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5: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5-02
【作者简介】赵太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江苏常州,213011)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一、五年一贯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
(一)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
根据学生入学年龄小,没有经过高中三年文化基础课学习,在学习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的特点和学制长的优势,江苏五年制高职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促进学生心智、能力发展作为主要培养任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融入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和文化课设有限定学时,必修(限选)课时为1800个左右,选修课时为200个左右,合计达到2000课时,满足高中阶段和专科层次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德育课和文化课建立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可供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选择,为专业学习、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保证了德育课和文化课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功能的实现。
(二)科学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根据五年一贯制教育特点和初中后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专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归纳工作任务,系统开发了五年制高职专业技能课程,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建立n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促进关系
一是将德育渗透于文化课、专业技能课和社会实践课程之中,形成德育合力。二是将文化课融入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综合模块,根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模块,针对专业特点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教学案例、教学范文等,使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互渗透,实现了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有机衔接,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的相互融合。三是教学目标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五年制高职按照五年一贯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两者相互渗透,避免中职和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造成的学时耗损,整体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具有节约性,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具有高效性。五年的学程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实现了中高职有效贯通和无缝衔接。
二、发挥五年一贯长学制优势,突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江苏五年制高职始终坚持将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五年学程中,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循环规律,构建了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为逻辑线索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安排从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工学结合到顶岗实习的实训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专业环境,有效延长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时间。同时,江苏五年制高职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毕业生除全部取得本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外,60%以上能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发挥联合共享优势,实现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化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工作,近些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计划。一是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二是积极推进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三是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如《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等,为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联合优势,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引领了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共享平台,以各分院(办学点)和专业协作委员会为组织实施单位,制订了44个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102部院本教材、51门院级精品课程,指导相关学校开展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顾问,对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组织审核学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服务。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对专业大类教学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研究制订和修改完善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开展校际教育教学交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院成立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教材审定委员会,保障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实施,为推进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
近几年来,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苏联院〔2007〕5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通知》(苏联院〔2010〕2号)、《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等文件,为推动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3.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社会经济各领域中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明显,市场营销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认同。各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顺应了市场需求,纷纷开办起来。本文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教育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1.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掌握社会活动和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掌握市场营销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知识,拥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和技能,面向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一线岗位,从事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电子商务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营销正成为当代市场营销的重要领域,因此,如何做到传统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互相结合正在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场营销专业下开设了市场营销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以体现这一时代趋势的要求。与独立设置的电子商务专业有所不同,市场营销专业下的电子商务方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扎实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掌握网络营销的方法和技巧,具备网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网络商务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及其运用,具备电子商务实务操作能力的新型营销人才。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内容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概括:一是基础知识层面,包括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西方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经济学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层面,包括与营销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如市场营销学、广告理论与实务、渠道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实务、商品学基础、价格理论与实务、消费者心理学、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相关课程;三是综合知识层面,是指除经济类知识以外的其他相关知识与学科,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这三个层面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市场拓展、产品开发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是课程实训(主要通过模拟平台进行);第二层是专业实训(主要通过企业的认识实训、专业(顶岗)实训、专业的综合实训、考证实训、各项大赛等环节进行);第三层是毕业(顶岗)实践(一是在毕业实习期参与企业单位的预分配实训,二是可通过毕业论文进行的应用理论研究实训)。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方向为例,如下图:
通过真实岗位(群)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职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能力)训练课程(项目)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实践类课时在教学计划中占总学时的50%以上,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分析
通过上文对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1.实训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的地位
首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对实践教学环节足够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应规定适当比例的实训学时。第二,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扩大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以“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为课程特色,形成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的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第三,不断完善实训设施和设备,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的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利用模拟教学软件强化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第四,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切身投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实际工作和竞争中得到锻炼并不断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职能的必要延伸。作为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主要体现。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有两个特点是互相联系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做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当前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和要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社会、向企业拓展实训营地,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继续做好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1.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进行多元整合,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教学,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淡化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而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把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在教学中简化对复杂理论、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运算,使学生只要有所了解即可,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面。
2.以营销实务为主线,构建符合营销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把职业岗位资质用KSAO模型进行分解。KSAO模型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但要注重对学生K(知识)方面的传授,更要注重对S(技能)、A(能力和素质)和O(其他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在S(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实执行实训课时的内容设计和安排,不要随意减少实训课所占的课时比例,不要随意改变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同时,校方应保证实训经费投入,改善实训硬件设施,加大实训教室、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扩大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训条件和足够的实训机会。
在A(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在课堂内外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比如,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社团,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O(其他品质)方面,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完善、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使毕业生理性、正确的看待就业压力,引导他们顺利就业;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积极探索“无讲台,零距离”的教学新模式。在课堂上讲授到某些知识点时,假设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假定的场景中模拟与该知识点相应的实践行为,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起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效果。
第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营销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经的起一定深度的推敲分析。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大胆地提出各种观点和方案。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努力地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填鸭模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贯彻师生平等、民主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提出的观点和疑问,并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为学生传道、解惑;在教学中,适当地减少讲授比重,增加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和自学比重,为学生创造更民主、更宽松、更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宗旨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整合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一种职业针对性强、按岗位需要设置的课程体系,采用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训的教学方式,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市场营销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承志. 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特色培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3卷4期.
