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现状 优化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初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指导,通过实施优化策略,就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优化策略应用的价值分析
1.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某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就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很大的阻碍[1]。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述为主,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这些教学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
1.2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应用的价值分析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优化策略有重要的价值体现,通过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激发作用。在优化此类的实施下,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发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相应的策略应用下,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及写作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提升[2]。这样就会对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及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通过策略的应用,教师能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这些都对实际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在优化策略的应用下,学生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素养,并积极地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等,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
2.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应用方法探究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应用,要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并注重教师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得到优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方法综合地加以运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学习潜力充分发挥。这就需要老师巧设问题,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重视,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积极培养,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3]。
优化策略的运用可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营造,通过先进的媒体进行宣传,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学校的广播及文化走廊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要得到充分重视,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氛围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优化,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的应用,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展现[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课外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动态化的展现,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红楼梦》及《水浒传》等诸多的优秀作品,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名家讲堂搬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不断升级,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有趣的语文知识,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和策略等方面重点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百良.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8).
[2]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策略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与研究诗歌。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策略之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引导学生们对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研究,从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免让学生们心生厌烦之感。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较为容易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单独进行作者资料的搜集,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得资料对诗歌作以初步的分析;如果是较难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去搜集作者资料,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所得资料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交流讨论。不管是哪种方式,这都有利于诗歌的进一步讲解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鉴于其作者马致远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生疏以及这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我便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搜集好关于马致远的一些资料,包括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抱负等,接着我再对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做一个高度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让学生们在对诗歌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感悟其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知人论世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策略之诗歌翻译
诗歌中所用的字词与表达与我们所熟悉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古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译,换言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不注重对诗歌的翻译而初中语文注重对诗歌的翻译,毕竟翻译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例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次”这个字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在本诗中的意思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顺序”“等第”或者量词的意思,而是“停留”的意思,也就是说“次北固山下”应该翻译成“停留在北固山的时候”,倘若缺乏对这个字的翻译,则整首诗的理解就显得过为牵强,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此外,教师在诗句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然后再根据整句的意思对之前所做的翻译进行顺序或者搭配上的调整,以使得整个翻译更为清晰明了。
诗歌翻译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诗歌翻译,学生们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师生们的互动也会有所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诗歌教学质量。
三、诗歌教学策略之感悟作者情感
诗歌不仅是作者展露文笔的最佳平台,更是作者抒怀的最好载体,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们挖掘诗歌的文字底蕴,也要引导学生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歌,它的抒情方式较为含蓄,上阙全是对雪这个意象的描写,这是借助雪的壮阔来表达作者的恢宏大气,下阙虽然看似是在历代的英雄将领们,但却是借助这些过去的名人从侧面表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很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找准教改切入口。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迫于升学压力,只知道应试,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乐学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为“满堂灌”,教师成为语文课的主宰者,将应试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的学习能力;部分教师综合能力差,不会或不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调。要想取得初中语文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针对上述现状进行教学改革。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教学观念创新,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改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主角角色,使学生逐渐变为课堂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包容学生,更要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与我们进行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观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性,从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利用挂图、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具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让学生积极体验,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擅于设问质疑,提起学生的乐学性。在初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地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3)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而不见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3.教学手段创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育人。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枯燥的空洞说教,而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和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学生被浓郁的情感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把握以下原则
