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的专业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审计的专业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审计的专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审专业;审计实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等应用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双重原则,建议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安排高职会审专业的《审计实务》课时,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下足工夫。

一、专业教学不能脱离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会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毕业时就能参加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所以,在学好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上必须开设一门《审计实务》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授实务之前,首先要保证理论够用。因为在上《审计实务》前已经学过《审计》,学生对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都有所了解,所以,在讲《审计实务》时就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重复,但仍然需要把执业道德规范、基本的审计程序、具体审计方法的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编制简单介绍一下,尤其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范体系一定要强调,因为讲实务,首先必须要保证其执业行为规范。理论上扫除障碍后,接下来就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操作。会操作不仅仅是指能发现会计核算错误,主要是指会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编制、整理审计工作底稿;能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和出具审计报告。最终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顶岗。要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就得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学生毕业时,能明确岗位职责,进财务处就能干出纳、进行日常核算;进会计师事务所就能提供会计服务和从事具体的审计业务。

二、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高职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很活跃,但自制力略差一些,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和求知欲稍差一些,大都没有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面对这样的群体,就要求教师除了要严慈有度,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外,还要让学生热爱教师,进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讲课枯燥,学生最多坚持听一两次课,就对这门本来就有难度的课完全丧失了兴趣。一个合格的审计实务老师,对会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其执业的引路人,是学生未来职业道路上的榜样。

讲授高职《审计实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所以,教师要定期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线去从事会计服务、审计和验资等业务;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要成为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曾经从事过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学,后来改行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是讲授《审计实务》课的最佳人选,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会计、审计的行业现状也比较熟悉,他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现实的帮助,而且还能给在校的专业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所以,学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在实训教师、实训场所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三、挑选一本好教材

《审计实务》与《会计实务》不一样,《会计实务》开课多年,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而且,会计实务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教材多,可选择的余地很大,教材的编排也比较科学,而可选择的真正的《审计实务》教材却很少,适合高职的就更少了。目前,市面上有关审计实务方面的教材要么是纯案例教学方面的,要么是过于偏重审计理论方面的,这些作为参考书可以,但若作为教材还有欠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理论比重过大,与《审计》有太多的重复,实务部分太薄弱,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太少,根本无法满足技能培养的需要;二是实务部分的案例过于直接、简单,而且基本上都是会计核算方面的错误,没能有机地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容易给人造成审计就是简单的查账的错觉。而高职教育使用的应该是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有效融入了资格认证、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操作技能的实用教材。

《审计实务》教材的编写可以参考《会计实务》的模式,《会计实务》的编排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来进行的,这与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吻合,既系统又有条理,学生容易接受,实训效果较好。《审计实务》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审计过程进行编排,即以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为红线,把各业务循环作为工作平台,在每个工作阶段都配套有相应的资料和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学生可以在执行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的同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编排教材的好处是避免了人为地割裂审计工作,审计中不按报表项目来组织审计工作,而是按业务循环来组织审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明确各审计阶段的工作要点和重点,能有效地强化学生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能力。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

1.要精讲理论

理论教学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与规范、法律责任,这是为了让学生清楚自己将来作为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行为守则、职业道德和违反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后应承担的后果。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责任,规范职业行为。二是重点介绍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三是简单介绍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审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清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和主要任务。目的是不让学生迷失方向并做到心中有数。

2.要强化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案例教学,讲案例不仅仅是就案例讲案例,而是通过讲解案例,教学生如何识别异常现象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审计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技巧。二是在实训教室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我建议采用学生角色互换,教师指点迷津的办法来进行实训练习。教师先将每12名学生分成一个团队,在团队内分两组,一组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处,另一组是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实训分两个阶段,团队内的两组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角色互换。分组后,教师将同专业其他班级学生完成的完整成套的《会计实务》作业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套一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准备工作做完后,教师就带领学生从审计业务承接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进行风险评估按货币资金审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等业务循环的顺序,针对各循环涉及的具体报表项目,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选用科学的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实训结束时,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实训得分。

