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变化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变化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变化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学习投入;变化趋势;追踪调查;HLM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5-0046-07

学习投人(Student Engagement)是21世纪初出现的关于院校评估和标志院校改进程度的重要词汇,George D.Kuh甚至形容其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条故事线。学习投入是George D.Kuh在Tyler的“任务时间”、Pace的“努力质量”、Astin的“学生参与”、Tinto的“社会和学术整合”、Chickering的“有效教育原则”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学生努力、教师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综合反映。学习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Pascarella甚至认为学习投入是影响院校和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习投入作为学习成效和院校表现的重要标志,被广泛应用于院校评价中。其中,以“学习投入”作为调查核心的两项最有影响力的调查则是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和CCSSE(The Community College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其调查结果不仅应用于院校评价,甚至在美国大学排行中也得到应用,学习投入一时间成为了美国教育政策讨论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学习投人概念的兴起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学习投入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而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内涵则是在清华大学引进NSSE工具进行学情调查之后(2007年引进并形成NSSE-China,2009年开展首次全国调查)。随着以“学”为中心质量观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对于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测量局限性的认识,教育质量评价逐渐由评“教”向评“学”转变,以真正探寻教育质量生成的本质——学生学习。对汉化后的NSSE-China调查问卷结构的分析认为,代表NSSE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即学业挑战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合作性学习水平ACL(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生师互动水平SFI(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教学经验丰富度EEE(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和校园环境支持度SCE(Supporive Campus Environment),在中国情境下仍然存在,有些指标信度甚至好于NSSE。学习投入调查以学生自我报告形式,围绕学习过程和教学实践,反馈学生自身的努力情况、感知教师的学业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程度,试图以五维度指标以及构建的其他小量表探究学生学习过程,揭示质量“黑箱”的形成本质。

然而,代表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是如何变化的?变化规律与机制如何?国外相关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没能回答这一问题;已有的相关纵向研究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追踪,对于该问题的探究有限。而在中国,由于该工具刚刚引人,尚未见对相关追踪研究的报道。学习投入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如此重要,探究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了解大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此。

一、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简介

(一)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

为量化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NSSE按照相关理论构建TX维度指标。NSSE-China调查开展4年来,每年都会构建五个维度的“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全国常模。第一维度是学业挑战度,该指标由11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以及课程严格要求程度等;第二维度是主动合作学习,该指标由6个问题组成,包括学生课堂上提问或回答问题、课上或课后与同学问交流合作、一起做实验或讨论问题等;第三维度是生师互动,该指标由7个问题组成,包括师生学业与成长沟通、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反馈学生学习表现等;第四维度是教育经验丰富程度,该指标由14个问题组成,包括实习、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以外的学习、参加各类学术竞赛等;第五维度是校园环境支持度,该指标由8个问题组成,包括学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财政支持以及学生与教师、行政人员的关系等。上述五维度指标是本研究的探究对象。

(二)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指标

NSSE-China每年均报告工具的信效度指标。2009-2012年的问卷使用手册㈣中,五大指标的信度(标准阿尔法值均在0.6以上)较高,以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为效标,五大指标和效标的关联效度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本研究采用NSSE-China工具,对南京某工科高校2008级的学生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追踪调查。

二、数据及分析工具

(一)数据结构

本数据来源于研究初始的追踪设计。调查对象为2008级本科生,抽样原则是按照预计回收率(60%)、抽样误差(5%)进行完全随机抽样(全部学生为3603人)。经样本代表性检验(专业、性别、民族、城乡等分布)后,确定样本为813人。2009年至2013年,对该批学生共计调查四次。四次调查有一定的样本流失,具有有效数据的样本为500个(删除测谎题反应异常、缺失数据过多的无效样本),计入分析的样本430个(删除了只有一次记录的样本)。样本的差异检验表明,不存在性别、专业、民族和城乡上的显著差异。

原始抽样样本(813人)的人口学特征如下:男生570人,女生243人;城市户口493人,农村户口320人;文科160人,理科653人。计人分析的样本(430人)的人口学特征为:男生样本占60.5%(260人),女生样本占39.5%(170人);文科样本占20.9%(90人)。理科样本占79.1%(340人);汉族样本占99.1%(426人),回族样本占0.5%(2人),瑶族、彝族样本各占0.2%(1人);城镇户籍的样本占54.0%(232人),农村户籍的样本占46.0%(198人)。经检验,样本分布与原始抽样分布无显著差异。

(二)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

对于追踪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往通常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这些分析经常会受条件限制(以方差齐性和随机误差独立为前提),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技术(HLM)没有这些条件限制,并可以有效处理缺失数据,对于追踪研究的纵向数据可以做到充分利用(追踪研究中存在部分测量时间点个案缺失和部分缺失数据),是处理追踪数据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HLM软件构建了多元多层分析模型。同时,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对追踪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即赋予不同特征(性别、城乡、文/理科)追踪群体以不同的权重,权重与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成反比,从而使追踪过程流失导致的样本偏差得到了矫正。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数据的初步探索

一般来说,在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正式拟合性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的一般变化模式,为确定模型(线性、非线性)的函数类型提供直观线索。通过数据描述统计量和统计图,可以观察个体的五维度指标变化趋势及个体间的差异,初步探索五维度指标的发展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五维度指标四次测量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学业挑战度LAC第二年有小的波动除外)。另以生师互动指标为例,按照430个追踪样本以及随机选取10个个体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拟设存在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T取时间序列的平方和三次方)作图,初步了解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如图1-图4所示。图示表明,大一(第一次测量)到大四(第四次测量)的生师互动指标随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但不同个体上升的速度(斜率)不同,显示了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图3、图4还显示了生师互动指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二)数据的模型分析

