生,给群众带来严重的财产甚至生命损失,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灾难。

二、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的尘土,其中包含大量的污染物,因此径流的形成虽然似乎能洗涤地表,但也能将这些污染物快速地带入了城市河道。据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中的COD可以高达104mg/L,重金属的含量可以达到千克中含数十毫克,同时还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甚至超过生活污水的污染物含量。大量含污染物径流的形成和排泄,无疑加重了城市地表水体的污染负荷。

三、水分下渗的减少不利于对地下水的补充

缺水,一方面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与此同时,由于水分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过度的城市地表封闭还将加剧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为此建议:

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地表封闭

避免和减少城市地表封闭首先需要规划部门基于城市生态理论进行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在局部建设中,只对确实需要封闭的地方使用最低要求的封闭措施。

2、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开发商和建设部门采用更加节约、更加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建设方式

城市建设过程中减少封闭。园林、非主干道路、停车场等都可以采用半封闭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地表封闭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比如德国在州一级就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不同的情况下限制封闭地表的出现,或者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德国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路面为不合格,要追究法律责任。此外,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空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德国的目标是,到20__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第5篇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xx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xx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xx、20xx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xx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县注重用现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 家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了旺宇大厦、津通公寓、世纪大厦、隆达花园小区等一批特色精品工程,增强了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外出居住向回乡购房转变,在外发展向返乡创业转变。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城市综合定位问题。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还尚未显现,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各要素还不协调,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不断努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城市建设;配电网规划;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分布式能源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重要地位。分布式发电正是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安全的进行发电的方式。然而随着分布式发电的广泛运用和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分布式发电的弊端就是一旦大量使用分布式发电将会对配电网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并且会改变配电网络之中电流大小方向等等多种因素。在城市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环保效益突出且市场巨大,本文介绍了目前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优势及具体实施过程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分布式发电对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1、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性

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不仅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有利于配电网建设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大多直接布置在配电网中,对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网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分布式电源在系统负荷高峰期能够转移定量的负荷,提高配网系统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益

对于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应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从提高资源配置着手,着重于电源与负荷的合理分配,在满足配网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各用容量的投资建设,使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投资建设成本最小。

3、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配电系统均是呈放射状,这种结构能有效的增强过电流保护的经济效益,简化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当我们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当配电网后,放射状的网络就会形成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体系,潮流也很难顺利的从变电站母线流向各负荷,也就是说,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原有的继电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分布式电源发生故障时,整个供电系统的电流很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从而是破坏该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分布式电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决定供电系统处理故障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公章处理能力,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开关设备的升级,从而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电流的充足供给。所以,当配电区域产生较大的分布式电源容量时,我们需要科学的提升该区域断路器的容量,以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

4、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之前,整个系统呈辐射状运行,但是,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整个供电系统转变为电源网络,从而引发系统的潮流变化,降低电压的稳定性能,危及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可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很多供电系统所采用的配电网仍然是辐射状结构,从而导致了负荷沿着馈线分布,电压沿着馈线潮流方向降低的运行模式。

5、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分布式发电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以及社会效益的影响不同。只有部分文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分布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目前有多种分布式电源形式和接入系统方式,国外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性、社会效益、设备自身的特点进行比较。而对于从多个分布式电源设备中选择一个具有较好经济性、社会效益性环保性却有较少文献涉及。包含大量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配电系统的供需平衡问题及实现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互联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作深人地研究。

二、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应用的设计原则:合理性、实用性、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低成本) 。既能保证建筑中光伏系统的长期运行可靠,充分满足用电设备的需要,使系统的配置最合理、最经济,特别是确定使用最少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和蓄电池的容量,又能使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有机的合为一体,替代部分建筑材料,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协调整个光伏系统可靠性最大和系统、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需要保证系统、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投资,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太阳能光伏系统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步骤和内容如图所示:

由于建筑上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与太阳辐照强度、 地理位置、 所在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等因素和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和影响,所以要具体城市依据太阳能数据表来设计。安装在屋顶部分的太阳能结构有,预置钢结构,在钢构件上布置 U 型型材,预置钢构件与 U 型型材可以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太阳能光电板组件通过专用卡口与 U 型型材连接固定。系统设计有 3 个阵子,分别输入 3 台并网逆变器,3 台逆变器的输出在配电柜汇流,然后并入电网或提供给耗能设备, 本设计采用了多子阵并入模式, 以使系统的分片管理更加细化。同时系统采用了多种措施进行防雷保护。

三、前景分析、有关建议

1、统筹规划

建议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等按照光伏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使其满足光伏应用的具体要求,如雪载、风压等,综合利用建筑物表面,合理配置配套设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2、完善配套电网设施建设

加强光伏发电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同步并网。积极发展和应用融合了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系统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能力。

3、创新商业模式

城市分布式光伏建设中,往往面临资源过度分散,房屋产权复杂,小型单位或家庭自建还面临投入及维护等难题,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例如资源租赁等,建议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新的模式进行指导、规范,在法律、制度等方面保证各方利益。

4、建立融资体系,保证发展

建立合适的投融资体系,为分布式光伏产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服务。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融资计划,合理安排信贷资金规模,积极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针对家庭、小型单位用户提供较为灵活的金融服务,鼓励家庭高效使用屋顶资源。

5、加大政策力度

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地方政府统筹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做好在政策落地、项目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结束语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分布式发电拥有清洁环保、耗资少、发电方式灵活、可靠性能高等优点,此外,它还可以在整个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为重要的用电客户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式发电对于目前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电力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地探寻当前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加以应对,以此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李永刚,李建文.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扩展规划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4(08).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问题见解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lueprint,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basic basi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normal you must have a reasonable of urban planning.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work experi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 view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新理念

1.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 “ 紧凑型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1.2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3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1.4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5 做好绿化规划

体现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保护城市的绿带和蓝带,充分考虑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充分考虑老城区绿地的营造和新区大规模绿地的拓展,建设环境良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6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与文化的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规划不能只研究技术,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规划的内容上,要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和科技进步和创新需求;要重视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及防灾体系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应面向大众,服务大众,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

2城市的规划经营

2.1搞好规划领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领导主要是领导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规划的物力、人力、财力上。关于如何规划,城市领导可以提出原则性建议,需要说明建议是供城市规划师参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规划,以免影响规划师的研究、论证,造成错误。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城市领导应该乐意这样做。因为,城市规划毕尽是为城市领导管理服务的,只有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利于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绩;规划毕尽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需要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

2.2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这一软资源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

3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分析

规划目标与实施结果存在错位的表现及原因:

(1)土地开发强度的隐性提高。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法规界定模糊的方面,由于管理控制手段不力,容易导致对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失效;

(2)环境恶化。主要是对公众共享环境或景观资源(如绿化空间、城市天际线等)的侵蚀或破坏等,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3)公众利益受损。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配套设施不全、公共空间不足等损害公众利益。

4结束语:

第8篇

关键字:城市; 规划建设; 布局; 生态型

Abstract;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decides the city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reasonable layout, ecological balance, whether c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t can solve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resources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are changed to our country city process the successful important index.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our country curren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hoping to China's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ayout; ecotyp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建设的含义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身代表的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文化,将各行各业集中起来,不可避免的,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会被集中起来从事经济,政治,金融,贸易,服务等行业。

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也日益成为政绩的象征,引起城市规划建设重改变而非效果,存在盲目追求速度,缺少统筹兼顾的所谓“城市大变样”现象,出现了很多城市陷入盲目无序的城市改造中。

2.1重速度轻规划

为了尽快地完成规划指标,部分城市选择大大缩短规划时间,降低了城市规划应有的协调规控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建设而言,由于占地面积广,涉及利益冲突较复杂,人口程度密集,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应当在规划之前充分调研,具体了解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员成分,行业分布等等,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统筹的工作,只是简单地看看和了解,是不可能完成一个适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的。

