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中的方程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中的方程式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第2篇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方程式既是中学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因此,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不科学,记不清甚至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导致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其实,掌握科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能较容易地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我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一下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不难发现,系统的知识比零碎的知识易记忆,理解了的知识比不理解的知识易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将不同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总结,把相同特点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在一起,根据反应规律让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分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大约占80%左右,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大约占20%左右,记住氧化还原方程式,就记住了大部分化学方程式,实际上大部分氧化还原方程式是不用专门记忆的,而是可以通过推导得出的。

然后记大约20%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将这些方程式分类总结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水解反应等。根据不同反应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理解记忆,就能很快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化学方程式和它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成物颜色的不同、火焰颜色的不同、指示剂颜色的改变等许多直观现象的不同,可记住许多化学方程式。例如: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其实验现象是钠首先熔化,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有淡黄色固体固体物质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助于记忆这一化学方程式。二是寻求内在联系,巧妙记忆观察下面一组化学方程式:其特点是两个反应的反应方向相反:A中反应物恰恰是B中的生成物;A中的生成物恰恰是B中的反应物。其次,反应的条件也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找出内在联系,可以巧妙地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三是根据物质性质,类比记忆。例如,氢气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与许多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WO3、ZnO等)起反应。因此可以类比记忆这一类化学方程式。此外,一氧化碳、碳单质与有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酸与金属起反应等,这几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

当然以上这些记忆方法仅限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强,底子也弱的学生就要重头、重严“治理”了。首先,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学生,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抽背,不合格的上报,我再找学生谈话,限定时间让学生到我这里背诵,直到合格为止。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进行抽背。当然方程式要用汉字注明。实践证明,负责的家长抓得较好。利用开班级家长会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家长进行表扬、鼓励。然后,进行课前的听写,一般需要五分钟时间,一般听写十个方程式。听写之前告诉学生将会听写哪十个方程式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时间长了忘记前面学过的方程,听写的十个方程里面有五个是之前听写过的。

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最好是面批面改,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若出现不合格学生要求其利用当天时间记忆并到组长那去背。必要时候要找其谈话或者让他多写几遍加强记忆。时间允许的话,反复多过几轮,效果会好得多。以上方法主要是在复习期间使用,如果是上新课则要加强平时的听写。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积累,肯定还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4).

[2]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化学教学,1988(01).

[3]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中学生理科月刊,1996(24).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教学 解析 策略

前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在化学方程式中蕴涵许多信息,如:化学反应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它是反应可行性的判断依据、辨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依据。化学方程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些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又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充分发掘化学方程式中的信息要素,能够使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当中结合教学理论,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领悟学习化学的思想方法,最终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1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与解析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是它的表象特征。学生必须认识它的具体意义,掌握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物质及具体反应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意义,从能够而加强理解和记忆。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工具。工具性是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是:它能够表述规律性化学原理;解释化学现象。人们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量化表达和计算,设计简单化工反应流程等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工具性结合化学反应实用性,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享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方程式具有选择的多样性和思维的立体性特征。选择的多样性是指化学反应会随着反应条件(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量比关系等)的变化结果随之改变,思维的立体性是指化学反应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依据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比较及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优化思维品质。

化学方程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决定了我们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

2.1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意识

在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化学反应能通过反应的现象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属性和特征。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时,尽可能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深人的进行。教师利用实验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进行铁与氯化铜反应的化学实验。过量的铁粉与氯化铜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铜和氯化亚铁;同时,铁粉与剩余的氯化铁溶液反应,把混合溶液全部转化为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此反应过程得到方程式:Fe+CuCl2FeCl2+Cu。由于加入过量的铁粉,所以滤渣中不但有置换出来的铜,还有未反应完的铁;步骤③加入稀盐酸与滤渣中的铁粉反应而除去多余的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得出化学方程式: 2HCl+FeFeCl2+H2。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个过程既符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也起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是高级知识的构建的新课标要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2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逻辑分析意识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为载体,配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促使学生形成基本逻辑方式的教学途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化学概念、理论性知识、元素化合物事实性知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或充实原有层次相对较低的理论内涵,最终达到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上来。这样,实施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新旧化学方程式的同化点,搭设新旧化学方程式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认知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感性材料,完全可以说明在典型、正确、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引导学生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最终能够达到理解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本质,运用新化学反应方程式规律的教学目的。

另外,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的策略(即运用分类的教学策略),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及概况能力。例如:在众多反应类型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重点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按类型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氧化还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包括价态律、守恒律、强弱律等。因而要注重从物质的结构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入手,从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在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知基础上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之目的。

结束语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的策略,才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也非几种策略的简单运用就能做好,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记忆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特色与内容,创造性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农农.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解析与策略[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0.

