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课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想政治课研究

第1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运用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人生观,就是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做到不搞形式主义,落到实处,又要让学生乐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

一、要立足于现实,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这就要求我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固然给学生真知灼见,使其明辨是非,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仅是知,更主要是行,是知与行完美结合。教师教给学生的往往仅仅是教材中的一些死知识、老观点,有些东西学生已经听了许多次,教师如再不停的讲,不停的要求,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手段受到学生的抵制,品德思想教育要求更多的开放性、民主性,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要更加务实,必须贴近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育的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所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思想越来越受到西文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式上的选择性在不断加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家庭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一些旧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往往不相符合,这样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选择就面临着更大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住这种情况,不结合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实际,我们所传授给他们的那些思想就会受到抵制和质疑,甚至会出现更恶劣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结合学生的现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效果。

二、利用矛盾,促进教育

德育过程中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与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程中,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再加以辅导,这样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冲突已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更大问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义型价值取向与现在的功利型价值取向并存,这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张华的事迹在社会上的不同反响,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体现。而对于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辩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可以解决一些我们在教育中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情境化教育,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实实在在的德育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选择判断,进行自我教育。在情境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结合问题,从中分析出善恶、是非。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将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2篇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并使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推广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

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学习主题后,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收集信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中的感情和体验。学习地点不再限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还要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教师自己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

3学习过程强调感悟性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化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长期起作用的,它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初中政治”是指在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初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更大更多更直接的帮助。这一思路并不否认未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没有意义,相反,我们认为二者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只是在目前中考升学压力下,为了鼓励更多教师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引导更多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这是一条可行的思路和探索。它的研究和推广可能让我们看到在初中阶段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美好前景―――所有的教师以应对中考学科一样的热情来认识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种习惯,使广大教师不再满足于守着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一个教书匠。

把握初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

1.1课程标准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回归生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教育环境。从课程标准上看,将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从课程内容上看,新课改中强调重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以及综合性,期望学生所学的知道能够得到终身受用,并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课程模块分布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等模块在各个方面都突出了生活化的作用,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2教材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教材的改革为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教材对教学中的基本体系和框架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对教学向生活化的转变进行明确要求,将基础知识与生活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了生活的主题,打破了传统的理论逻辑模式。

1.3学生特点和生活经验使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成为可能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核心。初中生的思想、心智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对于生活化的知识接受和理解更容易;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积累,抽象思维也逐渐提高,对外界事物的思考和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从现象抽象出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价值。

2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应试教育模式对生活化教学存在阻碍

很多教师表示他们采用生活化教学是迫于压力,并不是特别了解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和原理。虽然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无法保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消化知识,所以教师不得不使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

2.2无法控制生活化资源的质量

通过丰富的生活资源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是生活化的资源并不是多而优,教师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有效性和目的性,保证生活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联系性,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其它资源的关系,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融合,不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一个知识点中采用多种方式举例子、放影片、列图表等,使得整节课的时间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还不能确定问题是否能够分析透彻,而在教师发现课程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只能采用硬性灌输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

2.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辩论、表演、讨论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有的教师不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反而使学生过于注意课堂形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两种教学效果显示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能够使学生真正受益。

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3.1合理的创设生活情境

(1)情境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性,这样才能够在学生认知的前提下将新知识与生活进行融合;(2)情境的选择必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议和思考,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3)情境创设重质不重量,所以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对质和量的控制;第四,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基于期望的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3.2提供有效的思维资料

思维资料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显著。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要想能够透彻的理解其中的知识,必须要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疏导,使学生找到该学科各个章节的联系点,通过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能够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同时,如果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通过生活经验去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就需帮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扩充,并利用相似的经验模型去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要注意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性,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习惯于自行地寻找双方的接触点。

3.3适当的创设生活问题

在课堂的情境创设以及资料获取都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做的准备。在实际的教学中,题意识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教师的问题设置不能仅限绕知识的本身,而是要从生活的内部进行提取,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完成教师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现化教学的趋势,生活化教学符合知识的起源、传播和应用规律。将生活化引入到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积极地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使生活化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飞,马凤英.“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性;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28-02

