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元素的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元素的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元素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 导学式 小组合作学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但这一部分知识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课后学生容易忘光,学生的思维潜力无法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我运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心理感受,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学生展示、总结提升”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导学――学案导学,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该环节中,教师课前发给学生优质导学案,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学案”较之于“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学生的主动“获取”,让学生“会学”。导学案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下面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中的一节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加以阐释。

(一)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是导向,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铜的有关性质,系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掌握Fe和Fe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途径;(3)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别Fe和Fe,从中获取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二)设计预习自测题

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几道预习自测题,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通过预习自测题,自检自测,分析目标的实现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设计了下面预习自测题:

1.在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中( )

A.铁被还原,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铜被还原,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铁被氧化,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铜被氧化,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与铁反应后的生成物,能与KSCN溶液作用生成红色溶液的是( )

A.盐酸 B.氯气 C.CuSO溶液 D.稀硫酸

3.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该化合物可能是( )

A.FeO B.FeCl C.FeSO D.FeO

(三)预设课堂探究问题

课堂探究的问题预设是关键。在自主预习中,学生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知识,同时存在一些疑惑,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问题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需要着重探究的问题主要有如下:

提供药品:FeCl溶液、氯水、双氧水、KSCN溶液、铁粉、铜片、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

探究问题一:某久置的FeCl溶液,猜测FeCl溶液变质,变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现原离子的什么性质?生成什么离子,如何检验?请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二:为了消除这种变质,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探究问题三:FeCl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证明?请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四:溶液中Fe的检验都有什么方法?Fe的检验方法又都有哪些呢?

探究问题五:Fe、Fe、Cu氧化性强弱顺序如何?将铁粉加入含有Fe、Cu的溶液中,铁粉先和哪种离子反应?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多留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存在的困惑和反思,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和学生一起改进并优化导学案设计,让导学案更适合学生。

二、分组自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答疑。

在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针对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先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整体的学习和常规工作。教师要多和各组的组长进行交流,了解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动态;同时加强组长的责任心,鼓励各个小组创造性地开展合作,对于各小组的情况要及时地点评和总结,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对于问题较多的小组,应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调动小组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质疑、善于探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借助实验的验证,会得到很深刻的印象,受课堂时间所限,更需要小组的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才可以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三、学生展示――小组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

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分别安排一名学生进行展示、讲解,随后由学生和教师点评和修改。

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和表现意识,学生对来自学生的鼓励和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

四、总结提升――总结规律,生成方法,拓展应用。

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题发言,随后教师跟上点评、补充,并组织各学习小组对拓展应用题进行操练。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主要源于知识的“零乱分散”,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第2篇

1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的特点

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决定了高职院校宿舍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增进了高职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使他们在宿舍就能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获取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正是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紧跟时代的潮流。因此,高职院校宿舍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时代性。

(2)感染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了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创造了人。[2]在宿舍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宿舍成员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形成的宿舍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其成员。在这个环境中形成的宿舍文化氛围很容易使宿舍成员在情感及情绪的相互交流与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并影响着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宿舍中多数成员学习积极主动,那么就会带动其他成员一同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相反,如果宿舍中大部分成员不思进取, 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逃课,那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不求上进。

(3)多样性。由于高职院校宿舍中各成员来自祖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成长背景、兴趣爱好等,但由于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在学习和生活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多样性的宿舍氛围。比如有的宿舍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宿舍各成员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规划。有的宿舍对参与学生会及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他们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锻炼自己能力方面。有的宿舍风气比较差,宿舍成员整天呆在宿舍里,集体沉迷于网络。

