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的重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的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广泛的文字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文字阅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经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家教育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应该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从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学生则机械性地在下面听。虽然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进行转变,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回答,使很多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投入,大多数教师单纯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课本和新课标的研读不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透彻,对课文深层次的情感挖掘不充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不懂得完美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进行基础性广泛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课本大纲,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必须要熟悉透彻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并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本下足够功夫,分析课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中有趣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阅读的技巧。

(二)结合新课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一,重视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现状,根据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明确要求,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牢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步骤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班级的语文阅读学习状况,采取适合高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内容不再单一,使小学语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变得更加鲜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从而具体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侧重点,这样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如何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熟悉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首先要全面透彻地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海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 求知导刊,2014(12).

[2]刘宁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第2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朗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朗读主要就是利用语音来表达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等,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发挥语文学习的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指导不够明确,教学缺少明确的目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旨在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朗读 语文课堂 重点戏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内容转换成为有声语言情感,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意义缺少准确的认识。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方法,盲目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来学习。所以,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的时候,学生也就会跟着进行机械性的朗读。这种既缺少理解,又没有情感的朗读练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朗读的效率。这种形式的朗读也难以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难以提升,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

2.教师没能够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盲目地进行朗读,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掌握朗读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同时,尽管一些教师进行了简单的指导,但是因为缺少目的性,没能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技巧掌握,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阻碍,表达能力提升缓慢。

3.朗读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度低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朗读教学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没能够深刻融入其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有可能手里在做别的事情,心理在想别的事情。一味地想要应付教师,最终只会导致小学朗读教学形式化严重。形式主义严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最终严重影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

二、让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戏的策略

1.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关键就在于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朗读能够带给自己的收获。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还能够保证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些发音不够标准,生字词不认识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会是学生养成错误的习惯和认识。例如在学习《七律・》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诗中的字词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朗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黄果树瀑布的景象展示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朗读,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朗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朗读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把握 重点知识

一、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

二、针对不同的语言文字务实教学

语言的理解扎实。近几年,“整体感知”的教学由于不能在重点词句段上下细致的功夫,语文教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肤浅。没有细致的语言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师语言教学的细致堪称典范。如,袁老师教《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嚷”与“喊”,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对理解小羊的弱小无助和狼的凶残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袁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脑子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先教“喊”,对可怜的小羊的“喊”,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小羊“喊”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喊”以具体形象的感情;接着教“嚷”,对狼的“嚷”,她引导学生想象狼逼进小羊时的凶相,再引导学生体会“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嚷”含有无理取闹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来代替的。

语言的积累扎实。三位大师都能随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如,教学《开国大典》,考虑到学生描写欢乐场面词语的贫乏,斯老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让他们欣赏、积累,如描写部队行进的词语,描写红旗的词语,斯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学生仿效运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一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视。

三、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生释义

在中小学的课本上古诗和文言文还是占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师在教授时对字词的解释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曲解词义,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将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疑是”解为“好像”,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遥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银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还有,《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是“井干”的意思,并非我们现在的“床”。再如,将“唯贤是举”的“是”翻译成“适合”。事实上,这是一个宾语前置格式,翻译过来就是“举唯贤”,“是”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读古代汉语的书,增加知识,在讲到这些翻译时就可以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

四、运用修辞知识训练学生技巧

引导学生把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方法结合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巧妙的比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请你展开想象,也来个巧妙的比喻,赞美一下小丘。我相信同学们会想出很好的比喻。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第4篇

1、 在识字教学中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汉字是中华民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语言工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识字当成教师教字,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变得死板而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课堂上往往是靠单纯的讲解、示范和机械性练习,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汉字的欲望。

3、不注重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识字课变得呆板、机械。

4、缺乏开拓识字资源的意识。汉字是母语,作为母语教学,应广泛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开生活识字的大门,可许多老师往往死捧着一本教科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学得滚瓜滥熟、倒背如流,就是不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在鲜活的、灵动的生活中学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汉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动而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不间断使用而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由于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正是基于以上的意义,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汉字应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把握汉字的特点,提高汉字知识素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 郭沫若 先生曾经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著名特级教 师于漪 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所以,教师要在在识字教学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每一位教师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韵,注重自身文化积累,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才能真正激活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这是我们语 文 老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积极开展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即使不去叫他,它也会去主动的学。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策略上下大功夫,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识字方法:

