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司的服务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司的服务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司的服务体系

第1篇

1 香港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香港地区居民健康指标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婴儿死亡率为1.8‰,孕产妇死亡率为1.5/10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5岁。香港地区法定报告疾病为32种,2007年上半年共报告15 168例,粗发病率为222.6/10万,居前5位的是水痘(11 277例)、结核病(2 988例)、食物中毒(886例)、猩红热(122例)、流行性腮腺炎(90例),占总报告发病率的97.4%。

香港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传染病防治、70―80年代慢性非传染病控制、人口老化以及90年代的医疗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在应对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挑战的过程中,确定了公共卫生新策略,强调多部门合作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调整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资源分配以及全面推动促进健康场所―包括学校、社区、医院、工作场所等,积极推动市民形成新健康概念。卫生部门在改善医疗服务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针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加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香港卫生署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部门,通过其所属的各类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形成了以社区保健中心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 香港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架构

香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见图1。

2.1 香港卫生署

香港卫生署负责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等服务。其属下的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是香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机构,成立于2004年6月1日,设6个分处。

2.1.1 监测及流行病处 负责管理传染病综合报告、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收集和整理。同时负责管理对市民健康有重要影响的非传染性疾病,制定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防治策略。

2.1.2 公共卫生服务处 下设胸肺科,主要负责监测结核病,接种卡介苗,提供医疗及健康教育服务。制订艾滋病预防、监测和临床服务计划,设立艾滋病热线咨询,提供艾滋病检查、诊断、治疗、心理咨询服务,临床治疗则由九龙湾健康中心提供,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计划则大部分由红丝带中心推行。在性病预防控制方面设有专科门诊,负责诊治和开展健康教育,防止性病蔓延。

2.1.3 紧急应变及信息处 负责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处理,制订应急计划,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在传染病爆发时作为信息协调中心,确保能够及时正确地疾病信息。

2.1.4 感染控制处 负责制订医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和评估医护机构感染控制措施,为各类医护人员提供感染控制培训,力求通过加强医护感染控制来预防疾病传播。

2.1.5 项目管理及专业发展处 负责汇聚不同医护专家制订全面有效的卫生防护政策与体系,其下设7个科学委员会,负责不同的卫生防护项目,统筹传染病应用研究项目的策略性发展。

2.1.6 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 负责提供临床诊断及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包括微生物部、病毒部、组织病理部、化学病理部、血液部及出生婴儿普检部等,并设有公共卫生检测中心及临床病理化验中心。

2.2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食物安全管理,为香港市民提供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其属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负责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处理。食物中毒事故是香港法定报告的疾病之一,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接到报告后,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数据,食物安全中心根据提供的流行病学数据采取控制措施,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定期分析食物中毒事故数据,就各类食物危害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提供专业而通俗的信息;加强与食品餐饮业、市民的沟通,从而提高食物安全。2006年香港共发生1 000余起食物中毒案,中毒人数4 000余人,60%发生在餐饮业,以细菌性(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瓦克病毒等)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3 体会和思考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域内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良好,服务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市前列。结合本区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香港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3.1 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是政府职责

香港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办或给予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设有母婴健康中心、妇女健康中心、长者健康中心、健康教育中心等,开展妇女儿童保健、孕产妇检查、计划生育指导、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服务。

香港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的原则,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能够为市民提供连续、便捷、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香港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启示,政府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营造支持和促进健康的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相当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机构在加强监测、收集信息、研究重大疾病防制策略的同时,应加强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调,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有效提高急性传染病的整体处置能力。

3.2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香港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配备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和财力保证,确保提供优质和公平的服务。

静安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仍需不断强化,要解决目前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匮乏,服务能力不强和上下形成合力的问题,不断提高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拓展以全科服务团队和家庭健康服务制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贴近居民,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把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到实处。

3.3 健康教育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的基础

香港的全民防病意识很强,从政府的全民健康计划到控制危害因素策略,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健康干预措施到市民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媒体的宣传导向,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实践证明,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推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是防控传染病、慢性病的有效手段,而且费用低廉。借鉴香港经验,应当更进一步开拓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加大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宣传健康理念,推行健康行为。同时政府要鼓励制定健康政策,引导市民形成健康行为,从而更有效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3.4 提高效率是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多,商业大楼密集,与香港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地在应对新型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都面临严峻挑战。我区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应该借鉴香港的组织管理模式、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等,从而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避免社会风险。

