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问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31-0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原因

在当前全民创业的大环境下,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选择,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完成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分流。也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市场拉动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创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对大学生群体了解深入,非常清楚大学学校周边的创业商机所在,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够有效盘活大学学校周边的商业环境,对打造大学城商圈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

但在大学生创业者之中可以发现,较为缺乏的市场经验和年龄阅历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创业中的劣势和短板,这些问题不仅给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增添了阻碍,还影响到了创业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创业者不能不对这些问题和可能带来的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加以关注。

在大学生创业者之中可以发现,会选择创业这条就业之路的原因非常多样,有的是由于家庭背景对商业较为感兴趣,有的是在大学在校期间通过打工发现了商机,也有的是对就业压力感到恐惧试图逃避,但纵观所有的大学创业者,缺乏工作经验和市场了解的创业者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大学毕业生出于不同原因走上创业之路,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市场环境变动的恐惧却是相似的。

不同于不少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很短,对行业的大致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相比于在这个行业内工作很久的创业者来说有着先天的劣势。他们往往在进货渠道、销售途径、宣传手法、经营策略上有着一定的缺乏,虽然有着大学生学历所带来的学习知识较快、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优势,但在创业初期必会经历一定的波折。不少心理素质本事就有所欠缺的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在创业初期就面临着各种问题难以为继,创业的夭折也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质疑和厌恶,带来消极情绪。

经验的短板不仅体现在知识和经验上,还会反映在创业者的心态上。有着丰富经验的创业者由于在行业之中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行业的波折,对行业的巨变有着心态上的准备和经验上的积累,在市场再次发生变化、环境有所改变时往往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但对于新入行的创业者来说一次市场的波动就足以将他们淘汰。同时,创业的过程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资金链断裂、市场开拓失败、进货渠道缺失、产品信任危机、竞争对手出现等等问题是创业之中常常会出现的。富有经验的创业者可以做到专注于问题的解决,以冷静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局面,但大学生创业者常常会在考验之中失败,产生自我厌恶和烦躁情绪。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原因

除了创业需要面对的紧张和担忧,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也会产生各种心态上的问题和心理健康上的困扰。在就业压力逐步加大的当下中国,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心理压力,长期奔波于求职现场,由于对自身的了解和定位不够准确,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较少,再加上自身竞争力的缺乏,往往会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

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才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和安排,在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等方面多是听从家人的意见,自身对所选专业既缺少认识,也缺少兴趣。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之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被家长管束的逆反心理、对自己专业兴趣缺缺或是受到不良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有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及格就好,对于自己的专业缺少兴趣和深入研究,对于自己在毕业后的人生发展也从未思考。在大学混了四年之后,不少学生惊恐地发现自己即将毕业,在恐慌之中进入了求职市场,由于对自己能力缺乏认识,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也缺乏了解,在求职时不能够有的放矢,在应聘时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不顺也是可以想见的。

除了心态上缺少准备,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能力上也有所缺乏,有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不仅缺少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证书甚至未能通过四级、六级等基础的英语技能考核,有的甚至会面临课程未能通过补考、毕业论文未能通过的尴尬局面。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也是非常正常的。除了主观上能力不足的原因,客观上的就业局势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但就业岗位相比增长较为缓慢,每年会存在大量的就业缺口,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未能在大学毕业当年求职成功的应届毕业生会在第二年重新进入求职市场,与学弟学妹共同竞争就业岗位,带来就业形势一年严峻过一年的紧张局面。面对着应聘会上人山人海的场面和数十人、数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实,参加应聘的大学生很难不感到恐慌和紧张,而应聘时屡屡遭拒也会使他们开始自我怀疑,走向消极情绪之中。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态调整方法

为了正确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能面临的心态问题,大学创业者在进入创业阶段前就应该做好心态上的准备和调整,并为了未来的创业过程进行一定的积累。只有充足的积累和正确的应对才能够帮助创业者正确应对心态问题,在面对挫折和不顺时正确应对。

在创业前,大学创业者首先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对于创业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做好统筹准备和正确规划。例如,如果想开一家饮品店,创业者首先需要考虑饮品店的潜在客源是什么样的群体,是主要面对哪些人服务,是大学城之中的大学生还是市中心的休闲旅游人群?这决定了饮品店的地址、饮品店的经营模式、饮品的定价以及店内的装修风格。若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饮品店,就可以将店面开在大学校园之内或是紧邻着大学校门,店内装修应该是活泼生动的以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店内饮品价格不应该过高。若是在市中心的饮品店,就应该租人流量大的位置,店铺面积可以较小,以外卖和打包饮品为主,饮品价格可以相对较高。除了店铺的定位,饮品原料在哪里进货?营业执照在哪里办理?附近有没有相似店铺构成竞争关系?潜在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只有通盘考虑这些问题,创业者才能够真正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不乱,对于自己的创业过程有所规划和设计。

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创业者切忌慌乱急躁,更不能对共同创业的合作者迁怒,避免互相指责互相埋怨的可能性。创业者可以选择进行一些能够放松自己的娱乐活动,例如参加运动、出去旅游、与朋友聚餐,通过调整环境使自己从急躁的环境之中脱离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排除情绪解决问题,以冷静的心态找到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态调整方法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挑选企业和岗位的同时,企业也试图为自己选择最为适合岗位的员工,因此大学生求职需要把握这一实质,有的放矢地应聘才能够提高应聘的成功率。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能力上限和能力短板,才能够调整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的心理预期,并将之与企业要求互相比对,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做分析。为了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学生可以将一张纸对折,在纸的两部分分别写出自己擅长的项目和存在的短板,并根据这些内容撰写简历和选择岗位。例如,如果性格内向,擅长的项目就可能是文字工作和编辑撰稿,短板可能是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岗位选择上就可以选择文字性的工作和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排除需要应酬和沟通的推广销售类的工作。

在应聘时遇到挫折,大学毕业生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面对多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状,求职者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思考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符合岗位的硬性要求。在确定岗位适合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通盘考虑自己在应聘时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自己的优势重新设计自我介绍内容以突出亮点。

五、结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初步接触社会带来的挫折会使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但通过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提前规划,大学创业者和毕业求职者就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面对创业和求职时的压力,更好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桂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

[2]于洁,牛淑珍.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民办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13,(01).

[3]韦国燕.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05).

