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管理相关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程序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而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机会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复杂性、可变性等。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利益的管理活动。美国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赞助机构研究小组(COS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计,为达成运营的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损失前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目标3个方面: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目标。

损失后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维持企业继续生存、促使企业继续经营、促使企业收入稳定、促使企业继续成长、完成社会责任5个方面。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现代企业抗风险能力分析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取决于其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风险的化解能力这3方面。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与人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即与人的经验、风险意识、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把握等方面有关。企业有一个风险承受力的问题,当然也要有一个逐步适应、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企业的资金普遍短缺,其风险承受能力自然也就比较脆弱。现在频频出现的企业集团化趋势正是反映了企业努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环境的变化既蕴含机遇,也隐藏着危机和风险。这需要企业具备化解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者当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风险管理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来讲,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经营体制和管理制度上的风险,成功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变成失效的模式。同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理论素质偏低。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改革滞后。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对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的会计、统计、经营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损害情况以及风险发生规律。风险识别是一项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二)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风险衡量一般需要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风险衡量与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处理在时间上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有些数量分析活动是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进行的,有些风险处理措施则在风险衡量时就已经存在。

(三)风险管理技术选择

根据风险衡量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需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前者是以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损失继续扩大的一切措施。后者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来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通过财务处理,可以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价称为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是否最佳,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通常要考虑该项技术的经济性、其与整体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对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技术的选择需要定期修正,使选择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需要,从而保证管理技术的最优使用。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内部环境体现了企业的特征,影响到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关原则和结构。(1)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便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保证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与执行,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能防止、披露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2)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企业应形成相对稳健的风险文化。海信集团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始终坚持“要发展,更要健康”的发展思路,在保持财务健康的前提下稳步地谋求发展。他们认为企业不应求一时一事的高低,应求强而做,只有做强的企业才可以真正做大。

2、完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使企业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要独立地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

3、完善现代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现代企业风险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风险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成果数据供企业的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

4、构筑3道防线――领导责任线、岗位责任线、审计责任线。(1)领导责任线。由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定期专门研究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并根据企业的环境和形势变化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近期目标,要在企业行为决策过程中重视风险的比较论证,充分评估要对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对策。(2)岗位责任线。企业风险管理者要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负最终管理责任。在企业风险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下,企业各岗位风险管理者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执行并维护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企业所有员工都有责任向管理者当局报告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与问题。(3)审计责任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负有监控责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风险管理者履行其职责。企业的外部审计人员也能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向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有用信息。3条防线缺一不可,其中领导责任线是关键,岗位责任线是重点,审计责任线是保障。

(二)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企业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控的。因此,企业的管理既要借鉴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纵观全文,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是需要现代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是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企业继企业战略和质量管理的又一重大方面。现代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风险组合观、优化观、动态观,合理地确定企业风险度和风险管理目标,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群.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坤,李嘉明,周和生.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钱肇基.现代企业管理新思维丛书――风险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4、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5、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陈很荣,程鹏,吴冲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

7、许谨良等.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阎天三,李永超.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经纬,2000(4).

9、唐振达,柯学宁.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关注风险管理 提升企业价值[J].学术论坛,2006(1).

10、陈洪隽.关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93).

11、石玉英,乔林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简述[J].科技与管理,2005(4).

12、David Mcnamee,Georges Selim. The Nest Step in Risk Management[J].Internal Auditor,1999(6).

13、Bradbury,J.A.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J].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1998(14).

14、Fellex H.Kloman. Risk Management Reports[M].Seawrack Press.1996.

第2篇

【关键词】 通信工程 项目分风险管理 注意事项一、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呈现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使得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也正是能够通过风险管理得以体现,也能够保证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电信企业竞争优势则应该通过一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进行体现。只有把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才能有效保证通信网络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有效进行运营商和集成商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核心不断向前发展[1]。

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策略都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包括,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具体分析项目风险管理,可以从消极因素导致的有害影响以及积极因素导致的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其整个过程来看,主要分为事前风险分析、事中风险反应、事后风险措施几个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提高通信工程的成功率则是通过最快速、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尽量能够让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为最小。

二、项目风险识别概述

项目中的风险应该通过通信项目风险识别进行,还能有效定量或者定性地估计风险后果,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都应该贯彻通信项目风险识别,对于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目标识别和确定,重点分析项目的实施中风险的影响作用。

其中,风险管理的基础则是风险识别。在相关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后,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重点工作则是归类和识别在项目中的潜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仔细寻找相关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来源。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风险识别,项目进展有影响相关风险性质、因素以及产生风险的条件等进行有效识别,对于风险的大小进行基于事实的衡量,并把风险的各个方面特征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记录,最后还应该包括配有最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2]。

