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教学评价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依然不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分关注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始终徘徊不前。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而且无论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还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际,深入探讨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进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就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体系,都会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但总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无非就是总结性目的和形成性目的两种。总结性目的主要在于证明学生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并以此分级鉴定。而形成性目的则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判断等来改善和优化课程设计。逐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而达到有效促进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两者中,形成性目的是最根本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就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教学目标任务的。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素养,而不是为了判断小学生的优劣和对他们进行分级鉴定的。但是,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种本质与规律的话,就有可能随意颠倒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两种目的的轻重与地位,势必就会导致过分重视和追求评价的结果,严重挫伤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同时使得了很多家长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终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1.着力优化评价内容
优化评价内容,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以前,在评价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片面与不足,诸如重视学科知识体系而轻视语文综合能力培养,重视智力素质而轻视习惯态度等。这样,不仅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与发展,而且也使得了小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很难形成和发挥自己的专长,必然严重影响制约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不断明确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学习等内容。对此,要全面地评价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就需要从形、音、义的结合等方面评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对小学生默读、朗读、精读、略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课外读物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小学生对语文常用知识进行学习、了解与把握。重视评价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综合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选择写作材料与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对小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进行这些评价,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小学生各个方面发展情况作出科学合理与准确的评价,促使他们发挥优势,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产生动机,进而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2.全面优化评价标准
全面优化评价标准,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评价标准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离不开评价标准的优化。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体制的影响,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一样,都过分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都把小学生放在了一个共同标准之下进行评价,而且都是用评价者认可的标准统一要求学生。这样,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体现出来,其积极性必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激励作用也受到严重影响而大打折扣。可见,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评价的具体标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并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努力实现多元化。
3.不断改进评价方法
改进评价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我们知道,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努力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小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的评价,以评比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具置。而定性评价则是检查评定小学生学习表现与既定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但是,定量评价比较容易造成小学生内部产生激烈的竞争,进而发展为两极分化,不利于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及全面健康发展。对此,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与特点,并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实际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我们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才能不断形成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氛围。
4.积极发挥教师作用
积极发挥教师作用,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但是,建立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研究,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教师作用,并建立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关键,才能建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人们越来越感到原有的教学评价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需要寻找新的、更加科学的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教学改革特点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其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任何年代、任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会为得到好的教学评价而努力调整其思维方式和教学活动来适应教学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教学评价在实践中对教学活动具有指挥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和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急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育功能从注重鉴定和选拔向注重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
二、构建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策略
1.学科教学评价指标要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并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新课标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就是: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第二,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组织、指导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获得学习方法,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得到发展。
2.学科教学评价指标要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调控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要面向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其一,有利于学校领导实施评价的管理功能,把握教学方向;其二,有利于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三,有利于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教师自我完善、发展和改进教学提供方向;其四,有利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促使学生独立学习、实践探索、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受;其五,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主题思想的贯彻。
3.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内容综合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角色不同,所担任的工作任务不同。反思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内容满堂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个性得不到发展等问题,原因很多,但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和手段单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过去只有领导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原则,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使每一个人在评价过程中都得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如:在评价主体上,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学生学科成绩对该科任教师作出评价;教师一方面根据成绩对学生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和反思,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以此对学校领导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作出评价和建议;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或教师评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在评价手段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全程教育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全面,要从思想品德行为、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兴趣特长、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要把各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纵观当前中小学学科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教学评价功能正在由注重管理转向管理功能与教育功能并重;教学评价主体正在由“单一”转向“多元”;评价形式正在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评估”;评价内容正在由“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质”。(稿件编号:090724004)
参考文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社会呼唤创新性的人才,实验教学对于激发中小学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育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小学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没有发挥出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需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一方面可以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2 发现学生的学习盲点,提高学习质量
实验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效率。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譬如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人格品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评价信息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自我改正,而且也让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1.3 明确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状况,还可以暴露出学校在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的信息将有利于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等,有利于促进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譬如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设备的引进等,学校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进行适时的完善与改进,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等,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单一的评价是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