第2篇

【关键词】四川省;公共体育;调查分析

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的基本情况

1.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表1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年龄 18-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百分比 13.6% 23.7% 27.7% 35%

从(表1)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活动者的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说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身体就会受到疾病或潜在的疾病侵害。因此,年龄越高的公共体育活动者健身意识越强。

1.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表2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职业 学生 工人 机关

工作

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退休人员 无业人员 其他

百分比 5.9% 7.6% 12.5% 12.3% 8.7%

44.3% 5.3% 2.2%

从(表2)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退休人员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以及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精力。

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状况

2.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生命在于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坚持经常性的锻炼,才能提高人体的技能水平和整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1]。

表3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

频度 天天锻炼 每周3次或3次以上 每周1-2次 每月1-2次 偶尔

百分比 51.3% 30.6% 9.6% 5.2% 3.3%

从(表3)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高的是第一类即天天锻炼,其次是第二类即每周三次或三次以上,两者共有81.9%,说明公共体育活动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公共体育活动习惯也逐步形成。

2.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占76.7%(见表4)。这与体育锻炼人群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足,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精力充沛等都有了一定的关联。而对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参加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4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时间

时间 10-20分钟 20-30分钟 30分钟以上

百分比 8.9% 15.4% 75.7%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上得出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锻炼的频次多、时间长、强度低的特点。这三项是体育人口的指标项。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2]。在参加公共体育活动锻炼的人群中参加频率达到每周三次以上的占31.6%,持续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占16.7%,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占60.5%。

2.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活动的场所

表5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

活动

场所 公园

广场 公共体

育场地 街头

巷尾 江河

湖畔 小区

绿地

百分比 39.8% 10.5% 17.9% 8.2% 23.6%

序 次 1 4 3 5 2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公园广场、小区绿地、街头巷尾。而在公共体育场地,江河湖畔较少。说明,公园广场是大多数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点。

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

表6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内容

活动

内容 散步

跑步 交际

舞蹈 大秧歌 武术类 跳绳

其它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百分

比 8.1%

4.2% 17.5%

20.8% 10.6%

15.7% 4.2% 5.7% 4.2% 1.1% 3.6% 2.1%

问卷中体育活动内容共设计了6个运动项目。从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有明显的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相对以前的慢跑、快走提升为舞剑、太极拳、健身球操、老年探戈等,更多倾向于娱乐性,健身性。

消费结构大多是买一些常用的运动服装鞋帽、常用的运动器材(如太极剑、绳、扇子等)。而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生活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运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利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而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加快四川省社区体育建设,使公共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规范化、公共体育活动点建设法制化,以确保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经常性。并且使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与城市社区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增强锻炼者的体育意识,逐步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让体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理解“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真正含义[4]。

4.2改善锻炼坏境

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环境应进一步加以改善与合作,如学校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企业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等等,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并要求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场馆,面向社会全部开放,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将集来的经费用于提供给公共体育活动者购买锻炼器械,包租、新建场地。

4.3活动内容、管理丰富

在活动内容上,应以娱乐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为主导。可在健身指导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如老年探戈、健身舞、健身球、太极拳等为锻炼者所喜欢的、对场地和经费要求不高且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国家对以健身指导员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5】。由政府部门出资为街道、社区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活动人群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期

[2] 胡爱武.丁云霞 试论社区体育的科学公共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J]. 湖北体育科2002(1)

[3]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4]尹敏 对南京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3篇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

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4个,村级文化室19个,解决了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形成了“区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级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实现了阵地、网络和内容的三大覆盖。2010年以来,该区在多点分别建立8个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彩

近年来,连云区坚持以“五大文化”建设、“九大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利用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使政府对文体事业的投入直接转化为百姓受益。为积极推进“五大”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连云区定期举办夏季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中老年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幼儿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全民健身等“九大”文化系列活动。2006年迄今,已组织文化活动400多场。

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方面,全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三)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馆、图书馆、各乡街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能发挥自身功能,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不断完善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魅力连云港》、《青春云港》为代表的一批反映连云港新面貌、新气象的作品相继问世。涌现出一大批以笛子独奏《渔家春来早》、油画《在路上》、表演唱《走进新家园》、儿童快板《美丽家乡换新颜》等为代表的在省、市名列前茅的精品力作。

