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学生

职业中学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语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也不再是主要课程,它只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文语文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再有,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教普通中学生的方式教中专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缺乏价值,缺乏内涵,从而彻底轻视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转而也会导致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忽视。

笔者结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阐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根据职业高中语文基础性特点注重突出基础训练

职业高中语文课本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还有语文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在高中阶段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突出基础训练。如阅读训练,可以用“课内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试讲,教师再加以点拨,并指出所以然,教给方法。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再如写作训练和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写、去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有趣、活泼、生动,而乐意参加说话训练。这样多训练几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也应该加强,应要求学生准确地遣词用字,正确地组合句子,务必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最大限度地消灭错别字和病句,能够写出文句通畅的文章。

二、根据培养目标实用性特点注意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化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指中职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通过语文课程学到的东西也许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根据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术人才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当注意突出这个特点,加强实用文体的教学。特别是应用文和说明文,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说明文,可让学生练习写“产品的说明文”,某个生产程序的说明,某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说明。教实用文,可加强学生的书信、通知、请示、报告、计划、总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这些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掌握好它们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对学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实,语文课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语文中的某些内容如A、开设实用文体写作专门课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用文体要比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要常见得多,如总结、报告、会议记录、合同等都在职场中运用广泛。B、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职场上,常常要用口头语言和上司、同事、客户等他人交流,有些就是通过说话展开工作的,如保险员、营销员、咨询员、导游、律师等。而我们职中生的说话水平堪忧。虽然学生上课爱讲话,下课后也会“吹牛”,可一旦要他们上台发言,或在正式场合交谈,就会胆怯,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词不达意。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展口语训练很有必要。这些内容就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工作,而这样的学生也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根据专业化特点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专业因子

专业化指语文学习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与专业有关的语文。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可以变形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寻求语文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应根据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突破口,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四、根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灵活性特点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情况,哪一些可以多教一些,多训练一些,哪些内容可以少教一些,少训练一些,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有较大的机动余地。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专业,增加与本专业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笔者认为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启迪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个指路人、引导者,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以要摈除满堂灌、一言堂,要抛弃一两种课型贯穿学期始终的做法,总而言之要有一定的弹性。

五、根据教材单元整体性特点教师要抓好三个“点”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整体性,就要求教师要抓好三个“点”,即出发点、联系点、落脚点。“抓好出发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有单元的整体观念。单元的组合因素很多,从范文来说每个单元包括六篇课文;从每篇文章来说,包括字、词、句、段、篇和修辞逻辑等。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加以取舍。“抓好联系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要明确单元中各因素的性质,分析它们的作用,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抓好落脚点”,就是教师的单元教学可有多种多样,可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角度,但在具体实施时只能选择最佳方案,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最优最多。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别于普通高中,只有突出职业高中教学特点,采取科学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到更有实用价值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章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头戏,同时高中语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在于对文言文知识系统的疏通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大概选集了三四十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大多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言文选入教材,给高中生带来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高中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合具体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

一、重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的学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朗读,朗读不仅能够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培养语感,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体会语感的第一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包含着感知、情感和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停顿处,还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言文,把自己放在文本的角色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反映了孔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风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提倡“仁”;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重要主张;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论语》 语言具有生动、简朴、深刻等特点。因此,在学习论语这样对话式的文言文如果不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容易把握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例如,朗读子路、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语气和应答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章通过孔子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排列,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投入其中,就可品味出孔子的观点和他的学生各自的观点以及想法。在理清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二、牢记文言虚实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通常被句子里的某个词卡住,造成句子理解上的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学生对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反应其文言的基本功。牢记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中文言的实词非常之多,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而虚词大致归纳有18个。

例如:虚词[何、而、乎、乃、其、且、者、为、焉、也、若、以、因、于、与、则、之、所]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特别多,我们以“而”字为例。用作连词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作为“又”讲。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表示修饰关系时,做连接状语,不翻译。例《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表示递进关系时,可翻译成为“而且、并且”。例《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时,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中“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三、加强基础训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最为基础的是从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入手。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文言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应该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提前疏通熟悉课文,学生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注解试着翻译原文。