定义变量。按照HLM多元多层模型要求定义变量。五维度指标作为五个因变量,在模型中用虚拟变量K来定义,Y代表五维度指标测量值。在数据结构中,因变量K1=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学习挑战度”值,K1=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2=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值,K2=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3=1为“生师互动”值;因变量K4=1为“教育经验丰富程度”值;因变量K5=1为“校园环境支持度”值。在线性模型构建中,用时间变量(TIME)t=0、1、2、3来描述测量时间,分别代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四次测量;在非线性模型中,用定义时间的多项式函数即t的平方描述二次增长,用t的三次方来描述三次增长。

建构模型。一般通过探索分析可以初步看出学习投入变化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建立线性和非线性发展模型,通过拟合度检验选出最吻合观测数据的理论假设。本研究选用HLM中的HMLM2定义多元三层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第一层用虚拟变量定义五个因变量,以描述因变量的多元结构;第二层为测量水平;第三层为个体水平。具体模型如下:

第一层:描述因变量结构

Y=K1*Y1*+K2*Y2*+K3*Y3*+K4*Y4*+K5*Y5*

Y*=P1*(K1)+P2*(K2)+P3*(K3)+P4*(K4)+P5*(K5)+e

第二层:测量水平

Pk=BK0+Bk1*(TIME1)+Bk2*(TME2)+Bk3*(TIME3)+R

上式中,Pk表示第k个因变量(分别代表五维度指标)在时间T的测量值。TIME1、TIME2、TIME3为时间变量,分别反映五维度指标随时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在本研究中,TIME1取值为0,1,2,3;TIME2取值为0,1,4,9;TIME3取值为0,1,8,27。R为随机测量误差。

第三层:个体水平

Bk0=Gk00+μ1k

Bk1=Gk10+μ2k

Bk2=Gk20

Bk3=Gk30

上式中,Gk00是平均截距,代表T取0时所有个体k指标的平均值;Gk10代表k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线性斜率的平均值;Bk2代表k指标随时间二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Bk3代表k指标随时间三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μ1k和μ2k分别代表k指标个体间随机截距和斜率的残差。

1.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线性变化

(1)五维度指标线性发展情况

无条件均值模型(不含时间变量,简称模型一)和无条件线性增长模型(仅含有TIME1变量,简称模型二)运行结果的固定效应如表2所示。从固定效应部分参数可以看到,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5.26、42.06、26.23、35.53、58.30,个体之间四次平均测量存在显著差异(0.001水平)。

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初始测量(第一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1.76、33.33、14.27、28.23、52.24(满分均为100分)。第一次测量时,学生感知的校园环境支持度较其他指标好。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四年中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T检验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特别是生师互动指标上升很快(G310=7.98),其次是主动合作学习指标(G210=5.82),上升最慢的是学业挑战度指标(G110=2.34)。

(2)五维度指标发展的交互作用情况

随机效应可以反映五维度指标间的交互作用(表3)。从模型一随机效应看出:四次测量学生之间五维度指标均呈正相关,即五维度指标的变化相互正向影响;主动合作学习与生师互动相关性较强(r=0.714),教育经验丰富程度与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550,r=0.523)。

从模型二随机效应看出,09年初始测量时,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五维度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8、0.426、0.734、0.591、0.624、0.705、0.497、0.577、0.537、0.405)。也就是说,初始测量时,学生一个指标高,其他四个指标也较高;反之,一个指标低,其他四个指标也较低。但五个指标间的相关强弱不同: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相关性较强(r=0.734,r=0.705),生师互动与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624)。

随着时间推移,五维度指标间仍然呈正相关(r=0.391、0.269、0.708、0.643、0.879、0.444、0.604、0.435、0.444、0.578)。这说明,五大指标中一个指标上升较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上升也较快。尤其是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变化和生师互动变化关系最为紧密(r=0.879),即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可以预测生师互动指标变化或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可以预测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

四年间,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个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r=-0.861、-0.036、-0.084、-0.721)。这说明: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尤其是学业挑战度指标,其初始值越低,上升速度越快(r=-0.861)。生师互动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正相关(r=0.528)。这说明:该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该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另外,校园环境支持度增长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即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升越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的初始值相对较低。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非线性变化

非线性模型(含有TIME1、TIME2和TIME3变量,简称模型三)固定效应结果见表4。除生师互动指标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不显著外,其他四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型和三次型变化。这说明学习投入部分指标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增长)趋势。

非线性变化模型中,学业挑战度指标呈先稍稍下降、后一直上升的趋势,其余四个指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9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0+8.003*0-1.711*0=42.58。2010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1+8.003*1-1.711*1=42.25。2011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2+8.003*4-1.711*8=47.67。2012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3+8.003*9-1.711*27=48.55。三次增长(0.88)小于二次增长(5.42),大于一次下降幅度(0.33),呈非线性变化。同理,计算其余四个指标的三次增长结果发现: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呈现出第一次增长大于第二次增长、第二次增长小于第三次增长的特征。

3.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上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目前的追踪数据,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无论是线性增长还是非线性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指标间差异,一定程度上都能说明指标的大概发展情况。但从模型二和模型三整体拟合差异指数的比较来看(见表5),非线性模型整体拟合差异统计量(64683.49546)比线性模型拟合差异统计量(64832.89846)小149.4,参数增加了10个。对于自由度为10的卡方分布,149.4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这说明五维度指标的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学习投入的实际,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发展具有非线性增长的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一)存在其他影响学习投入变化的因素

通过无条件模型、线性和非线性增长模型的对比发现,除时间因素外,尚存在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变化因素(T检验均呈显著),这也是对后续研究中引入性别、学科、满意度等其他变量来探究学习投入变化规律的重要提示。

(二)关注并充分利用学习投入变化规律,促进学习投入

1.学习投入总体变化趋势是正向的

学习投入是反映学生学习和院校教育的积极指标,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院校教育表现。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结果都显示,学生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大学四年中的变化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是正向的。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总体上是努力的,教师的要求、院校的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变化不均匀