创新性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思维和能力的独特性,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策略的根本精神。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程在实施创新性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反映当代的特征,实施创新性教学策略,才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显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当代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现状

创新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必要环节之一。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使该课程的创新性教学陷入困境,教学效果欠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性教学的意识淡薄

针对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本身而言,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被定义为传统的知识传播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材大纲除了在能力培养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创新性教育几乎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准则。不少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难以与创新挂钩,因而许多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是否要进行创新性教育认识不清,对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性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创新性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2、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占据统治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容的限制,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一种刻板、僵化和统一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同其他纯理论课程一样过于程式化,大多采用班级课堂授课,课堂-书本-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忽视了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把教师当作唯一的教学主体。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渠道作用。

3、关于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研究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研究仅局限于某一方面,例如仅对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更加深入的理解创新性教学的本质和形成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现有的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大部分来源于个人,专门机构和组织缺少大范围的研究,这样就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多数研究停留在教育者自己对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认识,难以上升为创新性教学理论的高度。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原则是基于创新教学活动的要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见之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反应,它反映了教与学的规律。无论哪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因此,创新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创新性教育是问题教育,问题就应当贯穿在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必然导致创新性教学的失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鼓励初中生“多问”、“敢问”,教学生“会问”、“能问”,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不拘于固定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自主的探究和参与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教学活动。注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而自主的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3、发展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发展自主获得创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的社会活动能力。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性能力,创新性教学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达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是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依据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指向性调节,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避免传统的被动型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创新。基于创新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创新性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性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的原则,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出发点,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思想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创新性教学,紧密结合教材,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联系实际的内容应与时代相符,要联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经验;另外,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性的统一,这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充分结合校外实践和课堂教学,使初中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学习知识,将内在的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

2、研究性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哲学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政治、哲学常识的有关理论分析问题,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逐渐养成学习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启发性教学策略

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扩充教学内容,用鲜活的当代事例吸引学生。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矛盾之中进行思考。除了传统的语言模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的情感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思想政治课程感人、化人、育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之门,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人心。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基本原理使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广大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时代紧迫感,基于现状探索和研究中学思想政治创新性教学策略,积极投身到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中去,为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时展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也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要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基于上面的考虑,笔者把自学辅导法大胆地运用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验中去,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实验准备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育观念

大家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的教学行为,就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满足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为满足于学书本知识而死记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会学,如何自学。据调查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知识的20%,绝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2.营造自学的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推行自学辅导法的拦路虎,不搬掉这个拦路虎不行。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老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3.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古人云:目录不明不做学问。目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节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精读用于每一框节。精读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如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就可以吸纳到教材中来。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总之,自学辅导法的实验准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非易事。因此,做好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的把实施自学辅导法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这是确保自学辅导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措施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老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由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课前学生以自学为主,课上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读并补充。这样做,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在课前心中有数,真正做到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导学式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问题)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①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②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③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⑤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老师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层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讨论原则等。这里着重讲一下分层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包括自学主体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和评价分层。所谓自学主体分层,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把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成绩优良;B组次之;C组即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来说,一个班中间(B组)大,两头(A、C组)小。老师不应把分组情况告诉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这个分层是一种动态分层,要随时注意其变化。所谓目标分层,是老师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细分为几个不同的能级层次,如识记、理解、活动等,并在学生自学前告诉学生(学生最好做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让他们在目标的调控下自学。这种分层比《课程标准》的三个层次更细化、更具体,可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和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任务分层,是指老师对A、B、C三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自学任务。对A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归纳总结,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即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都要达到。对B组,只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层次。对C组,也只是要求其识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过高。当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一视同仁。所谓评价分层,就是在讨论明确和检测反馈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即为优秀,应予鼓励。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评价分层都是动态的分层,老师要随时调整要求及评价。要实行好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吃透两头,大幅度增加备课量。