2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2.1 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现在的高职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其中,有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很差,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甚至有的学生面对新环境表现出焦虑紧张,感到孤独和无助,对新的生活无法适从,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首先可以培养和锻炼高职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安慰和鼓励,能够迅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宿舍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不同于高中,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发展和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高职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充分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磨练自己,增强自信心,锻炼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的锻练使得高职学生在今后迈入社??时,能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2.2 有助于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其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也是其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转折期。良好的宿舍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高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学习阶段的校园生活就是社会的缩影,人际交往是高职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必修课,宿舍为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性格各异,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这就需要每个成员学会换位思考,彼此之间要沟通交流,学会容忍,学会宽容,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3 有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宿舍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交流以及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健康的宿舍有如家一样温暖,宿舍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之间能够真诚地交流,自然心情就会愉快。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良好的宿舍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鼓励,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彼此之间真诚的倾诉,能在心理上给宿舍成员支持,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消极作用

3.1 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高职院校宿舍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差,不适应高职阶段的自主学习;一部分同学因为学习基础差,专业课程跟不上,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情绪严重;还有一些同学,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思进取,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上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宿舍的宿舍文化处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那么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因此,宿舍学习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习成绩。

3.2 网络行为对宿舍文化的冲击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4-01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品德教育的有利平台,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对校园文化认识的偏差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高度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使受教育者达到业务素质、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了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和新的载体,成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目标指引和方向指针。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校园文化作为教学和常规教育以外的文化形态,是教学和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思想激进的时期。然而,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却是不平衡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兴趣、爱好等也因人而异。校园文化生活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的舞台,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何大学都处于一个地域和社区内,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地域和社区发生联系。通过组织师生与地方共同进行科技开发、共建实践基地、技能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地域和社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并更新着校园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化,使学生认识社会,见习社会,适应社会,打破了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幻想,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与升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因素,也是学校发展的主导因素。制度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约束、规范、引导和保护学校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证。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它贯穿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环节,在无声无息中熏陶、升华和铸就着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影响着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校园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宣传部、团委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优化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建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的建设机制,才能达到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预期目标。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学风、教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运作实施,要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发生巨大影响的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用继承中求创新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正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4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影响;作用

1.前言

校园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内以及课间活动的安全文化,例如楼道安全、体育运动安全、设施事故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劳动或社会实践安全、学生身体特殊事故等,均属于校园安全文化的范畴。校园安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学校财产安全以及师生人身安全未得到保障,便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稳定支撑。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营造平安校园环境,确保学校财产与师生人身安全,也属于各学校需注意的重点。

2.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熏陶。开展校园安全文化,会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方展,使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具有行为的自觉性,注意自我安全管理与防护,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1]。⑵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与心理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的环境。⑶现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于一体的文化形态,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落实,能够帮助大学生孕育出新的安全理念、安全思想与安全科技成果,进而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氛围。⑷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过渡向社会的重要阶段,校园安全文化以及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教育工作,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习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知识、技能、安全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2]。

3.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实施策略

3.1明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的是要使高校的安全氛围更加浓厚,强化大学生与教师的安全意识;其次,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完善学校安全设施,落实各项安全制度,使安全管理更加精细,为减少校园安全事故打好基础;再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使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对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⑴完善校园安全物质文化。首先,需保证高校配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消防安全设施、防雷设施设备,所有活动器材必须无安全隐患,同时校园的饮用水及供水设施必须达标,桌椅门窗以及学生床铺等必须整洁、完好;其次,校园周边的安全环境必须达标,校园四周50m范围内不允许有无证经营的小摊点,200m范围内不允许有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对大学生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场所,也不允许有乱建、乱堆现象以及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再次,需保证高校的建筑完好,无危房危墙存在,无地灾隐患,各种场所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师生的学习与教学需求,还需符合卫生与安全要求。

⑵完善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完善校园安全制度文化需注意三点:一,完善校园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以便在高校发生自然灾害、治安事故、传染病等突发安全问题时能够根据应急方案紧急处理;二,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凡是与高校安全有关的工作,其中所用安全制度必须完善与明确,以保证各项制度均能落实到位、责任到位,从而为学校的财产安全与师生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三,高校还需根据隐患程度建立分门别类的安全隐患台账,根据台账的动态性特点,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跟踪整改与处理。