反映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虽然在大学四年间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并不均衡(速率不同)——有的指标变化快(如生师互动),有的指标变化慢(如学业挑战度),这符合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快反映出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和要求的增加,尤其是师生互动中的生生互动较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学业挑战度指标线性变化慢以及非线性变化中第二次呈现小幅下降,均反映出大学的课业(学业)要求未能呈现显著的层级递增,这也符合当前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的实际状况。教育目标的梯度设计不够㈣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对于训练学生高级认知能力(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不够。

学习投入的大部分指标还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例如: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实践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第一次大于第二次,第二次小于第三次。如何充分利用非线性变化指标的变化特征来有效安排教育资源、教育实践和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促进学习投入的正向加速变化,以及如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效益来有效促进教育成效和学习成效,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间存在交互作用

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测量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特征为改善学习投入水平提供了有效信息,即对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的改善对于提升整体学习投入水平有显著作用,尤其对于与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相关性较大的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

五维度指标间还存在初始测量与增长速率的交互作用,这一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学生学习投人水平和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活动大有裨益。如对于初始生师互动水平较高学生的特质分析(该指标初始值高的,增长也快;该指标初始值低的,增长也慢)可以为该生提供启示。

(三)分析结论的应用

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文章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归纳了特色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颇多非议,就是因为高校办学同质化。高校要实现特色化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其中,厘清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关系,是特色创建的基础。

一、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与本色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本色需要巩固,特色需要破立。因此,高校不应因追求特色而淡化或抛弃本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质上。办学本色,是高校原本固有的品质与风貌,是高校建立与存在的基础,具有普适性。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本色基础上,长期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结果,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差异前提下,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差异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建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无特色的学校要树立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学校着色,精心培育起特色。特色弱的学校要努力保持特色,扩大色域,不断增色,使特色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学校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特色,努力增添色泽,使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高校塑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特色本身,而在于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和发展特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上,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用。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来,才能称得上特色,这样的办学特色才是成功的,才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那种只图短暂效应而营造出的特色,虽屡见不鲜,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对人才培养毫无益处。

二、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的因素辨析

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管理与导向方面

宏观上,国家缺乏多样化的高校分类管理,使得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上趋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缺乏有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与监管体系,仅用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三套方案对全国2260多所高校进行评估,不经意间把高校办学导向了共性化。缺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规划与导向,使得高校在高质量和高层次办学追求上只见“华山一条路”,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呈现同一化,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上创新不足,至今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化。不可否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非常必要,但是却不应照搬照抄,应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元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二)高校自身管理与定位方面

微观上,高校自身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高等教育价值观长期而执著地追求,致使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管理不稳定,学校办学难以着色;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热衷于学习或拷贝别人的做法,造成人才培养难具特色;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办学理论指导,忽视特色建设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造成特色建设不稳定、措施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特色创建难成一色;缺乏稳定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忽视定位管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办学过程带有主观性与功利性,人才培养呈现随意性与盲从性,造成学校发展难有起色;缺乏对自身办学本源性差异的定性与甄别,忽视学校间个性差异对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有益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巩固与拓展,陷入特色化误区,学校办学难以增色。这种管理与定位上的问题,应尽快矫正,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管理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总结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个性特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办学特色化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追求个性发展与特质发展的过程。每一所高校都不会永远满足于现状,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都会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促进改革与创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取得突破,从而达到质变,走上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为此,高校的办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自我调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教学稳定是实现特色化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破坏了稳定,导致质量下降,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办学宗旨的违背,是不可取的,要摒弃那种谈到改革或创新就称好的错误观念。

第3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及其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素质较以往有显著的不同,而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变化,没有从他们的知识诉求及求学愿景入手,而单纯地以申报基金和作为导向。长此以往大学教育不得不在社会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前行。本文根据70后、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差异,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对大学教师巫待变革的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及建议。

近年,随着各大高校内院系、学科的快速建设以及高考录取人数比率及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高校的育人目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已经接受并认可这个事实,然而笔者从1996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学校园任职从教,却发现这近十年的大学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授的内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异,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大学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劳永逸之嫌,让人不得不诧异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居然还保留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还是之不幸。

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在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十年,其个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已经远远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学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如今的大学生,未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难怪,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论探讨以及蜂拥而至的新编教材充斥着大学校园,但矛盾依旧,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一届比一届更迷惘,一届比一届更惶恐,在被尊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中被动地接受早已过时的教学方式及与时代不甚搭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疲于应对着紧跟时展变化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学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寻求突破口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呼声一片的教改过程中,教师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大纲、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来寻求突破,却忽略了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大学生其求学愿景及诉求的变化。为了应对教学改革,教师更愿意主观地、从容且乐此不疲地在教学方式的花样多变性上出出论文或循规蹈矩地编编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及其就业愿景的情况下,单单凭借与用人单位进行业务上的沟通与往来,就简单地叫嚣应该将大学教育变身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性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未免裹读了大学教育之本身且更难以发挥其独到之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90后与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个世纪末的70后大学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其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更反映在其综合能力及素质与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网络及商贸的飞速发展,以前冠之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识海洋的大学校园在知识的给与上逐步丧失了其独到的优势。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及相应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其相应的解释或者答案,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及授课老师。并且,教材、教科书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务处、教材科的供给。网上购书不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广,同时也涵盖了很多国外的原版专业书籍以供其所需。更为重要的是,解答知识及相关问题不再局限于本门课程、本门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的提问吧、相关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以获得很多专业性的建议及回答,在这些反馈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分析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相比单纯地询问老师获得解答的途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说求教老师获得解答是“得鱼”,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解答则是“得渔”!相比70后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仅仅限于学校而言,现今的大学生熟悉电脑及接触网络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有了更广阔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见被悉数尽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识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个性的独特化、鲜明化,不愿意从众,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而强迫学习。虽然在人大学之前还处于惜懂时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当他们一旦进人大学,开始接触全新的东西,这种意识会迅速崛起,他们会自主进行选择,甚至放弃之前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so后不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原因。他们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长及个性的培养,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再之,就是社会赋予的成功标准的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成功标准的多样化。对于60后、70后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一个铁饭碗,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等等尘埃落定事宜,只要简简单单在大学学习,顺利毕业即万事大吉。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成功一大半的前辈不同,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前途似锦的明朗化道路。大学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似乎只是高中过后一个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还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找寻成功的路径,而不再如其前辈一样坐等毕业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个路径的寻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综合大学生自身及外界条件的种种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授予转型为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是涵盖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专业人脉的了解,思考分析、逻辑处理、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资源、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远远高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单纯掌握,倾向于行业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图避免人才单一化,即所谓单纯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员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作为新导向,注重大学生的所学所得,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教学产品。换句话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要注重“售后质量”;而不能只管教学,不管效果,只管课时,不管质量。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不能仅把教材作为授课依据,仅把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指导,认为按照教学计划授之以课程,就做好了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或简单地套搬相关专业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它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交叉及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学的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的最新发展、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市场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共个阶段的自我要求。