(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间文化得到开发与保护

目前,该区有1人入选省级第三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实现了省级“非遗”项目宿城云雾茶的产业化发展;4人入选市级第二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连云古镇实施整体性保护工程,形成民国时期港口古镇风貌。打造板桥中学淮盐文化等集展示、表演、研究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探索保护物质遗产与保护非物质遗产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以期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文化市场的“小、散、乱”的状况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特别是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制约了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二)资本结构单一,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加之连云区文化产业大多为个体和民间资金,投资额小,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该区经营文化产业,不能把文化资源变为产业资本。

(三)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业缺乏活力支撑。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既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济人,导致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

(四)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由于专业人员数量问题,直接导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量轻质,社区、村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进而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利用率偏低。

(五)公共文化产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别较单一,多数为群文活动,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不强,电影放映跟不上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数字化程度低。

三、对于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及思考

(一)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已有阵地的管理和使用。

(二)实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全区各种旅游资源,科学制定全区文化发展规划,既依托优势又不拘泥优势,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整体布局,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新兴集群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出版印刷、动漫影像、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市场主导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以休闲文化为主体,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行业,加快发展集娱乐、健身、休闲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积极推进体育健身业,鼓励开办各种类型的球馆、健身馆、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建设机构,大力扶持非营利性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用市场手段运作连云区自己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等产业项目。

第4篇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乡镇综合文化建设

印江县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都有办公场所,并配齐群众自娱自乐的音响、灯光等设备。其中,每个综合文化站中央投资2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2万元、地方财政匹配2万元,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阵地。

2.农家书屋建设

自2009年以来,在全县17个乡镇先后实施了365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发挥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农家书屋的影响,县文化部门业务人员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逐一培训。

3.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建立了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体系,新建1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304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点。坚持了天天执行免费开放图书电子阅览室制度。县图书馆建于1981年,现在建成面积达800平方米,藏书达8万册,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4.城区文化公共设施

“十一五”期间,印江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前提下,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了民族体育馆、民族体育运动场、文昌广场和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5.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全县17个乡镇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3625套;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摸底调查、信息录入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第一批3585套、第二批5028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6。数字化网络建设工作

2006年,在全县开通了县乡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传输,对县城区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2012年,全县17个乡镇网络已全部整转结束,各乡镇所在地电视用户都可以收看到有线数字电视和收听到有线数字广播节目。

(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全县有互联网上网服务39家,其中,乡镇20家,县城区19家:歌舞娱乐场所8家;印刷行业2家;打宇复印14家;图书销售6家,音像销售13家。2008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挂牌成立,每年都要会同县政法委、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对全县网吧、歌舞娱乐场所进行集中整治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文物保护工作

以贯彻实施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大了全县文物的普查与保护力度。一是继续开展文物“三普”田野调查工作,印江“三普”文物点287处,其中新发现207处,复查文物点B0处。2012年,通过了省“三普”办验收,在全省“三普”工作评比中荣获省“三普”办表彰为“先进集体”,并代表铜仁地区迎接国家文物“三普”检查组验收;二是对木黄会师纪念馆、新业文昌阁、木黄田氏宗祠等文物点进行了维修;对木黄会师纪念馆进行了改陈布展工作,制作了大理石会师图壁;三是坚持开展了每年的文物消防安全检查活动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四是在合水启动了古法造纸露天博物馆建设(贵州省龙头馆),目前正在规划、征地以及维修造纸作坊旧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按照“重点优先,抢救优先”的原则,编制了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和保护专项经费的申报工作。完成了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向省、地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全县有8个非物质文化项目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

(五)电影放映工作

建立健全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体系,新招聘放映员16名,基本达到一个乡镇有一名专职放映员,实现了一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每年完成电影放映任务达4500多场。

