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经济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关键词:居住区;水景;设计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自身审美的需要,就掌握了房屋建筑依水而建的方法,当今的居民建筑中也承袭了这一规律,不少楼房的建筑也注重对水景的营造,以满足人们赏水的需求。目前在许多居住小区都加大了对水景的开发,这种亲水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大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并且日益成为现代居住环境的新卖点。
1、水对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在进行居住空间建设和选择时,往往水景设计是一大亮点。水除了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用水外,也对改善周边气候和局部环境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随着现代建筑的日益发展,人们利用水的光、声、色等自然特质和独具特点的流动性不断塑造着当今的居住环境。在居住环境中增添水景,除了改善气候、增添美景外,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孩子可以在水边打趣,老人可以在水边晨练、散步,都是水景的自然美之外的附加作用。既然水如此重要,那么在居住区如何合理地设计水景,对于发挥水景的作用至关重要。
2、住区水景设计的分类
2.1 硬质水系
硬质水景是指主要以钢筋砼做防水构造的水体,多运用于住宅区入口形象处或是重要景观节点处,体现小区的格调和档次,烘托住宅的居住氛围,硬质水体通常以规则式为表现形式,并且依靠喷泉,跌水等手段形成动态的水体。
2.2 人工开挖软体水系
人工开挖的软体水系是指在住宅空间建设时,根据周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了切合居民的心理而人为地设计一些水池、喷泉等水文景观,这些景观的开挖不仅能改善周边的居住环境,调节气候,还因为景观的动态性增加了居住环境的情调和品位,因而成为现代显著普遍采用的模式。
2.3 自然湖塘类水系
自然水景一般根据已有的江、河、湖、塘等天然水系而设计的,在园林水体的营造中,通常是以自然界的河溪,湖泊,池塘,瀑布,泉等为参照对象,并结合营造的具体要求,按“景到随机”,“因景而成”,“得景随形”的理念,选定最为合适的水体类型。
2.4 装饰性水系
从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到西方的现代建筑,随处可见水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用水作为点缀不仅能增加建筑的艺术性,而且水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往往能增加景区的生命力。在现代小区建筑中,水的点缀作用也被利用的游刃有余,无论是住宅区入口、庭院还是社区活动中心,一方小小的水域就能使整个局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3、住宅区景观水体设计的特点
3.1 宜居性
水是万物之源,不仅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物,也是调节地球气候与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万物发展的今天。水不仅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承担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目前的居住区内到处可见水池、喷泉等水景,成为居住区的景观,水景的增设明显改善了局域气候,增加空气湿度,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舒适;另外,水景作为居住区内的重要景观,也增加了居民的娱乐性,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 功能性
水景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这是水承载的社会功用。在居住区内增加水景建设,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而且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人们对水的亲近需求,成为人们戏水、亲水的地方。因此,在建设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涉水溪流、戏水浅池,为儿童提供一些可供游乐的泳池等都可以达到亲水的效果,从而使水景不仅仅是观看、欣赏的设施,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增加了水景的社会功能。
3.3 艺术性
作为居住空间里的水景,在设计上要妥善安排,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还要努力追求设计上艺术性,使功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相结合。因此,在设计时,如何让水景自然地融合与现代建筑中,关键是要使水系的形态与整体构造相得益彰,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在设计上最好动静结合,动态水的流动声音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神往,而静态水的宁静又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二者结合,以动衬静,达到妙趣横生之效果。
3.4 安全性
水景设计的前提就是充分保证其安全性,尤其是要注意对水系边缘的处理和水深的控制。在建设时,要格外注意对堤岸的处理,如果水面和路面高度差大,则应采取缓坡铺堤法或者砌筑阶梯,减小落差。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另外,水景的深度不宜过深,一般在30厘米以内。对于居住区的水域景观应该及时予以清理,保证水质的干净,以达到整个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整洁。
4、住宅区景观典型水体设计的手法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各种水景的具体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案与手法。水景常见的有人工湖、水池、喷泉等几种,不同的景观适应于不同的场景。如喷泉是现代小区中最普遍的水景形式,常称为人们休闲聚集的场所,因此,在喷泉的设计上,应该尽量综合灯光、音乐和水形等各要素,给人以不同方面的享受;另外,喷泉在设计上要与周围的建筑和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整体环境的一个部分;最后,喷泉的设计要尽量追求美观和艺术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喷发效果,配合富有韵律的声音,达到声、色、美的完美统一。
5、住宅区景观水体的设计趋势和前景
在现代建筑中,虽然不能完全依水而建,但人们还是努力需求这种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在小区环境中有意添加一些水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创新,有越来越多兼具自然美和社会效益的水景楼盘上市,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在未来的设计中,带有水景的居住环境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环境,在设计时把生态效益考虑进去应该成为今后设计上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爱青,李静. 现代居住水环境营造手法的探讨――以合肥绿城・桂花园水景设计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2007(02)
关键词:住宅小区;水景设计;景观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天空花园空间较为开敞,设计椭圆型的锦鲤池,与周边的小型聚会功能结合。