⑶完善校园安全精神文化。首先,高校应该基于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中,通过课程的渗透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科学的三观。其次,高校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安全隐患警示标志、安全宣传栏、班级安全手册等方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安全文化意义。再次,高校需针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开展多元化、针对性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与法制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精神文化[3]。

⑷完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形成良好的自我思维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创新能力,但仍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安全、不合理的行为习惯,这对其后期步入社会工作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还应该完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通过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行为养成训练,引导大学生践行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

3.3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落实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分三个步骤加强落实,以保证其能充分地发挥效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良好的影响。第一,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宣传发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第二,贯彻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要点,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增强大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与优化,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第三,定期总结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组织会议进行讨论交流,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4.总结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国各高校理应引起重视,充分了解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应用科学、先进、有效的手段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与落实,进而为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章.浅谈高职院校安全文化教育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16):170-171.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员素质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地方和军事院校都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对比而言,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对教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员素质从多个方面都要有不断的提高,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一、信息素养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要求教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比较常用的主要有:

(一)信息搜索工具

通过信息搜素引擎去检索信息资源,是目前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常见方式。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Baidu(百度)是目前最为著名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多的教员经常使用Google或Baidu来收集教学中所需的各种资料。教员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时,掌握信息的查询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来获得自己在教学中需要的资源,成为教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二)课件制作工具

现在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也成为教员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要想制作出一套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掌握常用的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或Director此类软件以外,还要掌握Photoshop一类的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其他包括图像视频处理软件,这样就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交流工具

无论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在教学后,教员都需要与学员有一定的交流。比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员可以通过某些软件,比如极域电子教室,实时掌握学员在下面操作的情况,可以通过屏幕监功能看实时查看,可以通过学员演示功能在大屏幕上显示学员的操作情况等等。在课后,教员可以通过QQ、E-mail、BBS、博客等方式与学员进行交流。

二、角色定位

(一)学习环境的构建者。教员的作用不仅仅是把现有的教学内容讲解给学员,而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员学会如何获取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二)学员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辅助学员进行学习。这样,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帮助学员、促进学员进行学习的角色。

(三)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员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学员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比如可以按照班级、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式进行分组,使不同类型的学员相互搭配,有利于发挥学员自身的优势。教员制定适合的小组学习目标,让学员在学习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实现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板书为主,这样就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而且书写板书的内容也不够形象,需要一定的时间,书写板书过多,教员也比较容易劳累。新型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先进、快速、方便、广泛的方式更加直观和更加形象地表达和描述一些不便于用语言描述的现象和规律,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强烈反差。将原来以书本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字、图像、数据、表格转化为数字化的电子形式。而且还能够锦上添花,配上多媒体的形式,也能够快速方便的在网络上传递,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新了传统教学多年来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的同时,也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种类多样的表现形式,就需要掌握多种多样的网络展示、软件使用和设备使用的方法。而且,如何合理的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插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对教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在教学之前进行一定的设计,如果设计出现纰漏,就会难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之间出现矛盾。这样对教员的要求也就比较高,既要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又要有相当高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操控能力。

四、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也就是以“教”为主。学员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里和教材中,学员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信息化手段的形式多样和丰富,为教员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更是可以应用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就使教学空间无形中进行了扩展延伸,通过网络,将其他的课堂以外的内容带入教学过程当中,教员只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员,让学员进行主动的学习,而不必全部教学过程由教员独立完成,也就是将教学模式变为学员的“学”为主,让学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员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教学理念的改进,必将促进教员能够更加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多样性,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是,教员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除了了解教学过程所应用的信息化手段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要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总结,逐步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更是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就会全面促进教员的各方面素质,以此带动整个课程教学的进步。

第6篇

[关键词]校园行为文化;创新素质;活动

[DOI]10.13939/ki.zgsc.2017.10.241

1 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 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