Under the New Situation,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n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ANG Di-j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1,China)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1-02

一、激励理论概述

所谓激励机制,就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指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的重心是制度化和以人为本。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现代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按目前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按研究激励问题的侧重面其与行为的关系的不同,可将各种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四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发行为动机的因素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的。这类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如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联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的。这类理论试图弄清楚员工面对奖酬怎样决定付出努力的程度,它涉及员工如何对奖酬进行评估、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何决定行为的方向等,如弗洛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从当前的行为结果出发来研究行为是否受到激励,认为受到激励的行为倾向于反复出现,如斯金纳(B.F Skiruler)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是指有综合特性的激励理论,是对内容型和过程型等激励理论的概括和发展,它既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又强调内在激励的重要意义,如豪斯(R.House)的综合激励模型。

西方学者有关激励理论的内容虽有差异但出发点都是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习领会这些理论,合理利用这些理论的科学成分,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但国内各高校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也不平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我们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剖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激励标准过高。由于以、获奖、申请专利、自主创业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创新的校园氛围。

2.一些激励制度流于形式。譬如,学生只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否取得实效都可加分。尽管这些规定在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会导致出现虚报加分的情况,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加分敷衍参加活动,不仅毫无收获,甚至还会浪费时间,进而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3.激励目标价值贬值。现行激励原则使学生感到不公平,其所确立的目标的社会价值贬值,激励力量在缩小。由于各种激励目标达到者的数量极少,要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比较高。如获得市级、校级文艺类竞赛或是体育竞赛一等奖者,才可获得素质学分一分。要使成绩名列前茅,需要学生进行艰苦的学习,而我们的激励目标却又在贬值。这样,学生感到这方面付出与获得的比太小了,不具明显的激励效果。但在别的方面,例如,参加学校的一个社团活动可加素质学分一分,非常轻松。但要取得竞赛类一等奖就没那么容易,对那些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就感到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追求为他们所设计的目标的积极性。

4.机制创新不足。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亦服从这一论断。在当今,名目繁多的“创新”确实给人以应接不暇之势,但具体分析起来,大多只有治其标而不治其本的功效。所以说,机制创新,必须标本兼治,在封闭性的状态下自我革新,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决非一蹴而就的单一过程,它既依赖于学校内部学生奖惩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又受制于课程改革与学分设置因素的影响,它既依赖于学生个人素质状况,又受到学校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氛围与硬件设施建设的影响。首先,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中,创业教育起着一个基础和引导性的作用,它为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家精神,以及如何搜寻机会、创造机会、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舞台和空间。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和近些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借鉴张武升老师主编的《教育创新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还可以开发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强化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和提供创业演练的实践课程等。其次,创新学分具有激励的功能、评鉴的功能。为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科学化、规范化,高校在实施创新学分的过程中要注意:明确规定创新学分所包含的内容及范围,使学生有清晰的概念;细化创新学分的评定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取得的学分作明确规定,不要模糊量化;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总学分中的哪部分应有明确的规定等等。规范化的创新学分运作制度,才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同时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被激励,并最终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欢迎各种公司企业,社会基金进入高校,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外相结合建立课题组,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培训、指导学生开发研制新产品,创办新企业。课程改革、学分设置、硬件设施建设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动,便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业成果。

2.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并举。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在实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激励手段的选择运用针对不同的对象会给予不同的激励。仍应重视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种激励手段。任何物质奖励应充分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但现在学生激励机制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过去那种“只有象征意义而无实在利益的虚奖”,经过激烈的角逐,才获得竞赛一等奖,但这样的殊荣,得到的却是一张奖状,大大削弱了奖励的作用。经费是本科生创新学分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学校若只在文件上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但却没有压缩计划内学时和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容易使学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所以高校仍应强化物质奖励。同时在奖励过程中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伴随物质奖励中的精神因素,评出真正的优秀者,大张旗鼓的褒扬,这样就会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实行公开、隆重的奖励有两大好处:其一,便于学生对奖励实施必要的监督,抑制奖励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促使评比者进行更周全的考虑,从而增强奖励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其二,可以使奖励的榜样具有更好和更广泛的示范效应,把对“点”的激励扩大为对“面”的激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在对管理对象的需要类型、动机特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管理者施以一定的激励手段综合地、有效地加以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就能使创新创业工作更加有效。

3.保持激励过程的及时性、持续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激励过程要有一个良好的相关信息沟通渠道,激励信息及时、明确和连续地传送到需要获得者的手里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及时”,就是操作和强化之间时间段的最小化。值得表扬事迹的发生时间与表扬的时间差距愈大则表扬的激励效果愈小。譬如一个学生一旦取得了成绩就获得及时表扬,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得到强化,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但如果学校作为激励主体对比漫不经心,把学生应该获得的表扬耽搁起来,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己的所为没有得到认可或者没有受到重视。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成果,应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学校对此学分的认定程序应该流畅,认定时间应该及时,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持续”是指激励信息保持合理的频率。若学生受到了激励,就应强化他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一般而言,强化程序可以分为全部强化和部分强化两大类,前者是指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后者指对某些特定的反应给予强化,而“持续”则要求这两者保持统一、互动的姿势。心理学家认为对人们良好行为的及时激励,能使人们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对自己获奖行为记忆深刻。而经过多次激励重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动力定型,可以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化,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因此,增强激励的持续性,能更有效地发挥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吴丹丹.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3篇

[关键词]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能力;自主创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50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发展成社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很多家庭的利益,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因此,失业问题就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对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来说,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所以,对于整个社会和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必须进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形式和现状,分析了其对学生的影响。

1 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形式与现状

学生在大学阶段里,通过自发寻找项目,自己筹集资金的形式,开展的类似摆地摊的开公司行为就是创业实践。从现在来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常态化发展,发展速度大大降低,逐步向创新驱动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体系的主要群体;从现在来看,党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创业,使相应的创业门槛降低。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其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大学期间进行自主创业。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创业时会面临很多压力,且这种压力丝毫不逊色于社会上创业者所面R的压力。对于创业活动来说,其成功的标准是可以让公司盈利,并在创业浪潮下进一步发展壮大。从目前来看,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大学生开网店、有的大学生摆地摊,甚至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开公司的方式。在现在很多高校的内部,校园自由贸易市场逐渐形成,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得出目前大学创业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1.1 大学生在校内自由贸易市场摆摊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其就业能力,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校园内加大了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力度。例如,2011年,浙江理工大学设置了大学生自由贸易活动市场,至今已有6年时间,且通过相关的学生组织进行管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销售团队要自己筹集资金,同时还要自己担负风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在日常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了创业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1.2 创意集市和电商平台是展示大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平台

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将一些创意转化成产品在一些平台上卖。例如,浙江很多高校存在创意集市,这些集市的摊位都是免费的,同时高校还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创意集市中。在多年的发展中,几万名大学生开展了创业活动,同时也有几千名摊主开始创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存在创意创业文化周,通过与一些业界精英进行交流,实现和社会的连接。另外,现在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了免费网络创业培训,不少同学通过阿里速卖通平台将产品进行外销,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带动了大学生就业。

1.3 大学生创意创业工作室入驻创业咖啡和创客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并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他们不仅需要充足的硬件服务和基础设施,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一个专门的创业孵化平台。从现在来看,很多高校致力于建设校园创业咖啡和创客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交流和办公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在创客空间,大学生可以自由举办活动,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宽其思维。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还实现了和当地工商局的联系,通过政府的支持获得了一些便利性的服务和指导。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依然不太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确切的定义,不过业界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单纯指的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结合;第二,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还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和知识素质,除此之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过这些素质不是天生获得的,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学习获得。一个人要想实现快速成长,就要在竞争的环境下激励自己,同时还要有榜样的引领,通过高手之间的对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在创业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就业能力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相对于自己就业这件事,或是在就业过程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条件、才能和力量。其包括大学生的知识(思维)、行为能力和语言表达三大板块。因此,就业能力就是“就业力”或“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在求职过程中积累和养成的从事相应职业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并最终服务报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也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培训中逐步形成的就业技能。正如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的那样:就业能力就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一种以获得和保持工作的综合素质的外在多种途径体现,是多种能力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大学生,其就业能力的大小,是由多年学习、历练积累的多方面的素质运用力的综合作用与反应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大模块。

