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的实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的实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管理的实施

第1篇

误区一:将企业知识管理等同于购买知识管理软件。

我国的知识管理发展历程与全球知识管理发展的历程基本一致,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强调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的价值,将知识管理当做it系统项目看待,认为购买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可以完成知识管理的工作。但事实上是,知识管理是一种深层的组织变革,更多的功夫在“管理”而非“it”:即便买了最强大的知识管理软件也不能带来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不少开始实施km的企业由于未取得预期成果,组织内已不再提知识管理,所购买的软件或系统基本上成为摆设。即便在那里仍然“做”知识管理的企业,也处境艰难,知识管理工作和相关人员成为“边缘工作”和“边缘人群”,无法真正对企业经营产生价值和效益。

误区二:将知识管理工作等同于撰写、保存知识文档。

许多知识管理的推动者将km实施等同于写文档、存文档,主要围绕知识文档展开:企业要求员工共享知识文档,不写则扣分,然后在文档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库。这看似是一个很圆满的解决方案,但却忽视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文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已经爆炸企业内部也会爆炸)、企业的具体情况(知识最多的人都是最忙的人)、知识型员工的成熟度(我有知识,但不一定能写出来)。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的知识库建设项目在初期的时候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内容,在内容达到一定的积累后,却发现知识库里的文档少有人查看,无法发挥作用。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知识库很重要,但知识库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一个适用的知识库也不是强制要求出来的。在中国第二代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中,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认为不仅仅要管理知识的最后表达形式(文档),更重要是去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文档怎么来的),该过程比最后的结果更加重要。

误区三:认为员工会自动自发的参与知识管理

理性的人,对于变革,第一反应是忽视,认为其不存在并与自己无关;再次会去拒绝,寻找拒绝的接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用);最后才可能去考虑了解、参与。知识管理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在没有系统的理念普及和共识达成的工作前,盲目去推动知识管理,注定要走向失败。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员工不会参与;对于看不到对个人持续价值的变革,员工的参与不可持续(即便有kpi、领导的强制),所以员工不会自动自发的去参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管理推动过程中,必须让员工知晓知识管理什么、知识管理对于他所从事的工作和业务意味着什么、能够如何帮助他们、他们需要哪些付出,如果员工不理解这些内容,知识管理项目不可能推动起来,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事实上,在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员工,他们每天都在处理信息和知识,也苦闷与自己效率的低下。各层级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大都可以归结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利用和创新问题,所以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不言而喻,做知识管理的cio们需要去将这种观点传递给你的同事。

误区四:在知识管理实施运营上投入太少

虽然当今的中国有全球最豪华的政府办公楼,但我们的公共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能力却没有随着办公楼的增高和豪华提升。有钱后的中国企业买了最昂贵的知识管理咨询、知识管理软件,但却鲜有在知识管理实施运营上的投入。这就出现了90%以上的知识管理实施项目举步维艰,不到三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不了了之。除了做知识管理的几个人热闹外,大部分员工和管理者作壁上观,对所谓的“知识管理”嗤之以鼻!笔者曾经见过一家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ecm+企业搜索,他们的km负责人跟我说,我们买的系统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但我也看到,他们的知识库里基本没有内容,有的内容阅读数量也少的可怜。见过更离谱的企业,当我建议他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去完善的时候,该同志说了一句“田老师,如果你觉得这个系统不好,我们就再买一套”!