【关键词】小区环境设计;小区户外活动特点;园林建筑作用
一、与小区园林环境有关的各种人群的心理分析
小区园林使用的人群范围很广,从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刚出世的婴儿,活动也较复杂,因而在设计时应仔细分析各种人群的心理和活动的特点,力争创造美观,实用,宜人的园林环境,提升居民的户外生活质量。同时在楼盘的开发阶段,还担负了促销的作用,因而还要迎合开发商个人的喜好,兼顾风水要求。下面是各种人群的户外活动的特点分析。
1.匆忙的上班族
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很少专门在小区停留,主要的活动局限于匆忙的上下班路径。因为匆忙,路径应该便捷而轻松,以降低工作的压力。因而两点之间保证基本上直线到达的同时,应避免枯燥的直线形式,路径线条应柔和,植物配置应尽量保证一定的绿量,点缀多些开花灌木和香味植物;而路径的铺装多使用天然材质,如锈石,洗米石,文化石等,色彩要柔和自然,式样应自然休闲。
瑞枫花园的香味园就处于一个三栋楼半围和的空间,三面都有楼梯口,显然就是一个交通要道。我设计时本着因势就形的原则,干脆就把花园设计成为一个以三条充满花香小路为主题的香味园,甚至将主要通道设计为“花之廊道”,一个充满花儿色彩,姿态,和香味的通道,即使是匆忙的上下班的人,也可以充分感受自然的气息。
2.家庭主妇
这里的主妇,主要指那些较多时间去买菜,做饭的妈妈婆婆等。他们要为家人的三餐而外出采购,有时还要带上小孩,因而回到小区已经非常疲倦了,他们需要便捷的休息设施。同时他们的时间会稍有松动,在休息的同时,还会有些相互间交流的需求。因而,我会为他们在必经之路设计一些方便就座,聊天的小平台,凉亭等。比如在路边凹入2-3米,设计半围和的曲线坐凳,即使拿着很多东西也可以马上坐下休息。
我在瑞枫花园的香味园,就在路边设计了凹入的平台,甚至直接在花之廊后面主路扩大为平台,而玫瑰园和竹园的主景点就是直接将必经路段设计为小广场,四周坐k环绕,在这里通道变成了交流和休息的场所,单调的外出活动变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沟通。
3.已退休的老人和学龄前的儿童
他们才是在小区停留最久,户外活动最多的人。通常老人会带上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游戏,聊天,而且学龄前的孩子时时都需要大人的看护,所以很多适于他们使用的设施都要以“孩子,家长”为中心来进行设计,要既有孩子游戏的设施,也要有供大人休息聊天的设施,而且相互之间还要保持视线通透,可以相互观望。另外因为使用者行动都不是很便捷,因而要考虑易达和安全。色彩上也应柔和,轻快,尺度不宜太大。
4.学生
他们是个独特的群体,精力充沛,户外活动己经不用家长陪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破坏力”。球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若有较开阔的草坪,就很可能变成他们踢足球的地方了。对他们的活动,要引导和防备兼具,既要防止他们过多干扰年龄小的孩子活动,也应适当引导较小的孩子观察他们的活动,以便孩子们相互间的交流,模仿,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而,若条件许可,会尽量使二者的户外活动区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
二、园建的运用
园建往往是小区的点睹之笔,设计适宜的园林建筑往往会成为花园的焦点。如果细心对人流进行分析,安排得当,更会形成社区居民休息,聚集,交流的场所,可以大大提升小区居民的户外生活质量,对常用的园建设计心得总结如下:
1、亭
通常,我会将亭作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来进行设计。因为普通的亭不能容纳太多的人, ―般是1到4人或静坐休息,或聊天,或下棋。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他的功用也会有细微的区分,现分析如下
A. 把它作为一个完全静态的设施来处理。
亭在中国园林的意义里有“停”的意义,意思是一个坐下来赏景,看月,听雨、与自然静静交流的地方,他通常会被使用者冠以诗情画意的内涵。基于此种功能,我常将亭作为一个较内向的空间来处理。将其置于高处或水边,在周围设计杜鹃山坡,灿烂的花灌木,或是清朗开阔的水面,有时是潺潺的小溪绕亭而过。同时还可以配置带香味的植物,增添静坐赏景的情趣。这种含义下的亭,入口应半遮半掩,它的到达应有蜿蜒的小径,有意外,有惊喜。不能一起步就一览无遗,表达宜含蓄而不宜直白。
B. 把它作为一个交流的场所。
亭是中国人很喜欢的户外设施,它本身造型很美,四周通透, 植物的色香姿态可以与人完全亲近。同时它又能遮阳挡雨,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又很舒适。三五朋友小坐亭中,下棋闲谈,为多数人向往的户外活动。这种情况下,亭就应该易于到达,但又不至于太过嘈杂,它的位置应该“闹中取静”,因而它只适于在园路一边,,通常应适当上1-2级,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受到过多的干扰。
而西式的亭常常作为某条轴线的端景,是整条轴线的。我在瑞枫花园的玫瑰园中,以拱形花架(未实施)为起点,在中轴线上布置了玫瑰花步道,休息小广场,小喷水池(后来施工时考虑清洁的原因改为玫瑰花坛),和特色花盆,最后以一个西式圆亭为端景,为了烘托圆亭,我还特意将圆亭的标高升高了三级。这样作为端景的亭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2、花架,廊,景墙
花架,廊,景墙,因其的线性特性在园林空间中起着独特的作用。相对于亭的围合性,花架景墙对空间的分隔更为灵活,适用性也更广泛。我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如下几点;
A. 空间的分隔和渗透
花架景墙在空间的分隔方面适用性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大型的中心广场、也适于中小型花园,如瑞枫月园中的月影墙和花架,它将花园和停车场分隔开来,同时利用景窗达到景物的相互渗透,于月影墙和花架宽仅1.8米的狭道形空间中毫无压逼之感,却另有种月影清辉,花影摇曳的景致,完全得益于景窗造成的空间渗透了。
B. 通道的作用
花架,景墙在分隔空间的同时,有时还有通道的作用,它可以强调、连接两个空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瑞枫香味园中的花之廊道,是个变相的景墙,它强调了全园主题,还界定了香味园的开始。同时,它还是个真正的通道,一个充满了花的美丽和香味的通道,它让匆匆而过的通道变成使人停留的地方,增加了景深,丰富了花园的内容。
3、水景
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景观元素,它宜虚宜实,动静皆宜。即可以营造月影清溪的景致,也能创造飞流瀑布的气势。现将它的主要运用归纳如下。
A. 以虚村实,扩大空间。
小区的园林用地较小,且处于实用的考虑,会在较近的距离设置较多的园建。多数时候,像亭这类的园建是不太够2-3倍视距的。这时除了运用植物的分隔之外,最有效的莫过于用水了。我在水园的石亭设计时,因为入口到石亭不够5米,且石亭顶显得较笨拙,除了将柱脚加大为梯形以取得平衡外,利用一个小小的戏水池,从而以虚衬实,消除了石亭给人的大体量感。
B. 创造动感,增强气势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设计风格,绿化种植
1、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渐渐成为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还是住宅楼的内外观设计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居住条件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以及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景观环境可以增进人们视觉的舒适感,满足居民心理及生理对室内外空间的需求,同时对当前的房产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居民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一探讨,供大家参考。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构思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景观设计师们在处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不光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间中构筑一种开放性小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户外环境,更应明确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2.1 尊重自然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团,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风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关系的一种认知。“道法自然”也同样是先人们对我们今天进行景观设计时提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设计师在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尊重人
