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4: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市场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喜双农机合作社;抓住机遇;注重技术;规范管理;收入可观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64-1
三胜村共有十个社,耕地面积近660垧。距长春市只有20多里,地势较为平坦。地理位置和地势的特殊性,使得这里的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有着较高的认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喜双农机合作社”就是在这样一块适合农机化发展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农机组织。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0户, 2010年4月组建,以2007、2009年全程农机化示范户王希印和王希双兄弟二人为主要成员。目前有4台福田-904,1台东方红-904、1台1254、1台-1002拖拉机,1台玉丰背负式、3台享运通-勇猛650自走式、3台奇瑞新谷王650自走式玉米收获机,4台小四轮拖拉机,配套耕整地机10台,播种机2台。有办公室90平方米、修理间126平方米,库房288平方米,停车场360平方米,吊车等修理设备也应有尽有。近年来“喜双农机合作社”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规范的管理创造了可观效益,大胆的投入增强了自身实力,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稳稳地站住了脚,在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 抓住机遇,大胆投入
2006年,面对着大量农民进城做工和经商风,当时王希印把眼光放到了身边的土地上。本来就适合农机作业的土地,加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大面积机械化农田作业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时机,他及时抓住了这个时机,利用购置补贴资金,购置了1台福田-904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开始了灭茬、旋耕、起垄联合整地作业。辛苦劳作一年,算算账,当年收入3万元,不算太高,但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可观了,于是他心里有了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比做买卖准成划算多了。因此,2007年他申报了全程农机化示范户,很快得到了批准,2008年又增加了2台福田904,1台东方红-1254,1台玉丰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2009年弟弟王希双也成为了全程农机化大户,购进了1台东方红-904、1台东方红1002和1台享运通-勇猛650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010年4月以他们兄弟二人牵头的“喜双农机合作社”成立了,由于合作社给农民作业时细致认真、收费合理,深受农民欢迎,很快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很多农民找他们作业。尤其是在玉米收获作业上,很多农民宁可等到下雪也要用他们作业。于是2010秋季和2011年秋季合作社又相继购买了3台享运通-勇猛650自走式收获机。2012年陶汰了1台勇猛,购进了3台奇瑞新谷王650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目前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已达到260万元左右。靠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喜双农机合作社”赢得了农民信赖,也赢得了效益。
2 注重技术,规范管理
“喜双农机全作社”组建开始就力求规范化运营,合作社有牌子和固定的办公场所,设立了信息、维修、培训等服务机构,有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民主选举产生,有成员大会记录,股金设置合理;合作社的10名社员中,有技术人员5名,均在农机部门取得了操作证。合作社所有机车和机具都要求精心管理,机车和机具都有专门的库房放置,专人管理。库房干净,机车整洁,做到精心保养和维护。
合作社建立的时间不长就能够很快发展起来主要在于他们懂技术、善管理。为节省资金,减少维修费用,他们配备了相应的修理设备,不仅备有专门修理间,还购买了一台微型面包车。在农忙季节,面包车拉着工具和配件随车待命,确保不误农时,因此他们的作业量比别人都高。农闲时所有成员包括雇用的司机都要学习有关机车、机具的构造、维护等有关理论知识,动手演练。因此他们使用的机车和机具出现故障,不论大小,社员们都能自己处理,仅此项就节省了不小的开支。合作社在管理上注重节减,但在雇用机手上确从不惜代价。他们雇用的拖拉机驾驶员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流好手,当然“价钱”也是最高的,可换来的是作业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作业量更大,收入不断增加。
2010年春、秋两季整地作业620公顷,收入34.1万元,秋季收获作业280公顷,收入30.8万元,扣除各项费用,年纯收入28.5万元;2011年春、秋两季整地作业650公顷,收入35.8万元,秋季收获作业300公顷,收入33万元,年纯收入30.1万元。2012年春季作业350公顷,纯收入6.6万元。
[关键词]增长源;农村市场发展;1P3C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42
1拓展农村市场对于烟草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控烟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公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吸烟率逐步呈下降趋势,烟草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较之于发展相对成熟(饱和)的城市市场,开拓相对薄弱的农村市场具有更大潜力。特别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省、市,关注并培育农村市场,挖掘增量,对于卷烟营销工作至关重要。
2农村市场发展因素分析
农村卷烟市场发展是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围绕农村市场消费特性,从市场容量和消费结构两个维度出发,总结提炼出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4个关键因素和30多个关联因子(见表1)。其中:关键因素是直接作用市场容量或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划分能够把握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脉络;关联因子是对关键要素起到影响作用的若干个因变量,穷尽相关因素,进行重要度分析判断得到。按照人口吸烟率预测方法,影响农村市场容量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地区人口常住数、农村人口吸烟率和农村消费者吸食量;消费结构是消费者吸食价位变动的结果,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子的影响。
同时,兼顾产品导向和消费者导向,结合4P理论和4C理论,对关联因子进行结构化分析,并从顾客、产品、便利、贤ㄋ母鼋嵌龋构建出农村市场增长全因素分析模型(见表2)1P3C有助于烟草商业企业清晰、全面地把握农村市场发展脉络。
模型除了要素和关联因子,还包括影响性质和影响强度。其中:影响强度表示关联因子变动对农村卷烟市场作用效果的大小,效果越明显,影响强度越大;影响强度的评定采用五星评定法,可综合采用头脑风暴、专家打分法等结果。强度判定上,因子变动幅度、变动时段不同时,对应的影响强度或有所不同;同一因子影响强度存在地区差异,需要结合地区发展基础和发展实际进行评定。
3山东D市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分析
山东D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人口众多但外流比例较高,近年来,农村市场[ZW(]D市农业市场指的是除了城区以外的市场,包括镇区和村屯。[ZW)]卷烟销量占全市销量的70%以上。对D市过去几年农村市场卷烟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往D市农村市场整体有所发展,表现在销量变动不明显的同时,销售结构持续提升;D市农村市场有待强化开发,表现在销售结构增幅呈下降态势。
为了解D市过往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挖掘农村市场未来发展的增长点,通过营销管理人员访谈、一线营销人员座谈、农村市场走访、零售终端和消费者调研、市场开发策略报告研读、相关政策法规研读等方式,了解关联因子在D市的历史表现、未来变动趋势和强度等。
对于D市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的分析包括过往发展“增长源”和未来发展“增长源”分析,按照筛选关键因子、分析关键因子影响的思路展开。
在分析过往市场发展“增长源”时,依据1P3C模型,首先,筛选出影响强度在四星及以上的因子作为待考证因子;其次,分析并判断待考证因子过往变动情况,筛选出过往存在明显变动因子作为关键因子;最后,对关键因子实际变动及其对市场发展的正面影响进行分析,进而验证关键因子。
分析可知,外因是推动D市农村市场过往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消费者收入增加带动卷烟消费量增加、消费观念转变带动卷烟消费结构上移,民俗等特殊活动用烟结构只升不降是农村市场发展的关键原因。内因中,卷烟提价、供给策略灵活调整、中高端品牌培育见成效对消费结构提高有促进作用。