知识管理自有其价值,对于当前的中国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做知识管理不能成为一种运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尽心竭力的对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如果企业没有在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上的投入,km不可能实现。买什么样的咨询和系统都不能真正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知识管理价值再大也无法发挥。

误区五:购买了不合适的知识管理系统

当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是最容易发生欺诈的时候。中国的知识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在系统上是各家都自卖自夸、都将知识管理作为标签和噱头。有许多“做”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的厂商自己本身都不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你能期望这些企业给您提供适用的kms?我们了解的情况是,那些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软件中的所谓知识管理模块或者功能,基本上没有一家能用起来的,没有一家实现知识管理的,他们仍然主要还是一个解决事务性流程的办公系统。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内容管理,知识库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界对知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随着高科技及服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体会到以企业的知识作为竞争武器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可以说,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教育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大量的满足信息化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人才。无疑,科学的具体的应对措施就是加强信息化教育和知识管理,即在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利用知识管理技术,配置、汇集、投资、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尽可能地把知识有效地传送给学习者。

二、基础理论

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的产生(包括知识的获取、合成和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校和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知识需要管理。我们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隐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高校教育知识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设法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1)外化,即从隐性转化为显性。把每个人在头脑中的潜在能力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化学习和案例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化为可用文档表述的显性知识。(2)内化,即从显性转化为隐性。人们通过阅读、聆听、体验、操作等学习实践把文档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3)综合化,即从显性到显性。人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零散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综合,建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以实现资源共享。(4)社会化,即从隐性到隐性。一个人可以不必通过正规化的语言和查阅文档,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正如徒弟通过观察、模仿等方法,从师傅那里学到手艺一样。教育中的虚拟教学和模拟实验,就是强调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共享他人的知识,使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内容管理

高校教育知识管理技术的核心是内容管理,即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管理及实施围绕什么样的框架来进行。我们把高校知识管理分为 :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三部分:

(一)内容管理之教学

内容包括:

·教学计划知识库,利于了解培养体系。

·教学大纲知识库 ,利于交叉学科课程设置。

·教育资源知识库 ,包括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网上资源等和课程教材资源 ,利于学生学习和选定教材。

·课程及教学评价知识库,每学期由学生和同行对课程及其教师进行评价,并提供十佳教师范例。

·课程梯队知识库,包括课程领域的授课教师资料等。

·课程修订知识库,包括课程发展方向等。利于对课程前沿把握和课程修订。

·建立交流论坛 ,包括 :学习经验交流、教学经验交流。

(二)内容管理之科研

内容包括:

·研究机构知识库 ,包括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人员组成和合作组织等基本情况。

·研究成果知识库,包括成果的核心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手段等,利于他人借鉴。

·成果范例知识库,列举有代表性范例。

·项目申报通知。

建立科研技术交流论坛。

(三)内容管理之学生管理

内容包括:

·日常管理知识库,包含入学、注册、贷款、缴费、住宿、饮食和其他服务的政策和操作流程。

·就业指导知识库,包括就业常识、就业信息、董事单位等信息。

·毕业校友知识库,包括已毕业校友信息和对学校各个方面建议。

四、实施理念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 ,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须慎而又慎 ,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我们认为,在实施前应该具备以下思想

(一)树立现代开放新观念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前提

知识经济时代是开放的时代 ,高校是开放大学,面对的是整个开放的世界。因此,高校教育理念必须把开放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从校园走向社会 ,去吸取有利于管理更新的知识、观念和技术。

(二)领导的重视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 ,领导和员工的角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建立共同远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领导团队学习 ,倡导和建立学习型组织。

(三)信息技术和人员是施行知识管理的两块基石

施行知识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和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协同工作与互动,二者缺一不可。其关系如下:

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软件平台,是一个具有知识库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 ,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

知识管理系统关系图

(四)建立激励机制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催化剂

左美云教授曾提到 ,知识拥有者为了规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必须设计一套知识管理激励系统 ,使员工乐于创新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五)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开发、传播、管理、共享和利用。因此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网上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根据自身的实际和教学的特点 ,从知识管理的思路出发,把资源库的开发建设作为知识开发、积累、更新、传播的过程。

(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优化学习支持服务,是教育施行知识管理的重要举措

高校教育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学习支持服务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 ,要做好资源供应服务。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第二 ,是提供上网学习服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第三 ,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结合个人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五、结语