2.牢记文言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型的用法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必须要搞清楚各个句型的特点和翻译。

3.深入体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体会文言文所带来的启示,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很多文言文都能给我们带来教导性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学生必须要从基础入手,注重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和翻译,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基础知识、难点和重点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高中的课本知识,学生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阅读大量的文言读物,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探究[J];现代教育;2011年09期。

[2]沈竹阳,高中语文文言理解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18期。

第3篇

作文教学是反映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高中语文的主要目标是为高考服务,因此,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也应以此为首要任务。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有效。除此之外,学生的抄袭现象也较为严重,因而,教师应该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阅读量和词汇、优美段落的积累是决定高中生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也是做好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此外,学生的思维各异,学习方式也存在诸多不同,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后,抄袭是严重阻碍作文教学进行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来杜绝这一现象。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增加学生的涉猎范围,积累精彩片段

在高中时期,作文是语文的主要考察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的技能之外,还和学生的涉猎范围有极大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保证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训练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谓基础写作能力,是指学生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这是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同时,教师应该打磨学生,奠定写作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利用教材,积累自身的素材量。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往往将这二者分离开来,没有将课文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这样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授教材文章的时候,培养学生积累优美素材的习惯。但凡是被引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语文课本的特性决定了它对作文教学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学生对语文课本相对熟悉,借鉴的时候相对容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不同的借鉴方式,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都应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论。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教师便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的好处是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使其思维和见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语文教材中。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图书馆、阅览室等都是极佳的场所,教师应该根据课外阅读的场所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课外阅读和教材学习相结合,这样会产生一定的关联性,既保证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笔者认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具对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局限于纸质书,它代表了学生获得课堂外知识的一切渠道,多媒体就是十分有效的一个途径。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课外阅读计划。

二、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建立多种作文评价标准

除了从学生的角度提升写作能力之外,教师也应从另一个方面制定作文教学的计划。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往往被传统方法所局限,作文教学的策略仅仅在学生的写作基础上下功夫,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同时也消耗了学生的精力。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作文的评价标准中寻找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入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合理分配了课堂的时间,过度的作文基础训练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同时在这种情况中,学生也可以从阅读者的角度审视作文,通过对比寻找自身作文的不足。取长补短是这个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作文构思,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对题目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构思,鼓励其按照这种想法大胆写作。为了让学生的想法保持一定的正确性,教师也要进行大致的讲解,规范学生的思维。此外,当学生完成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的形式,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写作者的同时,也增添了评阅者的写作技能。然而,学生互评作文浪费时间,周期较长,不宜频繁使用。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规划学生的作文教学,在适当的时机选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杜绝抄袭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抄袭是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威胁,它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懒惰心理,同时也让一切的教学措施变得毫无用处。因此,教师应当杜绝抄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例如,在《感悟生活》这一作文题的写作中,由于作文题目的缘故,多数学生的立意相似,而文章也大略相同,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这样的情况使作文训练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笔者认为,杜绝抄袭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习惯,一味地惩罚抄袭行为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独立的习惯需要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写作有一种欲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的手段以及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独立习惯。

【结 语】

作文水平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反映语文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在高中语文中,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完成高效的作文教学。在此过程中,阅读视野和平时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形成良好作文水平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堂也应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差异。最后,教师也要严格杜绝抄袭现象,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培养自主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一点启发,更好地投身于高中语文的教学事业之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朗读;方式;策略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从朗读教学开始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式和策略。

一、朗读的方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2.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指名朗读的“预备式”。

3.指名朗读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4.分角色朗读

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习鲁迅的《药》、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构筑起鉴赏小说、戏剧的框架,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如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来;读杜甫的诗,则沈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同是“唐宋家”的散文,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当然,顾城的《一代人》、卞之琳的《断章》等小诗也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给学生以哲理性的启迪。

二、朗读的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

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做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3.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会等活动