在分析D市农村市场未来发展的“增长源”时,首先,对过往市场发展的关键因子进行未来可持续性及变动幅度的分析和判断,筛选出在未来将持续发力的关键因子;其次,对其他关联因子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影响强度大于4星且未来变动幅度明显增强的关联因子作为关键因子;最后,对已确认关键因子未来变动趋势及其对市场发展的正面影响进行预测分析。详见表3。
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依然是D市未来农村市场发展的关键利好因素;同时,回流人口和明晰的市场开发策略将为未来农村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源。但随着农村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农村市场吸烟率将逐步降低,控烟法规对卷烟商品宣传、培育和销售的不利影响将长期存在,D市农村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4基于“增长源”分析的D市农村市场开发策略建议
结合D市未来农村市场发展“增长源”分析结果,明确D市未来农村市场开发的基调: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产品、渠道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人口回流、消费者消费能力提高等外部利好契机,借鉴农村消费者研究结果,有重点、有策略、有效果地拓展农村市场。
41明确农村市场开发的焦点
从品类结构高于平均结构、市场贡献度较高、成长性较好、品类特征符合消费趋势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农村市场重点开发品类。结合各品类在D市农村市场的历史销售情况,选定第5、6、7品类作为农村市场重点开发品类,作为农村市场开发的有力抓手。其中:第5品类聚集了大量细支烟消费者,虽然当前品类销量基数小,市场份额不高,但在总体销量下降的同时,品类销量却实现增长,说明品类发展势头良好,故建议将第5品类作为重点开发品类之一。第6品类市场份额高于7%,且年度销量增速高于整体增速,说明该品类重要且具有发展潜力。第7品类2015年市场份额超过10%,品类市场地位显著。结合农村市场消费者需求调研结果,第7品类2016年市场容量预测值远大于2015年实际销量,说明品类2016年发展空间巨大。
42做实农村市场营销工作
货源投放方面,明确需要加大投放的规格。结合农村消费者的特征和现有规格供需状况及市场表现,加大供需缺口大,且订单满足率比较低的规格的投放量,如第5品类南京(炫赫门)和第7品类泰山(宏图)等。结合农村消费者调研,理清品牌(规格)间替代关系(见表4),在投放规格货源不足或断货时
品牌培育方面,掌握在农村市场适销的卷烟属性,选择特定规格进行培育,必要时引入新品进行培育。对于市场集中度过高的品类,可引入新品进行培育以调整品类布局,规避由于少数规格生产或销售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集中度过低的品类,可引入新品以充分挖掘品类市场潜力。品类集中度适中时,选择贡献度较高,且成长性较好的在销规格进行重点培育。
客户服务方面做实做细。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完善推介策略,指导零售户进行消费者识别和有针对性推介,逐步提升结构,提高推介有效性和积极性。在消费者往来集中的时段或地段(如集市)尝试客户经理驻店服务,通过驻店服务,帮助零售客户提高销量,提振信心。
43关注特定细分市场,实施精准开发以点带面
农村市场具有一些特色的细分市场(如集市、婚庆等)能够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消费者,可作为卷烟宣传、销售的有力平台。在把握市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细分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可以获得低成本、快成效、高回报的营销效果。如针对农村集市,可与集市典型零售终端紧密合作,借助集市要道上的墙体广告开展长效宣传,借助集市横幅广告实现小成本大效果的宣传效果;在集市日之前,指导零售客户进行个性化陈列,做好订货提醒和指导,为集市日宣传和销售做好准备;在集市高峰时段,指导、协助零售客户实施户外静态陈列、开展卖赠活动、进行有声宣传等,以求获得立竿见影的营销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保军烟草商业企业4P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01-102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各国国情不同,农村市场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依靠工业化、城市化来带动农业市场化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显然不能搬套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来。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关系辨析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必然要对包括农业和农村市场化建设在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农村市场化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子系统相联系并受之影响,其中对之影响最大的应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选择农村市场化建设发展道路,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
深入研究和把握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的关系,就必须了解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重要部门,彼此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农业是孕育工业的温床,是哺育工业养料的基本来源,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本,都要靠农业来提供。特别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剩余积累决定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虽然工业随着独立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步减少对农业的依赖,并逐步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无论工业怎样进步,只要人类仍然以动植物为养料,就不能割断工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传统农业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有依靠现代工业的强大资本、技术、装备和先进制度的支持,才能进行现代化改造,顺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理论界和学术界根据农业与工业依存关系的演化,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成为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
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即农工自养或农工自补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剩余不再作为工业发展的资金要素流向工业部门,而是留在农业部门成为农业自身发展的资金积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其自身的剩余积累。
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工业部门的剩余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形成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发展由依靠自身剩余积累转向依靠工业剩余积累。
如果对农业与工业依存关系演化的三个阶段再作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成为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还是工业部门的剩余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支持农业发展,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这就是市场。市场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纽带,市场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业与农业的依存关系和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市场化是包括农村市场化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就农村市场化而言,其发展进程与工业化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
工业化是牵动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也对工业化的加速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市场化不可能先于工业化而启动,也不可能先于工业化而实现。