(六)群众文化活动

围绕“培育特色文化,建设生态家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造一批文化精品,促进印江县文化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县委、县政府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搭建群众舞台。例如:每年春节都要开展《梵山印水闹新春——春节七天乐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比赛活动;各级各部门利用节庆假日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比赛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开展文化品牌建设的创建工作。近年来,印江通过努力争取,成功创建了“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三张国字号精致招牌,提高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印江文化旅游经济的建设,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三是利用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节目开展文化“三下乡”巡回演出活动,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30多场次,每到一处演出,群众都是热烈欢迎。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初步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又不断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印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发达城市的功能定位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总以为经济发展了,一切矛盾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的观念仍然存在,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缺乏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一些文化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是建设总量不足,标准低。如县图书馆,建设年代早、设计规模小、服务起点低,只有80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县级标准;全县目前常住人口为43万、流动人口约12万,人均藏书应为0.8本,而该县目前人均藏书仅为0.2本。县文工团至今没有排练、演出场所;乡镇文化馆有馆无舍,8个乡没有图书馆:县城区内目前没有一个能满足较高水准的艺术表演演出的剧院、剧场、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三是建成馆舍利用率低。一些文化馆舍被一馆多用;一些文化室、图书室无人问津:一些乡镇文化站建在街道办事处或政府的办公楼里,群众要么进不去,要么不知道,严重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

(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数量不够,县文工团只有15人,而且队伍建设不稳定,由于经费少、待遇低,文艺演出节目少,演出场次少。二是质量不高,虽然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队伍建设不健全。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思路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着眼全局、科学谋划、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到2018年,力争使印江地方民族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独立文化活动场地,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堡垒作用,基本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县乡数字化电视网络基本健全,优秀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重点实施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工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力争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现有民族陈列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制度;三是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城乡资源共享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四是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五是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立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络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六是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在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名专职文化辅导员抓群众文化工作。

2.建议上级为县级文化馆配送演出舞台专用车,便于下乡开展文艺演出。

3.建议上级把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范畴,在每个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尽最大能力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第5篇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如果只是泛泛地讲信息服务,就很难准确地为“非遗”提供信息服务。那么什么是信息服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服务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是信息的提供者根据信息需求者的需要,通过筛选和整理,通过一定的载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信息。信息服务一定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要求而来的,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和特定的社会机构,而不是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从需求者出发,所编辑的文献资料,不应当视为信息服务。比如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内部文件、活动通知等,虽然具有目的性,但是其面向图书馆内部职工,而不是面向社会和社会需求者,只能算作图书馆的内部信息,而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信息服务范畴。

第二,信息服务具有价值性。也就是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某种需求,能够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实际的帮助,或者有助于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证和解决,或者能在某个问题上提供一个参考。没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无用信息。这种价值性,还体现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上。当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并被经常采用时,图书馆自身在某一个领域的社会地位就会得到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认可,并通过这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影响力。如果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价值偏低,质量不高,就很难得到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认可。

第三,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信息服务是为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需求而提供的,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一般需求,还要求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对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来说,只有难以通过自身获取某种特定信息时,才会通过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来满足,而这种信息需求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甚至仅仅靠一家图书馆未必能够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多个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等的联合协作。所以,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专业需求,提供有价值、专业性强的信息,是图书馆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功能上的一定的契合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只有找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服务。

第一,图书馆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属性上的契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流传下来,有的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是需要通过其他形式,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图书馆的一项原始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收集、加工、整理这些珍贵文献资源。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就在于,“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图书馆是这种载体的保存和服务者,并为其传承和传播提供条件,两者的文化属性相同。

第二,图书馆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上的契合。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非遗”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通过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收集整理实物和资料29万多件,拍摄图片477万张。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思路,对所有的“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其中具有价值的“非遗”则进一步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是非遗,什么样的非遗有价值,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图书馆的文化保存功能,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认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馆藏资料,通过深入查证,通过多方面比对,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与保护方面的契合。根据《非物质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是指对非遗的认定、记录和建档;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前面已经提到,图书馆是作为保存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任务,并以文献为物质基础开展业务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存在形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应该成为图书馆保存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所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整理和加工,进行广泛交流与传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传承和传播。

三、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全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目前,许多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包括非文化遗产在内的信息服务能力。但是基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定位和特点,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信息服务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种形态,不同的形态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同,因此,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中,应该增强预见性,开展相应的服务调查,或者通过公开的报纸、书刊、网络以及上级文件要求等渠道,进行信息服务研判,特别是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情况、保有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每一条信息都针对某一项特定需求,增??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防止漫无目的、应付差事式的服务。

第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不仅体现在信息写作水平本身的质量上,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所含有的价值量。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自身馆藏资源的优势,把自身优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拥有资源的系统整理,使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提供最大价值的参考。作为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应该熟悉自身资源,了解自身资源优势,能够把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展示出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梦” 抓文化 抓设施 抓项目