知识管理软件系统很好建立,可是如何才能使得知识管理贯彻执行才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难点。归根到底,知识管理还是人的管理。只有充分发挥知 识管理群体中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管理才能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1〕 叶茂林 ,刘宇,王斌 .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朱礼军,陈虔,基于知识本体的资源管理平台框架设计与实现[R]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 ,第11期

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内容、特征,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内容和焦点,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和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1 知识管理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什么是知识管理,口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知一识、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被引用最多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约根什·马尔霍特拉的观点—“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一定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第一,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强调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创造力;第二,知识管理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和协作为基础;第只,知识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第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尽管现在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地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组织效率、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资木价值。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焦点

知识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讨论最多、对知识管理最有意义的划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最大的差别。很多知识管理的定义都是从这个角度加以阐述,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它们之间转化过程的管理,是知识管理最基木、最重要的内容。人类知识的大部分是未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一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一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见图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口的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动态转化的过程。对两类知识的转化进行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转化有4种模式:一是从隐性到隐性,即组织成员之间或与外部人员直接交流和共享经验,这是隐性知识“潜移默化”或“社会化”的过程;二是从隐性到显性,即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技能等用语言、数字等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三是从显性到显性,即将现有的、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显性知识进行合并,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是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四是从显性到隐性,即个人通过学习、体会等方式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这是对显性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知识转化的每一种模式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知识创新。

3 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3.1知识创新是目标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收集、加工、整序和传播的基地,是科学系统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环节。知识管理要促进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充分利用馆内外的智力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文化、学术交流,创造主观知识的相互碰撞、交融,努力把静态的知识揭示、发掘出来,使它们流向需要的读者(用户),同时将文献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主观知识,进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2信息技术是工具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给人类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知识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人们需求和知识混乱无序的矛盾。信息技术以其大容量的存储、快速的传输、智能化的组织数据单元及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等突出优势,为知识管理人员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利用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知识用户利用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并推动了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

3.3建立知识仓库以完善共享系统

图书馆要致力于实现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和知识活动的网络化。要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图书馆必须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将大堂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建设自己的知识仓库并使之成为多用户、标准化、界面友好、安全性强的知识仓库。

图书馆除了通过重新修汀收集政策,丰富必要的馆藏外,还要充分掌握搜索技术,从其他图书馆获得取之不尽的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需求,使木馆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重组。

3.4变革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其特点是管理上突出刚性,缺乏灵活性;同时,其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是依等级链逐级传递的,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甚至阻塞。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要经过若干环节,致使整个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进行组织机构重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管理组织扁平化,即从“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等级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减少纵向层次,增加横向联系;更多地采取并行协调方式,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优化图书馆业务部门设置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扁平型组织结构。

3.5服务人员的学者化

知识经济建设的需要,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不但要为经济建设集团提供系列知识,而且能对集团的广大成员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进行引导。服务人员要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和理解的深奥知识予以“解读”。因此在新时期能够完成图书馆新使命的称职的服务人员,必须是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功底并能不断获取与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型学者,普通的图书馆员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人员学者化,也将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主要特点。图书馆人员必须要学习“知道是谁的知识”,而“知道是谁的知识”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知道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请教谁。对于图书馆来说“知道是谁的知识”对图书馆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因此图书馆应该建立“人才库”,搜集各个领域专家的资料并与这些专家建立合作机制,以此来帮助和促进图书馆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知识 组织 知识管理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 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 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管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知识信息在学科专业和组织、部门间进行交流。因此,对于知识型组织来讲,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各协作联系网络向外延伸,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

2.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是通过交流、结合而发展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对知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组织外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交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重视人的因素。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对具有奉献精神并奉献了知识者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生活条件;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形成对研究工作执着、热忱并全心投入的氛围。

