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发展基础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6: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发展基础

第1篇

特惠模式是把双刃剑

现在中国普惠的营商环境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更多地方是特惠的营商环境,我们在研究中称之为特惠模式。特惠模式,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会选择性帮助那些能给它带来最大收益的企业。

特惠模式有以下几个元素:第一,有很多可选的企业,不同企业的盈利潜力并不一样。第二,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保护,企业的盈利潜力不一定能实现。第三,地方政府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企业,只能帮助某一些被选定的企业。第四,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的激励,来自于从企业中获得收益,包括政府官员的成就感、税收、GDP考核等多方面。

与特惠模式相对的是普惠模式,也就是企业可以享受同等的保护和扶持,没有差别。理论上普惠模式是非常完善的制度,所有企业的产权获得平等且强有力的保护,在获得要素时有平等易得的机会,在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时得到平等友善的对待。但是,在普惠模式不够完善时,企业在经营中将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如果没有特惠,企业的一些盈利潜力就难以实现。

特惠的制度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特惠制度会对企业的准入造成障碍。如果地方政府花力气帮助了一家企业,现在有另一家企业与其竞争,地方政府可能会倾向此前帮助过的企业,新企业就难以获得帮帮助,这是不公平的。

不过,特惠模式带来的准入障碍,在中国地方竞争的环境下能得到解决,因为一家企业如果在本地得不到帮助,就会去另一个地方试一试,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实际上有竞争。

第二,特惠模式可能带来地方保护。这方面,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企业在其他地方的市场份额,都没有本地的有优势。

第三,特惠模式下,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往往会更倾向于企业。

特惠模式和GDP锦标赛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是有本质的差别。

首先,GDP锦标赛模式对改善普惠制度更有利。在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有激励促进当地的GDP,而不会在乎GDP由哪些企业来创造,这让地方政府有改善普惠制度的积极性。而在特惠模式下,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动力来改善普惠制度,因为有了好的普惠制度,企业不靠政府就可以良好生存,对政府的依赖性会降低。

第二个差别是,在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应该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只要能增加GDP政府都支持。而在特惠模式之下,地方政府是有选择的来支持一些特惠对象,而被选择的特惠对象是有限的。

第三个差别是,GDP锦标赛模式下,激励来自于自上而下的GDP考核,一个地方发展的快就会得到鼓励,领导也会得到提拔。而特惠模式下,动力不一定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考核,而来自地方政府帮助一些企业时所得到的收益。

模式过渡

理论上,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应该会公平对待所有企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会受什么因素影响。除了平时贷款考虑的企业规模、信用等级、抵押物以外,数据分析发现还有以下几个因素,譬如企业的所有者是人大代表,这家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贷款;如果企业参与了慈善活动,它也更容易获得贷款,等等。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同企业获得贷款难易程度不仅仅是市场因素,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这样的发现是与我们说的特惠模式是吻合的,但是和GDP锦标赛的模式是不吻合的。

这个问题要分几方面来讲。首先,特惠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同。因为资源有限,当一家企业获得资源更容易了,必然使其他家企业获得资源的难度加大了。不同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同,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特惠对象并不是效率较高的企业,那么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上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选择高效的特惠对象越来越难。20年前,我们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只要看看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很难再去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很难事先预测哪一家企业效率高,哪一家企业的潜力大。

其次,特惠模式下的产权保护,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某些官员,而不是完全来自于制度,所以对产权的保护是不完善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时产权保护就变得更加重要,产权保护不完善多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地方性的特惠模式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实现从特惠模式到普惠模式的过渡。现在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是很清楚的。

2014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此前很多特惠模式下能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了。这个通知显示,决策层意识到特惠模式有很多问题,正在想办法堵住特惠的漏洞。然而,如果普惠制度不能及时完善而又堵住了特惠,就会形成制度的空档,对于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也许是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过程出现一些反复的原因。

第2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机制分析

1前言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大在农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仍然属于农业大国,因为地域性差异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无法正常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有效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将会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性影响国家的昌盛。

