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科学进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科学进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科学进展

第1篇

一、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取得的进展

(一)丰富开展师生互动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其课堂是静止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没有一点互动,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致低下,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但是,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多彩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互动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其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教师可以先收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视频,上课前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复习了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又能很好的导出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减数分解有更为直观,立体的认识。之后学生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老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广泛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化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其中最大的收益者要说教育事业: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极大的便利了高中教师的教学。例如视频教学的应用将看似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用视频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课堂上,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另外,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还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将视频拷贝,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再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仅仅依靠老师的理论讲解,其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能一概而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简而言之,现代化科技广泛应用高中生物教学,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效率。

二、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发展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各个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在课堂上实施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解决,例如,由于长期从事传统的教学工作,突如其来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进而跟着学生盲目学习,胡乱跟风。一方面,由于老师也不知道其精髓所在,所以,对学生的行为也无法判定;另一方面,学生在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不能对问题深入分析,进而不能到达新课改培养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应虚心学习,教师间也要经常交流工作经验,在对课文知识有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认真备课,积极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组织教师到师范学校进行在学习。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有必要时,师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高考而学习。

(二)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科学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的各个能力都更贴近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专项培养。为此,教师在日常学习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专项培养。例如有些学生相对于细胞学说更热衷于绿色植物的研究,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成立一个绿色植物研究小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另外,而对于细胞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成立一个细胞研究小组,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显微镜等工具对细胞进行再研究。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后生活,在娱乐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生物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知识在不停的变化,更新。另外,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在编写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都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相应的,也比较落后。为此,高中生在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比较前沿的知识。想要使学生充分了解比较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仅仅依赖于学生自身是远远不够的(高考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要教师对最新的科学动态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前沿知识解决问题。另外,学校也应注重教师的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加大师生间的交流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师生间的交流增多了,教师能更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助于课件的准备。

第2篇

一、把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提问:“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的回答尽管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理解水平。只有这样切实了解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创设和提供的教学情境应恰到好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二要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但也未必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联系生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所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二、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先发给学生一些画圆的工具:铅笔、线绳和图钉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圆,体会画圆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接着让学生选一个圆剪下来,自己通过折叠、测量等手段研究圆的特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圆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数学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模仿数学家发现或创造数学的过程,而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再发现”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自主探索、猜想交流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感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地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以小组为单位,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后反思:每对是否都一样呢?再如: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探究、建构,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

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是学校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那么,在生物课堂上该如何实施这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倡导探究性学习来完成。“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探究性学习还是健康教育很好的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

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

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一节时,为了探究变异的原因,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麦田里,麦穗有大有小,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呢?3.如果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小穗的种子继续种在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可以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表现的兴趣盎然,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碰撞,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智力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要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经受多次的碰撞,学生的智力要接受极大的挑战,而经过这样的碰撞和挑战,学生的观察力、分辨力、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节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而做实验以前,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试验计划……通过以上的探究实验教学,不但可以解决本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提出问题,预设问题的结果、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必担心动辄得咎,敢于在课堂上“冒险”和“犯错误”。当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时,蕴藏的心智潜能就得到了开发。

三、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

在传统接受式的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堵无形的墙,各自独立存在,缺少人际交往。不存在人际交往,就不存在社会关系,也就无法促进社会适应健康。

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且包含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讨论活动,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使得处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人,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学会与他人合作;需要与他人交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在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要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要进行着由互助、认同、接纳、质疑、反驳、评价等带来的交往与合作。因此,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交往互动关系,如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求胜欲望与规则的限制等,而在对这些关系处理的过程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为了促进生物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学会关注,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心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物探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学习,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条具体要求[1]。这些要求涵盖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交流与报告等科学实验过程(方法)的诸多方面。《课标》还指出,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但诸多调查却表明,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虽达到80%以上,但是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却不高[2];在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设备欠缺等困难[3];一些生物教师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素质有待提高[4]。

生物实验是实施课改、探究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今却陷入“有名无实”的发展窘境。而关于如何破解中学生物实验开展难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物实验的改进,缺乏从课程层面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以及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

作为课程,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又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实验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作为生产事实的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劳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需要有社会组织、机制等的支持。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与生物学系统知识(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验教学除了需要教材、教师和场所以外,还需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经费等条件的支持。总体看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验得以运行和实验课程得以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基本条件、师资条件、运行条件和反馈条件这四大条件(见表1)。