第5篇

注重基础训练

语文是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载体,其基础表现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4者有机结合、平衡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职校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对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差;(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差;(3)写作能力差;(4)社会应用能力差。这些现象决定了职校医学生的语文学习仍要注重基础训练,并且要全面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解决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在字、词、句、篇上对医学生加强训练,督促、指导医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注重“实用”即“医用”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职校医学生语文教学应与医学职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医用”。“医用”对医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为职校医学生大都是在“为将来工作”的动机支配下进行学习的,这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上。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绅士式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在职业医学学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当然,打基础的国学名篇、经典名篇还要继续加强学习,这样既可与初、高中语文教学保持衔接,还可培养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职校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使医学生能恰当运用一般应用文以外,还要加强其对医学相关文章的学习,以尽快让医学生热爱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医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通过医用语文关。这包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规范和准确的显性医用语文,还包括如态度、作风、品格等隐形医用语文。通过医学应用文的学习,诸如医学科普、医学演讲与口才、医卫情报、医护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医学论文、医护文书等,在掌握好基本文体的读写要领前提下,从记叙、议论、说明这3种基本文体入手,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的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医用文的学习和写作中来,由基础到专业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其进行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医用文的语言、语体和文种,逐步形成有医用特色的语文知识应用体系。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术乃仁术,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与大爱之心。医学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医学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应强调对医学生情感的培养。针对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况,我们对医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医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要以对医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归宿,尊重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医学生语文教育在选文时应注重选取培养仁爱之心和优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患者的理解同情,为其将来在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加强语文实践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阅读兴趣;写作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与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外在表现,不应以教师的阅读与比划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认真指导和尊重学生的独有感受、感悟和深思。”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随着教学的日益深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大部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较多问题。结合我在高中语文多年的教学理念研究和实践经验,在这里浅谈一下有关高中三年级阶段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经验。

一、写作水平想提升,必须先从阅读方面抓起

阅读与写作不仅是高中三年级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书籍或其他材料,从中可以很容易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第一手感性材料,来为我们写作奠定很好的基础;这样为下一步写作铺好了道路,写出自己所表达的文字,从而有效率地和别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互为因果,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强化从大量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开始。阅读就好比是输入材料的大脑,写作就是大脑资源的输出过程,如果没有感性材料输入,也就没有所谓的语言资料输出,何谈什么思想意识的输出呢?全面提高语文水平,需要具有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欣赏水平的能力。以往高中三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的弊端:

1.课堂上教师往往单一或单调地讲述、被理解阅读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基本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总是照葫芦画瓢,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照搬给学生,“填鸭式”教学或者直接把阅读与写作材料发给学生自己来阅读,没有引导更没有鼓励,没有想过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大部分学生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向他们的语文课,不得不按照教师的讲述来了解、理解文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向,结果不但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空间,而且也影响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阅读方法、方式的落后,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基本阅读效果

以往的语文阅读模式中,教师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往往学生阅读活动的时间很短,并且受固有应试框架的左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讲解时比较注重灌输式输入知识,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理解和回答问题,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厌烦心理越来越强烈,严重地破坏了学生对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不愿阅读,厌恶阅读,甚至产生内心阅读的恐惧,阅读就变得耗时长而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学生阅读量。基于以上各种问题和弊端,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效率,首先要彻底转化思维,以学生为本,积极支持和鼓励个性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在阅读基础训练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要多样化,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个人阅读理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来理解性地分析文章内容,去剖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作为引导的先锋,真正的中心内涵还需要学生自我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发掘文章主旨,这样能很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方式,这样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会终生受益和难忘一生。其次,要摸索和探究恰到好处的训练方法和方式,开发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大声朗读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自我语感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大声朗读、默读、复述与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方式、方法,加强锻炼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改善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细心研究教材内容,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和相对落伍的教学模式,从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引导、鼓励学习语文知识,改变教学手段,通过积极激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而一味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惩罚的教学手段去强迫学习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在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会全身心去阅读、去欣赏,从中营造出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文章立意新颖