[2]沈庆焉.浅析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07.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配平 高效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当前,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正在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探究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已经刻不容缓,课堂教学没有变革,就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目标也不能真正实现。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旧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矛盾之一,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紧张,急需摸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化学方程式教学也是如此。刚学化学,学生的元素和化合物方面的知识很少,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尚未学好,在化学式的读写还没过关时,很难一下子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所以它往往会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我认为要取得化学方程式配平教学的高效率,主要措施有:

一、形象比喻,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

从实验入手导出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可采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化,化微观抽象为直观形象,可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讲解法无法企及的。以排座位时,组中每桌同学需分开,而每个同学不能再分,只能两两重新组合成新一桌;比喻为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裂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为新分子。

这样很容易由排座位变化前后,男女同学种类不变、各种性别同学的数目不变、各个同学的质量不变;得出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

得出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这样不仅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而且引出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依据,就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体现出质量守恒。这样找准相似点加以表达,形象有趣,记忆深刻,可以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

二、有效整合,构建简约高效课堂

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且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教师若全部教学,却遗憾地发现:投入多,实效低。我认为,化学方程式配平高效教学,只需学会最小公倍数法,就能触类盘通,逐渐掌握其他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只要对最小公倍数法稍做修正,就能整合奇偶法、最小公倍数法,带领学生顺利地渡过配平关,现介绍如下。

修正的最小公倍数法

方法指导:先判断化学变化中,有几类原子,然后找起点元素(首先拿来配平的原子种类),此类原子在左右两边各只能出现在一个化学式中,不管其两边原子数是否相等,都可作为起点元素,优先配平。

这就要求教师艺术地处理教材,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尽可能把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教学内容充实有效,就能体现化学课堂的简约、高效。

三、循易渐难,转换“最近发展区”为“现有发展水平”

这里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做大量的工作,充分备课,设计不同难度的例子,按照由易到难再易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相当于“导演”,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导演”的构思及驾驭能力,学生经不断刺激,产生欲罢不能的兴奋,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韵语教学,巩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技能

教学中,巧妙运用化学韵语,可增加化学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的韵语教学是:左反应,右生成,起点元素、次数双,公倍数坐庄,左右开弓,逐类追踪。气沉右峰,条件归中。此韵语为:横线左边写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首先拿来配平的原子种类,反应前后只能出现在两个化学式中,求出这两个化学式中此类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对起点元素进行左右配平,按余下原子种类出现在化学式多少,循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依次追踪配平其他的原子种类,直至全部完成。“”等符号均标在生成物上,若反应前物质中无气体物质,而反应后有气体物质生成时,用“”表示生成的气体,若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有气体时,生成的气体不用标“”,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分不清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难溶物质。教师应加强对酸、碱、盐溶解性表的教学,编成“口诀”,使学生背熟记牢。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要标在等号上下边。

综上所述,我经过好几届学生实践,以此方法教学,化学方程式配平只需两课时,而学生的通过率达到百分九十八以上,极个别不会的学生,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地掌握这项技能。这种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就是“高效课堂”。它是建立在快乐、和谐、高效愉悦的基础上,是充分抓好人和、激趣、主动、互动、发展等几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能学有所成;教师既能教得轻松,又能教得成绩高;学校既按教育规律办学,又能提高升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东志.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性比喻.

[2]彭本文.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中学.

[3]刘春彦.职高英语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新课程(教研版),2011(16).