基本条件: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实验教材等构成了实验运行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物质性基础。通常情况下,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等属于学校的不动资产,由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备和补充。实验教材才是基本条件中的核心因素,以往一直受到忽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与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这既是实验过程必需的步骤,也是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映,更体现了实验产生事实的“书面技术”。研究显示,学生在实验后形成的成果有:实验报告(lab reports)、小海报(mini-posters)、口头陈述、反思(reflections)和记叙性报告(narrative lab reports)等[5]。师(生)资条件(以下简称“师资条件”),由实验员、生物教师和学生组成,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人力条件。一所学校,当拥有了物力、人力两个基本条件以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无需经费的生物实验,比如观察花的结构、制作植物标本等。但生物实验课程要想得以长期发展,还需要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生物学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的,在教育部门配给的基本条件中并不包括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新鲜实验材料,这部分费用必须由学校支出。但很多学校却因经费紧张不得不停掉实验,可以说经费是目前制约实验课程开展的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实验室药品、设备以及安全等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生物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课程运行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

如果说基本条件是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基础,运行条件则为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了动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效果与质量如何,还需要课程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课程评估充当了实验课程实施的反馈条件。实验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实作能力评价等。实验课程发展的3个条件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探讨

1.满足基本条件

诸多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的欠缺。对于中学生物实验室的装备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就出台了21世纪生物实验室规范[6]。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教基[2006]16号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理科实验室以支持新课改的实施。5年过去了,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依然没有建立生物或其他理科实验室。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中学实验室装备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满足中学生物实验以及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发展的基本条件。

2.强化师资条件

第5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物理学科;素质教育

反思行为是促进人们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一个懂得反思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同样,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需要日常经验的积累以外,还需要懂得不断地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行为,我们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带有反思意味的教学活动,可以让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学科教育的素质化成为了各个学科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反思性教学在其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适当地开展一些反思性教学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反思行为,大多数教师往往会把它局限在课后的反思上,但事实上,反思行为不应当只局限在课前,而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教师所进行的反思性教学活动就是要围绕着这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课前反思

所谓课前反思就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对于自己整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上《功》这课的内容时,通过课前的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到,本节课关于功的原理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简单的机械的概念、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等知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第一层次的基础性目标就包括理解功的原理及成立的条件,第二层次的目标则确定为用实验验证功的原理,并且对这一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则确定为能够综合地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通过课前的反思,教师可以制定出更具实用性的教学计划,从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推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课中反思

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其他的活动相比,教学活动所对应的活动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而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动态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因此,教学活动对象的变化性非常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即使教师在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教师的教育机智来及时地解决问题,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课中反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就可以通过及时的反思活动来对当前的状况进行思考和判断,并及时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令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功的原理时,原本根据课前的设计,在讲课的过程中只用杠杆和动滑轮这两个实验来进行功的原理的讲解,结果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听课反应都不太太理想,这时候,笔者意识到用两个实验来讲解这样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显得不太充足,于是,笔者就临时决定再增加一个滑轮组的实验,并且这个实验不是以教师演示实验的方式开展,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结果,由于课中的这个及时的反思改进,使得本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

关于课后反思的部分,大多数教师都非常熟悉,很多教师在每一节课程结束以后,都会在教案后写上几句课后反思,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后反思并不能起到真正的反思效果。一般来说,有效果的课后反思需要包含以下这些内容:第一,简单描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二,总结一下本节课中哪些地方上得比较精彩或者是自己比较满意的部分;第三,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反应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四,在本节课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第五,如果让你再重新把这节内容上一次,你会对整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哪些调整;第六,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怎么样,通过作业状况反应出了哪些问题。以上这六点内容是一个完整的课后反思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当然,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教师也可以对反思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总之,只有这样具体化的课后反思活动,才能够使得反思活动真正地反思到位,真正发挥课后反思应该具有的功效。

人只有不断地反思其思想和行为才能够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样,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要想日趋完善、不断进步,也离不开有效的反思活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中反思行为的重要性,要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地反思。通过及时有效的反思活动,总结其中有利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这样长此以往,在一次次的反思过程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将会推动整个教学活动朝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前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合成类高分子材料 生物可降解 药物载体 生物医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66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70-0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主链上一般含有可以水解的基团,如酯、酸酐、碳酸酐、酰胺或氨酯键等,在活体环境中,这些基团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或者酶催化作用而降解[1],降解产物为水、二氧化碳等小分子,从而能够被生物体代谢、吸收或排除,对人体无毒无害,而且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亲和性,物理化学性质可调节等优点,可用于受损生物体组织和器官的修复、重建以及药物载体材料。

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的和合成的两大类。天然的可降解高分子如壳聚糖、明胶、纤维素、淀粉等,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特性而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材料[2]。Hejazi等[3]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制备的四环素-壳聚糖微球,研究发现,通过调节PH改变微球中谷氨酰胺带电性质,可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淀粉微球在鼻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4]。明胶是动脉栓塞疗法治疗肿瘤的常用天然基质材料。近年来研制的抗肿瘤明胶微球如甲氨蝶呤明胶微球、羟基喜树碱明胶微球等,研究证明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给药方法,且理化性质稳定。然而,天然高分子大多具有热塑性差、成型加工困难、耐水性差,单独使用时性能差等缺点,应用中受到很多限制。