2.2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往往更加深刻、全面,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占了总成绩的很大比重,而学生平时在实验教学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上课的积极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等情况都没有在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这种评价是不够全面、不够真实的。
2.3 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中小学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已形成了统一成熟的评价模式,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还未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包括相应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应结合实验教学自身的特点,尽快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有的评价标准,要加强修订和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3 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质量评价体系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必须是全面的,即多元化的,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教学准备情况:实验设备的准备情况;配备实验指导书;布置实验预习;检查实验预习;交代实验任务和目的。
2)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和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联系;教师备课充分,讲解清晰,操作熟练。
3)教学态度: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主动启发教学;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学生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可以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量化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打分,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通常是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质化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话语式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多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各个方面。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克服单一评价模式的缺陷。此外,在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遵循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对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之中,加大过程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
3.3 对学校实验教学管理的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队伍的建设和水平,实验设备,实验环境和安全,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对学校的管理评价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3.4 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多种评价手段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这三个主体可以采用多个评价手段。
1)可以实现主体的自评,即学校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给不同的主体以反省自身的机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2)可以进行主体之间的互评。即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校和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价,各个主体都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都与其他两个主体发生直接联系,所以他们有发言权,评价信息也是很有价值的。
3)进行同行之间的互评,即教师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评价主体在具有相同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交流,从而发现差距,改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史智平.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战春梅,李军.综合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模糊评价[J].肇庆学院学报,2008(5).
关键词 小学 现代课堂 教学评价 建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
2.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得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却关注很少,偏重教法轻视学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亦关注不够。
3.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环节缺乏评价。
4.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要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书本上讲的道理都知道,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很难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教学实效性较差。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符合“构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的二期课改基本要求。因此构建符合二期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作为评定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确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包含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教学的依据从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原来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或渠道给教师发送信息,学生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活动性
1.活动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讲究实效,不搞形式。2.是否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是否有条理,是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律能力。3.是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否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会合作。
(二)兴趣性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年龄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生是否乐意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三)生活性
1.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是否能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说实话、说真话。2.教师能否根据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3.教学是否能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是否能指导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四)合作性。
1.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2.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距师”提问,对教材提出质疑。3.学生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注意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
(五)发展性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达到内省和内化。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否指导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是否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3.教学活动中能否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思维表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体系改革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语文更是为学生以后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空间,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一)着力优化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写字、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等。
在写字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音、形、义上的掌握情况,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识字情况,同时注意学生书写的美观程度。在阅读方面,要对学生关于朗读、精读、阅读文学作品和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尤其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听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都是教师需要重视的评价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1.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
小学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从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学生采取多层的评价策略。这样有利于帮助不同哟蔚难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学习的信心,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2.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能够提前达到学习标准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掌握新知识。对于那些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学习效果要求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学生存在差异的正常性和合理性。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办法,教师要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测评学生,要给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用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运用,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要想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提高教师的水平。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切实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不要被课堂上“热闹非凡”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加强随堂课的评价
要加强随堂课的评价,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认真对待,教师认真做好课程的评价,营造轻松的评课氛围,充分肯定课堂的特色,也要客观提出课堂存在的问题。
3.形成合理评价机制
学校要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为辅,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综合评价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建设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着力优化评价内容,灵活掌握评价标准,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累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荣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中国培训,2016(2).
从泰勒1932年“八年研究”中教育评价的第一次提出到现在,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学生口、手、体、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构建. (2)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从单纯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三重身份,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评价的作用不在于证明,而更多的在于改进现有的状态. 教师从评价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科学地组织教学,保证教与学的信息畅通,使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中. 学生通过评价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
(一)学生自评体系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中,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和可观察性、相互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和本质性、公平性被较多地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还需要遵循的有: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参与度、合作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其中,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建立成长记录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成长记录中的选择材料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见.