二是探索隐性知识交流的途径、方法、手段。如,面对面的交流、学术辩论会、课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师徒式的学习等等,这些形式使参加者共享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表达方式如语言、表情、姿势等都在传递信息,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接收信息,思维和直觉也积极参与,交流被及时的刺激和反馈所激发和引导,许多难以言传的知识在这种交流中可以被意会。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在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中的作用。一方面,学者、专家在网上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提出论点、论据、解决办法的时候,其隐性知识就发挥了作用,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共享。另一方面,专家们掌握着大量的检索类、know-who类知识,面对具体问题,他们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资料,向谁寻求有益的建议和启发。这类知识并不是文献检索之类的显性知识所能替代的,它是把具体问题同具体文献和人联系起来的知识,比文献索引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利用起来更经济有效。信息网络为就具体的问题向众多专家求教,以利用他们掌握的检索类知识,为know-who类知识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2]尹继东:知识管理的主要层面和特点[J].管理纵横

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 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最初由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和动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成熟,知识管理被引入到许多行业中,为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并保持高校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把知识管理引入到图书馆界中。本文以一个具体的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分析知识管理实施的影响因素,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具体运用提供参考。

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知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高校图书馆中,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人”这个因素,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充分的利用以及充分的创新,使高校图书馆资源能进行更优的配置,使图书馆员工的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使知识得到充分的共享,并且使图书馆能更好得为师生服务,充分地满足师生对知识需求,并且通过知识管理的应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

2.1 人力资源是核心 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的成败。图书馆中的“人”主要包括图书馆内部员工以及师生用户。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的建设者,是知识资源的获取者、传播者,他们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纽带。除此之外,他们自身就是一个“知识库”,他们饱含许多学问,拥有许多知识、技术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好坏在于他们,师生对知识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和他们有莫大的联系。而图书馆员工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使图书馆工作者可以从用户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对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使图书馆的服务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互动管理是方法 在知识管理模式下要求以互动模式为方法进行知识的传递。主要包括馆员内部之间的互动,馆员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本馆与外馆之间的互动。馆内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优秀之处,改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并且有利于相互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馆内员工与师生用户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用户得到更多知识,还能够使馆员得到用户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对工作不足之处的改进和优秀之处的保持;本馆与外馆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文献的共享和馆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

2.3 知识创新是目标 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对知识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要对知识进行经常性更新,促进知识的共享,并且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实现知识真正的价值,这就要求馆内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重视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共享—更新”这个过程,建立一个能使知识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的知识管理系统。

2.4 信息技术是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以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知识管理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管理理论的接受程度、员工的素质、信息技术、员工间的交流程度以及信息更新的速度等因素。因此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应当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

3.1 图书馆员工的知识管理理论接受程度 知识管理理论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在进行知识管理之前,所有参与知识管理的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知识管理。在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中,90%的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了解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方式,然而他们大多依然是按部就班的按照现有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要在该馆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要使员工不仅要了解知识管理,而且能够愿意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接受这种新兴管理模式。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要顺利实施,员工对知识管理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知识管理的实施得不到更多支持和认可,进而可能会导致知识管理不能顺利的进行,而且即使实施后,也可能导致图书馆员工不能很好的用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工作。

3.2 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 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学历偏低和年龄偏大的人员来讲,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及学历高的或者年纪轻的人,这样就会延长实施知识管理的初期准备工作时间。从学历层次看,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除主管院长和图书馆领导的学历是研究生以上,其他工作人员均是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从年龄段来看,其中90%工作人员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上。本科以下且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工作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很大部分的员工在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上、知识创新的能力上以及信息技术素养上都需要提高,才能适应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

3.3 支持知识形成和知识分享的信息技术 在知识管理理念中,图书馆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人们比较容易获取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共享、交流,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融合化、社会化、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知识泉,这就需要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主要是集中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包括电子数据库建设、公共检索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网站的超链接服务建设等。但就现在的技术而言还不能较为全面的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尤其是在本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地图等技术均未使用。可见,图书馆要较好进行知识管理,应充分利用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再造。