2农业基础设施

2.1公共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它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简而言之就是任何人都能够使用相关基础设施,同时也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政府采取预算分配的设施,大部分是利用税收进行融资,以便于其公共活动的开展;包含路灯在内的一些常见基础设施既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还能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性带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降低生活成本,同时对于整个农业经济来讲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推进稳定的供求关系建立,完善和优化资金配比,同时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得农民能够深切感受到社会的福利性。

2.2外部性的正反方面

从另一方面讲,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具备较强的外部性,换而言之就是基础设施的建立能够为农民以及企业带来持续性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性是相对的。比如加强对于交通设施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各种水库渠道的建立也能够帮助农民进行灌溉,但同样也有着较为负面的影响。比如由于开发建设不当而造成的农田用地被占用,又或者是过度追求经济而造成的盲目放牧现象,连锁性的引起沙尘暴、雾霾等一系列恶劣影响。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3.1对农业生产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农村基础建设更加重视,同样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得到了社会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当地水利现象,尽可能的保障农村交通渠道和水利工程的有效结合,进而使得当地特色农产品能够运输,使得其市场辐射范围更广。基础设施的建立既能够减少当地农产品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的成本,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在整个市场中的风险隐患,不断刺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经济与整个市场的联动性。其次则是基础设施的建立拉近了农村和经济体系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可以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优化能够为农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得农民的农产品经济体系更加丰富,为其获得更多的资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而有效降低了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遭受的损失,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同时也能够为农村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得整个农村经济体系更加稳固,不断推动农业经济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2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尤其是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强化农村经济实力。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其产业更加标准规范,进而能够为其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较常见的是优秀的企业与商业主体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及工作机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得其收入更加多元化,而且这一举措是建立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更具有权威和可参考性,有效拓宽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而真正实现农业经济-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效应。另外有针对性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推广和建立能够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目前来看主要是以旅游业、重工业以及手工业为主要发展对象,整个农村经济也更加多元化,同时还有的地区坚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实现了以地域特色为主的农产品,在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之下将农产品包装并销往全国,带动了当地农业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这给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3.3对健全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教育、文化、卫生等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项目,进而从根本上整体性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确保其各个方面的完善优化,使得农村经济劳动力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综合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农村经济体系。首先是要对农村区域的道路交通与网络连接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能够与外界进行方便的信息以及物质交流,提高其整体文明水平,不断引导农民群众的生产意识转变,打造强大的农村地区社会福利事业,使得农民的生活后顾无忧。另外则是能够不断推动农村区域对于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有目的性的提高农民经济的收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经济带动作用,尤其是针对集体经济的作用发挥,调动更多的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提供资源,使其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经济体系,提高对于农村基础设施与经济连带作用的相关政策性,提高农村经济的产权意识,加强对于农村基础设施与经济建设的风险规避,使得农民经济能够得到稳步提升。通过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服务领域,提高其服务质量,加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连接,使得农村能够共享经济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福利,进而整体性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性。

第3篇

主题词:水利经济 基础构架 要点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9-02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可裕国。”可见水利资源是国民经济的运转的基础战略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利用及延伸水利经济活动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山西省当前的水利经济活动主要为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经济活动,但从世界水利经济发展来看山西省的水利经济中的经营性活动相对滞后。如何促使全省的水利经济产业链不断增长,激活水利经济链的经营性增长点,形成配合全省发展的水利经济循环产业链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山西省水利经济发展背景

山西省是全国能源化工基地,能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全省目前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从传统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发展的阶段,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迫切,同时急需新产业、新项目形成循环产业链。