(1)一般能力模块。人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与能力,其具体包括:礼仪礼貌、语言文字表达、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组织协调与领导、团队意识与意志品质、学习模仿与创造六个方面的能力。

(2)就业专门能力模块。就业专门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设计规划职业方向与计划和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其主要包括:职业设计规划、就业政策理解运用、就业信息收集处理、自荐文本和策略的谋划、面试技巧和工作适应与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3)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能够表现出来的学习认知、学识水平、工作实践和创新研究四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关系,有的甚至还起到决定性作用。

3 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从现在来看,高校创业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各个高校都对创业教育加大了重视力度,大学生创业也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创业意向,笔者研究发现,在创业实践后,不管大学生创业有没有成功,其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经过长期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吃苦耐劳、抗挫折等精神明显优于普通学生

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更确切的说是“95后”,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人的细心照顾和宠爱下长大,“90后”是有个性的群体,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同时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且社会上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中贯穿的创业精神,可以帮助创业者提高自身抗压的能力,τ谝桓銎笠道此担它们比较重视应聘者的吃苦耐劳精神,企业不喜欢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较差。而经过长时间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有显著提升。也就是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创业实践中会变得更强。因此,对于经历了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其能力优势远远高于普通学生。

3.2 创业实践更容易锻炼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要想在创业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就要不断学习,同时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对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其要借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风险洞察和应变能力,应对公司的各种事物和风险。要想让自己的创业公司获得利润,就要在自己的产品上下功夫,通过自己团队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正如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所说:坐在教室里学不到领导一个企业的方法,这些能力在课本中是学习不到。所以在创业过程中要慢慢提高自身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经营创业项目时要判断好行业的形势,进一步预测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果成功了可以总结经验,如果失败了可以吸取教训。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实践是一场高水平的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可以提高创业者的社会交往能力,除此之外,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经过创业实践的锻炼,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烈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要想成功创业,离不开团队合作,创业者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实现创业成功的,所以必须具有一支优势互补的队伍,才能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其水平的高低影响创业的结果。任何一个团队都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具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团队的冲突,才有利于提高团队决策的正确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要遵循诚信原则,同时通过创业活动使学生可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以走的更远。

4 结 语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大学阶段多从事一些创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自己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新的认识,再把这些认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不管其创业形式是摆摊,还是在创业集市里出售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又或者在电商平台中进行创业,都会经历很多磨难,但是这些知识是学习多少科学理论都得不到的东西,因此,弥足珍贵。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实现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现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分析了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为相关大学生和高校提供了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义玲,蒋肖波.高教园区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创新[J].经营与管理,2015(6).

[2]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3]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4]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性调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0-02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日渐增多,从2015年的调研结果来看,其已经达到了749万人。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都处于“待业”的状态,这就让毕业生在“另谋出路”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中央也已经认识到此种情况的存在。也正是在此环境下,大力提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就成为高校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积极性的调动,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探索更好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更好发展。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摸索前进,中国高等教育历经高校扩招、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等阶段,这个过程让大学教学情况发生变革,也让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变革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疏导指引促进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意识的相互转化与良性循环发展已经日渐成为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需要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依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所示,在2010年,大学生毕业创业率仅为1.5%,2016年之后大学生毕业创业率虽然略有提高,但是其提高并不明显,仅为2.0%。第二个方面,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依照《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的数据显示,2000家企业中其所招聘的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评分仅为57.6分,这与“及格”分数还有一点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日渐成为学校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以及如何开发学生在没有资金、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自主研发的专利成果转化为创业创新产品更是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后者,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方式。

二、高等院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

(一)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创业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创业同时,间接促进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生存意识、贡献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所具有的创业意识是其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前提,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创业知识,提升自我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不足导致的创业信心衰弱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根源。所以,当代高等教育应做好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让学生从传统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让学生通过创业意识的具备达到创业精神的融入。同时,创业意识的培养还能够让学生具备勇往直前、永不气馁的精神,以及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更好地与社会融合,让其在创业路上更好前进提供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当前,90后已经为高等院校的适龄年龄,该年龄段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虽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但独立性略显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独立性,促使其养成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出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且在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更好生存、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自我创业思想应用于创业实践之中。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经历过程,同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只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知识体系才能逐渐建立和熟悉;使学生掌握了创业的基本技能,明确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和引导,而通过教育所引导的学生的创业能力则更加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与就业的策略

(一)建立课程模式

目前,高校普通课程设置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多样性复合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课程涉及领域过窄,知识面过小,信息承载量小,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拓展学习不够,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教材更新拖沓,知识更新速度有待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是实践课程比重偏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不完善,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阻碍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障碍。

高等学院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建立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保证将创业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最大程度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并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一方面,设置创业创新教育基础课程,全面普及创业相关基础知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并做好分层教学资源配置。比如,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等,使学生打好创业基础意识和创业概念;到大二阶段则重点做好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交往协调、运营管理等n程,目的在于能够激发和发掘大学生对创业的浓厚兴趣;到了大三阶段则将重点放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上,使学生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当重点强调其创新性,即与时俱进性,与科技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只有保证创业课程体系能够具有时代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创业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优化管理模式

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政府的引导下,高校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效内部子系统联动管理和紧密合作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成功优秀管理团队的理念,构建优质高效管理服务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咨询、跟踪、细化、诊断所有时期的相关活动。第一,筹备期,本阶段主要就是培训和教育学生的品质、意识、能力以及精神层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利用学校教W教育来顺利完成培养先期阶段。第二,初期。该阶段实际上就是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创新创业管理提供资金、技术、政策以及场地的支持,并且配备具有一定指导经验的教师,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预防和纠正相关风险问题,实际操作中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第三,中期。这阶段实际上就是跟踪、诊断服务,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便于能够及时体现创新创业教学的基本作用和创业创新的初衷。第四,末期,此阶段主要是对管理的整个过程予以反思和总结,探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之后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为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铺垫。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高校和企业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针对创业创新教育来讲,高等院校要注重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通过平台的构建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条件,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实践之中,真正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思想上了解当前的创新教育政策,为学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做好准备。首先,院校要注重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企业实习,在实习中进行摸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理论知识的武装,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能够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路径。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做好相应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真正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所创新的方向。再次,教师还要协同企业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机会,给予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的创业项目,并让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运作,实现自负盈亏,让学生从此过程中了解不足和需要创新的“点”。

(四)组建“双师型”队伍,加强实践师资建设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缺乏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能力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瓶颈之一,也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新层面,因此,院校要注重做好师资力量的储备。高校要注重强化教师的教育开展,在注重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更好地创新路径,并将其引导给学生对学生予以启发和启迪。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步开展自我的创业之路。其次,院校还要注重引进企业中的中层骨干,或者企业领导、专家学者进入院校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或者理论讲解,让学生可以跟随更为专业的认识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创新眼界得以开拓,让学生的创新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眼界预见中探索到更好的创新、创业路径。

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当广泛借鉴当前各院校的先进经验,加强院校之间相关交流,总结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自身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雄厚。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及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文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警官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23-124.