2. 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段目标”和“推迟判断”广泛受到关注. 所谓“学段目标”,是指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推迟判断”主要是指一些对自己测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向老师申请重新作答,老师再次给出评价的情况. 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允许他们第二次答题,并对第二次的试卷作出评价.
3.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在于观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寻找其他途径,与他人进行合作. 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 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比较,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5. 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的方式.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评体系具体设计
根据上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现主要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来设计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现对上述评价标准做一简单分析:
1. 从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听懂上课所讲内容,是否掌握课上所讲知识
听懂所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课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简单阐述说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期望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客观而真实的测验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是否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前后连贯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有不可隔断的联系. 比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有关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加法来实现相同的计算,以此达到新旧知识的连贯.
2. 从情感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更重要.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有趣.
(2)是否能欣赏或感受到数学之美,是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享受. 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数学知识目标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才会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热爱和重视数学,以应用的激情努力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课程,一个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才会对其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而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 从动作技能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所有的动作技能中,成功发现并提出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 一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过分关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也就不可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 发现问题之后,成功的提出问题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 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动作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数学能力的最终表现. 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 能否做到举一反三是检测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只有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才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才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灵活应用.
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现状
艺术特色教育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有不少学校缺少体、音、美专职教师,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上课,更不要说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艺术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了。教育部根据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和现有评价体系的设置,在2015年5月正式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此后,重要农村小学也将学校的教育重心向艺术教育倾斜,希望尽快创设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艺术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具有农村特色的小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构建完善,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除了教育部的“三个文件”,具有当地特点、有针对性、有具体评价明细的文件几乎没有。因此,各农村小学还需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
构建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的要求。之后,又印发了“三个文件”,给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做出了科学的规范,然而,三个文件针对的是全国各地的学校,是一个总体的指导,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时,还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艺术特色评价体系对学校艺术特色科学发展、学生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实施进行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是对学生艺术学习的关心和关注,也是对学生艺术特长的肯定和激励,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建立多元开放评价体系
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为宗旨,务必做到适应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四模块评价体系 农村小学艺术特色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的设置,也要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此,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从基础性模块向发展性模块、个性化模块、效益模块逐步增进。
第一模块为基础性指标。即学校常规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学生所必须做到的。具体内容包含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管理制度,艺术特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分工,具体课程设计等。这些内容督导学校扎扎实实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设置,从基本上保证了艺术特色教育的顺利进行,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模块为发展性模块。是学校根据自己教学实情,在完成基本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性评价。这一评价指标的确立激励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向更高的标准努力和发展,同时,也保护了普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打击。第三模块为个性化发展模块。该指标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学校的特色教育,使学校能够在势的特色项目上更上一层楼,彰显学校特色。第四模块为效益模块。这一评价标准的创设思路是将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入教育,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作为评价内容,促进学校取得更好的特色效益。
这四个模块是逐层递进,逐级提升,在完成首个模块的评定之后,鼓励教师与学生接受下一个模块的评价,使特色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实施彼此互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首先要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教学评价小组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再让教师与学生对照两份评价结果,找出区别,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