无论采用自由式还是目标导学式,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收获及启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主要是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人们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对此法不了解,由此而产生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由过去“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重知识结果,偏重认知性学习,受教材左右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辅导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了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第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世界更丰富多彩。过去学生的学习采用的是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成了只会背书本条条而不能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自学辅导法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拉向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拓宽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强化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形成多种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思想政治课;中职院校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实践技术性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肩负着国民经济的使命。为适应社会、时展的需求,只有实行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如何施行创新教学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难题。

1创新教学法的含义

创新教学法是指将一切教学活动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3]。创新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为主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及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2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2.1教学观念陈旧

现在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思想政治课是以理论为导向[1]”,使得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灌输硬性理论知识,并没有将思想政治课与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2.2教师水平不高

在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属于文化基础课,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对课程重视和研究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认识不到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素质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无法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特色和重要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很可能对未来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2.3教学方法滞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也呈现出单纯的以记录、背诵、考核为主的教学方法[2],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使得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也主要是以笔试成绩加上平时的出勤率为基础,忽略了中职学校培育人才的要求。

3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实践

3.1课堂辩证法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出现争议的问题,安排辩论赛或是讨论赛等。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观点和论据等,在双方陈述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们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还可以评出本场MVP,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这样不但使学生自发地加入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中来,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主要的是学生将理论带入到实际中的能力。

3.2社会调查法

是指走出教室,将学习内容融入到社会中,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调查的教学方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可以自行安排研究方式。在进行调查研究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各组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加强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3.3角色体验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角色,让学生通过体验角色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明白道理。例如,在进行对法律课程教学中,可以就某一案例,安排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是原告方、被告方和法官,建立模拟法庭辩论场,让学生体验各自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法律的严肃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

4创新教学法取得效果

4.1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创新教学法的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素质,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法律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对社会有用的实践性技术人才。

4.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及逻辑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单一乏味。要想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首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新教学法,利用灵活多变、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运用中,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或是将来的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4]。在进行创新教学中,让学生脱离书本,走出课堂,体验社会,通过与社会本行业和群体中的人和事物交流体验,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对毕业后未来规划和处理道德和经济问题时,能够准确的调整选择,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将知识和道德品格结合在一起,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结束语

创新教育法的实践,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同时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上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激发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创新能力,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立业创业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波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肖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3-116.

[2]马海兰.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6):103-10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32-0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取相应政治能力,培养政治参与感的国家级必修科目,也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建设的重点学科。该科教师在新课改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程度不同,容易在角色认知、教师态度以及师生关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定位缺陷。

(一)教师角色认知失衡

在新课程理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将高中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驾驭者”和“灌输者”角色,难以结合时展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具体体现在:第一,片面驾驭课堂,忽略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挥;第二,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固守传统教学桎梏;第三,教师角色意识有待加强,个人能力亟待提升。

(二)教师态度表征不明

教师态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审慎利用肢体和行动语言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指导,才能有效维护教学秩序。态度表征不明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从业态度。教师工作的冗杂性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其二,教师学科态度。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实际教学应结合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并时刻保持教学兴趣和热情,逐步完善更新课程内容。态度表征不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会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产生惰性,对课程教学环境知之甚少。

(三)师生关系发展不均衡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以及思想政治课后学生的生活辅导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在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时能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后者主要是考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注重学生感受。事实上,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会因为谈话主体或者流程的变更忽略学生感受,主导谈话内容,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留于形式,很难真正的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这既是师生关系不平等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角色定位迷糊的表达。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可以归因于诸多方面,无论是教师内部结构还是外在的教师教育环境都是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必须找准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舆论导向偏颇