在配合一定数量阅读锻炼和语言文字感性材料摄入的同时,提高文章的立意新颖也是很必要的。而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中心题意新颖、创新、鲜明。因此文章要想立意新颖,就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习惯,创设与营造发散性思维条件,例如逆向思维模式,思考人从未思考过,顺其逆转想人所言,彰显新形象、新气象,开发或创造新观点,出其不意,克敌之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很快就可以了解,有这样一个希腊古典故事:两位青年为了一位富有老夫打闹起来,两位青年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是这位老夫的儿子,最后他们被士兵带到亚历山大一世跟前,让他做出公正的裁决,主持人间公道。许多人都来等着观看亚历山大一世的判决结果是什么。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亚历山大一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判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老夫拦腰斩断,截成两大半,两位青年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让人很不理解,而结果,其中一个青年当场断然提出强烈反对,并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青年把这位老夫带走也不要让老夫这么残忍地死去。很显然,在这个故事中,亚历山大一世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找出了真正的儿子。由此可见一斑,最为关键时运用逆向思维,会出现枯木逢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如果我们在写作文时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方式,不仅会使文章立意新颖,而且写作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会在写作时感到游刃有余,很容易上手。例如,我们很熟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由此开始,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如果我们换个新的视角,再想想和思考,如果没有莲花根下淤泥的日益丰富滋养,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会不会那么好看,有没有碧绿清新的莲花枝叶和娇艳可爱的瓣瓣花朵呢?像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必需营养后,顶出水面,虽是讨人喜欢可爱,却没有顾及淤泥的恩情,反过来却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逆向思考的话,莲非君子也,唯为小人者也。这就是我要讲的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很好地了解和认知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采取发散性思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出奇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专教育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逐渐由传统规模性和学历型转变为能力型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中专教育的整体质量。近年来,中专语文教学借鉴模块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逐渐构建出“一主两翼”的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标

(一)适应职业发展

中专教育是一种完成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以讲读为主,注重理论和学历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缺乏社会职业能力。中专语文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为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胜任社会岗位的要求和职责;在语文能力达标内容上,重点体现应用能力达标的内容,优化组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中的实用模块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中专人才。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获取新理论新知识。中专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高中语文是不同的,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相比较为薄弱,而语文知识相对较为零散、复杂、多样,中专课程安排又不如高中充实,因此,中专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时效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职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语文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实施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为主线,着重根据主线理顺重点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协调语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主两翼”的能力达标模块。中专语文教学要在注重教学的简约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采用模块教学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的构建,需要开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因此,学生从业能力是语文能力是否达标的判断依据。中专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从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创新并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将实践性的达标作为能力达标模块的重点。传统中专语文教学按照教材知识的纵向发展顺序开展,而模块教学从教材整体的实践性出发,横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块。中专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中专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优化模块,实现达标

优化达标模块是保证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纵向发展的关键。语文能力达标模块在横向上由“四能”发展序列组成和构建,将语文纵向和横向教学进行贯通,构建出主次分明的教学模块,运用“一主两翼”能力达标模块,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实践能力。

(一)以思维能力为主线

语文思维能力决定了语文表达能力,发展中专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达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以思维能力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应用能力,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中专生的思维处于知性思维向理论水平提高和升华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纵向优化组合,着重训练学生语文说写表达能力。首先,将学生知性思维作为训练的起点,教学与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相吻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打破原有单一、片面的语文思维;最后,注重学生语文具体思维的培养,与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性结合,体现出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以“说写”为主干

中专语文人才的培养注重时效性,其语文说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正式实践性和时效性的体现。在语文读写表达基础上,重点开展记叙、解说、评述这三大文体训练和口语基础训练,培养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读写表达发展阶段,通过语文写作技巧的训练,牢固学生实用性说写表达能力,如重点训练应用写作、应变口语训练等,增强学生语文能力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联系。以上几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循序渐进的提高中专生的读写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运用语文说写表达的能力。

(三)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中专语文构建的“一主两翼”模块以智能发展功能为目标,运用横向课程教学结构,形成纵横融合的课程内容组合模式,改变原有的单向型、应试化中专教育模式,形成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松散型知识积累方式,形成纵横向发展、智能型的层递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将实练达标作为模块组合的主线,使中专语文教学的开展以目标达成为主线,各项教学内容的组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设置,形成有效地教学调控和优化机制,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总之,要转变中专语文教学观念,运用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读写表达水平为主干,最终实现中专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2001年,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浪潮下,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出现了令人忧思的不足。本文将对新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们需要的怎样的教材。