就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校园行为文化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笔者认为校园行为文化是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文体、社团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发展或校园文化起积极作用的活动文化。它强调“人”的主体性,是一种“活”文化、“动态”文化。

1.2 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动态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校园行为文化不仅包括教学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堂外的活动,比如,各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研,其内容也丰富多彩。

(2)自主性。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行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全校师生的主动参与。[1]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传授课堂知识,创新授课方式,同时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这就说明校园行为文化具有自主性。

(3)实践性。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大学里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些活动也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是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创新素质则是以创新为核心的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而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创新素质。大学生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五个方面。

2.2 校园行为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客观因素是外在动力。良好的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客观因素包括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等要素。其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校园行为文化,它可以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校园行为文化是促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校园行为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3.1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比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各种行为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3]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研发,训练了自己的研发能力,鼓励和激励着大学生攀登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社团活动中,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他们时常交流和学习,可以整合他们的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探索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创新知识的整合。在文体活动中,大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3.2 校园行为文化的自主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素质作为一种核心素质,需要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其主体是学生。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校园行为文化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在不违法犯纪的基础上,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实施都不会有严格的要求与固定的模式。如参与科研活动的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按照自己想法组织设计与实施活动,能够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充分发挥。校园行为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4]而主动性与能动性的调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社团活动是由爱好兴趣相同的同学自觉自愿组成起来的,他们会互相影响,互帮互学,变成了活动的主体,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时还能通过参加某些社团中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3.3 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实践平台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动态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和能力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平台,而这些机会与平台正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在学习实践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时,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创新知识,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发现问题时,一部分问题可以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答,但有可能一部分问题是无法用某些理论去解释的,而这种问题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5]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门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暑假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实践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创新人格的塑造。校园行为文化通过不断引入符合社发展的新活动,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与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 大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中培养创新素质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4.1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

改变校园文化活动单一形式,朝着多功能多形式的方向发展。如在第一课堂中老师讲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事例时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党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开展有明确主题的创业能力类专题社会实践调查,鼓励与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宣传与传播方式除了用课堂、板报、广播等传统载体外,还可以用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

4.2 发挥校园行为文化的自主性

要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当学生不适应“灌输式”的教学活动时,老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可以用科技手段改进教学条件,主动吸引学生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也要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大学生在参与各项学术活动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开展研究,多搜集相关资料,不断丰富创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3 利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性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自己已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吸收新的知识和积累新的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创新热情,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要积极搭建一些践平台,如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创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海明.高校校园行为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2]马立平.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J].科技视界,2016(2):61-62.

[3]孙巍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动态值; 脑出血; 发热; 抗菌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dynamic serum procalcitonin(PCT) monitor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ntibacterials treatment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ever pati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the clinical.Method:68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mplicating pyrex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4 cases in the PC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bacterial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serum procalcitonin(PCT),34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experiential antibacteri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patients’ clinical situations and laboratorial examination.The survey conducted 28 days,PCT values of the PCT group and the usage of antibacterial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ntrasted.Result:Serum procalcitonin of the PCT group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C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spects of antibacterial usage ratio,antibacterial using density(AUD),the costs of antibacterial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costs(P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3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15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首次卒中的10%~15%,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脑出血患者80%~90%在发病后或病程中出现发热,体温越高,卒中预后越差,卒中后发热与致残率和病死率增高关系密切[1]。卒中的神经损伤及预后与体温改变有关,发热与卒中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1-2]。但发热原因很多,急性脑卒中患者可因肺部、泌尿系感染及压疮、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导致细菌感染性发热,也可因颅内高压致中枢性发热、脱水热、出血后吸收热、病毒感染、再出血、疼痛等多种原因出现非细菌感染性发热,往往难以鉴别[3]。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发热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感染并不是导致临床上炎症表现的唯一原因,早期鉴别诊断发热原因对临床用药至关重要。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全身细菌感染的重要标志物,能特异性区分细菌感染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7]。本研究探讨动态监测血清PCT值变化对指导脑出血患者发热抗感染治疗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脑系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脑出血伴发热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2~90岁,平均(68.47±15.1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指导治疗组(PCT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8],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在发病后72 h内入院,入院后体温均在37.5 ℃以上,平均(38.1±0.5)℃,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NIHSS)评分均≥5分。出血部位:丘脑13例,基底节区31例,脑叶13例,脑室7例,脑干3例,小脑1例。排除标准:(1)患者24 h内出院或死亡;(2)既往有脑卒中史;(3)近2周有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慢性炎症和使用抗菌药者;(4)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精神病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温、NIHSS评分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发热当天除做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细菌培养、红细胞沉降率及胸部X线等检查外均常规作血清PCT检测。抗感染治疗的第1、3、4、7 天检测PCT值。在进行脑出血常规和支持治疗措施的基础上,PCT组医师与药师根据血清PCT水平变化共同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决定抗菌药的使用,PCT