教师是社会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教师是必须依附社会群体生活的单独存在,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地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社会提供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难以适应思政课程教师肩负的社会期望,不利于教师角色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接受资源的范围和能力愈来愈高,教师仅仅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述显然难以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第二,课堂效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获取政治素养。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行动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必要的场合,这正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效果潜伏性和滞后性的表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嫁接中容易产生角色差距。但社会舆论只关注教师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际作用,负面舆论正是来源于这个契机,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设可有可无,这种错误观念会形成一股强烈的社会洪流引起教师队伍的恐慌。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已经获得的社会角色中徘徊质疑,对未获得的社会角色逐渐失去兴趣,由此导致教师角色紊乱。

(二)教学环境纯度失调

教师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顺利适应各种角色,发挥角色作用,保障教学实效。思想政治课内容庞杂使得教学环境在各种文化交流与摩擦中失去应有的纯度。具体表现在:第一,趋利型科研目的。教师这一岗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这种稳定虽能够保障基本家庭生活,但也会制约家庭财富的累积。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今天,部分教师通过科研来获得自身所需利益,由此在“教学者”和“研究者”这两种角色的协调时影响到教学效果。第二,升学型学校氛围。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也未能幸免。为了保障学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学校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对教师教学形成压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引导上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前者符合升学率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系统的指导书本必修模块相关知识。后者是思政课有别于其他科教学的特殊之处,但在严峻的升学压力和学校综合评定中,难免受到牺牲,这样虽可以保障教学效果,但对教师个人和学生成长有碍,引发教师角色调适的不平衡。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

从教师个人能力对帮助自身角色定位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这三个方面陷入误区。首先,教师角色认知有误。角色认知主要体现为教师面临角色时形成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指导。思政课教师角色认知的错误之处在于由于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使教师角色缺乏责任感。弥散性就是教师对多种教学任务的完成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多种角色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样教师在完成角色责任时容易得不偿失。模糊性是指多种教师角色之间的共通性和细微差别很难形成清晰的认识。但因时间、空间不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角色责任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也不存在是非观念。其次,教师角色体验不良。思政课教师因为课程实际需要,常会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教师本人知识和能力与专业心理辅导师存在差距,而该差距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在其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体验容易产生不良隐患,加剧教师自身角色定位负担。最后,教师角色扮演失当。教师角色的边缘化和不同价值碰撞导致教师在面临多重角色的选择和扮演时因为个人能力偏差导致角色观念淡薄,角色表征不明。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角色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精髓的同时融入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做出的概括总结。其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以“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为开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其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师生关系的营造者。新课改要求在师生间的对话合作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其积极思考,尊重不同见解,营造积极稳健的教学氛围。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自我完善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完善即是指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逐步成为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以此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服务。其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发主要是任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二)学校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活跃的主要环境,需要明确该科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恰当关心学生,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情绪的表达,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要认真理解学生,一是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造成学生某方面不足的原因;二是理解学生内在潜伏的心理状况,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帮助并指导学生表达情绪,选择适合的个体行为。其次,创造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要端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高度信任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再次,构建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选择“多元化”评价主体,确立“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点的转移。

(三)教师积极提高自身角色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树立角色意识,加强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调整角色间关系,准确定位角色意义。一方面,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角色认知水平,加强角色扮演能力,实现角色间转换。教师角色扮演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诸多角色形成认知,了解各角色行为和适应范围,教师需要正视自己这一职业面临的多重角色以及诸多角色已然存在的客观事实,认识角色困境,对相应的解决路径应进行初步探索,恰当整合多重角色,形成自身角色系统。另一方面,调整角色关系,重视自身心理调适,教师应承担教授学生知识的基本角色,注重自身的心理素养,加强自身心理调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稳健的角色关系服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面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艰难选择,教师需要在自身认知和外在环境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完成自身角色定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胡田庚,罗燕.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03).