灵活评价和定期评价相结合。长期以来,艺术特色教育在农村学校都不受重视,许多家长觉得艺术特色教育就是“玩”,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还是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主打科目。所以,为了督促艺术特色教学顺利进行,学校不定期进行评价,避免教师和学生“偷懒”,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农村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棍子打死,直接给学生划定一个“不合格”,而是要突出定量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差在哪儿,还差多少,这样学生才能有动力追赶弥补。总之,评价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知道不足并努力缩小差距,而不是为了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在评价结果作用上,要体现出权威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找准问题,并指导如何改进。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创新、改进教学,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部“三个文件”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艺术的发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艺术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艺术文化为依托,勇于挑战困难,突破困境,整体推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使我校艺术特色教育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小学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15-01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成果的评述,也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一般的理解,“学生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包括学业成绩的评定(认知的发展)、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评定(品德的发展)、体格和体能的评定(动作技能的发展)、学生态度、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评定(个性的发展)等多方面。作为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学生评价在步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源于知识观、学习观的变化,也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目标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系统的重视,不少国家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依然受到关注,但“为学生的评价”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性学生评价”正是这种变革之下的产物。“如何让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无疑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着力去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发展,其内涵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完善个人素质结构的目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评价思路,课标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3)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三点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教学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实践模式
发展性学生评价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以多元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为标志。通过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目标、学生语言发展程度和认知能力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就某些交流性主体或交往场面、情景进行合适的表述,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诊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提高分析能力。
1、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基本的评价方式上,而应该多种评价方式组合进行。(1)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我请男女生代表来朗读课文,读后让他们自己来评价一下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了应抓住“潺潺、婀娜、柔软”等词语,从字里行间中充分感受乡村的那份恬静和怡然,领悟到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有利于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意识。(2)学生互评。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也让学生在与同学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3)充分利用家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问卷调查、家校联系卡、访谈、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评价用语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应以希望的形式提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讯通业务,时时用短信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有时他独到的见解,也让我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希望我们能够多联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这一条条的短信,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评价语言艺术化
在经典的方苹果故事中,一群美国小朋友按照老师的要求画苹果,大家画的都是圆形,唯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个方苹果。老师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家里的苹果都是圆的,每次都从桌上滚下来,总要去捡。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到地上了。对此,按照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多会视为无稽之谈,甚至加以斥责。而这位美国教师的回答却令人称道:“也许以后会长出方苹果,让我们为他那充满丰富想象的方苹果而鼓掌。”从这个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用语注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而我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运用亲切、激励而幽默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尝试失败了,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就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去开导他……通过这些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把评价看作是一个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一个手段,而不是作为教学的终点和最终目标,并要积极改变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促教,这才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本质追求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06-02
日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测评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广州体育学院隆重举行。十年前,在总结各级各类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确立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定位和宗旨,即创建一个国家级的赛事平台,展示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从2011年到2016年,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它是否按照当初的理念在发展,它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六年后的今天,需要进行回顾、总结,以便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看清方向。
一、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再认识
1. 坚持方向引领,搭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展示平台