[2] 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14-17.

[3] 王金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2):47-53.

[4] 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4-126.

第5篇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参与群体,政府相关政策在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尤为重要。政策的制定需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为起点,综合考虑各方影响因素,提升政策的联动性和有效性。鉴于此,以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天津地区创新创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根据政策内容划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分析当前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政府政策;创业动机;政策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3

*基金项目:2016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16ZLZXZF00070);2015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研究课题“基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中成果转化的调查研究”(dzxxky2016-06)。

收稿日期:2017-07-10

0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民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挖掘新潜能,同时也要解决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升的社会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社会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一年内可带动2.77人就业,未来5年则可增加5.99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对于国民就业的促进作用。在推动社会大众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和创业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有创业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有多的创业活动和成果,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的成功率又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密不可分。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意愿、给予创业活动必要的保障,这些都和政府的施政策略密不可分。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技能相对丰富、有较强自我实现意愿的群体,可被视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如何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对激发社会其它群体参与的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从大学生创业动机为起点,以天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为分析对象,阐释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

1.1当代大学生创业特点

1998年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大学生在校创业活动,自此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关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校生创办的各类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大学生创业活动也由顶尖院校走向普及。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大潮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备了鲜明的群体特征。

(1)具有创业能力。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多在18~26岁,在这一时期的思维最为活跃、受到的社会束缚较少,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从主观上具备创业所需的个体心理条件。

(2)具有创业所需知识技能。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文化程度较高,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普遍有浓厚兴趣,求知欲较强,这也有利于获得并掌握更多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3)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活以学习为主,社会实践相对较少、社会经验欠缺。同时,由于大学前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主,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多数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这也造成做事目的性不强。加之学习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有限,对未来生活工作困难准备不足。这些都可能对创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4)缺乏创业经验。作为在校学生,经济方面还未独立,多数情况下是由家庭或社会资助学习。这就造成了创业过程中,筹措前期所需的资金较为困难,资金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瓶颈。

(5)缺乏创业信息资源。虽然当前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外部创业信息的途径有限,部分行业存在信息壁垒,这也会阻碍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常开展。

1.2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

在对创业者群体进行创业动机的研究成果中,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即生存(existenee)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要和成长(growth)3个维度对创业动机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可将创业动机分为生存和生活需要、独立性需要和自我成就需要。

(1)生存和生活需要。这方面的创业动机来自于人们的物质性需求。在校大学生刚开始真正步入社会,经济来源有限,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需要通过工作来获取生活资料。此外,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差距较大,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努力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环境,创业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

(2)独立性需要。在大学生年龄段,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他们渴望突破原有束缚、独立自主,追求个人理想。不仅渴望经济上独立,而且需要人格独立,希望通过成就事业完成人生的蜕变。

(3)自我成就需要。大学期间的心理特征是自我实现欲望较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理机能处于较好状态、思维活跃,独立的人格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被极大地激发,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追求公平正义,希望通过努力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大众服务。

大学生创业动机中生存和生活需要、独立性需要两个方面体现了利己性,自我成就需要则体现出利他性。此外,生存和生活需要可归为外在动机,即通过满足物质性需求从外部获得激励动力;独立性需要和自我成就需要则为内在动机,通过内生的精神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创新创业论坛

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新创业政策研究

1.3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创业动机的影响进行分析。

1.3.1个人因素

钱永红(2007)将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层次,即个人特质水平和个人资源水平。范巍、王重鸣(2004)将个体特质分为性别、学历、专业、年龄、家庭结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等方面。多个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研究成果显示,男生比女生创业意愿和动机更强;大学生创业动机呈现倒U型趋势,即二年级创业意向和动机最高,并逐步降低;本科生创业动机水平最高,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生由于其就业压力相对较小,造成创业动机降低;专业方面理工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高于其它专业学生,这和理工科学生普遍思维严谨、科研成果转化可能性大有关;在家庭结构方面,多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创业动机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比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强,家庭成员中、特别是父母有从商经历的孩子创业热情较高。这也基本符合成长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认知。此外,大学生个性特质也是其创业动机高低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那些开朗、乐观、自主、活跃、乐于冒险的“外向型”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更强烈,创业成功率也更高。

1.3.2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从成长过渡到成熟期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社会的创业环境是决定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外在驱动力,包括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社会金融和政府财政的支持,学校、社会的创业教育及培训,各行业市场的商业环境,社会文化及商业道德规范,创业成功人士事迹等。贺丹(2006)、杨芹英(2009)等研究指出社会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牛志江(2011)指出创业政策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机会识别水平和创业意向,同时也可对个体创业效能感和机会识别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动机激励要从被激励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激发所需的行为。Bandura(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可适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方面。自我效能理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自身能力的预期判断,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思维、动机和行动,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对其组织、实施一系列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所具备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自我效能与个体所掌握的实际技能无关,而与个体对自己所拥有技能可以做什么的判断有关,关系到个体是否幵始某项活动的选择,关系到个体的努力程度,关系到个体完成所选择活动的坚持度,关系到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反应。同时,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内在动机是个体与社会间的一种心理契约,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自发做出相应行为的动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方面,政府和学校应从激发内在动力着眼,通过营造环境、政策引导等外在激励手段为引导,逐步形成内外联动的激励机制。

从效率和效果综合考虑,根据大学生群体特点制定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以形成内容动态调整、相关方联动、配合紧密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保驾护航。

2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2.1创新创业政策的演进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经历了前期探索、完善改进、全面推进实施等阶段,初步形成了国家统筹规划、地方针对落实、部门间联动协调的政策体制。针对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特点及初创企业发展所处阶段,构建创新创业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便利创业融资、促进创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创新创业政策的核心是激励、促进和约束。通过政策激励创业者的积极性、带动有创业意愿的潜在创业者,提高社会参与度。此外,创业政策还可以降低创业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风险,通过改善创业环境,约束、规范创业企业经营行为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前期探索阶段是以1998年的“清华大学创业大赛”为起点的5年间,大学生创业逐步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并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中首次提到对在校师生加强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此后,在教育部的有关大学生就业通知中也提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上海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意见。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并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至此,创业教育由上至下扩展开来,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处于探索期,相关政策的关注焦点在创业教育方面,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目的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逐步形成对创业教育的清晰认知,以试点带动全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

完善改进阶段是从2003-2012年的10年间。期间随着普通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后,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经济发展面临转型,而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困境也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困局双重影响下,从中央到地方对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探索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善创业政策法规体系,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能力。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出台一系列创业政策法规,多头并举、全面推进,使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效果开始显现。以天津为例,在此期间市政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多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条文。同时,各区县也出台了配套政策。

2013年至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从激励体制到扶植政策,从创业教育到财税改革,从技术转化到人才引进,政府通过政策杠杆多方发力,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经过孕育诞生到成长发展,已经形成以中央指引方向、地方落地实施较为完备的政策系统。