三、通信项目风险的特点分析

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内外和外在的风险因素较多,结合自身的项目特点,各种风险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各种风险还贯彻整个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

3.1 风险的可变性

所谓的项目风险的可变性,在各种条件的变化下,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在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都在不断变化。为了保证风险能够进行适当的可控,使得各类风险得以有效规避,应该把防范风险的措施谨慎地应用到不断延伸的项目进程中。需要提出一点,尽管规避和控制一定的风险,但是,项目的进行中还一定会出现新的风险。

3.2 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在所有的项目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是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种风险存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并不受到人的意志的影响。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高、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所以,更加明显的能够体现出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3.3 风险的多层次性、多样性

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由于其本身具有资金投入高、周期长、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项目风险系数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部关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错综复杂关系,这部分决定了通信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项目的进程受到内在与外界的因素混合交叉影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使得通信工程项目存在多层次和多样性的项目风险特点。

四、通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思考

4.1 预防风险

程序法、教育法和工程法则为预防风险的主要几种方法,另外,还应该从项目的组成结构上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为了提高组成部分的可靠性,应该使得选用的行动方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所降低;预防风险还应该通过合理地设计项目组织形式来进行。然而,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在制定预防策略的同时,这样也就在项目的组成结构或组织形式中无形增加了项目的复杂程度,管理成本相应提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

4.2 减轻风险

减少风险后果的不利影响,以及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则是此阶段的策略。首先应该对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看风险是否是已知风,是可预测的还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以控制已知的风险,降低风险可以通过动用现有的资源得以实现。人们很少或根本不能够控制的风险则包括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相应的迂回策略可以被项目管理者所采用。

比如,项目管理者直接控制之中的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有可能其预算不在其中,这样就存在项目预算被政府所减少的风险。为了减轻这类风险,项目资源的直接动用往往作用不明显,一般都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其不确定性尽量减少。

4.3 转移风险

含伙分担风除则就是所谓的风险转移,则是利用合同或协议,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是把损失的一部分进行转移,这样在发生风险事故的时候,可以转移到项目外的第三方身上。风险的大小决定于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在使用该策略的时候,适用于在不高的风险发生频率下,而存在较大的损害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有效的减轻和预防策略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在具体风险方面,应该最有能力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担;二是,风险承控者应该得到一定的报答。保险与担保、开脱责任合同、发包和出售则是风险转移策略的四种方式。

4.4 回避风险

项目风险潜在威胁非常可能发生,但是后果可以预计并不太严重,同时,没有其他策略可以有效应用,这时的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就是回避,也就是要主动放弃项目,或者进行相关的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的改变。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巨大的威胁存在于项目的实施中,其他别的控制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投资者,也不能有效进行转嫁风险,为避免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就应该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应该在回避策略之前,充分认识风险,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往往都是在项目尚未实施之前而采取回避策略。

4.5 自留风险

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有时可以被项目管理者主动或者被动地自愿接受。在规划阶段,管理者往往对于风险有了一定的准备,在主动接受中,风险事件发生以后,则可以采取应急计划。所谓的被动接受风险,则是指不影响项目大局的风险事件,仅仅把损失列为项目的费用。最省事的风险防范方法就是自留风险,有时也能体现出省钱的特点。其适用于其他风险防范方法的费用越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下。

五、结语

各类工程项目风险因素都存在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该正确认识项目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结合合理的科学项目风险管理体制,为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内容摘要:国内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现状不管是从内部防范还是外部监管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有严重的不足,其原因是思想认识偏差、实施技术粗糙、保障体系缺失。本文认为,要规避此现状可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外部风险监督环境、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的路径,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为降低信息化风险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 风险管理 对策

国内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一)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问题

当前国内企业对实施信息化项目的高风险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施过程中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展开了一定程度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技术、理论和工具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凭主观判断或外力推动来实施风险管理,属于被动型风险管理。且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和监控。

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多数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和传统项目的安全问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厂内显眼的位置书写“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诸如此类的口号,并且在召开的不同级别的会议上反复强调这一理念,为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专设有质量检查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去防范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风险的发生。纵观这些风险管理部门发现,这些部门的风险管理范围通常不包括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企业缺乏自身风险管理策略。基于上述分析,国内企业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企业对风险管理策略无论是在方法的选用上还是在管理的机制上,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戴明环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在国外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上己经被广泛采用,而国内多数企业还处在学习阶段。