第8篇

一、课前教学准备不足影响课堂教学行为展开

课前教学行为分析是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其二,学情分析。其三,教学准备情况。不但包括“以学生为本”的落实程度、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了解,还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等。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对于教学理念的把握程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应的要求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尊重学生往往能够被教师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能够就相应的问题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这点来看,大部分教师对于理念已经基本掌握,并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亦然,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在课前进行调查和了解。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未做好学情分析,对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了解不够,这样对于课前教学行为造成了影响,单纯地将教学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这样就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情分析方面,有所实践的教师仍在少数。

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行为还包括准备教学内容这个环节,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方面予以了肯定,这主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适当的课外扩展等。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只有小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着不足。此外,布置预习也是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科学地预习,不但能够对教材的知识做到一个整体的了解,发现存在的疑问并进行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将理论和材料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加强对规律的把握能力。学生收集的材料、疑问或是相关的思考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加强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层次,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想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二、讲述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占较大比重

讲述行为无论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思想政治课堂也是如此,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对语音、语速的表达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能够让学生区分重点难点。但是少数教师仍旧啰嗦、重复、冗余,教学的逻辑结构不严密,事实不清晰,且语速也没有起伏,比较单一,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大部分教师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其讲述行为还是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内容的阐述比较清晰,分析较为透彻,这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升。但是要使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讲述行为仍旧占着很大的比重,且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都喜闻乐见,并且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入地分析相关的理论,并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是十分信赖的。与此同时,也有学生对于教师这种说教式的讲述行为抱以反对的态度,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一起学习是自己最喜欢的,课堂表演、小组讨论等课堂形式是其比较希望开展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教师的讲述往往会占据课堂时间的一半,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而思想政治课教授的不但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从而造成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讲述行为学生们并不是十分反感,但是对于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普遍排斥,都希望能够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活动,将讲述和活动相结合。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在丰富课堂活动方面努力,这样才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板书行为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传统板书能力有所削弱

就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来看,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已经占到了大部分,课堂板书已经成为了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当前大部分教师都以多媒体技术为主,适当地利用板书,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板书以往一直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主要是其比较直观,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教学内容的脉络,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能够创建出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板书行为也已经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学技术对以往的板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其逐渐退出教学的舞台。

相对于以往的板书,多媒体技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有着较强的作用,能够对其兴趣产生一定的提升,此外,还可以使课堂板书的形象更加灵活多变。多媒体技术在这些方面突出的优势,显然被很多教师过分夸大,很多教师甚至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凡是课堂教学则必用课件,对于传统的板书形式抱以鄙夷的态度。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书写板书这种基本功已经被思想政治教师所忘却,随着传统板书地位被取代,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板书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往往把美观放在了第一位,对于教学的内容、知识结构却不是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本末倒置,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点。而那些被教师弄得精美绝伦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其二,以往在用粉笔进行板书的时候,这些内容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黑板之上,而电子板书往往是跳跃的,一个画面仅有一两个知识点,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记录和思考的时间变得非常少,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难度,更何况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其三,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就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由于需要注意到PPT的播放情况,所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不畅,这样就影响了交流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往往会罗列大量的内容,这样就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困难,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么多东西,不但没有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混乱。通过这种多媒体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思考被大量剥夺,教师的灌输显得更加明显,这样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四、提问难易程度把握不准,问题价值性和反馈能力有待提高

提问行为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这方面普遍较好,能够很好地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说明教师充分把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以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其还能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有一半的教师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这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说明了其对于学生了解程度不是很好,从而导致了问题设置的随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很多教师在提问之后,不急于马上得到回答,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再点名让学生回答。经常这样做的教师的数量占到了一半,提问直接要求回答的教师也有不少,这样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问题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在问题的反馈上面,能够做出概括和评价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且不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会用赞扬式的词汇来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问答中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大部分教师都能启发学生思考,然而对于时间的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候教师对于简单问题也留有时间,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而在较难的问题上时间就会紧缺,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就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得相应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五、课堂交流行为不到位,学生难信服

课堂交流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感受到情感交流的学生的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而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看法,在师生之间交流的时候,主要的方式是语言,当然神态、眼神的交流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师的课堂位置往往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相应的调查,反映教师到学生中间进行授课的学生人数占到了五成,而17.14%的学生表示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对于教师只在前排、不顾中后排学生,反映的学生占到了27.35%。