实训时以团队为单位,学生还能在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学生自己分工,自己为公司取名,自己商定团队纪律,所交的实训作业也是以团队为单位,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实务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团队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能力,培养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要依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外实训

学生较多,要将全部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开设《审计实务》课的那一学期的三、四月份,由《审计实务》老师按照6∶1的比例在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会计、审计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其分配到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会计师事务所去进行跟队审计一个月,学生学成回校,再将自己的执业经历和掌握的职业技能传授给本组的其他成员,通过学生来教学生,及时、方便,辐射面广,效率高,效果也不错。

五、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专业教师除了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事先做人。”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结合《审计实务》的学科特点,从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等职能出发,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可以结合审计案例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高职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配备了会审专业实战专家的基础上,如果能做到内容安排恰到好处,教学方法科学适用,师生共同努力,落实检查督促,就一定能实现高职会审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肖小飞.审计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殷文玲.审计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二级资质标准:

1、企业近5年承担过下列桥梁工程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累计修建单座桥长大于等于100米或单跨大于等于40米的桥梁4座以上。累计完成桥梁工程合同额1、5亿元以上。

2、企业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经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技术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从事桥梁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经历并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初级以上会计职称。 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4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15人。 企业具有的本专业二级资质以上项目经理不少于5人。

3、企业注册资本金1500万元以上,企业净资产2000万元以上。

4、企业近3年最高年工程结算收入2000万元以上。

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选取深交所A 股市场2010 年———2011 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是否有治理作用。然后,进一步探讨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倒“U”型。

关键词 :审计师行业专长;真实盈余管理;作用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真实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是管理层试图通过非正常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纵利润,实现既定的财务指标的行为。随着SOX法案颁布,企业为了达到盈余目标更倾向实施真实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 ;Graham et al,2005)。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更具隐蔽性,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更小,对企业损害更大。(Roychowdhury,2006)由此产生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治理,并以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Cohen et al(2008)在早期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发现公司在操纵利润时,会替代性的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外部治理因素,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审计师行业专长能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审计会抑制应计盈余管理(Becker et al,1998;Balsamet al ,2003)。

国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例如,李增幅等(2012)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改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袁知柱等研究(2014)同样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仅有的关于外部治理方面的几篇论文得出了与国外不同的结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同时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2013)。可见,国内外在对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的研究上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进一步地,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对此予以研究。

基于此,本文首先选取深交所A 股市场2010年———2011 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是否有治理作用。然后,进一步探讨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倒“U”型。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自从Roychowdhury 和Cohen2006 年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以来,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是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PricewaterhouseCoopers(2002)研究表明,审计师行业专长是决定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Balsam 等(2003)认为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但由于中国审计市场的特殊性,情况却有所不同。以国内2001 至2004 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蔡春鲜文铎,2007)。刘桂良和牟谦(2008)同样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质量。由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具有相互比较优势,两者之间具有互相替代的作用(Zang 2012)。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公司管理层实施应计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会增加。傅蕴英等(2013)同样发现当企业会计弹性较大时,管理者会更少地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操控盈余额。综上所述,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假设,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越高,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和对行业惯例的积累有利发现客户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越能揭示客户的重大错报、违规现象和信息操纵行为(Dunn and Mayhew,2004)。其次,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一般享有良好的品牌和声誉,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更有动机去治理公司真实盈余管理(DeAngelo,1981)。此外,一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审计被发现,那么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将承担更多的投资损失(蔡春,2007)。

但是,随着审计师对某一特定行业进行审计的时间增长,审计师对行业内经济依赖度增加,从而导致审计独立性的降低(蔡春鲜文铎,2007)。目前上市公司面临审计失败的法律诉讼压力不大、审计师违规所需成本不高、在审计市场中企业对高质量的审计的需求有限(刘文军,2010)。因此,当行业专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反而减弱。然而,迫于法律法规的制约、审计质量要求等,减弱幅度不会太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行业专长的增加而上升,到达临界值P0 以后,治理作用减弱,总体呈倒“U”型。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2010至2011年深交所公布的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由于金融行业公司以及房地产行业公司的特殊性,本文将其剔除,选取其中720家合格的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二)变量设计