在教学开展前,整合教学材料,从单一性课本或PPT转为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教学录像、新闻及相关研究报告相结合的多样性。在上课前务必做好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差异、知识诉求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而不能“教之前不知其名,教之后不知其志”。

第4篇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证的关系,探索中医的人体功能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检测分析了80例寒、热证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的伏安特性。

结果:寒热证患者的异常经络数明显多于正常人,其伏安面积值根据寒热的程度,各有向正负两极发展的趋势。

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寒热辨证的量化诊断。

[主题词] 原穴;寒热证候;电皮肤反应

StudyonRelationshipbetweentheC*.VCurveoftheSourcePointsof12

ChannelsandColdandHeatSyndromesShiXian,DingYu,ZhangCheng

(Departmentof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GeneralHospitalofPLA,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Purpose

Toobserv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Vcurveofthesourcepointsof12

channelsandcoldorheatsyndrome.

MethodsEightypatientswithcoldorheatsyndromewereexaminedwithCowitalH

umanMeridianDiagnosingandAnalysingSystem,

whichcanachievequantitativeanalysisonC*.VcurvefromtheSourcepointsof

12channels,andadditional25healthypeoplewereusedascontrolgroup

.Results

Theabnormalmeridiansinthepatientswithcoldorheatsyndromearemorethant

hoseinthehealthypeople,andwithdifferenceofcoldorheatextents,

thevalueoftheC*.Vareatendstowordstheanodeorthecathode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methodcanbeusedtoquantitativeanalysisaboutdefferentiationofsyndr

omebasedonpathologicalcoldandheat.

[Keywords]Point,Yuan(Sourse);Cold*.HeatSymptomComplex;GalvanicSkinResponse近年来中医证型的量化和人体功能检测的研究广受关注。笔者运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通过测得十二经脉原穴相应经脉伏安面积数值、曲线形态的变化,对中医辨证中的寒、热证进行了对应量化分析,取得了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根据八纲辨证中寒、热辨证的标准,选取具有寒、热证的病人80例。寒证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5岁;热证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1~59岁。正常人对照组25人,男20人,女5人,年龄23~45岁。

2 测试方法与标准

病人安静休息5min,将无关电极固定于被检者左侧臂的上1/3处。检测者将探头置于十二经原穴上(先左后右),压力以压下控制弹簧为准,待蜂鸣音停止后抬起,按系统所给的提示依次检测十二经原穴。最后打印出每个经络原穴的伏安面积值和十二经脉曲线等检测结果。

正常经络曲线:该曲线是以线性扫描电流作连续1000次以上的增值描记,形成始于0点的类抛物图1 心包经原穴伏安特性曲线a正常曲线,b曲线弧度大,c曲线弧度小、低平线,其后1/2以上的曲线应落入或接近正常区域(149~-149U)内,且左右曲线重合。

异常经络曲线:低平或超高曲线,终点偏离正常值(≥或≤±150U),落于正常区域以外;曲线上升弧度小(伏安面积值<-150U),近于斜线,代表寒证趋向,反之曲线弧度大(伏安面积值>150U),代表热证趋向(如图1)。

3 结果

对105例1260条经络原穴的检测结果(表1),伏安面积值在正常区域的,正常对照组278条,占92.7%;热证组102条,占21.2%;寒证组242条,占50.4%。热证组351条在伏安面积值150~250和>250U的区域,即在150U以上的,占本组异常经络数的92.9%,另外27条在-150~-250U和<-250U的区域,占7.1%;而寒证组有185条在-150~-250U和<-250U的区域,占本组异常经络数的77.7%,53条在150~250U的区域,占22.3%。寒证与热证异常经络各单位的分段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寒、热证十二经原穴伏安特性检测分类

4 讨论

第5篇

关键词:苜蓿;形态学性状;变异

中图分类号:S 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5002106

苜蓿为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其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素有“饲料皇后”之美誉[1]。目前,在我国进行调整种植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和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苜蓿的作用和地位更显得日趋重要[2,3]。充分了解苜蓿的生长、形态特性是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4],但目前关于苜蓿形态特征多样性的报道较少,多集中在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构成因子的分析和评价[5,6]、苜蓿引种[7,8]以及种子产量[9,10]、种子萌发[11,12]、根系发育等[13]方面的研究。利用苜蓿株系间农艺学、形态学特征的变异,不仅可以增加遗传变异的来源,而且可通过遗传、变异、杂交、筛选,培育出综合性状好,特色性强,有应用价值的新品种。通过应用形态学比较方法,对杂交亲本,杂种F1外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相关关系进行研究,选择优良变异,以期为苜蓿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提供参考[14-16]。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来源

