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6: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

第1篇

物流成本(LogisticsCost)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一般认为,施工工程项目中设备、材料成本约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 ~70%,与此相关的物流费用约占工程项目造价的5%~8%左右。同时物流活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的比例和工程施工进度,因此,工程物流又被称为承包工程的第三方利润源。在物流成本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物流成本控制能力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首先,我国的物流管理体制还处于落后状态。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严重。物流一体化难以达到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存在很多困难。其次,物流成本还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中,而是被分解成不同部分,缺乏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来反映物流成本。因此,企业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来完整地计算物流成本,更不能单独真实地核算出来,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真实全貌。而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流程更为复杂,其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涉及方方面面。

基于此,本文依据武汉市某大型建筑施工公司,从其物流环节过程来寻求其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定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作初步的探讨。

二、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采购物流成本控制。企业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反应,就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商的评价选择。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环节上,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和市场风险缺乏深化的认识,采购工作存在简单化、不规范化的倾向,许多的物资采购招标活动不够规范,尤其是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供应商准入制度,这都人为地增大了企业的供应风险,提高了采购成本。另外,采购方式的选择,采购计划的编制等对采购物流成本的控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运输物流成本控制。所谓运输费用是承运单位向客户提供运输劳务所耗费的费用。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大,有调查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索。运输费用的控制就是要加强运输的经济核算,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差错事故,提高运输决策的科学性。在物流运输决策中主要体现在: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服务商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计划编制及运输能力配备,安全运输等问题,整体协调来保证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

第三,存储物流成本控制。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将库存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又必须保留一定的安全库存,以保证快速满足需求。现代物流控制中的存储费用控制能力主要取决于仓库管理水平、仓库货物损失、仓储设备水平。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生产计划的原料需要,物料之间的配套时间没有基本的批准标准,为保证供给,施工企业采用的安全库存大,冗余库存一般达到5%-10%以上,库存资金浪费严重,库存周转慢。而且某些施工项目结束后剩下的冗余库存无法被后续施工利用,堆在仓库常年无人问津,成为死库存,责任也无法追究,使库存成本增加。

第四,现场物流成本控制。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70%,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势必要求加强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的材料种类繁杂,数量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杂乱,木材、水泥霖雨、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物料的二次加工损失严重,一次利用率低,在施工现场多次搬运和丢失浪费等现象,都产生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和经济损失;同时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机械设备管理不善,机械设备故障不断,状况较差,平时维护保养不足,导致施工设备利用率不高和机械的非正常损坏,影响施工进度;另外,施工场地规划不合理,有些施工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落后,造成项目成本增加。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在建立物流成本控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量做到全面、科学、合理、实用,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方案的可比性,指标的系统化,并反映评价的目的要求。因此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特征值指标,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的产生主要来自材料采购费用、装卸搬运费用、储存费用、现场管理费用等。因此,建立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体系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即采购物流成本控制、运输物流成本控制、存储物流成本控制、现场管理成本控制。

第一,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影响要素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A)、准则层(B)、判别层(C)。其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B。判断矩阵的含义:相对于上一层某要素,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其具有如下性质:bij=1且bij与bji互为倒数。构造判断矩阵B如下:

B=(bij)n×m=b11 ... b1n ... ... ... bn1 ... bnn

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服务 质量管理 要求

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原则性比较强,规则比较多,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一)文件的编写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贯彻相应的要求,围绕一定的核心。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围绕着ISO9000的质量管理原则展开,保证整个文件的连贯性及同质量管理体系相应标准一致性。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

进行全面覆盖,突出一定的重点。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当中,要把相应电力企业的营销和服务当中的各个细节、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明确规定质量服务管理当中的重点问题。

进行整体性设计,优化系统。在编写和管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一直都要把电力营销和服务当做一个整体,梳理清楚各个流程,有效地促进整个相关部门间的系统联动,优化整个系统。