H1: 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

1.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1.(2010)的研究,选用新会计制度准则指标中的衡量方法,区分不同年度和不同行业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内部的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及生产操控中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算,用三个指标之和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RDA=E_CFO+E_DIEXPE+E_PROD

①经营现金流模型:

通过(1)式回归计算出正常的经营现金流,CFOt/At-1=α0(1/At-1)+β1(St/At-1)+β2(St/At-1)+εt (1)

将真实的经营现金流与之相减得出异常的经营现金流(E_CFO)。

②费用模型:

通过(2)式回归计算出正常费用,DISEXPt/At-1=α0(1/At-1)+β(St/At-1)+εt (2)

将真实的费用与之相减得出异常费用(E_DISEXP)

③生产成本模型:

正常的主营业务成本有如(3)式的线性关系,COGSt/At-1=α0(1/At-1)+β(St/At-1)+εt (3)

正常的存货变化额有如(4)式的线性关系,

INTt/At-1=α0 (St/At-1)+β1 (1/At-1)+β2 (St-1/At-)+β2(St/At-11)+εt (4)

根据(3)式和(4)式回归计算出正常的产品业务成本((5)式),

PRODt/At-1=α0(1/At-1)+β1(St/At-1)+β2(St/At-1)+β2(St-1/At-1)+εt (5)

将真实的产品生产成本与之相减得出异常的产品生产成本(E_PROD)。

相关变量说明:

2.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衡量

国内外研究广泛采用行业市场份额Market Share和行业投资份额Investment Share 之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来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但是这两个指标都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本文尝试使用将上述两种指标相乘得到一个新指标来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Specialization,以此来避免高估某些仅因一个指标相对较高的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之所以选用两者相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乘法计算简洁,易于处理;另一方面,两指标相乘的积在反映变量的变化程度时,更能明显地表现出变量的微小变动,比起加法有放大效应。

其中①式中分子为审计师i 在行业中的客户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分母为行业k 中所有公司资产总额平方根之和。②式中同为分子为审计师i在行业中的客户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分母为i 事务所全部客户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3.通过建立下述多元回归方程来验证H1

RDA=α0+α1Specialization+α2BFA+α3ASSET+α4RDA+α5ROA+α6CFO+α7LEV+α8ILEV+α9Deficit+α10IStocks+α11Year10+ε(*)

相关变量说明:

对应每一个样本数据的RDA 和Specialization 得到相应的α1的符号,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代表真实盈余管理治理作用。

H2: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行业专长的增加而上升,总体呈倒“U”型

通过上述(*)式验证H2

对应每一个样本数据的RDA 和Specialization 得到相应的α1的取值,对审计师行业专长进行分组,以其为自变量来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代表真实盈余管理治理程度α1 绝对值的分布情况,做出图像进行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检验H1: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具有治理作用

表一显示,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显著为负数,说明了审计师行业专长越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即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支持本文H1。

(二)检验H2: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行业专长的增加而上升,总体呈“U”型

图一列示了全样本数据根按审计师行业专长数值大小进行分组以后,以审计师行业专长为横坐标,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为纵坐标(表一中所列的阿尔法为其部分样本数据),所得的柱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审计师行业专长越好,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绝对值越小,大致分布呈倒“U”型。即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随着前者的增强先增加后降低。这与假设二的预期基本一致。

表一: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真实盈余管理

说明:表一列示按审计师行业专长分组,真实盈余管理为因变量,回归得出各因子的作用系数。(篇幅有限,表中只列出5组数据)

图一: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

五、结论

本文从探究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外部治理方式发挥作用的机制。利用2010 至2011 年间深圳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起治理作用。进一步地,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呈倒“U”型。

参考文献:

[1]Almutairi, A.R.2006.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9(5):14~32.