3.4 组织交流程度 组织交流程度也是影响图书馆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因素之一。因为组织的交流也是传达隐性知识的方式的一种,是知识共享的方式之一,同时组织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是否融洽,组织是否能顺利开展工作。

一般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都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也是如此(如图1),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组织的交流,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都同样要经过中间层层结构传递,而且由于部门独立性高,跨部门流通困难。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进行平行移动,比如资源建设部的人员长期从事内部工作,大多是精英骨干,却很少有机会与师生用户进行直接交流,如果他们可以在领导的安排下进入服务部工作,直接面向用户,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资源,同时师生用户也能从这些工作者那里获取许多平时在馆员那么无法获得解答的一些专业性问题。

3.5 信息更新速度 师生用户对知识资源的需求能否持续得到满足取决于资源是否得以及时、有效地更新,同时资源能否得到及时更新也决定了图书馆建设的好坏。资源及时更新,新的知识就能快速地进行传递,并能让师生用户得到最新的知识。这里的信息更新不仅包括学校实体图书馆的资源更新,而且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服务信息的更新速度等。大部分图书馆容易忽略对于服务信息的更新。例如,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其馆务公开网站中一些制度说明是旧有的信息,对于“读者意见箱”中的读者意见也不能够进行及时地解答与处理。而且信息具有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把自己所掌握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他人,那么就会失去了知识共享的真正意义,也就不能实现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伟珠.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探索[D].天津大学:天津大学,2007.

[2]郑芸.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探析.甘肃高师学报[J].2010,15(1):61-62.

[3]图书馆概况介绍.EB/OL.http:///dzzy/dzzy-gkjs.htm,2012-10-30.

[4]图书馆机构设置.EB/OL.http:///dzxz/dzxz-jgsz.htm,2012-10-30.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企业资源 、问题分析与整理。但至今还很少企业研究如何根据自身文化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本研究将从知识的产生、传递等方面研究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影响。

知识经济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资源为基础。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势在必行,然而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还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软条件”,保证知识管理有效、持久、健康地发展。

(一)企业文化之探讨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扎根,才能够有文化定力。

彼得杜拉克说:“只有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够符合民族的文化,它才会真正扎根。”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先进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文化[1]。根的东西不能拔,本的东西不能变。

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它也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二)知识管理之探讨

在探讨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应该理清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意思;信息是自爱特定环境下的数据,它赋予了数据特定的环境;知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用来决策和行动的。

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3]。知识管理(KM)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兴起。像ERP等信息系统一样,KM同样面临着获取管理层支持、全员参与,以及与业务结合的挑战。这使得KM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管理之于信息管理,区别在于知识管理能结合企业的文化,与企业文化脱离的知识管理只是普通的信息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现代延续。同时,企业文化也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保障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

1.企业文化定位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已经和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一样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是新思想,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而这又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

早在1999年经合组织对七个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基准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科技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4]。知识密集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关键在于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然而,由于知识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很多企业在绩效评定和投资的时候,忽略了知识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企业的文化可以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分清有价值的知识和无价值的知识,分清知识的重要性和保密性。

总之,规章制度不能改变人的价值观,只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定位企业中知识的性质,才能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

2.企业文化影响不同知识传递的规则。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属于各自的专业知识库,但知识库不是全面的,Gilbert & Gordey-Hayes(1996)认为当组织认识到组织内部缺乏某种知识时,便产生了“知识落差(knowledge gap)”[5]。企业各部门的成员每每为了得到全面准确的数据疲于奔命。需要为不同的技术配备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签署不同的合约,这些都大大浪费了成本和时间。而且随着使用的时间变长,那么整合的难度也就越大。最重要的是,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孤岛”企业领导者无法得到整体概念和全局观,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极有可能是基于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信息之上。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