采用灌区直立丰产型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中度秋眠56级速生型游客紫花苜蓿和高秋眠89级速生型抗蚜甘农5号紫花苜蓿为亲本材料。2008年7月,种子以1∶1∶1的比例混合播种,行距80 cm,株距25~30 cm,2009年进行天然自由传粉杂交并收获F1代种子,2009年7月中旬种植当年收获的F1代种子,于2010年苜蓿初花期根据生长速度、株高、株型、产量、叶形、叶量、茎叶比和抗虫性等指标进行单株选择,筛选出135个优良单株,成熟后单独收取种子,2011年春季种植成株系行,根据优质、高产、速生的育种目标初选出29个株系和3个亲本作为试验材料。

试验在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牧草试验站进行,该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干旱,光照充足。海拔1 517.3 m。年均降水量200~320 mm,年均日照时数2 474.4 h。

试验区总面积12 m×20 m,种植长度5.5 m,每个株系材料各种植2行,每个亲本材料各种植4行,行距50 cm,条播,播种量为15 kg/hm2,播种深度1.5~2.0 cm,2011年4月3日播种。田间管理包括间苗、中耕锄草、适时灌溉。2012~2013年观测各项指标。

1.2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主茎长度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主茎从地表到第1个花序的茎节处的距离,3次重复,取平均值。

1.2.2节间数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主茎长度内的茎节数目,3次重复,取平均值。

1.2.3节间长度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植株主枝最长一节的长度,3次重复,取平均值[17]。

1.2.4叶指标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每株都取主茎第1花序下成熟展开的叶片,再取三出复叶的中间小叶,用CI202型叶面积仪测定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3次重复,取平均值[18]。

1.3数据统计方法

变异系数(CV)=(S/x)×100%

式中:S为株系内的标准差, x为每个株系n个个体的均值。

试验数据分别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学性状比较

主茎长反映了苜蓿的生长能力及生长习性,参试苜蓿株系中主茎长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白花1#(103.37 cm)和速生21#(71.40 cm),二者相差31.97 cm(表1)。主茎长大部分集中在84~100 cm。节间数最大的是甘农5#和白花3#(13.33个),最小的是速生7#(8.67个)。白花2#的节间长最长,为15.00 cm,速生21#和游客的节间长最小,为7.93 cm。32份苜蓿材料中叶面积最大的是大叶2#,为2.77 cm2,最小的是速生15#,仅为1.57 cm2。叶的长宽比体现了苜蓿形状的趋向,参试材料中,速生10#的叶长宽比最大,为2.69,最小的是甘农3#,为1.68。叶形指数表明叶性状与圆形接近的程度,参试苜蓿材料中杂交后代叶形指数在0.27~0.49,而亲本叶形指数在0.43~0.51,这表明亲本叶片趋向于椭圆形,而杂交后代的叶片趋向于细长形(表1)。

2.2形态学变异分析

2.2.1形态学变异

从32个苜蓿株系9个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可知(表2),甘农5#的总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20.11%,其次,大叶3#和速生16#,分别为19.69%和19.24%;总变异幅度最小的是直立1#,变异系数为10.31%。速生1#主茎长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0.31%。研究观测了多个性状,各性状的变异幅度都不同,为了比较不同株系苜蓿形态学变异的大小,将不同苜蓿株系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取平均值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构成了苜蓿形态学变异的主体。

表132个苜蓿形态特征

Table 1Morphological traits of 32 alfalfa germplasms

2.2.2形态学变异分析

试验分析表明,苜蓿株系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了进一步探明造成这些变异的主要原因,对测定的9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从而获得这些性状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从第5主成分开始特征值都

第1主成分对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5个性状指标都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2主成分因子负荷系数较大的是叶面积,叶宽和长宽比。第3主成分对节间数负荷系数最大,第4主成分对主茎长有较大的负荷系数(表4)。分析表明参试苜蓿材料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表3苜蓿形态学性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Table 3Eigen value of variance and cumulative of alfalfa germplasms

表4苜蓿形态学性状的主成分

Table 4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alfalfa germplasms

2.3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不同株系苜蓿的变异统计是分析苜蓿遗传差异的一项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对9个形态学性状的均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茎长和节间数呈显著的相关性(表5),说明植株节间数越多的株系,植株越高。节间数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植株节间长越长,节间数越少。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均与叶形态性状的指标无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叶长与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叶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宽与叶周长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表明,苜蓿叶片越宽,其叶周长越大;叶片越长,其叶片越趋向于细长型。叶长/叶宽和叶型指数均与叶长成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叶宽无相关性。

表5苜蓿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5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alfalfa morphological traits

3讨论与结论

利用形态学研究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对确定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现状、开发潜力和利用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20]。利用CI202型叶面积仪对供试苜蓿的叶片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分别进行测量,从形态学水平对32个苜蓿株系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节间数与主茎长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指标与叶形态指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而叶形态6个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1)主茎长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白花1#、速生21#;节间数最多的是甘农5#和白花3#,最小的是速生7#;节间长度最大的是白花2#、最小的是游客和速生21#。叶面积最大的是大叶2#,最小的是速生15#,速生10#的叶长宽比最大,甘农3#最小;速生11#叶形指数最小、甘农3号和速生9#最大。3个亲本的叶片趋向于椭圆形,而杂交后代的叶片趋向于细长形。

(2)甘农5#总变异幅度最大,总变异最小的是直立1#。从苜蓿株系9个性状的变异情况看出: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

(3)对测定的9个性状进行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苜蓿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4)对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长与节间数显著正相关;但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均与叶形态性状的指标无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叶长/叶宽和叶型指数均与叶长呈显著相关,而与叶宽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耿华珠.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4-130.