这是山西水利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契机。首先,水资源作为环保能源和新型能源在我省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较少;其次,水资源产生电能可以替代部分高耗能资源,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再次,水利设施建设成可利用调节控水、水能发电、改善周边环境等功能开发新的产业、项目;最后,可结合山西人文环境和水利设施形成的自然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总体来看山西水利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好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这张牌对振兴水利经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省水利经济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山西省的水利经济构成来看主要分政府投资和民间融资两个方面。政府投资体现为保障民生的公益性经济,主要保障全省各主要河流的防洪、排涝,各流域的灌溉、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的分配利用,这部分投资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占整个水利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民间融资体现为经营性经济,主要体现为在保障水利设施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利用水利设施开展的供水、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行业经济活动,表现为市场经济投资行为活动。纵观全省的水利经济仍为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较少,政府投资的收益仅体现在保障民生而涵盖的经济增长点重视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造成资源浪费。多形式、多方面构建融资渠道是必须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只有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水利综合利用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水利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怎样利用好水资源这一清洁能源,丰富水利经济形式、完善水利经济体制、构架符合全省经济运转的水利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水利的基本属性是保障民生,因此水利经济模式的构架仍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由于政府投资有限,就急需民间资本介入。一个地区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当地民营资本的活跃程度,因此将民间资本吸纳入水利行业是一种激发经济的形式,更是一种思维定式的突破。

三、山西水利经济发展构架要点

山西水利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必须有两个,即利用政府投资保障民生,利用民间融资活跃经济。但从具体操作过程则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财政投入的稳定增加是发展保证。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水利行业是保障民生的公益性行业,既要确保安全、充足的饮水、用水资源,又要减免水患带来的不利后果;既要保证农业用水的合理灌溉,又要避免水土资源流失。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因此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在具体的财政投入上好应当注意:首先,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的配比合理性。应向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证项目及有水利需求且当级财政薄弱的地区倾斜,当级财政有能力的应当鼓励增加地方性投资。如全省的产煤大县应当建立采煤补水的政策倾斜;其次,各级财政应在支出方式上建立投资引导机制,鼓励政府投入的同时增加民间引资介入并明确各资金投入者的权利、义务及收益分配结构;最后,建立完整的监督审计制度,确保各级财政投入能做到专款专用。

2.水利产业集团化。水利产业集团化有如下好处:首先,依托流域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集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分配水资源,减少用水单位之间的矛盾,还可以避免水资源浪费;其次,水利集团化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可以利用产生效益重新投资。投资就可以倾向原有因资金缺陷难以开展的大型项目;再次,有利于提高专业化协作,使不同的水利产业应用专有技术向专长发展,同时可以减免内部不良竞争;最后,依托产业规模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在资金和技术同步发展之后,就有实力,有能力承接国内、国际的大型重点、难点项目,提高整个山西水利行业的知名度、竞争力。

3.建立供水议价体制。水作为能源,可以理解是一种商品。建立完善的水权机制和水价主导机制是保障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服务民生的有利保障。首先,明确供水及水利衍生产品价格,水价计量时应综合考虑水价成本包含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个方面;其次,根据用水户的性质再将水价分为工业用水价格、农业用水价格和生活用水价格。同时根据各用水户性质不同提供适合用水户使用水质;再次,考虑到环境因素、水资源的紧缺性及便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费用收取中应界定水资源占用费和排污处理费。这两方面费用的收取应遵照用水户的实际使用程度和治理难度综合考虑收取。因此形成合理、规范、科学的价格收取体制和公共资源损耗补偿机制是符合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要求。

4.企业参与构建水电综合发展体系。山西省虽然作为能源基地,但在新型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方面才刚起步。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对能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民间资本逐步参与到新型能源的发展的轨道上是水到渠成。兼之山西地处太行山系和黄河干流之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全省地域多为山地、丘陵,蕴含巨大的水电发展潜能。如果将水电行业作为全省新型能源的主导发展将会大放异彩。同时构建符合水电健康发展的模式势在必行。全省各地重工业企业较多,同时这些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如果能吸纳这部分企业参与水电建设,则能达到多赢的效果。对于国家来说减少了原始能源消耗,减轻了财政投资包袱,而且对环境影响很小;从企业的角度讲参与水电建设既可以拓展企业领域,促进企业转型,同时减少电能使用过程的费用,可以说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从水利行业讲增加了水利工程属性,增加水利管护单位受益,可以降低水利设施保养成本。