1.2.2 检测方法 PCT值测定:采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快速半定量法(PCT-Q胶体金法),德国柏林BRAHMS 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PCT-Q检测试剂卡定量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PCT组患者随着治疗进程PCT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比例、费用、金额比例及强度(AUD),住院费用以及治疗后28 d病死率。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DDDs)=药品消耗总量/相应的DDD,抗菌药使用强度(antimicrobial use density,AUD)为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DDD数。DDD值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2011年8月)的相关数据,结合《新编药物学》 (第16版)和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确定[11]。DDDs值越大,药物使用频率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动态变化 治疗前PCT组血清PCT为(24.53±13.24)μg/L,抗感染治疗后24 h,3、4、7、28 d分别为(17.42±4.51)、(13.43±3.51)、(6.56±3.24)、(1.45±0.63)和(0.44±0.12)μg/L。血清PCT水平随着抗菌药的使用而逐渐下降,在抗感染治疗7 d后PCT值明显低于治疗前(t=3.65,P

2.2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比较 PCT组抗菌药的使用比例、使用强度(AUD)、使用金额比例及抗菌药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PCT是含有116个氨基酸序列的降钙素前体,无激素活性,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 KD的可溶性糖蛋白,室温下PCT体内外稳定性好,易于检测。健康人体中或不存在细菌感染时PCT基因被选择性抑制,在血浆中水平极低(

PCT浓度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细菌载量相关[13]。PCT作为重要的全身炎症反应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在判断细菌与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中意义显著[14]。起始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和早期疗效评估后的方案调整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医师和临床药师根据PCT血清动力学变化确定抗菌药的选择与否、选择时机以及抗感染疗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发热的抗感染治疗中血清PCT动态变化与临床治疗效果关系密切,治疗有效时PCT水平明显下降,能及时反映感染的临床过程及抗感染的有效性。临床中,当开始抗菌治疗的72 h内每天较前一天PCT下降30%以上,认为治疗方案有效,可继续使用原抗感染治疗方案,反之应结合临床情况调整治疗计划[9]。当PCT每日减半量或下降至起始水平的80%~90%时(比峰值下降80%以上),停止使用抗菌药;如PCT无变化或下降幅度

表2显示,以PCT浓度水平变化作为指导脑出血发热抗菌药应用的有效指标,PCT组患者抗菌药用药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利用PCT动态值干预抗菌药的使用,能有效减少脑出血发热抗菌药的使用率、临床用量,降低抗感染治疗费用、抗菌药金额比例。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疗效,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的选择和抗菌药的使用持续时间[16],能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防止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相关附加损害,有助于临床医师和药师优化抗菌药治疗计划,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动态PCT监测指导优化脑出血发热抗感染治疗策略,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及可行性。使用PCT动态水平指导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的抗菌治疗管理策略,可安全地减少抗菌药的使用,加强抗菌药管理力度,指导医师有效地应用PCT[17]。