2.2天津市创新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群体对环境依存度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意愿,这就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由于大学生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有限,虽然有较强的创造力,但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目前创新创业参与度较低,据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1%,对比2015年6.3%下降50.8%,分析指出造成大学生创业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就业压力降低使就业型创业比例下降,此外大学生创业经验欠缺,对未来预判的不确定性提升,在外部压力减弱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意愿降低。除了大学生就业主观因素外,国内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氛围尚不浓厚,相关激励、扶持政策还未完全显现整体效应,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根据其制定目的及作用,借鉴李东升、张再生等对政策研究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创新创业政策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廖中举将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归为供给型,将拉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归为需求型,将创造、保障、支持的相关政策归为环境型。依此分类方式将中央部委以及天津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组织近5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涉及中央部委政策14个,天津地区政策12个,将内容提炼主题词并进行划分归类,如表1所示。

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主题词分类统计来看,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内容均有所涉及;且总词频展现出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考虑相对全面、均衡,这也体现了创新创业政策架构搭建基本完成。但是从各类政策具体内容和结构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在政策内容结构方面呈现出以宏观政策为主体,而具体落实的措施相对较少的特点。在供给类政策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创业平台等方向性宏观内容多,而创业基金、创业计划、保障体系、人才引进等具体操作层面内容涉及较少,在需求类政策和环境类政策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政策方向明确但如何落实实施含糊不清,不利于政策的有效落地。

(2)在3类政策中,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多属于硬性条件支持,例如大学生融资贷款扶持、创业场地支持、与学业有效对接等。这些硬性条件支持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可调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但软性条件也不能或缺,这就需要环境型政策给予有力支撑。从现状来看,环境型政策中软性条件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创业经验欠缺的条件下,如何准确、有效提供技能、知识的培训辅导,如何及时提供咨询建议和宣传辅助,对提高创业成功率至关重要。

(3)创新创业政策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萌生创业动机方面效果有限。从相关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近两年大学生群体创业比例略有下滑,固然与外部经济和就业环境因素有关,但相关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未有充分显现。

2.3创新创业政策改进建议

政策制定和改进过程中,既要遵循目的导向,又要注重实施效果和惠及群体的覆盖程度。对于普适性政策应避免造成“马太效应”,继而造成或加重不平衡性。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应从相关政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考虑,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行政结构是中央政府部门引导,地区政府落实的多级政策体系。同时,大学生创业政策形成了以创业要素为基本框架,兼顾创业过程的内容结构,包含了创业教育、学业对接、贷款融资、商务支持及创业环境等多模块政策。政策的行政结构和内容结构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实施效能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针对存在的问题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继续加强中央政策的引导,从顶层进行统筹设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出发,通过完善政策内容结构,逐步形成基于创新创业过程的闭环管理体系。地方政策应更加突出地区创新创业发展特点,狠抓落实,提高政策实施效能。

(2)在保证创新创业硬性条件的同时,相关政策支持应向软性条件倾斜。其中对激发大学生群体创业动机、营造创业氛围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创业教育政策还应加强。目前教育部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一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支持政策,其中要求各大专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同时,教育部、团中央及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3)加强对政策实施效能的监控,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联动机制。首先既要避免政策由于令出多门造成重复、冲突等情况,还应提升政策有效性、建立政策监控指标体系,制定周期监控调整机制,精简数量、提高效能,形成动态联动,避免出现无效政策;其次,在天津虽然已有政府部门和学者对施政效能进行了探索研究,也有相应的反馈机制,但还未完全形成监控指标体系;第三,对涉及监管大学生创业创业的政府部门,建议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同;第四,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工具还应完善。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动机方面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创业动机最强,到三、四年级创业动机有所减弱,这与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选择过程中面临的综合成本有关,通过访谈发现在选择就业而非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78%的同学主要考虑到生活成本问题,创业初期投入较大、产出的风险较高、生活难有保障,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综合考虑,除在贷款、税收、创业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还可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等来保障创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大学生选择创业同样会付出相应机会成本,鉴于创业成功率有限,针对创业大学生后期选择就业的也可适当放宽部分就业准入条件,例如户籍制度、工作年限认定、专业职称评定等,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激发大学生群体创业动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而且还可以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天津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天津也汇聚了本地区优秀的创新人才,具有55所大专院校,在校生51.4万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天津市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这也保障了天津拥有充实的创新创业人才基础,通过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有效的创新创业政策引领,必然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地区发展潜能,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贺玲,周霖.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4).

2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个体心理视角[D].宁波:宁波大学,2010.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牛志江.认知视角下创业意向影响机制——以机会识别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1st ed . New York: W.H.Freeman,1997.

第6篇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是当前创业教育中需要重视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梳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述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认为构建培育机制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中的重点,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概念性模型。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因素分为间接的和直接的两大因素集合,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耦合机理,进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7?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3-26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研究”(2011sk429)

[作者简介] 沈红明(1976-),男,安徽长丰人,铜陵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空环境的日益显现,知识与信息成为首要资源发挥其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当前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普遍侧重创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而相对弱化了创业心理素质培育[1]。创业教育要突破表层化的创业知识技能“复制”向更深的层次推进,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需要构建长效的培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角来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创业心理素质发育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现实创业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创业活动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直至取得成功。面对日益扩大的大学生创业需求群体,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障和思想育人作用,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显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把大学生群体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创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引入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业教育理论。

在实践中,破解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为大学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提供直接现实的思想推力,就是要为他们由潜在创业者转化为现实的创业者提供持久的创业精神支撑。着力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构建可持续性的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在一定意义上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对象,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积极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心理素质,可以上溯到近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12)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以及“自力更生、敏捷并富有进取心”“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的心理特征[2]。创新经济学之父、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34)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是一种打破市场均衡的“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精神[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管理学界、经济学界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研究,甚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核在于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因此创业教育又被称为“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与创业心理素质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创业主体素质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卡鲁创业家协会”实证分析出了11 个“创业家的心理特征”。

关于创业心理素质培育,以美国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典型代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创业心理素质蕴涵的创业精神纳入创业教育理念当中并通过高校办学宗旨明确表达出来;把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征和创业核心能力等有关创业心理素质与创业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构建综合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智力激励、虚拟创业等教学方式实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产学研”活动,在创业实践中培育创业心理素质;建设创业校园文化,营造宽容失败,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3-4]。

另外,在社会组织培育层面,以英国2005 年启动的创业远见运动(Enterprise Insight,EI)为典型代表。该运动由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组织团队组成,它包括企业、媒体、教育、创业组织、地区发展局和创业家个人,旨在营造创业社会文化,提升青年的创业意识,鼓励青年的创业精神。