(二)社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实施应用过程中的诸多风险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管理,有时是无法奏效的。企业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信息化实施的相关法规,IT行业、信息化服务业也制定了一些规范,专门从事信息化监理的机构逐渐增多,信息化监理队伍不断壮大,实施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培训教育日趋成熟。但是,与国外的国家信息化管理制度、行业规范和专业监理机构等方面相比,国内在风险监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规定,但只是浅层次的一些规定,覆盖范围和涉及深度不够,而且在这些规定当中,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信息化也就是电子政务方面的一些规定,对一般企业的信息化监督监管方面,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需继续完善。

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素质测评制度不完善。目前,很多行业都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考试和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审计从业资格证、建筑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和专业水平证书,还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工程监理师等专业监理执业证。但是对信息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求、专业技能认定和相关监理行业的执业要求很不规范,还处于探索期。可喜的是,工信部已经2010年1月1日开始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认定,并要求各省市工信厅推广,但是考试内容和考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监理服务公司信誉不佳。由于当前信息化监理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信息化监理行业的主管部门不明确,有的是在科技厅,有的是在工信厅,比较混乱;监理公司服务效果不明显、责任心不强、协调能力差、职业道德低,甚至出现与厂商联合欺骗业主的现象。以致于客户怨声载道,出现问题又投诉无门,从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中不愿意请监理部门介入。

监理项目收费不明确。在国内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和行业标准不明确,加之信息化项目评估标准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收费价格混乱,没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标准可供业主参考。调查显示,当前信息监理机构的收费价格混乱和价格较高、预期效果较差成为很多企业不愿意请监理介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信息化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和探讨制约信息化在我国应用与发展中的那些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并取得共识,这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认识偏差。一是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化工程源于国外,其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先进性,无所不能;另部分企业则认为信息化虽然具有先进性,但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故敬而远之。二是把信息化项目只看做简单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没有把信息化应用同规范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创新联系起来。三是多数企业风险防范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价格、品牌的选择上,对是否适应本身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教育不够重视。

技术路线不成熟。一是对实施前期的准备不够充分,项目分析、需求分析、后期风险预测等处理粗糙。二是信息化所需的基础数据环境薄弱,不够坚实,存在有数据缺失、逻辑混乱、管理散乱等现象。三是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关键点监控不全面。有的是过度关注成本控制,降低了功能实现、硬件配置、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有的是过度关注进度控制,降低了工程质量、系统测试、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相关要求;有的是过度关注细节功能的实现,忽略了系统的整体性、成本控制和进度要求。

保障体系缺失。保障体系的缺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保障体系的缺失。缺少专门针对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监控措施、风险评估体系、风险管理机构。二是外部监管体系的缺失。国家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行业监管还不到位、监理机构还不健全。

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的完善策略

基于上述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笔者认为,为了做好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降低信息化失败率,提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成功率,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笔者建议,国家政府引导,行业规范要求,企业组织落实,认真组织信息化风险培训教育,使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高风险性,信息化是把“双刃剑”,既要认识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给企业带来危害性。培训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技术,还要加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学习。

(二)构建外部风险监督环境

政府和相关行业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好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严格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资格要求,认真组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考试,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实施技术、风险管理技能和职业道德。对于造成重大事故的企业和个人要严惩不贷;对于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尽快推进信息化监理机构的建设和规范,提高监理人员的执业操守和风险评估、控制能力。

(三)企业内部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

组建信息化风险管理部门。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地位在不断凸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企业尤其是国内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体系。风险评价体系是风险防范的前提和基础,风险评估体系要做到详实地细化出风险发生的关键点和权重指数,尽可能用量化指标表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动态性。风险的防范应覆盖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广义周期,即从项目的筹备开始,包括项目实施和项目后续整个周期。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风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根据风险发生的性质和特征,不断调险预警标准和风险处理方案,形成动态处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志昂.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及其完善[J].商业研究,2006(6)

2.袁亮.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低成功率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

第4篇

关键词 工程风险 风险管理 建设工程

作者简介:宋国栋,山东联邦律师事务所,研究方向:房地产与建设工程。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概述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风险管理,即对潜在的各类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预估,从而结合相应的情形采取应对措施,也就是尽可能做到事前防范,或者在客观上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找到卓有成效的弥补办法,从而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或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可能碰到不能预知的内外部的各类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大家称为工程风险。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是立项人员以现实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为基础,结合未来的情形(如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等)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进而作出预判,前述因素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虽然人们期望的是在立项的研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详细而全方位的预期,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现实往往差强人意,而由于情况的多变性、随机性以及人们的有限理性,一般是达不到囊括所有的项目风险的,因此项目风险的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也是本文要达到的核心目的――通过项目风险的过程管理,将风险控制到尽可能最小的范围,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变革,更是思维的革新。