以人为本,创造居民能参与其间的景观环境,形成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一个小区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观”那么简单。住宅建筑以外的户外空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它担负着很多功能,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晨练、健身,邻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气候等。因而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参与性,而不应该只强调形式美。论文大全,设计风格。所以景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3.1 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 21 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论文大全,设计风格。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本土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进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其次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再者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论文大全,设计风格。
3.2 景观形象系统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气派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3.3 户外休闲系统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论文大全,设计风格。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论文大全,设计风格。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论文大全,设计风格。
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进行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应该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地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4 结束语:
关键词:景观设计;规划原则;构思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today, the occupa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ccording to Wuhan Nanhu villag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社区的开发,景观环境设计渐渐被公众所关注及重视,同时也推动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无视居住者的需求,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或简单地植草种树。周边再利用绿篱简单地围合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日后的养护就不得而知。居住空间追求高档次,却无视了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表现为设计大面积的绿地、气派华丽的广场,而缺少考虑儿童嬉戏玩耍及老龄人群的活动休憩场地。社区交流活动的场地的面积比例、分类设置、位置布局缺未作深入考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成为小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就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进行探讨。
一、居住景观环境总体设计定位
每一个景观环境在设计之初,开发商都会有较明确的设计策划定位,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前期,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出发考虑,例如场地分析和使用人群分析,日照,风向等等,这些都是对方案阶段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设计开始的工作需要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仔细的踏勘与分析。首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地势条件,周边现状优劣景观资源,分析项目交通路网关系,把项目放于大环境中去规划考虑,权衡外界对地块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作出细致全面的优劣分析。其次,不同的项目定位、产品类型、目标客户人群决定不同的景观元素、活动空间需求。针对主流市场上,可区分为人群混合型社区、青年公寓社区、度假类社区、商务综合类社区等多个类型,因此针对特定人群需求,仔细分析、突出特性,设定不同的活动场所。再次,针对社区的规模,进行指标分析与配置,进一步落实活动空间布置的方式。相对大型社区,小型社区更强调空间的交流性,空间的利用率,功能性空间的综合使用,以创造适合的室外活动场地,使观赏、休憩、聚集、运动、娱乐融为一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贴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强调参与性和观赏性并重的休闲居住场所,突出居住环境的人性化景观营造。设计师通过了解客户群的相关需求信息,才能综合场地因素,寻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二、以南湖村项目为例分析
南湖村占地约20万平方米,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梁路与丁字桥路交汇处。南侧毗邻城市排水走廊,西北侧紧临江南村,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
图1 总平面图
三、研究对象