(二)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控制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的时候,首先可以授权特定的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文件进行审批,审核的时候必须确保文件整体的合理性。其次,对同电力营销和服务有一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省级公司规范性的文件要由营销部的主任或者副主任进行管理,并执行相关文件中控制程序的规定。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和其质量要求

通常情况下,主体包括各个供电公司实施相应的电力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和配套的计量服务中心,各个供电营业部门也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体在进行服务的过程当中必须遵循以下质量要求:合法性、功能性、准确性。合理性、安全性、便利性、时间性、文明性和经济性。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所关注的焦点

该体系的主要关注焦点为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及手段分析并分解客户满意的焦点和目标,分配给各级部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各部门服务意识。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的管理

供电公司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电力营销服务内部各个职能及层次对相应的质量反震、目标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贯彻。

(四)电力营销和服务覆盖产品实现过程

电力营销和服务所覆盖的产品实现过程一般包括两类,也就是支持性过程和最高管理者过程。前者是支持后者进行相应的经营决策的一系列的辅助行为,如记录管理、文件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标识管理、数据分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等。

(五)如何控制客户和相关方的满意

对客户机相关方满意的控制,相关人员可以从客户产生需求到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当中,积极收集提高质量体系管理水平的信息,这样才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现过程

(一)积极实现一顾客及相关方为主要关注焦点

首先,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期望;其次,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满足相应电力企业职工的需求及期望;最后,满足政府有关部门的需求及期望。

(二)引入相应的质量方针

引入相关质量方针时一定遵循上级要求进行统一部署,按照相应要求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对电力行业的要求。

(三)服务实现的过程

1.有效策划电力营销和服务的实现。该策划通常包含这样几个过程:过程的识别、编制过程控制文件、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明确服务接受的要求、确定相应的监控准则、确定记录等等。

2.有效控制同客户有关的过程。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营销分部等制定相应的《与客户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电力营销和服务要求的识别、评审和同客户的沟通过程等。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及营销分部负责和各自范围之内的客户机政府相关的部门沟通,沟通的内容通常包括电价政策、电力法律法规、需求侧相关管理信息等。

结论

作为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电力营销服务就是体现供电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一个窗口。本文针对建立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问题做以间的那分析,描述了工作流程和实现过程,希望能对有关企业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电力分会供电专委会.供电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刁柏青,周尊国.电力改革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44-02

1 当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物流类学科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一股物流热的兴起,一大批院校先后开办了物流类学科专业。但许多院校在没有基本的物流师资、对物流学科专业缺少最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前景的盲目乐观,匆匆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由于对于物流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

1.2 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目前,全国几十所院校在本科层次设有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为物流工程,却没有开设最基本的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而一些叫做物流管理的专业,却开设了一些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两个专业办成了同质的专业。

1.3 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

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几乎目前物流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重复。

1.4 缺少系统化的教材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目前,市场上有关物流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是快餐式的、科普式的,适合做教材的很少。即使一些标明是物流类教材的书籍,也缺少作为教材应有的可读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等,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我们以为,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界定出发,合理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定出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叫做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从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的思路,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不重复性。

根据这一思路来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要全面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知识点的划分,是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凡是物流学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均应全部列出。换句话说,凡是物流实践中可能需要的知识,一定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出,凡是物流实践中不需要涉及的知识点,一律不得列出。不得随意扩大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外延,也不得随意压缩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2.2 知识点的归并整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在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学科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所谓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是指由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为了保证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每一个知识点只能够归属于一个知识单元,不得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之间重复组合。