2.2不易于城市生活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建设应当是布局合理,实现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发展的,但是现在部分城市的规划建设缺乏系统性,基础设施的设置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紧急避险设备的建设,基础绿化的布置以及道路交通协调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很多不遍,而且对于城市的环境质量而言,容易遭到遭到污染和破坏,在上下班高峰期极易造成交通堵塞,这都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带来的后果。

2.3忽视对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是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追求高楼大厦,追求道路宽阔,以旧城改造名义对很多文化遗产进行了拆除改建。以北京城市改建为例,很多名人的故居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例如林徽因故居,鲁迅原址等等,被打着开发和改造的名义强行的拆除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2.4忽略城乡体制协调

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将建设中心放在城市中心,围绕市中心“摊大饼”,致使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过大,无论是绿化还是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一旦脱离市中心,特别是城郊边沿地带,就是显出较大差别,这种形式的城市规划忽视城郊部分的建设管理,造成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

2.5无特色的单一化。

城市规划建设本身应当突出城市的特色,体现城市的文化,但是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极为类似,很多城市都将高楼大厦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而不充分考虑城市突出特色,致使很多基础的设施,例如广场,公路,公园等等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前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具体而言,可采用“田”字城、“申”字城、子母城、棋盘城等建筑设计构想,以“田”字城为例,将市中心规划为十字大街,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为商业大厦,行政单位、服务性机构以及居民小区等不具污染性的建筑,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在建筑物之后可以规划为公园,绿地,休闲场所,从而保证了市中心本身的绿化面积。在交叉的两条大街延伸路上,分设若干环城街道,街道形成围合,内部相互连通,从而能够便利交通,减少一条道路堵住,整个交通瘫痪的现象。道路与道路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构为公园,烈士陵园,大型游乐场等绿化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从而可以对道路上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起到一定净化吸收的作用。

3.2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3.3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3.4构建生态化城市

构建生态化城市是指要以因地制宜,重绿化,少污染,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城市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构建水城或者山城,突出地方地理环境的特色。重视可循环利用产业的开发,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生态化城市就是要充分开发可循环产业的开发,地下水循化系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等产业,都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绿化工作要做切实放到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我国园林规划一向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议在之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将绿化工作做到合理有效,切实还城市一个碧水蓝天,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人均绿化率”。

3.5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1期。

第9篇

以佛山南海为例,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南海区建设用地面积是79.75万亩,其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面积56.55万亩,占全区建设用地总量的71%;宅基地面积超过17万亩,接近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2%。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满足企业用地需求,珠三角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兴办乡镇企业名义申请用地,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然后将土地出租给企业投资建设。可以说,集体建设用地为珠三角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对珠三角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一方面,基本农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下降,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比重过高,土地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现有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普遍存在缺乏规划指导、布局分散、安全隐患较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从2010年开始,珠三角在国土部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三旧”改造。目前,珠三角除作为房地产和商业等经营性用地须转性为国有以外,大部分产业升级用地、市场用地和城市用地均保留了集体所有性质,大部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参与城市化建设,用于城市建设的集体用地占到70%-80%。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珠三角不断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为土地制度的全局改革提供了经验。

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二是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规划控制;三是制定规范流转政策和流程;四是建立基准地价体系;五是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税收体系;六是搭建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保障农民权益。

可以说,珠三角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开创了集体建设用地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为农民分享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增值收益提供了机遇,基本实现政府与农民、农村与城镇发展的共赢。

农民分享到土地级差收益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壮大。同时,城市发展也扩大了空间。

尽管珠三角进行了20多年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地方政策创新和制度试验一直面临难以突破国家大法的困境,这给地方发展造成了制约:

由于存在制度障碍,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已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无法办理产权登记,难以获得物权法保护;

由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完善,银行一般不愿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者很难靠集体建设用地本身获得融资;

由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监管不严,可能会出现“小产权房”。

为此,建议总结珠三角试验制度成果,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

具体来说,第一,建立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制度体系。包括实行统一的土地不动产登记制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共用宗登记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融资制度。

第二,总结珠三角的经验,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规则。形成从规划、土地准入到地价、地税等的管理办法,在规划和用途的管制下,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让两种所有制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