2 合成类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2.1 生物合成类高分子材料。合成类高分子材料可分为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降解高分子。生物合成可降解高分子主要是由微生物或酶合成,如聚羟基烷酸酯(PHAs),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被应用于药物载体、手术缝合线、植入材料、骨夹等生物医学装置。但是PHAs力学强度差、降解过慢,适合长期植入材料,为了满足实际要求,往往将不同种类的PHAs按一定比例共混,调节材料的强度和降解速度。Hu等[5]制备了PHAs类聚酯的三元共聚物,研究发现其具有较粗糙的表面,亲水性优于PLA等,材料表面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量和成骨性都优于其它PHAs类聚酯。然而这种材料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它的临床推广。

2.2 化学合成类高分子材料。

2.2.1 脂肪族聚酯类。化学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聚酯类、聚碳酸酯、聚氨酯类和聚酸酐类等。脂肪族聚酯类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常见的有聚乙交酯(PGA)、聚丙交酯(PLA)、聚己内酯(PCL)及其共聚物,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高、降解产物无毒无害、降解速度和物理化学性能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组分、组成比例和分子量来实现,其单体大部分来源于植物、石油、天然气等再生资源,因此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合成类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6]。聚乳酸(PLA)材料韧性差且降解慢,而PGA力学强度大,加工成型难度大,降解速度快,所以两者共聚可以取长补短,通过调节两组分比例和分子量改变共聚物的特性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有时也会加入其它的聚合物来改善共聚物的性能,如把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B段)插入到PLGA、PCL、LA或GA(A段)的链段中,形成温度敏感型嵌段共聚物ABA或BAB类型,用于调节共聚物的亲水性和降解速度。Ruan等[7]合成了PLA-PEG-PLA嵌段共聚物,并作为水溶性抗癌药物紫杉醇的药物载体,研究表明PEG的加入提高了聚合物的亲水性和释药速率。

2.2.2 聚磷酸酯类。聚磷酸酯类最近几年报道较多,在生物医学、塑料工业、饲料行业等都有应用,但在药物控释领域研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三[8],其一,聚磷酸酯中的五价磷原子结构使其更容易被修饰和功能化,可直接接枝药物分子或活性分子;其二,磷酸酯类大量存在于人体内,而且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之一,因此聚磷酸酯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细胞亲和性和细胞膜通透能力,而且易被水解和被酶分解;其三,肿瘤细胞内磷酸酯酶和磷酰胺酶等的含量和活性都高于正常细胞,聚磷酸酯载药微粒易被分解而释放药物,达到靶向释放的目的。因此,聚磷酸酯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提高人体白细胞作用的茜草双酯和磷酰二氯缩聚反应合成的聚磷酸酯,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5-Fu的载体,降解释放的茜草双酯和5-Fu可达到治疗癌症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抗癌的双重功效[9]。Wang等人[10]用含阳离子的聚磷酸酯与其他聚合物合成三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作为带负电的小干扰RNA的基因载体,可较好的沉默细胞异性蛋白的表达。聚磷酸酯在组织工程领域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磷酸酯与对苯二甲酸乙酯的共聚物,可作为神经导管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有利于神经再生长[11]。

2.2.3 聚氨基酸类。聚氨基酸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特性,无毒无害,已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材料等生物医学领域。但因其降解性能难控,实际应用中常通过与其他化合物共聚,改变各组分比例、分子量等手段得到具有新特征的材料,如聚赖氨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聚天冬氨酸-聚乙烯醇共聚物、聚谷氨酸-氧化硅接枝共聚物、聚氨基酸-聚乳酸共聚物等。目前,研究最热的是聚氨基酸-聚乳酸共聚物。聚乳酸具有亲水性差、细胞亲和性不理想、结晶度高、降解慢的缺点,对聚乳酸的改性成为研究的重点。聚氨基酸含有羟基、氨基、羧基等多个活性官能团,可以固定蛋白质、多肽等生物活性因子,将聚氨基酸与聚乳酸共聚,不仅可以改善聚乳酸的亲水性、细胞亲和性和降解速度,还可以引入活性基团。叶瑞荣[12]等人用直接熔融法合成聚(乳酸-甘氨酸)和聚(乳酸-天冬氨酸),研究发现,改性后的聚乳酸为无定型态,结晶度降低,亲水性和降解速度均提高,可作为药物缓释材料。严琼姣等人[13]用3S-[4-(苄氧羰基氨基)丁基]-吗啉-2,5-二酮和丙交酯共聚,制备了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共聚物,RGD修饰后的共聚物具有很好的神经细胞亲和性和亲水性,可作为神经修复支架材料。