本研究表明,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作为快速可靠优化抗菌药应用的指标,可有效指导脑出血发热早期进行抗菌药的治疗,有助于医师和临床药师研究判断抗菌药治疗方向及使用效果,及时设计抗感染治疗方案、确定抗菌药的使用及合理抗感染疗程。参照PCT水平动态变化指导优化抗菌药治疗管理策略,在抗菌药过度应用现状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公共卫生意义。引起脑出血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体温增高的形式及伴随症状多变,临床医师及药师对于PCT临床价值的判定,仍需与患者临床信息、抗感染治疗反应、血象、影像学、病原学检查等相结合综合分析评定。

参考文献

[1] Hajat C,Hajat S,Sharma P.Effects of poststroke pyrexia on stroke outcome: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in patients[J].Stroke,2000,31(2):410-414.

[2] Wang Y,Lira L,Levi C,et al.Influence of admission body temperature on stroke mortality[J].Stroke,2000,31(2):404-409.

[3]郁可,刘媛,陈琳,潘先芳,等.血清降钙素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热原因的鉴别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12-14.

[4]石岩,刘大为.降钙素原在全身性感染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44-445.

[5] Christ-Crain M,Jaccard-Stolz D,Bingisser R.Effect of procalcitonin-guided treatment on antibiotic use and outcome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cluster-randomised single-blinded intervention trial[J].Lancet,2004,21(9):363.

[6]何礼贤.降钙素原指导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疗的临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8):636-637.

[7] Waeker C,Prkno A,Brunkhorst F M,et al.Procalcitonin as a diagnostic marker for sep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Infect Dis,2013,l3(5):426-435.

[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63.

[9]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44-951.

[10]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1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30.

[12] Miiller B,White J C,Nylen E S,et al.Ubiquitous expression of the calcitonin-i gene in multiple tissues in response to sepsi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1):396-404.

[13] Reinhart K,Bauer M,Riedemann N C,et al.New approaches to sepsis:molecular diagnostics and biomarkers[J].Clin Microbiol Rev,2012,25(4):609-634.

[14]黄英,刘后联.降钙素原:全身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标志物[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30(5):198-200.

[15] Schuetz P,Albrich W,Mueller B.Procalcitonin for diagnosis of infection and guide to antibiotic decisions:past,present and future[J].BMC Med,2011,9(1):107.

[16] Nobre V,Harbarth S,Oral J D,et al.Use of procalcitonin to shorten antibiotic treatment duration in septic patients:a randomized trial[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77(5):498-505.

第8篇

互联网诞生并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中当之无愧的活跃群体,在信息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职于卫生高职院,对医学高职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发展尤为关注。

1 医学高职院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医学高职院校园网络文化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为一体,体现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医学高职生直接身处的实际环境,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及发展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能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的普遍活动而培育起来的一种校园文化。[1]校园网络文化基于学生的网络行为,将校园文化内涵进行大幅扩展,融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于普遍的校园文化之中。这种融入,带来了一种精神、观念乃至行为上的变革。[2]

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描述医学高职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大主流阵地:学院的门户网站及学工、教务、图书馆等若干子网站;各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及社团公众号;不计其数的师生及时通信群;爱课程网及智慧职教云等SPOC平台;专业数据库资源平台;移动图书馆及学习通APP;信息技术及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外请专家的讲座视频、专业资料包及推荐公众号等。

医学高职生基于以上校园网络环境学习生活,形成了以网络行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对医学高职生态度、行为、能力、道德等方面进行重构。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交互性、实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

2 信息素養构成要素及医学高职生需达成的具体指标

医学高职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含四个层面: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知识和意识是基础,能力是保证、道德是准则。医学高职生需达成以下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3 校园网络文化对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实际效用

