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第2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开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教道《德与法治》课以来,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结合我平时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每个班级的教室角落都有书柜,要求班主任把有关政治和法律的书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国可以说不》《半月谈》杂志等书籍,这样比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都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探究园、情境体验、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其中,“学海导航”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了解每课内容的线索和重点。然后,对该知识点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看“探究园”和“阅读与感悟”里面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培养学生主动上台讲的习惯。讲台上讲,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紧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容的深刻记忆。《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都有有关的资料辅助,所以,我基本上,让一位学生讲一个主题。教师要对讲的内容进行筛选,那些简单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进行讲解,最后,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我爱我家课,第2课时:化解“爱的冲突”教学时,因为该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好举。所以,上这课时,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讲亲身的实例,来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理解。一位学生上台讲时,他说,他与父母关于上网问题的讨论,他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网络不能接触,网上的东西都是不好。最后,关系紧张。他说:“通过今天本课的化解‘爱的冲突’,他知道了,需要与父母沟通,向父母阐明网络的好处,网络上也有在线学习,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事,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同时,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不要浏览黄色的网站。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爱的冲突。”这位的学生上台的讲话,应该可以说,他已经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彻底。

2.课堂问题的优化。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的服务,因此,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优化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最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问题的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1.2融入新集体中“如何建设良好班集体”,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想想自己如何为班集体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通过学生对自己班集体的了解,最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有关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看,都比较好,因为这就是根据自己的在集体中生活的情况,进行总结,而且问题更具体,更符合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进结合教材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教与学的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材料的运用,通过自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微视频。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更好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的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课本的知识点,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做题方法的训练。做题方法是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但是,道德与法治的做题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自己训练的方法。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练习的习惯。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八单元8.3“学会防卫和避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做题练习的训练。如针对“中学生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措施”时,我采用三、四个具体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当防卫的措施。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要自觉远离各种不法侵害,但当侵害已经不可避免时,应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正当防卫。通过这样的做题训练,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知识,对问题的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做题方法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与学互助,效果会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教的方式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具体分析案例,达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江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时效性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42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

第4篇

一.合作学习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听课中,常常发现问题一出现,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任何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才有了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出示某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实,这时候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讨论能深刻吗?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

2.合作学习要关注全体

每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思维较为迟钝,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做名副其实的“旁听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形成“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

在合作学习中,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开阔眼界。在小组汇报时,应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这是整个小组的成功,而不是哪个优等生的成绩。合作学习的成果,最终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便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要安排几次合作学习,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合作学习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点缀,成了花瓶,装门面,赶时髦。我曾听过一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五次合作学习,而所讨论的内容都是知识目标中的“是什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像这些不需要合作学习、甚至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被强行纳入合作学习的花架子。

    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原则是,可安排可不安排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把合作讨论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并且难度要适宜,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

4.合作学习教师要参与其中

一旦学生进入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有的教师确实像蝴蝶般穿梭于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很关注,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有的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在这一组插一言,在那一组提一句,教师并没有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第5篇

合作学习模式,即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促进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使初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观点,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进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初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初中学生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等,使初中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合作预习

在合作学习模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指导初中学生进行预习,使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做出标记,这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就可以有所针?Φ慕?行课堂学习。并且,这种方式还有利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疑问,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迅速得到提升。另外,这种自主预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中,始终带着兴趣而进行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初中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最终实现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进步。

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以保障学生的进行有效预习,并且,教师也可以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知识的探索,使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2.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辩论

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可以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初中学生在组内进行积极的探究与思考,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且,教师应充分培养初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性格的差异,有些学生较为外向,因此很愿意在小组合作中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学生较为内向腼腆,在小组合作中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小组合作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外向的学生不断发言,内向的学生一直保持沉默。所以,教师应充分看到这一点,鼓励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多予以关注,不断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总体进步。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来提升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性,可以先提出一个具有辩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积极的辩论,并且,教师应在小组内选取出一个小组长,或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选择。而后要求小组长带动全部组员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并制定出辩论的对策,使本组能够取得辩论的胜利。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初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使每位小组的成员都能够为了本组的胜利,而不断对辩论性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使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在学习《侵权要负责》时,教师针对侵权行为的分类,让学生围绕如何判定不作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辩论,从而发挥出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性。

3.进行课后合作的指导

在初中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习的记忆得到巩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提问,促进彼此之间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后,全面的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进步。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来促进学生在课后的合作与交流,使初中学生不断取得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进步。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知识进行探索,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创新 改革

数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学前途,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该从数学基础知识抓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推理、思考,得出结论,在学生不断的推理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的解题方法训练,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形成创新技能,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占据初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导致初中数学课堂越来越枯燥,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明显受到影响。[1]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组织对培养学生的观察、验证、推理、交流、逻辑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需求,新课改的推进为教学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是当前的重要任务。[2]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一个协调性指导。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主要采取灌输式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对培养人才和普及知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通过学习新课标知识,数学教师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尊重学生之间在智力发育、成长历程、知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客观看待这种差异的存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流程、分层作业练习题、分层教学评价与考核标准等入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组织学生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3]