2.2.4 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一类环境友好型和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因主链和侧基的不同而种类繁多,可通过引入功能化侧基(如羧基、羟基、氨基、双键等)和化学设计分子主链等方式,改变其亲水性、降解速度和热力学性能,同时还可以接入多肽、抗体等活性基团。近年来在药物控释系统、手术缝合线、骨固定材料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聚碳酸酯根据主链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族聚碳酸酯和含芳香族主链的聚碳酸酯。聚碳酸三亚甲基酯(PTMC)是最常见、研究最多的线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在体内生物酶的作用下可加速其降解[14]。聚碳酸酯可通过引入功能化侧基、物理共混和化学共聚的方法进行改性。Zhuo等[15]以甘油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主链含有羟基的聚碳酸酯,研究证明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羟基的引入改善了聚合物的亲水性和降解特性。Albert-stson等[16]制备了以PTMC为载体的阿米替林释药模,但是药物释放速度很慢,通过PTMC与一定量的聚酸酐共混,可明显提高阿米替林的释放速度。商品名为Maxon的生物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就是由32.5%(摩尔比)的TMC与GA共聚得到的Poly(GA-co-TMC),该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弹性,弥补了PTMC降解速度慢的缺点[17]。

2.2.5 聚酸酐类。聚酸酐类最早由Bucher和Slade在1909年合成。直到八十年代,人们发现它的易水解特性才将其应用到药物缓释体系中。聚酸酐具有以下特点:①表面溶蚀的降解特性。其在人体内的药物释放接近零级释放,且无药物暴释现象。②降解速度可调节。可以通过调节共聚物的组成、组分比例和分子量等调节降解速度和药物释放速度。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害作用。④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良好的药物稳定作用。目前,用聚酸酐局部控制给药体系治疗实体瘤癌症已引起高度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美国FDA已批准其用于复发恶性脑瘤的辅助化疗。

3 应用和发展趋势

目前,合成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释体系、组织工程、手术缝合线、超声造影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药物控释领域,根据作用部位不同,可加工成微球、纤维、片剂、膜、棒、纳米乳和亚纳米乳等。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纳米颗粒和磁性纳米颗粒成为研究的热点。单个的聚合物材料因自身缺点往往不能满足生物医学的要求,常与其他高分子共聚、共混或引入活性官能团,通过改变各组分配比、分子量、制备方法和条件等因素,或对侧基进行功能化修饰,制备出符合现实要求的、兼顾各自优点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当然,新型材料制备的经济成本和工艺实现工业化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未来,合成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 Vert M, Li S,Garreau H. More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LA/GA derived matrices in aqueous media. J Controlled Release,1991,16:15-26

[2] Anal A K,Stevens W F,Remunan-Lopez C. Ionotropic cross-link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ampicillin. Int . J. Pharm,2006, 312(1-2):166-173

[3] Hejazi R,Amiji M. Int. J. Pharm,2004,272:99-108

[4] Morath L P. Adv Drug Deliv Rev,1998,29:185-194

[5] Hu Y J,Wei X,Zhao W,et al. Acta Biomater,2009,5:1115-1125

[6] Kobayashi S,Uyama H. Biomacromolecules and Bio-Related Macromolecules. Macromol. Chem. Phys,2003;204(2):235-256

[7] Ruan G,Feng S S. Biomaterials,2003,24:5037-5044

[8] 张世平.新型脂肪族酯和磷酸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9] 汪朝阳,赵耀明.高分子通报,2003,(6):19-27

[10] Sun T M,Du Z,Yan L F,Mao H Q,Wang J. Self-assembled biodegradable micellar nanoparticles of amphiphilic and cationic block copolymer for siRNA delivery. Biomaterials,2008,29:4348-4355

[11] Wang S,Wan A C A,Xu X Y,Gao S J,Mao H Q,Leong K W,Yu H. A new nerve guide conduit material composed of a biodegradable poly(phosphoester). Biomaterials,2001, 22:1157-1169

[12] 叶瑞荣,王群芳,汪朝阳等.不同氨基酸直接改性聚乳酸的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22(9):1126-1131

[13] 严琼姣,李世普,殷义霞等.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的制备与表征[J].中南大学学报,2008,39(6):1190-1195

[14] 周瑜,刘芝兰,陈红祥.脂肪族聚碳酸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化学通报,2011,74:1112-1113

[15] Wang X L , Zhuo R X, Liu L J , et al. J. Polym. Sci,Polym. Chem. 2002, 40: 70-75