基于对国外创业教育的译介和基础性研究,我国学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问题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如陈灿军(2004)较早地提出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创业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5]。贾文华(2004)从行为动力、创造心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等角度探讨了创业教育的心理学基础[6]。衣俊卿(2006)在分析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别指出,操作和技能层面的设计创办和经营管理企业无疑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但却远远不能涵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深刻内涵,要注意把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7]。陈小娟、赵力明(2008)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和培养途径[8]。仇志海(2012)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从个体主观积极体验、关注个体人格特征和利用心理暗示力量等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9]。还有学者就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问卷设计和现状调查,如李军红、蔡丹等(2005),围绕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观念和创业品质三个方面对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0]。韩力争(2004)提出了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四个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11]。姚德明、彭晶(2011)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12]。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或是认识到了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提出创业教育中不能忽视创业心理素质问题,或是就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展开了若干调查,或是以某种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途径等展开了若干探讨,等等。林磊、陶思亮(2012)对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心理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13]。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应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需要考察和基于实际情况,着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解答“培育什么”“何以能够培育”和“如何进行培育”等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素质论、心理内化论等和创业教育理论一起构成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素质论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一切由于劳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都属于人的素质范畴。人的三种因素、三种属性,构成了人的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心理素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将外在的东西吸收、内化、沉淀于主体内的一种潜在的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能动性。心理内化论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何以能够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本研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具有鲜明的目的导向性和科学的多维内容及方法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还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的一些理论成果的指导意义,比如,从传统“社会需要”的研究范式转向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对于大学生创业需要、创业动机的相关考察就具有显在的指导意义,比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和方法对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借鉴价值,等等。

另外,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点虽有差异,但对“大学生何以能够生成创业心理素质”都各有其理论关照价值。如班都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突出强调个体(P)——行为(B)——环境(E)三者间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determinism),认识到了内因与外因相互间动态作用的过程,但它却并不能完整、清晰地解决人的发展的原因与机制问题,它是一种机械论,缺少了辩证法,虽然有其内在缺陷,但确能为我们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在评述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相关理论与实践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或显性的、或可量化的特征,科学设计调研手段和调研工具,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开展相关社会调查:一是创业教育现状,比如教育理念的转变,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其中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教育实践等,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创业组织和组织行为建设(如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SYB 教育实践等;二是高校所处区域的社会创业文化发育状况、社会创业组织及其运转状况;三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在社会调查中,从既往的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历史经验中抽离出的显性量化特征,能否符合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还有待在调研中验证和补充,对历史文献进行反复梳理,注意调查工具设计,如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扩大访谈调查的样本、积极利用心理学相关测量方法等,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现状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调查数据信息处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现状分析的科学性,在定量分析方面将积极运用适合的分析统计软件,在定性分析方面必须坚持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如此种种,形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实践基础。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培育?这不仅仅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因素本身,更涉及到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区域经济社会组织环境有效供给、创业社会文化氛围营造等复杂因素。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要达到构建创业教育中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目的,突破点在于筛选出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并考察这些要素之间的耦合机理。

从宏观视角来看,研究假设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可经由专门的创业教育、创业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间、各种环境因素间的配合与辅助来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在主客观因素永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是在持续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内化、外化、再内化形成的,而创业实践活动时刻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激荡,不断动态变化的外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如图1 的概念性模型所示。

如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因素可以分为间接的和直接的两大因素集合: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集,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因素集。成长背景对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创业心理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并且往往是潜移默化、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些环境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主要指向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直接外在诱导因素或制约因素,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

如是,廓清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耦合机理,着重探讨大学生主体因素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验证研究假设,进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88-90.

[2] 李军,杨兴时.对企业家精神的辨析[J].东岳论丛,2010(12):34-37.

[3] 丁蕙,陈风华.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4):98-100.

[4] 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3):83-84.

[5] 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求索,2004(1):178-180.

[6] 贾文华.心理学视野中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9):8-10.

[7] 衣俊卿.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2006(18):56-57.

[8] 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从横,2008(2):163-164.

[9] 仇志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理论导报,2012(9):53-54.

[10]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2005(12):86-87.

[11]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0(6):88-91.

[12] 姚德明,彭晶.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9):77-80.

第7篇

创业创新教育;民办高校;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指导

十召开后我国进入深层次的各项改革,财政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转型,企业面对竞争,在产品创新上压力递增,这种情况势必造成企业对创新人才需求上。同时,因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每年增加,加上原来未就业的毕业生,从而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毕业生数量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在学业成绩方面和公办高校相比他们不一定是优胜者,但是这个层面的学生,家庭条件层次不齐,由于动手能力强且敢于尝试,对于创业创新有较强的欲望,如在校期间能较好地引导并提供平台与机会,在创新创业方面可能会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情况发生。基于这一背景,选取了笔者所在的河南省较有代表性的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本科院校。笔者结合学院科研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的研究,分专业随机对学生进行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不同专业的学生480名;发出调查问卷380份,收回360份问卷,回收率为94.74%,其中有效问卷350,有效率为97.22%。下面是根据走访和座谈、问卷调查结果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在平时所开展的创业创新实践教育,得出本研究该课题初步成果。

一、现状分析――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从学校层面上。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超过8成的学生肯定了所在学校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的不同年级,比较重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基本上与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所形成的良好氛围,以及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另外所在的高校是民办高校出于自身长远的发展需要,也想通过学生在创业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来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从学生层面上。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60.90%的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创新的意向和着手开始创业,而且创业创新的理由非常简单,很多学生都想通过创业创新来锻炼自己,提升创业创新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目的是为自己的将来就业、创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在校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想在学校创业创新或者是没有创业创新的愿望,在个人理念上认为自己上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创业创新的,只有自己好好学习,等到毕业以后各方面的条件到位具备了,才开始创业创新。譬如在资金来源上父母的支持、社会经验丰富和人际关系都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想尝试创业创新,以此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从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认识上看,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想在校期间,在创业创新能力方面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这种想法为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高校按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实践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二、能力分析――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上亟待提高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96.66%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是解决创业创新和未来就业的关键所在,从而把自己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作为在创业创新能力方面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很紧迫的能力要求,这恰巧迎合了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虚拟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很发达,在社交领域大部分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在网上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显示了很强的与在网上的人交流能力。加上社会上独生子女现实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人际社交圈子很小,周围仅仅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现实生活中与人实际沟通、相处、交往等方面,这种与社会接轨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采取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有益工作、教学计划生产实习实训、暑期和节假日社会实践以及学校和年级开展的第二课堂相关活动,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和参加学生自主组建的各种社团和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譬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大型演讲、国家省市级各种比赛、参加社团等活动,就是一个锻炼的很好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扩大了学生们的人际交流圈,提升了人际交流能力,也为自己积累了人脉,为将来的创业创新打下基础。

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68.66%的学生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亟待提高,因自己没有参与过实际的企业经营有巨大的关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来实现,在与学生的座谈、走访中,从中发现有经商背景家庭同学,部分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思想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较务实,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能力强。为此,要提高同学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其关键点是加强从思想上引导同学们尽可能的多接触市场,鼓励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多参与企业咨询公司和商业企业的市场调查的客户走访工作,从而能够使同学们深入一线接触和了解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和心态,其外加强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面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节假日社会实践,从企业角度出发掌握企业和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嗜好。为其未来积累拓展市场的丰富经验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创业创新的成功率,减少失败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63.16%的学生认为创业创新的成功在于提高个人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在校创业创新成功的项目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同学们都把成功创业创新归结于一个优秀团队,该团队是由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组成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创立一个企业,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项目,好项目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要从银行或者风险投资公司来融资,对于新设项目是否得到注资,主要看这个好项目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是否在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有多大;同时也重点关注项目人的因素,团队间创业创新的能力是否很强的互补性,成员间关系是否很融洽;在共享利益机制上、风险承担上是否责任义务很明确。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上同学们的需求很迫切,可以反映出部分同学在平时以往的学习与实践中,参加各种项目活动的团体协作不多,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这方面学校在原有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业余和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素养提升和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有很强挑战性的团队竞技活动项目,从而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倍感团队力量的强大,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积极性方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创业创新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创新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创新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良好的创业创新动机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走访、座谈和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82.20%的想通过创业创新积累实践经验,有80.60%的想通过创业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另有58.36%的学生是由于当前的就业状况担心未来就业有困难,想通过创业创新给自己多提供一个选择机会。这说明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实习实训实践的活动动机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很主动、积极和正面的,同时这部分学生定位很准确,其身份很清楚,很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学生的动机加以引导,使同学们认清创业创新是自己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加使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创业创新紧密结合,这为同学们主动参与创业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良好的气氛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主动学习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民办高校开展创业创新实践中学生顺利实现的制约因素