(二)项目风险的特征及识别

1.项目风险的特征

(1)客观存在性。大家都清楚项目风险是伴随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因为导致项目风险的各类风险的因素客观存在的缘故,一旦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达到触发点,风险便会产生。虽然人们都希望能够有效控制甚至杜绝风险的发生,然而完全要达到消灭项目风险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下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几率进行改善,从而降低损失。

(2) 偶发性与规律性并存。某一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条件和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现象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个别风险事件的发生也许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但根据统计学原理,如果对大量风险事件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研究,会很惊奇发现风险的发生也是有章可循,当然前提是研究的样本足够大。只有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性,我们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人为的掌控,不至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发状况时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只有在掌握风险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才是科学的风险管理。

(3)多样性。作为大型项目的建设工程,它有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困广、涉及的风险因素数量和种类繁多等特点,因此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应对各种名目繁多的风险,这一现象也更加剧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但是也提醒风险管理者在指定风险管理策略的同时必须全面的检索风险点,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得有任何的懈怠,一旦遗漏风险点带来的损失可能是致命的。

2.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管理,最先也是最首要的自然是风险识别,也就是一种发现与识别项目风险体系的过程。基于工程项目的特征,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1)从结构角度,即将项目从结构角度进行拆分,不同的结构模块的特征和风险点也会不同,相应的应对措施也会有所差异。

(2)时间角度,即按照项目建设的阶段首先进行分解,由于工程不同阶段会产生各异的项目风险,遵从一般项目进度,时间轴的方式可分为: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计划与设计、项目采购、项目施工、试生产及完工验收,项目使用阶段――保修期。

(3)目标角度,也即将项目从目标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可能影响项目质量、费用、进度的因素,例如安全目标实现的风险的可能性。

(4)因素角度,也就是说按项目风险因素的种类进行分类考察。风险分解过程如果仅仅使用某一种方法显然无法达到目的,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配套其他方法综合分析。其中因素维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有:施工技术、生产工艺等;非技术风险有:政治及法律风险、自然环境等。

(5)环境角度,即将项目置于具体的环境中,随后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解,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前者指的是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而后者则指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

第5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1、加强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1.1确保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需要

在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工期延误、工料费用增加、机械设备毁坏、人员伤亡惨重等后果,一次重大地铁事故能使企业盈亏关系发生逆转,整个地铁工程按期使用的计划落空。地铁工程参与各方,包括政府、投资方、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社会群众都十分关心采取的措施能否有效控制地铁工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确保地铁个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2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需要

风险管理水平是衡量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在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生命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已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指导地铁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地铁建设。进行地铁土建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地铁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地铁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地铁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许多地铁项目不遵循科学的建设程序,不对地铁项目进行定量的风险分析,仅靠领导拍脑袋的方式进行决策,风险在地铁建设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不强。②风险历史资料匮乏,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目前我国地铁工程风险资料数据库尚未建立,风险资料数据不全,基本无历史数据可供借鉴,为查找历史数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风险管理基础薄弱。③风险处理手段单一、落后。目前我国对地铁风险进行分析时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凭借专家经验或主观估计,定量的方法不多;同时对风险进行处理时常常仅考虑一笔不可预见费或投保,风险处理手段单一、落后。④风险定量分析困难,风险评价误差较大。风险事件概率和损失的评估大都依赖专家经验,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风险定量分析程序不够科学严密,风险评价误差较大,风险评价精确度不高。⑤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未得到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地铁风险管理采用的方法较为零散,高效的地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3、影响地铁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因素

3.1社会因素

①政治环境风险:政府信用、廉洁程度、办事效率、政策及其稳定性;政府或主管部门对上程项目干预等会影响项目目标的按期实现。②经济风险: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利率上调;投资回报期延长,预期的投资回报难以实现;融资困难;项目工程承包市场、材料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工资提高;物价上涨;机械、材料进口风险等。③法律风险:工程建设政策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相关法律内容有变;对相关法律做不到全面正确的理解而发生违法行为。④资源风险:电力资源对施工中的动力和照明用电供应不足;设计院、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管理专家等人力供应不足;设备材料、资金供应不充足等。

3.2管理因素

①业主的问题:业主资信不好,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撤走资金或改变投资方向;业主违约、苛求、刁难,随便改变主意;错误的行为和指令;非程序地干预工程;业主不能完成其合同责任,如不及时供应所负责的设备、材料,不及时交付场地、支付工程款等。②承包商的问题。承/分包商错误理解业主意图和招标文件导致方案有误,报价和计划失误;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没有合适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经理,不能积极履行合同而导致工程中断;没有效措施保证进度、安全和质量要求;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处于破产境地;工作人员罢工、抗议等。③供货商的问题。供货商的资信、设备的来源、质量、到货时间等都会影响工程按期施工和运营。