[2]孙建华,王彦荣.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803-808.

[3]康爱民,龙瑞军,师尚礼.苜蓿的营养与饲用价值[J].草原与草坪,2002(3):31-33.

[4]黄迎新,周道玮,岳秀泉,等.黄花苜蓿形态变异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5):16-21.

[5]吕林有,何跃,赵立仁.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3):365-371.

[6]于辉,姚江华,刘荣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108-111.

[7]杨成勇,张瑞珍,何光武.11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北地区引种试验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1):63-67.

[8]马廷选,王天河,周明三.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草原与草坪,2006(3):65-66.

[9]李世雄,王彦荣,孙建华.中国苜蓿品种种子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J].草业学报,2003,12(8):23-29.

[10]石凤翎,吴永敷.不同环境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质量性状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0,8(3):34-38.

[11]刘慧霞,申晓蓉,郭正刚.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1):155-160.

[12]周万海,师尚礼,寇江涛.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26(4):0710-0716

[13]徐大伟,韩永芬,卢欣石.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1):18-23.

[14]程鹏舞,黎明,魏臻武.一年生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及其形态特征[J].草原与草坪,2008(2):35-40.

[15]于林清,汪慧,张旭婧,等.3种苜蓿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J].草原与草坪,2008(3):29-33.

[16]张凤仙.云南紫花苜蓿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7.

[17]吕文坤,曹致中.苜蓿形态学性状与纤维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12):50-55.

[18]徐春波,于林清,王勇,等.中国苜蓿审定登记品种叶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J].草地学报,2007,15(3):243-247.

第6篇

摘要:针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水资源短缺而严重遏制了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呼和浩特市平原区为研究对象,对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折线和饼图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矿化度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HCO.32-和Ca2+平均浓度为333525 mg/L和 829704 mg/L,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它们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②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盐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盐酸盐。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③沿地下水水流方向, 主要离子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着,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

关键词:水文化学;浅层水;矿化度;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着,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着,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着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着,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着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着,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4] 王水献,王云智,董新光.焉耆盆地浅层地下水埋深与TDS时空变异及水化学的演化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5):90-93.(WANG Shui-xian,WANG Yun-zhi,DONG Xin-guang.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DS,Depth and It′s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Chemistry in Yanqi Basin[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07,26(5):90-93.(in Chinese))

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

近年来,田东县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增长,职工生活福利不断提高,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且向低龄化转移趋势,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攀升[1]。成为本县居民的不得不关注的健康问题,为了解本县职工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于2012年6月对该区25岁以上的部分职工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右江矿务局工作3年或3年以上,年龄在25周岁以上的职工,共743例,其中男性370例(占49.8%),女性373例(占50.2%),年龄25-60(平均年龄45.3±13.8)岁。

1.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年龄、性别、民族,检测其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受检者先测身高、体重、问卷调查,后测血压。血压测量用汞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受检者在测量血压前30 min内避免饮用咖啡、茶、酒、吸烟和剧烈运动,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 min后进行,每例测3次,每次间隔最少120秒,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血压,受检者禁食10小时以上,早晨7:00~9:00采取坐位抽静脉血2 ml,以3000 r/分离心10min,于30分内用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7600-020ISE全自动生化仪氧化酶法检测血尿酸、血脂和血糖。

1.3诊断标准: (1)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420umol/l(7mg/dl)或女>357umol/l(6mg/dl)[1]。(20)高血压病:平均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平均舒张压≥90 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病[3];(3):体质指数≥25.0kg/m2[体重(kg)/身高(m)2] [4]。

1.4 观察项目: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方差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P

2.结果:

在受检的743例职工中,患高尿酸血症126例,血尿酸正常617例,与血尿酸正常职工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高(P

讨论

成年人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临床上以血尿酸续性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5],目前认为,高尿酸血症及其伴随的代谢紊乱,可导致血管、神经和代谢等功能障碍从而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密切相关,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6.09%到2008年上升到9.7%[6]。据我们的调查资料,在10年前,田东县居民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多见,到2012年,右江矿务局职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9%,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高尿酸血症的职工患者,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1]。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血尿酸正常职工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高(P

参考文献

[1] 李天资,韦华,潘兴寿,等. 成人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26(3):273-275.

[2] 李天资,潘兴寿,陆克兴,等. 广西百色地区壮汉族人群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特点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157-203.

[3] 李天资主编. 现代内科医学心血管分册[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77-289.

[4] 李天资,梁烨,许晓萍,等. 广西百色市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与超重血糖血脂血尿酸关系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10):749-754.

[5] 李天资,梁烨,潘兴寿,等.广西百色市不同民族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杂志,2011,27(3):232-234.

[6] 陆克兴,李天资,潘兴寿,等.壮族人群高血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2):151-152.

[7] 陆克兴,李天资,潘兴寿,等.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异常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06,34(4):425-426.

[8] 黄照权,唐毓金,陆克兴,等.百色市现症高血压各亚型患病率及其与体质糖脂和血尿酸关联性的研究[J]. 右江医学,2010,38(6):653-656.

[9] 李海文,梁烨,蓝家富, 等.右江矿务局职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21):120-121.

[10] 陆积新,梁烨,李天资, 等.贵港市覃塘区壮族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调查[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1-12.

[11] 李天资,陆克兴,潘兴寿,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水平与职业的关系,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7):488.

[12] 陈祥文,梁烨,李天资, 等.凤山县壮族糖尿病患病情况与居民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1(3):309-311.