[2]Balsam S., J. Krishnan and J.S. Yang. 2003.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2(1): 71~97.

[3]DeAngelo, L.E. 1981. Auditor Independence, “Low Balling”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2): 113~127.

[4]Dunn K. A., and B.W. Mayhew. 2004.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 Rer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9(1): 35~58.

[5]Graham J.R., Harvey C.R., Rajgopal S.2005.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11):46~55.

[6]Gunny K. 2010.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7(3): 855~888.

[7]Payne J.L. 2008. The Influence of Audit Firm Specialization on Analysts´ Forecast, 10(2):8~25.

[8]Roychowdhury S. 2006.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335~70.

[9]Wright,s, A. Wright. 1997.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hypothesis generation and audit planning decisions, 9(8): 101~132.

[10]Zang A. Y. 2007.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7(2):75~88.

[11]蔡春,鲜文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6):41~47.

[12]傅蕴英,姚莹.真实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财会月刊,2013(2):18~21.

[13]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14]刘桂良,牟谦.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8(6):85~92.

[15]夏立军.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研究综述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38~41.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c)-0170-02

作者简介:杨家银(1965,10—),男,汉,广东广州人,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刘新红(1981,10—),男,汉,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越来越多,由于建筑施工专业岗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来说则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高强度施工作业下就无法更好的完善施工任务,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的身体素质培养。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基本上都能够适应施工岗位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身体素质欠佳的问题,这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不强。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不同强度、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建筑施工需要,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1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提高施技术水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欠佳,即使有再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那么也是无技可施,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如何,对其技术水平的运用与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确保施工质量,质量是建筑施工的“生命线”,对于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来说,只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不同环境的施工需要,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不出现任何差异,试想如果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出现了问题,必须会对施工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人的身体素质如何对于能否做好自我保护、能够确保施工安全到位到关重要,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好否,必然会对建筑施工安全造成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还是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都要把强化身体素质作为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

2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足够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培养,目前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多的是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养,面对于一线的各类人员来说,还没有建立专业素质培养机制,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比如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将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因而在身体素质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也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必然影响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2投入比较匮乏

从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情况来看,尽管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但在投入方面仍然比较匮乏,这就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瓶颈。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本身就相对较少,有限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投入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就更少,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欠佳。

2.3培养模式落后

培养模式对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但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符合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需求的管理模式。比如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普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更多的是强调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往往忽视;再比如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思想、培养计划、培养措施等都缺乏完善性。

3加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对策

3.1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把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要对此给予认真对待。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思路,强化培养成效。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体系,既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组织机构,也可以单独建立,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奠定组织基础。

3.2加大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投入力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建筑施工专业岗位的身体素质培养能够更好的组织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特别是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要大力加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要聘请专业的身体素质培养人才开展工作,这样能够提高专业化水平,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应当成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3.3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高度重视理论培训,又要高度重视实践锻炼;既要重视系统培养,又要重视自我锻炼,总之要在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对于专业化培养来说,更要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比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设计出一套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自我培训的教学课程,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能够每天自己通过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再比如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性身体锻炼活动,既能够形成凝聚力,也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危险性以及艰巨性,这就对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否则就会成为重要的隐患。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着眼于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积极推动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工作创新,特别是要在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加大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投入力度、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等方面狠下功夫,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为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彬.新环境下对建筑施工人员基本素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3):374,386.

[2]季红.施工企业提升员工素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17):94-95.

[3]寿继平.浅谈土建施工劳动力素质对施工的影响[J].现代妇女(下旬),2013(9):185.