党的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向全党提出了“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有益探讨。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凤翔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

(一)、深挖内涵造声势

文化积淀往往是一个地域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凤翔古称雍,总人口52万。被誉为西凤酒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凤翔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自古就是南通巴蜀、西达甘新的“旱码头”。

(二)、狠抓项目全覆盖

抓文化就要抓设施,抓设施就要抓项目。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精心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建立起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一是“三馆”提升改造工程。县图书馆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提升,年可接待读者7.6万人。县文化馆为国家三级馆,免费开放民间美术展厅、非遗陈列馆、免费开展舞蹈、戏剧创作等五项技能培训。县博物馆“天下九州・唯雍其昌”精品文物展免费开放。二是各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县累计投资563.2万元建成镇综合文化站15个,配齐灯光、音响、电脑、桌椅等内部设施。三是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县图书馆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个,10个镇文化站建有电子阅览室。四是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全县建成农家书屋233个,数字农家书屋10个。五是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5%,250套“村村通”广播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完成。六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从2010年3月,我县启动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了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七是文化惠民戏曲演出工程。从2012年实施了文化惠民演出工程,县人民剧团演出有限公司为城乡群众送戏60多场。

(三)、创优服务暖民心

一是服务重心下移,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15年成功举办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2场次。二是服务阵地前移,免费开放“三馆”、文化站。三是服务性质公益,基层文化服务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县剧团演出有限公司年文化惠民演出45场,县雍城电影放映有限公司数字电影放映2800多场次。四是服务人群广泛。积极参加大型文化赛事。参加陕西省农民工诗歌朗诵会宝鸡分会场比赛,县文化馆获组织奖。参加“陕西省群众美术摄影大赛”。参加第七届宝鸡文艺大奖评选,王会平的罩金漆器“平安富贵”获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胡新民的泥塑获优秀文艺创作奖,乔凤琴的文学作品《蜜月》获三等奖。

(四)、广建平台惠万家

积极整合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业部门“农民科技培训”、组织部门“基层党员教育”等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一个县中心、17个支中心、233个村级服务点,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给沿山10个镇、社区178个自然村的群众配送11692套“村村通”“户户通”设备。

(五)、壮大队伍换新颜

目前全县发展各类文化艺术团队300多个,文化从业人员3600多人。县文化馆组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大队志愿者多达200名,并定期下基层服务。目前,全县233个村都有自己的业余文艺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畅,导致服务机构软弱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一是管理体制问题。虽然中央和省市一再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多次改革的结果却是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体合并,“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二是干部选用机制。由于机制上的问题,聘用基层文化干部是放宽了准入条件的,有些不适合这份工作的同志也进入了这支队伍。

(二)、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活动场地建设滞后。群众普遍期望能在镇中心划出一块公共地块,作为公众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二是设施设备建设滞后。在镇区,群众反映较多的是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影音设备、体育健身器材等;在村组,许多群众则希望能进一步丰富村多功能活动室的图书、影碟,配齐电脑、电视、音响等设备。

(三)、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文化生活单一

在这次调研中多数群众在劳作之余,除了看书、看电视、听广播,就是打牌消谴娱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是本土文化产品的再生能力弱。如西府曲子、江湖、耍社火、扭秧歌、踩高跷、滑旱船等,如今也成了偶尔出现的节庆助兴节目。二是新兴文化产品的传输发展慢。以互联网、现代体育竞技、吹拉弹唱跳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文化产品,在农村的传输发展相对滞后。

三、几点建议

(一)、理顺组织关系,激活内生动力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了,如果服务没跟上,仍然等于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必须配备专职的文化干部,兼职时也要以文化工作为主。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认真按照“农村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健全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奖优罚劣。四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要放宽视野,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甘愿服务基层、具备较强能力的各类人才,挑起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担。五是加强业务培训。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基层文化干部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惠民工程

只有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环境,才能真正从物质上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结合实际,搞好规划。重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村文化室、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内涵建设。二是先易后难,统筹推进。要充分整合政策资源、社会力量和群众基础,条件成熟一个就落实一个。三是健全机制,科学管理。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后,要坚持权责分离(所有权与管理责任)、服务为主、适当补贴、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四是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要重点惠民工程为主体,根据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