2.3 课程群的构建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不同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通过进一步的组合,形成具体的课程。由于知识点的划分是唯一点,由知识点构建的知识单元或者知识模块是唯一的。因此,由此所构建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QFD;质量屋;知识重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7-02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面向市场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一种计划过程,是质量工程的核心技术。QFD自本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质量专家水野滋(Shigeru Mizuno)和赤尾洋二(Yoji Akao)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实践证明,QFD是产品设计与开发全过程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正确地运用QFD可以实现市场、创新、设计与开发、制造和顾客满意的综合集成。通常QFD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规划、零部件规划、工艺规划和制造规划。QFD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在QFD中具有基本和战略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它是一个具有下述特征的重要阶段:作为“顾客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VOC)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声音”(Voice of technician,VOT)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得QFD系统中其他阶段能够通过它展开其过程和制造等规划。一般HOQ采用矩阵形式表达可以将顾客需求转换为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

QFD理论作为一种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的分析方法,在国外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餐旅业以及教学上。在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面,Murgatroyd认为该理论可以用于远程教学,进而改善教学服务,减少课程设计的时间,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以QFD为基础,评价了MBA的课程设置情况,以期得到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目标;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运用QFD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切入点,设计了本科的课程。总之,QFD理论在国外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QFD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经济、计算机软件开发、航空航天、建筑科学等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冯良清,2012)、高教质量管理(雷平艳,2011;秦敬民,2009)、课程设置(董春芳,2013;安轶龙,2012)等方面。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质量管控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支撑,应用质量屋理论和方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有效衔接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密切度。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构建知识库的前提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基础工作是进行知识重用。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出发,将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素质层和能力层。把对象M、特征c及关于c的量值v构成的有序三元组E=(M,c,v)作为描述对象的物元模型,其中M、c、v称为物元E的三要素,该模型是一维物元。对象和特征值是一对多的关系,以对象M、n个特征

参照可拓物元方法(黄柯,2015),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种物元,分别构建知识物元、素质物元、能力物元模型,其中知识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通识性、工程性等,素质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专业性、胜任性等,能力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创造性、实践性等。

三、基于质量屋的人才培养知识重用质量控制

1.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个性化和动态性的特点。对物流人才需求表现在性能、功能和环境需求等方面。例如性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实操业务技能,功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强,环境需求指物流人才能随环境灵活变通,能动态反馈提升。通过质量功能配置(QFD)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从而建立物流人才需求物元。

2.质量屋构建。搭建质量屋的屋顶、天花板、房间、地板、左墙、右墙六个模块,分别构建知识、素质、能力质量屋,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洞察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及分辨需求的重要程度提供了系统的处理手段,参照知识库进行实例匹配和可拓变换,最终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重用与质量控制,如图1所示。

四、结论

在已有的研究中,以质量屋为研究工具主要集中在产品规划和服务型行业,教育行业特别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领域并不多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质量管控为目标,探索质量屋理和方法在人才培养质量管控的研究,扩展质量屋方法的应用边界,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志文,罗天宇,王康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5,(11):96-98.

[2]韩煜东,张子健.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9-163.

[3]刘金林,曾凡明,吴杰长.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第一任职需求与课程标准的映射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4(38):10-15.

[4]王秋莲.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绿色设计知识重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67-171.

[5]黄柯.基于可拓创新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1):135-136.

第5篇

《仓储管理》课程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普通本科高校《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希望能为广大《仓储管理》课程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或称《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亦称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是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2]。《仓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基本概念介绍、仓库选址和布局、仓储设施和设备管理、仓储作业流程管理、库存控制、仓储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六个模块。《仓储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业仓储部门从事有关岗位工作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要运用现代物流系统论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将库存与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库存与仓储业务实际相结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以库存与仓储作业管理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一定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培养学生从事库存和仓储业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讲授《仓储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及多次参加国内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与兄弟院校同仁深入交流的心得,来谈谈目前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可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过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

多数本科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教材理论内容为大纲”的组织模式,实行“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传授方式。这种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5]。另外,国内的《仓储管理》教材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往往追求大而全、包罗万象,结果使得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与其它课程的内容重复。如经典的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模型,在前几学期开设的《运筹学》、《运营管理》等课程里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仓储管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到底讲解还是不讲解,许多老师难以抉择。本来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无可厚非,但若授课教师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加以筛选,而是照本宣科,则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重复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二是使得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更加捉襟见肘,每个模块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教学重点不突出。