4、如何降低地铁工程施工的风险因素

4.1做好前期工作

在地铁建设前期,采用先进勘察技术,使用新型勘探设备,查明城市地下设施具体情况,明确地下重大风险源的位置、现状及风险源大小,在地铁选线时尽量避开重大的风险源。线路规划中的线路路由、区间隧道、车站隧道理深、机电设备系统的选型等要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勘察测量、比选论证、设计绘图的过程,只有前期工作做好了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大的失误,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各项风险因素。

4.2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是任何建设项目风险控制的重点,提高设计质量是该阶段风险控制的核心。加强对设计基础性资料的收集整理,采用新的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工具,必要时通过实验得出关键的设计数据、设计参数等;深化各阶段设计方案,加强对设计人员的管理,增强设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专业水平。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管线状况,选择最佳的地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在进行详细的地质及边界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尽可能回避施工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域。

4.3保证施工阶段

①选择有资质和经验的施工队伍。地铁工程的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选择合格的施工承包商和供货商至关重要。有资质的承包商不仅要有很强的施工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还要具有丰富的同类工程经验,有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②制定事先防范、过程监督和应急处置措施。施工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事前控制,做到防患未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③规范承包商内部管理。完善安全施工责任制,加强信息收集工作与技术交底工作,同时进行信息化施工,加强施工监控测量工作,做到信息化施工,及时发现事故发生前的预兆并及时处理,控制变形在标准范围内,避免事故。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期。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一)风险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制度与危机管理制度的区别,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危机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施工事故进行预测与预防;而危险管理制度则是在危险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处理,防止事故对建筑项目再次造成破坏。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从项目施工前的计划阶段开始,持续到项目建筑完工后的安全性检验,对于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施工初期是管理成本付出最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进行风险预测,减少风险管理的费用支出,降低工程造价。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功能性设施已经建成,此时的风险管理需要付出相对较高。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多个风险承担责任人,在进行风险承担时要进行风险平衡与制约,防止因为暗箱操作或不公平分配造成付出小而承担高风险的现象。

(二)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虽然还处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引进了较为前卫的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念。将工程项目分成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相应的规定了主要的风险承担责任人,对于每个阶段又配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在使用阶段业主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责任人,通过质量风险保险制度进行相应的规范。由于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在法律和观念上仍旧存在不足。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决策阶段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我国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对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规范,但由于形式化的研究与执行,导致了风险预测等措施不能够客观的反映问题,对于存在的项目风险因素不能够系统地进行预防措施研究。

(二)设计、招投标阶段

项目工程所涉及的资金巨大,在进行设计时,多种因素会造成失误设计或者错误设计导致最终建筑的巨大风险;同时,风险的主体承担责任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承担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项目风险。

(三)建设、使用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风险承担责任方没能在这一过程中突出自身的监督主体地位,导致施工过程中部分设计出现偷工减料、设计不合理等现象,造成项目风险。由于使用阶段风险承担方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周期性维护,导致建筑出现老化和损坏,出现项目风险。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决策阶段项目研究

决策阶段是整个项目建筑过程中,风险承担成本最小的阶段,将该阶段的风险预测工作做好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率,同时保证接下来的项目施工能够有序进行。对于项目的研究,要集中于不可行性研究上。项目建设公司要与风险责任承担方组成风险研究小组,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部分功能进行科学分析与技术论证。例如:在进行决策时,对于提出的功能要求,基于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建筑工艺,要进行不可行性探究,保证建筑过程中该功能能够实现,同时在建筑完工使用时,该功能的建筑工艺能够支撑该功能的运行。决策时可以利用3D建模等技术进行功能模拟,通过在三维模型中多方位观察结构进行技术论证与分析,寻找施工策略,保证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研究小组要充分搜集行业内有关建筑功能的借鉴项目,分析共同点与不用点从多个角度进行风险因素的搜集,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风险指数排序,优先解决风险较大的因素,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与风险承担成本。