5.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水利旅游行业。水利旅游业是行业的衍生行业,主要是水利管理部门利用管辖的水域、工程设施开展以水为核心的旅游行业。全省的水利旅游还较落后,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大多建设在离城市较远的山区,同时考虑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开发不够。同时水利旅游业却又是成本最低,收益利润较高的行业,对于拉动水利经济,激活区域经济有很好的作用。

结合山西人文环境好,历史文化底蕴厚的特点。全省水利旅游开发应倾向于水利风景资源多且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充分利用山水秀丽和周边人文气息,迎合消费者回归自然、领略文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将水利工程设施作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以独特的山水结合资源开发观光、度假、休闲等产品的开发;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开展综合性旅游文化基地。从全省现有水利旅游景点的开发来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可以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产生水利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带动了水利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水利旅游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不受影响;开展旅游的同时强化水环境及周边整体环境的保护;利用现有设施突破单调,提炼人文因素;注重旅游开发时区域协调性,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6.利用库区水域开展淡水渔业。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渔业极不发达。随着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水产品的保险需求越来越高,而全省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靠沿海省份输入,为进一步缓解水产品供需矛盾,增加经济创收点,提高水产品尤其是淡水产品的保鲜程度,在全省水利库区大力开展淡水渔业是适时的。

库区淡水渔业建设应当注意:首先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在建设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利用渔业开展进行生态修复;其次注重周边环境及水体环境的保护,使之既满足渔业发展需要,又满足供水水质需要;其三在养殖时应注意合理配置,因地制宜选择鱼种;其四养殖过程中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其五注重市场,尽量形成供需体系,尤其是流通首要环节;其六适时开展或引导民间资本开展水产品附带行业,提高渔业附加值。

四、结论与展望

山西省水利经济正处于突破瓶颈,全力发展的大好时期。只要合理利用资源,充分调动流域水利机构、水利设施管理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依托财政保障的支持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综合发展全省水利经济,笔者相信山西水利经济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夏世民.水利事业应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经济师,2010(1)

2.宋兰兰,唐德善.工程水价核算及基于水权的水价调整方法研究.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4)

3.邹正波.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探究.中国经贸导刊,2010(8)

4.马竹青.水利工程经济.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第4篇

一、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信用的缺失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和重大损失

在我国,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大量存在,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公信力不够,造成了社会运行成本的高昂。如,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政策易变,朝令夕改;政令不畅,有法不依;随意性大,暗箱操作等致使政策缺少公信力。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析中,搞“部门主义”,对诸如农民工数量、民营经济规模、干部(含公务员)规模、财经现象解读等,在概念、口径、重点、视角上都不尽一致,这就难免导致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另外,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工作缺乏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制定的政策不兑现,致使政府的威信下降。二是企业的诚信水平低,造成了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如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虚报利润等行为屡禁不止,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还有的诸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等。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各类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各类企业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给整个国家的社会声誉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三是一些居民的诚信水平较低,欺瞒、作弊、造假、骗保、偷逃税款等等,不一而足,造成了管理成本高昂。

(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尚处在形成阶段,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极不相称

所谓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其具体作用于一国的市场规范,保证一国市场经济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健康地转变。这种机制创造了一种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最直接地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全球化,并扩大一国的市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信用管理的现状,对比世界范围内信用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信用管理体系发展水平可以看出,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发展水平与世界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信用管理体系的要求相比,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都非常低;(2)信用管理有关系列法律的立法处于起步阶段,如,国务院法制办近日才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其2009年10月才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尚存在许多空白,执法力度也非常小;(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包括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建立严重滞后;(4)信用管理正规教育和学科研究迟缓,且水平不高。

二、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就难以为继。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社会诚信资源不足,信用缺失严重,欺诈横生,违法普遍,就不能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就不可能成功。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育、舆论影响,制度和法制建设,改善社会管理,铸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等多方面综合构建才能见到成效。