在创业创新资金的融资上。新企业的建立,新项目的上马,启动资金是关键因素,要想使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没有充裕的资金流是不行的,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更不例外,没有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再好的创业创新想法也是空中楼阁。创业资金的融资更成了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创新实践的首要困难,88.28%的同学认为因自己是学生,在项目启动资金融资上很难筹到所需的创业创新资金。我们从在校摆地摊创业创新的同学中了解到,他们所需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己父母或亲朋友好友支持,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利用校内勤工俭学、节假日和寒暑假打工或者自己省吃俭用所积攒的零花钱等,以此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创业创新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

在创业创新项目的选择上。创业创新项目如何选择,是大学生成功创业创新的基础,创业创新动机和创业创新激情的激发上,关键选择了好的项目,更是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这个灵活的知识群体在专业上所占的优势,也更加说明了在创业创新的落实和实施过程所取得的不同效果。但是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78.16%的同学认为一个好的创业创新项目不好找,而且这部分同学认为当前自己所从事的创业创新项目主要以散发广告、简易商业贸易、销售类为主,很难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适应,无法和专业对口。

在获得创业创新的指导上。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要科学引导,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区别于普通人创业创新的特征。因为在科学的指导下,同学们的创业创新很少走弯路,使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创业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的组织上。不过有41.22%的同学认为对于创业创新的指导上获得专业性的指导太少,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过创业创新实践指导,如果有创业创新上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理论上的汇总,根本没有参与创业创新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以及系统的学习。由此产生对学生在创业创新指导的实际指导课时,不能与专业和现实相结合,更不能考虑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创业创新的每一个阶段,给予同学们较为客观、实际、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五、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设立虚拟的创业创新实训平台,让学生透过模拟仿真企业管理经营积累经验。对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学生中如何更好的普及,以此全面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工作之一。同学们除了从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外,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聘请校外成功的企业创业人士给同学们传授自身创业创新的体会和经验,利用这种校企共建的课堂让同学们在真正创业创新前接收到好的创业创新的经验,再通过学校所建的虚拟实践平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得以体验。笔者所在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企业经营管理虚拟创业创新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建立校园小型跳骚销售市场和专业性的实际操作的活动实践类,二是以网上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的网络操作类。活动实践类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加多次举办的全国性“学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地方企业提供企业咨询、模拟公司设计大赛、举办亲手组装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为依托,利用实例和体验激发同学们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实践,从而使同学们更具体了解到创业创新的概念和细节,利用这种活动使同学们对自己的角色得到基本准确定位和认可。网络实操类则主要通过学校所建的ERP企业经营管理实习实训的网络虚拟实际操作,使同学们感受到犹如身临企业的角色扮演,以此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的专业实训实践,通过网上企业经营运行的模拟情景,有效地锻炼了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供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实际帮助。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要得到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认可,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资金匮缺的确又是摆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前进路上的一道门槛,同学们缺乏一些好的创意和概念,但碍于启动资金无法到位而不得不搁浅,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学校很难营造起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设立创业创新扶持基金需要学校来牵头落实,需要学校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启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向企业推广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以使一些可以转换成生产力的项目能够得到企业的青睐和认可,不断吸引更多企业来参与。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良性的资金再生机制,与创业创新学生通过约定协议的形式,要求创业创新成功的学生要反哺基金,不断壮大基金的实力和扩充基金的来源。

建设实践园区,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锻炼的场所。创业创新实践园区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参与实际创业创新的真实而亲身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大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园区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经营管理实体,是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而校企共建的旅游管理专业 “蓝海班”、市场营销专业 “优德班”、财务管理专业 “百业班”和创业创新园区这种运营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其具体做法是由学校在科技中心这一区域内建设创业创新以学生创办实体为主的实践中心园区,成立学生自主组建创业创新管理公司,由管理公司面向全校学生选拔创业创新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优中选优选出入驻的创业创新项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前期的项目以食品糕点加工、营销类、电器维修类等服务型项目为主,这样作的优势是使率先创业创新的同学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实现所创办实体的可持续经营,而创业创新管理公司也因而获得了租金收入,稳定了管理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同时学校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扶持,以此引入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创新型创业项目,在校内营造这种便利而良好创业氛围,逐步形成优秀的管理机制。通过走访、座谈和追踪凡是在创业创新园区里实训实习和实践过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很快显现出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得到重用和提拔,也有部分毕业生将自己在创业园区获得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得以在社会施展才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路。

设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咨询和引导。由于在校大学生或是对于创业创新无处下手,或是创业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无法遴选到好的创业创新项目,或是把校园的零售类的跳骚市场作为创业创新项目,总是徘徊在低层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在校学生没有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引导和教育,想创业创新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或是模仿马路市场,或是以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实体为参照项目,或者通过父母和亲友的建议,这种所实施的创业创新项目从实际出发没有新颖性和亮点,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出发没有一点竞争优势和独特性。笔者所在学校目前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原有成立校企合作办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机构,该机构的组成人员是聘请具有创业创新教育和实习实训实践经历的专业老师担任专任项目咨询师,聘请已合作创业创新成功的企业人士担任项目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开展创业创新讲座,接受学生的咨询,使创业创新指导彰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这种指导和咨询不仅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灵感而且减少弯路和挫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紧密结合,尤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以后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以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上寻找到自主创业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既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长,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向新颖的创业创新项目努力,为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可靠保障。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附录:

作者简介:袁春林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英文对应:Yuan chun lin

(ZHENGZHOUKEJIXUEYUAN HeNanZhengZhou 450064)

作者信息:袁春林,男(1971.2――),河南省郑州市人,汉族,研究生,讲师,

从事工作和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和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学方向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学院路1号郑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电话:15670635636

第8篇

关键词: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有资料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成功率平均为3%,这一数字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较大差距。究其根源,除客观原因外,大学生创业心理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是造成创业“双低”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是指由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能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朋辈、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支持系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他们面对创业挫折和困境,处于应激之中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他们力量和信心。心理支持越多,越不易受创业路上应激事件的打击;反之,心理支持匮乏,容易受打击,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包含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三个维度。

认知支持指给创业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等,使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心理基础。人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认知偏差。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自我调控能力存在差异性。当个体无法解决内心冲突、排解消极情绪时,就需要他人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帮助其增进自我认同感,加强自我和谐。