第5篇

关键词:中考题型 化学方程式 教学价值

化学方程式是最集中、最简明表示化学变化内容的一种形式,是化学工作者一种特殊的语言,更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因此中考试题中,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相当的份额,并且由于中考除了考查与选拔功能外,还体现了课标制订者与执行者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导向作用。所以,研究近几年化学中考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题型,即可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价值与意图。下面,是我对近几年化学中考相关题型的归纳。

类型一:判断反应类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图示或方程式来判断反应的类型。

(二)相关例题:[2011・怀化]图14-1是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D.参加该反应的原子数为4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双交换,价不变”。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借用媒姻关系来说明:化合是“结婚”;分解是“离婚”;置换是“抢婚”;复分解是“换婚”,使之形象化。此题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浅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上能够先建立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观,为后续高中化学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更高知识的奠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分类”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类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命题角度:根据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类型等。

(二)相关例题:[2011・福州]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X= 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5OHB.H2O2

C.C2H4D.H2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本题型让学生认识,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也会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能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定律之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形成很好的定量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定性的研究转向定量的研究,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对学生运用“质量守恒”的观念去分析化学问题,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类型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一)命题角度:考查对于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二)相关例题:图15-2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v三w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该题目要求学生从宏观方面的物质变化和质量关系、微观方面的粒子变化和个数关系、反应的条件等进行答题。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很丰富,主要包括的含义有:①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③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些含义在这道题目中都考查到了。这种题型引导并促使学生形成定量分析的观念,要学会从定量角度去分析化学,去认识世界。

类型四:实际应用型

(一)命题角度:由实验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联系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氢氧化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二氧化碳,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来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这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是真实化学反应的体现,要遵循客观事实,不能随意臆造。化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建立一些化学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或生活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所做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种种责任,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课堂要一边抓知识、一边抓化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一些观念,指导生活。

类型五:信息给予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题目给予的信息,结合所给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2011・巢湖]发射通信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

关键词:离子方程式 解题方法 高考热点

一、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信息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依据四原则

蔗糖、乙醇等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均不能拆开,应写分子式。

三、关于离子方程式问题的解法

首先,需清楚物质能否电离,再细心列出方程式。与普通方程式没太大区别。

其次,原子守恒解题是关键。

最后,如果是离子共存题,你要先考虑题目附加的条件,因为一些离子在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不能大量共存…其次在考虑题目中给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或气体或水或…接着考虑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亚铁不能跟硝酸根和氢离子),最后考虑是否发生双水解反应。

(四)查看是否有忽略隐含反应

五、离子方程式中常见的易错分析

①所有氧化物和过氧化物一律写化学式,刚开始学的人易忽略只有易溶且易电离的电解质用离子符号表示,往往将许多不可溶的强电解质拆开,导致错误。这里必须清楚,像过氧化钠、氧化钠等活泼金属氧化物或过氧化物,虽然是易溶的电解质但是不可拆。

②还有像碳酸氢钠,属于可溶的强电解质,但是有时(例如向饱和碳酸钠中通二氧化碳)也写作化学式,那就要看它主要是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还是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

③强酸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要拆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高中只有硫酸氢盐属此类);弱酸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则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磷酸、亚硫酸等的酸式盐皆属此类)。

④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单质、沉淀、气体都不能拆。

第7篇

关键词:守恒;化学方程式;应用

G634.8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守恒关系,在我们中学化学中主要有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三大守恒定律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化学学习中要学会加以运用。

一、质量守恒与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中学化学的一条基本定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我们须注意以下两点:①化学方程式在应用中必须配平,否则可能会出现应用中的错误;②反应物之间是按比例进行反应的,这是由方程式中的量可以体现的,虽然并不一定完全与题目一致。所以要考虑到过量问题,查看哪些量是不足的。质量守恒直接反映了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界中物质各种变化,都会存在质量关系的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应当指出,在核素变化中同样遵循质量守恒。不管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在发生核变化时,前后质量仍会保持一致。

二、能量守恒与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各种类型的可以互相转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它能量,其他的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转换途径很多,中学化学里的热能和电能转化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任何化学反应,都会有热效应产生,要么吸收热,要么放出热。从实质上讲,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部分所有能量与产物所有能量相同。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热能,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要释放热能。在化学反应中的放热与吸热的差值,就是该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热的多少、正负取决于键能的形成与破坏中热值的变化。因此,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就会展示键能的变化,也会体现转换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关系。因此,根据能量关系,可以进行有关一系列的计算。