转贴于

知识的传递除了要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传递知识的平台之外,还要求企业的文化影响着不同部门之间知识传递的规则。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能够漫无边际地传递,企业的文化界定哪些知识可以传递,哪些知识需要保密;影响知识传递的方向和途径;同时也规定各种知识的所属权。企业领导不能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限定知识的传递,然而企业文化可以改变员工的观念,从而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

3.企业知识共享文化促进知识管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的名言伴随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知识荒芜时代的结束而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知识能够给我们的种种神奇与魔力,但知识是静止的,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知识共享才是力量。

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有充分的和准确的知识作为其基础。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主要是靠各部门的知识共享,但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在传统工作环境中人们对知识共享有一种自然抵制。因此,必须不断地鼓励员工,摒弃信息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和引导对知识的不断创造、收集、使用和再使用,并且让员工能够使用、共享、再使用本企业内部的知识,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当然,企业的文化也包括激励制度文化,为了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知识共享,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知识晋升制度、知识培训制度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消除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障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知识共享[6]。

4.创新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有力支持和保障。知识资产有很强的时效性[7],它的价值在使用和存储中会损耗或贬值。知识的时效性要求企业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什么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它是指企业的主要信念是创新,相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创新,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8]。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包容新知识的素质和才能,鼓励员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识,促进员工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把隐性知识转化企业的强大生产力。

结论: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只有在合适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才可以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知识管理不只是依靠IT技术来实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史秋秋.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03,11

2.王铁生.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学解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11Z: 132~132

3.A. D. Marwick.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Knowledge Management.p. 814 Volume 40, Number 4, 2001

4.高洪深,丁娟娟. 企业知识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Gilbert, M. & Gordey-Hayes, M.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301~312

6.魏长生.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02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前言:

21世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新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专家们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地决策。在2000年的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上,知识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的层次:“欧洲将用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已经成为伟大机遇和挑战。

在了解了知识管理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将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内涵进行分类总结;根据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知识管理虽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但目前为止,国际上对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研究领域,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有差异。

APCQ(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合本人的认识,对知识管理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知识管理是力图将知识最恰当地传播和共享,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实现最大价值,并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知识管理系统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总的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趋向,一是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二是从技术与工具的基本视角来定义知识管理系统:

1、系统观

持有系统观的学者T.H.Davenport和L.Prusak(199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经设计和开发为组织的决策者/用户提供决策和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知识的一种系统。Peter H.Gray引用Alavi和Leidner(2000)的观点,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中于创造、聚集、组织和传播一个组织知识的信息系统。知识库和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两种常见类型。丁蔚博士(2001)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指以人和信息为基础,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

2、技术与工具观

Brent Gallupe、Taking Quina、乐飞红、袁红清、邱晖是技术与工具观的代表人物。Brent Gallupe(2001)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Taking Quina(2000)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把企业的事实知识(know-what)、技能知识(know-how)、原理知识(know-why)与存在于公司数据库和操作技术中的显性知识组织起来的技术。

三、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尽管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研究目前已经进入理论深化和实证应用阶段,而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机构、开发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同时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也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将会沿着如下趋势发展:

1、注重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践的研究

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不能脱离各类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实践,目前应该将知识管理系统的实践作为研究重点,用已用的理论来指导知识管理系统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拓宽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领域

要加强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评价、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模式,尤其是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现有的ERP、SCM、CRM等各类系统的集成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组织实施研究等问题的研究。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晚,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在知识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要重视对国外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成果,跟踪世界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动向,注重知识管理系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Brent Gallup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3).

[2]Peter Meso and Robert Smith.A resource-based view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0,4(3):224~234.

[3]T.H.Davenport and L.Prusak.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4]PeterH.Gray.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on emergernt teams:towards a research mode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0(9):175~191

[5]乐飞红.公司知识管理系统[J]图书情报工作,2000(5):42~45.

[6]袁红清.基于Notes群件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J]宁波大学学报,2000(1):77~79.

[7]邱晖、孙政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其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1):52~54,72.