情感支持指给予创业大学生安慰、倾听、理解及交流等,使其心情愉悦、积极乐观。情绪参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尤其是充满挑战的创业活动,离不开积极情绪的支持。创业者拥有愉悦的情绪、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才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才能沉着冷静处理各种事件。因此,及时给予创业大学生情感支持十分必要,帮助其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

行为支持并非指代替创业者直接开展创业活动,而是从行为上激励其坚持将自己的创业梦想转化为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创业是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必须实干,任何停留在口头和想象的目标,都只会永远是幻想。创业是艰难的,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因此,必须鼓励创业者乐于冒险和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使其具备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以耐心和毅力对待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反映出国内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崭新事业的开创,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经历许多艰辛与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对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检验。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是影响人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保持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就期望,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创业压力,克服创业困难,将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2.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自我意识模糊、自信不足、害怕失败等问题使得大学生不愿意去挑战自我,实现创业梦想;而抗挫能力差、缺乏毅力让不少已迈出创业脚步的大学生又退了回来。这种大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障碍反映出在创业路上正式化、物质化的传统社会支持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精神性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从认知、情感、行为上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其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提升素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率。

3.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急剧加大。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策略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具体承担者,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改革教育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个性的原则,探索并形成符合创业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将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有效融入,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模式,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在课程体系上,构建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和实战型四个体系,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

3.开展素质拓展,拓宽教育载体

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对传统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研究、实践、创新和二次开发,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品质为主要目的,融体验、感悟为一体的素质拓展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载体。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整合教育队伍,深化教育效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数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参加过专业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问题,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以他们来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深化创业教育效果,灵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坚定大学生创业信念,克服创业困难,保持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有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带头人。

5.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创业氛围

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创业教育社团,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丰富创业文化活动,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力提倡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创业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内宣传阵地,加大对学生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加强社会联动,创新教育平台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第一,学校可以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兼职导师,给大学生呈现他们的创业理念、创业经历和经验,现身说法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第二,重视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案例研究与编写,本校的历届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在校生有相似之处,学校对毕业生创业案例的研究有助于对在校生将来创业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第三,坚持校府联盟服务社会,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合作,施行“企业进校园计划”,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与企业直接对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战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 51052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有助于其加巩固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指导教师、管理部门三方面加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管理,提高经贸类大学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 : 创新创业;经贸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242-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变迁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3YJC79007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多重异质性变迁视角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S2013040013024);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投资潮涌背景下广东制造型企业的产业升级研究。

作者简介:李军(1981-),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民营经济。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计划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至此,创新创业教育正式作为国策,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日程,教高函[2012]5号也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 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新创业理论”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而创业就是这种“新组合”的实现,企业家作为“新组合”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创业的载体。

在熊彼特创新创业理论的影响下,随着全球技术进步的风起云涌以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在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日益流行起来。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 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开来。在美国的带动下,创新创业成为各国竞相采纳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也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潮流(王丽娟、吕际云,2014)。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997年,清华大学将美国的商业计划大赛引入中国,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全国性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正式开展。2002年,教育部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确定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12年,教育部又正式《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经费支持。目前,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各高校也以此为契机,通过组织包括“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同时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和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探讨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王美萍,2009)。

2 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目前,经济贸易类专业大学生(后文简称经贸类大学生)主要参与其中的创新训练项目。结合2012年以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实践,笔者发现,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既有助于其加巩固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

2.1 巩固理论知识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是在专业基础知识之上的一种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良好巩固。

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时,首先在选题方面往往会选择跟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本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国家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在选题时就能将本学科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较好地应用于分析现实问题,而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恰恰也是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和解释。

其次,选题确定之后,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这就需要大学生们广泛地搜集和阅读国内外文献,并形成文献评述。就经济学科而言,其理论本身的发展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因此,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训练大学生们的文献检索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文献评述过程中思索本研究主题的最新发展和已有传统理论的适用性,探讨在新的经济情境下更适合本国(地区)及本产业的经济理论框架。

第三,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经贸类大学生选题的现实性,他们一般需要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一手数据,或者来自官方统计的二手数据,然后选择合适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如Eviews、Stata、SPSS等,利用所得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他们所选主题的相关影响因素,验证其所建模型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这一过程有助于经贸类大学生们系统地巩固其关于数据挖掘、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是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之外的一次绝佳实验课。

2.2 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周期至少为一年,这也是大学生第一次真正系统地去组织和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全过程,其中涉及到很多人、很多环节,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首先,表现在团队协作能力上。由于整个项目一般会有三到四名同学参加,可能这三到四名同学还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从组建团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申报书,到实施过程中的问卷设计与调查、模型建立、数据处理及,整个过程从无到有,需要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努力。整个团队成员之间多次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团队荣誉感与责任感,从而使整个团队能有效地运转,圆满完成整个项目计划。因此,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时间管理能力。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公平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经贸类大学生而言,由于整个创新创业项目周期至少为一年,且申报项目时一般为在校大二学生,这意味着大二、大三都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而此阶段同时也是经贸类学生理论学习和各种考证任务最繁重的两年,这就要求经贸类大学生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有效管理时间,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和自身专业学习的双赢。因此,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有助于经贸类大学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第三,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创业项目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循,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从选题阶段就要思考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与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结合起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项目设计环节,项目团队需要思考“如何做”,充分考虑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有助于训练其严密的科学思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可能会面临各种具体问题,这都要求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估方案并果断进行决策,并在执行中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贸类大学生可以改变思维方式,逐渐养成思辨、发散等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带给参与者设计、执行和完成项目、战胜困难的成就感,这将有助于激发其创新创业激情(刘堂卿,2014)。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仅有助于经贸类大学生巩固理论,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更能激发其创新创业激情。对于风华正茂的经贸类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发意味着更高更远的职业发展梦想,意味其人生蓝图增添了无限可能。

3 加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提高经贸类学生竞争力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需要创新创业,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需要创新创业。从2012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经贸类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部门精力投入不够,导致学生刚开始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实施过程中搭便车现象严重,而指导教师和管理部门又缺乏对学生的实际监管,从而最后项目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从而真正提高经贸类学生的竞争力。

第一,对于学生,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激励机制。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张燕,2008)。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目前,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物质激励主要来自项目经费,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对于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分别给予0.15万元~1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同时,经贸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需要建立精神激励机制,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兴趣持久和广泛,从项目中提升自己,达到自我实现。具体而言,可以将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纳入到综合测评加分、硕士推免、推优入党等方案,形成机制并认真执行。

第二,对于指导教师,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对于校内指导教师,可以考虑将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作为教师教学改革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折合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从而激励教师真正投入精力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学院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校外实践导师时,同时考虑聘请社会上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作为经贸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老师,从而形成一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

第三,对于管理部门,集中力量,加强过程监管。由于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目较多,学科分散,而且在管理上同时存在学校教务处、团委、二级学院、指导教师等分头管理,导致管理力量分散,而且缺乏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因此,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应该集中力量,依托学校专家委员会,通过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评审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从而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正落到实处,让经贸类学生真正从项目中收益,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D/OL] 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2/c_122823222.htm.

[2]王丽娟,吕际云.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6).

[3]王美萍.江西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刘堂卿.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运作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6).

[5]张燕.管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