1.2实践实验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效果不显著

《仓储管理》课程是包含仓储、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机械设备、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多学科的综合叉课程,涉及的相关实际操作内容覆盖面广、种类多,实践实验教学难度大,发展还很不成熟,教学手段相对简单,许多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受限于办学条件也是仅仅流于形式[6]。而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仓储管理》课程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了解新观念、新方法,不参与实际的物流活动,必然产生“高理论知识,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圆满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7]。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高校新引进的教师基本上要求博士毕业,这些人的科研理论水平自不必说,但往往由于是“离开一个校门”又“迈入另一个校门”的“校校对接”,根本没有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锻炼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实验教学无法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评价体系不尽合理,评价方法弊端大

正如上文所言,《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应突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实训环节、实验环节等。然而,《仓储管理》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偏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虽然也考虑到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应占有一定比重,但各校往往限定比重的区间,这个区间基本上维持在20%~30%之间,明显占总成绩的比例过低。这种限定比重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甚至逃课,考前花一周时间死记硬背,照样能拿到比较高的课程成绩,因为平时成绩的调节作用实在太有限,考试卷面成绩基本决定了总成绩,授课教师明知这样的考核结果存在弊端性,却也无能为力。通过以上对《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不足之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仓储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6],加强仓储管理课内外的教学质量,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对现有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2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向

2.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在专业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指导下,依据《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不定期的进行调研,以严格的工作流程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选择并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并结合仓储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二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实验内容应与仓储的实际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融合,开设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实验内容项目,形成从低到高、由浅及深,包括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在内的层次多样、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2.2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仓储管理》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讲授。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前几个学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在学习《仓储管理》课程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只需要合理加以引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老师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学习;邀请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学科竞赛、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等为契机,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炼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教学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体系设计

鉴于许多高校出现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为防止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不能被有效执行,建立一个针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监控系统,加强对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是目前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评制度在形式上较为单一,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评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3结束语

三尺讲台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学生既是投资方又是观众,投资方愿不愿意投资,观众愿不愿意买票就看剧本的质量,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演技,而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好的剧本可能会被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一部好片子。课程教学体系就是课程的“剧本”,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就绝不可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提出进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云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库存管理课程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2):149-150.

[2]刘洪娟,王丰,姜大立.《库存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12):446-447,456.

[3]聂碧娟.关于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3):62-65.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145-147.

[5]刘志永,卫淑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7.

[6]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7):168-169.

第6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第7篇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的结合,辅以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基础

    在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6]。在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物流学习平台,构建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自身特色,授教切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理论平台体系面宽齐全。避免重复讲授和相互割裂,使得课程不成体系。课程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设置,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探索的好奇心,从而更加认真、稳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对英语、计算机熟练掌握。这种方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通过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以及相关的实验网络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一短板。然而要满足这一需求,建设实验平台,完善实验设备至关重要。支撑实验教学的各个软件如供应链管理与优化软件、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通过这些软件对物流实务过程模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结合课堂所学,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参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信息技术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在参观、认识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生产实习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透彻地剖析问题,再以实验平台,仿真模拟现实岗位流程,找到症结所在,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前为毕业实习进行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根据三大平台的作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平台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理论教学。授教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内容以实验的方式过程化、具体化。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弥补理论教学单一死板的缺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论教学加深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化理论学习。实训岗位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地从实践中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不断地深化理解,使得学生的认知从实践切实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辅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细化实验教学。从模拟物流实务实验教学到实习基地岗位培训,实验教学让学生提前岗位培训,而岗位实习中更加细化了实验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实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放置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专业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实验、实训的三大学习平台,相互促进补充,结合三大平台的优势,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训”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在结合岗位培训,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岗位,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让其发挥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社会效益。“理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从各方面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建议

第8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9篇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