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46

很多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方法单一缺乏变化。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在整堂课上讲得口干舌燥,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使得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没有突出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而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是最根本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教学锲合切合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符合国家推行新课改的初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以哲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让学生逐渐学会透过历史的现象去发现历史的本质,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评述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教师所讲授的历史知识。另外,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知识进行教学,可以用较为新颖的方式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为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能在气氛较为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文史结合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日常历史教学时引入语文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历史和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交错的,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如《史记》之类的史学作品,其用文学的表现形式记录了真实的历史,这样它既具备历史价值,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样,如《三国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其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将一段历史的现实通过文学的加工反映了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历史进行教学的时,是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文学方式来进行表达的,这是因为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都具备文字语言的共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部分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同样适用,且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在讲到秦朝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秦帝国辉煌,仅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举例只提及兵马俑也是毫无新意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阿房宫赋》引入到该部分的教学中来,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等语句中可以看出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细节的精致,使学生从《阿房宫赋》这样艺术的表现中,体会到秦朝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让学生的内心深处干道震撼,激发起其学习历史的欲望,这就达到了将文学表现形式同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二、辩论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组织和开展讨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见很多形式的辩论比赛,这种比较对抗激烈,参与者专注度高,教师不妨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教师每讲述完一个章节,就根据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来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两个组内部先进行初步的讨论,将各自的看法进行综合,并将具体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教师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后将文字草稿交还给学生。学生再进一步的对草稿进行讨论补充,最终每小组推举四人,在课堂上展开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这四名代表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完整无误的表达出来,并通过语言的感染让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肯定,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各方得失M行简单点评。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去查阅资料,为的就是能在辩论中驳倒对方。

三、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法

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的教学是分知识点进行的,通过一条历史的线索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讲这些知识点逐一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任务、时间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把握,从而将该知识点掌握,但是在学习中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掌握记忆的学习方法效率是极为低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线索,将一个个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样基本知识就能被全部网罗在内。

四、故事引导教学法

故事是学生最乐意听的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出所要教学的知识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引言,引出本次教学所要讲述的课本内容,一是可以在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上是每所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这些设备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同单纯的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相比,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且对学生造成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而且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和图形的结合,其表现更为形象生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更好的欢迎历史事件,让学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从而能更为轻松的掌握该部分的课本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爱心融入

由于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重的弱小,在这种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对该学科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历史这门学科是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不听,只是考前强化记忆,学生学不到真东西。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兴趣,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成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去应对的挑战。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一)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初中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同理如果一节历史课能按照活动课的形式有声有色的去进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定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一定能给你的课堂带来活力。

(二)巧妙运用导入语,引起学生注意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导入语,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借用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及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历史资料里呈现的与现今社会相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来作为新课导入语,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产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

(四)鼓励课堂讨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从心理方面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并投身其中,产生强烈共鸣,引起兴趣,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要想达到以上这种课堂效果,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阅读材料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等,把课备在教案上,装在脑海里,还要备在口头上,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情。”无情不感人。

(一)课堂教学语言富有感情

我们老师上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就要看老师的表达能力是否强、在教学语言上是否充满激情。如果我们老师上课时表达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幽默,并把情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自身进入角色,从而以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思想又受到了触动,增加学习兴趣,提高了听课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我有一个成绩很不好的学生,升至初三之后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课堂上不听课无所事事。我观察了他几节课,一次我在课上提问了他,他感到非常突然,但是却非常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尽管回答的不是很贴切,我却看到了他的努力,于是及时地给他以鼓励,并在以后的课堂上,用眼神时刻关注着他,他也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于是在历史课上他开始渐渐地专注听课,并时不时与我进行课堂交流。看到由于我的关注而使他产生学习兴趣,我的心里升腾出小小的成就感。也深感一位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教师不一定有多么专深的学问,精湛的口才,如果对待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一点装腔作势,没有一点居高临下,完全敞开心扉,表里如一,用博大的胸襟呵护着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那么教师的爱心付出就可以将一棵弱小的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教师职业的伟大就在这一点一滴的浇灌中体现。

(三)面部表情是教师情绪直接表达,也是学生上课时获取教师情感的参照物。

教师的面部表情会时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与之相符的课堂心里氛围,例如教师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课堂上便会很快形成愉快和合作的融洽气氛。假若教师满面愁容或怒气冲冲,学生便会产生紧张、忧虑和胆怯的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消极的课堂心里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争取在上课之前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抛在脑后。

三、注重课堂练习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信息技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向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第4篇

                                                                  山东金乡县开发区中学(272200)申海利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的方法不断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客观的介绍历史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所以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历史学科是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引入具有一定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而网络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声、光、影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获取信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层次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

所以,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程理念的实施。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由表及里,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行之有效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来激活整个课堂。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梯性,又要注意连贯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这两种性质?首先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协调。其次要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教学实践显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提问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考,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结合体,情感的发展能够推动学习思维的培养,学习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完善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去感受历史,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开拓,追求真知的种子也会得以萌发,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无疑就是教育者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多鼓励、调动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参与互动的的机会,形成全班同学共同互动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那些对历史有“天份”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的思维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针对他们教师就应该适当增加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第5篇

1.讲谈结合法

讲谈结合法是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

讲谈结合法适应了历史知识因果联系性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历史事件既可能是前一个历史事件所引起的结果,又可能是后一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正是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联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而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的目的。运用得当,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会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向前迈进,螺旋上升。

讲谈结合法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导入新课即通过谈话联系与新授历史知识内容有关的旧的内容,既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又引起新知识的学习。教学新课就是通过谈话联系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层层相扣,使新知识逐步呈现,学生逐步接受新知识,总结新课就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使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建立起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检查巩固新课就是一般通过口试练习和笔试练习两种方式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达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目的,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谈结合法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方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

2.参与活动法

这种方法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参与活动法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3.导学自练法

导学自练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导学自练法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方法;历史

一、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境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进而使他们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优化课堂讲解。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难以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

“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并讲解地动仪的准确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这又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鼓励课堂讨论。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去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遇到难点、疑点,渴求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不是急于给学生于“鱼”,而是着重于教学生怎样去“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在北极上空或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教师只需拿出地球仪,转动给学生看,学生在观察中受到启发,经过思考,然后就会做出回答。所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五、精心选择练习。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可以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时代的发展需要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6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第9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感兴趣,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效率。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导入,在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既要考虑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又要使导入环节把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环节。在有趣的导入环节,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引导,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时间、地点等要素,仅仅依靠他们阅读教材内容是实现不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针对历史问题开展辩论会。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辩论主题,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更深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在辩论过程中获得提高。例如,开展辩论主题为:评价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功与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等。在辩论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表达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讲述小故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和历史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通过讲述小故事,使学生的胆量获得了锻炼,并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模仿古代人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来自己动手做一做,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认真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括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都需要让学生掌握和记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面对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混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1.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加深记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重现,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第2课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殖民掠夺者罪行的感受,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直观的历史感受中,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并记忆深刻,提高了学习效率。

2.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在联系中进行记忆。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有联系,在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教师可把两次的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这样做,学生就能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巩固了旧知识,弄清知识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在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下第10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时,为让学生深入体会三步走的战略,教师设计了“走入生活体验法”,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我家生活看三步走的战略”:晒工资单增长表;看交通工具变迁图;观家庭生活用品变化单。由此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衔接,使学生从生活感受中感悟历史,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勇气和精于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