第7篇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内囊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焦虑症后病人双侧内囊正常组织接受单次γ线照射后的神经放射性表现。最大靶点剂量为200Gy。照射后3~44个月系列CT扫描和MRI被用于随访观察。结果提示高剂量时观察到的组织反应、体积变化和时间过程比小的照射体积中观察到的更不易预测。因此,建议在将来应使用低的放射剂量和较小的体积。另外在用CT及MRI评价γ刀引起的损伤时应考虑时间因素。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多次分割代替单次照射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学的优势,但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单次照射需要较大的靶体积。如果降低几何精确度和增加摆位的不确定性与多次分割照射有关,通过这样即可部分补偿放射生物学增益。Lo等[8]为估计分割照射脑肿瘤的潜在治疗增益,评价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潜在增益方面的效应,采用生物有效剂量(BED)、依据LQ模式对不同治疗计划的治疗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疗增益(TG)被定义为肿瘤的BED与同一正常脑BED在多次分割及单次治疗的比值,结果分割治疗的TG随分割次数增多而增加,随单次剂量增大而减小。在1~10的分割次数中,TG在单次剂量点为20Gy、30Gy、40Gy时分别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几次分割中更明显。如果体积增大,则分割的增益减弱。从单次剂量的靶体积2cm增加到分割治疗的2.3cm时,TG从1.19、1.11降到1.06。研究认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疗增益时应考虑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分割治疗中的影响。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疗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用LQ模式分析等剂量效应关系,并考虑肿瘤的放射生物学、肿瘤体积、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提示Leksellγ刀进行立体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种非常准确可行的治疗方法。在另一项38例各类病人的研究中,总的分割剂量20Gy~60Gy,肿瘤周围剂量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头架接受2~5天的治疗,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并且肿瘤周围脑组织受量最小。

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进展,X线刀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肿瘤治疗。Luxton等[10]研究认为最终X线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确度较γ刀略差。

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运输;十二五

Abstract: this year is "1025" period of the important link, and also a year of road transport business realize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years. Analyze seriously study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urgency, fulfill their duties, forge ahead, crucial gram difficult, never negligent, advancing our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 to realize the new span.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transport; 1025

中图分类号:U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2012年整体工作思路及总体目标

2012年贾汪运管所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全市运管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转变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稳中求进、依法行政、深化监管、优化服务、提升形象的整体工作思路,突出“六个更加注重、两个着力加强”。即更加注重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更加注重出租汽车行业稳定,更加注重城乡客运一体化,更加注重运输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行业节能减排,更加注重技术管理创新,着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全面提升道路运输行业监管、服务和保障能力,努力推进贾汪运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1、贯彻落实《江苏省镇村公交发展实施办法》、《2012年全市镇村公交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我区镇村公交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落实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完成紫庄镇、耿集办、贾汪镇开通镇村公交。在大吴镇建设客运站亭4-6座,优化大吴、青山泉镇中心镇客运班线布局。优化调整部分农村客运班线,确保农村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和城乡客车一体化率均达100%。

2、争取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加快城市公交发展,开通新城区公交线路1条,投入车辆6台;深入线路进行调研,争取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集团的支持,在徐贾快速通道通车后开通贾汪-徐州高铁站-徐州市区快速公交线路1条,投入车辆20台;开通徐州东站-茱萸寺-台儿庄精品旅游线路;调整贾汪至权台线路走向,开通贾汪-潘安湖旅游线路。

3、加快客运站场建设,确保塔山客运站投入使用,在贾汪镇开工建设贾汪镇客运站,将贾汪镇客运站建成不仅具有农村客运站标准,而且具有贾汪新城区东部公交首末站功能,同时在城乡一体化线路上新建客运站亭10座。

4、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出租汽车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关注试点出租汽车实行“公车公营” 和清洗网点建设。与有关单位进行协调,配合有关单位在新城区、工业园区设立出租车临时停靠站6―8个。

(二)加快推进运输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1、推进货运转型。围绕网络化、快速化、信息化,提升货运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和发展快递运输、城市配送、城乡配送等服务,发展“江苏快货”线路2条。加快推进货运车辆结构优化,引导购置厢式、罐式、集装箱、多轴重型等新技术环保车辆,实现货运车辆重型化和专业化。

2、进一步调整运力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客运车辆结构升级,在高速直达客运中加大高级客车推广使用力度;在国省道干线客运中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经济型客车。加快货运运力结构调整,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方式,提升运输综合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3、推行机动车维修专业化、连锁化。一是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二是加强机动车维修市场正规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维修行业信息化监控功能。三是坚持鼓励一类、控制二类、限制三类的原则,建立高速、干线、乡村道路三级维修救援网络,并不断的扩展服务功能,提高维修服务水平。拟新建一类修理厂一家,培育“汽车快修”一家,继续推进“江苏快修”品牌建设。

4、提升驾驶员职业培训能力。贯彻实施今年3月1日施行的《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和4月1日施行的《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深入开展驾培行业“提高年”活动,从提高驾校校长管理水平,提高初学驾驶员培训质量,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驾培行业的社会美誉度入手,通过严格实施结业证制度,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清理黑驾校、黑教练车、非法培训点及挂靠车辆,开展驾培机构培训质量信誉考核、星级教练员评选、教练员再教育、教练车营运证办理等措施和活动,将我区的驾培市场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三)深化市场监管,着力推进文明、诚信体系建设