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人类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现代化必然要以城市化为前提和基础。
学术界和理论界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国际上对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志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以下为早期阶段(也有的把30%以下定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40%~70%(也有的是30%~70%)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市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是城郭+市场,没有“市”,“城”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市场又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不扩大,市场经济就发展不了,而市场经济得不到发展,城市就不可能繁荣和发达,城市化也不可能“化”起来。同时,“城”也是“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城市的扩大必然导致市场的扩大,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市场化的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必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在城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农业人口要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也要从城市中获得,农村市场化需要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市场化的发展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要努力为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研究和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要分析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外,还必须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工业革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机器大工业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而工业的集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从这一意义上说,是工业革命拉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而集中能够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利于形成发达的城市文明,这正好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是工业化,但城市化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要保持这样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还必须有市场经济的相应发展,确切地说是需要市场联系作为保证。我们在前面分析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已证明农村市场化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之所以出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长期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否认市场经济,抑制市场的力量,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农村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兴起,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逐步得到了改善。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如下概述:工业化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拉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能够反过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器”;农村市场化是连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纽带,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化不可能先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启动,也不可能先于工业化、城市化而实现,需要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牵动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要为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拓展空间。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要在新世纪中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就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立足本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和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中国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WTO对农业的要求为导向,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安全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两个方面的作用,着力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对弱质农业的贸易保护,扩大农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高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业)市场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道路选择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走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农村市场化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坚持走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同期实现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有近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大,显然不能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之后再去实现农村市场化,因为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而且将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市场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农村城市化也与城市化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农村内部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则是指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是从农业外部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两者所涉及的范围是明显不同的。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化虽然都是指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城市化一般较多研究的是大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城市化则较多的是研究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从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如果说农村市场化不能与工业化、城市化互促共进、同步发展的话,那么,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则是完全可以互促共进、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在新世纪中,我国要继续走好这条发展路子。