第5篇

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职业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注册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二是注册会计师是在成本和时间的约束下从事具体审计业务的。可见,注册会计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高质量的职业判断,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伴随着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再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需要注册会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越来越多,职业判断对保证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熟悉通用的审计、会计知识,而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审计知识,具备一定的行业审计专长。所以,行业审计专长对高效率、高质量地作出职业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影响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一、接受业务委托阶段

接受业务委托阶段需作出的关键职业判断是决定是否接受或保持具体审计业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判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或保持了不应当承接的审计业务会面临两种不利的局面:一种是由于不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低估审计业务风险,从而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引发审计失败;一种是在执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不能严格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引发审计失败。此两种不利局面都意味着低水平的审计质量。因此,要正确的作出此项重要决策必须知彼知己。知彼就是要初步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等。知己就是在了解审计业务环境的基础上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该阶段的了解审计业务环境程度要低于风险评估阶段,虽然了解的程度低但是还是要作出关键的决策,此时,行业审计专长在决定是否接受和保持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以往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能客观的评价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业务承接决策,以保证整个审计过程的审计质量。

二、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以使审计工作以有效的方式得到执行,计划审计工作包括根据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工作的性质、时间范围和安排,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因此,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是计划审计工作阶段的重中之重。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审计策略,注册会计师必须作出的关键决策是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决定属于职业判断。重要性概念的应用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

重要性是相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而言的,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是基于注册会计师的总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新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

转贴于

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由上述总体目标可以看到,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而无需对财务报表不存在所有错报作出绝对保证,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那么什么样的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回答了此问题,即凡是能够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错报都是重大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只有将财务报表的整体错报控制在重要性水平以内,才能够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水平。所以,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所作出的一项重要职业判断。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时,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然后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上该基准。在确定基准和百分比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上述需要考虑的因素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及行业审计知识的应用,所以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中行业审计专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阶段

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由此,该阶段需作出的职业判断是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工作的主线是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只有正确的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有的放矢的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内,从而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水平。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果这个阶段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则以下各阶段所做的审计工作都会在错误的指引下得出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审计质量。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被审计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外部系统的任何变化也必将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产生影响。基于此,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不应仅将视野投放在被审计单位内部,而应将被审计单位放在更广泛的经济系统中去了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经营环境、所有权和治理结构、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投资类型、组织结构和筹资方式。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变更会计政策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评价会计政策是否适当,并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相关行业使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根据上述内容,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一重要职业判断的正确作出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相关行业审计经验的基础之上。转贴于

四、实施风险应对程序阶段

风险应对程序是指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总体应对措施;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

总体应对措施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的措施,因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多项认定,所以总体应对措施的提出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并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指南》中规定审计项目组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人员曾经参与过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审计,或具有被审计单位所处特定行业的相关审计经验。所以,总体应对措施是在行业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施主体必须是具有行业审计专长的注册会计师。

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是可选择执行的审计程序,只有在两种情形下必须执行控制测试:1.在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质性程序是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由此,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需作出的重要职业判断是对是否实施控制测试进行的决策。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所以,判断是否实施控制测试即为判断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注册会计师准备信赖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那么其就要进行控制测试,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表明该内部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则依赖该内部控制编制的财务信息即是可靠的,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的数量,而控制测试的成本要低于实质性测试的成本,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如果注册会计师信赖了本不该信赖的内部控制,而控制测试又未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此时错误的减少实质性程序必将导致低水平的审计质量。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判断绝不同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其不是仅仅只关注内部控制,而是把内部控制放在行业环境中并与企业的经营风险等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值得信赖。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及行业审计专长的应用。

五、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和编制审计报告阶段

第6篇

摘要:在建筑装饰专业中,装饰设计课程是核心专业课,其他课程环绕它进行展开并为其服务。本文针对该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业间知识内容进行了相互渗透的反思和实践探索,使得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更为适应于中职学生发展及社会行业的需求,同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优化设置,在教学过程既强化核心课程,又加强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渗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4 ;J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2-02

一、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及广东省课程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经过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建设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配为五门专业一般课程(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初步、建筑与装饰构造、计算机绘图(CAD)),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装饰设计、装饰设计基础装饰绘画、装饰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3Dmax+后期制作)及十二门专业拓展课程(软装饰设计、建筑软件绘制施工图、装饰工程设备、电工知识、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顶岗实习等)进行独立教学。