(二)设计阶段风险管理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根据项目图纸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制度进行,对于这一过程中风险承担方不能够承担的风险,可以根据法律所规范的途径,向全社会进行征集风险承担人,通过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在进行风险成本有效规避。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建筑图纸进行严格、缜密的风险评估。例如:设计阶段中针对设计图纸,工程师要将项目进行功能划分,对于每个功能分区进行项目功能进行梳理,对于其中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罗列,依据3D建模技术将项目工程呈现在三维立体的模型中,风险承担方要与技术负责人、项目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项目研究,将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标注,同时结合决策阶段所发现的风险因素再次进行论证与分析,总结出两个阶段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矛盾点,针对敏感点进行再设计。风险承担方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风险承担,同时设计方要承担相应的设计责任,保证设计阶段的风险对等、利益对等。

(三)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施工阶段施工方与风险承担方要共同组建风险规避小组,对于项目的分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高度的监视。例如:在施工阶段前的准备阶段要设计规范而严格的施工手册,严格规范施工过程中行为,防止因为行为不规范而造成项目分区的质量不达标,或者存在建筑材料浪费的现象。对于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尤其是对于项目分区中重要的功能性项目,保证其能够支撑项目在完工后投入使用。风险管理小组要对各个分区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巡查,针对风险层级分配不同程度的巡查力度。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突出保险公司的主体地位,保证进行风险管理时能够实现规范管理,强化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管理。

(四)使用阶段风险管理

使用阶段,要根据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的管理与维护。例如:在项目建设完工后,风险承担方要与施工方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的安全检测,对于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测试,保证功能性项目能够正常运行,并设置周期性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相应风险管理资金。在使用阶段可以委托相应的风险管理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并向业主提供相应的风险介绍。在建筑项目的保障期内,承包商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中的要求进行维护,强化风险意识,对于出现的故障要设置紧急预案,和备用设备,保证业主方的利益。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目前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改进,防止任何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四、结语

建筑公司和项目风险承担方的风险认识不足、建筑施工技术不强等问题造成了项目风险的出现。通过对于设计、实施、招投标等阶段进行严格、规范的控制,保证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实施,规范建筑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希望通过本文的措施介绍能够引起业内的关注,强化风险管理,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内的整体建设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飞,戚安邦.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0(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工程管理;建筑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7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39

建筑单位的招标风险管理是控制成本、提高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招标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成本控制不到位、风险管理不及时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工程项目招标不规范,使得一些综合实力不高的单位竞标成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安全性产生很大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招标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招标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 当前建筑单位招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招标管理是建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编制标书,对工程项目施工的相关事宜进行确定,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管理、验收的过程。招标管理是建筑单位对经营成本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控制,通过招标管理,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对综合实力较高的企业进行选择,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建筑单位招标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

1.1 招标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建筑单位招标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建筑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等方面比较重视,招标过程也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招标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招标管理体系,导致招标管理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例如在合同制定、标书拟定等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使得各项工作不能积极落实,最终导致招标风险增大。

1.2 监管不严

招标过程的复杂程度较高,项目招标过程应该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投标人进行考核,选优择优,最终促进工程项目施工完成。招标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则会导致整个招标管理过程的监管不严格,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例如在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暗箱操作、欺诈漏项,使得整个招标过程形式化,没有积极发挥招标过程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我国建筑市场中比较常见。另外,有的施工单位并没有施工资质和相应的条件,但是可以以挂靠的方式进行投标,而有的施工单位夸大自身的资金实力,在投标过程中故意漏报或者不报一些项目价格,压低工程造价,通过一些不正常手段获得项目,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使得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达标,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3 招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差

在当前建筑单位的招标管理工作中,招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比较差,对整个招标过程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例如建筑单位的招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的时候出现问题,我国很多建筑单位都是自行编制标书,很多企业的招标人员经验不足,在制标书的时候不规范,对涉及工程项目的各项内容的编制不全面,不符合国家的规定,直接影响建筑行业的后期评定与定标,导致招标过程中的风险增大。

1.4 监督力度不够

招标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作为保障,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督,才能达到招标过程的规范性,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数量增多,但是依旧表现出“僧多粥少”的现象,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竞争形势下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差异不明晰,则很容易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我国在招标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明确的、完整的监督机制,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会想办法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利益,不利于工程招标的顺利实施,同时还会对工程项目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 建设工程招标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不断健全招标风险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可以对建筑单位招标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控制,是提高建筑单位招标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建筑单位的健康发展。建筑单位招标管理的过程中,第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在招标管理管理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建设单位自身应该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对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的成本进行分析,对施工质量要求等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标书,对招标过程进行规范;第二,采购部门主要负责采购和招标,财务部门要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管、其部门要提出相应的物资需求,并且及时做好物资采购情况的跟进,确保招标风险管理过程可以顺利完成;第三,要树立一种风险控制意识。在建设单位招标过程中,整个企业都应该要树立一种风险管理意识,要将风险管理当作一项常规工作,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招标过程中的常见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更好地做好风险管控,实现公平、公正招标。