1.联系实际的原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有针对性。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2.把握时机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契机,掌握好分寸.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一阵子,笔者批阅周记时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由正常反映同学的问题变为互相攻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时,选择了“宽容和理解“这个话题,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事例及名言警句,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学生受到了不少触动。 3.潜移默化的原则。我们需要大张旗鼓的德育灌输教育,更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这一名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德育往往是在不经意中的点悟,它的实现方式只能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课堂外,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学生中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去无声地熏陶感染学生。总之,德育渗透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情感体验法。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教学《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作者由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却是默默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对“儿子苦闷不理解母亲,母亲却默默的关心着儿子,儿子最后理解了母亲,但母亲已去世”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难过、负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这种方法即是所谓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
(二)表情诵读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学生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以情导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教师则需动之以“ 情”,注重以情导学,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教师真情倾注, 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教师呆板、冷漠,缺乏生活热情,对学生缺少关注情感,在文本解读中自己都没有感动于文本内容,那么难以促进学生情感,难以培养出具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学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关注与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感染每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与情绪,实现以情换情,以情导学。
第一、以目光增强学生自信。课堂教学,实际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自悟与自得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回答,教师需予以目光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散步》时,当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时,有学生站起回答道:课文中虽然描写了生活小事情,却体现了一个社会大主题。这时,教师应予以肯定、赞扬的目光,于是学生继续说道:通过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是尊老爱幼这一大主题。这样,让其他学生体会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学会品读课文。
第二、以微笑关注课堂生成。由教育学理论看,要求教师以发展眼光关注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在细微处观察学生情感波动,以微笑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碰到这些现象,学生开始有独特想法与见解,但一站起来回答教师提问时,则会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欲言又止,亦或断断续续等,这些都表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实际上,教师通过真诚的情感,会心的微笑,则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闪出“亮点”,生成课堂,这样才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通常而言,学生愿学,乐学,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体现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若想学生乐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启发与调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情感,饱满精神,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动作等,以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有趣、生动的课堂讲解,以感染学生,以情导学,引导学生以情感来体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融入文本角色之中,如临其境,从而将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这里有两样东西:几个穷朋友与一堆金钱。假设让你们来从中选取一样,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并说明原因。在本次将要学习的课文——《羚羊木雕》中,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则可说明这一问题。通过情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文学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课文,分别扮演“我”, 爸爸,妈妈,奶奶,万芳妈妈,万芳,在叙述部分,可由一人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情感,从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接着进行课堂讨论: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若父母是正确的,作为子女应怎样对待矛盾?若父母是错误的,作为子女又该怎样对待?同学们,你们遇到类似情况吗?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注意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一、在标题处提问
标题也称为“文眼”,通过标题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从标题的内涵上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甚至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技巧。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进行提问:文中写了谁的背影?共写了几次背影?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文中在每次提到背影时,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由标题生发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深入阅读的动力。再如,学习《慈母情深》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作者写“慈母情深”,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母爱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件来突出“慈母情深”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很容易就可以走进文本,体验作者渗透于文本间的情感,体验母爱的伟大,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二、在矛盾处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之间抑或文本的故事情节之间会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这些看似矛盾的节点,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或突出主题的精妙手法。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矛盾节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内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学生阅读到菲利普夫妇看到于勒落魄的样子唯恐避之不及,匆忙逃回家中的情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以前菲利普赞于勒、盼于勒,为什么现在真正见到于勒了,却要骂于勒、躲于勒?学生针对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旨,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提高了阅读能力。再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然后提问:“为什么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只能站着喝酒,不能像其他阔绰的人一勇慢坐喝?这体现了孔乙己怎样的人物性格?”,学生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中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在细节处提问
课文中的细节往往蕴含着作者的艺术构思。在阅读中抓住细节进行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海燕》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海鸥在大海上飞蹿……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教师根据这一细节描写设置提问:“课文是写海燕的,为什么还要写这三种水鸟呢?把三种水鸟的不同表现展现给读者呢?”,这种针对细节设置的提问,能够促使学生对海燕形象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用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三种水鸟在暴风雨来临时的种种丑态,从而与勇敢的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海燕这一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以针对孔乙己付钱时“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展开提问:此处为什么要用“排”字?体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讨论与演示,更深入地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性格,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意旨。
四、在重点处提问