①信息素养涉及的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信息技术发展新问题等内容。医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的网络与服务、电子资源等栏目获取,最主要的信息知识来源是信息技术课堂。近几年,该校购置了智慧职教云、爱课程等MOOC平台,结合卫生高职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大批学院教师自行建课,录制教学视频,辅以名校名师的教学视频上传至平台,并设置在线讨论、测验和考试等环节,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为医学生信息知识获取提供了充足的保证。《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得到教务部门的重视,现针对不同专业,逐步开设,越来越多的医学高职生享受到了医学专业教师文献检索课程的授课,这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里一展宏图。

笔者通过问卷星网站设置了一份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广泛推送,最后成功收回466份答卷,结果显示,35.54%的高职生能主动完成校内SPOC课程的线上学习。

②信息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面对困惑时,需要个体有意识地运用身边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资源去寻求答案。基于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已然实现,医学生身处开放的校园网络环境中,学工、教务、团委、图书馆、社团等微信公众号不断推送各种生活、学习及就业资讯,加之超星移动图书馆、学习通公司专业人员的公开讲座,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学生开设的专题讲座、推送的资料包等等,本校教师不定期开设信息素养类讲座,医学高职生既已自觉适应了这种网络环境,同时,他们的网络行为又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这样的双向作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③信息能力是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核心能力,主要指高职医学生需具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信息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系统维护等课程的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的推广、各种专业讲座的举办、IT精英联盟社团的宣传与培训,该院医学高职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问卷调查显示,参与的医学高职生具备的信息能力情况比例如表2所示。

④医学高职生信息道德的健康发展,需要依赖一个健康、成熟、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该校主要采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进行实名认证,通过对医学高职生日常网络行为的规范,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道德。通过校园网络环境弘扬正面主流的价值观,帮助医学高职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够自主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论,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58%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中信息或观点之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97.59%的学生表示不会利用网络肆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第9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武术是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化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功能的全面化、内容的价值化、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全国各族人民、甚至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推动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目前,通过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焦虑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方式、正常的生活学、正常交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希望本文通过武术文化的功能来促进当前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甘肃省8所高职院校。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各因子分析

本次测试的有效数据输入微机, 采用 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通过表1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中,明显发现甘肃省高职院学生高于全国常模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和焦虑。

2.2各因子检出率

各因子得分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 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 有症状,其百分率称为阳性检出率 根据国内外有人使用的标准, SCL―90 高于3 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我们把各因子3的检出率称为心理问题检出率,其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因子的排列次序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焦虑、恐怖、偏执、抑郁、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通过问卷反应,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和焦虑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四个方面。

3 武术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的修身功能

武术的修身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应该将一个人培养成具有什么样规格和质量的人,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内涵、不断的完善自我。几千年来武术的发展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髓。首先,道家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可以体现在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理念。这一理念成为武术文化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其次,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无法替代武术是因为武术独有的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和培养人的内涵和修为。武术在练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平等相处,形成内外兼修的身体修炼方式。[1]第三,如儒家讲究入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道家讲究出世,是一种超越的人生观,体现在武术中后天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是让一个武者成为完整人的关键所在[2]。

3.2武术运动可以调节和改善情绪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较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对未来工作的担忧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武术的学习可以改善学生忧愁、紧张、压抑等不良的情绪,长期习练太极拳,会使人目明神清,心胸宽广,性格活静、温和,不与人计较得失,从而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3]

3.3 武术文化可以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

常言道:“冬练三九、下练三伏”。 武术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的是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术训练也是如此,需要练习者拥有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作为武术项目组成部分的散打来说,散打通过对抗性的练习,锻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通过锻炼可以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临不惧,临战不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运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4 武术文化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独生子女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之间交流比较少,在人际关系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大学期间武术训练一般都是由不同的院系、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组成的。在集体习练中,通过肢体语言,使他们在习练与比赛中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友谊。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爱护从而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5]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发现,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健康快乐成长、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武术运动项目,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体育、校外体育的锻炼时间,认真的投入到运动中去。通过参与武术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情绪、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民.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62.

[2]雷军蓉,巩子天胤.中国武术本体走向的迷失与价值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30.

[3]高雪梅.武术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影响的分析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4):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