因为实践和理论都证明,这是一条既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农村市场化建设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系,坚持走城市、农村共同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说,将会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这些都要求中国的农村市场化建设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够从城市和农村共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广大农民创造了兴办乡镇企业这一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一大批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兴起,带动了乡镇企业工业区连片开发和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小城镇,既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通过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同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村市场化发展新路子。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要继续走好这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与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关系,坚持走共同致富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如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必然会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民的经济基础、从事职业、生产技能、拥有资源、区域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淘汰和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必然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允许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优势,通过对贫困农民的扶持、保护和帮助,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生产经营素质,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合理调节,走出一条能够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致富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转包。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看,转包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转包的农户大多是离土不离乡,多半是以搞短途贩运、餐饮服务、外出打工的农户为主,属于暂时性的土地流转。二是转让。通过转让流转的面积占流转面积;三是出租。通过出租流转的面积占流转面积;四是入股。通过入股形式共流转土地占流转土地;五是互换。通过互换流转的面积。
2.土地流转呈现的主要特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土地由户与户之间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股份公司等多元主体流转,这些市场主体也正在成为土地长期稳定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二是流转形式趋于多样化。流转形式由初期的转包、互换形式向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转变。三是土地经营趋于规模化。土地由分散零散流转逐渐向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转变。其中: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从实际情况看,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达到了转让户和经营户“双赢”的目标。转让土地的农户,不仅有转让金收入,大多数地方还有惠农补贴收入,同时还摆脱土地的羁绊,免除了失地的担忧,能够放心地从事其他行业,获得更多的打工收入。此外,一些规模经营户还吸纳转让土地的农民打工,进一步扩大了转让户的收入来源。
3.农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扶持,不少业主和企业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大潮,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逐步增加。农地流转推动了农地的规模经营,在一些乡镇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虽然我国不少法律政策都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因而造成了不少农户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的局面,这样一种流转交易没有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的纠纷。
2.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2)缺乏相应的土地评价机构;(3)土地流转市场的缺乏”。在广大农村,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的聚集,需要寻求“散户一大户”的土地流转途径。但是在现实上,由于散户和大户在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这巨大的差异,因此,很容易造成“有卖找不到买,有买找不到卖”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这种情况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
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农村的土地市场还很落后。因此,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建立调节机制,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调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可加强土地转让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实现有序管理。二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不是运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与民争利。三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转由自发逐步转向自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转,必须“以人为本”,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关键词] 农村市场 原因 对策
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对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但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却未出现预期的效应,农村市场依然存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已成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抑制农村消费水平的增长。
1.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增长缓慢,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直接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收入与消费是呈正比例的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越旺。然而,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导致他们的大多数人想买而没钱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6860元,到2005年为1049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2366元,到2005年为3255元,2005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但用于农业投资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又大,农民实际用于生活消费的资金就很有限了。