居住区内景观设计不仅包括各种造景元素的组织,而且还是对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再塑造, 对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 满足人居生活的场所。同时景观环境设计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城市环境逐渐融合交汇,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一个好的居住园区, 在开发之初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定位, 确立其楼盘的设计风格, 景观设计也是在这种大的风格框架之下进行的, 它不仅仅从美学角度、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设计, 同时还要从景观要素的构成方式与人的环境行为之间考虑, 形成有利于居民生活、游嬉的场所, 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的载体, 如武汉南湖村采用世界领先的西方自然与生态的理念, 打造令人惊叹的中心景观生态场, 南湖村为业主引入了原生的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风格, 营造了原生的自然形态。
图2 居住区的设计风格
五、规划设计手法
1 坚持“自然与艺术融合”的原则,以自然风景园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等自然空间及景象与具有强烈艺术品位的园建、小品等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小区环境。
2 坚持“中西合璧、多元共生”的原则,延续武汉城市的文脉,将中国自然风景园的景素与西方文化典故的元素结合,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的小区环境设计理念结合,营造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共融共生的文化小区。
3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山水为主,营造怡人的自然生态住区空间和景观。
4 结合小区的园林空间营造聚会、休息、健身、游赏等多种形态的功能场所,满足小区不同人区的生活方式,创造丰富的生活体验。
5 以水景为主,创造多种亲水空间,营造和谐的小区滨水人居环境,让每栋建筑的前后都有庭园,每个庭园都有水可赏,有水可亲。
6 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武汉乡土植物及相同气候带的植物资源,营造形态多样、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和空间。
图3居住区效果图 图4 居住区效果图
六、设计构思及景观布局
1 设计构思
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引入生态绿肺的概念,每一个景观节点都与一个以上的绿肺相接,关系紧密,形同周易风水里面“穴”与“明堂”之关系,“穴”在规划当中通常作为交通的节点,在建筑中作为中堂。“明堂”指穴前的空地,能聚气。宅旁绿化采用坡体绿化,使中心园林处于围合的绿化环境当中,形同“护砂”。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人环境布局,做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极佳的“风水”环境,充分体现中国人居智慧的精华。结合各出入口的设置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规律,设计多个景观节点广场,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合理足够的交往、活动空间。空间组织有序而丰富,按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个层次来营造,同时注重可驻足空间的布局和社区文化的熏染,使景观环境成为一个居民便于停留、乐于停留的空间。
2 景观布局:T形轴、Y形轴、环形轴
景观布局通过小区西部主入口广场—中心溪涧—小区东部入口广场,结合T形、Y形景观轴,项目西部地块与东部地块稍作分隔但不乏联系。小区的整体性通过环形景观轴来维持,实现景观空间的有机渗透。
图5 T形轴布局 图6 Y形轴布局
1)东部地块南组团为别墅区,T形溪涧景观轴贯穿于别墅间,休闲步道与亲水平台等设计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同时为别墅区创造优美怡人的景观。别墅庭院以低层植物为主,配合高中层次植物,达到错落有致,空间开合得当,以求别墅的庭院空间得以延续。T形溪涧景观轴使居民犹如生活在山水间,与大自然零距离。
2)东部地块北组团为多层、高层洋房,围合出一个较大的庭院。楼栋间距变化、开阔,采光良好,结合地形高差,以阳光草坪体现生命和自然,并点缀休息广场,结合建筑本身的开合,达到一个良好的空间效果,使艺术与生态达到一个平衡定。根据建筑的布局求出—Y形景观轴线。在轴线上布置泳池、溪涧、花架、亲水平台和草坪等空间,创造不同的休憩空间。溪流水面和低层植物作为前景,高中低层次错落有致,阳光草坪和绿岛使中心泳池溪涧区成为一开放性景观空间,点题突出生态主题。居民下楼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景观设计中布置亲子广场,阳光草坪,亲水平台,增大居民活动聚集空间。从真正意义上使生态、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环形景观轴环绕南北两组团,使两组团实现景观空间的联系与统一。为了使居民能共享整个庭院,该环形轴对内多采用开放式设计,使景观向外部延续,增加景观空间的进深感;对外多采用围合式设计,将观赏视线围合在小区内。环形轴两侧通过景观空间的开合交替,点缀休闲广场,令空间活泼丰富。这种布局方式,使居民能在小区内自由穿梭,享受不同的景观空间,提高区内景观空间的使用率,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优美舒服、充满生活哲学的人居环境。
3)西部地块以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集中的围合庭园空间,由于被城市道路与东部地块分隔开来,居民前往东部地块活动受到限制,因此从景观设计角度,适当安排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使庭院成为居民的后花园。庭院中部的大草坪、小区主入口小广场,绿化节点广场都成为居民亲子、聚集等活动的场所。
4)东部地块西侧主入口广场,以连续的节点广场和林荫道组织线性空间序列;水景、雕塑、花坛及视线终端的岗亭形成景观节点,强化景观空间轴线,空间节奏明快活泼,与西部地块主入口广场遥相呼应。东部地块东侧主入口广场通过景观序列空间,并结合人行流线与行业建筑,带动商业繁华气氛。
七、结束语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景观生态模式,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完善了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对于开发商而言, 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 对于消费者而言, 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 营造好环境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 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外, 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 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 景观生态模式, 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的必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 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对于县域城市而言,小区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景观设计相对大城市略显不足,但从生态城镇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县域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优劣正成为改善住宅区和城市自然环境好坏的关键所在,对县域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思路如下:
2.1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挤占面积,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绿地内鲜见林阴,在炎热夏日,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的参与性回归,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住宅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2.2 住宅区景观设计思路
2.2.1 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2.2.2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入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
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2.2.3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设计中,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改造城市产业,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使城市建设走向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环境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2.3 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住宅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 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住宅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正的“活水”。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也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铬。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
从叠水涌泉到春色满园至游泳池,从获水流瀑至秀水林荫到水韵轻风,以龙形水系的动感渲染着建筑之神韵,使水的灵性、建筑的韵律、草木的生机在动与静中相互融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住宅区的美好意境。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引 言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的建设,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的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有的开发商在住宅建筑未完工,甚至未建房先造景,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有的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1 园林绿化对居民小区质量的重要性
对城市居民小区进行园林绿化可起到降低气温、调节温度绿化可起到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遮阳防晒、防风抗风、屏蔽噪音和有害射线、滞尘防污染、净化空气、提高大气含氧量的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绿化能很好地起到分隔室外小区空间的作用,使空间“隔而不断”,既满足了居民某些私密性的要求,又满足了其社会性的要求。合理配置植物,营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可令居民身心愉悦,享受自然的美。小区绿地是区内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交际聊天的良好场所,绿地内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如沙坑、滑梯、翘翘板、攀登架、转椅等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城市居民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
考虑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2.2必须因地制宜。
要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民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要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小区绿量还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墙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绿萝等攀爬建筑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加空间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建造屋顶花园,提高生态效益。
2.3注重科技创新。
居民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充分。
3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运用体现
3.1 结合历史文化,巧妙科学利用资源
(1)在整体规划中,应始终将城市大环境与居住区小环境相结合,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让人们从进入居住小区到走入居室,始终置身于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此外,通过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将园林小品、建筑物、园路充分融合,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有机联系,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在进行园林景观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小区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3)针对城市居住区的特点,在其景观营造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实用功能。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
3.2 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景观最贴近居民生活,在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防火、采光等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景观设计中植物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在设计中应始终注重社会化、人性化要求,居住区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3.3 设计要注重植物配置
(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因此,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以绿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干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