1、儿歌识字法

如“清”“请”“倩”“情”“晴”“睛”“蜻”“精”,这些字,学生难以分清,老师们就编出了这样几首儿歌:“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儿歌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大提高的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可谓是寓教于乐,特别是第二首不仅让同学们辨识了这几个字的字形,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动物,提倡环保的人文素养。

2、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 ,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长知识,开阔眼界, 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好渠道,它用有韵顺口的语言形成,描述着某个汉字所表示事物的特征,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风车迷社栏目就很不错,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让大家认识汉字的字形特点。例如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分成“人”“门”,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编出了谜语“人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懂得了字义。

3、故事识字法

第5篇

1.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2.3典范性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经典古诗文 文学综合素养

1 引言

经典古诗是语言的艺术,集绘画美、意境美、音乐美为一体,是一项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宝库。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还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教材中选入的古诗作品更是千年传诵的佳句,易于理解,朗朗上口,便于教师展开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活动。近年来,小学古诗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考试中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它以简练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的古代文人墨客的高深智慧,诵读经典的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2 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文诵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古诗诵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背诵与古诗诵读混为一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还未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小学古诗学习的重点以背诵为主,通过教师解决生字词、逐句讲解分析最终达到学生背诵背写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寓意,也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产生共鸣。许多教师将古诗背诵与古诗诵读混为一谈,古诗背诵往往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学生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往往无法从中找到乐趣,反而加深了厌学情绪。而古诗诵读强调的是对古文情感的体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达到身临其境之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众所周知,古诗对于小学生的文学修养的提高意义匪浅,通过感受情景,明理悟情,情理融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从而更加深刻的领域语言之美。

2.2 课堂教学轻诵读,重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背诵,都将古诗重点字词和意义分析作为讲解重点,只有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有代表性的才会朗读一下,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得其反,不仅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还会使诵读变成“念经”,学生很难从中发现乐趣。此外,即使教师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但往往没有教其领悟诵读的方法,学生只是走过场一样的将古诗念出来,做不到抑扬顿挫,也没有注意到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更加不带有感情。

2.3 语文课堂缺少诵读诗歌的时间

由于一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诗文讲解上,若是有富余的时间才会让学生进行诗歌诵读,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古诗朗读只是流于形式,多半是毫无目的、心不在焉的念诗。

3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取一切积极措施提高对古诗诵读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使经典古诗的诵读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综合素质的修养。

2.1 反复吟诵,深刻领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的、长期的,单凭短时间的背诵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死记硬背无法使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也无法真正的运用诗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古诗的一言一词都饱含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学生需进行反复诵读和理解才能有所领悟。教师应在每堂语文课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在每天的早自习上进行集体朗诵,并进行每周、每月的阅读评比或开展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

2.2 领悟古诗文化魅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学活用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情感基础,还能丰富其精神世界。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自觉领悟古诗的魅力,如利用多媒体或表演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古诗的意境之美。许多古诗表达感情的方式都是含蓄而间接的,教师不妨将古诗制成PPT,适时的插入动画和音频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觉、听觉的多种感官刺激他们对古诗的感触,加深理解并热爱古典文学。

2.3 增加教学活动,提高诵读兴趣

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编排节目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通过揣摩诗文中心思想,从而有利于进行准确诵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诵读能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内涵,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诵读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手段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9期

第7篇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意义,但却没有真正理清经典诵读教学和普通阅读教学之间的区别。就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很难界定普通阅读和经典诵读的分界线,还应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师则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

2.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大多认为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经典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学校很少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本不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评价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

评价。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理解经典诵读实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须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真对待经典诵读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掌握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方法。

2.应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粘贴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但在布置走廊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同一层次,那么在这一层的走廊里就应粘贴该年级需要诵读的经典古文、诗词。如果所在楼层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则应在走廊中粘贴《别董大》《四时田园杂兴》《前出塞》等古诗,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古诗词。

3.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应先让学生理解经典古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加强学生对经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历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4.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完善经典诵读教学体系

第8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而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是较为丰富的。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第9篇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又如教学《我的战友》,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体会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广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