第7篇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47-04

2015年7月5―18日,笔者曾有幸随首都图书馆“新加坡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读者服务”培训班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交流。此次培训是结合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围绕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读者服务”两大核心主题开展的针对性学习和交流,在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与运作、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NLB)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读者服务等诸多方面收获颇丰,现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分享如下。

1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概述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隶属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其服务场所包括3所区域图书馆、10个独立式公共图书馆以及13个建在商场、购物中心的小型图书馆,如图1所示。

这些图书馆均匀分布在新加坡本岛的各个角落,而且基本上都是建在地铁、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交通方便的场所。他们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努力,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

截至2013年年底,新加坡图书馆注册读者已达到221万人次,每年的到馆人数超过2 730万人次,借还册次超过3 550万册,有效馆藏总量超过100万种、800万册,网站的访问量超过1 170万人次,线上文献查阅量则超过7 330万次②。应该说,这些数据相对于547万的总人口来说,是相当惊人的。

交流后发现,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模式与我们先入为主预想的总分馆制形式有很大不同,甚至都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要借鉴学习的总分馆制,不过同时它也为未来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

2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模式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NLB管理的新加坡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上遵循的是NLB的法人治理结构。NLB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可以发现,由于NLB整体上是一个法定机构,拥有法人的地位并且永久可继承权,公共图书馆系统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NLB的战略发展、财务、资产设备、人员等事务进行一体化管理,它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也都是集中化管理,涉及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当然也不会例外。在这些人、财、物以及技术管理综合事务以外,NLB公共图书馆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业务发展,由公共图书馆总部统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阅读活动推广与发展等核心业务;二是业务活动,具体的业务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所属的26家图书馆分别执行和运营。

NLB的管理团队里包括1位总裁、1位副总裁和2位助理总裁,还有各部门负责人数人,其中1位助理总裁总管公共图书馆方面的业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具体业务以外的各项保障事务都在NLB统筹范围内。

26个公共图书馆的负责人称为“经理”(Manager),由NLB总部委任,一般会定期轮换;工作人员则包括专业人员(馆员、助理馆员)和图书馆职员,分工相对分明,专业人员负责活动策划、参考咨询相关事务,职员则一般负责借阅管理和场地服务相关事务。

3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服务特色

新加坡政府注重服务效益,NLB管理运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颇具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1 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纳入NLB统筹管理

NLB将涉及图书馆业务层面的重复性活动都采取了集中管理方式,典型的表现就是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

图书馆资料供应中心(Library Supply Center,LSC)负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当然也包括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承担着文献采访、编目、数字化、典藏及配送工作。LSC将整个图书加工流程进行了科学的统筹安排,并借助科技手段建立了一套馆藏资源分销中心服务(KCDHS)体系,效果显著。据介绍,LSC一本书从下订单购买到图书上架周期为30―45天,加工一本书的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这种效率是相当令人叹服的。

科技与创新处统筹图书馆的创新开发和技术支持,科技与创新处处长同时兼任了NLB首席信息官CIO。由于NLB对各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强力支持,新加坡各个实体的“公共图书馆”都是作为服务场所而存在的,它们只需专注地做好读者服务,极大地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2 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规范有效

NLB对组织的综合事务与具体的业务执行分开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体系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呈现出了独到之处。

NLB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图书馆运营收入,其中政府拨款占99%,图书馆运营收入占1%。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逾期费、丢书毁书的罚款、活动收入以及研修室、咖啡厅等一些场所的经营所得,其主要的实现场所就是26家公共图书馆。NLB规定,这些经营由NLB统一管理,统一制定收费策略,统一招标合作伙伴,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没有接受钱物的权限,各种款项由自动系统设备通过在线转账完成,一般是指定账户扣款,现金不由馆员经手。这些所得都由财务管理部统一核算,统筹管理。

在资源与设施管理方面,NLB也是相对规范有效的。以图书剔旧为例,NLB制定了一整套馆藏调控指标体系,设定了剔旧原则,制定了注销程序,并相应完善了图书资产的退出机制。NLB规定,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不设立闭架基藏书库,所有拨付的图书文献资源都用于为读者提供开架借阅服务;公共图书馆5年以上的图书原则上全部剔旧,3―5年内借阅频次低于一定阈值的图书原则上也全部剔旧;剔旧图书留存1个复本由LSC集中典藏,其他的复本则通过转赠、交换、售卖给读者,破旧图书集中销毁等措施完成老旧图书资产剥离。这些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大众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