(2)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观花与观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些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在力求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科学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丛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
(3)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要适合不同绿地的要求。如在主次干道和街道以乔木为主,选用花灌木为陪衬;在道路交叉口,道路边要配置色彩鲜艳的花坛;在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种植体形优美、季节变化强的植物;在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适当点缀些生长速度慢,树冠遮幅小,观赏价值高的低矮灌木
3.4植物造景设计。
强调生态必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园林和城市建设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如何落实却所言极少。植物造景必依托于人居环境的地形塑造。因为植物群落主要是地带性和小气候条件所形成。大地形之山川和平原构成大气候条件即地带性气候,微地形起伏可以形成小气候环境。多样的植物有多样的要求,主要是光照、湿度、土壤和风的综合影响。各种和各品种的植物都有各自的生态习性。以地形为主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才能供不同的植物生长,其中包涵植物间的融洽性以形成群落关系。从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人工化、商业化太强而自然化不足。总的讲,绿地要以乔木为骨架,灌木即使株数超过乔木也无可形成植被的骨架。灌木可分布林间、林缘或作灌木丛独立布置。草地要因地制宜和相对集中,草本花卉总宜少而精,以林园围绕花园。也不一定到处提乔灌花草组成立体的植物群落,要因地制宜。草本花卉首先要变盆栽为主为地栽为主。发展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湿生花卉、水生花卉和岩生花卉。植物与地形、建筑、道路、场地、小品综合地进行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关键词:环境资源;景观;自然;活动场地;经济型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andscape; venue;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近十几年来,消费者对楼盘的素质愈来愈挑剔,开发商也把环境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卖点,把提供优美的室外环境当成增强居住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或设计理念的偏颇,从而使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下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目前不少小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无论项目属于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人们对于再生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这是小区环境建设的一个误区,利用好基地原有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地化特色。这也符合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国外,环境设计是在规划设计之前开始的,而在国内,尽管有了独立的环境设计,却往往在土建开工后才着手进行。开发者为了更多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规划设计人员习惯于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改造地形上。在居住区建设中保护原有树木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体现,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一位欧洲建筑师说:“要把住宅轻轻放到大自然中去,而不要破坏和惊扰大自然。”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和环境设计中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近年来新建小区室外环境中,大面积的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小品,无论设计和施工都下了不少功夫。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总还是有些让人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区内可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另一方面舒适度也不够。居民在小区里生活和居住,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比如,散步时希望有个线性空间,即道路空间,两边有好的绿化,遮荫的树木和可供观赏的花草,人们漫步其中才会身心舒服;而晨练的空间应有面积适当的硬质铺地,周围伴有绿化和座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人际交往空间不必太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切感,但最好形成一定围合以减少外面干扰;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应离住宅远一点,以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居民区环境设计中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所以我们要注重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如人行道的设置,让人们在绿色中悠然前行,或聊天或休息;大绿化则让人们进入其中浑然忘我,或运动或读书,自由自在,其乐陶陶。
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应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趣味性,这样人们才乐于观赏和接近它们。现在一些小区的环境设计着力追求豪华和排场,甚至为建设一组欧式的柱廊和雕塑,不惜花费重金打造,“克隆”西方古典园林,既不具有使用功能,也无观赏性可言。有的小区则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广场,吸引大批市民来观光消遣。须知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城市广场和公园,大量外部市民进入小区必然打破环境的宁静,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区环境建设必须适合居住特点,作为小区环境要素的亭、廊、花池、座椅、灯柱、雕塑等建筑小品,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也应具有宜人的尺度和恰当的功能,让居民能够贴近它们,使用它们,参与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随着开发商对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注意力日益增强,环境建设投资日益上升,一些开发商不惜巨资从外地移植名贵树木,但因气候、土壤和其他人为原因,成活率不高,这实质是破坏生态,摧残生命,大树与生长地已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适应关系,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移植则是对当地环境的巨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