2.2 规范招标行为

在招标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招标过程的规范,按照标书、行业要求、法律法规等,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审查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严格、公平,对投标人所提供的所有资质进行查阅,一旦发现有虚假投标行为,要将该单位列入黑名单,并且对其信息公示。另外,为了确保整个招标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必须要定期对招标进度以及每个进度的结果进行公示,便于相关部门以及群众对其进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2.3 不断提高招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建筑招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影响招标管理水平的关键的因素是招标管理人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养会直接影响招标风险管理水平,甚至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当前招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是影响建筑单位招标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在建筑单位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招标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专门从事建筑单位的招标相关工作。在人员选聘的过程中,应该要选聘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上岗之前对招标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保证其业务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能够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对招标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考核、培训,提高招标风险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时编制科学、全面的标书,做好建筑单位的招标风险管理,使得整个招标过程更加公平、顺利。

2.4 加强对招标过程监管制度的完善

在招标管理过程中,由于对招标过程监管不够严格,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违法现象,使得整个招标过程变得不规范。尤其是受到利益驱使,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频频出现,对此,要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第一,应该要设计施工管理监管制度,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要按照监管制度进行,不能随意更换现场管理人员;第二,可以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群众监督来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管,群众可以履行监管部门的义务,同时还可以对评标专家的评定结果进行监督,群众可以根据自己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招投标过程进行跟踪,发挥监督职能,可以有效减少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第三,监督管理部门要注重招标后的投诉与质疑,在招标过程中可能有的企业对标的结果不满意,从而提出质疑,对于这些质疑,监督管理部门应该要及时进行处理,参与项目调查,按照规范化设计标准以及程序对招标风险进行管理,并且督促建筑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使得招标过程变得更加规范。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招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招标过程进行规范,减少招标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永健.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4).

第8篇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问题思考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

(一)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应收账款是资金流通的缓冲形式,但是,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导致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也会影响商品流通的顺利实现,从而影响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如果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既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有效利用还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为催收欠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果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坏账,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亏损。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营业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流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

(三)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从赊销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赊销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使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费用,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四)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企业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致使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被占用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也就是赢利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要引起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企业真正懂得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把不断降低应收账款,预防经营风险,作为一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长期工作。

(二)要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联合制度,明确分工。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属于综合管理的范畴,不仅与财务管理联系紧密,而且与销售管理、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经营部门、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改变过去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账务不清也是财务部门责任的观念。要加强协作意识和整体观念,制定相关制度,促使职工协调一致地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推动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评定体系。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但虚增了企业的资产,而且影响了有关部门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和评定。企业应当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销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效绩指标考核体系。对于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

(四)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为防止销售人员为了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应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的全过程负责任。这样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回收的进程,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

(五)建立完善的开户制度。企业或营销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不能为了抢占市场,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客户资信作深入调查、正确评估的情况下,就草率地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来与客户进行合作,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周转不良的应收账款。公司应该在走访市场整体了解客户的相关情况后,按照行销意识、市场能力、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商业信誉等指标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客户作为合作伙伴。当然,合作之初给客户所评定的资信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好是配合开户制度建立一个动态的信用评定机制,也就是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要采取动态的管理办法,即每半年根据前期合作情况,对客户的信用情况重新评定,即时淘汰差信誉客户,减少因客户“赖账”而导致的应收账款。

第9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40-02

一、引言

风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存在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设项目的实施常常被风险所困扰,其主要原因是其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而认识能力的有限以及信息本身的滞后性,使得人们对建设项目开展中潜在的各种威胁辨识不清,往往造成项目的实施偏离预期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建设项目风险是所有影响建设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合理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甘华鸣,2002)。我国对于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郭仲伟教授撰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标志着我国新时期风险研究的开端,20世纪后期相关的教学和应用研究才开始。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尚未成熟。本文将对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可操作性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发展时间短,基础不牢,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建设项目中资金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决策者更难以“挤出”风险管理费用,从而忽略项目风险。另外,一些承包商因急需找到任务,承揽了自己技术能力不及的项目,不能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项目落实后,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处理项目风险的手段单一而落后,对项目潜在的风险缺乏前瞻性的推断,大多以凭直觉、经验的态度来对待风险,仅通过定性的分析,避免定量的分析。以致于那些科学定量分析难度大、专业化程度高、费用高的项目被以简单的风险处理手段而敷衍,最后被风险吞噬,导致项目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到了建设项目风险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