三、电荷守恒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对氧化还原反应,必然存在电子转移和电荷变化。无论是氧化剂、还原剂,都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反应的参加者,有可能以离子形式出现,电荷守恒关系在这时候就会派上用处。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氧化还原的变化,尤其是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变化。在没有差错的情况下,最终离子方程式中电荷量不会有差错,在练习中必须要进行检验,防止大意。这里要注意区分化合价变化与电荷守恒关系,氧化还原剂与电子得失关系。前者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关系;前者的价态变化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及它们的产物;后者的电子转移可以是复分解反应中发生。

四、应用

(一)质量守恒

例 1. 在反应 A + B C + D 中,A 与 B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4:3,生成的 C 和 D 的质量和为 2.8 g,则参加反应的 B 的质量为 ( )

A.0.3 g B.0.9 g C.1.2 g D.1.6 g

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D=2.8g,反应的B为0.9g。

例 2. 某化合物R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R 中一定含碳氢,可能含有氧元素

B.R 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R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

D.R 中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中的两中

根据质量守恒,应该是A: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

例 3. 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A,B,C,D 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质量如下:

则正确的说法是 ( )

A.参加反应的 A 和 C 的质量比为 1:9

B.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B 和 D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 10:9

D.反应后,待测 A 的质量为 8g

未知应该为0,反应A为4g,C为36,二者之比为1:9。B选项无法确定。C相对分子质量没有给出。D反应后A为0,全部参加反应。

(二)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考察的手段主要是热化学方程式。一方面是书写,一方面是能量变化。书写的时候要密切注意物质的状态,气液固三种状态一定要确定好。能量的变化H为“+”或“-”与反应的前后书写顺序有关;最后要注意H的大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关系。除了基本知识的考察,盖斯定律也会是考点。

例:己知甲醇和甲醛的燃烧热分别为-726.64KJ/mol及一563.58KJ/mol,求反应CH3OH(l)+O2(g)=HCHO(g)+H2O(l)的反应热

解:HCHO(g)+ O2(g)= CO2(g)+ H2O(l);H= - 563.58KJ/mol

CH3OH (l)+ O2(g)= CO2(g)+2 H2O(g);H= - 726.64KJ/mol

②-①=

CH3OH(l)+O2(g)=HCHO(g)+H2O(l);H= - 163.06KJ/mol

(三)荷守恒

方程式2KMnO4+5KNO2十3H2SO4=2MnSO4十K2SO4+5KNO3+3H2O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

2MnO4-+5NO2-+6H+=2Mn2++5NO3-+3H2O

根据电荷守恒:左边:-1;右边:-1.与H2SO4中的H+有关。电子得失与H2SO4没有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化学计算题型很多,正确的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在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中涉及的方程式较复杂,一定要重视化学方程式。运用各种守恒法到化学计算中,可以帮助同学们明确解题思路,进而提高解题准确性。同学们一定要对解题方法加以总结积累,并认真分析。掌握守恒定律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缪相建.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配平[J].数理化学习,2011(02)

第8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知识呈现方式;有效性;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17-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课堂教学应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新课程的设计和呈现,吸收了学习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教材设计的重大转化,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在联系。苏教版以栏目设置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为主要的知识呈现线索,将学生学习作为教材设计的中心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学”,而在教师“教”的方面,给教师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充分认识,部分老师不能有效把握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实际课堂教学中呈现方式的关系,导致“教”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维目标的实现。

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为例(以下简称苏教版・化学),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共勉。

1 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变革,即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是前提与基础。在课堂教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教材,即授人以鱼;第二层次是处理教材,即授人以渔;第三层次是用教材,即悟其鱼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用好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中体现教)与实际课堂教学(教中体现学)中的呈现方式,其有效性体现在能否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维目标得到更好地落实。

2 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的有效性策略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要突出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反思与重建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得到,而是建构而成的;强调用情境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事实性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寓“过程与方法”于呈现内容中,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活动过程中,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知识呈现方式需要多样性。

笔者认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把握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研究新教材各栏目的重要功能,是用活新教材的前提;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三维目标,是用活新教材的关键;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是用活新教材的基本途径。

2.1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生活性

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来源于生活产生中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如在分析Cl2与Ca(OH)2反应时,可以投影某化工厂生产漂白粉的产品说明书材料:

从材料中可以落实相关的知识目标,如:制备时的化学方程式,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漂白粉的漂白原理,为什么用冷水配制,为什么配成的称之谓浊液,为什么要密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为什么要随配随用,为什么有腐蚀性等。

2.2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问题性

通常我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和性质等的教学过程重视不够,常常对概念的引入进行简单化处理,关注的是概念的基本要素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坐失了研究实验、辨析概念的机会,以致发生教学中的滑过现象,使得一些可能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轻易地“滑过”。

如苏教版(化学1)P19关于萃取实验的呈现,先介绍CCl4的有关物理性质,然后实验演示,总结得到萃取的基本条件,这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知识呈现方式进行必要的处理,步骤如下:(1)用苯代替CCl4,用碘水代替溴水,事先不提示苯的有关物理性质。(2)展示苯和碘水,让学生观察颜色,使学生有感性认识。(3)往碘水中缓慢滴加苯,让学生观察现象,同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注意不要振荡,此时可以提出问题:从实验现象中可说明苯有哪些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到结论)。(4)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溶液中的颜色是哪种物质呈现的?水层颜色变浅,苯层颜色变深,说明什么问题?)。(5)该实验操作的结果是什么?(使水和碘得到分离)。(6)提出萃取的概念,共同探讨萃取所需的实验条件。(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碘和水得到了分离,但碘和苯又混在一起。这个疑问恰恰成为分液和蒸馏的引入材料)。

2.3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情境性

以情境促问题,以问题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化学美”,在互动中夯实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情境、问题、互动三者关系中,情境是前提,问题是基础,互动是手段,落实三维目标是最后的落脚点。所以,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性,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极大地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例如,苏教版(化学1)对于物质的分散系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概念比较多,教材中先介绍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概念,然后分头介绍电解质的电离和胶体的一些性质。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缺少一些情境,难以探究。二是学生对用微粒直径来定义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实验情境,采取了以下呈现方式:(1)先展示一瓶FeCl3溶液,结合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指出溶剂及溶质,分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适时提出在FeCl3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是Fe3+和Cl-,其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科学实验测定)(2)再展示一瓶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学生已知是浊液。同时指出悬浮颗粒比较大,其直径大于10-7m(科学实验测定)。(3)提出分散系的概念,溶液和浊液都属于分散系。(4)对比实验:烧杯A中加入50mL冷水,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烧杯B中加入50mL水,加热到沸腾,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5)实验分析:烧杯A中仍是FeCl3溶液,只不过是稀释了,所以浓度比原溶液的小,颜色明显变浅。烧杯B中发现颜色明显加深,说明分散质不可能是FeCl3, 根据不同组成物质情况及颜色判断应该是Fe(OH)3 产生的颜色,得到的分散系依然澄清透明,无沉淀现象。(6)实验:用光照射FeCl3溶液、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烧杯B中制得的分散系,提出“丁达尔效应”。(7)提出胶体的概念(其微粒直径10-9m~10-7m之间),同时完善分散系的种类。(8)知识提升环节:提供必要的信息(溶质在水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且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设计问题讨论:烧杯B中制得的胶体,其分散质是什么?

2.4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衔接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新知识的教学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化学1)P40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教材中的知识呈现体系进行。先介绍海水及海水中的主要物质NaCl,然后开门见山提出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制取氯气,接下来就是实验演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呈现的:(1)先复习回顾电解水的装置及有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补充阳极和阴极的概念。(2)如果把水改成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溶液的元素组成分析,提出以下假设:阴阳两极所产生的气体有三种可能性: Cl2、O2、H2(最近发展区)。(4)逐一检验产生的气体(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学生已掌握,氯气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个空白,由于氯气的性质在后面的教学中涉及,所以在这里需要一些信息提示)。(5)从元素组成及气体情况分析,还应该产生NaOH,通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哪极变红。同时书写化学方程式,指出阴阳极的产物。(6)点题:这就是工业制Cl2的方法,同时可以得到NaOH,这就是工业上称之谓重要的“氯碱工业”。(7)拓展:工业上需要大量的饱和食盐水,来源于海水,顺势介绍海水的情况及海水晒盐的简单过程。这样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层层深入,不但过程严密,而且易于探究,避免了由于直接呈现导致的想探究而难以探究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有效的。

2.5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探究性

第9篇

2、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3、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4、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6、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7、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8、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9、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