2.商品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城乡居民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与需求档次上有很大的差异,农民居民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与价格都有特定的要求。多年来,许多工商企业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一方面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容易操作的城市市场上,产品生产、开发和销售以城市为重点;一方面忽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以农民在消费时间上具有相对滞后性为由,简单地将城市滞销的商品推向农村市场,致使当前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档精品多,农民买不起,也用不着;二是低档劣质品多,农民看不上,因而农民很难买到价格适中、功能实用、适应农村消费环境的产品。正是由于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时,工商企业在农村市场上没有树立整体产品观念,很少开展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商品知识宣传、送货上门、免费安装、技术咨询等在农村甚为少见,销售服务链条的脱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市场销售规模的扩大。
3.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渠道不畅通、秩序不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开放式的农村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仍然较低,工农业产品产销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市场调节能力较差,使农民“卖难”和“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目前农村市场来看,除一些政策性商品经营外,国有和集体商业的主渠道作用逐渐被削弱,国有商业网点明显萎缩,大部分农村市场的主要份额由个体、私营流通企业所占有。虽然个体商业在农村市场上发展较快,极大方便了农民购买,但是其商业网点是按原有自然经济规模设置的,因而网点比较分散、零乱,且规模过小,无法形成网络优势。它们在资金投入、采购、运输、经营、储存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局限,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无力承担农村市场主渠道的重任。同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农村市场流通秩序较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正常流通秩序,制约了农村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4.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和消费环境差
农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且与农村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大多数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许多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抑制了农民对农用机械和家用电器的消费。道路交通不便,使大量农用机械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影响了农民增收,工业产品运输成本加大,又抬高了物价;通讯设施落后,难以形成快捷的商店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使农民在购买、使用、维修等方面感到很不方便,本来是“花钱买享受”,最终却成了“花钱买罪受”。由于农村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农民消费选择的余地不大,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业产品“买难”和农业产品“卖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村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商品流通结构,真正使农村市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实际购买能力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有钱了,消费才能动起来。
(1)加大国家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的信息服务,抵御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收入来源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通过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阶段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到大市场中去。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2.调整商品供给结构,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重在市场调查。工商企业必须深入农村,调查市场,了解农民的需求,突出重点,开发、研制和生产符合农民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如针对山区电视信号弱的特点,开发高灵敏度的电视机;针对农村电压不稳的特点,开发宽电源的家用电器等。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对消费品的消费除吃、穿外,主要集中在农机、建材、家电和通信设施的购置上,对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购买意向较高。但从消费产品档次来看,与城镇居民追求多功能、新样式等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农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有基本功能的初级需求上。因此,工商企业应充分把握农民消费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不断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3.加强市场网络建设,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目前农村的市场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在健全和完善现有农村市场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县、区为龙头,镇街为骨干,乡村为网点的三级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简便、快捷、高效的双向流通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农工商联合,朝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大流通、大市场的方向努力。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市场流通主体的作用,加强市场经济意识,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资金、人才等信息优势,构建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化体系,多方组织货源,让一些质优价廉、经济实惠、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投放农村市场,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此外,还得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之间的商贸合作,畅通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实现城乡互补和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把城市中连锁经营、直销代销、仓储中心等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市场,拓宽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一些大中型的商业流通企业投身农村广阔的市场,在农村设立连锁店或信誉好、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完善的直销网点。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正确消费