1、结合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加大对运输市场的整顿力度,增强道路运输市场整顿的实效性。一是继续抓好班线客车、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和市场清理整顿。重点解决服务质量低,欺客、宰客、甩客、乱收费、不按站点停靠等违规经营的问题,集中打击非法经营、欺行霸市的行为。二是加强对汽车维修企业的监管,建立定期信誉考核、资质审查和退出机制,对达不到省维修企业开业标准的企业予以吊销或降级。杜绝只收费不维护等违规现象的发生,为营运车辆的强制二级维护质量提供保障。继续抓好三类维修市场整顿,今年将重点清理、取缔非法经营三类维修企业和路边店。三是进一步完善驾驶员培训监督制度,确保培训内容、时间的落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加强对驾驶员的诚信考核,促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规范经营。四是继续推进货运企业诚信建设,在3月下旬开始,通过企业自查、上门抽查、外部调查的方法,对运输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行为、安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月底完成初评,5月初上报市处。

2、以打击无证经营为重点,优化道路运输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大打击“黑车”非法营运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群众作用,畅通举报投诉热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打击“黑车”意识;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领导带队和分片包干相结合的方式,对车站、医院、宾馆、市场周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无证经营的车辆进行重点打击,有力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强力推进源头治超工作向纵深发展。

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源头治理工作,从源头上遏制超载超限运输行为的发生,及时汇总源头治理超限超载数据,建立“黑名单”制度。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对道路运输企业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超过本单位货运车辆总数10%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对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吊销其车辆营运证。

①认真核查,摸清底数。我所结合路面治超反馈信息,专门抽调人员对全区年货物运输发送量5万吨以上的货源企业开展重新排查认定工作。此次排点对原没有列入重点巡查,路面治超查到反馈的企业。对超限超载企业采取了解、上门走访、实地勘察等方式,逐一摸底调查,摸清源头单位的主要经营者和承运单位,运输所经路段、节点和频次。建立超限治理源头企业排查台帐,全面掌握全区货运市场大宗货源单位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做好源头治超工作做好准备。

②认真总结,周密布署。为了把2012年的源头治超工作做得更好,计划 4月份,召开治超工作专门会议,制定《贾汪区运管所源头治超实施方案》,构建长效机制。结合乡镇交管所机构改革对源头治超工作重新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源头治超监管力度,督导检查力度,宣传力度。

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与治超成员单位的相互配合和信息交流。我们积极主动地和公路、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部门积极配合互通信息。加强和路面治超小组的衔接,互通信息,建立源头治超“黑名单”制度,凡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我们将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不给超限超载留下可乘之机。

4、规范道路货运许可,健全基础管理档案,完善预警机制。

一是对运输经营许可档案进行进一步规范,计划在6月底完成对车辆档案的整理。二是对超过半年未经营的业户,实行上门调查,对已经不具备运输经营条件的运输经营企业,借助“贾汪运政网”和“贾汪新闻报”实行注销公示。三是加强运输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普通货物运输行政许可所需资料和办事程序进行公示,并指定专人对许可事项在贾汪区权力阳光行政许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操作运行,真正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办理,增加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

(四)切实抓好“两个建设”,强化“两个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安全监管和应急运输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方面切实抓好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运输企业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切实抓好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监管程序,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一是在“三关一监督”上下功夫,在科技手段上作文章,在驻站监督上用心思。继续加快营运车辆安全GPS监控系统的推广和使用,使客运站、客运车辆、危货车辆得到有效监管。二是认真落实道路运输行车事故统计制度,严禁事故瞒报、漏报、迟报现象。三是认真落实交通运输部《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规范》,加强驻站管理,建立和完善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规范。四是推进安全事故倒查制,加强责任追究,五是针对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两个重点行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活动,把预案变成预演,将预演作为实战,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六是依托骨干运输企业,建立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和紧急运输运力储备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运输预案,建立信息畅通、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道路应急运输指挥系统,全面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五) 加强运政执法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运管系统的良好形象。

1、稳定队伍,保持良好心态,实现良性转轨。

为保持运管队伍旺盛的战斗力,保证改革后运管工作顺利推进和正常开展,我们将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及时纠正部分干部和职工松懈、散漫等不良心态。加强运管人员的考核,推行竞争上岗、定期轮岗制度。引导干部职工继续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稳控工作,全面排查苗头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确保“两会”和“十”期间安全稳定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2、深入贯彻落实交通部《行政执法五项规范》,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一是继续推进交通行政执法“查处分离、罚缴分离、重大案件集体研究、政务公开”制度,从而使我所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公开透明的良好运行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党内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把建设廉政运管同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政执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单位内部日常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纠风工作。对出现违规违纪者,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五是积极开展面向全员,形式多样,持续推进的教育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运政管理队伍。