[8]彼得 F 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王伟光,李继详.知识管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J].社会科学辑刊,2000(1),48~52.

[10]邱均平.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

[11]张智雄.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4):17~19.

第9篇

1.1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模型

知识管理导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的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多个层面,导入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以知识管理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创新和共享的文化为引领,以人为中心、流程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将人、流程、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协同组织内外环境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以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过程。结合《知识管理框架》定义的过程模型,围绕战略管理过程框架,考虑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要素。

1.2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

知识管理战略的提出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样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内外环境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各种要素的协作是战略实施成功的核心;以共同愿景把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使命,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1.2.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P)

在领导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情境下,知识管理战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但是为了将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有机结合,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必须对知识管理现

状进行诊断。没有对组织内外知识状况的全面了解,知识管理蓝图的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策划建立就失去了基础,为知识管理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知识管理现状诊断是制定和未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价值。组织要制定严格的计划,科学系统地评价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状况,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确认组织拥有什么知识;辨别为了支持组织生产目标需要什么知识,这些知识被哪个部门、团队或个人使用,这些知识在组织内是否可以获得,在哪里可以获取、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分析存在的知识缺口和瓶颈,以便于尽早规划、选择融知途径,事先进行知识储备,填补知识缺口,解决瓶颈问题,为知识管理规划和制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建立适合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战略性决策支持。

(2)依据知识管理现状诊断的结果建立知识目录、绘制知识地图、描绘支持组织和个人活动的知识,即确定出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节点和环节。

(3)将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合理化变革,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与支持战略的组织资源要素有效协同。

(4)对知识管理需求的技术进行分析,进行相应的规划。

(5)选择与组织业务战略、知识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适合组织实际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设计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从而完成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1.2.2知识管理战略实施(D)

围绕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组织范围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组织确定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领导、员工特别是领导的接受程度如何;组织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是否具备;需要变革的组织结构和改造的组织流程能否与知识管理实践有机配合;组织的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知识管理战略的推行;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资源要素协同起来形成整体优势支持知识管理战略实践。必要时组织还要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协同组织资源要素。如果知识管理战略通过风险评估,或者经一定的调整或修正后,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制定知识管理实施计划,并最好在组织内选择战略实施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过程要统筹规划、按步实施、实时监控,让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防止偏离。

1.2.3知识管理战略评估(C)

知识管理导入后必须实施评估才能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考核和反馈,才能发现问题、差异和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知识管理战略的正确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评估包括三个重要内容:

(1)知识管理系统采纳情况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采纳的过程是从最初组织意识到有用、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决定使用,再到系统应用到组织中所引起的调整,最终被接受成为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采纳评估就是要评估系统是否被组织员工全部接受,并普遍应用以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所在。绩效评估可以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使个人努力目标和组织目标趋向一致,达到行动与目标一致化;有利于管理者监控知识管理的成效,帮助组织引导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共享,促进知识扩散、加速知识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3)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这是对组织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衡量知识管理实践是否使组织从最初的漠视、抵触知识交流以及缺乏知识管理意识提升到自觉应用知识管理思想、知识共享已经成为日常行为,并通过成员间知识协同,在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提升意味着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增长,可以让组织感受到知识管理带来的好处,肯定知识管理战略,为知识管理提供持续的动力。

1.2.4知识管理持续改进(A)

知识管理战略的评估是为了改进,评估可以反映组织过去做得如何,可以告诉管理者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应该改进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暗示管理者之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是否实现管理的战略目标,评估结果分为成功、失败和未解决的。成功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失败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以制定改进方案,围绕改进方案对不适应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员进行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实施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以完成组织使命,实现组织愿景和知识管理战略目标,让知识管理战略得以成功推行,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

2、基于要素协同的知识管理的导入

1965年H•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能使各个要素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由人力资源、流程、组织结构、文化、技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协作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是提高组织适应性、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导入作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需要综合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外部同所处的环境一体化,内部各资源要素协同一体化、行动一致化,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成功导入知识管理。