(一)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现代信用体系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基础,从信息采集到传播再到处罚力度等都需要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用信息的有效披露和权威性。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10多部,对各种失信行为的惩罚,措施严厉、规定具体明确,一旦失信,寸步难行,甚至倾家荡产。我们应借鉴世界上信用管理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抓紧制定以失信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涉及银行有关立法和非银行有关立法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社会信用信息实用条例》、《公平商业信用信息报告实用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完善《民法》、《合同法》等现有法律中关于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确保信用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要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完善《刑法》等有关法律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相关规定,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要严格规范涉及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及评估活动的机构和组织的行为等。

(二)大力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业

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是解决诚信体系缺失的关键,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成功经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促进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即通过独立第三方的信用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大量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信用服务。广义的信用管理行业包括10个行业分支,其中,企业资信调查(工商诚信)、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财产调查和评估、市场调查、资信评级5个属于征信业务范畴。从而把交易中的失信者或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使得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方面都受到限制,最终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只有信用服务行业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现阶段,除要建立和明确统一的政府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外,要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经营性信用服务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用管理民间机构,如,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行业沙龙、专业基金等组织。

(三)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大幅提高失信成本

社会上当失信得到的好处和利益远远大于其付出的代价时,不守信用的人和企业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要严格执法,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让严重欺诈和失信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刑法处罚。

各级司法机关和政府执法部门以及民间信用服务机构要根据违法失信记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和大众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违法失信记录予以披露,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失信者进行包括精神处罚、民事处罚、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在内的各种处罚。使不守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一经发现不仅名誉扫地,而且经济损失远大于其不当所得。并且要规范银行、工商企业、会计中介和个人提供的信用信息,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另外,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的隐私权。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诚信政府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府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进程中,打造诚信政府处于最关键的环节和地位,要起到表率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依法行政,信息公开。政府部门要切实兑现各项承诺,按照信息公开要求,加大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力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知情权,监督政府依法履责。

二是根据政府部门信用状况,强化分类监管。要在政策设计出台、行政过程、人员晋升等环节建立完善信用机制,增加政府失信成本。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保障政府诚信建设。

四是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加强政府人员管理培训,提高诚信意识,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经济

1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严重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就是乡村道路、灌溉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虽然过去的破旧灌溉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农田灌溉面积有限,水资源开源节流不足,旱作农业分布仍然广泛,这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不足都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而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也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步。

1.2村道建设不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乡镇的乡道、村道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乡村道路依然建设不足,未经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依然存在,雨雪天道路泥泞,影响群众出行。在已经建设的乡村道路中,由于建设标准低,监管不到位,道路建成没有多长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通行困难,影响群众通行和农产品运输,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1.3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在当前农村建设中,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各个村庄建设的卫生室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村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还有随着城镇的大力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城镇,乡村教育出现不足甚至不断落后,乡村学校难留人,教学设施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住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因此群众大都采用山泉水或收集降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样的饮用水源不仅不卫生,而且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一旦致病,村民将脱富致贫,扶贫成果毁于一旦,这样就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在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中,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因此财务困窘,收支入不敷出,在个别村集体,甚至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由于农民投工投劳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资金基本消失。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投资,因此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另外自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户都以自由土地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虽然对农村公共设施依然依赖,但是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这样就不仅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3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措施