3、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 “创一流服务、让出行满意、为党旗增辉”、创先争优” 、“两个习惯”、 “作风整顿提高年”、“三治三提”和文明诚信服务 “窗口”评选等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工教育和行业文明创建全过程,提高行业文明程度。一是加强运管服务大厅建设,调整和优化运管业务办理程序,推行运管业务“一条龙”作业、“一站式”服务;二是严格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三是加强机关政风和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使我们的运管工作让业户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四是继续开展道路运输文明客运班线、文明客车、文明驾驶员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创建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五是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道路运输行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和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年组织宣传报道稿件上国家级媒体不少于2篇、上省级媒体不少于6篇、上市级媒体不少于20篇、江苏交通报不少于8篇,为贾汪道路运输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动机;进阶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37-04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要经过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但由于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实现教师与师范生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大多数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在微格教室训练,教师给予少量指导。在这样一个几乎无教师监控的环境下,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显著提高达到卓越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当前研究热点。

通过调研作者所在学校的师范生发现,真正想将教师职业作为个人理想职业的师范生不足10%。在这样一个内在动机不足的群体中培养其教学技能,课程的任务设计与评价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目标―动机―任务―监控―评价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设计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任务方案和评价方案,促进师范生各项技能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目标和任务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目标、任务进行全程动态的自我监控、评价反馈,才能激发动机促使其各项技能不断进阶。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动机调查

动机是指向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内部状态,是能够帮助一个人达到某个目标的内部精神能量或心理力量。动机明确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4](312)

通过对宁夏大学09、10、11三届物理师范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真正想将教师职业作为个人人生奋斗目标的不足8%,另有11%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从事这一职业,剩下近80%的学生由于受所学专业、家庭及就业压力所迫,不得不选择这个职业。

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成为一名教师的动机,但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师范专业80%以上学生毕业后都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学校里训练学生的各项教学技能使其能尽快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标、任务、动机之间的关系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须外力作用和推动。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不是对于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

研究发现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外部刺激以后人们也许理解了任务的意义,由此对任务产生了兴趣,或个人能力提高后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时都会使得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师范专业的学生缺乏当教师的内部动机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职业存在疑虑。教师职业是直接面对课堂上几十双眼睛并且侃侃而谈的职业,有些师范生胆量小、普通话不够标准、声音不够洪亮、粉笔字写的不好等都是成为一名教师内在动机的障碍。通过一个阶段训练,他们有了一些成就感时,对这个职业也有了信心,也会逐渐形成内部动机,调查发现通过训练一学期以后,将教师职业作为理想职业的师范生上升至30%左右。

因此内在动机不足,就应该先通过外在激励诱发外部动机,等有了成绩后就自然会转换为内部动机。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引的作用,清晰的目标也可以激励学生高绩效的完成任务,产生强烈的外部动机。

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完成绩效有以下四个原因:(1)目标有助于学生关注任务。如有完成某项任务的目标清晰,学生就会关注这项工作。(2)目标有助于学生知道做什么。需要通过哪些工作或训练能达到这项成绩。(3)目标有助于学生知道任务怎么做。拥有一个目标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并实施达到目标的具体计划。(4)目标可以鼓舞学生坚持不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究竟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

因此应该将课程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成就感使个人得到满足,就会变为内部动机,有了内部动机就会持续关注新的目标,构成一个目标―任务―动机的良性动态循环。如图1。

三、基于目标任务的“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简称“训练课”)是继“中学物理教学法”之后、教育实习之前的一门课程,前面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方法、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测量与评价等理论。本门课程的总目标是训练师范生的各种课型的课堂授课技能,使其达到初入职教师的能力要求。

研究者对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有不同观点,[5][6][7]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有其特殊性。首先,师范生校内训练无法面对真实课堂情境,因此根据课堂过程演变的变化技能不容易体现;其次,师范生上课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及实现教学设计的能力,技能中应该包括“教学设计及实现能力”。据此,师范生课堂授课技能包括“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强化、演示、课堂控制、板书、结束、教学设计及实现”十项能力。

根据图1的思想,为了达到这些能力目标,须设计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应将各项技能分解训练,应该在任务中渗透目标,经过多个任务训练促进各项技能动态进阶。

物理课型一般包括“概念规律课、探究课、实验课、总结课、试卷讲评课”五种,其中前三项属于新授课,后两项属于复习课。但每种课型都需要上述十项能力,但侧重点不同。基于任务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十项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五种课型的授课规律,完成课程总目标。

一学期任务实施流程设计:(1)班级分组。每5~6人形成一个训练小组,每组选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单元,该单元中至少包括概念规律、探究、实验课型。(2)不分课型写出本单元及每节课的教学设计。(3)每学期17课,每课3学时。每种课型根据难易程度分配2~3次课进行训练,并且完成每种课型完整的录像。(4)每组一间微格教室进行训练,组员互相扮演教师及学生角色讲课并录像,讲解完进行组员互评,任课教师实施监控和指导。(5)每阶段任务结束后,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6)期末教师对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并结合小组评价给出综合成绩。

学期目标很明确,学生知道每一阶段的任务,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训练计划。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学生集体分析教材、写教学设计,讲解同一个课题,取长补短。