在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硬环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消费的软环境建设。要注意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消费的特点,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净化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的局面。严禁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不道德竞争现象的出现,实行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提倡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热心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者权益,通过广泛的宣传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抵制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引导他们健康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注意避免出现消费的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现象。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以此改善生活的质量,提高消费的水平。只有农村的消费环境得到变化,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才能真正转变,市场也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电力市场;开发;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电力成为农村市场消费的热点,因此电力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电力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发展的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对农村电力市场的开发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村经济落后阻碍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各地的电力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像东南沿海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它们的电力市场都发展的比较快。而中西部这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电力市场发展的不是很好。现今农村主要是以照明电能量作为电能量。农村的各种用电比如说工副业、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生产用电发展都非常的不平衡,积极引入资金发展电力市场的地方不多,只有少数用电意识强的地方利用农网改造这个机会积极的扩大投入引进项目,开始发展电力市场。电力再不仅仅用作照明,而是更偏向于工副业和农业生产的用电,这大大的增加了用电的能量。因此,要想发展农村的电力市场,就必须要增强农民用电的意识,提高他们用电的积极性,转变农民传统的用电观念,从政策和经济上支持农民工副业以及农业生产用电,从而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2.电网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
目前农村的供电网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是供电能力不高。实行农网改造以后,虽然农村的10kV以及10kV以下的网络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35kV以及110kV的供电网络依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供电也遭遇了“瓶颈”。由于系统的电压很低,导致线损升高了不少。其次是农业生产供电网络的覆盖面不大。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改造电网的资金也比较有限,因此农网的改造不得不偏向于农民的生活用电,忽略了农业生产供电网络设施的建设。不得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能力范围内的补充和调整。农民的农业生产用电很难得到满足,并且抗旱浇地的用电也比较难实施。最后农村配电变压器设计容量不足。目前农村的配电变压器里的容量还比较小,而农村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越来越大,这种落差导致发生了严重过载的现象。尤其是农网改造的初期,更加需要增加容量。
3.电力营销理念落后
农村传统的用电观念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发展。目前有些县级供电企业的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没有足够的竞争意识,以为供电是单纯的“以生产为中心”。没有把满足社会和客户的需求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
二、拓展农村电力市场的对策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营销管理体制可以让客户用电用的安心、放心。给客户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对此,应该从做好这几点:一是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农村的供电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科技,进一步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的技术。建立一套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营销管理体系。二是是建立健全全面的营销机制。转变过去的营销观念,树立新的营销观念。要把用户当作客户来看待,把过去的用电管理转变为客户服务,把过去的窗口服务转变为全体总动员的整体行为,将过去的供应电力转变为营销电力,实施先收钱后用电的政策。三是要建立健全全面的负荷管理机制。应该专门为客户负荷预测信息建立一个网站,以便能够及时的对负荷的机构进行分析,达到合理有效用电的目的。要大力的推广高效、节能的用电技术和装置,并开通服务热线,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另外也不能忽视了售后服务,电气企业要派人定期的到各乡镇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
2.实施用电促销策略
人们的用电需求是售电能量的重要决定因素。用电需求是由人们的用电的积极性以及电费支付能力决定的,还有供电渠道等。为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要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加大对企业的形象价值、服务价值以及员工价值的资金投入,通过提供给用户优质的服务来让这些价值增值。应该把竞争对象锁定在一次能源的供应商身上。从环保以及国家产业这些方面来宣传专电的优势。以各种方法来努力的提高电能的市场占有率。
3.创新营销观念,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意识
农村的供电企业迫切的需要摆脱过去靠国家来实现发展、靠行政手段来实施管理以及靠政策来发展效益的旧观念。应该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在生产中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重视用户服务。以赢得用户端额信任,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子。首先应该增强商品和效益的意识。农村的电力企业要调整营销策略,把疏通用电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点来抓。生产部门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售电能量。
其次,增强竞争意识。目前电力行业增加了煤炭、太阳能以及天然气这些竞争对手。农村的电气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就应该从价格、质量、服务这些方面改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的想客户推销电能的优势。最后增强服务意识。始终遵循“客户第一”原则,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基准,通过为客户提供便捷、多样的服务来占领市场份额,要主动的关心客户的需求,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尽量避免返工和复工。
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的用电市场成熟是电力市场发展成熟的标志,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转变观念、建立完善各项营销管理体制和实施用电策略来拓展农村的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王耀辉.论农村电力市场的开发与发展[J].农村电工,2007,(10)
[2]李爱娟,郑莉莉.论农村电力市场的开发与发展[J].中国林业企业,2005,(5)
[3]张明光,魏琦.加速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思考[J].湖北电力,2004,(8)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供给决定需求的阶段转变为需求决定供给的阶段,尤其是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国内的需求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完全,农村的消费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发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城市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高度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特征,从而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转型,而且也是制定公共政策,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依据。