3.1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6篇

    科学研究表明,内部创新的三大要素主要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大学是三螺旋关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专家教授与科研院所的配合,研发高新技术,在区域内将高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和流通领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把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协作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技术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高校的产学研水平。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卡斯特斯教授在1992年把“大学”称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可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其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并制约其发展。教育的发展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离不开物质资料的供应,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从高等教育的产业特性来看,高等教育也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但是其投资回收期长,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投入。同时,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高等教育要想与之相适应就必须在结构、规模和内容上不断调整和变化。对于那些落后的和过时的专业就要及时淘汰,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要多研发、多运用,使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内快速发展,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是工业时代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是信息时代的推动力,而教育却在智力型经济时挥着比体力型经济时代大得多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产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展高等教育是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投入直接刺激经济的增长,其主要表现在短期内居民的教育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长效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新生劳动力的培养和教育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人类资本存量的累积,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同时,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批的科研专家聚集在高校中,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孕育和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当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时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步伐,造成教育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的浪费。高等教育对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促进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高校研发的新技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带动了河南的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进入到不同产业促进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除此以外,高校对其周边区域具有辐射力,在解决就业和拉动消费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河南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行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河南省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就。2011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6931.03亿元,同比增长11.9%。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13.2%,第三产业增长13.4%。高等教育总规模236.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计划,河南省省部共建高校达到8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从以上数据来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虽然都有增长,但是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国家重点实验室严重缺乏,高等教育在对高新技术和经济贡献率方面还处于落后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在适应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内涵建设不足河南省高校数量由2009年的99所增加到2010年的107所,虽然增幅较大,但是与同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的120所相比,差距依然较大。2011河南省每十万人口拥有大学生1901人,湖北省为2991人,仅占湖北省的64%,高等教育规模严重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从整体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没有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河南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相适应当前河南省高校的专业设置传统学科居多,没有根据省情和经济发展实情不断改革和调整。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能源大省,没有发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正是专业设置上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导致了像周口市这样的“粮仓”和平顶山市这样的“煤都”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其次,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开放的、新型的人才,而河南省高校当前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少。

    3.河南高等教育层次较低,研究生培养能力不足河南省没有一所985高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由于缺乏国家的财政扶持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河南省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不强。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水平往往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教育实力和教育潜力,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成为了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河南老牌名校少,招收博士生的名额就更少,尖端人才培养的缺失不利于地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同时,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与市场结合不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受到局限。

    4.河南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当前河南省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捐助比重不高,高校自身产学研收益较低。许多高校由于缺乏足够的办学经费,对科研创新的投入不足,进而导致高校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弱,降低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河南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少,不利于形成学科群,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推行中原经济区建设,高校就要寻求新机遇、新发展,开拓创新,肩负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使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河南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也随之增长。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推动高校自身产学研的发展。区域内经济结构和专业需求的变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此,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就要做到:

    1.注重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深化高校内涵建设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河南省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加本科院校的办学数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受教育水平,使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相适应。同时,在内涵建设方面,高校要保证教育质量,不能以教育质量的下降换取教育规模的扩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创新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2.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使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设立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杜绝盲目跟风。随着富士康、东风日产和海马汽车等企业的入驻,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机电一体化和汽车制造专业,虽然针对性强,但是也要考虑到自身教育质量是否达标,市场需求是否饱和等因素,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高校自身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引进新技术,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第7篇

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等3条高速铁路和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我区没有动车组的历史。

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

……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自治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682.3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高于全区固定资产投Y增速21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捷报频传,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擂响了自治区发展升级的铿锵鼓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为内蒙古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纪恒同志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要科学编制规划,打好攻坚会战,加快构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省区来说,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有利于补齐短板、完善网络、提升水平,同时也是扩大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致力于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力度再加大、发展再提速的崭新局面。

――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力争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主骨架,辐射全区,东连黑、吉、辽,南通冀、陕、晋,西接宁夏、甘肃,北出俄罗斯、蒙古国的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

――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建成呼张客专呼集段、呼准鄂铁路准鄂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包头至银川、巴彦浩特至银川快速铁路,使内蒙古铁路路网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

――机场建设振翅高飞。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完成海拉尔、包头等运输机场改扩建,建成满归、陈巴尔虎旗等通用机场,搭建通疆达海的客货运空中通道。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加快呼和浩特、包头轨道交通和包头、赤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我区城市地下管网和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承东启西,南来北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自治区的区位优势,为我区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的发展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那么在广袤的农村牧区,农田水利设施就是一条条“毛细血管”,关系到农畜产品的增产增收和农牧民的日常生活。