四、基于任务的自我监控进阶卡设计

(一)学生自我监控策略产生的背景

目标任务法在我校10、11级两届学生实施。10级学生实施一学期后发现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但效果好,学生前半学期各项技能进步明显,但后半学期几乎停滞。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原因如下:(1)动机激活水平过低。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动机激活水平过低,学生新鲜感过后就开始应付差事,虽然都完成了任务但质量不高。(2)无法得到及时反馈。目标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如果得不到确切反馈的话,目标就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如果一个学生还不知道他现在离目标有多远,他就不知道何时应该开始更努力地工作。”学生训练过程中师生不是一对一训练,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反馈。(3)组员之间的评分没有区分度。同学之间碍于面子,评分没有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4)教师诊断属于终结性诊断。期末时对一学期作业进行集中评阅打分,只能评估学生达到课程总目标的程度,诊断出的问题也不到解决。

按照目标动机理论,对于目标监控有三种策略:总时间、总目标、任务分解子目标。研究证明任务分解子目标监控法,学生获得的绩效最好。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属于真实任务评价,需要实地观察学生授课的全过程才能诊断出问题,对每一项技能给予及时评价反馈,若让一个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次任务给予评价,其工作量之大是无法实现的。如一个班40个学生,一学期每个学生录制5节课,每节课30分钟,若教师对每节课都给予评价,则每个阶段任务教师需要花费20个小时观看学生讲课录像并进行评估。每个阶段还有相对应的教学设计,若按照评价标准评阅一份教学设计需要10分钟,每次课的教学设计评价也需要耗时7个小时。一个任务需要花费27个小时进行评估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对10级学生教师只是监控了学生上课的总时间和总目标,导致学生的绩效水平不高。

既然教师监控无法实现,小组成员之间打分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需要调动学生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监控评价。

(二)评价体系设计

我们采取合约式标准参照评估系统,所谓合约式标准参照评估系统要求教师与全班学生制定一个合约,用一套成功准则或掌握标准构建起来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系统包括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及各个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学期之初就清楚知道评价合约由哪些内容组成,为了获得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学生准确地知道他们必须完成什么任务,应该付出多大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在的期末总成绩。

(三)评价标准设计

实现合约式标准参照评估系统的关键是建立一些与成功或掌握对应的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诊断自己目前的水平。师范生教学技能是在模拟真实课堂情境中实现的,是师范生课堂教学行为的真实表现,需要制定若干表现性技能的评估标准。模拟课堂的十项表现技能可以用Pi表示,P1:导入,P2:语言,P3:提问,P4:讲解,P5:强化,P6:演示,P7:课堂控制,P8:板书,P9:结束,P10:教学设计及实现能力。这十项技能也叫课堂教学的一级技能。

每一项一级技能又可以分解为一些具体要求,也叫二级技能,用Pij表示。这些要求也可以作为评价此项技能的标准。以P2语言技能为例,其二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四)自我监控进阶卡设计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一个明确反馈,使得知道自己处于哪种水平,促使个人制定计划,付出努力。因此为了得到精确反馈,我们又将各项技能转换为量化的指标。若将掌握教学技能按照百分标准计算,那么十项技能满分是100分。每一技能根据重要性程度设定对应的权重。各项权重比例如表2所示,一级指标对应的分值见表2中的SW值。

制定标准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学生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标准监控自己到达什么程度,详细的标准也可作为训练指南,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能力。

用EXCEL统计这些表格非常方便,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填写相应的数据,计算机会自动算出等级。总的课堂授课技能也分为三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

每项任务完成后,学生填写进阶卡自我评价各项技能处于哪个等级,如果自己认为达到了这个等级就报告教师,由教师最终给予评定,若没有达到要求就继续训练,达到要求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为了评价的公正公平,监控策略采取自我监控与教师监控相结合。学生自我监控评价采取技能进阶卡,自己在个人进阶卡评定等级,然后提交给教师由教师最终裁决。

(五)结论

使用了进阶卡后,学生的动机非常明确。表6为样本各阶段进阶情况统计表,表中包含每各阶段各分数段学生人数及所占比例。跟踪统计发现,学生每一阶段都会有明显进步。

五、结语

将师范生教学技能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技能的二级子目标,并设计出所有二级目标的评价标准,学生通过各种不同课型模拟授课训练个人的各项子目标,设计出评价各项技能水平的进阶卡,学生对照标准决定个人是否进阶,通过这样的方法,将监控评价主角由教师转换给学生,一方面克服了教师无法全面监控所有学生的弊端,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明确知道个人各项技能所处的水平,激发了学生不断进阶的热情,学生的各项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在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同时,对未来教师职业有了坚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晓,吉日嘎拉,曹永军,孙咏萍,万欣欣.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2]梁梅.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郑丹丹.教师教育者及其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美]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