[2]郑绮萍、张涛等. 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与社会适应性研究[J]. 职教论坛 2005.8下
[3]关世荣.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模块教学[J]. 辽宁高职学报, 2006年03期.
[4]陈群平. 关于市场营销教学创新的思考[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5]陈伟.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年04期.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参与土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土建领域的工作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设计、施工、销售和维护,以CAD、PKPM、SAP2000等为代表的制图和结构分析软件在项目设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广联达、求实等为代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在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数据预算,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提供了依据;以CAD、PHTOSHOP、3DMAX等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为项目的设计、宣传销售等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面参与项目的各种文档的建立,数据处理等项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土建的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4.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及土建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在土建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热门课题就有(1)土木与建筑工程中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结构分析与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技术;(3)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4)应用软件集成技术;(5)多媒体技术在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大学办学的宗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土木建筑领域急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土建类人才,所以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就要尽快适应当前的这种形势,改革自己的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仁,蒋俊玲.计算机教学在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87-489.
[2]李永梅,孙国富.构建土木专业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85-88.
[3]代晋,余文芳.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5):184-185.
[4]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6):53-59.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我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数十年之久,虽然其存在时间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相比时间较晚,但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时间,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门类之一。伴随着专业扩展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容,在每个省份中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行带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与开设,但由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匀速常态化发展,市场数十年的膨胀也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此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也将随之顺势的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将伴随市场的新常态化而产生必要的整体优化调整,这也是由本专业自身的高度应用性属性而决定的。
由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各地域间不同的市场需求,传统优势各有区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地区高校间的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上各有侧重。有很多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而制定具体专业的教学重点:如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与研究型之分。对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走出适合区域高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则更应该依据专业所在省份自身的区域性特点从而制定符合所在区域的专业课题体系与教学侧重点。
突显地域特色
海南省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自身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环境气候、植被种类,还是民族风情、经济产业结构等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突出地域特色角度来说,应该借助海南本土的独特地域特色,比如海南独有的黎族少数民族建筑装饰风格。针对黎族浓郁的建筑形制与装饰手法,将其进行课程分解,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逐步融入专业必修课程中。例如黎族建筑外观设计,均可以在讲授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与海南地域民族特色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作业成果展示效果的变化也会立竿见影的显示出来。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传统知识点的讲解,又增添了新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触手可及的环境中感受地域特色明显的设计课程所带来的直观效应,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这些本土元素,感受来源本土应用本土的转化效果,会更加提高学生毕业后在海南本地工作的实际竞争力。如果说学生的毕业前景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牢牢把握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条件。
海南地域环境中拥有众多可以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有利元素,尤其可以作用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当中。例如酒店设计课程,海南地域内的五星度假酒店在全国处于领军位置,其中对于海南传统少数民族黎族的装饰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诸多成功的案例结合进入酒店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黎族元素不仅作为一个点,更加是一条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主线。这种连贯的结合,不仅会使课程内容高度的贴合实际,而且非常便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环艺班43名学生就在2015年5月的专业考察课程中,选择了黎族传统村落――三亚古城――三亚亚龙湾希尔顿酒店――保亭槟榔谷,这样一条以黎族为主的考察路线。这其中也兼顾了酒店的考察,为下一学期进行酒店设计课程进行了前期的预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已经对即将设计的对象具备了直观的第一印象。相信这种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与课程考察结合的方法会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显地域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必要的支撑模式。
服务区域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即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服务,本身即带有高度的服务特质,并在市场划分中从属于第三产业。因而,欲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需要在突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的定位。既从本土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构建课程体系变革,又从教学内容整体上向服务海南本地区市场需求倾斜,从而搭建完整的优化体系。
海南省的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产业二者均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其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服务型行业的走向定位,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旅游产业对于地域特色元素设计应用、地产行业对于区域性特色功能设计,均有着明显区别于内陆地区的刚性需求。这些,正给予了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走向――即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将极具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嫁接本土同类素材,进行生动的案例演示,结合便利的考察条件,充分发掘本土教育服务本土区域建设的能动性,既带活了专业课程教学,又对当地建设发展起到地方高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加令学生受益于这种地域特色性专业教育,对本地化的就业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角度看,植入海南地域特色教学元素,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目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优化的推动作用将会是极为明显的。比如模型设计课程,无论从黎族特色旅游景点设计还是特色地产建筑外观设计制作,都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实践兴趣,并极大的贴近生活环境。从制作过程的材料收集、素材整理、案例考察和应用分析等,均可以最大化的接近实战,并有更高的机率将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具体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增设较多的、灵活的例如综合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及时的根据海南市场大的动向与需求,进行课程重点的调节。当然,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与相当的实践能力。不过,致力于本土地域特色发掘的方向,已经天然的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地域便利,也为指导学生大四阶段的实习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高度丰富的经验,并具有极高的本土接受价值。