该课程体系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在内容和进度上进行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结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难免出现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内部关联,在授课过程中若一成不变地按照大纲与教材来开展教学,就会出现某些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或者某些关键内容在所有学科都未深刻讲解的情况。

各科目知识点相对独立,缺乏课程间内在的衔接性和关联性,不能非常有效的为核心课程服务,学生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才能避免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进度上的不协调呢?我们尝试项目教学法进行渗透式教学。

二、确定渗透教学核心:合理的装饰设计项目

渗透式教学是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装饰专业渗透式教学以装饰设计项目为核心,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助加以设计的。为了确定教学核心――设计项目,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经过多次课程优化改革。

通过召开企业和高校专家访谈会和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明确我专业毕业生以装饰设计绘图员及软装饰配员为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范围以家居类和小型公共商业空间为主。以此为据确定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依次为见下图1)

此项目教学建立在《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训练之后。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尽量模仿室内设计师的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设计项目都包括前期调研、平面设计、天花设计、立面设计、装饰方案图表现等实训步骤。通过逐难递进的项目实训,学生不仅能掌握不同类型室内设计与装饰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形式美的规律,学会正确快速的表现设计创意,还将设计师工作过程反复练习到非常熟练。尽管由于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到后期的现场施工指导、竣工验收等环节。但是这些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极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环绕各设计项目展开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由许多相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每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也涉及很多学科,需要其他任课老师在对应的时间段上为核心课程提供知识支持,在进度上、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上进行渗透配合。(见图2)

1.教学进度协调

随着设计课程典型的项目设计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模式展开,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项目设计任务的需要进行配合开设。具体体现在:确定装饰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的进度后,依据《装饰设计》课程进度表,其他专业课程的进度表也必须配合调整。

2.教学内容渗透

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不断增长,在项目设计过程设计任务的难度和图纸内容会相应增多。围绕《装饰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项目需要增加的知识,各个专业课程老师在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前提下,删减不必要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某些特别重要的内容,以项目设计的需求橐领,明确授课重点,强化授课目标。

3.项目任务合作

项目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的关键在于链接桥梁――共同的任务。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基本功能训练,在第二学期设置的项目设计任务中,主卧室套房项目要求在八周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包含:调研报告、平面设计图、天花平面设计图、立面设计图、空间效果图。在第一至第六周,《装饰设计》课程老师(即项目负责人)辅导完成四项图纸。与此同时进行的《装饰绘画》课程老师培训学生的绘制卧室单体表现,在第七、第八周的进行知识总结和综合练习――绘制《主卧室套房设计》一点透视空间透视图,并配上简单的彩铅色彩表现。随着项目难度递增,在《起居室设计》项目设计时,在效果图表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使用马克笔绘制起居室两点透视效果图。如此,两门课程因为有共同的作业任务,由两门课程的老师穿插辅导完成,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作业任务减少,更具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效率更高。教师也通过相互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高。

四、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每年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原始结构图和设计条件都会依据现实案例不断更新。在实训项目的设置合理性和实用性方面,我们一直在论证调研中进行。例如之前采用美容美发中心设计项目,经过多次社会实践调研和毕业生反馈后,该项目改为办公室设计。

对学生知识构成方面要求比较高。由于课程间的直接联系非常强,以一条主线串联成整个知识面,大部分学生比较轻松掌握知识面。但是如果出现偏科的情况,支持项目设计的专业知识减少,就会难以完整的完成整个设计项目。一直在探求一种方案,让学生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具备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可惜,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中职装饰设计课程采用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专业课堂环绕其展开的教学的课程体系是非常科学而且高效的,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共同探索。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周红(1966- ),女,湖南攸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教研室,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湖南 株洲 412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11-02

我国铁路正向高速、重载方向实施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正向“精益制造”的高标准迈进,对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从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职场环境,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入手,对深化工学结合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以制造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驱动,解构重构课程体系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并重作为解构重构课程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述或只注重技能培养的数控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邀请了多名教育专家和现场数控专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论证,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确定,把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教育目标三者有效结合,从过去的注重技能,演变为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并重;把“立德树人”放到第一位,指导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来引领课程体系重新建构工作。