3.3 公共图书馆注重打造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

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图书馆间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NLB每年都会对这些图书馆进行绩效评定,效益不高的图书馆在经费支持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唯有准确把握周围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才有更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培训班走访了6个公共图书馆――兀兰区域图书馆(三大区域图书馆之一)、碧山图书馆(独立式图书馆)、乌节路图书馆、牛车水图书馆、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和中央公共图书馆,它们的特色都非常鲜明,尤其是后四个小型图书馆。

乌节路图书馆是新加坡最大的一间购物中心图书馆,位于繁华的购物休闲一条街――乌节路Orchard Gateway购物中心的三楼和四楼,以设计与应用艺术类文献为主要馆藏,定位为社区的设计时尚生活枢纽。它的建设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模式,集思广益,从图书馆的设计、建设到使用都融入了用户需求。牛车水图书馆位于新加坡的ChinaTown,它颇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和布局非常契合华人的审美方式;同时,它还是新加坡第一家完全依靠志愿者运营的公共图书馆,不设馆员和工作台,依靠志愿者和社区自治来完成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则是新加坡唯一一家专注艺术类资料的公共图书馆,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电影、舞台剧四个方面,提供琴房、舞蹈室、录音棚的用户空间,其办馆理念也与其所在的艺术中心非常匹配。中央公共图书馆位于NLB大楼地下一层,拥有“World’s 1st Green Library for kids”(世界首家儿童绿色图书馆),该馆在设计、布局、装饰以及环保理念主题营造方面都匠心独运,让人印象深刻。

4 几点思考

14天的培训学习,让培训班对新加坡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业务实践有了一定了解,在座谈交流和走访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对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4.1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有待再思考

NLB的业务经营很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培训考察后我们发现,新加坡的图书馆概念和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没有行政隶属和层级高低关系,它们之间更大的区别是性质和分工的差异,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概不外借,且负责全国的咨询业务;公共图书馆所有藏书都可以外借,且不留库本,各公共图书馆更像是一个个基层服务网点,而非国内通常意义上一个个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人事行政管理、发展规划乃至采分编系统的运作都有NLB集中管理,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更大程度上是具体的服务部门,它根据自己的定位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借还服务和讲座活动等场地服务是第一位的。

其次,既然图书馆都只是一个个服务网点,那么支撑这些服务网点统一化、标准化运作自然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的。对于图书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内容,包括各种内容资源的发现、整理和整合,为此NLB成立了技术与资源发现部门,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持和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二是非网络文献资源的发现与管理,包括文献的采分编体系以及各网点互通有无所需要的配套物流体系,在这方面的典型表现是NLB下设了图书馆资源供应中心(Library Supply Center),它承担着NLB的图书采选、编目、加工和典藏工作。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集中采购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强化大客户优势,另外使用权和采购权的分离也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果;统一编目则可以使一个较大区域内的图书馆群共享编目成果,提高工作效率;统一典藏则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图书馆馆舍面积有限的压力;统一物流则有助于NLB根据规则选用最经济可行的通借通还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总之,图书馆资源供应中心的设立,对于NLB的公共图书馆分散经营模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才能保障所有服务网点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趋于一致,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公众对图书馆事业的广泛认同。

4.2 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第8篇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及思考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浅议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5]周国文.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J].齐鲁学刊,2016(5).

第9篇

>>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机遇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浅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浅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及启示 我国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阐述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积极建立软件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1-8)。

⑦数据来源:美国,ALA Library Fact Sheets. .(2015-12-19);澳大利亚,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STATISTICAL REPORT. http://.au/sites/.au/files/publications/NSLA.Aust_Pub_Lib_Stats_2012-13_0.pdf.(2015-12-19);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⑧数据来源:美国,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urvey Fiscal Year 2012 . http://imls.gov/research/public_libraries_in_the_us_fy_2012_report.aspx(2016-1-5);英国,http:///(2016-1-5);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1047459&-cycode=0.(2016-1-5);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⑨数据来源: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公民. 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47457&cycode=0.(2016-1-5)。

⑩数据来源:杨永恒.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数:理论、方法和初步结果. “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演讲PPT.(2015-11-21)。

数据来源: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推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科技馆等免费开放调研报告,2011,6。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卢海燕.国外图书馆法律选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李国新,段明莲.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