结语
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本土黎族传统文化等区域性特色人文类项目的科研投入与关注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此类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提供了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重要的理论基础。海南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所在地域,将地域特色元素进行应用推广势在必行。提高教学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大化的挖掘本土应用价值,那么突显地域特色也必将成为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作者简介:张 引,男,吉林长春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本论文为以下科研项目成果: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29 。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课程群建设
为了提高院校的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任职需求,适应当今高职教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院校专业的特色建设,巩固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扩大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高职院校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科研活动课和实践课等。它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规范,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比例和要求构建模式,通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国家的培养目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宏观层面,顺应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院校办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设,对于院校专业建设有着规范性的积极作用。
相对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位于中观层面的建设。课程群建设以增强人的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院校教学。
2 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实践中,课程群建设应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院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和人才培养的任职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本土化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建设的群落化,即课程群。在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注意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区别
课程群建设是对用于教育对象相同而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课程群体的建设,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一些相关和重复课程的优化整合,打破不同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性的内容,节约没有意义的资源消耗,着眼于提高培养对象的素质能力,创立教学新课程,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彰显不同院校的发展潜力。课程体系建设则注重范式上的要求,规定具体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和目标,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指导意义。课程建设讲究单门课程的系统性,以深挖、细化、完备等为特点,不重视课程之间的重复性,不能产生的新的课程。
2.2 重视课程群建设的科学性,避免课程群组合的任意性
课程群是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一般包括三门以上课程。目前课程群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和考评体系,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在课程群建设中要避免组合的任意性。同一专业课程群组合时,要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区别,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要顾及课程群组合的系统性。在科学论证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培养对象的任职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办特色教学。
2.3 课程群建设不应过于宽泛
课程群建设实质上就是在专业建设中对所含课程的新设计与新组合,在实践中,不能扩大课程群的作用,应把课程群建设的目光聚焦在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尤其要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课程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利于课程群建设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积极作用。
3 课程群建设对于高职教育院校的作用
课程群建设不仅针对不同专业建设中的相关课程,而且也可以对同一专业下的不同课程进行组合,从而创办特色教学。对于高职教育院校来说,课程群的这一特点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
3.1 促进特色办学的实现
尽管各个高职教育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目标、要求、规范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课程的建设中也具有教学资源相异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为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办学提供了有利基础。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或者调动相关资源,在服务于课程体系建设大目标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能够发挥院校教学特点的课程群建设,以此促进专业发展和专业调整,建成特色专业,实现特色办学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彰显院校存在的必要价值,而且也为院校的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
3.2 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如何充分利用院校自主安排的教学时间,各个院校做法并不统一,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此扩展学员的知识面,增强其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案和院校的实际做法,客观上会带来某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甚至出现闲置的局面。课程群建设着眼于专业的原有课程,在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开发、调动、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造成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同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实践,已有的教学资源必然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上也打破了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增强了教学资源的竞争力。
3.3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质量是教学活动的生命所在,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上。课程群建设通过删除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根据经验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课程群建设。既能打破单一课程的框条束缚,增强教学资源的竞争力,也能使学员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解。课程群建设中把最新的动态和研究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能够使课程群建设和专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群 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
【资助项目】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群及其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与研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研究项目资助(立项编号:15SDJ19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4-02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Taking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for Example