地处河套平原深处的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种植的甜瓜远近闻名。这其中,政府向农民们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功不可没。到2014年,该市共完成国家投资建设的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13.58万亩,其中2014年实施的2013年“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和2013年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将实现节水灌溉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劳动强度。目前山旱牧区累计发展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已达68.96万亩。

巴彦淖尔市所在的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京津风沙源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综合效益显著。

像这样的例子在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将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引绰济辽”等水资源调配工程,继续实施河套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统筹解决好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我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水利之外的能源领域,自治区将加快推进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区内骨干电网升级改造,推进蒙西―华中“北煤南运”通道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传统能源稳扎稳打,新兴动力追风逐日。“互联网+”时代,我区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我国北方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近期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努力建设好全国唯一的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至今已建设4年多。信息园规划占地约1467亩,是电信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大型数据中心。目前该信息园投入使用的服务器已近10万台,服务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网易、上海证券交易所等50多个用户。第二批机楼也已启动建设,待全面建成后信息园可承载服务器120万台以上,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受优越的气候、地质、能源等条件吸引,近年来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信息、科技巨头纷纷选择在内蒙古建设全国性的大型数据中心。目前,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规模领跑全国。

中蒙俄国际光缆和呼和浩特至北京的4条直通光缆也相继建成,呼和浩特市还成为全国第6个设立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地区,形成通达国内的高速宽带网络,疏通了与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欧洲方向的国际通信业务通道。

内蒙古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努力实现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跨越,成为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和丝绸之路数据港,为我国大数据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体系完善、产业发展发挥强大支撑作用。

2017年2月27日,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举办恳谈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集中推介“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一批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吸引更多中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到内蒙古投资合作。

借助自治区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华能大唐等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神华中煤等中央企业,均积极在内蒙古投资兴业,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贡献。

第8篇

 

在信息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重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经济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发展。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巩固网络基础,结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性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中积极作用

 

1.加快通信基础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信基础建设的加快对于拉动有效投资和信息经济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新型工业、信息的发展,同时促进城镇和农村向着现代化发展,为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形态由传统经济形式向信息服务形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近几年,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我国宽带普及率每年的增长率为10%,GDP增长率为1.38%,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从这个数字来看信息产业对上下游就业拉动作用是传统行业的1.17倍。信息服务需求、信息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大于民用汽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信息产业能够有效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就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快通信基础建设是增强信息经济发展韧劲的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比较好,而且发展形式比较稳定,但是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经济发展中也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经济在信息经济发展下面临较大的压力,要缓解这种压力,必须抓住互联网经济这一消费热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韧劲,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优化、完善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拉动网络消费,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3.加快通信基础建设,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在网络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化通信公共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与信息基础相关的互联网、移动数据、云计算以及国家电信联盟等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主要焦点,而且以此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02年韩国就提出了“电子计划”战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快IT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欧鞥体术:数字化议程“计划,有效的促进了电信领域的发展。这些例子均说明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而从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1.加快通信技术设施专项规划工作

 

我国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通信基础建设混乱、管理不到位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各级省政府必须加快通信工程规划、管理工作,积极组织通信运营商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区、乡镇通信专项规划工作。比如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将管线、基站等通信设施纳入公共配套建设范畴内,并将整个工作流程纳入控制箱规划中,同时与新城建设、老城改造实施同步规划,以便保证通信建设的合法性发展。

 

2.积极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

 

在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协调运营商开展合作共享工作,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建设投资,而且能够全面的完善工信部共建共享指标考核要求,并积极推进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政府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仅仅是空喊口号,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有利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大对此类工程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体系;各级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为通信基础建设创造条件,全面落实人民政府和各个运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将协议落实为具体的投资方案,进行积极的建设。另外,国土资源要做好基站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批工作;环保部门要积极优化基站等通信设施网络建设的审批程序;供电部门要优化通信基础设施的用电需求,提高基站抢修工作的工作效率;物价部门要积极系统各个运营商制定基站租凭赔偿标准等等,各个部门协调发展,为通信基础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右边更好的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经济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仅能够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信息经济更好、更好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所以,各级部门要积极做好通信基础建设工作,利用各种不同的措施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并积极与各个运营商进行有效的合作,注重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通信建设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基础建设 经济发展 成本降低