第8篇

关键词:浙江城市汉族;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05-04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rual Changes of the Statures

and Body Growth of Han Students Aged from 6 to 22 in Cities

WU Xuany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shui College, Lishui 323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published in Research Report to the Nationwide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in 2000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their natural body growth ar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ind the internal objective law of the body growth of Han students aged from 6 to 22 in cities of Zhejiang Thus, it provides reliable basic materials for allround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to students' natural body growth and a scientific policymaking foundation for all the educational executive officers and schools of various levels and categories in Zhejiang, particularly leaders and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ly schools, so as to perform better in their jobs of improving students' body growth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in cities of Zhejiang; students' statures; body growth; accrual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身高亦称“空间整体指标”,是反映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水平,尤其是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受遗传、年龄、性别、种族、地区、营养、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个长期连续、统一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身高生长发育的状况,虽是人体生长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其势必要反映人体内在生长发育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联系。因此,分析与研究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现状、规律及其有关特征,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依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浙江城市汉族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的变化特征,为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省城市汉族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的变化趋势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所颁布的全国城市和浙江城市汉族6~22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身高的相关统计指标数据见如表1。

1.2 研究方法 资料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身高自然增长值是指学生生长发育期间的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学生身高自然增长率是指学生生长发育期间的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总和与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的百分比。这2项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分析和了解其变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掌握学生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的规律。

2.1 浙江城市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1中浙江城市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2。

注:①-⑦表示中国城市男生的自然增长值之差与自然增长率%之差高于浙江城市男生。

依据表2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2~13岁、9~10岁、13~14岁、10~11岁、7~8岁、6~7岁、8~9岁、11~12岁、14~15岁、15~16岁、16~17岁、19~20岁、18~19岁、17~18岁、20~21岁和21~22岁。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2~13岁、11~12岁、7~8岁、13~14岁、9~10岁、10~11岁、8~9岁、6~7岁、14~15岁、15~16岁、16~17岁、17~18岁、21~22岁、18~19岁、20~21岁和19~20岁。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2)依据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前10位的分析发现,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2~13岁、9~10岁、13~14岁、10~11岁和7~8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2.83 cm、65.48%,而6~7岁、8~9岁、11~12岁、14~15岁和15~16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8.25 cm、36.39%,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1.08 cm、101.87%。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2~13岁、11~12岁、7~8岁、13~14岁和9~10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1 cm、60.27%,而10~11岁、8~9岁、6~7岁、14~15岁和15~16岁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0.21 cm、39.92%,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0.72 cm、100.19%。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些不相同。说明他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是不尽相同。3)从浙江和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浙江高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9~10岁(1.71 cm、3.51%)、19~20岁(1.31 cm、2.60%)、6~7岁(1.27 cm、2.62%)、13~14岁(0.64 cm、1.38%)、10~11岁(0.44 cm、098%)、12~13岁(0.3 cm、0.75%)、18~19岁(0.2 cm、0.40%)、16~17岁(0.13 cm、0.27%)、7~8岁(0.10 cm、0.31%)。而全国高于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11~12岁(2.17 cm、4.21%)、14~15岁(104 cm、2.01%)、21~22岁(0.89 cm、1.77%)、17~18岁(0.8 cm、1.60%)、20~21岁(0.79 cm、1.57%)、15~16岁(0.66 cm、128%)、8~9岁(0.23 cm、0.37%)。从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求和分析,浙江城市汉族男生分别为6.10 cm、12.82%,而全国城市汉族男生分别为6.58 cm、12.81%。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要多于全国(9/⑦),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6.10 cm/6.58 cm)。

2.2 浙江城市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1中浙江城市和中国城市的汉族女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3。

依据表3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8~9岁、10~11岁、6~7岁、7~8岁、11~12岁、12~13岁、9~10岁、13~14岁、18~19岁、17~18岁、15~16岁、14~15岁、16~17岁、19~20岁、20~21岁和21~22岁。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0~11岁、9~10岁、8~9岁、7~8岁、11~12岁、6~7岁、12~13岁、13~14岁、14~15岁、15~16岁、19~20岁、18~19岁、16~17岁、21~22岁、17~18岁和20~21岁。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2)依据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前10位的分析发现,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8~9岁、10~11岁、6~7岁、7~8岁和11~12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6 cm、77.02%,而12~13岁、9~10岁、13~14岁、18~19岁和17~18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2 cm、27.77%,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1.58 cm、104.79%。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0~11岁、9~10岁、8~9岁、7~8岁和11~12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8.97 cm、71.21%,而6~7岁、12~13岁、13~14岁、14~15岁和15~16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86 cm、29.15%,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0.83 cm、100.37%。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些不相同。说明她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是不尽相同。3)从浙江和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浙江高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8~9岁(1.71 cm、7.31 %)、18~19岁(0.72 cm、1.83 %)、17~18岁(0.71 cm、1.77%)、6~7岁(0.65 cm、1.93%)、10~11岁(0.24 cm、1.00%)、13~14岁(0.21 cm、0.65%)、20~21岁(0.10 cm、0.22%)、12~13岁(0.09 cm、0.46%)。而全国高于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9~10岁(2.62 cm、6.22%)、14~15岁(0.98 cm、2.42 %)、21~22岁(0.94 cm、2.37%)、19~20岁(0.62 cm、1.54 %)、15~16岁(0.46 cm、1.12%)、16~17岁(0.36 cm、0.90%)、11~12岁(0.27 cm、0.35 %)、7~8岁(0.23 cm、0.24 %)。从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求和分析,浙江城市汉族女生分别为5.48 cm、1516%,而全国城市汉族女生分别为6.48 cm、15.16%。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与全国相同(8/⑧),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5.48 cm/6.48 cm)。

注:①-⑧表示中国城市女生的自然增长值之差与自然增长率%之差高于浙江城市女生。

2.3 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2、表3中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4。