Guo San-hua,Cao Li-juan ,Xie Shao-xia,Wang Shi-jiang
(Yantai Automobi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llege,Yantai 265500,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system was created based on fully integ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Profession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basis ,integration,practicality,humanity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s.Taking the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for example,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up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
【Keywords】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professional group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引言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在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充分调整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础上,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整体提升学生的技能、人文素质要求,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支撑[1]。在充分整合现有相关专业基础上,提炼出基础性、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的适合于整个技术链人才培养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可有效实现岗位分析 ,促进专业性知识、技能的交叉,更好的服务于当前区域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育、共发展式的企校联合模式[2]。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典型案例,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发展提供良好借鉴和案例支撑。
一、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以企校联合课程开发、企校共育人才培养、企校技能有效对接为原则,依托于产学结合、实训基地共享、企校管理体制机制、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依托于企校联合课程开发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企校联合课程体系开发着眼于当前专业群的定位,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建设有行业依据和企业标准依据[3]。实现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技能基础水平对接,最大限度满足当前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技能基础水平满足岗位要求。
(二)依托于企校共育人才培养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企校共建实训基地是企校共育人才的一个有效平台,在注重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和学校育人的有机结合[4]。以学生为中心,以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为主线,构建并实践“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企校共育人才培养,并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整体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下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三)依托于企校技能对接构建专业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立足于产学结合、岗位分析,在对企业岗位调研和技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技能综合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岗位分析过程中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技能和人文要求,使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和提升,满足于学生技能和认知提升要求,同时也满足于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技能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注重将定向专干技能融入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具备特色的与企业衔接的综合技能、管理、知识衔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集团化办学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群形成了北京现代汽车专干技能班、博世工程师班、LGD液晶显示专干技能班、戴姆勒定向专干技能班、上海电梯安装与维修专干技能班,将专干技能培训知识融入到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知识、管理认知等水平。
二、典型案例分析
依托于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相关行业企业的产业链建设,在基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围绕汽车、电子、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设定了汽车产业的专业群、电子类专业群和机械专业群。三个专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专业群构建原则,形成了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为实例分析其遵循的构建原则及效果。
(一)构建方案
1)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大型合资企业构建企校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在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突出技能基础性要求,注重专业群下的技能基础性要求,按照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相关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辐射产业链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岗位需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强化项目化实训,实现企校共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企校联合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2)依托于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传统文化传承构建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将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学校育人机制、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融入到企校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凸显企业用人机制、体制的日常实践,传统文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传承,学校育人理念在学生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的渗透,将企业6S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宣传、道德讲堂、学院育人理念很好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5]。
(3)立足于周边中小微企业产学结合、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构建企校技能需求对接的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依托于电子技术研究所,构建产学结合的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将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所提出的技能综合要求很好的融合和渗透到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形成装配工艺、SMT贴片技术、通信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综合技能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
(二)有益效果
围绕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析了电子类专业群所涵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近三年(2012-2014)的毕业生发展信息,其学生就业表、技能大赛表、学生发展分析表如下图所示,其结果表明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与区域产业链良好对接同时。
三、总结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分析了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为实例,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技能水平培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案例支撑。
参考文献:
[1]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9):127-129.
[2]娄 锐,徐红英.构建高职专业群平台支撑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2):90-92.
[3]郭三华,赖剑峰,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下的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4,(6):54-56.
[4]王晓东,李彩虹.依托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J].江苏高教,2011,(6):140-142.
[5]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0-62.