六年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得到了各省(区、市)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较大范围内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比赛,各地体育教师提升了教学技能,点燃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热情,一大批体育教师脱颖而出。
但在坚持初衷的同时,由比赛带来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对比三届比赛不难发现,各省(区、市)的参赛方式,已经从各位参赛队员的独立作战变成团队作战,各代表队有多位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比赛从体现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水平变成了体现教学团队的教学技能水平。这种转变,一方面确实对于参赛教师的教学技能有较大的提升和帮助,另一方面,过度的指导、“手把手”的教授有可能抑制了参赛教师本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团队作战的背后是一些省份对于名次和奖项的追逐。针对这一现象,大赛组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进行规定项目的微课教学时,参赛教师在参赛前10分钟抽取教学内容。从知道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再到实施只有10分钟,这种做法是希望尽可能地考查参赛教师“个体”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体现个人的真实水平。
2. 保持比赛内容的稳定性,强调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
纵观三届比赛,每一届比赛的项目和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包括基本功、运动技能(自选项目)、教学能力(规定项目)、教学设计和评课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等五个部分。相比前两届比赛,仅有的一些变化,是为了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如:第三届比赛的教学能力部分由原来的模拟上课,没有授课对象,变成本次比赛增加6名学生志愿者作为授课对象,更能考查参赛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保持比赛内容的相对稳定,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核心要求贯穿比赛始终,以此希望体育教师通过比赛明确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不管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和发展,过硬的基本功、运动技能、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一贯不变的要求。
3.构建层层开展的比赛体系,推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年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构建了从学校到区、县,到省、市,再到全国,层层开展的比赛体系,希望通过这种比赛体系让全国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参与到交流和展示当中,并建立起科学有序、层层选拔的参赛队员选拔机制。但是,据对本届参赛队员的了解发现,基于这种层层开展的参赛体系进行参赛队员选拔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省市的参赛组队方式由省级教研部门直接委派到某个省属区域教研单位进行组队参赛,甚至出现了重复报送前两届参赛教师的现象。笔者认为,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参赛的组队方式,大部分一线体育教师不能得到层层参与、脱颖而出的平等参与机会,在整个活动中受益的只有极少数几人。这种做法不利于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与组建这个全国性赛事平台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测评和比赛内容设计的科学性问题
从内容来看,自选项目和规定项目的测试都包括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和韵律操舞蹈五大类10个项目,规定项目又分为小学和中学,五大类10个项目各有三项内容可供抽取,因此小学和中学各有30个教材内容。这些内容是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参照经国家审定的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教材中的共性内容选定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项目的内容以个人技术为主。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技能的测评应该包括个人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目前这些项目和内容安排确实是考查了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对于球类(足球、@球、排球)这种团队项目而言,协作配合以及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运动技能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后的测评和比赛是否可以考虑在个人运动技术测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环节,如篮球比赛等,能充分考查参赛教师的运动技能。
2.测评和比赛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对比三届比赛,测评和比赛评价体系的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评分体系尚缺乏完善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通读第三届测试和比赛的竞赛规程和细则,笔者发现,在每一比赛项目中规定了比赛办法,但是对于评分办法和评价标准没有进行具体描述。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第三届测评和比赛的评委们反映,比赛项目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使得评委们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在本项目上的评分经验和判断来进行评分,也因此出现了项目之间评分视角大不相同的现象。如:在排球自选项目当中,每位参赛教师在同一动作展示中有两次机会,取最好成绩的一次计算得分。在评分时,评委A第一次动作评分90分,第二次动作评分87分,评委B第一次动作评分85分,第二次动作评分90分。在选取计算得分的成绩时,评委A计入的是第一次动作的评分,而评委B计入的是第二次动作的评分。可以推测,评委A和B评分出入的原因,有可能是评委所处观察位置的不同导致的,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使得评委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另外,将不同轮次动作的评分计入最后成绩进行计算的方法也缺乏科学性。
第二,成绩计算方法没有明确告知。测评和比赛活动采取的是多环节综合评分,除了计算个人成绩之外,还计算团队成绩。第一届比赛采用的是平均分计算方法,为了更科学合理,第二、三届比赛采取的是标准分和T分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但在比赛规程和细则当中对于综合评分的方法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也没有明确告知各代表队,因此,由于不了解,在活动过程中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评价无疑是测评和比赛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测评和比赛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这样的全国性赛事活动中对比赛各项目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进行具体的可操作的说明,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届测评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第一,测评和比赛通知下发时间较晚,给各代表队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经费的筹措、队员的选拔、指导和训练等要在40多天中很好地完成,的确时间紧、任务重。第二,一些省(区、市)对此次测评和比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届测评和比赛活动共22支代表队,还有约10个省(区、市)没能组队参加。第三,比赛环境需要标准化设计。第三届测评和比赛过程中出现了场地、器材以及评委调配等组织工作的不足。测评和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为了精益求精,笔者建议,今后的测评和比赛,要对比赛场地、器材、环境的设计和评委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场地大小、器材规格、评委位置等进行标准化设计。
同时也建议,要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主办单位应将其列入部门长期工作计划当中,定期开展,以便各省(区、市)能据此将这项工作列入年度经费预算,提前开展基层的比赛和选拔。另外,比赛的举办方式可以多样化,目的是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三、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审视和展望
通过对参赛选手情况的了解发现,各省(区、市)的参赛教师均为专职体育教师。比赛规程也要求,参加测评和比赛的教师资格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满4周年及4周年以上的中小学(包括职业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而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组成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W体育教学工作是由非专职体育教师担任的。那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平台能否更开放?是否应该考虑这些非专职体育教师?如何让他们也能在这个平台上提高体育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