1、农村消费细碎而分散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以自然村、湾、屯等小型聚落的方式存在。在历史的深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的集市,充当着乡村社会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的聚落依然众多而分散,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像大城市一样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商品必须分割成无数的细小份额,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数量极其众多,而且规模非常小,难以建立起集中的大型消费市场。
2、农村消费市场层次性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又存在区域之间的悬殊。这种不平衡,反映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消费潮流跟随而落后于城市。据相关专家计算,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存在十年的差距,一种商品在市场流行十年后才会成为农村的主力商品,商品潮流从城市缓慢转向农村。其次,因为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地理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显示出由东到西的渐次发展势态,农村消费市场自然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再次,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且生产决定消费。因此,在消费时,他们将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选择化肥、农药、种子、农用机具等;在消费需求时,物质性消费先于精神性消费,在保障基本的生活物品,如粮食、油、盐、衣物、电器以及建房后,才考虑精神消费。另外,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观念、消费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
3、农村消费市场季节性突出
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可支配资金来源的形式和方式。正因为这种日趋多元的经济结构,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变动性更加鲜明。首先,不同产品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夏季是作物的生产期,家庭的消费都是围绕着生产展开,生产性消费挤占其他消费;在秋、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农村的婚嫁也比较多,这时农户有能力和精力去购买消费品,如添置家具、衣物、送礼、办酒席等。其次,春节集中了农村大部分消费。之所以如此,除了农村一直重视“过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等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外出务工劳动力绝大部分都会返乡过年,他们带回来大量的现金,加上亲人团聚,使农村春节消费市场导致火爆,消费量占全年很大部分。再次,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性还表现为由于政策因素或者社会风气导致的潮流性消费,如家电下乡导致电器大量消费、建房潮等。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民收入低制约消费能力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国家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并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01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而且,相比于城镇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109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农民绝对收入低下,城乡发展不均衡,严重抑制了农民的需求,降低了农村的消费能力。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抑制消费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中,由此形成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如“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等制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仍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只能不断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对未来预期支出不确定,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防守心态,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3、农村市场体系不成熟限制消费行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特别是在时期,农村交易被限制在最低范围内,市场体系极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集贸建设和商品流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发展阶段,非常不成熟。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商品流通组织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主要依靠夫妻店、杂食店等组织方式,大型的连锁经营超市建设刚刚起步。其次,农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消费交易仍采取传统的货、款当面两清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而现代化的电子交易、跨期交易还没有被采用。再次,缺乏有效的市场服务,现代化的商品售后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缺乏,使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
4、农村消费公共服务不足影响消费意识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对于农村这样的市场发育度低、农民消费保守的情况下,政府的公共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我国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所致。首先,信借贷服务不健全。目前,农村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很难从正规渠道借到款,而且信贷政策“重生产,轻消费”,生产挤消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消费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其次,政府市场管理不到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在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再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够,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少,监管区域大,导致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容易出现大量的盲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服务不足,使农村居民消费意识保守,因害怕权益受到侵害抑制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措施
在整个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状况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社会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民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此,应该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努力消除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利用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