作者简介:
郭三华(1982-),男,汉族,山东蒙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专业群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曹丽娟( 1981-),女,汉族,山东莒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人才,地方院校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对地方院校建设特色数字媒体专业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数字媒体 地方院校 课程体系 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保障
近年来,中国数字媒体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在迅猛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强化,也为信息产业指出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促使媒介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人才是数字媒体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专业中增添了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数字媒体专业也在国内各大院校纷纷落户。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53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其中,华东95所,华中49所,华北28所,华南24所,西南23所,西北22所,东北12所[1],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中培养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明确程度,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地方院校依据已经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高的院校进行的“照猫画虎”性质的专业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依据笔者在院校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正确评价已有专业条件,正视自身定位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2]中,“数字媒体”定位为工学门类的交叉类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3]中,“数字媒体”则作为二级学科纳入到“设计学”一记学科中,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到,“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专业,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不同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实际上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专业院系,如理工类、传媒类和美术类。
地方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会参考我国几所数字媒体专业已获得了较高社会美誉度的院校,如突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浙江大学,突出数字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传媒大学,突出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艺术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后来的地方院校在确立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的会参照这三所院校,但这三所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全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于是在地方院校中出现了从各所大学抽出若干门骨干课程拼合在一起构建课程体系的情况,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分工趋势相悖离的“大而全”情况。“大而全”不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平庸、毫无特色导致就业困难,而且在实际上阻碍了地方院校自身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优化与发展。如数字媒体专业众所周知存在“三高”:新技术开发成本高,新设备建设成本高,技术能手培养成本高。“三高”对教学工作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必须投入高额资金营建教学环境以支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在建设数字媒体课程体系时必须发挥归属院系专业已有条件,并依据自身定位确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
1、正确评价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评价已有条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从硬件资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数字式衡量,尤其是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无论地方院校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为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前提都应当是以能够最大化合理利用现有师资以大幅度降低隐性成本,提高硬件设施等显性成本价值为基本准则。当将专业发展倾向统一到“技术”或“艺术”下时,必然存在从事该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问题。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越容易,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就能够越早步入正轨,培养的人才质量也越有保障。必须指出的是客观事实是,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实现自身的转型,不然院校就必须投入大量人才培训成本加速教师转型,否则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讲授旧的东西。可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难易度要优先于配置教学硬件和配套设施花费的多寡,也是最容易被地方院校忽视的。
2、依据自身特色定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市场化 需求 专业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2
1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问题
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提供学历、非学历等远程开放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是一所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大学。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从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公民素质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具体市场需求,这里面的需求层次很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开放大学建设日益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之时,职业认证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也都在此列。
2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需求分类
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办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开放大学办学离不开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但开放大学又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要结合考虑更多的因素。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应适应社会需求及社会需求的变更趋势,应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也应符合学科要求及学科发展的趋势等等。开放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是否能满足特定方的需要,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即过硬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2.1 从社会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确立建设各地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指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更新,开放大学的“开放”精神更适应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到普及化的战略精神,因此从政府的社会需求出发,各地政府需要借助原有的电大系统成立适应新型社会发展和趋势的开放大学,以及及时成立社区大学的市、县、区的全面覆盖体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发展的社会需求。
2.2 从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社会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影响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职位能力的需求,也正能体现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智联招聘,51job等知名网络招聘平台随机选择97家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该专职人员的需求,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需求:思想需求、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心理素质需求等四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能高度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是否具备相应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后续上升空间;是否有坚定的吃苦耐劳的上进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按照以上所总结出的企业方的用人需求所体现的各种要求所出现频率的次数,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定期随机抽样,重复以上实验,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监测用人单位需求变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的。
2.3 从学习者需求来看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对所在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求,生活质量提高,拓宽知识面等,这个需求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促使学生选择开放大学来读书,其本身的需求动因是最主要的,并且学习者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需求等需求的“反射物”。
3 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
在分析了各方的需求分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这同时需要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很多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设实践类课程。如江苏开放大学首季成人注册学员的学习就是通过江苏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由课程团队教师进行网上专业辅导兼课程管理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很多章节的教学就是直接围绕实验实训开展的。同时也迎合了开放学员对实践技术的需求。
3.2 可以考虑设置小组学习制的课程
早在开放大学的依托主体电大的开放教育中,就已广泛开展了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形式,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也采取过这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成人开放学生也渴望自己作为小组的成员或组织者的身份主动的学习并展现自己。
3.3 用人单位、学习者自身参与课程设计
以上已经分析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对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吸收用人单位和学习者自身的要求,让他们的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开放战略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在课程开放和课程群以及备用课程库的开发和使用中。
3.4 使课程“微”“小”化
“微概念”近年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便是教育教学中,在各类教育中“微课堂”、“微视频”等形式都有体现,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在开放学员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下,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都要体现“微”和“小”的概念,使得在“微”和“小”中更能被开放学员所接受,更能满足他们的各类需求。
3.5 提升课程考核结果在各类教育中的通用程度
众所周知,国外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很完善的,我们的开放大学也要加强与各类高校的合作与开发,使得不同高校的不同层级的各类教育下的学生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如,注册为开放大学学历甚至是非学历教育的学生,都可以在相互任课的各类高等教育层次中任意选择资源。这依赖于扎根于各类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史颖.引进英国开放大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