依据表4和图1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呈双峰型曲线,然而其变化特征确不尽相同。(1)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曲线的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6~7岁(5.56 cm)-7~8岁(5.66 cm)年龄段为保持期,7~8岁(5.66 cm)-8~9岁(4.50 cm)年龄段为缓慢下降期,8~9岁(4.50)-9~10岁(7.06 cm)年龄段为增长期,9~10岁(7.06 cm)-11~12岁(3.99 cm)年龄段为逐步下降期,11~12岁(3.99 cm)-12~13岁(8.36 cm)年龄段为快速增长期,12~13岁(8.36 cm)-17~18岁(-0.84 cm)年龄段为逐步快速下降期,17~18岁(-0.84 cm)-19~20岁(0.92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增长期,19~20岁(0.92 cm)-21~22岁(-1.01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下降期”。(2)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曲线的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6~7岁(5.29 cm)-7~8岁(5.23 cm)年龄段为保持期,7~8岁(5.23 cm)-8~9岁(8.50 cm)年龄段为快速增长期,8~9岁(8.50 cm)-9~10岁(3.58 cm)年龄段为下降期,9~10岁(3.58 cm)-10~11岁(6.55 cm)年龄段为增长期,10~11岁(6.55 cm)―14~15岁(-0.11 cm)年龄段为逐步快速下降期,14~15岁(-0.11 cm)-16~17岁(-0.18 cm)年龄段为逐步保持期,16~17岁(-0.18 cm)-18~19岁(0.96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增长期,18~19岁(0.96 cm)-21~22岁(-0.98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下降期”。2)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年龄段所表现的特征不尽相同。(1)高峰期特征 男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的第1高峰期在12~13岁(836 cm)、第2高峰期在9~10岁(7.06 cm),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的第1高峰期在8~9岁(8.50 cm)、第2高峰期在10~11岁(6.55 cm)。从男、女生的2次高峰期比较分析,女生第1高峰期要早于男生4年,而男生的第2高峰期要早于女生1年。男生是由第2高峰期向第1高峰期过度,而女生则是由第1高峰期向第2高峰期过度。(2)完善期特征 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完善期在16~17岁(0.92 cm)-17~18(-0.84 cm)岁这个年龄段,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完善期在14~15岁(-0.11 cm)。依据此特征,可认为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要早于男生3~4年。

3 结 论

1) 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

2) 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年龄段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有些不相同,说明他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特征是不完全相同。

3) 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要多于全国(9/⑦),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6.10 cm/6.58 cm),而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与全国相同(8/⑧),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5.48 cm/6.48 cm)。

4) 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呈双峰型曲线,然而其变化特征确不尽相同。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年龄段所表现的特征不尽相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要早于男生3~4 a。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1-332.

[2] 陈志强,胡晓帆,柳志鹏.中国汉族7~22岁学生身高生长发育变化差异性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4(1):69-71.

[3] 陈志强,吴叶海.中国汉族7~22岁学生高、体重生长发育变化自然增长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62-64.

[4] 学校体育大辞典编委会. 学校体育大辞典[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25-141.

[5] 金晓峰.体育论文中体育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7-798.

[6] 金晓峰,陈志强.体育科研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7(10).

第9篇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及体征;儿童

肺炎支原体(MP)感染性肺炎发病率目前约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10%~30%,治疗上均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程长而病情反复,MP肺炎最多见的是合并肺不张,病情迁延,甚至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坏死等后遗症。我们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住本院呼吸科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胸片等资料特征的变化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符合《实用儿科学》MP肺炎的诊断标准患儿325例,男176例,女149例;年龄3个月~15岁,0.05)。

病原学检查:所有患儿均作鼻咽分泌物及血清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MP的特异性IgM抗体,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鼻咽分泌物MP-DNA,拷贝数>104为阳性或血支原体抗体IgM滴度>1:160可确诊。荧光定量PCR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应用PE5700型基因检测系统进行PCR扩增及数据处理。

观察分析方法:登记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情况(包括发热病程长短、喘息、呼吸困难等)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肺外表现,胸片和(或)肺部HRCT提示肺不张、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住院病程等情况,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阶段(2007-2008年;2009-2010年;201 1-2012年1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变化。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x2检验,发热病程和住院天数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发热病程和住院时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P

结果

临床表现:32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有309例(95.1%)不同程度发热,发热病程2~28 d,热峰37.5~42℃;2007-2008年的发热病程中位数分别为4.6(2.5±7.8)d;2009-2010年的发热病程中位数分别为8.4(3.5±12.6)d;2011-2012年的发热病程中位数分别为11.7(5.2±15.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22,P

肺部并发症:胸x线片主要表现肺纹理增粗增多呈网点状改变,同时可见大小不等薄片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伴肺部大片状阴影15例;或斑片状阴影25例,或肺门阴影38例,或伴有胸腔积液12例。肺部HRCT提示肺不张或(和)胸腔积液80例(24.6%),其中15例(4.6%)表现有磨玻璃影,伴发于高密度实变病灶周围,或在磨玻璃影内部结节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的实变影,支气管壁增厚。2007-2012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部合并症比较,见表1。

治疗及病程比较:所有患儿抗生素均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给予口服或静滴阿奇霉素10 mg/(kg・d),3~5 d 1个疗程,停3~5 d进行下1个疗程;或静滴红霉素15~30mg/(kg・d),1次,d,连续静滴14 d。有并发症者予出院后门诊继续静滴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口服2―3个疗程。2007-2008年住院时间中位数7.5(3.6±10.3)d,2009-2010年的住院时间9.2(4.5±14.1)d,2011-2012年住院时间12.8(4.8±18.2)d,总住院天数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7,P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兼性厌氧,是能独立生活的已知最小微生物,约200μm大小。引起肺炎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感染呼吸道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原体直接吸附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造成损伤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性炎性损害。本组患儿支原体肺炎主要的临床特征如下:儿童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n-,本组患儿>3岁269例,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