1、提高农民收入以增加农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增加农村的购买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有钱花。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的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补贴的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再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加农村“打工经济”的收入。最后,对贫困地区、农户持续帮扶,通过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以拉动其消费需求。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消费意愿
农村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消费。要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在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办法;其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再次,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不担心看不起病、因病致贫,从而促进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还必须完善农村的求助、优抚制度,解决农村特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消费权益。
3、完善农村消费制度确保消费权益
实践证明,完善的消费制度能够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市场的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健全。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国家应该支持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歧视和限制;其次,拓展消费财政补贴措施,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其它大件消费品上,通过给农民实惠,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再次,强化市场监管机制,把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到整个监控体系中来,工商、商务、质监、药监等部门要强化监督职能,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健全消费者维权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举办活动,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峰.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营销策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金融支持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6).
[3]余.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国商贸,2010(25).
[4]俞玮.促进农村消费市场释放潜力.中国金融,2010(22).
[5]高志敏.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时代,2010(24).
[6]唐正荣.试析农村市场的消费特征及促销策略.调研世界,2010(6).
[7]梁达.关注新形势下的农村市场与农民消费.中国财政,2009(7).
[8]吴孔凡.宏观调控一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政策取向.中国财政,2009(23).
[9]徐炳强.论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基于扩大内需的角度考虑.中国商贸,2009(13).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形成了人民银行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的创新。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得到了推广应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中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农村金融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方式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网点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向商业化转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营规模小,成本费用高,长期扭转无望的机构网点进行了撤并和推出。一些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虽然经营的总是是服务“三农”,但从实际情况看,其支农力度与机构设立的宗旨相悖,未能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惟一支撑农村经发展的正规金融力量。但农村信用社受融资能力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倾向,也影响了其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积极性。给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POS设备和ATM几乎全部放在中心城市,乡镇农村等很少布放,支付结算服务相对集中于营业柜台办理,服务效率低。
2.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和服务水平不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小企业发展等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农村市场与城市有着显著差异,要开发出适合农村环境、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必不可少。当前,大中城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与领域虽然有所扩大,但是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较少,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保险在农村范围内的覆盖率极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更是严重短缺,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3.农村理财门槛高,理财产品匹配性差。一些金融机构有意逐鹿农村理财市场,但动辄数十万元的理财门槛,把许多有投资理财愿望的农民挡在了门外。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将原本面向城市居民的理财产品照搬到农村理财市场,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从面向农村、农民发行的既有理财产品来看,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币种结构单一,投资类型上缺少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且发行期限较短,这使得其难以满足农民理财的多方面需求。
4.农村金融人才短缺,金融创新缺乏有效引导。现代金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而在很多农村网点,前台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的柜面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学历层次低等现象,制约了业务的发展,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及发展。此外,由于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缺乏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的有机结合,没有针对农村贷款损失。核销制度等政策的有效引导。
三、对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放宽农村市场金融准入,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是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主体,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效益。扩大金融服务对“三农”的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