2.风险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类型的管理都需要健全的体制来规范,必要的责任人员来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来遵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各个项目运作主体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且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风险管理效应,从而构建规范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与操作规范。然而国内多数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项目上马建班子,项目完工散摊子”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在项目的组织结构上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与相应的职能,缺乏专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加之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特殊性,如参与主体多、利益牵涉广、责权利定义模糊等等,出了事故相互推托,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求更高,增加了项目的运行风险。

3.风险管理信息监测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主要是由于不确定性事件造成的,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信息的不完备使得人们无法充分认识到一个项目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从信息学角度来看,信息的不完备性是绝对的,而信息的完备性是相对的,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滞后性是造成这一客观规律的根本原因。风险存在于建设项目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部门,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在项目生命期内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观念、措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环节中去,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预警系统。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经验的积累与数据的分析,未能建立一个全面有效、通畅的信息监测体系。当风险到来时,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各部门信息传递的脱节,以致于不能及时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4.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在我国,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采取担保和保险两种方式,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规定。尽管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章,如《担保法》、《保险法》、《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等,但仍没有一个如美国的C/SCSC在项目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保证担保和保险虽能转移或分散部分风险,但在国内的投保率依就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担保市场尚未形成,工程保险知识不普及,缺乏相应的中介(专业的工程保险经纪人、人),扼杀了业主、承包商的投保积极性。法律、法规不健全,人们法制意识亦淡薄。体现在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对相关规定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工程没有实行招投标制,有些采用议标或是假招标,大搞“人情工程”、“形象工程”,使得建设项目风险加剧,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既定目标的轨道,必然导致项目的失败。

三、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1.强化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手段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强化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素质,加强实践,尽快适应国际化风险管理模式要求,是做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多数风险都是可以预防和化解的。这就要求企业对建设项目的开展投入必要的风险管理资金,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管理人员的心中。针对对不同的项目选派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过于复杂的项目,应选派知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充分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将有关风险因素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找出影响较大、出现概率较高、产生损失较大的风险因素,对每一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制定风险产生时减少损失的应急措施等。加大各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支持,以尽量减少由于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补偿机制,即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而将工程进行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投保对象,转嫁给保险公司。但国内工程项目工程保险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强化投保意识,有效利用这一简单而有力的手段分散风险。

2.建设以人为主体的责任机制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项目管理也是人的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来自各方面(业主、承包商、政府等),每一方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工作,为谋私利而作出的有损项目建设的行为也不可避免,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建设项目中潜在的不可确定的风险因素剧增。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应当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完整体系,它牵扯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想提供一条逻辑清晰的项目风险管理发展主线,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在各个运作主体之间明确责任,合理分担责任,坚定关键人物的责任心。加强各运作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减少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处理好企业内部职责划分的同时要适时地掌握国家的政策动向,既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也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在推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处理好科技知识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这两项工作,建立起各项目运作主体之间相互信任机制的桥梁,为解决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当各运作主体就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一致认可并清晰定位后,各个参与主体的工作才会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应。

3.完善的信息监测体系是对建设项目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决策的技术依据。降低建设项目风险需要在构思、设计、施工、运作等各个环节中遵循预防性的管理原则,成体系的预防性方法既可以取得预期管理成效,还能够降低管理工作本身所引发的风险。可靠的信息系统是预防项目风险和制定应对策略的依据。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选择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经营活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准确及时的信息报告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在关键时刻要能迅速对建设项目风险作出反应,并预测风险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建立预报系统,将信息迅速反馈给相应部门,集整体力量来应对和处理风险。在信息分配和反馈过程中,要在不破坏原始数据结构的条件下,对信息样本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更好的识别与量化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对样本进行量化、分类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扩张,以便使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在经过处理后,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项目的风险特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考虑项目风险问题,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RACCP)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方法。RACCP强调工作的提前量以及对关键点的控制,能解决好各环节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演化和分配问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运作的各个阶段。

4.强化法制意识及健全的法律体制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成功实施的保障。对于建设项目中的风险,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以法律手段来规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产生和消除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任何风险只要预防得力,一般都能化解或规避,即使出现损失也能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甚至利用它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应对某些风险时,应以法律手段为后盾实施防范措施,以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切实做到有法必依。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工程合同既是最基本的法律文件,也是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利用合同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法律手段。建设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对工程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了解合同潜在的风险,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我国关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应加快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的进程,加强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培育担保市场,发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介机构。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保险的收费标准及费用收取办法,为我国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依据。

四、结语

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建设项目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于一体,各个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加强风险防范,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信息,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等。而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个项目运作主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相互协调与合作,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风险管理效应,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孙世鸿,邱明,赵德生.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3.王义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0(5)

4.谢喜丽.项目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