一、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忧思

中学语文教材虽有所改进,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与弊端。对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对学生来说,这些教材还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兴趣与求知欲。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一)高中教材的单一性

1.作者来源单一

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圣人孔子、唐宋著名诗词人李白、杜甫、苏轼,现代大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作品占据了60%以上。其中,鲁迅的面孔频繁出现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他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难怪同学们说在语文学习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可否认,这些名家的作品是佳作,但是,新生代作家中也不乏值得品位的好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等。走进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内心世界,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与激情。

2.题材范围没有大胆的突破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形成期,男女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互相倾慕,彼此好感。对朦胧的爱情的向往,是发生早恋的初步表现。如何帮助他们摆正心理,防止早恋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让他们能够自然、平静、坦荡的对待感情问题。帮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认清自己的不成熟,摆正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健康成长。而我们的教材中,只有《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这两篇课文涉及了一些懵懂感情问题外,没有更好的文章能给学生们真正启发。

人教版相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来说,还是未能大幅度的扩张。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历史上各国军事机密、世界体育等内容还没有出现。[1]

此外,这套教材虽在多元文化的体现上有很大进步,但仍旧需要做更大的修改。在对待外国文化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主要以欧美作家作品为主,非洲、大洋洲以及海外华文还是空白的。在时间跨度上,也多是以19、20世纪的作品为主。在中国文学作品方便,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作品基本上处于空白。选择有关文化生活方面的文章,多以城市为中心,反应农村文化作品的很少涉及。

(二)偏重强调人文性

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事实上,新教材明显地偏重人文性。将工具性渗透到人文性中。但是,如果忽略了对散文语言的把握,表现手法的把握,读者是无法深入理解散文所表达出的思想内容和审美境界的。在课后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性,感悟性的题目比比皆是,基础训练少之又少。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教育,淡化语法教学。

新课标本要求新教材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应是统一而又不可替代的。毋庸置疑,重视人文性,在发挥文学作品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言语能力等方面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忽视工具性教学,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科学语文组织能力的养成。显然,新教材将人文性放在第一,工具性放在第二的做法基本上违背新课标的理念,更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选文时代性仍需考虑

时代感强的文章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而我们的教材是如何设计的呢?

古代现代当代

必修1373

必修21151

必修31123

必修41323

必修5543

占总百分比(%)572617

从表中可以看出,古文的比重在选文中最重,当代作品所占比重最少。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是无益的。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歌在必修2和必修5中重复出现,分别是《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这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但是这种现象在现代我们可以说其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新教材为什么还会将其反复出现呢?此外,被选入的当代作品中,其时效性也不是很强。比如说《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都不能反映当下,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高中语文课本应该紧跟时代的需要,将选入一些时效性强的文章,更可以把热门话题、流行小说、网络作品有选择的编入教材中。

(四)教材改革出现依附高考趋势

科普文章的增多虽然说是一个创举,但是仔细观察我发现是在2001年高考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现后,科普文章的数量普遍增加。在必修3的第四单元和必修5的第四单元,均出现了科普文章或科技小论文。从表面看来,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被动的为考试服务。[2]

科普、科技小说

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旅程》

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高中语文教材应该不是考什么,学什么。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作为考试的附属品,否则其就成为打压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毒瘤。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可以说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基于当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需要的语文教材应有何特点呢?