传统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充斥课堂,教师提问漫无目的,缺乏明确的指向。因此,教师要理解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清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思想。提问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设置要富有一定的难度,避免问题难度过低或者过高的现象,使问题具有挑战性,并且通过学生的努力思考最终能够得以解决。如《故乡》一文最后有一段关于路的哲理性议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重点分层次设置问题:文中的“路”仅是指地上的路吗?“希望”和“路”二者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对这些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清楚以后,教师可以提出概括性的问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突出教学重点,教师从易到难地设置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攀登到高处,提高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
一、提问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艺术。如果教师不善于置疑,课堂提问太泛、太大、太难,不适合学生年龄、生活、学习实际,都很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周密准备,认真研读课文,从文章深处挖掘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问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一颗石子投在平静的水中荡起层层水波的良好效果。当然,问题还应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本堂课的培养目标。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难易适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反复研究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结合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开展人与人、组与组的竞赛活动。自然会达到个个积极地思考,人人参与发言,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就更好。
二、朗读法,加强学生语感训练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三、比赛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
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四、多媒体教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互动合作;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文化素养的独立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势下,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改变,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在整体发展历程上的需要,必须认清学生主体在学习与发展上的综合需要。只有摒弃陈旧教学观念及形式的束缚,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一、以灵活运用教材为根本,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知识整体体现在教材的文字上,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脉络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着各种情境的优美、形式的华丽与质朴。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内容创设趣味化、丰富化的教学情境,酝酿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以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主体的广泛关注,以教材中词语、诗句、情节的妙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建构学习重点。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的讲述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切课文内容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有出过远门吗?都是谁去送你们的呢?你们有没有感受过离别的感伤?有没有被父母的某种行为而感动呢?等等,通过一系列贴切课文内容问题的发问,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强烈兴趣。
二、以互动合作教学为形式,营造活跃氛围
互动合作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形式进行师生关系调节的交互活动过程,是强化师生之间情感共振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主体的主要特点灵活地选择互动合作方式,以正确的互动合作方式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互动合作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讨论与总结,让师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分享中达成情感的共通,让学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探讨中取长补短。开展互动合作教学,教师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要放下身段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让学生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去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以生活实际联系为基础,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实际的提炼,是对生活实际的文字性表述,是对生活中情感的展现。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紧扣生活实际所呈现,必须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生活化。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将语文知识的教学向生活化拓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生活交际,以此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是由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请大家就自己的故乡进行表述,谈一谈我们的故乡在这几年的变化吧!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回想自己故乡的实际变化,并以自身的幸福与课文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倡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行语文课程的导入与延伸,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以技术的外在形式与知识的内在相互交融达成教学活动的生动多彩,还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动态化与具体化展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深入挖掘有利的素材,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图文并茂,实现语文知识的静动转化,实现语文情感的内在升华。在初中语文《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有关三峡实景的图像或者是动画,让学生在具体中深刻感受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
总之,初中语文的教学要以时代的进步为发展依据,要以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根本,要以生活实际为发展源泉,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要以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为发展基础,以此挖掘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对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尊重学生。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学习过程中的普通一员,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微笑,一种自信、信任的目光和一句亲切的话语。
二、丰富语言,增强感染力
1.注重阅读。课本中很多阅读链接都是有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的,这也是在教师广泛的阅读面基础上,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或朗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课外的阅读,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2.重视语言运用。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越通俗越好,且简明扼要,这样不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心烦,没兴趣听课,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语言简洁、形象、直观、富于启发性,忌语言拖泥带水或前言不搭后语,漫无边际。
三、巧妙设计,精彩提问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有了精彩的开头和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还不够,一堂课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升华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通过设疑和解疑使学生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合作互动,共同进步
1.引导思考。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问题必须是经过梳理后的,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2.组织交流。根据分组学习的情况,选好讨论的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组进行交流。全组交流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和议一议多种形式学习课文。
五、发扬民主,激励点拨
学生不仅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还有很强的好胜心,语文课上,教师可以举办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讲,表扬、激励多于批评、指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此外,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要学会用眼睛注意说话的教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声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
六、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则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学生灵感的产生来源于教师的启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催化剂,是思考的内在因素。环境是思考的外在因素,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的头脑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过分紧张的气氛下,则常判断失误,手足无措。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对语文教师的情感转化而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了解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楚一节课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