2.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工作程序上保障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的质量。借鉴cbe、双元制理论与模式,融合英国btec、澳大利亚tafe先进职教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本土化的设计与开发,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创建了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支团队、两方论证、三个阶段、四层循环”的课程开发流程,开发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的程序控制文件、作业文件、记录文件,保障新的课程体系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大胆破旧立新,解构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是“本科的压缩食品”或“中职的发酵馒头”,不适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依照三点对课程进行重组:一是完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把讲述性知识转化成过程性知识;二是利用真实存在的项目、产品、顶岗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技术技能和操作规范,从而解决理论性偏强、应用性太弱这一多年存在的问题;三是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成本意识。重新构建了基于“产品加工”的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构建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专著,出版特色教材6本,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新课程体系实施后,数控技术专业在湖南省专业评估中排名同类专业第一。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1.以六步教学法为核心,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组合。全面推广工作过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它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六步教学法,任务设计法、自由工作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组合,进行行动导向,提高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促使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校内外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先进、丰富、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在专业教学网站,为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和培训资源,为大众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3.构建“三三四”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力、有教无类”的理念指导下,建立“三三四”顶岗实习模式,即三层次目标导向、三阶段实习保障和四途径组织实施。为了确保顶岗实习顺利实施,实行工期定学期的浮动管理,这样能满足企业柔性生产需求,学

院通过实行小学期制、串行排课、学分制等柔性教学管理,顶岗实习时间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因市场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用工需求与校内教学安排衔接不上的问题。

三、以制造文化和现场“6s”管理为主,在实训基地营造真实职场氛围

1.结合学院cis标准,构建企业文化环境与氛围。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在校内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毕业后才能尽快融入企业。2004年开始,我院建立了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对实训基地进行统一、规范、系统的建设,从职业教育理念、技能、态度、素养、现场管理、品质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比较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2.按企业生产的要求,建设布局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管理、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实训室分成基础教学型、产品加工型、技术应用型、模拟仿真型四种类型。拥有校内实训车间30间,拥有企业当期主流的西门子、法拉克、华中等数控系统,及企业当期主流生产设备。

3.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全面推行“3t”“6s”管理。在实训基地管理中,引入“3t”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tpm全面生产管理、tps / lp精益生产管理)、企业现场管理5要素(人、机、法、料、环)、“6s”管理(整理、整顿、安全、清洁、素养、清扫)等管理理念,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训教学现场管理中,以学生素养作为“6s”管理的落脚点,从点滴小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同时严格执行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6s”管理的积极性。4.师生扮演企业员工角色,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实训采用“车间组织”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小班化。学生是生产员工,老师是技术主管或车间主任,实训教学过程就是车间生产、管理过程。实训管理依照企业班组管理模式进行,让学生成为准员工,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心。

四、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建立全员提升双师素质机制。把双师素质作为专业课教师的最低任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同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培训、到对口企业培训、参加国内知名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等措施,对所有教师进行轮训。校办企业是生产型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到校办企业挂职,担任技术员,零距离把握企业的最新需求和前沿技术。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教师100%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平均企业工作经历为5年。有4位省级专业带头人,3位省青年骨干教师,1位省级优秀“双师”,5人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对老师的测评满意度平均达到了95%以上。

2.建设高水平动态兼师库。学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招聘经验丰富的现场专家进入学校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兼职教师的加入与专任教师形成了优势互补。

五、实践效果

1.大幅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新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的实行,学生的实践技能、开拓创新、上岗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满意度达96%以上。该模式打破传统,凸显了人才全面发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方面形成了体系,实现了突破。成果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情操和技术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人才质量,毕业生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0年该专业三名学生获湖南省春季数控技能竞赛一等奖。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7%、98%、96%。

2.专业建设。“示范学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长沙面向湖南62所职业院校进行专题交流,学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实施方案被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收录,并在全国各地的讲学中运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等职业院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