(一)走进语文

语文教材就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语文的味。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坚持其语用性,即“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学生要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用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语文教材应合理地博采文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东西在语用学框架下有序的、有选择的重组与整合,形成语文的东西,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语文教材虽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其决不能同于政治教材,不要为了政治而远离语文本身,否则就会“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

(二)以生为本

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一方面应该从选择素质教育对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编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那些具有生长型、迁移性和教育性的内容选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考虑到所选入的教材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是否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说经过时间和社会考验过的经典作品的选入,的确合情合理。但是在当下时代,学生的兴奋点是与当下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一方面能够坚守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吸纳最新的能经得起推销的“经典”作品。

(三)重视实践

言语是实践的产物,有作用服务于实践,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言语能力是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提高和发展的。[3]因此语文教材要重视言语的实践性。它既不是单一的文章读本,也不是单一的知识讲义,而应当是科学化、序列化的实践教材。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语文实践训练的需要,在编选课文,穿插知识,作业设计等方面,都应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教材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锁,用这个钥锁可以开发无线的宝藏。”过去,我们的编者们将这把锁打造的熠熠生辉。将来,我们希望编者们能正式过去的不足,用这把钥匙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宝藏,给学生以熏陶,让学生在教材中收获喜悦。(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 王俊娜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与建议——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教学探索[M],2006.03第39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情感教学;能力教学

“素质教育”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似乎也很难一言以蔽之。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片面而近视的教育。因此,在我的理解中,素质教育应该是以追求教育的长远意义为目标的教育。它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即适合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情感教学和能力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下面就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情感教学

1.丰富解读作品

“文学即人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小说《项链》为例,先前的教参往往把主人公玛蒂尔德定性为一个极端虚荣的女子,并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告诫我们极端的虚荣心会导致悲剧。当然,这是不错的。但如今,我们在看到其虚荣心的同时,还注意到玛蒂尔德及其丈夫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偿还债务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整整持续了十年,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守信的品质是不能被忽略的。人既然是一种复杂的生命体,那就不应该进行简单化的分析。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也恰恰在于其深刻的诠释,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2.感动自己

对作家而言,想感动读者,必须先得感动自己。那么,对教师而言,要想感动学生,也必须先感动自己。因此,备课中的这一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体认,有的源于对人类共通情感的天然感动,有的源于生活经验,有的源于对文字的较强的敏感性,无论怎样,只要在自己被触动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细细品味,然后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适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使他们能更加深入地体味文学作品的内涵。

3.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情感表达方式

有时候,作品中的精彩处同学们能找得出来,但常常难以沉浸其中去品味其妙处。这时,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染学生。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音乐或者视频。在此之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预习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甚至情感表达方式,以期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中的情感互动

哲学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辨性,数学的魅力在于其严密的逻辑性,而语文的魅力恰在于其丰富的情感性。语文的情感倾向是它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区别。语文教学不单单只是一种认知活动,更应该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在这种交流中,既有教师被作品感染后又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情感表现,更有被作品和教师所唤起的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共同体验中师生产生共振,最终有望综合高效地完成教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教学任务。

5.课外相关知识和问题的拓展

课堂上的有益体验也会促成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知识和问题引发的兴趣。为了使这样的后续影响力得到深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拓展性作业,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体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其情感教学的层面,才能为素质教育奠定丰厚的发展基础。

二、能力教学

1.评价一个事物如果一概地肯定或者一概地否定,都将是片面的

因此,对应试教育的评价,我认为,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应试教育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还是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谈“应试”而色变,这就如同社会文明的前进发展不能丢弃优秀的传统,新教材的编订也需要保留相当的经典篇目一样,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可以保留一些应试教育的有益的做法。对“应试教育”我想说的是,我们反对其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而不是反对其所有的做法。

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的,许多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机械性的重复记忆。因此,一些强化的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流畅的语言表达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课堂语言不同于口语,它带有更多书面语的特征,这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书面语汇的贫乏。针对这一现状,加大阅读量,多积累,多表达是唯一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设置的问题也要根据表达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新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说,敢于说。

3.训练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情感的投射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而掌握一些通常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更有利于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作品做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时,需要教授一些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这样,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厚积薄发,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小学的字词语的基础训练到高中阶段对思想内容、结构布局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高难度的要求,这期间的积累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需要积累的是对生活的体察、在大量阅读中对作品的体味,还要总结一些写作技巧。现在一些作文辅导类书,只注重技巧和分析,如果想通过看几本作文辅导书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计划性、系统性的有效训练,有赖于持续不断的长期积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