基础建设的有关定义由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提出:“原预付是在开办时或其后几年才支付一次并且每年根据消耗程度部分地从生产物价值中取得补偿的资本,如仓库、房舍等”,也就是意味着其认为,将基础建设(如仓库和房舍)与固定资产同等对待。而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提出:“建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工程”。

经过经济的长足发展,对于基础建投资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末大萧条时期,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私人投资面临困境,此时政府应当承担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责任,如此,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经济形势的进一步颓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社会的就业,综上可知,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对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重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

一、对于基础建设的定义

(一)区分标准一

行业标准,基础建设是指作为社会发展的根基和本源的重要行业的建设,常见的包括水利、电力、交通以及通信等等行业,而广义的概念还包含了对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制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区分标准二

职能,此类分类标准常常体现在经济学家的著作之中。比如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则说明:基础建设包括两个部分,经济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经济建设是指对于经济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而社会建设则是文化教育等软件的建设。

二、基础建设投资的特征

(一)基础性特征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础建设投资所推动的产业发展正是各项社会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交通、农业、水利等等行业的投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其余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基础建设投资更可以决定其余产业的价格结构与价格数量。

(二)消费性特征

产品一般可以分为私人与公共物品这两种,私人物品的排他性使得其可以通过市场规律的有效配置得以实现,而公共物品由于其公用性以及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使得其不能仅仅通过市场便得到配置,因为需要引入政府干预的机制,而基础设施建设就属于这样的公共物品产业。并且其内部差别巨大,因此需要权力的干预。

(三)周期性特征

基础建设的投资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周期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时间上的特点来看,基础建设投资的规模巨大,并且各项设置的建设与发展相互依存,不可或缺,需要彼此支撑以发挥作用。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极易受到当地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约束,并且一旦形成便难以受到约束,而以上特点也直接决定其回复周期较长,需要很久才可以得到满意回报。

(四)自然垄断特征

当市场自然配置的作用下,逐渐会形成自然垄断的产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庞大,在产业和地区起到了巨大的支配作用。并且这种优势会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占据超额利润和优势地位。基础建设由于其投资性大,沉淀成本高以及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因此便逐渐具备了自然垄断性的特征。

(五)政府干预性特征

基础建设投资的巨大规模性以及其对于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其必然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政府自然会把这些部门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之下,一般来说,私人投资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进入到这个领域。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政府放开部分基础建设投资领域,引入部分私人资本,但是从总体情况来讲,仍然是官方资本占据绝大多数。

三、基础建设投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

(一)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其作用就在于可以推动成本的降低,交易双方利用共用的基础设施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市场活跃程度和繁荣程度。一个简单的例证便是:现代通信设施的发展,使得相关的市场信息可以以更流畅的姿态在各方之间流动,电子数据平台的发展使得电子数据交换更加便捷,加速交易信息的流动,增加信息交流渠道的流畅,使得各方市场主体自由交换信息,高效市场交换,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二)有利于降低管理交易成本

所谓管理成本,是指在交易中上下级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成本,大致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员工管理所耗费的成本以及企业各项体制运作所耗费的成本,还包括政府监管市场所耗费的成本。通过基础建设投资的发展,使得管理者也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流畅和高效,这部分的成本就被减少,否则高额的交流成本便会严重地制约着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基础建设有利于加速贸易发展,提高贸易竞争力

投资、消费与出口一直作为经济增长的三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基础建设的作用在于铺垫基础,为其余两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长足动力和基础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完善对于另外两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会带来地区内的长效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如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使得市场配置率进一步提高,资源得以更优化的组合和配置,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可以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出口产业的发展依赖高效的交通事业,出口产业更可以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量的外汇又可以造福于国内产业的长足发展,如此便形成了良性的投资与产出的循环。可见,其最初的源动力仍然是来自于基础建设的投资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