二、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双管齐下

教材是学生学号数学知识和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体现,新课改的实施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数学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形式也比较新颖,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很多的习题更加贴近生活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既要继承旧教材的精髓,又要发觉新教材的亮点,这种内容与形式的调整,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强大的开发能力,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根据教改的要求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使用教材中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删减,搜集、归纳和总结有关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挖掘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总之,数学教师的任务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更多知识,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提出:要灵活教学,让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生机,学生在学习压力下很难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为此,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根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注意力来回数学课堂,在课堂上可以以多媒体的声容并茂、小组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了解数学科目的发展历程和著名数学学者的相关实际,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科目的强大魅力和作用,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4]

四、使用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数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部分,要积极落实“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简单侧重考试这一途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既要综合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或者互评,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综合各方面的考核信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其中重点强调师生的民主参与和自我反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作用。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契机,尤其是教学方法指导方面最为突出,然而,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目,要想真正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单凭一线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作为数学教师,当前需要做的就是深刻研究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初中数学教学做出努力。[5]

参考文献:

[1] 吴骏,汪晓勤.发生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以数学教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2)

[2] 陈惠芬.新课改目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误区[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3] 蒲淑萍,汪晓勤. 数学史怎样融入数学教材:以中、法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8)

第7篇

一、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内容的教学情境,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 “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学中,教师结合内容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入这些内容:①人是群居群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和家庭,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或多或少都会受朋友的影响。你个人认为,有知心朋友,与朋友的友好相处,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好处?②请大家畅所欲言说出那些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让自己感激感动的朋友;③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下大家在交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友谊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结交了新朋友,自己会有失落感,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被朋友“背叛”;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够朋友,能玩到一起;为了不伤和气,对朋友存在的问题、坏习惯等避而不谈等。如此这般,借助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话题来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还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朝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创设合作类型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如在“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则有关“小学生因为玩游戏、看电视挨父母、教师批评跳楼自杀”的新闻,然后,围绕新闻提出几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是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和过高期望?是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让学生进行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讨论、思考给出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

三、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情境等与学生形成互动,简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步骤,推动教学发展。例如,“走进法治天地”教学中,教师扮演“知心姐姐”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社会见闻,和所遇所想,将这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体现在教学中,引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四、在课堂创设模拟法庭,实现角色扮演

第8篇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结合课下的道德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理论和实践水平。

开展道德和法治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从认知方面能够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自怨的将在课上所学习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思路,开展一些道德认知的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有学习的主动性,有思考的自觉性,教师要丰富教学的具体形式。根据以往的教学时间来看,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以及案例式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突出,更多的还是需要让学生结合体验去自己判断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开展认知教育活动,也要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入手,在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共鸣。

只具备道德认知还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学环节或者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与思考中,体会到内在强烈的情感,情感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与主体的价值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受到自己接纳肯定的现象和事物,我们自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相反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感受情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体会,从而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要求的判断。

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效果提升,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实践,知行统一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衡量效果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如果学生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当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理论宣讲,自己在行动上却做出了相反的榜样,学生自然也就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信服,因此对学生要求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例如,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识,发展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优秀道德品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第二,借助课上与课下的平台,向学生普及法制教育,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限制,要有底线。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面临生理和心理巨大变化的阶段,他们初入社会,对社会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律普及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自己的行为决策方面,要持有更多的理性。进行法律普及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案例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先结合自身的法律基础和原有观念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对案例中的人物行为与结果进行评价。之后再呈现具体的法律依据,让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与认知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除了案例教学,也要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其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法律的理解在行动上做出一些成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法治宣传画、手工制作法治主题手抄报和板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宣传月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法律积累,又能培养其遵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第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更充分的起到主导的作用,要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基础公共课,很多师生都认为可有可无,“基础”课知识点多而课时少,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就是通过“基础”课获得,而课堂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严重受阻,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课只是应付学校考试,而不是真正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更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加强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要给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师才会重视,进而学生才会加强法制的学习。学校的重视表现在:第一,学校通过校园网宣传、张贴法律专题海报、建设法制社团活动等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第二,提高对基础课老师的素质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课教师入职前应该进行学习培训,加强法律素养,对基础课的老师进行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和老师对法制教育重视起来,才能充分带动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学习的热情。

(二)改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的课时少,知识点多,那么如何如何取舍,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应该重点传授大学生应用性法律知识,满足大学生考试以及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需要,而法制观念、法律思维等则被忽略。但是,我们需要用仅有的几个课时讲授那么多的法律基础知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最终,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没有学好,法律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大学“基础”课需要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进行,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培养法律观念,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法律观念,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将法律学习充分开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课现在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进教学方式。第一采用大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已经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基础”课的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布置法律问题,使他们自己思考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最后老师总结指正。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第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动式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枯燥乏味死板的法律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以往都是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枯燥晦涩,教学效率低。教师应该围绕基础课的重点难点灵活采取改进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1)运用改进专题教学法。如前所述“基础”课知识点多而杂,如泛泛的讲授教材知识,照本宣科,则达不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教学目的。而采取专题教学法,结合法律问题和学生法律基础实际,整合教材内容,分成专题讲解,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法律观念,从而达到加强法制教育的目的。

(2)运用改进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大小事情,它与生活紧密相连。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转理论为现实。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社会上的涉及重要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的热点问题。这些案例不仅将法律知识具体化,也让大学生们感到法律距离生活很近,关系到人们。利用好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比如通过2005年“佘祥林案”,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强化法律程序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增强其对法律的信心。又比如通过党和国家惩治腐败分子的案例,告诉大学生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增加学习基础知识的趣味性,不再只是枯燥的传授基础知识,用案列与知识相结合,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