2.1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知识管理导入支撑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加剧,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使企业始终处于不可预料的动态变化中,组织的核心要素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人力,提高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是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内部环境中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价值链综合能力的竞争,知识管理的实施同样受到来自价值链合作伙伴(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顾客)、政府、其他社会机构以及竞争者等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价值链合作伙伴间都有明细的知识分工,通过价值链成员间利用各自的知识进行共享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利用价值链上成员间的知识协同来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要以健康、和谐的内外环境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宽松、灵活、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人为本,以流程提升为关键,以形成知识自由流动、激发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热情的文化氛围为核心,通过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支撑环境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2.2导入知识管理的要素协同分析

2.2.1人力协同

人力资源既是组织中最具能动性、主导性和异质性的必要资源要素,又是管理方式变革的主体与推动者;同时,知识对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存性,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是以人为载体,知识共享、运用和创新的实现以人为基础。因此,知识管理实践面向的核心对象是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与知识、知识与创造过程协同起来。把各个员工头脑中零散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打破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交流沟通的屏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协同和知识互补;不同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增加员工的知识存量和发展的机会,使外部学习变为内部学习,实现人力资本的扩散、共享、互补、强化和创新,提高学习的经验-成本曲线效应。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协同变革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内人与人无障碍地交流,知识按需自由流动,知识分工明确和知识协同高效的非正式知识网络形成。在这张知识网中,人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念,共享同样的技术和资源,这将极大激发员工的热情,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管理活动中来,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将更为突出。

2.2.2流程协同

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简称BPM)包含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改善和业务流程重组三个层面。我国大多企业已经经历了规范化流程阶段,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实现了流程电子化,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正向更高的知识化流程阶段发展。知识化流程的核心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有了知识化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三个流程的每个流程中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利用知识管理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确保知识在流程中被聚集、被更新、被贡献以及被使用,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平滑链接,增强各个流程的协调性,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最终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将企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整体最大,实现协同效应。

2.2.3组织协同

有效地实施组织战略的关键是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以使其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当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时,传统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刚性组织结构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抹杀和抑制了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障碍。组织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后需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即建立起可以引导知识创造和传播,以知识为基础的,更具弹性、扁平化、网络化,更具参与性、开放性、无边界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动态的环境变化,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知识交流途径,促进组织知识信息全方位沟通并能激励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组织内跨部门的协同和交互联系,激活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隐性知识,以完善组织知识结构、协调知识分布、增加知识存量。所以说,组织的知识—结构—战略处于动态的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中,管理者的战略观念需要转移到适应、调整和变革上来,梳理和调整组织内部结构,使组织结构富有活力,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协同才是组织知识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2.2.4文化协同

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的根本要旨是建立一种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组织文化是一种嵌入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规范,引导着组织成员的思维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会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产生指示性作用,影响着员工对待知识的态度,选择共享还是抗拒。同时,任何战略的实施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奉献、合作、创新的文化,从而激励员工对战略的内在精神,激发变革的共同价值观,而非强制执行。然而,组织文化具有刚性、惯性和持续性,当组织战略变化时,不合时宜的组织文化不能支持战略实践活动,组织战略要求组织文化与之相适应和协调。因此,重塑组织文化,培育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组织文化,实现组织战略与组织文化的协同是知识管理战略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利用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强大的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组织战略愿景和目标上,协调员工之间的冲突,实现顺利合作,让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战略。

2.2.5技术协同

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知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让准确快速地归纳、提炼和交付知识成为可能,网络通信技术让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然而要想激活知识在组织内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传播、扩散、应用和创新,必须对信息时代技术各异、标准不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增强分散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打破阻碍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技术壁垒,搭建一个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实现知识高效便捷地存储、管理、更新和检索,实现无障碍的知识发现、交流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增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交互能力,充分发挥若干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协同应用。

3、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