、社会科学知识是思想政治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同时还涉及到德育的功能,在当前的学生德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理论和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远大理想,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很看好,认为其并没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相应的综合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表现了接受的态度,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其实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长久发展,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学逻辑、教学任务等比较重视,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却并不是十分关注,这样就使其很难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表达,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被隐藏,使得其被动地记忆相应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对其发展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六、部分激发学习兴趣的行为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给出话题组织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一个较好的形式,多数学生也认为教师组织讨论的课堂行为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提供各种话题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然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效果一般,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这表明,尽管当前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都会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真正能组织有实效的课堂讨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却并不多。有些小组讨论的话题都是一些事实性材料,学生只需阅读教材便可回答问题,根本不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以说讨论的内容没有价值,难以激起学生思考,没有实际效果。

导课环节往往会被思想政治教师所利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单纯以此为目的,却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不加以思索,将很难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仅仅准备相关的材料来进行导课,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使其流于形式。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其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新闻来导入多学的课程,这样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并逐渐得到了普及,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综合评价机制,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将激励性评价理解得过于简单,似乎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论学生回答如何都给予“很好”、“不错”等赞扬性、激励性的评价,出现一种泛化的表扬。对学生进行表扬固然重要,学生能够回答问题正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表扬的对象应当是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的行为,但是对于错误的回答仍然需要进行纠正,纠正的对象是知识。过于简单的表扬只是一种形式,不仅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相反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无法清楚认识自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马会梅,宗岚,李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 黄慧静,辛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跨文化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

[3] 余祥兴.试论高中政治教师的语言特色.文教资料,2007(15).

第9篇

【关键词】中职 思想政治课 行为导向 教学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95-02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着重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把知识传授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因此,中职政治课教师应尽快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是指有目的的学习,在教学中,“学”是主动的,“教”则是对教学施加影响。“教”可以是直接指导,也可以是主持、咨询,及至保障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强调教学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行动。 可见,行为导向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隐现”的学生怎么学?怎么与教师形成职业情境或生活情境的有效互动?从而接纳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二、中职政治课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和文化基础课教学都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以项目带动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过程就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2.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作为“演员”或观察者的身份,投身到一个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学习,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4.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模式,是从施教者角度出发,明确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下,教师给学生施加哪些影响,来达到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行为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是以行为训练为主,老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学生按照老师下达的任务计划,对概念、案例、行为现象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对老师的行为直接作出反应。直接模式下教学行为,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但这样的模式下,教学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控制着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2)间接行为模式。在教学中,老师提供一种媒介,或者直接部署给学生一项具体的探究任务来推动学习行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下达的任务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有着激励作用。但它也存在着费时,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不完整等弊端。

四、政治课行为导向教学设计的环节

中职政治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为"任务制定―信息收集―制定计划―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下面以项目教学法为例,简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1.任务制定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专业特点,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在《任务书》的确定。如《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单元,我没有按常规逐节讲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生涯的作用和意义,而是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照自己的实际能力、爱好、理论和实践发展目标、将来的社会定位等子目标,每人为自己拟写一份职业生涯报告。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书过程中,既要独产思考,又要与其他同学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2.信息收集阶段。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查找和收集自己学习的专业发展历史,了解5年内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及专业技术能力国家标准。

3.制定计划。这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合作学习的阶段,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以本专业为职业发展起点,分别从职业道德、职业技术标准、经验积累、追求创新、岗位成才、职业晋升、自主创业的角度,计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实施计划中,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4.总结评价阶段。这是对知识理解和应用阶段,学生在以上3个环节结束后,将自己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分享给班级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教师可将总结评价的教学环节,设定在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感知到每个不同的专业都有着技术性和职业性,每个专业都有着各自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同时也能受到启迪,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转换可能性很大,随着环境的变化,职业岗位也会有变化,每个人都要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